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信息类文本阅读常考题型错因分析及策略指导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信息类文本阅读常考题型错因分析及策略指导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3 05:44: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考信息类文本阅读常考题型错因分析及策略指导
内容分析选择题
信息类文本的内容分析选择题,是高考命题的“长青树”。考题选择项主要针对文本的内容进行分析。分析的四个选择项,有对文中相关的词句进行相似表达,有对相关信息内容进行筛选、重组、整合。选项在对原文“相似表达”与“信息整合”中出现错误,要求考生比对核查。
原因分析:
1.未注意到“相似表达文句”有词句变动。
2.未注意到“信息整合”出现逻辑关系混乱。
3.未注意到“延伸推断”超出原文范畴,与原文本义不符。
策略指导:
1.关注选项与原文的词句变动。
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核对信息时,要特别关注这些词句变动的地方。
2.关注选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
一些选择项是将原文中分散的信息进行整合与重组,这些看似与原文相同的文句,经过整合,容易出现逻辑关系错误。核对信息时,要选择项中相关的逻辑关系(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等)看清楚。
具体比对时,要高度关注选择项中的关联词(如因为、所以,如果),看看这种关联的关系是否正确。超然客公众号
3.关注延伸推断的范畴与逻辑。
一些选择项在原文中找不到现成的信息,它是从原文中延伸理解与推断出来的观点与论断。核查这种选择项,要关注到其延伸的范畴是否发生改变,延伸推断的观点是否符合原文的本义,防止牵强附会、张冠李戴。
论证分析选择题
信息类文本的论证分析选择题主要考查对信息类文本的论述主旨、论证目的、逻辑思路、论证结构、论证方法的梳理和把握能力。在考题的具体选择项中,考生需要辨析论证目的、行文结构与思路、论证方法的正误确认。
原因分析
1.没有弄清楚文本的论证目的及论证主旨。
2.没有理清文本的行文思路,对常见的行文结构(如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对比式)不够熟悉。超然客公众号
3.不能结合文本确认具体的论证方法与论证技巧(如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因果论证、归谬论证、假设论证等)。
策略指导:
1. 明确文本的“论证目的”与“论证主旨”。
①从材料的标题(或者材料的来源)找寻文本的论证目的与论证主旨。
②从材料的观点句或过渡句找对文本的论证目的与论证主旨。
③从材料的开篇与结束段找对文本的论证目的与论证主旨。
2. 明确文本的“论证思路”与“论证结构”。
①概括各段的段落大意,从内容层次上看文本的行文思路。
②从材料的观点句或过渡句看文本的行文思路与结构。
3. 明确文本的“论证方法”与“论证技巧”。
①常见的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因果论证、假设论证。
②分析文本的论点与论据,确定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论据支撑选择题
论据支撑选择题,是考查考生综合利用信息实证能力。考题所提供的选择项,都是论据,考生需要考虑这些论据是否能证明题干观点。解答些题的最关键的是三个方面:一是要结合文文本概括出材料观点(如:材料一的观点、第二段的观点);二是要读懂“论据选择项”内涵;是要理清“论据选择项”与题干观点的内在联系。
原因分析:
1.未读懂出题干所涉及材料的观点。
2.未读懂“论据选择项”实质内涵。
3.未读懂“论据选择项”与题干观点的内在联系。
策略指导:
1. 结合文本读懂题干所涉材料的观点。
读懂题干所涉及材料的观点,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只有先明白题干的观点,才能判定论据选择项能否支撑论点。概括材料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文中观点句;二是结合文本的过渡句;二是看文本的来源与标题;三是结合文本的写作意图。超然客公众号
2. 结合语境读懂“论据选择项”实质内涵。
结合上下文语境,读懂论据选择项的实质内涵,是指要反复涵咏语句,抓住关键词,关键分句,弄懂选择项的真正意思。一些选择项有可能在文本中找不到,这需要结合实际与所学知识,推敲字句的含义。
3. 建立论据选择项与题干观点的内在联系。
读懂材料观点与论据选择项内涵,需要考生建立二者的内在联系。看看二者是否能体现证明与被证明关系,如果二者无法有效呈现内在论证逻辑,则不能作为支撑论据。需要指出的是,该题有时是选优选择题,即选出最能支撑论点的,此时,需要考生权衡比较。
诗文选项选择题
信息类文本诗文选项选择题是指选择项是古诗文词句。考生既要弄懂题干观点,又要读懂古诗文内涵,还要求证古诗文词句与题干观点的内在联系。因为诗文选择项大都数在文本找寻不到,所以此题实际上又是迁移运用题。
原因分析
1.未读懂古诗文句子。
2.未理清古诗文句子与材料观点的内在联系。
策略指导:
1. 抓住古诗文句中关键词语读懂“诗文选择项”。
读懂古诗文选择项内涵,是解答此题的关键。具体阅读中,应力求抓住诗文句中的关键词语,对诗文进行解读。对于一些诗句阅读,应从古代诗句的对仗、省略、倒装等角度破解诗句意思。超然客公众号
2. 从文本材料观点角度解读“诗文选择项”。
一些诗文选择项,比较难懂,不妨从文本材料的观点角度去解读。命题设计的四个选择项,总会与材料或材料观点有所关联。从文本材料角度解读古诗文选择项,有时会豁然开朗。
3. 建立“诗文选择项”与材料观点的内在联系。
“诗文选择项”与材料观点的内在关系,是解答此题的重要一环。这种关系有时是因果关系、有时是条件关系、有时是论据与论点关系。确定好这种关系,试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迁移运用题
信息类文本阅读迁移运用题是指运用文本材料进行实际应用的考题。所谓迁移,是指从文本内迁移到文本外。换句话,即用文本内的观点进行文本外实践应用。
原因分析:
1.未结合文本内的观点进行运用。
2.未结合文本外的实际进行分析。超然客公众号
3.未找到文本内材料与文本外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
策略指导:
1.阅读文本,明确文本内的思想或观点。
要运用文本内的思想或观点去评析文本外的现象或事物,首先要弄懂文本内的思想或观点实质是什么。在非连续性文本中,一些考题明确要求运用“部分文本”的思想或观点去评析,阅读时要特别注意。
2.审题题干,明确文本外的现象或事物。
文本外的现象或事物,在文本内找不到,需要考生对其进行仔细审察。审察时,要尽量沿着文本内的指导方向进行思考。
3.内外结合,建立文本内(观点)与文本外事物之间的联系。
建立文本内思想或观点,与文本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重要关键。只有内外相结合,评析方向才不会脱离文本内的思想。
文体特征题
信息类文本的文体特征与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要知识之一。信息类文本主要包括文艺评论、时文评论、科普文、新闻、访谈等。就一般论述类文本而言,考题主要针对论点论证论据命题,而对于科普文、新闻、访谈,要特别关注其在文体特征上设计的考题。
★易错原因——三个未注意
1.未注意新闻类文本的新闻文体特征。
2.未注意访谈类文本的提问设计特征。超然客公众号
3.未注意科普类文本的科普语言特征。
策略指导:
1. 注意新闻类文本的新闻文体特征。
分析新闻文体的特征要侧重分析几组关系:
①真实性与文学性。新闻的真实性是指新闻事件报道真实无误,不虚构;而其文学性则是指在叙述事件时,可能存在细节性描绘。在新闻事件本身真实的基础上,是准许有其文学性存在的。新闻中的报告文学即是新闻文体的一种。
②主观性与客观性。新闻的主观性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倾向,客观性是指客观存在的新闻报道。新闻的特征决定了新闻文体报道必须客观,但在客观的基础上,也会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作者的主观情感。这种主观情感主要体现在:新闻材料的选材、新闻的创作的意图、新闻语言的运用。
2. 注意访谈类文本的提问设计特征。
访谈文体的基本特征:从形式上看,是由一问一答组成的;从内容上看,有以下三个特征。
针对性 访谈主要是针对一定的对象、一定的事件或一定的问题进行提问的,因此它的针对性是十分明确的。
专题性 要访谈的问题需经过高度提炼,突出某一方面的问题,集中在某一点上。专访的问题多半带有现实意义,应突出一定的主题。
典型性 访问的对象、设定的问题、谈论的事件应有一定的典型性,也就是说访谈的内容必须具有代表性,要对大众普遍关心的、能引起共鸣的问题进行专访。
注意科普类文本的科普语言特征。
科普文的语言主要有以下特点:①科学性 ②逻辑性 ③准确性 ④严谨性 ⑤通俗性 ⑥趣味性。以上几种语言特征,需要结合具体文本进行分析。
教考衔接题
教考衔接题的本质是“教材与考题”衔接,核心是课内外结合。从解题角度看,教考衔接题属迁移运用类考题。从信息类文本命题设计看,考题既可以是选择题,也可以是主观题。解答此题,考生既需要理解文本中的信息,又需要对教材相关知识熟悉。教考衔接题无所不在。从衔接内容看,信息类文本考题主要衔接教材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1.衔接教材中的课文,特别是信息类课文。
2.衔接教材中大单元知识要点。
3.衔接教材中的整本书阅读系列——《乡土中国》。
★易错原因——
1.不理解信息文本的观点与思想实质。
2.不能建立信息文本与教材内容的联系。超然客公众号
3.对教材不熟,衔接脱节,分析离题。
3. 梳理信息文本的思想内容。
信息类文本教考衔接题,本质上是属于迁移运用题。要用信息类文本中的思想观点及方法,去分析文本外的事物或现象,先必须梳理信息文本的思想内容,明确其信息文本重要的观点。这是解题的重中之重。
4. 梳理统编教材单元知识点 。
信息类文本衔接教材哪部分内容无规律可寻,重点应当是教材中的单元知识体系。复习时,应将教材中的单元教学要求及目标进行系统梳理,特别是高中教材中的信息类文章单元(具体见下表)。
信息类文本在部编版教材中的分布
信息文本单元 课文篇目 课文类别 知识要点
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超然客公众号2.《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新闻类文章新闻报道 1.新闻基本的构成要素2.新闻的真实性与文学性3.新闻的客观性与情感性
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第五单元 1.《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2.《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科普文演讲词 1. 科普文语言特点2. 演讲词结构及语言特点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2.《长征胜利万岁》3.《别了,“不列颠尼亚”》 演讲词、回忆录、新闻报道 同上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 《包身工》 报告文学 1.新闻的真实性与文学性2.新闻的客观性与情感性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 1.《自然选择的证明》2.《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科普文章 同上
5.梳理整本书阅读知识体系。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也是信息类文本教考衔接题重点设题范畴。应对其乡土概念与思想内容进行梳理。具体见下表。
《乡土中国》重要概念及内容观点
基本概念 思想内容及观点
乡土性 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礼俗社会 传统的社会,规模小,分工与角色分化少;人的行为受习俗传统的约束。
法理社会 现代工业社会,规模大,有复杂的分工和角色分化,人的行为受规章法律的制裁。
面对面的社群 天天见面的、生活上互相合作的熟人社群。乡土社会就是一个面对面的社群。超然客公众号
差序格局 中国乡土社会的一种社会格局。 特点:①每个人都是其社会影响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波及就发生联系。②圈子范围大小依据中心势力的厚薄决定,具有伸缩能力;③每个人在某时某地动用的圈子不同。
团体格局 西方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一种格局。特点:①团体由个体组成;②个体对团体的关系相同,事先规定团体中的组别或等级分别;③团体界限分明。
道德观念 在社会里生活的人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信念,包括行为规范、行为者的信念和社会的制裁。内容是人和人关系的行为规范,是依着该社会的格局而决定的。
家族 乡土社会中的“家”是具有长期可延续性,具备生育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宗教功能等,遵循单向父系扩大原则,排斥普通情感的可伸缩的事业组织。
家庭 人类学中所界定的由亲子关系所构成的,以夫妇为主轴,两性合作,主要担负生育功能的,具有临时性和短暂性的生育社群。
男女有别 在乡土社会中,为了寻求稳定的社会关系,男女之间的接触交往有严格限制,进而实现两性之间的隔离,阻止两性间的激动性感情给稳定秩序带来危害。传统社会中主要表现为强调男女应严守封建礼教等。
男女求同 强调两性之间在相异的基础上,寻求互相的充分了解,获得感情的激动,进而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和深刻的生活意义。在现代社会中的主要表现为恋爱的探索。
人治 “人治”似乎是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维持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的治理方式。(作者认为“人治”是一种不严谨的提法,在现实中不太可能发生。对此,学术界有不同的界定。)
法治 依靠国家权力来推行法律,从外限制人,使人被动服从社会秩序的治理。
礼治 依靠文化传统的力量,通过教化把“礼”内化为个人习惯,使人主动服从社会秩序的治理方式。
横暴权力 统治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而强制维系压迫关系的权力。
同意权力 为保证社会分工的顺利进行,人们服从社会契约(也就是同意),在此基础上共同授予一部分人干涉他人的权力。
长老权力 乡土社会的一种权力形式。 特点:①发生在社会继替的过程中,是一种教化性的权力。不同的文化区域有着不同的规律、每个人要在社会中生活就要接受一番教化从而明白并遵守规矩。②有强制性。被教化者没有选择的机会,我们称作文化的,是先于被教化者而存在的,不需要被教化者的承认,也不承认未成年人有意志。③依赖于稳定的文化传统。在几乎完全由传统规定下的乡土社会,教化才能发生效力。④建立在长幼之序的原则上。长幼划分是中国亲属制度中最基本的原则,每一个年长的人都有强制年幼的人的教化的权力,因而也就产生了独特的“长老统治”。
血缘社会 乡土社会的一种结构形态。 特点:①用生育或者血缘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并且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②文化缺乏变动,社会状态稳定。③人际关系依靠多方面和长期的人情往来维持,权利和义务无法“清算”。因此人与人之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难以长久维持。
地缘社会 契约社会的一种结构形态。 特点:①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伴随着社会的变动和人际交往的复杂化,权利和义务“当场清算”的需求不断增加,这种“清算”就是商业。而寄籍在血缘性社区的“陌生人”就成了商业活动的媒介,从而发展出一种非血缘性的社会关系。②人际关系以“契约”的方式维持,权利和义务的清算精密而确当。在商业活动中,人们用理性而非感情支配自己的行动。陌生人之间订立契约,用信用和法律来保证契约的进行,完成权利和义务的准确清算。
时势权力 作者在本书中提出的第四种权力方式,它是用来描述乡土社会结构变迁的概念。时势权力发生在激烈的社会变迁过程中。社会新旧交替,时势造就英雄,因而容易发生时势权力。在生活困窘的初民社会、动荡的战争时期和激烈变动的现代社会,容易发生时势权力,而在安定的乡土社会中,时势权力反而不容易出现。
名实分离 “名”有名义、名的意思,“实”则是客观存在的意思。在本章中,“名”指乡土社会中长老权力占主导地位的形式,“实”指随着社会变迁而注入劳动内容的客观现实。“名实分离”指乡土社会中长老权力不容反对,反对慢慢变成了“注释”,即在维持长老权力的形式下注入变动的内容,以求得和社会的发展相适应。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