【核心素养目标】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6.1《赤壁赋》课件(共6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6.1《赤壁赋》课件(共6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3 04:35: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2张PPT)
部编本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
<<赤壁赋>>
苏轼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赋的相关知识。反复阅读,提高语言感受能力。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
2.思维发展与提升: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自主合作探究,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核心素养目标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分析本文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鉴赏文章的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学习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将抽象的声、情通过视觉和听觉描写得具体可感,优美形象。
情境导入
是谁在江边吟诵:“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惆怅;
是谁在月下低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 婵娟”的思念;
是谁在沙场上豪言:“西北望,射天狼”的威武;----是一生坎坷永不服输的苏轼
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这段话是国家优秀经典剧目 《班昭》中的一段精彩合词。
我可以用它来概括苏轼在黄州期间那段苦难而又不平凡的经历。
苏轼因“乌台诗案”含冤身陷囹圄130天后,他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被人押着来到满目荒凉的黄州,一代名人与鱼虾麋鹿为友,与樵夫渔民为伍,苏轼感受到了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孤寂和悲苦。于是他多次来到人们传说中的古战场赤壁,去寄情山水、凭吊古人。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他用《念奴娇 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为他苦难多变的人生作了最精彩的诠释。
那么今天就让我来欣赏其中的《前赤壁赋》这篇千吉美文,共同感受这位大文豪的心路历程吧!
是谁在赤壁诵唱:“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豪迈;
是一生坎坷永不服输的苏轼
知人论世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1-3]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识背景
本文写于1082年。“乌台诗案”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文字狱,也是一次著名的莫须有之狱。苏轼以才华横溢而得到宋神宗的赏识,成为当时政坛上的明星和文坛上的领袖。但是,苏轼在政治上坚决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还写了一些诗文予以揭露和讽刺,引起了王安石一派许多官员的强烈不满,于是,他们从苏轼的诗文中找罪证,用牵强附会的手法指控苏轼怀有谋反之心。苏轼被逮捕下狱,受尽严刑拷打,差点被判处死刑。最后,因为皇帝的怜悯,苏轼免了死罪,贬到黄州,以团练副使安置,不得签署文书。苏轼住在黄州东坡,过着十分艰苦的生活。黄州艰苦的生活并没有使苏轼消沉下去,他以一种超然乐观、旷达洒脱的胸怀和气度,在难以忍耐的苦难环境中自得其乐,在“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中享受着“造物者之无尽藏”。这份超然乐观、旷达洒脱,源自儒道佛三种文化在苏轼心中的碰撞和杂糅所获得的超越。
“赋”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赋篇》,到汉代始成特定的体制,是我国古代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点。侧重写景,借景抒情”(写景叙事,抒情说理)。
骚赋
赋的发展
《楚辞》
屈原
战国

魏晋


汉赋
骈赋
律赋
文赋

一、文体知识——赋
知识拓展
知识拓展
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骚赋(战国):以楚辞为源头
大赋(汉):以铺张渲染为能事,排列许多怪异生僻的词汇,
鸿篇巨制,繁缛富丽。小赋:抒情咏物
骈赋(魏晋南北朝):受骈文影响,讲究对仗工整。
律赋(唐):科举中写赋,按照诗歌声律,除句式对偶外,还
限制用韵,规定平仄配合,音律谐和。
文赋(宋):打破声律限制,加入散文特点。
解题
北宋元丰五年(1082)秋冬,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了两篇赋。本文是第一篇,又称《前赤壁赋》。
苏轼所游的赤壁是黄州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后人又称“文赤壁”,并非赤壁大战处。赤壁之战的地点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在今湖北武汉市的赤矶山,后人称“武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而已。
知识拓展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者,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林语堂《神·鬼·人—苏东坡传》
知识拓展
  将庐山写得最有韵味的诗是苏东坡;将西湖写得最为传神的诗也是苏东坡;而中秋,自有了苏东坡大醉而作,其他便都“余词尽废”。……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
—— 方方《喜欢苏东坡(节选)》
知识拓展
最浪漫的诗人
 最豪放的词家
  最超脱的文人
   最潇洒的过客
    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
坎坷的一生 漂泊的一生
旷达的一生 自足的一生
知识拓展
逆境中旷达的人生态度
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宁静的日子,然而他也并没有因了这些而整日里蓬头垢面哀哀切切,见人便“痛斥低劣小人”。困惑虽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倒底也还是如同烟云从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停滞。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生……”
—方方《喜欢苏东坡》
知识拓展
“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知识拓展
苏轼的精神世界
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
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
道: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心调和
  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
文本疏通
壬戍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
窈窕之章。
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十六日为“既望”
劝客人饮酒。属:通 “嘱”,引申为劝酒
状后,在
指《诗经·陈风·月出》
指《月出》篇中《月出皎兮》一章
缓慢
掀起
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客人在赤壁下的江面泛舟游览。这时清风徐来,江上风平浪静。举起酒杯一边向客人敬酒,一边朗诵《明月》的诗篇,吟起“窈窕”的篇章。
在……之后,已经
名作动,歌咏
文本疏通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
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
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一会儿
助词
状后从

状后在
星座名,即斗宿(南斗)、牛宿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任凭

越过
广阔的江面
定后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失意的样子
比喻极小的船
冯,通“凭”,乘
冯虚,凭空,凌空

表转折
···的样子
离开尘世
羽,名作状,像长了翅膀似的
过一会儿,月亮从东山升起,在斗、牛星之间徘徊着。白茫茫的水气笼罩江面,水光与天色连成一片。任凭这一苇叶似的小舟随意飘荡,浮在宽广无边的江面上,觉得像在浩浩荡荡的太空中驾风飞行,却不知道要到什么地方去;又觉得像是飘飘悠悠的离开了人世而无牵无挂,飞升到仙境一般。
表顺承
水大的样子
文本疏通
于是饮酒乐甚,扣 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
击空明兮溯 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在这时
表修饰
音节助词,补足音节
感觉快乐极了
船的两边。
敲打
用桂树木做的棹、用木兰做的船桨,
逆流而上
江面浮动的月光
形作名,月光下的清波
古义:指所思慕的人。今义:美貌的女子。
,悠远的样子
这时喝酒喝得极为快乐,我就敲着船舷唱起歌来。歌词道:“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划开清澈见底的江水,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怀啊,多么悠远,我所思慕的贤人啊,好似远在天的另一方。
主谓倒装句
贤哉回也!(颜回很贤德啊!)
文本疏通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 和 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
孤舟之嫠妇。
定语后置
表修饰
管乐器的一种
倚:依,按
代“歌”
和:同声相应,唱和
代词,那
呜呜咽咽
哀怨
眷恋
尾声
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细丝
使···起舞
使、、、哭泣
深渊
寡妇
不绝如缕:指只有一根细线连系着,似断非断。比喻事情极其危急,也形容声音细微而连绵不断
客人中有会吹洞箫的,便按歌曲节拍应和起来。萧声呜呜的,好像在哀怨,又像在眷恋,好像在哭泣,又像在申诉,余音悠长委婉,就像细丝一样将断未绝。这萧声仿佛使潜藏在深涧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
文本疏通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
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
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容色改变的样子
形作动整理
端坐
表承接
代箫声
宾前
这样
向南名作状
名作状向西
名作状向东
缪:通"缭"盘绕
茂盛的样子

苍翠
击溃
我忧伤得变了脸色,整好了衣襟,严肃地端坐着,问那个客人道:“为什么吹得这样悲凉呢?”客人回答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就是曹孟德的诗句吗?向西可望到夏口,向东可望到武昌,山和水相互缭绕,树木茂密,一片苍翠,这不就是曹孟德被周瑜击溃的地方吗?
文本疏通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
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
今安在哉!

名作动攻占
表修饰
名作动 向东进军
斟酒
横执长矛
战船前后相接。这里指战船
宾前在哪里
本来
当他攻破荆州,夺得江陵,顺流东下的时候战舰千里相接,旌旗遮天蔽日,面对大江酌酒豪饮,横握长矛吟诗时,那本是一代了不起的英雄啊!可是如今在什么地方呢?
文本疏通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
扁舟,举匏樽 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名作动,打鱼砍柴
状后在
以……为伴侣
以……为友
小舟。
用葫芦做成的酒器酒杯

生命短暂的小昆虫
状后在
渺小
尊,通‘樽’
寄:寓托
大海
江中的小洲
何况我与你在江边和沙洲上捕鱼砍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像一张叶子似的小舟,举起葫芦似的酒器互相敬酒。人生像蜉蝣一样短暂地寄托在天地之间,像大海里一粒小米那样渺小。
属”通“嘱,相互劝酒
文本疏通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
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片刻
持,带。这里指偕同
相当于而,表修饰
至于永远
余音,指箫声
寄托
环绕
屡次
悲凉的秋风。
迅速得到,轻易得到
哀叹我辈的生命瞬息即逝,羡慕长江流水奔腾不息,我只想着挽着飞升的仙人在宇宙中遨游,环绕着明月直到永远。但是知道这是不可能如愿以偿的幻想,所以只好借秋风里箫声来表达此时心中的忧伤。 ”
文本疏通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 卒莫消长
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 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
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这,指水
那,指月
最终
假若
表示强调,有“竟然”的意思
如果
表转折
消失


表转折
消减和增长
一眨眼的功夫
那么
以”通“已”停止
宾前
我说:“客人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吗?江水总是这样长流不息,可是它始终没有流尽;月亮总是那样的有圆有缺,可是他到底不会增减,要是从它变化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竟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可能保持不变;要是从它不变的一面来看,那么万物和人类都是不会消失的啊,你又何必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呢?

表转折
文本疏通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
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发语词表示另起一话头
假若
指天,指大自然
佛家语,意谓无穷无尽的宝藏
即使
表承接
只有
顺承
顺承
禁止
享用
竭尽

享用
至于天地万物都各自有其主宰,如果不是我所有的东西,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取用。只有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它就成为声音,眼睛看到它就成为景色;取用它们没有人禁止,享用它们不会竭尽。这是大自然无穷的宝藏,我和您可以共同享用的。
听到
看到
景色
主宰
文本疏通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修饰

已经
凌乱
相互枕着垫着
状后在
已经
泛白
菜肴、果品。
客人高兴地笑起来,(于是)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光,酒杯盘碟杂乱地摆着。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舟中,不知不觉东方已经显出白色
归纳知识点
1.通假释义。
冯虚御风 (“冯”同“凭”,乘)
2.古今异义。
白露横江 (古义:指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
望美人兮天一方 ( 古义:指所思慕的人。今义:美貌的女子。)
归纳知识点
3、一词多义
举酒属客 (zhǔ,动词,劝请)
属予作文以记之 (同“嘱”,嘱托)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名词,类)
若属皆且为所虏 (用在人称后表示复数,译为“等,辈”)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动词,像)
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动词,比得上)

方其破荆州(动词,攻破)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形容词,残破,破败)
长风破浪会有时(动词,冲开)

归纳知识点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惟江上之清风(结构助词,的)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助词,用于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词,相当于“吗”)
知不可乎骤得(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或舒缓语气)
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相当于“于”,在)

知识点归纳
4.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乌鹊南飞 (名词作状语,向南)
西望夏口 (名词作状语,向西)
东望武昌 (名词作状语,向东)
下江陵 (名词用作动词,攻占)
顺流而东也 (名词用作动词,东下,向东进军)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名词用作动词,捕鱼砍柴)
侣鱼虾而友麋鹿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知识点归纳
(2)动词的活用
舞幽壑之潜蛟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妇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3)形容词的活用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明亮)
知识点归纳
5.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固一世之雄也 (“……也”表判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也”表判断)
(2)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由介词“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表被动)
(3)宾语前置句
何为其然也 (“何为”即“为何”)
而今安在哉 (“安在”即“在安”)
而又何羡乎 (“何羡”即“羡何”)
知识点归纳
(4)定语后置句
凌万顷之茫然 (即“凌茫然之万顷”,“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客有吹洞箫者 (即“有吹洞箫者客”,“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5)状语后置句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即“苏子与客于赤壁之下泛舟游”)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即“月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
(6)主谓倒装句
渺渺兮予怀 (即“予怀渺渺兮”)
(7)省略句
(其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苏子)举酒属客
(苏子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
5.文言句式。
知识点归纳
6.文化知识。
1.望 古人根据每个月月亮从亏到盈再到亏期间的四种状态来记月,称为晦、朔、弦、望。农历每月最后一天叫晦,每月初一叫朔,每月初七、初八叫上弦,每月二十二、二十三叫下弦,每月十五(有时是十六或十七)叫望,望日后一日叫既望,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
2.斗牛 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3.舳舻 船头和船尾的并称,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舳,船尾;舻,船头。
知识点归纳
7.词语积累。
1. 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好像在诉说,形容声音悲切、悲苦。
2. 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3.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4. 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粒米,形容非常渺小。
5. 杯盘狼藉:杯盘等放得乱七八糟,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任务探究一
(一)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苏轼与客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试从文中找出关键词。
乐甚——愀然——喜而笑
(乐)
(悲)
(乐)
任务探究二
1.第一段交代了什么内容?
作者夜游赤壁的情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展现诗情画意的境界。
2、第一节描绘了怎样的景?此时作者心情如何?
景: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沏,如梦境一般的澄澈幽美的夜景。
情:舒畅飘逸,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乐”。
任务探究三
一、良辰:既望,月圆之夜
二、美景: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4.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三、乐事
1、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举酒属客。
3、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为何而乐
任务探究四
第二节哪一句承接上文的“乐”?
饮酒乐甚,扣舷而歌
饮酒乐甚,扣舷而歌后由喜转悲,那么悲从何来呢?
悲从歌中来(政治失意)
概括第二段内容
写主人歌声之乐和客人箫声之悲
任务探究五
(2)词中的"美人"指什么 歌词表达主人怎样的情怀?
美人 :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明确: “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
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香草美人:最早出自屈原《离骚》
1、高洁的品质(香草)
(比喻义) 2、圣明的君主(美人)
3、美好的理想
香草美人
汉王逸《序》:"《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离骚》这篇文章,依照《诗经》取兴,运用引用、类比、比喻,故善于描写香草,以配忠贞,用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用美人以比喻君王。
任务探究五
任务探究六
3.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悲从何来?
(1)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触景生情,见茫茫月色江水,产生知音天各一方之叹,在“扣舷而歌”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
(2)来自客人幽怨悲凉催人泪下的洞箫声 。
任务探究七
4、作者是怎样(手法)描写箫声之悲的?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作者借助正侧面描写结合、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5、本段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
转折过渡 情感上:乐→悲。
任务探究八
6、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悲从何来?
(1)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触景生情,见茫茫月色江水,产生知音天各一方之叹,在“扣舷而歌”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
(2)来自客人幽怨悲凉催人泪下的洞箫声 。
任务探究九
第三段感彩如何?主要写了什么?
客是如何阐发当时的情怀的?
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彩甚为悲伤。
任务探究十
苏轼的悲从何而来?
从歌声中来 (政治失意)
从箫声中来 (箫声幽怨)
从历史人物中来 (人生无常)
从个人境遇中来 (生命短暂)
情怀阐发
对比:
古今人物——曹操,吾与子
赤壁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 何况吾辈渔樵江渚之上!
比喻:
人生短暂,感触生悲
蜉蝣(天地) 粟(沧海) 哀(吾生) 羡(长江)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理想: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现实:不可乎骤得
任务探究十一
2.第三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主问
客答
古人事迹
现实人生
孟德遗诗
孟德遗迹
渔樵江渚
蜉蝣天地
安在哉
平凡渺小人生苦短
哀之缘由
第三段
写景
议论
抒情
任务探究十一
客为何而悲?作者如何表现这种悲?(手法)
英雄不在
人生短暂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对比
英雄安在
吾辈渔樵
吊古伤今
天地广阔
自身渺小
长江无穷
人生短暂
任务探究十一
任务探究十三
1.第四段感彩如何?
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
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本段的感情变为喜悦。
水 月 人

不变
逝者如斯
盈虚如彼
生老病死
未尝往也
卒莫消长
代代相承
任务探究十四
水与月
逝者如斯,未尝往也
盈虚如彼,卒莫消长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物与我皆无尽
耳得为声,目遇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造物者之无尽藏
吾与子之所共适
人与物
作者又是如何由悲转喜?
任务探究十五
任务探究十六
第四段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
A.从“变与不变”的角度
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
从不变的角度,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人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
B.从“取与不取”的角度,
不取: 非吾之所有
超然、豁达
取: 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珍惜现在、珍惜所有
任务探究十七
本文采用了主客问答的形式,文中的“客”指谁?如何理解“客”的存在?
观点一:是认同文章的纪实性。有人考证同游之“客”确有其人,就是道士杨世昌。杨道士多才多艺,善画山水,长于吹箫。从文中“客有吹洞箫者”一句,也可作出判断。
观点二:是认同形式上的虚托性。主客问答这种形式本来就是赋体文章的典范手法。苏子能从清风明月中寻求解脱,蕴含了多少无奈与伤悲!苏子随之阐说自己的变与不变论,进行劝慰。这与其说是“劝客”,莫若说是“慰己”。所以,“主客”我们都可以理解为苏轼自己。这是现实中的肉身与独立之精神的对话。
任务探究十八
2.第五段感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本段感彩为“喜”,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主要写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
任务探究十九
最后一段为什么以酒后一片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的景象作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和人生态度?
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
超然物外的境界。表现自己坦荡的胸襟。
2.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这样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滴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任务探究二十
问题:这种写法有没有特别之处?
巧妙地运用互补结构,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而主客
实际上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主人———
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人——
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事业无成,理想破灭
从苏轼面对人生挫折的态度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启示1: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
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
启示2: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 看法,要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
寂寞让苏轼如此美丽,
寂寞让苏轼如此成熟。
与其说是苏轼成全了赤壁,
不如说是赤壁成全了苏轼。
任务探究二十一
任务探究二十二
【艺术特点】
1、景、情、理融于一体
写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徘徊斗牛;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抒情: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议论: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月,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变,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不变,物与我皆无尽。 
赤 壁 赋
一个集儒释道于一身的矛盾的苏轼!



因景生情
移情于理
月夜泛舟之乐
客吹洞箫之悲
感叹人生之悲
释然生命之乐
任务探究二十二
任务探究二十二
【艺术特点】
2、“以文为赋”
苏轼的散体文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使文章有散文的特点,使文情沉郁顿挫,极富声韵之美。
3、主客问答的辞赋结构
运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摇曳多姿;
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层层展示,深层揭示。
4.形象优美,善于取譬。
如连用的五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音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写得具体可感,效果极佳。
现实中的“水月”
历史中的“水月”
哲理中的“水月”
——柔和之美
——欣赏风月(实)
——苍凉之意
——凭吊古人(虚)
——人生须臾
——体悟人生(虚)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