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规则意识(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规则意识(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3 06:19: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作文主题训练-------规则意识
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2018年1月初,G1747次列车在合肥站准备开车时,旅客罗某以等丈夫为由,不听劝阻,用身体强行扒阻车门,造成该次列车延迟发车。经公安机关调查取证,认定罗某的行为扰乱了车站、列车正常秩序,违反了《铁路安全管理条例》规定。同月,重庆北开往潼南的动车上,一婴儿突然昏厥,急需送医,列车员与司机沟通后决定延迟6分钟发车,为孩子打开生命通道。同样是延迟发车,这次没有乘客抱怨,网友也纷纷点赞。
(材料选自2018湖北八校二模卷)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1)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拟写一个立意角度。
(2)根据以上确定的立意角度,引述材料,写一段开头。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规则意识,是指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比如说遵守校规、遵守法律、遵守社会公德、遵守游戏规则的意识。拿排队做个比方:排队的次序是法治,每个人都可以排队是民主,那么每个人都愿意排队就是规则意识。这个最基本的意识和人性与良心有关。“规则意识”的缺乏是当今普遍存在的一个社会问题。
但也有人说:“规则就是用来打破的。”规则能够帮助更好的进步,但同时规则也代表了禁铜和束缚。年轻一代应该思想开放,勇于开拓,敢于挑战既有规则。
作为中学生,对于“规则意识”,你有什么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咬文嚼字》杂志近日公布了评选出的2018年十大流行语,其中“巨婴”一词入选“巨要”是指心理不成熟、留在婴儿阶段的成年人类人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规则意识容易情绪失控。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关于时间的语录,按要求作文。
2017年1月29日下午两点左右,宁波雅戈尔动物园的一名饲养员突然发现,老虎进食区竟闯进了一名男性游客,随即对其进行了严厉的警告。但没过多久,该男子竟再次折返老虎进食区,引起了围观游客的拍照和惊呼,老虎也发现了闯入者,朝他靠近。饲养员试图以投喂食物来引开老虎,却没有成功。老虎扑向了闯入的男子并撕咬,一小时后,老虎被特警击毙,该男子最终因抢救无效死亡。
2016年7月23日下午3点,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发生老虎咬人事件,一位女性赵某在东北虎园内下车后遭老虎攻击咬伤,其母周某下车救女被老虎咬死。
时隔半年的两次老虎伤人事件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热议:关于规则、关于法理、关于情理、关于赔偿与否、关于规则意识与文化。仔细想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此类“意外”事件时有发生,只是造成的后果严重程度不同,因此引起关注的程度也不同。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参考答案:
1.(1)(示例一)无规矩不成方圆,要有规则意识。
(示例二)规则诚可贵,生命价更高。
(示例三)正确处理规则与温情的关系:法理并重。
(2)(示例一)2018年1月初,G1747次列车在合肥站被旅客罗某逼停,罗某不仅受到了法律的制裁,更成为社会舆论谴责的对象。无视规则,任性而为,法理不合,情理难容!
(示例二)2018年1月两次发车的延迟所呈现的结果大相径庭,前者违法,强行耍赖;后者温情,为孩子打开生命通道,情与法融,被点赞。法是理性的、坚定的、强硬的,情是感性的、温和的、柔软的。社会需要理性的规则,但更离不开和谐的温情。
(示例三)2018年1月初,G1747次列车在合肥站被旅客罗某逼停,罗某因此受到社会舆论的一致谴责。同月,重庆北开往潼南的动车因车上婴儿突发昏厥急需送医而延迟发车,此行为获赞无数。规则面前,同样是延迟发车,结局却是天壤之别。为何?我想,只因法理之外,还有人情;道德之外,还有规则。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1)拟写立意。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题,所给材料属于热点时事类材料。
作文题目提供了“罗某强行扒阻车门造成列车延误”和“铁路管理部门为挽救生命主动延迟发车”两则材料。罗某为一己私利任性而为,扰乱了车站、列车正常运营秩序,违反了相关规定,表现了其对规则的轻视。
而另一则为挽救生命主动延迟发车的材料,体现了铁路管理部门对生命的尊重。
因此,立意时,可以结合罗某导致列车延发的事件谈规则意识。为一己私利蔑视规则、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会给周围人带来不便,当事人不仅应受到法律的制裁,还应接受社会的谴责。
也可以结合为挽救生命主动延迟发车的事件谈尊重生命。生命是神圣的,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为挽救生命打破规则,虽然耽误了一点时间,却收到大家的赞扬,这不仅体现了生命至上的意识,也说明了规则和温情有时并不冲突。
还可以结合两则材料,辩证地谈规则与温情的关系,或者谈规则什么时候应遵守,什么时候可以打破。法规须遵守,但并非冷峻严苛,人间亦自有温情。
(2)拟写开头。
本题考查引述材料,合理剪接素材的能力。
题目要求引述材料,写一段开头。解题时,要根据论点,对材料进行合理剪裁,用简洁的语言引述材料,点明论点。
如果从规则的重要性的角度立意,可简单引述罗某事件,重点强调结果:法律处罚和社会谴责。思考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从而引出论点:要有规则意识。
如果从尊重生命的角度立意,可引述铁路管理部门为挽救婴儿生命主动延迟发车的事件,挖掘事件的本质:在生命面前,有些规则是可以打破的。
如果从法律和情理关系的角度立意,则需要将两则材料中的事件作对比:同样是延迟发车,结果却不同。在对比中思考,引出论点:法理之外,还有人情;道德之外,还有规则。
2.例文:
自由之上,规则守护
自由在高处,就必定需要规则来守护住最后一道防线。灵活变通、求真务实的规则才更有利于社会的自由发展。
想起前些日子那令无数国人震惊的“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不正是自由逃脱了规则的约束而肆意妄为所造成的悲剧吗?当事人某女士无视公交车上“不能干扰司机”的规则而随意发泄作为消费者的自由怒火,而司机也忽视了“公交车上乘客生命第一”的规则,与女士发生争执。两人跨越规则的代价是整辆公交车乘客的悲惨结局。因此,没有秩序的自由,必定会扰乱社会安定,对人身安全造成巨大伤害。
再想起之前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贺建奎忽视了作为一名科学家所应拥有的社会伦理道德的底线,公然越界,只因为自己疯狂的科学实验。这样的自由,最后也导致了一颗科学事业新星的陨落和其一生事业的埋葬。
这两例事件都是因为只“贪图享受”自由的美味而无视规则所引发的悲剧。熊培云曾说过:“自由并不是一个人可以随意攻击的武器,自由之上的净土,是由规则来守护的。”只有规则守护的自由,我们才可以在安宁的社会里尽情享受。而在自由这片天空里,规则不应是死板麻木的,只有自由的秩序才更有利于蓝天里自由的翱翔。
火热电影《我不是药神》中,男主人公程勇(徐峥饰)因帮助贫苦的老百姓而走私抗癌药,市场上天价一瓶的药他只卖500元。但因为其走私的行为触犯了法律,所以最后被警察抓捕时我们不禁心中绞痛。可随后法院的判决却让影迷们心中一暖,本应被判无期徒刑的程勇只被判了几年的有期徒刑。而当扣押着程勇的车子驶过街道时,警察也示意司机将车速降到最低,只因车外站着几千位被帮助过的老百姓正在默默为他们的大英雄送行。虽说法大于情是真理,可适应人性、守护善良、灵活变通的法律规则才更适应社会的发展,才更有利于保存住中华民族血液里的那股善良。这才是拥有自由的秩序的力量,这才是人性的力量。
拥有秩序的自由,就像是灯塔在默默守护回家的航船,为你投来光明,指引方向;拥有自由的秩序,就像是一股清流在混沌间流淌,为你拨开迷雾,迎来曙光。只有两者齐心协力,双剑合璧,我们的祖国才能永久昌盛!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
审题:“规则”一词既可以指“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和章程”,也可以指“规律,法则”。因此,“规则”的理解应有正反两方面。我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因不考虑实际情况而死板地遵守规则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如旧社会的秩序(规则),新时期阻碍社会发展的条条框框(规则)等;但同样也存在着因破坏规则而给人们带来的更多的痛苦和灾难,轻一点的如高铁霸座,严重些的如酒驾车祸等各类违规现象。当然,我们一般的思维有可能更多地是停留在对打破规则之后而带来的乱象方面。但如果我们能把目光投向那些不合时宜、落伍甚至是反动的规则方面,或许我们的思维就会有一个新的突破,而这也就是这篇作文带给我们思维发展方面最大的收获。题目材料具有极强的思辨性和现实意义,容易激发考生的思考。考生需要在文中体现他们的思辨能力,有理有据地谈出自己对“规则意识”的理解和思考。因此,“积极的规则需要我们遵守”或“消极的规则需要我们打破”的观点应该在作文中体现出来。
参考立意:
1.积极的规则需要我们遵守。
2.要勇于打破消极的规则。
3.规则与自由同行,现实与梦想齐飞。
4.守护规则,释放自由。
5.在规则里品尝自由,在自由中完善规则。
参考素材:
1、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企业和单位有他的规章制度,这些制度对于每一名成员都具有普遍的约束性。遵守规则,按照制度规定来做事是职场中人必须遵守的。没有规则,或不遵守规则,就会乱成一团,没有执行力。同样,任何一个公司或单位对于违反规则的人都有具体的惩戒措施。因此,进入这个单位,首先要做到遵章守纪、按程序办事,也就是按规定办、按程序来。
2、任何规则并非一成不变的,有的规则显失公平公正,有的规则随着形势变化已经不能适应现实需要,都需要进行修正。但打破规则要靠实力,也要按程序。没有推翻的规则是必须遵守的。作为员工,能够发现规则的不足证明自己善于用心观察,但真正要打破规则,你要有足够的实力才行,没有实力你的行为只能被看成“捣乱、藐视权威”。打破规则还要按照既定程序,运用合适的方式方法。打破旧有规则,还有建立更好的“新规则”来替代。一定要记住,没有被打破的“规则”依然是有效的,是需要遵守的,即便其可能已经不合理!
3、孟子说:“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若世上没有规则,便会成为一盘散沙,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校有校纪,正是因为有了规则,国家才能强大,家庭才能和睦,学校才能安然有序。周恩来总理有一次派人去图书馆借书,因按其规定没有借来,他只得淋着大雨跑去读,管理员见到后连声道歉,周总理却说:“你做得对,每个人都应该守规则,不然怎么管理图书馆?怎么管理社会?怎么管理国家?”
4、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自由,但总有一些规则束缚着我们。事实上,这不是对我们的束缚,而是对我们的一种保护。试想一下,若没有交通规则,道路便会瘫痪,没有法律,好多人便会为所欲为……后果将不堪设想。在社会生活中,不守规则的事屡见不鲜,行人闯红灯,垃圾不分类,上公交车不分前后门,上车后抢占老弱病残座位等等;在学校里,上下楼打闹,考试抄袭等等现象也时有发生。凡此种种,都是日常生活中不守规则的一些小事。但我们细想一想,小事并不小,长此以往,就将影响到我们的行为习惯,进而影响到我们的未来。因此我们勿要善小而不为,勿要恶小而为之。
5、“规者,正圆之器;矩者,正方之器。”无规不成圆,无矩不成方。这句耳熟能详的名言告诫人们立身处世乃至安邦治国,都必须遵守一定的准则和法度。无非也就是一句话: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以小纪而不遵”。因为只有遵守规则,才能使我们的生活安定有序,充满生机,充满活力。
结构示例:《自由之上,规则守护》,议论文文体。开篇亮明观点:自由在高处,就必定需要规则来守护住最后一道防线。正文部分采用正反对比结构:先以“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为反例论述无视规则引发的悲剧;再以《我不是药神》为正例论证灵活变通的规则才会拥有自由秩序的力量。结尾扣题收束。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3.例文:
做“巨婴”是可耻的
2018年年底,词语“巨婴”被《咬文嚼字》公布为2018十大流行语。这也是意料之中。因为如今社会上“巨婴”越来越多,行为越来越奇葩,后果越来越严重,巨婴现象已引起了全社会关注。
“巨婴”的言行举止很可笑,本是五大三粗的汉子,半老徐娘的女子,却没有一点成年人的样子,心智像个婴儿,行为像个稚子,不能吃一点苦,不能受一点委屈,遇事无担当,做事没主见, 受不了一点委屈,吃不了一点亏,一碰就叫,所有人都要围着他转,把别人的帮助视为应该,没有丝毫的感恩之心,全世界都欠他的,把自己当成国家的婴儿 。“巨婴”,古今中外都有,不算稀罕,偶尔有几个,像扶不起来的刘阿斗、傻子皇帝司马衷等,也没啥可怕的。怕就怕“巨婴”们成群结队,靡然成风,遍地都是,那就糟了。想想看,一个个早已成年的男女,还像个不懂事的孩子,看是成年人的躯体,却是婴幼儿的心理,这样的人若多了,成了气候,可不是什么福音啊!
成年人该是啥样子?能挑起生活重担,养家糊口,扶老携幼;能负起社会重任,建功立业,努力奉献;胸怀宽阔,能忍受委屈,吃苦耐劳;通情达理,能遵纪守法,知恩图报;遇事会想办法,不去怨天尤人,哭哭啼啼;做事极有章法,不会轻言放弃,半途而废。如果能做到这些,就是一个合格的成年人,做父母能撑起一个家,当员工能干好一样活,做军人能把好一道岗,当公仆能做好一任官。反之,即便是一把胡子,满身油腻,肥头大耳,也可能是个永远长不大的“巨婴”。而这样的“巨婴”,谁家要摊上一个,就是家门不幸,难有翻身之日;国家要是碰上一群,也是民族灾难,振兴伟业堪忧。
如家里如果有个“巨婴”,这样的家庭还有啥指望。一个单位如果有几个“巨婴”,干活不咋样,待遇拼命争,遇事就闹,见人就怼,准会搞个乌烟瘴气。社会上若有一批“巨婴”,譬如“高铁霸座”,蛮不讲理,还理直气壮;抢夺公交司机方向盘事件此起彼伏,甚至酿成“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悲剧……这种人和事多了,会给社会带来灾难性后果,国家还能有个好?
“巨婴”成为年度热词,再次提醒我们,人该长大就要长大,该成熟就成熟,该担当就要有担当,该作为就要有作为,千万别当那可笑而可悲的“巨婴”。每个人都不妨问一问自己,你是不是“巨婴”?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材料主要讲网络流行语“巨婴”。“巨婴”,本是指体形巨大的婴儿。近年来,人们用“巨婴”指心理滞留在婴儿阶段的成年人。这类人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规则意识,没有道德约束,一旦出现超乎自己预期的情况,就会情绪失控,产生过激的非理性行为,使用婴儿般的方式来抗议,试图通过哭闹、喊叫、肢体冲突等极端方法来使他人甚至周围环境屈服或退让,达到自己的目的,给社会带来灾难性后果。如2018年“高铁霸座”、“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等事件,让“巨婴”的热度进一步升高。巨婴有很多可怕的心理,其中最主要的两个特质:一是“全能自恋”,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这是一种非常有杀伤力的病态。它导致一个人把全世界都当成自己的所属品,不能平等对待别人,甚至不把其他人当作生灵。二是“偏执分裂”,他们满足于自己的想象世界,脱离现实。有巨婴心理的人一方面内心很牢固,另一方面却很脆弱。内心的牢固是为了保护其脆弱,所以他们不能接受质疑,一旦受到质疑就会强烈抵触;不能接受非自己预期的对待,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就会陷入忧郁;不能接受挫折,一旦遇到挫折内心就会破碎。“巨婴”现象,有的是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参考立意:不做“巨婴”,遵守社会规则;认识到“巨婴”的危害;抵制“巨婴”,做新时代需要做的事情;成长拒绝“巨婴”化等。可以由“巨婴”危害引出论点我们不做“巨婴”;然后从不同的角度论述分析做“巨婴”的危害,如公汽上违规下车,殴打司机,结果一车人丧命长江;高铁、火车上“霸座男”、“霸座女”等屡见不鲜,漠视规则,稍不如意,就犯浑大骂。把整个文明社会搅得乌烟瘴气,好在有关部门出手,巨婴受到惩罚。厚德载物的和谐社会,不允许“巨婴”来危害;最后,提出自己的期待或呼吁,让我们遵守规则,拒绝做“巨婴”,共建和谐社会。
【素材】成长的关键是用心感受世界不是以自己的意愿为轴心的,与他人之间的桥,桥那边虽然不是自己,也可以是朋友。
当我们遇到或者自己成为巨婴的时候,不必恐慌,只要有意识地让自己步入不断成长的阶段,就能够逐渐达到成人的正常水平。
如果与“巨婴”的朋友相处,可以坦诚地指出他们的不成熟表现并给予建议,帮助他成长。但假如朋友的“巨婴”心理非常严重且他不听从你的建议,可适当地与他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过密的接触不仅没有帮助到他反而影响到自身的生活。
康德说:世界上有两件东西最能震撼我的心灵:一件是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一件是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本材料阅读理解起来比较简答,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向。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4.例文:
遵守规则很重要
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想问问大家:是什么东西,使我们的生活和谐有序,充满和平?那就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规则。规则虽是不起眼的,但它却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有一次放学,我和同学走在路上。马上要过马路了,可是这个红绿灯偏偏不给我们面子,行人道的红灯马上亮了起来。同学提议说:“我们一鼓作气冲过去,怎样?”我这个急性子可不耐烦,赶忙答应了。我们看了两边的车辆,发现车离我们比较远,就一股作气地冲了过去。谁知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一辆摩托车不知从哪儿飞快地冒出来向我疾驰而来。还好,我们反应敏捷,飞快地跑到了对面。我们被吓得魂飞魄散,同学走过来说:“好险哪,还好跑得快,我下次再也不敢闯红灯了。”我气喘吁吁地附和:“是啊,要遵守规矩,不能一时心急,就抛弃了规则。”
回到家里,我跟爸爸说了,爸爸听了,教导我:“怎么这么不懂事?红灯亮了就等等,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红灯停,绿灯行,你要遵守规矩啊!”。我现在想起来都后怕,心想:那天那件事都给我们上了一课:如果为了节省时间什么后果都不想,什么规则都抛到九霄云外。如果人人都这样,社会上,何来规则呢?
我想告诉大家:虽然规则是无处不在的,但是又有几人遵守了?如果你不遵守他不遵守,人人背离了规则,社会将是一片混乱;只有人人遵守规则,社会才井然有序。人人都要遵守规则,遵守规则一天简单容易,但遵守规则一世,那可不容易,所以,我们要从现在做起。让我们一起遵守规则吧,一起遵循美丽的规则,一起和谐的生活吧!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包含两个材料,我们追本溯源可以发现,两个材料的相同之处都是游客不顾动物园的规定造成老虎伤人的结果,是对规则的破坏。联系第三段的总结,可以得出“遵守规则”的立意。学生立意时容易受到第三段的误导,认为可以像以往一样选取“规则”“法理”“情理”“赔偿”中的任意一个展开论述,但是我们立意时还是要以材料为根本,不能脱离材料,因此还是要扣住“规则”的主题。
点睛:1、材料类型:单一材料、多材料。2、审题方法:单一材料作文的审题,需要抓住材料的主题,如果没有出题人明显的倾向,选取一个角度,言之有理即可。多材料作文的审题,则需要抓住几个材料的共性,找出材料中的高频词语,进而立意。3、归纳小结,(1)单一材料和多材料作文审题方法有所区别,立意都应从材料本身出发,不要受其他因素的误导。(2)高考作文紧密联系现实、反映社会热点问题,考查学生价值取向,因此考生在平时学习时还要对社会热门事件有所关注,养成随时思考的习惯,以便在考场上应对社会实事类作文时,能够信手拈来,言之有物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