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0张PPT。春夜洛城闻笛——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官至供奉翰林。因性格傲岸,不为
权贵所容,使他对腐败社会加深了认识,写下了许多抨击帝王权贵荒淫奢侈和控诉现实政治黑暗的诗篇。诗人简介诗仙李白从二十四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离开四川之后,便浪迹天涯,四海为家了,直到他六十二岁时,在安徽长江边的采石矶醉酒落水仙逝,一生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了不少足迹,所到之处,留下了不胜枚举的动人华章。 李白的詩歌今存990多首。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詩,充分表現了詩人非凡的抱負,奔放的激情,豪俠的氣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詩歌昂扬奋发的典型音调. 李白的詩歌在艺术手法方面的显著特點是﹕想像神奇,变化無端,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長短错落,形成了雄奇飘逸的风格。李白诗歌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他的七言古詩(《蜀道难》《夢游天姥吟留別》《将进酒》《梁甫吟》等 ); 五言古詩(《古风》59首); 有句汉魏六朝乐府民歌风味的《長干行》《子夜吴歌》等,七言绝句(《望卢山瀑布》《望天門山》《早发白帝城》等)都成为盛唐的名篇。因此,李白在唐代已經享有盛名。他的诗作“集无定卷,家家有之”。为中华诗坛第一人,也被称为“诗仙” 这首诗当是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阳时所作。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闻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写作背景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题解暗飞声:悄悄飘来
的声音。洛城:即洛阳。折柳:《折杨柳》曲
的简称。故园:故乡。《春夜洛城闻笛》散译 灯火渐熄的夜晚,谁家的窗户里飘出了悠扬的笛声,这笛声随着春风传遍了整个洛阳城。这种夜晚听到表达离情的《折杨柳》的曲调,谁能不勾起思念故乡的深情呢?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故园”即故乡。诗人为施展才华,追求理想,离家赴远,听到这怀乡之曲,不免情怀波动,与吹笛人以及笛音产生共鸣。诗句没只停在一己之情怀波动上,而是由己及人,推想“满洛城”中又有多少人是远离故园、客居他乡啊。《春夜洛城闻笛》借满城飘荡、无处不在的笛声传万千游子飘泊天涯、思念故园的殷殷情怀。全诗用轻快流利的语言,表达了淡淡的思乡哀愁. 《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意象 “玉笛”古人听笛管悠悠,低回朦胧,容易产生离愁别恨。像范仲淹的《渔家傲》:“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那是思乡之绪。为什么唐人折柳代表送别呢? 1、“留”与“柳”谐音,折柳赠人是希望对方能留下来。2、柔顺袅娜、随风摆动的柳枝,这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分别时恋恋不舍的心。 3.“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4.古人送行折杨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古人在诗词中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权德:“新知折柳赠”宋姜夔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Thank yo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