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4张PPT。
《羌村三首》
—— 伟大的现实主义
诗人杜甫教学目标通过对篇目的讲解讨论,我们要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忧患意识,欣赏领略杜甫精湛的创作技巧。基本要求
1、初步了解杜甫的生平与创作;2、掌握本诗的写作背景,理解本诗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3、通过本诗的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导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导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一代“诗圣”杜甫,除了为我们留下了世代吟咏的不朽诗篇外,更以自己的为人处世为我们树立了另一种高度。“穷非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千百年儒家正统思想的叛逆和继承,伴随着诗人走过了荆棘遍布,曲折迂回,郁郁不得志的政治生涯。第一节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一、杜甫的生平
字子美,河南巩县人,,出生于一个“奉官守儒”的封建官僚家庭。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满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7岁开始学诗,15岁时就已扬名。 “诗史”杜甫的诗歌现存1400多首,它们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情况,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同时,这些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个人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后代称为“诗史”。 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奉先咏怀》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
有弟有弟在远方,三人各瘦何人强?
有妹有妹在钟离,良人早殁诸孤痴。
——《同谷七歌》他是河南人,生当玄宗开元之初。早年漫游四方,大河以北都有他的足迹,同时大文学家李太白、高达夫,都是他的挚友。中年值安禄山之乱,从贼中逃出,到甘肃谒见肃宗,补了拾遗的官,不久告假还家。又碰到饥荒,几乎饿死。后来流落四川,依了一位故人严武。严武死后,四川又乱,他避难到湖南,在路上死了。他有两位兄弟一位妹子,都因为乱离难得相见。他和夫人也常常隔离,他有一个小儿子,因饥荒饿死,两个大儿子,晚年跟着他在四川。 ——梁启超
杜甫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读书壮游时期
(712-745)(35岁前) 2、困守长安时期
(746-755) (35岁—44岁)忧国忧民涉世不深3、陷贼与为官时期
(756-759)(44岁—48岁)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4、漂泊西南时期
(759-770)(48岁——59岁)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一)读书和壮游时期读破万卷书,下笔如有神。(24岁以前,公元712-745)(24岁——35岁,公元712-745)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壮游》??? 《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二)困守长安时期 参加科举考试 (35岁——45岁 , 746-755 )
存诗110首左右献赋为官
《三大礼赋》《封西岳赋》《雕赋》
河西县尉,右卫率府兵曹参军。创作了一些揭露社会弊端的诗篇
揭露了杨国忠、杨玉环兄妹的荒淫腐朽
——《丽人行》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兵车行》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三)陷贼与为官时期(44-48岁,公元755—759)
存诗294首左右 此期行迹:
代表作:
《春望》
《哀江头》
《北征》
《羌村三首》
“三吏”
“三別”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也亲身经历了十分错综复杂的变化:
流亡、陷贼、在皇帝身边任左拾遗、出贬华州、荒凉的洛阳道上、秦州寄居、入蜀的行程——无论是人事关系或是自然环境,都有很大的悬殊。这样的生活经历比长安时期要丰富得多,也艰苦得多,因此产生的诗歌多种多样,流传下来的有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诗中的杰作。(四)漂泊西南时期 (48-59岁,公元759—770)
存诗1072首左右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秦州杂诗二十首》 “漂泊西南天地间”
——《咏怀古迹》杜甫茅屋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另一首绝句也很有名(《绝句四首》之三):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在成都,杜甫到过成都南郊的武侯祠,拜谒了武侯祠后,他写有七律《蜀相》一首,表现了对诸葛亮的敬仰:
“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杨伦《杜诗镜诠》“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
——《去蜀》
旅居夔州將近二年,創作力最為旺盛,特別是律詩創作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存詩437首。
最後三年,窮困潦倒,疾病纏身,萬分淒涼。大曆三年57歲,想回家鄉,離開夔州,乘舟出三峽,飄泊到湖北江陵、公安,湖南岳陽,770四月到湖南潭州,冬天客死在耒陽附近的舟上。存詩150首。
洛阳
杜甫陵园 湖南平江杜甫墓二、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1、杜甫的诗歌形象、广泛、真实、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面貌
——《丽人行》、《兵车行》等2、杜甫的诗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春望》、《羌村三首》等3、杜甫的诗尖锐批判谴责了统治者剥削压迫人民的罪行,并对统治阶级的腐朽现象以严厉的批判和讽刺。
———“三吏”、“三别”三、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1、类型众多,风格多变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诗人的风格与其情感思想的特点密不可分。
情感离不开社会现实个人经历与思想、性格的碰撞,离不开诗人在岁月中的颠簸与感悟.
独特的情感内涵和情感的表达汇成作者鲜明的个人风格.
沉郁是指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蕴蓄,
顿挫是指语言韵律曲折有力,语气音节跌宕摇曳
沉郁顿挫感慨阔大、悲情起伏三、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2、擅用各体,各体皆长
3、语言平易朴素、通俗、写实,但却极见功力杜诗语言的功力,表现为两种不同的情况:
一是用平常的词语、句式表现不平常的感受。
二是用不寻常的词语句式写出不平常的感受,就是经过精心锤炼。
他还常用人物独白和俗语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个性化。杜诗在刻画人物时,特别善于抓住细节的描写。
杜诗艺术的最大特色: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
所有这一切,确立了杜甫在三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史上至高无上的“诗圣”的地位。
第二节《羌村三首》赏析
“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
——明代胡震亨
一、写作背景这三首诗的写作背景是杜甫身陷被叛军沦陷的长安后,他冒着生命危险,逃出长安,赶往朝廷所在地凤翔,投奔唐肃宗,被朝廷任命为左拾遗,担任谏官。因为兵败陈陶斜的房琯辩护而得罪唐肃宗,肃宗在政治上开始疏远他,让他回乡探亲。此时离他离开鄜州已有十个月之久,当时兵荒马乱,哀鸿遍野,杜甫带着政治上的失意,怀着对家人的思念赶回羌村探亲。这三首诗写的就是他此次探亲的一些生活片断。富县羌村杜甫故居二、题解
这三首诗是事件连贯、主题集中的组诗。它们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通过回家探亲的一些生活片段,反映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以小见大,以小题材反映重大主题。
羌村三首 [唐] 杜甫
三、内容讲解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第一首:抒写战乱初归,与家人乍见疑梦悲喜交集的情形开篇四句写诗人到家前的情景。前两句写未到时的远望之景。
景物描写:既寓示时间,又隐喻“归”意
开篇的写景中融进了到家的兴奋感觉
柴门:家景贫寒、荒凉
归客千里至:欣慰、快意之事。以平淡之语达热烈之情
前四句有声(鸟雀噪)有色(赤云),以动写静借景物描写传达出远客归家的特定心理感受。
后八句写与妻子相见后悲喜交集的场面,中间穿插以隔墙邻人的叹息之声。妻孥怪我在,惊定还试泪:惊喜之状。
白描而真切
“偶然” 蕴含着极丰富的内容和深沉的感慨。
邻人感叹嘘唏:烘托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全家团聚后的温馨
三个画面 :与妻孥见面
邻里的围观
夜阑秉烛对坐
诗里展现了这样一个过程:
惊定→拭泪→感叹→秉烛
乱世心理描写令人叫绝 第二首:诗人居定后的苦闷,表达出作者身处乱世有心报国而不甘心苟且偷生的心态。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
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
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前八句写无聊寡欢的情状 迫偷生,还家少欢趣:隐约表现自己的心性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以依恋之状表现难忘国家之忧、为国尽力的心愿
抚事煎百虑:直接描写归来之后还牵念国家战事的心理
“煎”字,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赖知,足斟酌,且用:表达无奈之心情
第三首:叙述邻里深情慰问及诗人致谢的情景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起首四句,用语简朴质实乡村特有的景致父老乡邻的真挚淳厚情谊相契合 开篇不但颇具村野生活情趣,同时也表现出意外来客的欣喜 最后四句写诗人以歌作答,表示自己的感激之情
“愧”字含义丰富
结局两句将诗情推向极至
描写回家省亲时的三个生活场面,展现出当时动荡不宁的社会现实和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A、归家团聚——战乱余生,惊喜交集。
B、闲居生活——无聊郁闷,不甘苟生。
C、乡邻慰问——时世维艰,感慨深重。
三首短诗联合成为组诗,各有侧重,独立成章,又前后呼应,互为联结。 时间上,归来、闲居、慰问三事构成先后顺序;
感情上,无论写家人团聚之欣喜,还是写乡邻的悲惨,都展现了战乱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痛苦。
语言平淡但情感浓郁,描写粗放但深细,可谓“惊心动魄,一字千金”四、艺术特色1、以小见大
在宏阔的背景下抒写 “忧国忧民”。
每个片段的字里行间都让人联想到“安史之乱”的大局势,每个片段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共同的重大主题,起到了以小见大的作用,堪称典范。2、是主观感情和客观场面相结合第一首主要是通过三个场面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
第二首直接揭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第三首通过父老乡亲的话语和自己的歌声表现主题。3、白描手法
白描原来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用简练的墨线勾描人物和各种景象特征,突出其神韵,不着颜色或略施淡墨。运用到文章的描写上,用简练语言描写人物和各种景象特征,突出其神韵。
乡村摹写,情事所见;
人物情态,传神逼真;
细节描写,栩栩如生。全诗以叙事白描来抒情,语言质朴凝练。诗人抓住具有典型性的生活场景,来传达夫妻团聚时的种种心理活动,在客观的真实叙写中,包含着强烈的主观抒情因素,二者合为一体,达到了水乳交融般的境界。
“一字一句,镂出肺肠,才人莫知措手。而婉转周至,跃然目前,又若寻常人所欲道者”——王慎中(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五引)本诗以高度概括的手法,熔叙事、抒情、写景于一炉;结构严谨,语言朴实;今昔对比的运用,无不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风格。
同时全诗处处展现了诗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不愧“诗圣”的称号。。 一、为何说《羌村三首》具有“史诗”的意味?
二、具体分析“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两句的情感内涵。
三、以此诗中的语句为例,谈谈你对杜甫诗歌语言凝练的体会与理解。
四、试比较李白与杜甫的诗歌,说明李、杜诗歌风格的差异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