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主题训练--------自立方能自强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两枚鸡蛋有一次碰到一起。左边的鸡蛋对右边的鸡蛋说:“伙计,咱们生活优哉游哉,快乐似神仙,唯一的不足就是外面的硬壳束缚了手脚。我想出去,自由发展。”
左鸡蛋急于破壳,密切注视周围,女主人经过,左鸡蛋求助,女主人拿过鸡蛋,轻轻叩击碗沿儿,蛋壳“啪”的一声,破裂了。左鸡蛋如愿以偿,跃入碗中。入锅以后,鸡蛋变成了食物。
其实,右鸡蛋也想打破自己的外壳。于是,它酝酿力量,争取自己从里面冲破硬壳。
右鸡蛋积聚能量,寂寞了二十一天。最后,它用头一顶,蛋壳自然裂开,毛茸茸的小鸡跳了出来,一个鲜活的生命开始了它的历程。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格力集团总裁董明珠说:“我们一万二千多个技术开发人员,全是中国的高校毕业生,我们公司没有一个蓝眼睛高鼻子的外国人;格力的所有技术是来自于我们本土人才的原创。”
华为总裁任正非说:“华为的崛起与强大,主要是依靠人才,而且是全球人才,必须吸收外来人才才能生产更多的科学技术。”
对于以上观点,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综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漏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校一高三学生认为父母应让孩子自主自立,不宜过多干预孩子的事情。一次,学校举行文化研学活动,他向父亲借用一架价格不菲的照相机,父亲当即和他立下字据。后来他在活动中不小心损坏了照相机,父亲要他按照约定赔偿,没钱可以劳动抵债。此事一经公开,立即引发激烈的争论。有人说不必赔偿,父亲未免太认真;有人说应该赔偿,契约不应视同儿戏。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你撰写一篇发言稿,在班级的“每周时评”讨论会上发言,表明你的态度,体现你的思考和理解。
要求:确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角度,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徐志摩说,少年的时候,我疯狂地喜欢“带我走”这三个字。现在,我再也不会任性地让任何人带我走。我学会了,自己走。
歌德说,对年轻一辈要求就要更严格些,他们不应该老是摸索和走错路,应该多听听过来人的忠告。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
1.
例文:
依靠自己的力量
人生就是一场战争,而我们就是这场战争中的主角。我们的亲人、朋友、老师等一切挚爱我们的人会在旁边为我们鼓励、呐喊。然而当一切喧嚣过去,隆隆战鼓擂响,如血残阳下,面对挑战,迎接挫折,战斗流血并不屈的人是我们自己。一个人,惟有依靠自己的力量,使自己不断强大、成熟,才会在这场从我们一出生便打响的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5岁的皮耶鲁·法拉利渴望在父亲的赛车厂里工作,可父亲却要把他派到国外,让他学习技术。不解的皮耶鲁心中充满怨恨。一天,父亲将他叫到码头,夕阳下,父亲指着水面说:“看那快艇,多自在炫目啊!然而那只是昙花一现。你再看那巨轮,它依靠自己的力量航行很远。人们愿意坐巨轮去远航,可是没人坐快艇去。原因就是巨轮依靠自我。我们要做那独立的巨轮,而不是昙花一现的快艇,因为快艇再快也无法独立远航。”孩子明白了,他同意了父亲的决定。
有时候我们总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可以航行很远,飞得很高。可是到头来我们发现,自己就像那快艇,再快,也只是一个装饰,难以像巨轮那样依靠自己的力量,航行很远。要想做得更好,飞得更高,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在胜利中汲取经验,学会乐观,在挫折中坚持奋斗,学会坚强。通过不断的学习,使自己更强大,最终成长为可以远航的在海上巨轮,成为翱翔天际的雄鹰。
不依靠自己,我们永远无法长大,永远无法长大。纵览古今中外成功者,无一不是自立自强之人,只依靠他人的人永远无法品尝理想之果。
中国有句古话:求佛不如求自己。一个连自己都不依靠的人又怎能成大事呢?在现代的社会中生存,我们要想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必须要学会自立。当残阳落下,黑夜过去,旭日东升之时,在战场中,我们将拥抱胜利。
曾经有个年轻人问一位成功的长者:生存并胜利的秘诀是什么?长者笑了笑,答道:“依靠自我。”
【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寓言材料作文题。审题时,可根据材料内容及寓意构思立意。材料中的左鸡蛋依靠外力,虽然打破了外壳,却变成了食物,失去了生命;而右鸡蛋却酝酿力量,依靠自己的力量从内部超越自我,最后终于赢得了新的历程。联系现实,这则材料却给我们很多的启示,从两枚鸡蛋都想发展的角度,可以立意为“立志”“人生要有目标”“现实与梦想”“超越自我”等;从左鸡蛋与右鸡蛋的行动来看,可以立意为“依靠自己”“人生贵在自立”“积累的力量”等;从结果来看,左鸡蛋想投机取巧,结果灭亡,右鸡蛋依靠自己取得成功,因此可以立意为“人生没有投机取巧”“做事的方式”“成功与手段”等等。可写记叙文,也可写议论文,要注意拟一个出彩的题目。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2.例文:
自立为本,他山为石
综观格力和华为的发展历程,无论是格力的自主创新模式,还是华为的“全球人才”模式,二者并非绝然对立的关系,它们都是助推科技发展的利器。
不唯科技发展,个人发展、社会进步、国家腾飞亦是如此。首先须立足自身,自立为本;然后以他山之石,攻自身之玉,借鉴创新,独立自主而不遗世独立、偏居一隅,借鉴创新但不妄自菲薄、丧失自我。
自立为基,挺立脊梁。
与其求诸人,孰若求诸己?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秉性,中国风骨。
然而近年来,芯片之痛、华为之困,无疑是高悬于我们头顶的一颗苦胆,警示我们:核心技术讨不来,唯有自主创新;核心科技掌握在他国手中,就永远改变不了仰人鼻息,受制于人的命运……痛定思痛,我们知耻后勇。“拿来主义”、“终南捷径”,弯道超越,急功近利,是自主创新的大敌。不谋一世者,不足谋一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沉下心来,埋下头来,沉潜钻研,建立自己的科技创新体系,激发科技创新的动力,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从三峡大坝“当惊世界殊”,复兴号风驰电掣;到港珠澳大桥“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嫦娥五号采集月壤,满载而归。“上穷碧落下黄泉”,大国博弈,科技逐鹿,无不有炎黄子孙的身影。激扬自主创新的志气和骨气,努力在自主创新上大有作为,我们创造了无数的中国奇迹。
他山之石,借鉴创新。
独立自主,固然是安身立命的不易之理,但拒绝借鉴创新,无异于故步自封。“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在广泛借鉴的基础上创新,不是投机取巧,以他山之石,雕琢自我之玉,仍不失为明智之举。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中国创造”,从“似我者死”到“学我者生”,从克隆到超越……一大批中国企业,虽然起步较晚,但虚怀若谷,博采众长,借鉴创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借鉴创新,并非不劳而获的剽窃心态,也非急功近利的浮躁短视。一方面,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任何国家都有自己的长板和短板,因此需要学习借鉴;另一方面,尤其是当我们远远落后时,唯有借鉴——而不是一切从零开始,才能少走弯路,才能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自立为本,他山为石,悦纳自我而不妄自菲薄;借鉴创新而不亦步亦趋,才能成就最好的自我。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作文由两则材料组成,学生在审题时要特别注意两则材料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两则材料都提到了人才,不同在于第一则强调依靠国内人才,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第二则材料强调依靠全球人才,勇于借鉴,开放吸收。
两则材料形成互补关系,学生只要围绕着“自主创新与开放吸收的关系”谈观点看法就可以,如果只选择其中一则材料立意则视为偏离题意。写作时学生要分析出“自主创新”与“开放吸收”二者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如:自主创新是开放吸收的前提和基础,开放吸收为自主创新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缺少自主创新,核心技术就会受制于人,没有开放吸收,容易与世界脱轨发展停滞;唯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开放吸收的平等权利等等。在具体写作时,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材料本身,还应想到“自主创新与开放吸收”对个人成长、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等多层面、多领域的启示意义,这样才能真正打开写作思路。
写作时,我们可以安排这样的思路,开篇处简明引入:无论是自主创新还是借鉴创新,都是助推科技发展的利器。主体部分从自主创新和借鉴创新两个方面分别论述。最后再次申明观点:悦纳自我而不妄自菲薄;借鉴创新而不亦步亦趋,才能成就最好的自我。
立意:
1.既要自主创新,又要开放吸收。
2.以自主创新为基,以开放吸收为翼。
3.“内举”“外来”当并重。
4.巧借他山之石,精琢己身之玉。
3.例文:
培养契约精神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培养契约精神”。
父亲和儿子立下字据在先,儿子损坏了照相机在后,这个父亲一定要让儿子照约赔偿的,尽管是父与子的关系。因为立下的字据就是一种契约,契约不应视同儿戏,订立契约就要履行和遵守。
材料中的父亲是负责而智慧的,他懂得即将成年的孩子要自主自立,首先要学会诚信和守约,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要承受违约的代价,我们应为这样的父亲点赞!
与孩子订立契约,这是很多家长都曾经尝试过的一种教育孩子的方法。契约式教育就是在家庭关系中建立起一种在自由、平等、宽容、理解前提下的规范和约束。也就是平等生命个体的相互完善和尊重。对于纠正孩子半途而废的坏习惯来说,订立契约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把孩子说过的话和目标订成契约,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目标的严肃性,会让他有更大的耐性去坚持自己曾经立下的目标。
采用订立契约的方法,既能规范孩子,也能规范父母,而且能够建立起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一种关系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培养孩子的公平、公正意识以及遵从正确教导的行为习惯。
毁约行为,消耗的是你们之间的亲子关系。中国父母有个特别有意思的特征,既掏心掏肺的对自己孩子好,可在建立信任与爱的时候,总爱通过“打破契约”的方式,来宣告自己的权威。殊不知,往往孩子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弱智。相比较于莫名其妙的奖励,还是如期而来的承诺兑现,更能构建起孩子对你的信任与爱。
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想解决孩子在教育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首先就要思考如何定位和孩子的关系,也就是说以什么样的面目什么样的方式和孩子相处。父母与孩子在遇到问题的过程中最常出现的状况就是大家分不清楚自己的权力,当然就负不起自己的责任。因此,自己就和他人之间在这权力、责任的漩涡中吃尽苦头,终日困惑,无助,无奈,最后导致家庭成员关系的纠结和混乱,各自自以为是的关爱演变成了问题和伤害。
教育不再是父母单方面的“独角戏”,而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演绎的“双人舞”。最终的结果带来的是父母和孩子关系共生共长身心健康的愉悦和谐。而契约精神则是一种超越法律属于道德层面的东西,是制约人与人之间社会性的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等更高层次的一种约束。
作为即将成年踏上社会的新时代的青年,在主张自主自立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培养契约精神,做契约的践行者。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解答此类试题一般分两步,一是解读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句,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明确立意方向;二是解读任务,在文体、内容、思维、对象等方面明确任务导向。
审题:作文材料取自我们当今现实社会中的事例,对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我具有良好的作用。作文材料中的事例,从一个侧面切中了当今社会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那就是如何看待家庭教育中的“契约”。中心事件是父亲和儿子就借用照相机立下字据,在儿子损坏了照相机后,该不该赔偿,材料给出了两种观点,前者倾向于亲子关系、亲情关系的探讨,后者侧重于契约精神、规则意识的论证。考生可以支持其中任何一方观点,然后结合具体事件展开分析,进而延伸到人生、社会的层面思考。写作时还要注意发言稿的格式以及发言的对象要求。
参考立意:
1、做人必须讲诚信守契约
2、尊重规则,履行承诺
3、教育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4、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5、教育宽严相齐
6、理性地看待情理关系
7、新青年要自主自立,勇于担当
8、重视平等教育,培养独立精神
参考素材:
1、孔子有个学生叫曾子。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出门,儿子哭闹着要跟着去,曾子的妻子就哄他说:“你在家等我,回来给你杀猪炖肉吃。”孩子信以为真。妻子回来后,见曾子正磨刀霍霍准备杀猪,赶忙阻拦说:“我说杀猪是哄孩子的。”曾子认真地说:“对小孩子怎么能欺骗呢?我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影响,我们说话不算数,孩子以后就不会听我们的话了。”他果真把猪杀了。
这就是有名的杀猪教子典故,之所以为后世传颂,其意义在于告诉家长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家长对孩子随口应付不可取,应该讲求诚信,否则将会失去孩子的信任,甚至孩子对他人也不再有诚信。
2、契约应该是我们每个人与自己或与他人在内心的约定。诚信、责任、理想、诺言、操守……支撑“人”的结构,体现契约精神。缺乏心灵契约,浮躁空虚,游离易变,犹如失去根系的大树,失去源头的大江,只能枯萎、干涸……
3、1211年,英国伦敦市政府从英国国王手中租赁了两块办公用地,一块地的租金是两把刀,一块地的租金是6个马掌和61颗钉子。如今,800多年过去了,人们已经记不清那两块地的具体位置,但是只要双方没有解除契约,契约就具有必须恪守的约束力,因此每年的10月末,伦敦市政府都要举行仪式,将上述租金交给女王。
4、1797年,一个5岁的男孩在美国纽约哈德逊河畔坠崖身亡。孩子的父母很伤心,在自家拥有的土地上为孩子建了一座坟墓,以便依然能和心爱的孩子朝夕相伴。后来,由于家境原因,这户人家将这块土地转让给他人。孩子的坟墓无法迁走,于是他们和这块地的新主人签订契约,写明孩子的坟墓将作为土地的一部分永远保留。其后的100年间,这块土地又换了几个主人,但是第一份契约依然有效,孩子的坟墓始终完好无损地留在那里。1897年,美国政府买下这块土地,在这里修建了第18任总统格兰特的陵墓。政府没有动用公权力,蛮横地铲掉孩子的坟墓,而是遵守100年前的契约,将孩子的坟墓保留。1997年,在格兰特总统的陵墓建成100周年、那份关于孩子坟墓的契约签订200周年之际,纽约市市长亲自将这个契约的故事撰写成文并放置墓前,以此昭示后人:一旦承诺,必须遵守!
5、契约精神其实是一个文化传承。俗话说“三岁看老”,讲的是一个人的品性是“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像契约精神等很多文化性的特质一些人本身就具备,而后天跟随父母、老师和周围的人去学习、去完善也很重要,从而逐步增长契约精神。在日常谈笑中,经常有人会说某个地方的任不太行,很多时候不是地域歧视,而是实事求是的评价,说的就是他们没有契约意识的传承,这些靠说教有时候是无法彻底解决的。
6、美国南部一些州立学校为培养孩子独立适应社会的能力,还特别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才允许毕业。
7、“契约”教育教会孩子懂得尊重信任,明白权利义务,学会和他人合作,坚守诚信,遵守法规。如此,将会减少很多的教育问题、社会问题,。约精神影响着人的方方面面,生活中遵守契约了,别人尊重你了,信度高了,长期下去就必然受益。没有契约精神,就会失信于人,在事业和生活中失去很多。
结构示例:“培养契约精神”,议论文文体。开篇简引材料,亮明观点:父亲一定要让儿子照约赔偿。正文部分首先就事论事,分析材料,为父亲点赞;然后分析家庭中与孩子订立契约的重要意义;再阐释毁约行为的的危害;最后指明父母与子女正确的相处方式。文尾呼吁青年人更应该培养契约精神,做契约的践行者。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
4.例文:
自立方能自强
日本教育有这样一项措施:将最小仅5岁、最大不过11岁的少年们送至一个野外营地,让他们从营地出发,穿越山林、河流到目的地集合,途中他们必须自食其力,独自处理一切事务,应对一切可能发生的情况。
这种教育方法在一些人眼中简直天方夜谭,他们会叫嚷着反对:“这是胡闹!让这么小的孩子做这么危险的事是伤害孩子,我要控告!”而日本教方对这些声音仅报以淡淡一笑。我对这一教育方法举双手赞成,因为这种教育可以锻炼人的自立能力,而现在孩子最需要的就是自立。自立,是人自强的根本。
纵观古代豪杰之士,大多身受贫穷、孤独等百般折磨,亲人又往往没有能力帮助他们,这些从小就必须自立了。汉高祖刘邦亭长出身,家人皆恶其无能而不与其交,他靠自己独自拼而称王天下;成吉思汗父母被杀,只身流落在外而建立了一番帝业;朱无璋自幼无亲,浪迹天涯而后为明太祖。多位建立天下霸业之人皆以亲身事迹喻人:自立方能自强。
我们需要自立,是因为“好逸恶劳,人之常性也” 。人若不自立,事事待人助而为之,那么在面对困境而又无辅助之时,就唯有坐以待毙了,不习惯自己出力的人自然也就不愿也不能自强求生了。在脖子上挂了一圈饼的懒汉便是写照,他由于平时万事皆靠妻子,懒惰成性,故当妻子出门之时,也终因懒得转动而饿死了。
再看阿斗刘禅,我倒认为此人并非扶不起,而是孔明“扶”得太多了才不成器。观魏国五路大军进犯时的少年刘禅,镇静自若,果断地先请出皇太后压住众臣,自己去访孔明。进府后也并未心急火燎地问退兵之计,而是“静立孔明之侧许久,问曰:‘丞相安乐否?’”语中暗含责备而不失王者威风,何等少年睿智,何等英明果决。惜乎刘备叫他“皆听相父处之”,使他不可自立,养尊处优其人如何不惰,怎能成才?蜀之亡也,孔明亦难辞其咎!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竞争尤其激烈,我们必须靠自己的拼搏,才能求得一线生机。面对优胜劣汰的时代大潮,我们苦不尽早走出“温室”,学会自己掌舵远行,则终将被历史的大潮所湮没,为社会所淘汰。
自立方能自强,这是古人用亲身事例锤打出的警句。日本教育者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而采取了必要的行动。作为21世纪生力军的我们难道甘为人后?所有想在未来一展身手的人们,自立吧!只有自立才能让你拥有光辉的明天!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本题属于名人名言材料作文。所给材料是徐志摩和歌德的话。此类材料作文审题要抓住名言或警句中的关键词加以理解,既要理解表面意义,又要结合修辞手法把握深层次含义,同时注意语句间的层次关系。
徐志摩的话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少年的时候喜欢“带我走”,也就是跟人走;二是成年后再也不会任性地让任何人带他走,也就是他学会了自己走。两个层次将少年和成年进行对比,说明了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依赖”到“独立”的过程。少年的时候喜欢“带我走”是对的,人在成长的时候,只有跟人走,才能够在他人的引导下,接触到更多未知的东西,才能够不断地成长;长大后,就不应只是一味地跟人走了,应当有自己的主见,自立方能自强。写作时,可以着眼于少年立意,也可以着眼于“现在”立意,还可以着眼于从少年到成年的成长过程立意。
歌德的话是站在长辈或过来人的角度对年轻人提出了要求,不要“老是摸索和走错路”,要多听听“过来人的忠告”,说明了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多听别人的意见,多吸取别人成功的经验,不能总是遮住眼睛走路,更不能一意孤行。
【立意】1.学会独立;
2.让自己来走;
3.自立方能自强;
4.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
【素材】1.季羡林留学德国,有一大半的时间都留给自己思考。“因为没有熟悉的语言和面容来参与讨论,却更加锻炼了我自己思考的能力。”而这种独立又造就他语言大师的称号。试想,治学是否一定依赖于导师与助手?童第周以小学的知识基础自学成为生物第一人告诉我们答案,钱学森领导团队自主进行导弹研究告诉我们答案。
2. 自己走,探索那属于自己的奇观异景。循着前人的脚步,走着前人走过的路,看到的只是前人看过的风景,那不属于自己,自己只是一个过客。然而若不再希望顺着别人的足迹,勇于探索出一番别样的景致,那欣赏与收获便会充盈自己整颗心。若能有一颗勇于探求的心,也许便会发现山洞中更加奇伟,鬼怪,非常之观,而不会在跟随众人出了山洞口唯余一句惋惜的叹息:“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3. 带我走,是对路程的熟悉过程;自己走,是对前路的大胆探索,因熟悉而生格律,因生格律而化为自身的东西,因而大胆创新,超越格律又时刻遵循,完成自己的探索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