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26.好的故事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复习导入
回顾一下课文,作者为我们讲的“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
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
教学目标
能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二
能结合课文说说这个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儿。
一
词语巩固
错综
萍藻
荡漾
瘦削
瞬间
骤然
陡然
凌乱
内容回顾
回顾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本文是鲁迅第一篇描写梦境的文章。写在现实的“昏沉的夜”里,作者孤单惶惑,做了一个梦,通过用一大堆意象来描绘这个梦境,展示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好的故事”,最后作者又回到了现实,梦境破碎,但作者总记得在“昏沉的夜”的这个“好的故事”。
交流思考
初读课文,猜猜难懂词语的意思
自由朗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可以先圈画下来跳过,读后再来猜猜它的意思,想一想你是根据什么推测出来的。
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
词语理解
膝髁:骨头上的突起,指膝盖骨或大腿骨。
伽蓝:泛指寺庙。
泼剌:形容鱼在水里跳跃的声音。
奔迸:(bēn bèng) 奔涌。
皱蹙:蹙,收缩。皱蹙,皱缩。
交流思考
《好的故事》写的是一个现实生活中的故事吗?
不是,写的是梦境里的美好幻象。
交流梳理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是昏沉的夜。(现实)
我在蒙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梦境)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梦境)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梦境)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现实)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现实)
交流探讨
默读1-3自然段,说说鲁迅先生身处的环境。
外面的环境是热闹的,“鞭爆的繁响在四近”;而屋内的环境是昏暗的,“灯火渐渐地缩小了”“灯罩很昏暗”,鲁迅先生抽了烟,“烟草的烟雾在身边”。鲁迅先生在这样一个热闹的夜晚,独自一人抽着烟,在灯下看书,给人一种身处热闹之中却很孤寂的感觉。
交流讨论
文中“昏沉的夜”的情景,在这里“昏沉的夜”有什么特殊含义?你是怎么理解的?
文写于一九二五年一月,当时北京笼罩在极其混沌、黑暗、恐怖的气氛中。封建军阀卖身投靠帝国主义,把中国变成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人民在苦难的深渊里挣扎,因此“昏沉的夜”象征了当时的封建军阀统治。
研读品析
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上。
“闭”“仰”“靠”“捏”“搁”连用五个动词,描述了“我”梦见一个好故事时的状态。
作者要写“好的故事”,为什么开篇要用两个自然段写自己的现实处境?
这样写先交代了做梦的环境,于昏沉的背景之中,在梦境中打开了一种带着明亮暖色和淡淡温馨的回忆画卷,为表达鲁迅思想深处的那种执著的美好追求埋下伏笔,做好铺垫。同时文章起于昏沉的夜,结于昏沉的夜。而在这起结之中,以渐渐地缩小了的灯火,燃起了一种美好的希望,展开了一幅美好的回忆图景。
交流讨论
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鲁迅先生说的“好的故事”是一个梦呢?
从“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朦胧”可见鲁迅先生渐渐睡着了,可知他描述的是他的梦。
交流讨论
默读第4-8自然段,说出“这个故事”给作者的总的印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有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交织,飞动扩展,以至无穷,十分壮美。
研读品析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这段话中第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是对“好的故事”的概括描写。是这个自然段的总起句,也是全篇的中心句。
交流探讨
“好的故事”中提到的景物和人物
植物:
动物:
建筑:
人物:
其他:
乌桕、新禾、野花、丛树、枯树、竹、萍藻、枯柳、一丈红
鸡、狗、鱼
茅屋、塔、伽蓝
农夫、村妇、村女、和尚
晒着的衣裳、蓑笠、天、云、小河、日光、倒影
交流讨论
景物有什么特点?描写时采用了什么手法?
作者描写了山阴道两岸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等景物,以及澄碧的小河。在作者的笔下不仅有静景,还有动景,作者用生动形象、简洁明快的语言,写出了江南美景的如诗如画,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可以说达到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效果。
研读品析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作者用了一大堆意象来描绘这个梦: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我体会到了作者内心对安宁生活的一种渴望。
研读品析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这段抓住什么来描写“好的故事”?
抓住具体的动态景物来描写“好的故事”。
这些意象是动态的、变化的,表现在哪里?
瘦削的一丈红,大红花和斑红花,茅屋、狗、塔、村女、云……在他笔下的自然景物充满了动感与光感,充满了对于故乡美丽风景的怀念与向往,使人如临其境,充分表现出像古人所说的"如镜如图"的感觉,突出了"故事"的美的特质。
研读品析
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无数”“一一”看出作者的好的故事不是一个,而是由很多组成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课文这样写容易让人们产生想象,这确实是故事,而且不止一个。在这个美丽祥和的地方,人们的生活中都发生了那些故事呢?他们幸福吗?他们的世界真的是“黄金世界”吗?在鲁迅的笔下,这些都是“美的人和美的事”,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想象。
输入标题
研读第7自然段,体会作者所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特点。
作者将所有的景物都和水联系在一起,写出了浓浓的、醉人的江南水乡风光。
交流讨论
小组讨论:体会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和画面美。
都倒影在澄碧……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
“倒影”表现了大面积的、相对静止的景物;“夹带”则表现了斑斑点点的动态;而“荡漾”则表达了作者对河水、对水乡浓浓的、沉醉的爱。
研读品析
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以至于无穷。
“云锦”原指南京云锦,是一种非常珍贵而精美的织品。这里是将美的人和事在脑海中的一一呈现,比作满天似美丽云锦的云霞,它们不停地变幻着。
“万颗奔星”很有画面感,仿佛星星正倏忽地往我们眼前奔驰而过,一颗接一颗。
研读品析
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
看过夏天太阳被云遮住情景的同学,便可想象出那个画面:太阳虽被遮住,却不能遮得严严实实,阳光给云朵参差不齐的边缘镶了一道金边。水中的倒影在日光的照射下,仿佛也都被镶上了日光,因为水的反射,发出的光是银色的,像是摇曳的火焰。
交流感受
交流感受文中景物的色彩美。
水银色焰、青天、大红花、斑红花、红锦带、白云、斑红花影、虹霓色的碎影
交流感受
交流感受这些色彩带给你的感觉。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大红花和斑红花……如缕缕的胭脂水”“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这里的主色调是红色,给人一种温暖、热烈的感觉,让人的印象非常深刻。
交流讨论
“我”的这个梦是怎样惊醒的?怎么会突然“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
“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可见原本放在作者膝盖上的书突然滑落,惊醒了作者,梦境也被搅乱了,就要消散了。
交流思考
“我”已经睁开眼,为什么仿佛还看到了那些“好的故事”,为什么“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呢?
因为作者虽然已经睁开眼,但意识还没有完全清醒过来,还残存着一点梦的痕迹,就像“碎影”。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研读品析
“皱蹙”“凌乱”“撕成片片”写出梦碎了的惨状,与前面美好的梦境形成对比。
课文题目是“好的故事”作者为什么最后写“梦境破碎”呢?
这里包含着鲁迅的怀疑思想。他向往梦中的桃源一般的世界,但是他又怀疑根本不可能有这样一个世界的存在,所以他不愿意把故事说出来,而是告诉人们,有这样一个地方,在他的梦中,是那么的美好,那里是如此安宁……
交流思考
作者对这个“好的故事”有一种怎样的情感?结合相关句子说一说。
有喜爱之情,作者说“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有留恋之情,“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有一种故事消散后的遗憾之情,“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交流思考
文章第1自然段中提到“是昏沉的夜”,结尾又强调“在昏沉的夜”,有什么作用?
首尾呼应,显示了结构的完整;同时梦境的美好、明丽与昏沉的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深思。
文中两次提到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描绘的其实就是鲁迅先生当时内心的一种美好的向往与憧憬。鲁迅先生将自己内心的美好愿景寄托于他梦中看到的情景。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作品中少有的表现美好的文章。文中描写了很多美好的意象,但最后鲁迅先生心中的梦醒了,他想要记录下这美好的梦境,奈何眼前已没有了“一丝碎影”,只有“昏暗的灯光”,表现了作者心中的失望和怅惘,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现实是否像鲁迅先生的梦境一样美好?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做这样一个梦?这个梦有什么含义?
交流思考
交流思考
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做这样一个梦,这个梦有什么含义
鲁迅先生将自己内心的美好愿望寄托于他梦中,他在梦中所看到的美好事物,都是鲁迅先生美好愿望的表达与寄托。
交流探究
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说说对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理解。
作者在梦境中看见了“好的故事”,看见了水乡的美丽风景,但这一风景刚出现就消逝。当梦变成“碎影”,面对昏暗的现实,作者也有怅惘和失望,但他“总记得”梦中所见的“好的故事”,内心仍然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憧憬。
写作背景
本文创作于1925年2月。当时,鲁迅生活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平,切身感受到社会的黑暗。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鲁迅蔑视黑暗,憧憬光明。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的精神鼓舞着他,虽说中国社会当时是黑暗的,但他坚信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好的故事》就作于这样的背景之下。
“昏沉的夜”象征着什么?
交流思考
——象征着当时中国的黑暗社会
在如此昏沉、黑暗、残酷的社会现实中,鲁迅先生没有消沉,他执着地追求着美好的事物,追求着美丽、优雅、有趣的生活。
谈谈你对课文开头和结尾两次写到“昏沉的夜”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练习
作者用“昏沉的夜” 暗喻当时社会的黑暗,但同时也表达了另一种期盼:既是 “昏沉的夜”,就总会过去;天,总是要亮的,太阳终究会照亮大地。
课堂总结
《好的故事》是文学家鲁迅先生第一篇写梦境的文章。写在现实的“昏沉的夜”里,作者孤单惶恐,做了一个梦,通过用一大堆意象来描绘这个梦境,展示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好的故事”,最后作者又回到了现实,梦境破碎,但作者总记得在“昏沉的夜”的这个“好的故事”。让我们体会到鲁迅先生即使身处昏沉的夜也对生活充满热爱和希望。
板书设计
好的故事
眼前现实:昏暗的灯 昏暗的夜
梦幻景象——朦胧、清楚
回到现实:昏暗的灯 昏暗的夜
对未来充满希
望和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