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信阳市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3 05:19:35

文档简介

信阳市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书法作为自由抒发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必然会融入作者的审美情趣,表现出一定的情感转移,因此“移情”便成了书法艺术构思、创作、欣赏等系列过程中一种重要的艺术转化手段。无论是由外物客观姿态所产生的意象移情于人,还是人的主观情感移情于书法作品。都有可能使书家或观者产生诸多不可预见的审美体验。
外物意象会使书家产生审美移情.这是一个由物及人的审美过程。心理学实验研究证明。人容易受外在环境影响。从而影响人的心境。并会产生一定的情感表现。比如许多人遇到阴天下雨,心情就会黯然,意志偏于消沉;遇到睛空万里,则心情豁然舒朗。生活富有激情。这些情形都是外物给人们带来的不由自主的移情体现。书家的艺术创作中的情感变化亦是如此。书法艺术创作的本质是形式的创作,但形式的真正来源是自然界,只有自然界丰富的变化形态才提供了创造新形式的一切可能。中国古代书家很注意观物,并转移到内心观照。黄庭坚寓居安元寺时,“坐见江山,每于此中作草,似得江山之助”。书家看到大自然中外物的某些色彩或形态变化。会不由得“触景生情”,产生艺术冲动。付诸艺术创作。
人的主观情感会移情于书法作品,这是一个由人及物的审美过程。
首先,书家在书法实践中会有移情体现。书家把其心性、修养、情感倾注于创作当中。心理伴随着生理的不自觉模仿,从而产生反映主体性格与情趣的作品面貌。反过来说,作品也通过它的表象特征与内在特质间接地展现了艺术家的精神之美。朱光潜认为,人的创作状态和作品的意态与当时的心情、环境有关,即使“同是一个书家,在正襟危坐时写的字是一种意态,在酒酣耳热时写的字又是一种意态;在风清日和时写的字是一种意态,在风号雨啸时写的字又是一种意态”。正因为如此,王巍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孙过庭《书谱》)。艺术作品就是主观强烈的情绪在不自觉的移情过程中融入作品的再生,从而让作品通过情感的融入不断得到艺术升华,展现出更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最终出现“无意于佳乃佳”的最佳创作状态。
其次,观者在赏鉴书法作品时也会有移情体现。朱光潜认为,字“不但是抒情的,而且是可以引起移情作用的”。一幅优秀成功的书法作品。是蕴含着一定的审美意象在里面的。它的艺术形式、美感特质、感彩,是要能传递出一定的审美信息的,一定会使观者能够从中得到一定的审美意象,并且让观者愿意走进作品中去和作品对话,与书家间接对话。甚至感染到观者的情感,让观者感受到书家的审美情趣,感受到书家当初的创作状态与内心情感,甚至最终观者与作品、观者与书家之间可能会产生情感共鸣,观者得到与书家趋向一致的审美体验。朱光潜通过自身参与书法审美的体验过程,深刻感受到了审美移情的震撼,他说:“移情作用往往带有无意的模仿。我在看颜鲁公的字时,仿佛对着巍峨的高峰。不知不觉地耸肩聚眉,全身的筋肉都紧张起来。模仿它的严肃:我在看赵孟频的字时,仿佛对着临风荡漾的柳条,不知不觉地展颐摆腰,全身的筋肉都松懈起来。模仿它的秀媚。”一点一画变成性格和情趣的象征,观者便觉得生气蓬勃,移情体验得到了实现。
不可否认的是,观者可以通过自身的移情,感受书者的创作状态,与作品、书者产生共鸣。但是,这种感受与书家本人的创作初衷不可能完全一致,甚至完全不同也未可知。可以说,这是移情之移情的再道效果,是双重移情之后所产生的审美体验。
书法移情的建立需要依赖于书法形态的意象转换。书家应具备审美移情能力。能充分感受自然界的形体与动态之美,通过找到外物与书法意象的契合点,把内心所产生的强烈感受融入到书法线条变化当中,从而实现书法形态的意象转换。创造出事物的抽象美感。蔡邕在《笔论》中说:“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此论强调了书法的形态和意象把握的重要性,但更强调了书法要以线条与结构的丰富变化实现书法形态的意象转换。
古往今来.在人们的审美体验中书法形态产生出丰富、鲜明的审美意象。这种审美移情的实现,需要观者具备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能够通过书法作品表象看到作品所蕴含的内在审美特质。而且,观者参与书法审美评判的态度非常重要。在观赏一幅作品前,观者如果对这幅作品的书家有一定的了解,就会在无形中对书家及其作品产生一种主观性的认知判断。而在真正面对作品进行审美参与时,内心潜藏的审美判断必将会产生一种心理暗示。它或许是自觉的,也或许是不自觉的。但是无论如何,这种心理暗示将会影响到当下的审美参与过程。因此,一个真正的书法赏鉴者,一定不能受外界因素干扰,也不能提前预设一个审美判断意识,而是需要一种积极的、客观的审美主动参与意识,能够沉下身心,真正用心观照,并与作品打成一片。否则赏鉴者也不可能同作品产生移情转换,更无法体会书家的审美体验与创造过程。
(摘编自吴胜景《书以移情——论审美移情在书法艺术中的体现》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外物客观姿态所产生的意象会移情于人,人的主观情感会移情于书法作品,二者都可能使书家或观者产生意想不到的审美体验。
B.人的心境和情感表现容易受外在环境的影响,书家的艺术创作也会因外在环境而产生情感变化,这种变化是不由自主地发生的。
C.即使同一个书家,创作环境和心情不同,其创作状态、作品意态也会不相同,王羲之不同情感状态的书法作品印证了这一观点。
D.观者最终得到与书家趋向一致的审美感受,是因为优秀的书法作品能传递出一定的审美信息,让观者感受到书家当初创作状态。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外物意象对书家的审美移情与书家在书法实践中的审美移倩相比较。后者的审美过程更具复杂性,对书家创作出优秀作品更重要。
B.书家主观强烈的情绪不自觉地融入作品,作品因情感融入不断得到艺术升华,展现出更强的艺术感染力,于是最佳作品就会出现又
C.书家需要找到外物与书法意象的契合点,并把内心的强烈感受融入到线条变化之中,才能实现书法形态的意象转换,建立书法移情。
D.在观赏书法作品前,如果对这幅作品的书家没有任何了解,就不会对作品产生一种主观性认知判断,从而保持客观性的审美评判。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唐代诗人李峤在《书》一诗中说:“垂露春光满,崩云骨气馀请君看入木,一寸乃非虚。”
B.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说:“(张旭)观于物,见山水崖爸╱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
C.陈振濂评价颜真卿的《祭侄稿》说:“这是一篇惊天地动鬼神、感慨万分的盖世杰作,饱蘸着颜真卿血泪的笔触跳动和情感喷发,在古来书法中允推首要。”
D.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说道:“作者把性格和情趣贯注到字里去,我们看字时也不知不觉地吸收这种性格和情趣,使在物的变成在我的。”
4.文本是如何论证人的主观情感会移情于书法作品的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下面是北宋书法家米芾的“第一山”作品,有观者说:“‘第’字如藤条盘旋着一棵大树,颇有攀山之冲动:‘一’字一波三折,如崎岖山道,倍感行进之艰难;‘山’字沉稳,仿佛见山间老道静坐修炼,自己不觉神态自若、从容稳重。”请据此对观者移情现象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秋麦
乔叶
如果还是小时候的福田庄,如果我还在福田庄,这时节就该能吃上碾馔。青黄不接时它是过渡的应急,饱腹无忧时它便是应季的美味。对我来说它不是词儿,它就是一股气息。把籽粒饱满却还没有变得坚实的青青麦穗割下,揉搓。去掉还没有变得焦脆的麦芒,再去掉还没有变得焦黄的麦壳,那柔嫩得如少女一样的麦粒就裸呈了出来。然后放到石磨上一遍一遍地碾,碾成青绿色的小条条,就成了碾馔。用蒜炒一下就很清香可口,如果奢侈一点儿,再破上个鸡蛋。那清香就变成了浓香。当时吃时也不觉得怎样。如今想起来领时口舌生津。
碾馔吃过没几天,便是秋麦,村里人有时也说麦秋,后来我才知道,这个和麦用在一起的秋和秋天的秋是两回事。秋麦的秋是动词,意为收获。麦秋的秋是形容词,意为成熟。总之,秋和麦搭配在一起,就是福田庄要割麦子的关键时刻。庄稼庄稼,粮食没有装到仓里,那就都是假的。家家都在田里打仗,人人都在田里打仗。“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两成丢”,怎么能舍得丢呢 一穗也舍不得丢,一粒也舍不得丢,常常是在晚上还要加夜班的。晚上凉快,更重要的是夜露的滋润使得麦穗不会过于焦脆。能有效地减少麦粒掉到地里的损耗。为秋麦加夜班,多值当。奶奶说。
这时父亲照例会被奶奶喊回来。后来我才知道,尽管他的户口早已迁到了象城。可不知怎的村里也给他分了地。在福田庄,他还有地。奶奶需得做饭,还需带着我,没办法下地,如果父亲不回来,三个人的地就只能指靠叔叔一个人。奶奶说。这可不中。
其实即便是父亲回来,干活儿也不怎么中。一个是书生,一是个瘸子,怎么能比得了其他家的人手 好在他们不偷懒,也好在麦垄总是越割越短,不会越割越长。更好在,千着干着。就会有人来帮忙。通常是在黄昏时分,奶奶一手拉着我,一手提着篮子,篮子里是刚出锅的油饼,由雪白的笼布包着,一层层葱花一层层油,面香冲出薄布。碰到人打招呼,贴晌去呀 奶奶响亮地回答:贴晌去!宽回来了吧 不回来能中 在地里呢。
到了地头,远远地便能看到父亲和叔叔在割着麦子,地显得很大。衬得人很小。奶奶抱着我,坐在地头等着。暮色渐浓。村庄里炊烟四起。我说饿了。奶奶便撕一小块油饼给我吃。吃饱了。我昏昏欲睡着,听奶奶打着扇子扯闲话。等到这一垄终于割完。奶奶用水壶给父亲和叔叔冲洗一下手。让他们坐下来吃饼。正吃着。便有人喊着父亲和叔叔的名字:
壮—
宽—
七娘会叫秋旺和春旺来,大耳朵全也会带着他的兄弟来。总之是。三三两两的,会来上几个人。这时他们已经忙完了自家的地。也吃过了饭。专意来给我家干。地里突然热闹起来。他们边干着边和父亲寒暄,问他请了几天假,问他的工作,问他的工资,问什么事该怎么办,一垄垄的麦子就在这些话里被割净,变成了麦茬。有时他们也不说什么,只是埋头干着。奶奶看着这情形便会感叹:人少好吃饭,人多好干活,还真是这个理儿。
往往是一割完麦子父亲就回了象城。多年之后我才明白奶奶为什么一定要叫他回来。其实她从来没指望他能干多少活儿.他的回来县备的是典型的象征意义;都看见了吧,这个远在象城的很有本事的儿子多孝顺,多听我的话。你们给他家帮的忙不会白白浪费,他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笔人情债,你们不会亏本。
“麦收有五忙,割挑打晒藏。”麦子割完后的重头戏是打场。也总有人帮忙的。开始是用牲口拉着碌磷碾场翻场扬场。我家每次扬场大耳朵全必来,扬得又快又净。后来就有了半自动化的脱粒机,就是一个砖砌的洞,里面安着一个大风叶,俗称“老虎洞”,因它张嘴吞麦的样子很像老虎。脱粒时最出力的活就是把麦穗送进老虎口,这里若是入得快就能省时省钱。这时是连中午都不休息的,因为中午天气最热,麦子最脆,脱粒的效果最好。可此时也最苦,任谁在老虎口站那么一会儿。就会变成一个黑人。
脱净的麦粒就能颗粒归仓了 当然不能。还要晒。太阳出来了摊开晒,用木镦子摊得匀匀的。薄薄的.再如犁地一样一遍遍地在上面画线。把麦粒画成一沟一沟。一沟翻压着一沟。就都晒到了。太阳落前就要赶紧把麦粒拢成堆儿。晒玉米要放凉了收,晒麦子要趁热收,若放凉了再收就易生牛。别称铁鼓牛,在福田庄这里被极简称呼成了牛。后来我查了一下,它学名叫谷象。和故乡同音。
麦子晒好后,另一个时刻便郑重来临:存新粮。奶奶卧室的角落里,一溜儿放着三口大缸,每一口缸都被一张硬苇席子收成一个圆。扎在缸口,称之为圈,后来我才知道。这种结构就是园这个字的本义。要存新粮,得先把陈粮倒出来。我不爱干这活儿。陈粮的陈气我不喜欢闻,新粮的土气也不想忍受。是的,翻晒好的麦子看着虽是很干净,却还是有土。所谓的土气从这新麦身上就能领略得淋满尽致。当你来到缸边,把麦子往缸里倒时,那一股冲腾而上的气,就是土气。每次被土气呛得让我忍不住对奶奶发牢骚时,她老人家都会说:你是饿得轻。老话说得好,富不盖房。穷不卖粮。家有存粮,心里不慌。恁好的粮,咋还敢嫌弃。(节选自长篇小说《宝水》》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以对“碾馔”的回忆开篇,自然引出秋麦的场景,将读者带入福田庄的劳作生活中,为读者展示出辛苦与温情并存的乡村世界。
B.文中奶奶没指望父亲能干多少活,却一定要叫父亲回来,体现了奶奶对乡土人伦的重视,同时父亲也是奶奶维系人情往来中的一环。
C.“陈粮的陈气我不喜欢闻,新粮的土气也不想忍受”,当“我”发牢骚时,奶奶说“我”是“饿得轻”,表达了对“我”吃不了苦的嫌弃。
D.作者将视角聚焦在乡村生活的“极小处”,对农业知识和文化习俗娓娓道来,呈现了鲜活的乡村图景,使小说极具乡土气息。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用“囤”“圈”等字的构造来解释记忆中的“存新粮”环节,表现了主人公在乡村生活中作为体验者和旁观者的双重身份。
B.小说所选取的几个秋麦场景都没有曲折的故事和激烈的冲突,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呈现鲜明的散文化特点。
C.文中多次直接引用奶奶的俗语,是原乡生活智慧的沉淀,勾勒了奶奶善于讲理的形象,是“我”对乡村世界生活根基的重新体认。
D.作者刻意点明“谷象”谐音“故乡”,有一语双关之妙√塑造了富含底蕴的故乡形象,抒发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深厚情感。
8.有人说乔叶“以平淡而近自然的文风书写山村四时风物与日常生活”,文本中许多方面体现出这种风格,请加以分析。(6分)
9.作者以一种“有情”的眼光,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与缝隙中探照着乡村的历史与现实。请结合文本谈谈都有哪些“情”。(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庄公奋乎勇力。不顾于行义。勇力之士。无忌于国,贵戚不荐善,逼迩不引过,故晏子见公。公曰:“古者亦有徒以勇力立于世者乎 ”晏子对曰:“婴闻之,轻死以行礼谓之勇谜暴不避强谓之力敌勇力之立也以行其礼义也。汤“武用兵而不为逆。并国而不为贪。仁义之理也。诛暴不避强,替罪不避众,勇力之行也。古之为勇力者。行礼义也;今上无仁义之理,下无替罪诛暴之行,而徒以勇力立于世,则诸侯行之以国危,匹夫行之以家残。昔夏之表也,有推侈、大戏:殷之衰也,有费仲、恶来。足走千里,手裂兕虎,任之以力,凌轿天下,威戮无罪,崇尚勇力,不顾义理,是以桀纣以灭,殷夏以衰。今公自奋乎勇力,不顾乎行义,勇力之士,无忌于国,身立威强,行本淫暴,贵戚不荐善,逼迩不引过,反圣王之德,而循灭君之行。用此存者,婴未闻有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材料二: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 ”
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①事葛②,文王事昆夷③;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④事猛鬻⑤,勾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
“《诗》云:‘王赫斯怒,爱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 ’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
[注]①汤,商汤,商朝的创建人。②葛,葛伯,葛国的国君。葛国是商紧邻的小国。③昆夷,周朝初年的西戎国名。④太王,周文王的祖父。⑤狸鬻,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轻死以行礼A谓之勇B日诛暴C不避强D谓之力E故勇力之F立也G以行其礼H义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义理,指合于一定的伦理道德的行事准则,与儒家“仁政”的施政主张相通。
B.“旅”。指旅客,与《论语·先进·侍坐章》中“加之以师旅”的“旅”询义不同。
C.“安”为使动用法,与《谏太宗土思疏》中“知止以安人”的“安”用法相同。
D.衡行,“衡”通“横”,指恶人胡作非为,与“男儿本自重横行”中的“横”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晏子见齐庄公矜夸勇力,忽视道义,导致众多社会问题,于是有理有据地进谏,可见晏子关心国政,且富有善于进谏的智慧和敢于直谏的勇气。
B.晏子具历史的纵向眼光,借古夏桀、商纣因残暴勇力,哪怕有推侈、大戏、费仲、恶来之类贤士,也终至衰亡,讽今以警示君王须遵圣王之德。
C.孟子倡导的“交邻国有道”,仁德之君虽国强,也能达观地侍奉小国,不以强凌弱;智慧之君身处弱势,能敬畏地侍奉大国,求生存发展之道。
D.从晏子与孟子观点来看,商汤既会用兵征伐,吞并他国,又能善待弱小国家,不恃强凌弱,两种行为看似矛盾,其实统一于“仁”的思想根基。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4分)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齐桓晋文之事》)(4分)
14.两文分别倡导怎样的“勇”,反对怎样的“勇”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赴京途中遇雪
孟浩然
迢递秦京道,苍茫岁暮天。
穷阴连晦朔,积雪满山川。
落雁迷沙渚,饥乌噪野田。
客愁空伫立,不见有人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京,原指秦国都城,“秦京道”代指通往京都的道路,点明此诗写的是诗人前往长安途中遇大雪时的所见所感。
B.“积雪”一句,正面写雪,给人苍茫空阔的视觉冲击,细细品味,又暗含与李白“将登太行雪满山”类似的感慨。
C.第六句中,“噪”字与“蝉噪林逾静”中的“噪”字一样,有以声衬静之妙,更好地营造出静谧恬淡的环境氛围。
D.尾联中,“客”是诗人自措。与诗人另一首诗《宿建德江》中“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的“客”所指相同。
16.本诗抒情方面很有特色,诗歌显得含蓄隽永、回味悠长。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写诗人在环境荒僻、不闻丝竹的浔阳城听到琵琶女的弹奏,顿感清明的两句是“ , ”。
(2)《红楼梦》中《秋窗风雨夕》一诗对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所借鉴,其中“谁家秋院无风人 何处秋窗无雨声 ”的表达与《春江花月夜》“ ”两句相似。
(3)古之君子敬小慎微,重视“小”处,如司马迁《屈原列传》“ ”表明“小”也可以表达深远的意义;又如欧阳修《伶官传序》“ ”,,指出“小”也会酿成大的祸患。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他走起来十分地不得力,若不是十分地加着小心,他就要跌倒了。就是这样,也还是跌倒的。跌倒了是不很好的,。把馒头箱子跌翻了,馒头从箱底一个一个地跑了出来。旁边若有人看见,趁着老头子倒下一时还爬不起来的时候,就拾了几个一边吃着就走了。等老头子挣扎起来,连馒头带冰雪一起捡到箱子去,一数,不对数。他明白了。他向着那走得不太远的吃他馒头的人说:
“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了。”
行路人听了这话都笑了。他背起箱子来再往前走,那脚下的冰溜,似乎是越结越高,使他越走越困难,于是背上出了汗,眼睛上了霜,胡子上的冰溜越挂越多,而且因为呼吸的关系。把破皮帽子的帽耳朵和帽前遮都挂了霜了。这老头越走越慢,担心受怕, ① 好像初次穿上滑冰鞋,被朋友推上了溜冰场似的。
小狗冻得夜夜地叫唤,哽哽的。好像它的脚爪被火烧着了一样。
天再冷下去:水缸被冻裂了:井被冻住了;大风雪的夜里,竟会把人家的房子封住,睡了一夜,早晨起来。一推门。竟推不开了。
大地一到了这严寒的季节,一切都变了样,天空是灰色的,好像刮了大风之后。呈着一种 ② 的气象,而且整天飞着清雪。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分别填入恰当的四字成语。(2分)
19.不列句子中的“就”和“就是这样,也还是跌倒的”中的“就”,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你就算送来,我也是坚决不要的。
B.就本质而言,一切都是永恒的。
C.你越不让我干,我就越要干!
D.工具就在房里,你自己找吧!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小狗好像脚爪被冻木了似的夜夜地叫唤”,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山桃是北方的原生植物,野生的山桃现在依然常见于北方裸露的山坡之上。相比南方。A ,所以野生的山桃是一种坚韧的树种。在缺水的坡度陡峭的山崖,在寒风凛冽的冬季,都有它的身影。①春分是春天的开始,而春分的山桃,则是北方春天到来的第一声“闪雷”。②当早春微暖的阳光照在它光滑红润的树皮上时,它非常猴温地回应着春的呼唤,满树繁花便先于叶绽放了。③早春的树木,为了抢占授粉的先机;会努力开出芳香繁茂的花朵。④可是通乎一夜之间。山桃让粉和白罩满铁青色的山。⑤山桃盛数的时候,北方的山是春的源泉,也是霞的源泉。
早春的植物为什么会这样追逐着春光 这是因为春天到来之时,最早苏醒的不是植物,B 。山桃往往在长叶前开花,将秋冬积聚的能量换作花的绽放,来吸引饥肠辘辘的授粉者。当花已投粉、开始结实的时候,叶片才会慢慢长出。早春的花儿们并不会独占为他们授粉的昆虫,因为山桃的花期只有6天至7天。山桃凋谢之后,生长在山顶的山杏接着山桃绽放,之后是榆叶梅、连翘、樱花,而我们常吃的桃子则要等到四月中旬才会与人相见。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22.文中第一段横线处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这是木桶理论,也称为短板效应。
(2)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多成功之人,擅长“扬长避短”,如著名的“田忌赛马”的故事。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信阳市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期中考试
语文答案
1.D解析:原因概括不全面。
2.C解析:A项“后者的审美过程更具复杂性,对书家创作出优秀作品更重要”,原文无此意;B项,“于是最佳作品就会出现”不当;D项,推断过于绝对。
3.B解析:第乙段的观点是“外物意象会使书家产生审美移情”。A项,写的是对书法作品的鉴赏:C项和D项,论证的是“人的主观情感会移情于书法作品”。
4.+使用并列式论证结构,从书家和观者两个层方面进行论证。(1分)辩证分析了观者移情感受和书家一致性问题。 (1分)
②运用引用论证。如引用朱光潜的话论证观者在赏鉴书法时也有移情体现。 (1分)
③运用举例论证。如举王羲之的例子来证明人的创作状态和作品的意态与当时的心情环境有关。 (1分)
(意思对即可。)
5.①“第”字如藤条盘旋着大树,“一”字如山道,“山”字如老道,体现出观者在对书法形态的审美体验中有了鲜明的审美意象,产生了情感共鸣。②“自己不觉神态自若、从容稳重”体现出移情作用带有无意的模仿。③观者具有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能够看到作品所蕴含的内在审美特质。 (每点2分,意思
对即可)
6.C(“嫌弃”不正确,奶奶对我没有嫌弃,是对我们这代人体会不到上辈人对粮食的情感的嗔怪)
7.C、(文中的俗语并非都是奶奶说的,塑造奶奶“说理”的形象不准确)
8.①语言上,奶奶“这可不中”“贴晌去”等人物语言具有口语化特点,“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两成丢”的俗语体现语言的平淡而近自然;②环境上,对福田庄的四时风物、乡村风光、田间割麦等场景的描写都体现了环境平淡自然的特色;③情节上,几个秋麦场景都没有曲折的故事和激烈的冲突,体现了平淡自然的文风;④思想感情上,福田庄上“人人在田里打仗”表现了对简单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体现平淡而近自然的文风。 (每点2分,任意三点6分)
9.①对秋收的喜悦之情:忙碌的秋收之景透露着乡民丰收的喜悦;②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回忆童年时幸福的乡村生活表露出“我”对故乡的眷恋:③邻里乡亲的淳朴之情:邻里协助割麦的行为蕴含了乡村社会的淳朴人情:④对粮食的珍惜之情:在收粮、晒粮、存粮等细节中展露了农民对粮食的爱惜;⑤母子、手足的亲情:秋收时父亲回乡和家人一起收麦饱含着血浓于水的亲情。 (每点1分,答对任意4点得满分)
10.BEG解析:轻死以行礼谓之勇,诛暴不避强谓之力。故勇力之立也,以行其礼义也。
11.B解析:“旅”,指军队,与“加之以师旅”中“旅”词义相同。
12.B、解析:推侈、大戏、费仲、恶来为勇力不义之徒,非贤士。
13.(1)这话讲得太高深了!(不过)我有个毛病,我喜欢勇武。(主谓倒装句。还原“言矣大哉”1分:“大”为“高深”“伟大”1分:“疾”为“毛病”1分:句意1分)
(2)慎重办理学校教育,反复地用善事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告诫他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 (“谨”用作动词“慎重办理”/“谨慎、认真从事”1分。“申”为“申诫、告诫”/“反复陈述”1分。“孝悌”为“善事父母、敬爱兄长”1分:句意1分)
14.①晏子倡导“礼义”之仁“勇”,反对欺凌违义之暴“勇”。②孟子倡导保境安民之大“勇”,反对敌一人之匹夫小“勇”。(每点2分,两点3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齐庄公矜夸勇力,不实行道义。有勇力的人在国内肆行无忌。同姓的显贵不进善言,宠幸的近臣不劝谏过错,所以晏子去见庄公。庄公说:“古代也有只凭借勇力就能在世上立身的人吗 ”晏子回答说:“我听说过。奋不顾身实行礼叫做勇。诛伐凶暴不避豪强叫做力。所以勇力的树立,是为了实行礼义。商汤、周武王起兵不能算作叛逆。兼并诸侯不能算作贪婪,因为这是符合仁义的准则的:诛伐凶暴不避豪强。消灭罪恶不怕人多势众。这是树立勇力的行为。古代实践勇力的人。是在实行礼义。如今在上位的没有仁义的准则、在下位的没有消灭罪恶诛伐凶暴的行为。却只是凭借勇力在世上立身。那么。诸侯这样行事国家就有危险,平民这样行事家庭就受损害。从前夏朝衰微的时候。有推侈、大戏那样的勇力之人:般商衰微的时候。有费仲、恶来那样的勇力之人。他们足行千里,徒手打死猛兽,凭着力气被任用。欺凌天下诸侯.杀戮无罪之人,崇尚勇力,不顾礼义,因此桀、纣被灭掉、夏、商也衰亡了。现在您矜夸勇力。不实行道义,有勇力的人在国内肆行无忌,靠威武强横立身,行为凶狠残暴,同姓的显贵不进善言,宠幸的近臣不劝谏过错,违反圣贤君王的道德,却步亡国之君的后尘。这样做而能保全自身的,我没听说有过。”
材料二
齐宣王问孟子:“同邻国交往有原则吗 ”孟子回答:“有。只有仁德的国君才能做到以大国侍奉小国,因此历史上就有了商汤王侍奉小葛国、周文王侍奉小昆夷的事。只有智慧明智的国君才能做到以小国侍奉大国。因此历史上就有了周太王礼让北方猱鬻、越王勾践称臣于吴王夫差的事。以大国侍奉小国的。是乐安天命的国君:以小国侍奉大国的,是敬畏天命的国君。乐安天命的国君能够保有天下.敬畏天命的国君能够保住他自己的国家。《诗经》上说: ‘畏惧上天的威严。才能得到安定。’”宣王说:“这话讲得太高深了!(不过)我有个毛病,我喜欢勇武。”
孟子答道:“大王请不要喜欢小勇。按着剑、瞪着眼说:‘他哪敢抵挡我!’这是平常之人的小勇.]只能对付一个人罢了。大王请把小勇扩大开去!
“《诗经》上说:‘文王勃然发怒,于是整军备武,挡住侵犯莒国的敌人,增我周朝的威福,以此报各天下的期望。’这就是文王的勇武。文王一怒而安定了天下的百姓。
“《尚书》上说:‘上天降生万民。为他们设君主。立师长。要他们协助上天爱护百姓。天下有罪和无罪的.都有我在(处罚或安抚他们).天下谁敢超越它的本分 ’有一个人横行天下.武王就感觉到耻辱。这就是武王的勇武。而武王也是一怒就安定了天下的百姓。如果现在大王也一怒就安定天下的百姓,那么百姓还唯恐大王不喜欢勇武呢!”
15.C(“营造出静谧恬淡的环境氛围”错误。“静谧恬淡”给人安静、恬适之感。而语境中“苍茫”“穷阴”“积雪”“迷”“客愁”“空”“不见有人烟”则给人阴暗低迷、沉郁悲凉之感。故由整体意境可知,“噪”字营造出的是“苍凉寂寥”的环境氛围。)
16.①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委婉含蓄。首联,“苍茫岁暮天”写下雪前的暮色苍茫之景,又暗示了诗人忐忑不安的心情。/颔联,“连续的阴天”“积雪的山”“冰冻的河”,营造出阴郁、苍茫、寂寥的意境,也暗示诗人此时艰难的境遇,是诗人此刻忧郁、迷茫、无助的内心的外化。
②比喻(借物抒怀),耐人寻味。颈联,低飞的大雁找不到沙渚栖宿,饥饿的乌鸦在野田里觅食。选人借“落雁”自喻,写自己像“落雁”一样迷失方向。写饥饿的乌鸦,暗示诗人对赴京后前途未卜的担心和茫然。
③以聚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尾联,“不见有人烟”写眼前冷清之景,实则表达诗人内心的孤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共6分。每点2分:特色1分,分析1分。“/”前后答出一个即可。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7.(1)今夜闻君琵琶语 如听仙乐耳暂明
(2)谁家今夜扇舟子 何处松思明月楼
(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共6分)
18.①战鼠兢兢/颤颤巍巍/摇摇晃晃/磕磕绊绊
②混混沌沌/浑浑沌沌(每空1分,共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19.A(A项同原文一样,都是表假设的让步连词:B项表示话题的范围:C、D两项都表示加强肯定》
20.①叠词。原文“哽哽的”,生动地写出小狗耐不住严寒、被冻得发不出声音的样子:(2分)②
装(类比)。原文“好像它的脚爪被火烧着一样”,使严冬寒冷带给小狗的疼痛更加生动可感。更有强调
意味:(2分)③原文用三个短句,简洁明快。(1分)
21.A.北方干旱且寒冷 B.而是昆虫们
22.②将“非常快速地回应着春的呼唤”改成“它非常迅速地回应着春的呼唤”:④将“可是”改为“于是”:⑤将“北方的山是春的源泉,也是霞的源泉”改成“北方的山是霞的源泉,也是春的源泉”。
23.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十分简洁,分两个部分。
(1)(2)部分是材料第一部分:(1)指出“短板”在木桶盛水中的决定性作用:(2)指出许多成功之人擅长“扬长避短”,并举了“田忌赛马”的例子。综合两则材料,可知本次写作的重心在于引导学生思考“扬长避短”的意义价值和方法措施。
第二部分是写作指向。“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规定了文章的出发点,强调材料是“启示”的原点。学生可以由此及彼,由材料内蕴联系相关、相似或相对的现象,表达个人的感悟,思考时代责任和使命担当。
需要特别强调,此类作文是非常典型的需要思辨的作文:相对简洁、两则材料、两个核心概念。因此思考其关系就十分重要了。一方面当短处、弱项成为阻碍我们成长的致命弱点时,我们就要去纠正:如果短处、弱项还构不成致命性的成长阻碍,就不妨将主要精力和资源都用于自己的优势领域。让白己的特长发挥到极致,以达到扬长避短、扬长补短、扬长克短的状态。而且“避短”与“扬长”并不矛盾,最完关的做法应该是二者兼顾。
此外,写作时也要避免泛泛而谈,可以尝试追问以拓展深度。例如,何为短处 何为长处 如何“避短” 如何“扬长” 通过类似框架即可很好完成文章论证。
立意:
1.一个人要想成功,既要补短也要扬长。
2.补齐短板下夯均衡基石,突出长板上立发展高楼。
3.突优补弱,方可行稳致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