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下鲁教版6.3《羌村三首》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八年级下鲁教版6.3《羌村三首》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5-06 16:52: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1张PPT。羌 村 三 首一、杜甫及其艺术特色
(一)杜甫介绍
(二)杜诗艺术特色
(三)杜诗历史地位
二、作品赏析
三、作品评论
四、学术争鸣杜甫(712~770),
字子美,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世称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在20岁之前,主要是在家读书。20岁以后是他的壮游时期。这个时期的漫游生活,使杜甫有机会游览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和文化古迹,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性情,结交了友人。这个时期他曾写下著名的《望岳》诗,抒发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和蓬勃朝气。诗歌创作具有盛唐诗歌的特质。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 (712—746年) 二、困守长安十年 (746—755年) 天宝五年(746),来到京城长安。贫困的生活体验,使他与下层人民的思想感情逐渐贴近;当权者的排斥,使他对政治的黑暗有了切身的体验。诗人性格也逐渐由清狂转为深沉。写出了第一篇为人民呼喊的杰作—— 《兵车行》,还写了揭露杨国忠兄妹荒淫享乐生活的《丽人行》。
这些作品都标志这杜甫作为一个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的成熟,奠定了他客观写实的创作方向和沉郁苍凉的诗歌风格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 (756—759年) 在长安,杜甫写下了《悲陈陶》、《春望》、《哀江头》、《月夜》等著名的诗篇。强烈的政治性和炽热的忧国忧民感情,是这个时期作品的突出特色,它标志着诗人的创作进入高潮期。许多叙事性优秀诗作更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代表了杜甫诗歌写实艺术的独特成就。 四、漂泊西南时期 (760—771年) 上元元年(760)春,他在成都城西浣花溪畔建筑了草堂,结束了四年流离转徙的生活。766年迁往夔州 ,杜甫对诗歌的格律、形式等写作技巧也有更深入的探讨,他创作的大量七言律诗,如《登高》及《秋兴八首》等在艺术上都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被后世奉为圭臬。
杜甫在大历三年(768)正月起程出三峡。大历四年(769)正月,诗人来到潭州,后又到了衡州。最后他在大历六年(771)冬死于长沙与岳阳之间湘江上的破船上,终年59岁。 其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矛盾,被称为“诗史”。
他诸体兼备,无体不工,沉郁顿挫,律切精深,被后世尊为“诗圣”。有《杜工部集》。 综 述

思想方面
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甫的书法1. “沉郁顿挫”
首先,与诗人的性格遭际有关。其次,与杜甫的审美理想有关。
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善用典型化的方法,从众多的事物中选取最有代表性者 。
追求宏观的惊世骇俗与微观的毫发无爽相统一的审美效果。 4. 寓意深远,表达一波三折 。
5. 以议论为诗,杜诗众体皆备,但七律成就尤高。作品创作背景:
至德二载(757)杜甫为左拾遗时,房琯罢相,他上书援救,触怒肃宗,被放还鄜州羌村(在今陕西富县南)探家。《羌村三首》就是这次还家所作。三首诗蝉联而下,构成一组还家“三部曲”。
羌 村 三 首羌 村 三 首(一)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第一首写刚到家时合家悲喜交集的情景。
前四句叙写在夕阳西下时分抵达羌村的情况。
后八句写初见家人、邻里时悲喜交集之状。
其次是邻里的围观。
其三是一家子夜阑秉烛对坐情景。 羌 村 三 首(二)
  晚岁迫偷生, 还家少欢趣。
  娇儿不离膝, 畏我复却去。
  忆昔好追凉, 故绕池边树。
  萧萧北风劲, 抚事煎百虑。
  赖知禾黍收, 已觉糟床注。
  如今足斟酌, 且用慰迟暮。
第二首写还家后矛盾苦闷的心情。
前八句写无聊寡欢的情状。杜甫这次奉旨回家,实际上无异于放逐。对于常人来说,“生还偶然遂”自是不幸中之大幸;而对于忧乐关乎天下的诗人,适成为幸运中之大不幸。
末四句写到秋收已毕,虽然新酒未曾酿出,却计日可待,说酒是因愁,深切表现出诗人矛盾苦闷的心理——他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羌 村 三 首(三)
  群鸡正乱叫, 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 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 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 倾榼浊复清。
  莫辞酒味薄, 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 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 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 四座泪纵横。
第三首写邻人来访情事。
前四句先安排了一个有趣的序曲:“客至”的当儿,庭院里发生着一场鸡斗,群鸡乱叫。待到主人把鸡赶到它们栖息的庭树上(古代黄河流域一带养鸡之法如此),院内安静下来时,这才听见客人叩柴门的声音。
这开篇不但颇具村野生活情趣,同时也表现出意外值客的欣喜。 来的四五人全是父老,没有稍为年轻的人,这为后文父老感伤的话张本。
这些老人都携酒而来,酒色清浊不一。父老不经意的口吻道出时事:由斟酒谦称“酒味薄”,从酒味薄说到生产的破坏,再引出“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时世之艰难,点明而不说尽,耐人寻思。 末了写主人致答词。父老们的盛意使他感奋,因而情不自禁地为之高歌以表谢忱。
所歌内容虽无具体叙写,但从“艰难愧深情”句和歌所产生的“四座泪纵横”的效果可知,其中当含有对父老的感激、对时事的忧虑、以及身世的感喟等等情感内容。不明写,让读者从诗中气氛、意境玩味,以联想作补充,更能丰富诗的内涵。 安史之乱给唐代人民带来深重苦难。“儿童尽东征”、“黍地无人耕”的现象,遍及整个北国农村,何止羌村而然。《羌村三首》就通过北国农村之一角,反映出当时社会现实与诗人系心国事的情怀,具有很高的典型意义。 这组诗,每章既能独立成篇,却又相互联结,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羌村三首》以白描见长。虽然取材于一时见闻,而景实情真,略无夸饰。由于能抓住典型的生活情景与人物心理活动,诗句表现力强,大都耐人含咀。
“一字一句,镂出肺肠,才人莫知措手;而婉转周至,跃然目前,又若寻常人所欲道者”(见《杜诗镜铨》引王慎中语) 杜诗的历史地位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学术争鸣杜甫诗中体现的儒家思想——恻隐之心为仁
至于杜甫爱国爱民思想的渊源,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源自儒家。新时期对杜甫儒家思想的研究有新的开拓。在这方面,邓小军连续发表了三篇很有见地的论文。作者指出,恻隐之心,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心,乃是民本政治即仁政的根本。在杜甫心灵中,人类不分贵贱,不分等级,亦不分种族,在人性上、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杜甫对隶人所表现的平等精神,对隶人善良人性的肯定,乃是对原始儒家人性普遍平等思想的实践品格的发展 “杜甫的诗歌与行为表明,在政治思想上,他完全继承着原始儒家和隋代王通一系传统,而决不是董仲舒一系,更不是法家一系。换言之,杜甫与愚忠不相干”。“杜甫的廷争、弃官、不赴召,终于漂泊以死,乃是以实践的品格,体现了士在君主面前为道而自重的独立自由之人格”。杜诗还深刻体现了儒家的君权有限合法性思想。所以说,“杜甫真正地继承、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真精神即核心意义”。 学术争鸣饥饿的孩子孤苦无助的老人!孤独、惊恐的儿童联系以前学过的杜诗,谈谈杜甫诗歌前后期的变化(以安史之乱为界)课外拓展罗宗强、郝世峰主编《隋唐五代文学史》中册
《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杜甫卷》上编《唐宋之部》中华书局1964年
杜甫中文网htt://www.dufu.org.cn/
望岳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12/12/201841杜甫行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