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第19课
Northern Wei Dynasty Political
北魏政治和
北方民族大交融
北周
魏
蜀
吴
西
晋
东晋
十六国
(前秦)
北魏
三
国
隋
朝
东魏
北齐
宋
梁
齐
陈
唐
朝
西魏
北 朝
南 朝
政权并立
376年,前秦攻灭前凉与鲜卑拓跋氏的代国,基本统一了北方,与南方的东晋政权以淮水为界,南北对峙。
时间:
交战双方:
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结果:
383年
前秦VS东晋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投鞭断流、东山再起
东晋以少胜多,打败前秦
淝水之战
没有恰当处理好各民族间的矛盾是前秦失败的根本原因
战前:强征各族人民,拼凑士兵八十万。
无意愿
战时:军队阵脚大乱,自相践踏,一溃而不可收拾。
无斗志
战后:迅速土崩瓦解,再度陷入分裂混战局面。
无认同感
淝水之战
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
巨鹿之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影 响:
淝水之战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政权的建立
4世纪后期(386年),鲜卑拓跋部建立北魏。都城:平城(山西大同)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拓拔珪
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日常的接触和频繁的交往,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方面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成为趋势。
北魏孝文帝改革
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为元宏,他4岁继皇位,是北魏王朝的第6个皇帝,继位19年时,祖母冯太后去世,开始真正掌握政权。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北魏孝文帝
北魏孝文帝改革
洛阳
平城
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呢?
迁都洛阳
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迁都后产生了什么影响?
原因
影响
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
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洛阳获得发展和繁荣。
为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了条件。
北魏孝文帝改革
《魏书 咸阳王禧传》记载孝文帝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规定不再说鲜卑复合语,而须改说单音节的汉语。下令禁止在朝廷上使用鲜卑语。规定30岁以上的鲜卑官吏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鲜卑官吏要立即改,仍说鲜卑的,一律降爵罢官。
汉化措施
《孝文帝出行图》
胡服俑
汉服俑
比较汉服与胡服的区别?
鲜卑衣服狭而短,窄领小袖,便于骑射,汉服宽而长。
《北魏文官俑》
孝文帝下令把鲜卑族人的姓氏(通常是复姓),改为单姓。
目的: 为了减少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交融。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赖 贺
独孤 刘
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6个弟弟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
学习与探究
想一想这种姻亲关系对北魏的统治有什么好处呢?
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血统的交融,加速了鲜卑的汉化。
北魏孝文帝改革
自孝文帝之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这是为什么?
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shì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有哪些?
语言:
服饰:
姓氏:
婚姻:
政治:
归纳整理
鲜卑族用武力征服了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但却不得不被汉族较高的文化所征服, 并从中吸收了汉族文化精华,更加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这些改革措施起到怎样的作用?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礼法:
学汉礼
西晋时期民族内迁示意图
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北方民族迁往中原
前情回顾
民族的自然融合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是一个互相渗透的过程,在我国历史大量存在,且有两种具体的表现形式:一是落后民族在先进民族经济文化的强烈影响下,逐渐融合于先进民族。一是先进民族的部分成员,因陷于落后民族的汪洋大海而融合于落后民族。
民族交融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
《采桑图》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进生产经验,成为农业居民。
南北流行服饰--裤褶服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北魏骑兵俑
zhe
由于北方民族善于骑射,涉水草,所以多上身着褶,下身着裤,称为“裤褶服”。裤褶服是北方民族日常穿用的服饰,但在传入中原后为了符合汉族服饰的特点进行了改进,主要是改大袖口,改阔裤腿,多作为军服或休闲装,在南朝时盛行。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
与烙饼砖画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魏晋墓砖画:北方少数民族《扬场图》(晒谷子)
胡床替代了当时人们“席地而坐”的习惯方式。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胡汉合舞已成为普遍风气
汉人胡食
胡人汉服
汉人胡服
民族的融合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
①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逐渐从事农业生产。
②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学习畜牧经验,又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③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④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已使用汉语。
⑤ 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魏晋时期民族关系的总体表现:
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有什么影响?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