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银滩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学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银滩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学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12-12 23:11:11

文档简介

银滩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限定用时9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座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8小题,每小题1.5分,共27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急性肠梗阻(AIO)的临床表现是腹痛、进食障碍、恶心呕吐导致机体丢失大量的胃酸及K+、Na+,可迅速造成机体内外环境的破坏,诱发水电解质紊乱。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消化液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B. 患者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醛固酮分泌增加
C. 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D. 临床护理中应加强患者代谢功能的检测,促进营养吸收、代谢平衡
2. 在生命有机体中,只要维持生理机能的系统不致崩溃,当一个稳态被破坏时机体就会逐渐形成另一个稳态称为稳态应激态。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内环境稳态被干扰时,机体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进行调节
B. 在沙漠中的动物,当它们处于缺水高温的状态时,可调节其体温上升,以减少出汗散热所导致的水分丧失
C. 生命有机体可从稳态应激态恢复到稳态,如高血压经药物治疗恢复到正常血压
D. 稳态应激态可形成一个新的动态平衡,相对于原有的稳态来说更加稳定
3.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存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轴)功能亢进的生理变化,其致病机理如图。临床发现柴胡疏肝散对抑郁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5-羟色胺转运体的数量增多会导致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增强
B. 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以维持该激素的含量稳定
C. 高浓度糖皮质激素会促使5-羟色胺转运体的数量增多
D. 柴胡疏肝散可能通过HPA轴的分级调节降低肾上腺皮质激素含量
4. 神经系统通过复杂而精细的调节,使得机体能够保持高度的协调一致与稳定,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组成的自主神经系统并不完全自主
B. 眨眼反射由脑干参与,不需要位于大脑的中枢也能够完成
C. 条件反射的消退是建立两个刺激的联系,不要大脑皮层参与
D. 兴奋剂一般都通过作用于突触处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5. 图1是在神经纤维上某一点给予适宜刺激时产生兴奋的过程,其中①~⑤是不同点的膜电位;图2是某同学在探究兴奋在神经元上传导时的电位变化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1的兴奋传导方向为从右到左
B. 图1中②点主要是K+外流,④点主要是Na+内流
C. 图1的③⑤段与图2的⑥⑦段均表示静息电位的恢复
D. 图2电表两极均接在神经元膜外侧,可测量出静息电位
6. 会聚学说认为,牵涉痛是由于内脏和体表的痛觉传入纤维,在脊髓会聚后共用一个中间神经元再上传至大脑皮层;由于平时疼痛刺激多来源于体表,因此大脑依旧习惯地将内脏痛误以为是体表痛,于是发生牵涉痛。参与牵涉痛的神经结构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a、b、c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其中a为传入神经
B. 牵涉痛的产生共用了神经纤维b,痛觉的形成部位是脊髓
C. 产生牵涉痛时,皮肤被误作“感受器”,神经元a产生兴奋
D. 在形成牵涉痛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c上单向传导
7. 研究发现空腹时身体通过糖异生将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为糖类物质进行弥补,而荔枝中含有次甘氨酸A和a-亚甲环丙基甘胺酸两种成分,抑制“糖异生”过程。空腹食用大量荔枝可引起表现为低血糖的“荔枝病”。据此判断以下错误的是(  )
A. 空腹时,下丘脑的某个区域兴奋,通过交感神经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得血糖含量上升
B. 上述荔枝中的两种物质的作用机理与胰岛素相同,均能抑制糖异生,因此可以治疗糖尿病
C. “荔枝病”患者体内可尽快食用碳水化合物升血糖,血糖作为信号分子,能作用于下丘脑细胞,引起胰岛素的分泌
D. “荔枝病”患者,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其作用的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8. 过度紧张、焦虑等刺激不仅会导致毛囊细胞数量减少引起脱发,也会导致黑色素细胞减少引起头发变白。利用黑色小鼠进行研究得出的相关调节机制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途径②调节肾上腺髓质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属于神经调节
B. 途径①②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均可促进黑色素干细胞的增殖分化成黑色素细胞
C. 途径①的作用时间比途径②更短
D. 糖皮质激素会使毛乳头细胞分泌的Gas6蛋白减少,影响毛囊干细胞的增殖分化
9. 体温调定点学说认为,人和高等恒温动物的调节类似恒温器的调节。当病毒入侵时体温变化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激素甲是由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 在体温上升时,需要躯体运动神经和内脏运动神经均发挥作用
C. 高温持续期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D. 生理性调节增加散热的方式有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多等
10. 自然杀伤(NK)细胞是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不仅与抗肿瘤、抗病毒感染和免疫调节有关,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参与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能够非特异性地识别靶细胞,并通过其内溶细胞颗粒释放的颗粒酶和穿孔素等溶细胞蛋白迅速杀死靶细胞。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自然杀伤(NK)细胞识别并杀死靶细胞组成了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B. 自然杀伤(NK)细胞可以抗肿瘤、抗病毒感染体现了免疫系统防御功能
C. 颗粒酶和穿孔素等溶细胞蛋白跟抗体一样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D. 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共同构成了人体的免疫系统是免疫调节的物质基础
11. 下列关于免疫过程叙述错误的是(  )
A. 树突状细胞属于抗原呈递细胞,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
B. B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细胞因子可促进此过程
C. 靶细胞、辅助性T细胞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过程
D. 抗体消灭细胞外液中的病原体,细胞免疫杀死靶细胞内的病原体
12. 生活中有时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人吃了鱼、虾、蟹等食物后,会发生腹痛、腹泻、呕吐或是皮肤奇痒难熬;有的人注射青霉素后会发生休克,这些都是过敏反应的表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物质叫做过敏原,过敏原有个体差异,抗原无个体差异
B. 抗体是体液免疫中的物质,过敏原诱发人体产生抗体的过程也属于体液免疫
C. 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艾滋病都是由机体的免疫功能不足引起的免疫失调
D. 找到过敏原并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过敏原,是预防过敏反应主要措施
13. 植物体的生长发育受到外源光信号和内源激素的共同调控,植物的光敏色素有两种类型,红光型(Pr)和远红光型(Pfr),Pr吸收红光后会转化为Pfr,结合图中信息,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结合图示推断,可以进入细胞核内发挥作用的是Pr
B. 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质的分裂,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核的分裂,二者协同促进细胞分裂
C. 生长素的受体在细胞核内,而细胞分裂素和蓝光的受体都在细胞膜上
D. 与光合色素相比,光敏色素在远红光区域具有吸收光谱
14. 下列有关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黄瓜茎端的脱落酸与赤霉素的比值较高,有利于分化形成雌花
B. 赤霉素受体表达量增加大麦种子萌发时,胚乳中淀粉分解速度比野生型更快
C. 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前均需先进行预实验,以确定使用的最适浓度
D. α-萘乙酸是一类分子结构与植物激素完全不同,但具有与植物激素类似生理效应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15. 噻苯隆在棉花种植上作落叶剂使用。被植株吸收后,可促进叶柄与茎之间的分离组织自然形成而脱落,某研究员为验证噻苯隆生理作用及脱叶效果,做了如下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是在A处滴加的蒸馏水,B处滴加的噻苯隆溶液
B. 剪去叶片留下叶柄的原因是防止蒸腾作用对该实验的影响
C. 噻苯隆对棉花的脱叶效果随噻苯隆有效成分含量的增加而逐渐提高
D. 一般采用有效成分含量为225-300g·hm-2的噻苯隆进行棉花后期脱叶催熟
16. 为研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某研究小组将少量的酵母菌放在10ml的无菌马铃薯培养液中,将其置于适宜的外界条件下培养。用血细胞计数板和显微镜估算酵母菌种群数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吸出培养液前需振荡试管摇匀再进行取样,否则计数结果偏小
B 将培养液滴到盖玻片边缘使之自行渗入到计数室底部再计数
C. 先加培养液再加盖玻片,可能导致计数结果偏大
D. 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可依据“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计数
17. 下图甲为某农牧区四种蝗虫的种群密度对牧草产量(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蝗虫取食量)的影响:图乙为农技部门对某次蝗灾防治过程中蝗虫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甲是依据实验结果建立的数学模型,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蝗虫的种群密度
B. 狭翅雏蝗种群密度小于5只时,牧草补偿量大于蝗虫取食量导致牧草产量增加
C. 应采用样方法对跳蝻的密度进行调查
D.从种群特征的角度考虑,导致图乙种群密度发生e→f变化的直接原因最可能是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18. 蜘蛛是许多农林业害虫的天敌,其可作为捕食者在生产中用于生物防治。某兴趣小组针对蜘蛛种群进行研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块农田里所有蜘蛛的种群数量就是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B. 可以通过五点取样法调查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C. 若某月统计蜘蛛种群个体总数为500只,本月新生个体数为200只,死亡个体数为60只,则蜘蛛种群的月出生率为400‰
D. 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蜘蛛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保持稳定
二、选择题:本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9. 分布于突触后膜上的NMDA受体不仅能识别神经递质,还是一种离子通道蛋白,谷氨酸与NMDA受体结合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静脉注射的氯胺酮可作用于NMDA受体,使中枢神经系统迅速产生运动阻滞和感觉阻滞,从而产生麻醉效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谷氨酸与NMDA受体结合后会导致氯离子大量内流
B. 谷氨酸以胞吐的方式从突触前膜释放出来
C. 静脉注射氯胺酮会使突触后膜外负内正的电位差增大
D. NMDA上存在着不同种信号分子的结合位点
20. 甲状腺激素(主要包括T3、T4两种)的分泌受到多种方式的调节,如下图所示。甲状腺自身抗体含量高可能引起甲状腺细胞坏死或凋亡。以下选项错误的是(  )
A. 下丘脑分泌的TRH通过体液定向运输到腺垂体,与靶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促进TSH的释放
B. 在桥本甲状腺炎患者体内T3、T4含量将减少,通过反馈使TSH含量减少,引起甲状腺功能进一步减退
C. 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方式放大了激素的调节效应,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
D. 安静状态下副交感神经兴奋,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分泌,引起细胞代谢的改变
21. 卡塔林·卡里科和德鲁·魏斯曼因核苷碱基修饰方面的发现获得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现已成功开发出针对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的有效mRNA疫苗。下列关于免疫学的应用说法错误的是(  )
A.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B. mRNA疫苗不能直接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C. 注射mRNA疫苗使人体增强对所有传染病的抵抗力
D. 疫苗属于免疫预防,除此之外免疫学还可用于免疫治疗和诊断
22. 研究发现,NO在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当内毒素、LPS、IFN、IL和TNF等与巨噬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后,巨噬细胞被激活产生iNOS,进而产生NO,原理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NO可以抑制有氧呼吸的二、三阶段
B. NO通过扩散可以特异性的杀伤或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C. 巨噬细胞必须运动到肿瘤细胞所在的部位才能更好地利用上述机制发挥作用
D. 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中信号分子的作用方式都是直接与受体接触发挥作用,且具有特异性
23. ABA(脱落酸)信号转导对植物种子萌发、果实成熟等生理过程均有影响。为探究RRP1在ABA信号转导中的作用及与PP2C(ABA信号转导通路的已知组分之一)的关系,研究者利用模式生物拟南芥进行实验。将吸水饱和的种子点播到不同培养基中,在相应时间检测种子萌发情况,结果如下图所示。下文叙述正确的是(  )
A. 种子萌发、果实成熟过程中受多种激素的调节,但在根本上是基因组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B.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拟南芥种子的类型
C. 实验结果表明,RRP1促进ABA信号的转导,而PP2C起着抑制作用
D. 脱落酸有促进气孔关闭、果实发育、维持种子休眠的作用
24. 蛇岛自然保护区位于辽东半岛南端,岛上食物匮乏,分布的特有物种—蛇岛蝮蛇主要以春、秋两季迁徙途经该岛的鸟类为食。研究人员研究了蛇岛蝮蛇的习性,并在鸟类迁徙高峰期调查了不同生态环境中的鸟类密度(表1)和蛇岛蝮蛇的种群数量(表2),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表1不同生态环境中鸟类密度
生态环境类型 树林 灌丛 草甸
鸟类密度(只/) 16.4 72 120
表2不同生态环境中蛇岛蝮蛇数量
生态环境类型 树林 灌丛 草甸
样方个数 15 15 6
样方总面积() 6000 375 6
蛇岛蝮蛇总量(条) 56 83 19
A. 研究人员针对蛇岛蝮蛇的食物来源及其与其他物种之间关系的研究属于对其生态位的研究
B. 夏季食物来源少可能是导致蛇岛蝮蛇具有独特的“夏眠”习性的原因
C. 草甸中蛇岛蝮蛇种群密度最高,原因是草甸环境中鸟类密度大,食物较充足
D. 可通过大量引入小型哺乳动物来增加蛇岛蝮蛇的食物来源
25. 生物学中常采用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对种群的数量变化进行研究。若为初始时种群的数量,为t年后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K值代表环境容纳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公式为,则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模型为“J”形
B. λ还可代表种群的增长率
C. 种群增长的“S”形曲线模型中,种群数量在达到K/2前呈“J”形增长
D. 生活在同一湖泊中的鲢鱼种群和鲤鱼种群K值相同
第Ⅱ卷
三、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5分。
26.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糖尿病(DM)的急性并发症,以高血糖、酸中毒、酮症(酮体生成增多超过利用而积聚时,血中酮体堆积的现象)等为主要表现,在儿童中较为常见。DKA诱因较多,如感染、饮食不当、外伤应激等均是常见诱发因素。
(1)当出现外伤应激时,血浆中肾上腺素增加,交感神经细胞与肾上腺髓质细胞之间交流的信号分子是______,经过______ (填内环境成分)的运输,与受体结合,从而发挥调节作用。
(2)胰岛素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______,进入肝、肌肉并合成______,进入脂肪细胞转变为______。
(3)注射胰岛素是治疗DKA的重要举措,但胰岛素给药方式多样,不同给药方式效果存在一定争议。本研究选取某医院收治的76例DKA患儿,比较皮下注射和静脉注射胰岛素对DKA患儿的治疗作用。本实验分为两组:A组患儿在三餐时及睡前接受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B组患儿在三餐时及睡前接受静脉持续滴注胰岛素。其他条件两组均相同。①本实验可通过观察______、______、尿酮转阴时间来判断治疗效果。②实验结果表明B组的治疗起效速度明显优于A组,请分析其原因可能是___ ___。
27. 光是一切生命产生的源动力,也是生命体最重要的感知觉输入。调查显示,夜间过多光源暴露显著增加肥胖和糖尿病等代谢疾病风险。已知哺乳动物感光主要依赖视网膜上感光神经节细胞(ipRGC),ipRGC对下丘脑发出密集的神经纤维。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在蓝光刺激下可作用于小鼠脑中的相关神经通路,使得空腹小鼠在食用葡萄糖后的血糖浓度上升幅度高于红光刺激的小鼠;此外,该神经通路也与脂肪细胞的代谢有关,如图1所示(“+”表示促进)。进一步检测发现,蓝光照射后不会影响小鼠体内与血糖平衡有关的激素含量以及营养物质的变化,但会减弱棕色脂肪组织的产热。回答下列问题:
(1)为研究光调节葡萄糖代谢与下丘脑的SCN区还是SON区有关,进行了以下实验:分别对两组小鼠进行以下处理:①损毁感光正常小鼠下丘脑的SCN区,②损毁感光正常小鼠下丘脑的SON区,在黑暗和光照条件下分别进行葡萄糖代谢能力检测,结果如图2所示(AUC为血糖含量曲线与横坐标时间轴围成的面积)。
上述实验表明光调节葡萄糖代谢与下丘脑的______区有关。当ipRGC感受光刺激一段时间后,可检测到PVN区域的神经元兴奋,此时该区域的神经纤维上的膜电位表现为______。兴奋在突触部位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______。
(2)夜间“光暴露”引发血糖上升水平程度高于对照小鼠,其原因是支配脂肪组织的交感神经受到______(填“促进”或“抑制”),棕色脂肪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量______(填“升高”或“降低”)。交感神经与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其意义是______。
(3)冷暖色一直被定义为心理上的冷热感受。研究者认为,上述通路与“蓝光让人感觉到凉爽,而红光则无此效应”有关。结合图中信息,尝试说明造成这一现象的可能机制:______。
(4)为验证“光暴露”通过交感神经调节棕色脂肪组织产热过程,某实验小组用若干只生理状态相似的健康(空腹)小鼠进行实验,将上述小鼠随机均分为甲、乙、丙三组;对甲组小鼠给予正常光照条件,乙、丙两组小鼠进行相应处理;将三组小鼠置于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并比较三组小鼠的棕色脂肪细胞产热量,发现丙组产热量最少。乙、丙两组小鼠进行的处理分别是______。(填标号)。
①进行“光暴露”处理②切断支配棕色脂肪组织的交感神经并进行给与正常光照处理③进行正常光照处理④切断支配棕色脂肪组织的交感神经并进行“光暴露”处理
28. 肾小管、集合管细胞主要通过水通道蛋白从管腔中吸收水分。抗利尿激素(ADH)可促进该过程。人体水盐平衡调节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内水的主要来源有______(至少答出两点),水的排出主要依靠______。
(2)当人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就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使______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的______,由______释放后促进了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
(3)某糖尿病患者出现多尿病症,结合图分析原因是______。
(4)如图表示ADH发挥作用的部分过程,可推测ADH促进肾小管重吸收水的机制,并作出简要说明______。
29. 随着天气变冷,医院里的支原体肺炎患者逐渐多了起来。肺炎支原体病原菌介于病毒和细菌大小之间。肺炎支原体由于其一端含有P1蛋白,能使支原体穿过小儿呼吸道纤毛层到达呼吸道上皮细胞并定居,随后引起细胞损伤、脱落、坏死,以及支气管壁水肿、溃疡等。肺炎支原体还可以通过血液传播至全身对其他各器官组织、系统造成损害。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肺炎支原体在免疫学上称为什么物质?______。肺炎支原体穿过呼吸道纤毛层到达呼吸道上皮细胞并定居,穿过人体的两道防线,其中的第二道防线是______。
(2)支原体进入人体后,免疫细胞靠______来识别它们。
(3)肺炎支原体进入人体细胞内,机体需要靠______细胞来“作战”,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__功能。
25. 植物的生长有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种,株高是影响柑橘产量的重要因素。为研究柑橘矮化的机理,研究人员对其矮化品种进行了相应研究发现,矮化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缺少赤霉素(GA3)的受体,二是缺少参与赤霉素(GA3)合成的转录因子,使其相关基因不能正常表达,导致赤霉素(GA3)减少。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赤霉素(GA3)是调控植物株型的重要______分子,具有______的作用。研究人员对两种柑橘品种A品种和B品种的株高和节间高度进行检测,结果如图1所示,结果显示______,说明______是矮化品种。
(2)已知在B品种中,GA信号通路如图2所示,GA可与其受体GID1结合,GID1与Della在GA3存在时发生互作,形成GIDI-GA3-Della三聚体结构并通过特定途径降解蛋白Della。分析可知蛋白Della的功能是______(“促进”或“抑制”)枝条生长。
(3)据该研究可知,赤霉素(GA3)和动物激素的1个共同作用特点是______。
(4)某些矮化型果树在农业种植上具有产量高等优良特性,请说明原因________。
26. 威海市位于山东半岛东端,北、东、南三面濒临黄海,海洋养殖业是威海市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海水立体养殖是海洋养殖业发展的新方向。在某海水立体养殖的深海网箱中,表层养殖海带等大型藻类,中层养殖以细小浮游植物、有机碎屑等为食的牡蛎、扇贝和以小鱼、贝类、有机碎屑为食的黑鮶、六线鱼,底层养殖以底栖藻类、生物遗体残骸、有机碎屑为食的海参。深海网箱中各营养级的能量流动图解如下图所示,M、N表示营养级,各数值代表能量值(单位为)。
(1)研究人员将深海网箱作为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其依据是__________。
(2)图中流经整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__;M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__________;由M到N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M、N营养级生物的摄食量中均有一部分未被同化的能量,这部分能量的最终去向是__________。
(3)为研究某种有机饲料投放后对各个种群数量的影响,技术人员通过一定的方法估了多个种群的种群密度,在用样方法取样调查海参数量时,取样的关键是__________。在用标记重捕法调查黑鲫的种群密度时,由于被标记的鱼受到惊吓后重捕的概率降低,可能会导致估算的种群密度比实际__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4)向网箱中过量投放有机饲料,一段时间后牡蛎、扇贝等贝类的数量增加,从群落中生物相互关系的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
(5)海水立体养殖模式运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依据这一原理进行海水立体养殖的优点是__________。在构建海水立体养殖生态系统时,需考虑所养殖生物的环境容纳量、种间关系等因素,从而确立每种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
27. 某火山爆发后,周围生态系统受到火山岩浆的侵袭后变为一片裸地。几年后,地面长出小草,各种昆虫和小动物开始进入该地区。随后大约经历100年的时间,灌木和小乔木开始繁盛起来。此时由于人类的严重破坏生态系统几近崩溃,又经过大约150年的恢复逐渐形成了物种丰富的小森林。某兴趣小组选择不同的角度对火山爆发后大约250年间生态系统的变化进行研究。
(1)从群落的角度出发,可以选择对__________、生态位、物种组成和数量以及演替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兴趣小组在用样方法调查物种数量之前,将逐步扩大面积统计物种数进绘制“种—面积”曲线作为选取样方面积的依据。下图是该小组绘制的该地区草本、灌木、乔木的相应曲线。据图分析,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__________。兴趣小组在研究群落演替时发现约250年间生态系统经历了两次不同的演替过程,这两次不同演替的区别体现在__________(答出两点)。银滩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
生物试题答案
1. 【答案】B【解析】【分析】由题意可知,患者因出现恶心呕吐导致机体丢失大量的胃酸及K+、Na+,造成水电解质紊乱,所以失去了较多的水分。抗利尿激素应该上升,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排出,保留体内水分。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增加分泌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详解】A、消化液直接分泌到消化道中,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A正确;
B、因为患者频繁呕吐等,导致机体丢失大量的胃酸及K+、Na+,造成水电解质紊乱。所以失去了较多的水分,抗利尿激素应该上升,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排出,保留体内水分。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增加分泌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B错误;
C、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C正确;
D、因患者进食障碍,所以对糖类的利用效率较低,应加强患者代谢功能的检测,促进营养吸收、代谢平衡D正确。故选B。
2. 【答案】D【解析】【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的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是不断变化的。目前普遍认为,内环境的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详解】A、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A正确;
B、在沙漠中的动物,当它们处于缺水高温的状态时,可调节其体温上升,以减少出汗散热所导致的水分丧失,根据题意,这是机体通过变化积极或主动维持稳态的适应过程,B正确;
C、稳态应激态是机体在应激后生理活动的等级,高血压属于稳态应激态,而正常的血压属于稳态,高血压经药物治疗恢复到正常血压,属于从稳态应激态恢复到稳态,C选项正确;
D、稳态应激态可形成一个新的动态平衡,比如C选项中提到的高血压,所以相对于原有的稳态使机体内环境变得更加不稳定,D错误。故选D。
3. 【答案】A【解析】【分析】下丘脑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释放。肾上腺皮质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下合成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的分泌量达到一定的程度可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详解】A、5-羟色胺转运体的作用是回收5-羟色胺,5-羟色胺转运体的数量增多,会导致回收5-羟色胺增多后,突触间隙中的5-羟色胺减少,同时5-羟色胺是一种让人产生兴奋愉悦的兴奋性递质,所以会导致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减弱,A错误;
B、根据题意,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存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轴)这种分级调节,所以存在负反馈调节维持了该激素含量稳定,B正确;
C、据图可知,抑郁症患者血浆中的糖皮质激素浓度明显增高,高浓度糖皮质激素会促使携带5-羟色胺转运体的囊泡向突触前膜移动,使其5-羟色胺转运体的数目增多,C正确;
D、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多会导致突触后膜兴奋性降低,所以可以通过减少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进行治疗。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存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轴)这种分级调节,所以柴胡疏肝散可能通过减少下丘脑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的合成和分泌,通过分级调节进而降低肾上腺皮质激素含量,D正确。故选A。
4. 【答案】C【解析】【分析】1、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
2、自主神经系统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详解】A、排尿反射等可以由大脑皮层控制,所以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组成的自主神经系统并不完全自主,A正确;
B、眨眼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由脑干参与,但是不需要位于大脑的中枢也能够完成,B正确;
C、条件反射的消退不是简单的丧失,而是动物获得了两个刺激间新的联系,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参与,C错误;
D、兴奋剂一般都通过作用于突触处,通过影响神经递质的作用,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D正确。故选C。
5.【答案】B【解析】【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2、题图分析:
图1:图1是在神经纤维上某一点给与适宜刺激时产生兴奋的过程,其中①~⑤是神经纤维上不同位点的膜电位。据图可知,①~③段对应静息电位恢复过程,③~⑤段对应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
图2:图2是某同学在探究兴奋在神经元上传导时的电位变化图。
【详解】A、据图可知,①~⑤是神经纤维上不同位点的膜电位,①~③段对应静息电位恢复过程,③~⑤段对应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因此,兴奋传导方向为从左到右,A错误;
B、图1中②点正处于恢复静息状态,主要是K+外流,④点产生动作电位,主要是Na+内流,B正确;
C、③~⑤段是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此时Na+大量内流,C错误;
D、静息电位是指在神经元不受刺激时,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图2电表两极若均接在神经元膜外侧,不能测量出静息电位,D错误。故选B。
6. 【答案】D【解析】【分析】由图可知,a、c均表示传入神经,b位于神经中枢。
【详解】A、图中a、c均为传入神经,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A错误;
B、痛觉的形成部位是大脑皮层,B错误;
C、产生牵涉痛时,皮肤被误作“感受器”,神经元a并不产生兴奋,C错误,
D、在反射弧中兴奋只能单向传导,D正确。故选D。
7.【答案】B【解析】【分析】血糖调节:(1)血糖来源: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分解;脂肪等非糖类物质转化。(2)血糖去向: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等。
【详解】A、空腹时,血糖浓度降低,下丘脑的某个区域兴奋,通过交感神经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得血糖含量上升,A正确;
B、荔枝中的次甘氨酸A和a-亚甲环丙基甘胺酸两种物质虽然能抑制糖异生,降低血糖,但是无法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机体仍然得不到能量供应,因此无法治疗糖尿病,B错误;
C、“荔枝病”患者体内血糖浓度降低,因此可尽快食用碳水化合物升血糖,血糖浓度升高后,血糖作为信号分子,能作用于下丘脑细胞,下丘脑的某个区域兴奋,通过副交感神经作用于胰岛B细胞引起胰岛素的分泌,C正确;
D、“荔枝病”患者体内血糖浓度较低,会刺激胰岛A细胞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通过调节可以使血糖浓度升高,血糖浓度升高后会反过来影响胰高血糖素的分泌,D正确。故选B。
8. 【答案】B【解析】【分析】题图分析,过度紧张焦虑刺激下丘脑分泌相应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相应激素作用于肾上腺皮质,使其分泌糖皮质激素抑制成纤维细胞,通过一系列途经最终分化出的毛囊细胞减少。与此同时,过度紧张焦虑会刺激脑和脊髓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分泌去甲肾上腺素或传出神经分泌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黑色素细胞干细胞,使其异常增殖分化,最终黑色素细胞减少。
【详解】AB、由题意可知,紧张、焦虑等情绪刺激会经途径①②③导致毛囊细胞数量减少引起脱发,也会导致黑色素细胞减少引起头发变白,因此去甲肾上腺素会使黑色素细胞减少,②调节肾上腺髓质的过程是通过反射弧完成的,属于神经调节,A正确,B错误;
C、途径①属于神经调节,去甲肾上腺素属于神经递质,经胞吐释放到突触间隙,经扩散到靶细胞,途径①经过的突触结构更少,运输时间更短,C正确;
D、由图可知,糖皮质激素会抑制毛乳头细胞分泌Gas6蛋白,最终影响毛囊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引起脱发,D正确。故选B。
9. 【答案】C【解析】【分析】1、调定点相当于恒温箱的调定器,是调节温度的基准,正常人此点温度定为37℃。下丘脑中的温敏神经元与冷敏神经元起着调定点的作用,这两类神经元活动的强度依下丘脑温度的高低而改变。正常情况下,若流经下丘脑血液的温度超过37℃时,温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增加,引起散热过程加强,产热过程减弱,若流经此处的血液的温度不足37℃时,则引起相反的变化,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发热时,致热原可使温敏和冷敏两类神经元活动改变,调定点上移(如38℃),之后,产热与散热过程将在较高的水平(如38℃)上达到平衡。
2、题图分析:据图可知,新冠病毒等病原体刺激机体产生制热性细胞因子,该细胞因子作用于下丘脑,使体温调定点上调,引起神经和体液调节发挥作用,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体温上升。
【详解】A、据图可知,激素甲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作用于垂体后经激素乙调节甲状腺激素产生,因此激素甲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乙是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A正确;
B、在体温上升阶段会进行骨骼肌产热和内脏产热,因此需要躯体运动神经和内脏运动神经均发挥作用,B正确;
C、高温持续期机体的产热和散热基本平衡,体温相对稳定,C错误;
D、人可通过生理性调节(如排汗、血管的舒缩)和行为性调节(如使用空调、减少衣物)来增加散热,以维持体温,D正确。故选C。
10. 【答案】C【解析】【分析】人体有三道防线来抵御病原体的攻击。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人人生来就有,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的,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作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是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因而具有特异性,叫作特异性免疫。这三道防线是统一的整体,它们共同实现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三大基本功能。
【详解】A、自然杀伤(NK)细胞能够非特异性地识别靶细胞不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A错误;
B、自然杀伤(NK)细胞抗病毒感染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抗肿瘤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视功能,B错误;
C、颗粒酶和穿孔素等溶细胞蛋白属于细胞因子,跟抗体一样都属于免疫的活性物质,C正确;
D、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和免疫的活性物质共同构成了人体的免疫系统是免疫调节的物质基础,D错误。
11. 【答案】D【解析】【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会产生相应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再由浆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病毒侵入细胞后会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免疫,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与被病毒侵入的靶细胞结合,使得靶细胞裂解释放病毒。
【详解】A、树突状细胞属于抗原呈递细胞,抗原呈递细胞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传递给其他细胞,A正确;
B、B细胞活化除了需要两个信号刺激(病原体与B细胞直接接触、辅助性T细胞与B细胞相结合)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促进作用,B正确;
C、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并与靶细胞结合后开始分裂分化,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的分裂分化过程,C正确;
D、抗体消灭细胞外液中的病原体,细胞免疫裂解靶细胞释放细胞内的病原体,再由抗体与其结合,D错误。故选D。
12. 【答案】C【解析】【分析】1、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
2、过敏反应的原理: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会产生抗体且抗体会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
【详解】A、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物质叫作过敏原,鱼、虾、牛奶、蛋类、花粉、花生、室内尘土、磺胺、奎宁、宠物的皮屑、棉絮等都是(或含有 ) 过敏原。过敏原有个体差异性,抗原无个体差异,A正确;
B、抗体是免疫活性物质,是体液免疫过程主要起作用的物质,过敏原诱发人体产生抗体的过程也属于体液免疫,B正确;
C、艾滋病是由机体免疫功能不足引起的免疫失调。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是免疫功能过强造成的,C错误;
D、由于过敏反应是机体接触过敏原才发生的,因此找出过敏原并且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是预防过敏反应发生的主要措施,D正确。故选C。
13. 【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细胞膜上分布着细胞分裂素受体和向光素。细胞分裂素受体与细胞分裂素结合后,将信息传递至细胞核内影响基因表达过程;向光素接受蓝光信号后,一方面影响叶绿体的状态和分布位置,另一方面影响核内的基因表达;细胞质内还有光敏色素,其接受红光信号后,也可以影响核内的基因表达,核内还有隐花色素和生长素受体,隐花色素也能接受蓝光信号影响基因表达,生长素受体与生长素结合后影响基因表达,综上所述,光、植物激素等环境因素可作为信息分子被受体接受并起作用,最终通过信息传递系统影响核内的基因表达,进而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
【详解】A、从图中看出,Pr吸收红光后进入细胞核,由于Pr吸收红光后会转化为Pfr(远红光型),所以进入细胞核发挥作用的是Pfr,A错误;
B、细胞分裂素与受体结合后,主要促进细胞质的分裂,而生长素与受体结合,主要促进细胞核的分裂,B错误;
C、从图中看出,蓝光的受体有PHOT和隐花色素,隐花色素位于细胞核内,C错误;
D、光合色素主要吸收可见光,而光敏色素在远红光的区域具有吸收光谱,D正确。故选D。
14.【答案】C【解析】【分析】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植物生长调节剂是指由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详解】A、黄瓜茎端脱落酸与赤霉素的比值较高利于分化形成雌花,比例较低有利于分化形成雄花,A正确;
B、赤霉素具有促进细胞分裂与分化、促进种子萌发的作用,若赤霉素受体表达量增加,大麦种子萌发时赤霉素的作用会更显著,胚乳中淀粉分解的速度更快,B正确;
C、预实验不能确定生长调节剂的最适使用浓度,只能确定大概的使用浓度范围,C错误;
D、α-萘乙酸是一类分子结构与植物激素完全不同,但具有与植物激素类似生理效应的植物生长调节剂,D正确。故选C。
15. 【答案】D【解析】【分析】由题意可知,噻苯隆可促进棉花在茎叶和叶柄间形成自然离层,使棉花落叶。由图1可知,剪去棉花植株的叶片留下叶柄,在A、B处分别滴加不同的溶液后,A处叶柄脱落,B处叶柄无变化,说明A处滴加的是适量的噻苯隆溶液,B处滴加的是等量的蒸馏水。由图2可知,100-225g·hm-2,噻苯隆对棉花的脱叶效果随噻苯隆有效成分含量的增加而逐渐提高,225-400g·hm-2,噻苯隆对棉花的脱叶效果无明显提高。
【详解】A、A处叶柄脱落,B处叶柄无变化,说明A处滴加的是适量的噻苯隆溶液,B处滴加的是等量的蒸馏水,A错误;
B、该实验目的是验证噻苯隆的生理作用,剪去叶片只留下叶柄可防止植物叶片产生的植物激素对叶片脱落产生影响,B错误;
C、一定范围内,噻苯隆对棉花的脱叶效果随噻苯隆有效成分含量的增加而逐渐提高,C错误;
D、由图2可知,有效成分含量为225-300g·hm-2时即可达到较大效果,因此出于经济性考虑,农业生产上一般采用有效成分含量为225-300g·hm-2的噻苯隆进行棉花后期脱叶催熟,D正确。故选D。
16【答案】A【解析】【分析】使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在计数时应从以下几方面注意:
1、每天同一时间,各组取出本组的试管,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并作记录,连续观察7天。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下,这样使酵母菌分布均匀,防止酵母凝聚沉淀,提高计数的代表性和准确性,求得的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误差小。
3、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对培养液进行稀释以便于酵母菌的计数。
4、对于压在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当计数同侧相邻两边上的菌体数,一般可采取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处理,另两边不计数。
5、计数一个样品要从两个计数室中计得的平均数值来计算,对每个样品可计数三次,再取其平均值,计数时应不时地调节焦距,才能观察到不同深度的菌体,按公式计算每mL(或10mL)菌液中所含的酵母菌个数。
6、血球计数板的清洁:血球计数板使用后,用自来水冲洗,切勿用硬物洗刷,洗后自行晾干或用吹风机吹干,或用95%的乙醇、无水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脱水使其干燥。通过镜检观察每小格内是否残留菌体或其他沉淀物,若不干净,则必须重复清洗直到干净为止。
【详解】A、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以保证估算的准确性,减少误差,如果取样前没有振荡试管,酵母菌细胞在底部,直接取上层培养液,观察得到的数据会偏小,A错误;
B、将培养液滴到盖玻片边缘使之自行渗入到计数室底部再计数,先盖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可以避免计数室产生气泡,B正确;
C、如果先滴加菌液,再加盖玻片,容易使菌液沾到计数平台两侧的支持柱表面,在支持柱表面形成一层水膜而使盖片不能完全落在支持柱上,盖玻片由于液滴的表面张力作用而未能严密的盖到计数板表面上,使计数室内的体积增大,计数结果将偏高,C正确;
D、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计数时应采取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处理,另两边不计数,D正确。故选A。
17【答案】A【解析】【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性别比例也能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
【详解】A、图甲是依据实验结果建立的数学模型,图甲表示草原上四种主要蝗虫的种群密度对牧草产量的影响,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蝗虫的种类和蝗虫的种群密度,因变量是牧草产量,A错误;
B、据图可知,当狭翅雏蝗种群密度小于5只·m-2时,随狭翅雏蝗种群密度增大,牧草补偿量大于蝗虫取食量导致牧草产量增加,B正确;
C、样方法适合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因此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应该用样方法,C正确;
D、据图可知,e→f段种群密度下降,直接原因最可能是出生率小于死亡率,D正确。故选A。
18【答案】C【解析】
【分析】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包括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三种类型。
【详解】A、一块农田里所有蜘蛛的种群数量除以该农田的面积,才是该种群的种群密度,A错误;
B、应该用等距取样的方法调查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B错误;
C、出生率的计算是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初始种群总数,故出生率==40%(400‰),C正确;
D、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蜘蛛种群,如果种群所处的环境发生巨变,种群密度可能下降,D错误。
故选C。
19【答案】BD【解析】【分析】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关受体结合,形成递质-受体复合物,从而改变了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这样,信号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到了另一个神经元。
【详解】A、谷氨酸与NMDA受体结合可以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导致钠离子内流,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A错误;
B、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NMDA受体结合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说明谷氨酸是神经递质,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为胞吐,B正确;
C、静脉注射的氯胺酮可作用于NMDA受体,使中枢神经系统迅速产生运动阻滞和感觉阻滞,推测氯胺酮与谷氨酸竞争性结合NMDA受体使其无法发挥作用,导致无法产生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C错误;
D、NMDA既可以和谷氨酸结合,又可以和氯胺酮结合,说明它至少有两种信号分子的结合位点,D正确。故选BD。
20、【答案】AB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下丘脑分泌TRH促进垂体分泌TSH,垂体分泌的TSH会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在甲状腺激素分泌过程中,既存在分级调节,也存在反馈调节。甲状腺自身抗体含量高可能引起甲状腺细胞坏死或凋亡,从而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机体产生的甲状腺激素减少
【详解】A、下丘脑分泌的TRH会弥散到体液中,随体液运输到全身,而不是定向运输,A错误;
B、甲状腺激素T3、T4含量减少,将会对下丘脑和垂体的负反馈作用减弱,使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较之前增加,B错误;
C、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受“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调节,反映了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可以形成多级反馈,有利于精细调控,C正确;
D、兴奋状态下交感神经兴奋,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分泌,而安静状态下副交感神经兴奋并不会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分泌,D错误。
故选ABD。
21【答案】C【解析】【分析】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对特定传染病具有抵抗力。常见的疫苗有减毒活疫苗、灭活病毒疫苗、重组蛋白疫苗、重组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等。
【详解】A、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A正确;
B、mRNA疫苗进入细胞内翻译成蛋白质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B正确;
C、注射疫苗使人体产生了针对特定病原体的抗体,只针对一种病原体,C错误;
D、疫苗属于免疫预防,除此之外免疫学还可用于免疫治疗和诊断,D正确。故选C。
22【答案】AC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可知,当内毒素、LPS、IFN、IL和TNF等与巨噬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后,巨噬细胞被激活产生iNOS,巨噬细胞中L-精氨酸在iNOS的催化作用下脱去NO后变为L-瓜氨酸,NO可抑制肿瘤细胞中DNA的复制,抑制线粒体中电子的传递以及三羧酸循环的进行,从而抑制了有氧呼吸过程。
【详解】A、据图可知NO进入线粒体,有两个箭头分别指向产生NADH产生的过程和电子传递过程,所以推测可以抑制有氧呼吸的二、三阶段,A正确;
B、NO是气体分子,可以通过扩散抑制细胞核内DNA的合成以及线粒体内有氧呼吸的第二和第三阶段,但是无法区分肿瘤细胞和正常的组织细胞,B错误;
C、巨噬细胞发挥作用是通过NO作用完成的,NO只能扩散到周围的细胞,所以必须运动到肿瘤细胞所在的部位才能更好地利用上述机制发挥作用,C正确;
D、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中信号分子,如神经递质、激素和细胞因子的作用方式直接与受体接触,而信号分子与受体的结合是有特异性的,D正确。故选ACD。
23【答案】AC【解析】【分析】据图可知,野生型种子在培养基乙中的萌发相对值显著低于在培养基甲中,在培养基乙中,RRP1基因敲除型种子的萌发相对值显著高于野生型种子,而PP2C基因敲除型种子的萌发相对值显著低于野生型种子。
【详解】A、种子萌发、果实成熟过程中受多种激素的调节,且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过程中激素的种类和含量不完全相同,在根本上是基因组程序性表达的结果,A正确;
B、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拟南芥种子的类型和培养基中是否含ABA,B错误;
C、野生型种子在培养基乙中的萌发相对值显著低于在培养基甲中,在培养基乙中,RRP1基因敲除型种子的萌发相对值显著高于野生型种子,而PP2C基因敲除型种子的萌发相对值显著低于野生型种子,因此RRP1在ABA信号转导通路中起着正调节作用,而PP2C起着负调节作用,C正确;
D、脱落酸有促进气孔关闭、果实衰老和脱落、维持种子休眠的作用,D错误。故选AC。
24【答案】ABC【解析】【分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详解】A、由生态位的概念可知,研究人员针对蛇岛蝮蛇的食物来源及其与其他物种之间关系的研究属于对其生态位的研究,A正确;
B、由题干可知,“蝮蛇主要以春、秋两季迁徙途经该岛的鸟类为食”,夏季途经蛇岛的鸟类少,蝮蛇没有食物来源,只能通过夏眠维持生存,B正确;
C、根据表2可知,蝮蛇在树林中的种群密度为56÷6000=0.009条/m2,在灌丛中为83÷375=0.221条/m2,在草甸中为19÷6=3.167条/m2,其中草甸中的种群密度最高,与表1中鸟类密度的高低相一致,故推测草甸环境中鸟类密度大,食物较充足,因此蛇岛蝮蛇种群密度也最高,C正确;
D、大量引入小型哺乳动物增加蛇岛蝮蛇的食物来源,但是会破坏蛇岛生态环境的相对稳定,不利于蛇岛维持生物多样性,D错误。故选ABC。
25【答案】A【解析】【分析】“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在K/2处种群增长率最大。
【详解】A、若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公式为 Nt=N0λt ,其中种群起始数量为N0,λ表示当年比上一年的增长倍数,t表示时间,则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模型为“J”形,A正确;
B、λ表示当年比上一年的增长倍数,λ=Nt+1÷Nt,增长率=(Nt+1-Nt)÷Nt=(Nt+1÷Nt)-1=λ-1,B错误;
C、“J”形曲线是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但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因此环境阻力一开始就存在,所以种群增长的“S”形曲线模型中,种群数量在达到K/2前也不是“J”形增长,C错误;
D、不同种群适宜生活的环境不同,K值也不同,生活在同一湖泊中的鲢鱼种群和鲤鱼种群K值不一定相同,D错误。故选A。
26. 。【答案】(1) ①. 神经递质 ②. 组织液
(2) ①. 氧化分解 ②. 糖原 ③. 甘油三酯
(3) ①. 血糖水平 ②. pH值(pH值恢复时间) ③. 皮下注射的胰岛素首先进入组织液,然后进入血浆才能运输到全身各处发挥作用,而静脉注射胰岛素直接进入血浆。
【解析】【分析】人体血液中的血糖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消化吸收、肝糖原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去向有氧化分解供能、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转化为甘油三酯、某些氨基酸等。机体维持血糖平衡主要是通过胰岛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并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水平;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升高血糖水平。
【小问1详解】根据题意,肾上腺素分泌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效应器是肾上腺髓质细胞,所以信号分子是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在突触间隙中扩散,与受体结合,从而发挥调节作用,突触间隙中存在的内环境成分是组织液。
【小问2详解】胰岛素促进血浆中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并促进葡萄糖在组织细胞中进行氧化分解、在肝细胞、肌肉细胞合成糖原,在脂肪细胞中转变为甘油三酯。
【小问3详解】①患者的主要病症表现为高血糖、酸中毒、酮症,题目中已给出酮症可以通过尿酮转阴时间来判断治疗效果。高血糖是否改善可以通过血糖水平的检测或血糖的恢复时间,酸中毒是否改善可以通过pH值或者pH值的恢复时间反映。
②B组是静脉注射,A组是皮下注射。胰岛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和靶细胞。所以皮下注射的胰岛素首先进入组织液,然后进入血浆才能运输到全身各处发挥作用,而静脉注射胰岛素直接进入血浆。所以静脉注射胰岛素治疗起效速度会更快一些。
27. 【答案】(1) ①. SON ②. 内正外负##外负内正 ③.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2)①. 抑制 ②. 降低 ③. 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3)蓝光可以激活相应的感光细胞ipRGC,通过神经调节抑制神经递质的释放,减弱了棕色脂肪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进而使产热减少,感觉凉爽;而红光无法激活感光细胞ipRGC,则无法引发上述过程
(4)④①
【解析】【分析】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减慢,但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小问1详解】图3中损伤了SCN的小鼠在光照条件下AUC明显高于损伤了SON的小鼠AUC,以及题干信息ipRGC对下丘脑的发出密集的神经纤维,可判断:ipRGC介导的光影响糖代谢功能与下丘脑的SON区有关。PVN区域的神经纤维上膜对Na+的通透性改变,Na+从细胞膜外进入到细胞膜内,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突触部位只能单向传递的。
【小问2详解】夜间“光暴露”引发血糖上升水平程度高于对照小鼠,由图可以看出PVN区域的神经元兴奋后传到交感神经,进而作用于棕色组织脂肪,促进产热,现在产热变少说明此过程被抑制,支配脂肪组织的交感神经受抑制后,推测棕色脂肪细胞对葡萄糖摄取量减少,进而血糖升高。交感神经与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其意义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小问3详解】“蓝光让人感觉到凉爽,而红光则无此效应”,蓝光可以激活相应的感光细胞ipRGC,通过神经调节抑制神经递质的释放,减弱了棕色脂肪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进而使产热减少,感觉凉爽;而红光无法激活感光细胞ipRGC,则无法引发上述过程。
【小问4详解】为验证“光暴露”通过交感神经调节棕色脂肪组织的产热过程,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对小鼠是否进行“光暴露”处理、对小鼠是否进行切断交感神经的处理,因变量为小鼠的棕色脂肪细胞产热量,发现丙组产热量最少,应为光暴露但不切断神经,最终通过调节减少棕色脂肪组织的产热,乙组小组切断支配棕色脂肪组织的交感神经并进行“光暴露”处理,不能进行相应调节,因此乙、丙两组小鼠进行的处理分别是④、①。
28【答案】. (1) ①. 饮水、食物中含有的水、代谢中产生的水 ②. 肾排尿
(2) ①.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②. 抗利尿激素 ③. 垂体
(3). 糖尿病患者血糖高,很多葡萄糖经滤过进入管腔,管腔液体渗透压增大,水的重吸收减少,随尿液排出,造成多尿。
(4). ADH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后经信号转导,一方面促进水通道蛋白的合成,另一方面促进包裹有水通道蛋白的囊泡移动到细胞膜。增加了肾小管上皮细胞表面水通道蛋白的数量
【解析】【分析】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小问1详解】人体内水的主要来源有饮水、食物中含有的水和代谢中产生的水,水的排出有四条途径:由肾排出、由皮肤排出、由肺排出、由大肠排出,其中肾排尿是主要途径。
【小问2详解】当人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就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使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合成和分泌的抗利尿激素,由垂体释放后通过血液运输到肾小管和集合管,促了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小问3详解】糖尿病患者血糖高,很多葡萄糖经滤过进入管腔,管腔液体渗透压增大,使水的重吸收减少,更多的水分随尿液排出,造成多尿。
【小问4详解】据图可知:ADH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后经信号转导,一方面促进水通道蛋白的合成,另一方面促进包裹有水通道蛋白的囊泡移动到细胞膜,增加了肾小管上皮细胞表面水通道蛋白的数量,从而促进了水分的重吸收。
29. 【答案】(1) ①. 抗原 ②.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2). 细胞表面的受体 (3) ①. 细胞毒性T细胞 ②. 免疫防御
【解析】【分析】人体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①第一道: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及皮肤、黏膜的分泌物(泪液、唾液)的杀灭作用。②第二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③第三道:特异性免疫。
【小问1详解】肺炎支原体侵入机体会引起免疫反应,因此肺炎支原体在免疫学上称为抗原;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为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小问2详解】免疫细胞识别抗原性物质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的受体来进行的。
【小问3详解】肺炎支原体进入人体细胞内后机体需要靠细胞免疫来作战,细胞免疫中发挥作用的主要是细胞毒性T细胞;肺炎支原体属于外来入侵的病原体,机体识别和清除外来病原体的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
30【答案】(1) ①. 信息 ②. 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植株增高 ③. A品种的株高和节间长度都小于B品种 ④. A品种
(2)抑制 (3)都需要与相应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4)矮化品种营养生长少、生殖生长更多,产量更大
【解析】
【分析】1、赤霉素合成部位在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细胞分裂与分化,促进种子萌发、植株开花和果实发育。
2、题图分析:图1:由图1可知,A品种节间高比B品种小,株高也比B品种小,A品种比B品种长得矮,A、B品种柑橘产量也不同。图2:依据题意,GA可与其受体GID1结合,GID1与Della在GA3存在时发生互作,形成GIDI-GA3-Della三聚体结构并通过特定途径降解蛋白Della。B品种株高比A品种高,因此可推测,Della会抑制植株的生长。
【小问1详解】赤霉素是植物合成的一种激素,是起调节作用的信息分子,具有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植株增高的作用。据图1数据分析可知,A品种的株高和节间长度都小于B品种,说明A品种是矮化品种。
【小问2详解】依据题意,在B品种中,GA可与其受体GID1结合,GID1与Della在GA3存在时发生互作,形成GIDI-GA3-Della三聚体结构并通过特定途径降解蛋白Della。B品种株高比A品种高,因此可推测,Della会抑制植株的枝条生长。
【小问3详解】依题意“GA可与其受体GID1结合,GID1与Della在GA3存在时发生互作,形成GIDI-GA3-Della三聚体结构并通过特定途径降解蛋白Della”可知,GA与特异性受体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这个特点与动物激素起作用的特点一样。
【小问4详解】矮化型果树因为株高矮,营养生长所需时间少,生殖生长所需时间长,所以产量更大,因此矮化型果树在农业种植上具有产量高等优良特性。
31【答案】(1)深海网箱是由各类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属于生态系统(或“深海网箱中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 ①. 24017 ②. 10110 ③. 6.5 ④. 被分解者分解后以热能形式散失
(3) ①. 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②. 偏大
(4)投放有机饲料后,黑鮶、六线鱼、牡蛎、扇贝数量短期均增多,牡蛎、扇贝被黑鮶、六线鱼捕食的量多于其自身增长量
(5) ①. 能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 ②. 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持养殖产品的持续高产(或“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可以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其中消费者和分解者都是异养生物,但消费者以活的生物为食,分解者以有机碎屑为食。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小问1详解】
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而深海网箱属于一个生态系统。
【小问2详解】
流经整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加上有机饲料中的化学能,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6553)+分解者分解利用的能量(6561)+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3281)=16395KJ/m2 a,有机饲料中的化学能为7622KJ/m2 a,所以流经整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24017KJ/m2 a。
M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分解者分解利用的能量(9224)+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886)=10110KJ/m2 a。
M的同化量=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3619)+分解者分解利用的能量(9224)+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886)=13729KJ/m2 a,所以N的同化量=来自M的能量=886KJ/m2 a,由M到N的传递效率为=886/13729×100%=6.5%
M、N营养级生物的摄食量中均有一部分未被同化的能量,这部分能量的最终去向是被分解者分解后以热能形式散失。
【小问3详解】
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为了保证结果的准确性,一定要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由于被标记的鱼受到惊吓后重捕的概率降低,会导致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少,这样会导致计算结果偏大。
【小问4详解】
牡蛎、扇贝以细小浮游植物、有机碎屑等为食,黑鮶、六线鱼以小鱼、贝类、有机碎屑为食,投放有机饲料后,黑鮶、六线鱼、牡蛎、扇贝数量短期均增多,牡蛎、扇贝被黑鮶、六线鱼捕食的量多于其自身增长量,所以一段时间后牡蛎、扇贝等贝类的数量增加。
【小问5详解】
海水立体养殖利用了群落结构的特点,优点是能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由于空间和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在构建海水立体养殖生态系统时,需考虑所养殖生物的环境容纳量、种间关系等因素,从而确定每种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持养殖产品的持续高产。
【点睛】本题解答时需要考生识记种群密度的测定方法、群落结构的知识,根据图中数据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相关的计算,牢记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循环。
32【答案】(1) ①. 种间关系(或群落的空间结构或群落的主要类型或群落的季节性) ②. S4 ③. 起始条件、速度、趋向结果、经历阶段不同
【解析】
【分析】1、利用样方法调查物种丰富度时,样方面积依调查对象而定,草本、灌木、乔木的个体体积逐渐增大,对应的样方面积应依次增大。
2、进行能量流动的有关计算,知道某一营养级的生物被下一营养级不同种群捕食的比例,应从前向后算;知道某一营养级生物的食物比例,应从后往前算。
【小问1详解】
群落是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的研究内容包括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主要类型、群落的季节性、生态位、物种组成和数量以及演替方面的问题。乔木单株体积较大,能反映乔木物种组成的最小样方面积应最大,据图分析,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S4。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二者的不同在于起始条件、速度、趋向结果、经历阶段不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