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卷(一)
历史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分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总分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阅卷人 一、选择题
得分
1.绍兴大禹陵举世闻名,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览。人们为大禹建陵,主要是为了纪念他( )
A.治理水患,造福苍生 B.品德高尚,让位给舜
C.建造宫室,制作衣裳 D.制作工具,教民农耕
【答案】A
【知识点】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人们为大禹建陵”和结合所学可知,禹采用疏导的方法,解除了黄河水患,A项符合题意;
B:尧让位给舜,B项不符合题意;
C: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C项不符合题意;
D:炎帝制作工具,教民农耕,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禹的功绩,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及识记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2.“距今5000年前后,这处遗址的原始居民从事原始农业和手工业,会制作黑陶和白陶,后来,居民们有了属于自己的财产,有的居民去世后有百余件玉器随葬,有的却一无所有。”“这处遗址”最有可能是( )
A.良渚古城遗址 B.大汶口遗址
C.龙山文化遗址 D.仙人洞遗址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距今5000年前后”“制作黑陶和白陶”“有了属于自己的财产”,结合所学分析:
A:良渚古城遗址,距今约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区和外城区组成,有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社会阶级分化明显,与题干信息不符合,排除A项。
B:大汶口文化,距今5000年前后,居民从事原始农业和手工业,会制作黑陶和白陶,有了私有财产,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符合题意,故选B项。
C:龙山文化遗址,距今4000多年前,能够制作厚度不到1毫米的“蛋壳陶”,社会分化更加严重,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D:仙人洞遗址,距今约2万年到1.9万年,出土了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陶器,不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原始农耕生活。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原始农耕生活的相关历史知识。
3.距今约6000年,活动在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最可能的食物原料是( )
A.玉米 B.小米 C.稻米 D.麦子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距今约6000年,活动在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已经从事农业生产,培植的粮食作物是粟,粟加工后得到的是小米,故选B项。
玉米原产地是美洲,新航路开辟后,在明朝后期传入中国,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根据所学可知,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人栽培的农作物是水稻,加工后的粮食是稻米,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我国的小麦种植晚于水稻和粟,半坡居民种植的是粟,不是小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半坡居民的生活。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原始农耕生活的相关史实。
4.半坡遗址出土的石铲(用于翻土)石刀(用于收割),石磨盘(用于谷物加工)等石器说明半坡原始居民( )
A.已从事农业生产 B.以捕鱼、狩猎为生
C.住半地穴式房屋 D.会人工种植水稻
【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半坡遗址出土的石铲(用于翻土)石刀(用于收割),石磨盘(用于谷物加工)”,结合所学可知,半坡原始居民是我国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石铲(用于翻土)石刀(用于收割),石磨盘(用于谷物加工)主要是农业生产工具,由此说明半坡原始居民已从事农业生产,故选A项。
材料主要信息是石铲(用于翻土)石刀(用于收割),石磨盘(用于谷物加工),并未涉及渔猎、房屋等信息,排除B项。
材料主要信息是石铲(用于翻土)石刀(用于收割),石磨盘(用于谷物加工),没有涉及半地穴式房屋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
半坡居民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是粟,水稻是我国古代南方的农业产物,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半坡原始居民。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半坡遗址的相关史实。
5.在历史与社会探究课上,同学们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了自己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下列几名同学的描述对应的学派分别是
甲:“穿衣服要看身份、地位,什么样的身份、地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
乙:“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衣服不就好了吗?”
丙:“穿衣服应合平季节变化规律,天气冷就多穿-一点,天气热就少穿一点。”
A.甲——儒家乙——墨家丙——法家
B.甲——道家乙——儒家丙——法家
C.甲——儒家乙——法家丙——道家
D.甲——道家乙——墨家丙——法家
【答案】C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A:甲——儒家乙——墨家丙——法家,表述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
B:甲——道家乙——儒家丙——法家,表述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甲强调一种等级秩序,属于儒家思想;乙主张守法守规矩,强调统一的思想,属于法家思想;丙主张顺应自然,属于道家思想,C项符合题意;
D:甲——道家乙——墨家丙——法家,表述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诸子百家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思想,在学习中整理成表格的形式,便于比较记忆。
6.公元前345年,生活在咸阳郊外的某年轻富商想迅速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下列途径中可行的是( )
A.发奋读书,考取功名 B.弃商务农,努力耕织
C.上阵杀敌,建立军功 D.经商获利,购置田产
【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A: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考取功名是通过科举考试实现,从隋朝开始,A项不符合题意;
B:弃商务农,努力耕织,与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公元前345年,生活在咸阳郊外的某年轻富商想迅速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和结合所学可知,某年轻富商生活的国家是战国时秦国,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变法在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C项符合题意;
D:经商获利,购置田产,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有位哲人曾经张开嘴让弟子们看,然后对他们说:“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还在。”这体现了他主张的( )
A.万物运行皆有法则,应顺应自然
B.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相互转化
C.只要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D.人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
【答案】B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顺应自然,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还在。”和结合所学可知,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主张万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B项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只要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人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老子的思想主张,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准确识记并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8.甲骨文使用了多种造字方法,其中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组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的造字法被称为( )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
【答案】C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组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的造字法称为会意,故选C项。
象形一般形似,源自于图画,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不合题意,排除B项。
指事是一种抽象的造字法,也就是当没有、或不方便用具体形象画出来时,就用一种抽象的符号来表示,不合题意,排除B项。
形声是在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由两个文或字复合成体,由表示意义范畴的意符和表示声音类别的声符组合而成,不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甲造字方法骨文的,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甲骨文的相关史实。
9.绘制流程图是准确描述事物之间关系的重要方法。能从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实关系图中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诸侯纷纷变法图强,意欲称霸天下
B.生产发展是诸侯争霸局面出现的原因之一
C.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取代了青铜农具
D.秦国成为春秋后期实力最强的诸侯
【答案】B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实关系绘制流程图”,结合所学分析:
A:流程图中没有涉及诸侯变法图强、称霸天下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
B: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标志生产力的进步,是诸侯争霸的根本原因,故选B项。
C:材料体现了了铁制农具的使用,没有说明铁农具取代了青铜农具,排除C项。
D:题干信息中没有涉及秦国成为春秋后期实力最强的诸侯的信息,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
10.(2023七上·吴江期中)嬴政用人,不分籍贯和出身,如李斯原是楚国小吏,却得到重用;嬴政很欣赏韩非的学说,为得到这一人才,下令攻韩,迫使韩王将韩非送往秦国。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
A.秦国恃强凌弱 B.嬴政统治残暴无道
C.嬴政爱惜人才 D.秦国官僚出身卑微
【答案】C
【知识点】正确评价秦始皇
【解析】【分析】根据“嬴政用人,不分籍贯和出身,如李斯原是楚国小吏,却得到重用;……”可得出嬴政十分爱惜人才、重视人才,C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嬴政对人才的重视,ABD项从材料中的内容不能得出,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正确评价秦始皇。
11.(2023七上·吴江期中)秦始皇下令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其根本目的是( )
A.便于军队戍守边疆 B.扩大领土疆域
C.开发边疆地区经济 D.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D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治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下令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派人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D项正确;
便于军队戍守边疆和开发边疆地区经济不是根本目的,排除AC项;
扩大领土疆域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秦朝中央集权的认识。
12.(2023七上·苏州期中)观察如图漫画,它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A.学术繁荣,百家争鸣 B.首创县制,派员管理
C.实现统一,创新制度 D.名为推恩,实夺其权
【答案】C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13.(2023七上·新会期中)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楚河汉界”是楚、汉两方曾在荥阳展开长达四年的争夺战的一个历史典故。这场战争 ( )
A.仍属于农民起义的性质 B.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C.是为争夺帝位而展开的 D.项羽“破釜沉舟”大败刘邦
【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灭亡后,从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项羽、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后项羽战败,刘邦建立了汉朝,历史上称为西汉。楚汉之争的实质是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而进行的战争,C项正确;
“楚汉之争”的性质是争夺封建最高统治权的战争,排除A项;
楚汉之争出现在秦朝灭亡后,排除B项;
项羽“破釜沉舟”大败秦军主力,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楚汉之争的相关史实。
14.(2023七上·新会期中)“始皇帝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领五十万大军平定岭南,……秦人南伐之初即占领番禺一带的广东地区并留军驻守,……随即秦王朝在番禺(今广州)设南海郡治,以任嚣为郡尉统管一郡的政治、军事、监察,下辖番禺、龙川、博罗、四会四个县……。”(百度百科《赵佗》),材料反映出秦朝治理地方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行省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设南海郡治……下辖……四个县”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组织。这样,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故D项正确;
禅让制存在于尧舜禹时期,排除A项;
行省制设立于元朝,排除B项;
分封制创立于西周,秦朝废除分封制,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的郡县制度的实行以及作用等知识。
15.西汉初年,诸侯“连城数十,地方千里”,轻则骄奢淫逸,重则联手对抗中央。汉武帝为解决这一问题所采取的最主要措施是( )
A.推行儒学教育 B.统一铸造货币
C.实施“推恩令” D.建立刺史制度
【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推行儒学教育是思想方面的措施,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统一铸造货币是经济方面的措施,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西汉初年,诸侯‘连城数十,地方千里’,轻则骄奢淫逸,重则联手对抗中央。”可知,诸侯国势力强大,对中央构成巨大的威胁,结合所学可知,针对这种形势,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允许诸侯将自己的封国分封给子弟,这样诸侯国势力减小,再也无力对抗中央,C项符合题意;
D:汉武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目的的相关史实。解答时,根据题干信息,读材料含义,看出现象,再结合所学进行分析识记回答,注意一定要读懂材料含义。
16.“外戚梁冀先后废立了三个皇帝,独揽朝政20余年。各地上贡朝廷的物品先要送到他家后才敢献给皇帝,年幼的汉质帝因不满梁冀的独断专行而被毒死。”材料反映了当时汉朝主要的政治状况是( )
A.皇帝早逝 B.幼主即位 C.宦官得宠 D.外戚专权
【答案】D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A:题干未涉及皇帝早逝,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涉及幼主即位,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涉及宦官得宠,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外戚梁冀先后废立了三个皇帝,独揽朝政20余年。各地上贡朝廷的物品先要送到他家后才敢献给皇帝,年幼的汉质帝因不满梁冀的独断专行而被毒死。”可知,材料反映了当时汉朝主要的政治状况是外戚专权,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东汉中期以后,出现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17.下列是我国不同时期使用的书写材料,其演变过程排序正确的是( )
①龟甲、兽骨 ②竹木简 ③纸 ④青铜器
A.①②③④ B.④①③② C.②③④① D.①④②③
【答案】D
【知识点】青铜艺术;甲骨文;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最早文字是甲骨文,书写在龟甲兽骨上,商周时期有了青铜器,人类在上面书写文字,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在竹简和布帛上书写,纸发明后成为书写的主要材料。所以我国古代书写材料演变过程是①④②③,正确的排序是甲骨→青铜器→简帛→纸,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我国古代书写材料演变过程的相关史实。
18.图示法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下列图示能正确反映秦朝疆域四至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A:图示表述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秦朝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B项符合题意;
C:图示表述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
D:图示表述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的疆域,要求具备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9.“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或不可革。三十以下,见在朝之人,语音不许仍旧,违者免所居官。"这段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措施是( )
A.改用汉姓 B.改用汉律 C.改穿汉服 D.改讲汉语
【答案】D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诏断北语,一从正音……三十以下,见在朝之人,语音不许仍旧,违者免所居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改讲汉语的措施,D符合题意;
改用汉姓,题干未涉及,排除A;
改用汉律,题干未涉及,排除B;
改穿汉服,题干未涉及,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识。难度适中, 理解材料,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即可作答。该类试题重在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需要着重培养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20.中国古代有不少以少胜多的战役,下表描述的经典战役是( )
交战双方统帅 周瑜—曹操
兵力对比 5万—20余万
交战结果 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涨水之战
【答案】C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曹操,曹操无力南下,刘备攻占四川,并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地区,有了立足之地,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稳固,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C项正确;
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排除A项;
官渡之战曹操统一了北方,排除B项;
淝水之战是公元383年前秦和东晋的战争,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1.西晋时期的贵族、富豪常用斗富的方式炫耀自己的财富,这说明西晋( )
A.社会经济繁荣 B.综合国力强盛
C.社会矛盾突出 D.统治阶级腐朽
【答案】D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西晋时期的贵族、富豪常用斗富的方式炫耀自己的财富”,可知材料反映了西晋统治阶级的腐朽,D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出西晋社会经济繁荣,排除A项;
材料未体现出西晋综合国力强盛,排除B项;
材料未体现出西晋社会矛盾突出,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掌握西晋的相关史实。
22.记叙南朝宋历史的《宋书》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人口明显增多 B.南方耕地面积逐渐扩大
C.南方商品经济发展 D.北人南迁带来了劳动力与技术
【答案】D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A:南方人口明显增多不是南方开发的主要原因,A项不符合题意;
B:南方耕地面积逐渐扩大不是南方开发的主要原因,B项不符合题意;
C:南方商品经济发展不是南方开发的主要原因,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和结合所学可知,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发展。主要原因是这一时期北方战乱动荡,北民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方式,促进了南方的开发,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结合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解答侧重考音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的能力。
23.魏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政局纷乱复杂。与下图中①处相关的史实是( )
A.赤壁之战 B.八王之乱 C.淝水之战 D.孝文帝改革
【答案】C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如图中①处相关的史实是淝水之战。淝水之战是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发生在十六国时期,其交战的一方是东晋,另一方是前秦,383年在淝水之战中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陷混战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C项正确;
赤壁之战发展在三国时期,排除A项;
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时期,排除B想;
孝文帝改革发生在南北朝时期,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淝水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与结果等史实。
24.王导是琅琊郡临沂县人,他曾上书说:“教化万民的根本在于正人伦,正人伦的关键措施在于兴办学校。学校兴办起来了,人们才得以明晓五教之礼,……成教化,定风俗,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了。”司马睿览奏后,听从了王导的建议。该上书反映了( )
A.王导主张健全法制 B.东晋王朝重视发展教育
C.东晋朝廷重文轻武 D.司马睿善于向平民纳谏
【答案】B
【知识点】东晋的兴亡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王导主张健全法制,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教化万民的根本在于正人伦,正人伦的关键措施在于兴办学校。学校兴办起来了,人们才得以明晓五教之礼,……成教化,定风俗,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了。”可知,东晋王朝重视发展教育,B项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东晋朝廷重文轻武,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司马睿善于向平民纳谏,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东晋王朝重视发展教育,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
25.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二者开凿于北魏的不同时期,风格也不一样。云冈佛像的造型,一般是唇厚、鼻高、目长、额丰、肩宽,显得庄严雄健。龙门石窟则更多地表现出中原的艺术形式,大佛的形象也由庄严肃穆变为和蔼可亲。出现这种不同和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佛教的传播和进一步盛行 B.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C.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 D.雕刻工匠的审美观念差异
【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云冈佛像的造型,一般是唇厚、鼻高、目长、额丰、肩宽,显得庄严雄健。龙门石窟则更多地表现出中原的艺术形式,大佛的形象也由庄严肃穆变为和蔼可亲”和所可知,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之后,因此佛像形象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C项正确;
佛家的传播和进一步盛行不是其不同和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与佛教形象发生变化无关,排除B项;
雕刻工匠的审美观念差异 不是佛教形象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第Ⅱ卷 主观题
第Ⅱ卷的注释
阅卷人 二、材料分析题
得分
26.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早期部落联盟演变过程。
材料二:神农氏(炎帝)“日中为市(集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周易·系辞》
材料三:蚩尤为(布下)大雾,军士昏迷,轩辕(黄帝)作指南车以示四方。
——《通鉴外纪》
(1)根据本课所学知识,将材料一中的图补充完成,并据此归纳华夏民族形成的特点。
(2)材料二,材料三分别反映出炎帝与黄帝作出了哪些贡献?任选一例,阐述其对历史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答案】(1)特点:华夏族是由多民族融合而成的。
(2)炎帝:教人们交换物品;黄帝:发明指南车。炎帝教人们交换物品,加强了不同部落 之间的交流,促进了华夏族的形成;黄帝发明的指南车,能有效地改善当时的交
通,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国早期部落联盟演变过程”可知,中华民族是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
(2)根据所学可知,炎帝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黄帝已能建造宫实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发明弓箭和指南车。阐述其对历史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炎帝教人们交换物品,加强了不同部落 之间的交流,促进了华夏族的形成;黄帝发明的指南车,能有效地改善当时的交通,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
故答案为:
(1)特点:华夏族是由多民族融合而成的。
(2)贡献:炎帝:教人们交换物品;黄帝:发明指南车。影响:炎帝教人们交换物品,加强了不同部落 之间的交流,促进了华夏族的形成;黄帝发明的指南车,能有效地改善当时的交通,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
【点评】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难度中等。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王与诸侯关系图示。
材料二:《左传》记载:“周之有懿德也,犹日‘莫如兄弟’,故封建之。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捍御外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这段话的大意是:周王室为了笼络天下,抵御外界的侵犯,所以封邦建国,用亲属作为(周王室的)屏障。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实行的哪一制度?根据材料一,简述这--制度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周王朝“封邦建国”的目的。
【答案】(1)制度:分封制 。 内容:周王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诸侯必须服从周王命令,定期朝觐、拱卫王室。
(2)稳定政局,巩固和扩大统治。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1)制度:根据材料一“周王与诸侯关系图示”,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反映了西周实行的分封制。
内容:根据材料一图示信息可知,周王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诸侯必须服从周王命令,定期朝觐、拱卫王室,反映了通过分封,巩固了周室统治。
(2)目的:根据材料二“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捍御外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结合所学可知,周王朝“封邦建国”的目的在于稳定政局,巩固和扩大统治。
故答案为:
(1)制度:分封制 。 内容:周王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诸侯必须服从周王命令,定期朝觐、拱卫王室。
(2)稳定政局,巩固和扩大统治。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周分封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分析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分封制的相关历史知识。
28.(2023七上·榆树期中)中国历史上,一直把“秦皇”“汉武”并称,他们的统治政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
材料二:电视剧《汉武大帝》中这样评价他: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这就是大一统的汉朝。
(1)材料一称赞了秦始皇的哪一历史功绩?
(2)材料二评价汉武帝的伟大功绩是什么?
(3)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填写下表横线部分所代表的相关内容
秦始皇 汉武帝
政治 建立专制主义 制度 采纳主父偃的“ ”建议,建立刺史制度
经济 统一货币为 钱 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 钱
思想 焚书坑儒 接受董仲舒的“ ”建议
文化 统一全国文字为 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设 ,在地方设官学
军事 派 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 派卫青、 北击匈奴
(4)请写出秦始皇与汉武帝相同点。
(5)请用一句语分别评价秦始皇和汉武帝。
【答案】(1)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巩固大一统的汉朝,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3)中央集权;圆形方孔半两钱;小篆;蒙恬;推恩;五铢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霍去病。
(4)都加强了中央集权、都统一货市、都北击匈奴、都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等。
(5)秦始皇统一中国,为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做出重要贡献。或被誉为“千古一帝”;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或汉武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和巩固了西汉“大一统”,使西汉进入鼎盛局面。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正确评价秦始皇;汉武帝的大一统;评价汉武帝;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根据“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可知,材料一称赞了秦始皇的历史功绩是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根据“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这就是大一统的汉朝。”可知,材料二评价汉武帝的伟大功绩是巩固大一统的汉朝,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大力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战国时,七国的文字书写各异。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交流与发展。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这就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为改变以前各诸侯国使用的长度、容量和重量标准不一的状况,秦始皇规定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度量衡的统一,便利了经济的发展。为加强各地的交通往来,秦始皇下令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又派人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汉武帝随后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这样,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为了加强思想统治,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基础。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与汉武帝相同点是都加强了中央集权、都统一货市、都北击匈奴、都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等。
(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中国,为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做出重要贡献。或被誉为“千古一帝”(言之成理);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或汉武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和巩固了西汉“大一统”,使西汉进入鼎盛局面。故答案为:
(1)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巩固大一统的汉朝,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3)秦始皇:中央集权;圆形方孔半两钱;小篆;蒙恬。汉武帝:推恩;五铢钱;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太学;霍去病。(答对四点即可)
(4)都加强了中央集权、都统一货市、都北击匈奴、都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等。(答对两点即可)
(5)秦始皇统一中国,为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做出重要贡献。或被誉为“千古一帝”(言之成理即可);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或汉武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和巩固了西汉“大一统”,使西汉进入鼎盛局面。(言之成理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的建立、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秦始皇与汉武帝相同点、评价秦始皇和汉武帝等知识。
29.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晋皇族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火并给他们(内迁的少数民族)提供了最好的机会,于是十几个政权先后在黄河流域、辽河流域和四川盆地建立起来,又匆匆地在其他政权的吞并中消失。
——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材料二:在西晋以后的近三百年间,在中国的范围内始终同时存在着两个以上的政权,多的时候有十余个政权。南北的分裂尤其明显,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直分属不同政权。
——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材料三:史学界认为:中国古代史上,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即使在封建国家的分裂时期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这些因素的积聚必然为统一创造条件。
(1)材料一中“内部的火并”指哪一历史事件?简要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列举能说明那时“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直分属不同政权”的例子。(至少两组)
(3)运用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三中所说的“统一的因素”。
【答案】(1)事件:八王之乱 。 影响:西晋从此衰落,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2)例如:前秦—东晋;北魏—齐。
(3)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区域的开发尤其是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有了显著的进步。
【知识点】八王之乱;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西晋皇族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火并给他们(内迁的少数民族)提供了最好的机会”和结合所学可知,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西晋从此衰落,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2)根据材料二“南北的分裂尤其明显,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直分属不同政权。”和结合所学可知,例如:前秦—东晋;北魏—齐。
(3)根据材料三“中国古代史上,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即使在封建国家的分裂时期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这些因素的积聚必然为统一创造条件。”和结合所学可知,统一因素是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区域的开发尤其是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有了显著的进步。
故答案为:
(1)事件:八王之乱。影响:西晋从此衰落,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2)例如:前秦—东晋;北魏—齐。
(3)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区域的开发尤其是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有了显著的进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八王之乱、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政权、魏晋南北朝时期统一的因素,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作答。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2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卷(一)
历史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分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总分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阅卷人 一、选择题
得分
1.绍兴大禹陵举世闻名,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览。人们为大禹建陵,主要是为了纪念他( )
A.治理水患,造福苍生 B.品德高尚,让位给舜
C.建造宫室,制作衣裳 D.制作工具,教民农耕
2.“距今5000年前后,这处遗址的原始居民从事原始农业和手工业,会制作黑陶和白陶,后来,居民们有了属于自己的财产,有的居民去世后有百余件玉器随葬,有的却一无所有。”“这处遗址”最有可能是( )
A.良渚古城遗址 B.大汶口遗址
C.龙山文化遗址 D.仙人洞遗址
3.距今约6000年,活动在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最可能的食物原料是( )
A.玉米 B.小米 C.稻米 D.麦子
4.半坡遗址出土的石铲(用于翻土)石刀(用于收割),石磨盘(用于谷物加工)等石器说明半坡原始居民( )
A.已从事农业生产 B.以捕鱼、狩猎为生
C.住半地穴式房屋 D.会人工种植水稻
5.在历史与社会探究课上,同学们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了自己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下列几名同学的描述对应的学派分别是
甲:“穿衣服要看身份、地位,什么样的身份、地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
乙:“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衣服不就好了吗?”
丙:“穿衣服应合平季节变化规律,天气冷就多穿-一点,天气热就少穿一点。”
A.甲——儒家乙——墨家丙——法家
B.甲——道家乙——儒家丙——法家
C.甲——儒家乙——法家丙——道家
D.甲——道家乙——墨家丙——法家
6.公元前345年,生活在咸阳郊外的某年轻富商想迅速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下列途径中可行的是( )
A.发奋读书,考取功名 B.弃商务农,努力耕织
C.上阵杀敌,建立军功 D.经商获利,购置田产
7.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有位哲人曾经张开嘴让弟子们看,然后对他们说:“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还在。”这体现了他主张的( )
A.万物运行皆有法则,应顺应自然
B.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相互转化
C.只要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D.人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
8.甲骨文使用了多种造字方法,其中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组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的造字法被称为( )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
9.绘制流程图是准确描述事物之间关系的重要方法。能从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实关系图中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诸侯纷纷变法图强,意欲称霸天下
B.生产发展是诸侯争霸局面出现的原因之一
C.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取代了青铜农具
D.秦国成为春秋后期实力最强的诸侯
10.(2023七上·吴江期中)嬴政用人,不分籍贯和出身,如李斯原是楚国小吏,却得到重用;嬴政很欣赏韩非的学说,为得到这一人才,下令攻韩,迫使韩王将韩非送往秦国。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
A.秦国恃强凌弱 B.嬴政统治残暴无道
C.嬴政爱惜人才 D.秦国官僚出身卑微
11.(2023七上·吴江期中)秦始皇下令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其根本目的是( )
A.便于军队戍守边疆 B.扩大领土疆域
C.开发边疆地区经济 D.加强中央集权
12.(2023七上·苏州期中)观察如图漫画,它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A.学术繁荣,百家争鸣 B.首创县制,派员管理
C.实现统一,创新制度 D.名为推恩,实夺其权
13.(2023七上·新会期中)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楚河汉界”是楚、汉两方曾在荥阳展开长达四年的争夺战的一个历史典故。这场战争 ( )
A.仍属于农民起义的性质 B.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C.是为争夺帝位而展开的 D.项羽“破釜沉舟”大败刘邦
14.(2023七上·新会期中)“始皇帝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领五十万大军平定岭南,……秦人南伐之初即占领番禺一带的广东地区并留军驻守,……随即秦王朝在番禺(今广州)设南海郡治,以任嚣为郡尉统管一郡的政治、军事、监察,下辖番禺、龙川、博罗、四会四个县……。”(百度百科《赵佗》),材料反映出秦朝治理地方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行省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15.西汉初年,诸侯“连城数十,地方千里”,轻则骄奢淫逸,重则联手对抗中央。汉武帝为解决这一问题所采取的最主要措施是( )
A.推行儒学教育 B.统一铸造货币
C.实施“推恩令” D.建立刺史制度
16.“外戚梁冀先后废立了三个皇帝,独揽朝政20余年。各地上贡朝廷的物品先要送到他家后才敢献给皇帝,年幼的汉质帝因不满梁冀的独断专行而被毒死。”材料反映了当时汉朝主要的政治状况是( )
A.皇帝早逝 B.幼主即位 C.宦官得宠 D.外戚专权
17.下列是我国不同时期使用的书写材料,其演变过程排序正确的是( )
①龟甲、兽骨 ②竹木简 ③纸 ④青铜器
A.①②③④ B.④①③② C.②③④① D.①④②③
18.图示法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下列图示能正确反映秦朝疆域四至的是( )
A. B.
C. D.
19.“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或不可革。三十以下,见在朝之人,语音不许仍旧,违者免所居官。"这段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措施是( )
A.改用汉姓 B.改用汉律 C.改穿汉服 D.改讲汉语
20.中国古代有不少以少胜多的战役,下表描述的经典战役是( )
交战双方统帅 周瑜—曹操
兵力对比 5万—20余万
交战结果 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涨水之战
21.西晋时期的贵族、富豪常用斗富的方式炫耀自己的财富,这说明西晋( )
A.社会经济繁荣 B.综合国力强盛
C.社会矛盾突出 D.统治阶级腐朽
22.记叙南朝宋历史的《宋书》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人口明显增多 B.南方耕地面积逐渐扩大
C.南方商品经济发展 D.北人南迁带来了劳动力与技术
23.魏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政局纷乱复杂。与下图中①处相关的史实是( )
A.赤壁之战 B.八王之乱 C.淝水之战 D.孝文帝改革
24.王导是琅琊郡临沂县人,他曾上书说:“教化万民的根本在于正人伦,正人伦的关键措施在于兴办学校。学校兴办起来了,人们才得以明晓五教之礼,……成教化,定风俗,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了。”司马睿览奏后,听从了王导的建议。该上书反映了( )
A.王导主张健全法制 B.东晋王朝重视发展教育
C.东晋朝廷重文轻武 D.司马睿善于向平民纳谏
25.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二者开凿于北魏的不同时期,风格也不一样。云冈佛像的造型,一般是唇厚、鼻高、目长、额丰、肩宽,显得庄严雄健。龙门石窟则更多地表现出中原的艺术形式,大佛的形象也由庄严肃穆变为和蔼可亲。出现这种不同和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佛教的传播和进一步盛行 B.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C.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 D.雕刻工匠的审美观念差异
第Ⅱ卷 主观题
第Ⅱ卷的注释
阅卷人 二、材料分析题
得分
26.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早期部落联盟演变过程。
材料二:神农氏(炎帝)“日中为市(集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周易·系辞》
材料三:蚩尤为(布下)大雾,军士昏迷,轩辕(黄帝)作指南车以示四方。
——《通鉴外纪》
(1)根据本课所学知识,将材料一中的图补充完成,并据此归纳华夏民族形成的特点。
(2)材料二,材料三分别反映出炎帝与黄帝作出了哪些贡献?任选一例,阐述其对历史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王与诸侯关系图示。
材料二:《左传》记载:“周之有懿德也,犹日‘莫如兄弟’,故封建之。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捍御外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这段话的大意是:周王室为了笼络天下,抵御外界的侵犯,所以封邦建国,用亲属作为(周王室的)屏障。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实行的哪一制度?根据材料一,简述这--制度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周王朝“封邦建国”的目的。
28.(2023七上·榆树期中)中国历史上,一直把“秦皇”“汉武”并称,他们的统治政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
材料二:电视剧《汉武大帝》中这样评价他: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这就是大一统的汉朝。
(1)材料一称赞了秦始皇的哪一历史功绩?
(2)材料二评价汉武帝的伟大功绩是什么?
(3)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填写下表横线部分所代表的相关内容
秦始皇 汉武帝
政治 建立专制主义 制度 采纳主父偃的“ ”建议,建立刺史制度
经济 统一货币为 钱 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 钱
思想 焚书坑儒 接受董仲舒的“ ”建议
文化 统一全国文字为 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设 ,在地方设官学
军事 派 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 派卫青、 北击匈奴
(4)请写出秦始皇与汉武帝相同点。
(5)请用一句语分别评价秦始皇和汉武帝。
29.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晋皇族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火并给他们(内迁的少数民族)提供了最好的机会,于是十几个政权先后在黄河流域、辽河流域和四川盆地建立起来,又匆匆地在其他政权的吞并中消失。
——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材料二:在西晋以后的近三百年间,在中国的范围内始终同时存在着两个以上的政权,多的时候有十余个政权。南北的分裂尤其明显,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直分属不同政权。
——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材料三:史学界认为:中国古代史上,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即使在封建国家的分裂时期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这些因素的积聚必然为统一创造条件。
(1)材料一中“内部的火并”指哪一历史事件?简要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列举能说明那时“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直分属不同政权”的例子。(至少两组)
(3)运用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三中所说的“统一的因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人们为大禹建陵”和结合所学可知,禹采用疏导的方法,解除了黄河水患,A项符合题意;
B:尧让位给舜,B项不符合题意;
C: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C项不符合题意;
D:炎帝制作工具,教民农耕,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禹的功绩,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及识记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2.【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距今5000年前后”“制作黑陶和白陶”“有了属于自己的财产”,结合所学分析:
A:良渚古城遗址,距今约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区和外城区组成,有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社会阶级分化明显,与题干信息不符合,排除A项。
B:大汶口文化,距今5000年前后,居民从事原始农业和手工业,会制作黑陶和白陶,有了私有财产,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符合题意,故选B项。
C:龙山文化遗址,距今4000多年前,能够制作厚度不到1毫米的“蛋壳陶”,社会分化更加严重,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D:仙人洞遗址,距今约2万年到1.9万年,出土了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陶器,不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原始农耕生活。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原始农耕生活的相关历史知识。
3.【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距今约6000年,活动在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已经从事农业生产,培植的粮食作物是粟,粟加工后得到的是小米,故选B项。
玉米原产地是美洲,新航路开辟后,在明朝后期传入中国,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根据所学可知,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人栽培的农作物是水稻,加工后的粮食是稻米,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我国的小麦种植晚于水稻和粟,半坡居民种植的是粟,不是小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半坡居民的生活。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原始农耕生活的相关史实。
4.【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半坡遗址出土的石铲(用于翻土)石刀(用于收割),石磨盘(用于谷物加工)”,结合所学可知,半坡原始居民是我国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石铲(用于翻土)石刀(用于收割),石磨盘(用于谷物加工)主要是农业生产工具,由此说明半坡原始居民已从事农业生产,故选A项。
材料主要信息是石铲(用于翻土)石刀(用于收割),石磨盘(用于谷物加工),并未涉及渔猎、房屋等信息,排除B项。
材料主要信息是石铲(用于翻土)石刀(用于收割),石磨盘(用于谷物加工),没有涉及半地穴式房屋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
半坡居民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是粟,水稻是我国古代南方的农业产物,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半坡原始居民。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半坡遗址的相关史实。
5.【答案】C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A:甲——儒家乙——墨家丙——法家,表述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
B:甲——道家乙——儒家丙——法家,表述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甲强调一种等级秩序,属于儒家思想;乙主张守法守规矩,强调统一的思想,属于法家思想;丙主张顺应自然,属于道家思想,C项符合题意;
D:甲——道家乙——墨家丙——法家,表述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诸子百家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思想,在学习中整理成表格的形式,便于比较记忆。
6.【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A: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考取功名是通过科举考试实现,从隋朝开始,A项不符合题意;
B:弃商务农,努力耕织,与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公元前345年,生活在咸阳郊外的某年轻富商想迅速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和结合所学可知,某年轻富商生活的国家是战国时秦国,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变法在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C项符合题意;
D:经商获利,购置田产,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答案】B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顺应自然,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还在。”和结合所学可知,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主张万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B项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只要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人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老子的思想主张,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准确识记并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8.【答案】C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组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的造字法称为会意,故选C项。
象形一般形似,源自于图画,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不合题意,排除B项。
指事是一种抽象的造字法,也就是当没有、或不方便用具体形象画出来时,就用一种抽象的符号来表示,不合题意,排除B项。
形声是在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由两个文或字复合成体,由表示意义范畴的意符和表示声音类别的声符组合而成,不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甲造字方法骨文的,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甲骨文的相关史实。
9.【答案】B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实关系绘制流程图”,结合所学分析:
A:流程图中没有涉及诸侯变法图强、称霸天下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
B: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标志生产力的进步,是诸侯争霸的根本原因,故选B项。
C:材料体现了了铁制农具的使用,没有说明铁农具取代了青铜农具,排除C项。
D:题干信息中没有涉及秦国成为春秋后期实力最强的诸侯的信息,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
10.【答案】C
【知识点】正确评价秦始皇
【解析】【分析】根据“嬴政用人,不分籍贯和出身,如李斯原是楚国小吏,却得到重用;……”可得出嬴政十分爱惜人才、重视人才,C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嬴政对人才的重视,ABD项从材料中的内容不能得出,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正确评价秦始皇。
11.【答案】D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治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下令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派人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D项正确;
便于军队戍守边疆和开发边疆地区经济不是根本目的,排除AC项;
扩大领土疆域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秦朝中央集权的认识。
12.【答案】C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13.【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灭亡后,从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项羽、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后项羽战败,刘邦建立了汉朝,历史上称为西汉。楚汉之争的实质是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而进行的战争,C项正确;
“楚汉之争”的性质是争夺封建最高统治权的战争,排除A项;
楚汉之争出现在秦朝灭亡后,排除B项;
项羽“破釜沉舟”大败秦军主力,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楚汉之争的相关史实。
14.【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设南海郡治……下辖……四个县”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组织。这样,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故D项正确;
禅让制存在于尧舜禹时期,排除A项;
行省制设立于元朝,排除B项;
分封制创立于西周,秦朝废除分封制,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的郡县制度的实行以及作用等知识。
15.【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推行儒学教育是思想方面的措施,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统一铸造货币是经济方面的措施,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西汉初年,诸侯‘连城数十,地方千里’,轻则骄奢淫逸,重则联手对抗中央。”可知,诸侯国势力强大,对中央构成巨大的威胁,结合所学可知,针对这种形势,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允许诸侯将自己的封国分封给子弟,这样诸侯国势力减小,再也无力对抗中央,C项符合题意;
D:汉武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目的的相关史实。解答时,根据题干信息,读材料含义,看出现象,再结合所学进行分析识记回答,注意一定要读懂材料含义。
16.【答案】D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A:题干未涉及皇帝早逝,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涉及幼主即位,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涉及宦官得宠,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外戚梁冀先后废立了三个皇帝,独揽朝政20余年。各地上贡朝廷的物品先要送到他家后才敢献给皇帝,年幼的汉质帝因不满梁冀的独断专行而被毒死。”可知,材料反映了当时汉朝主要的政治状况是外戚专权,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东汉中期以后,出现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17.【答案】D
【知识点】青铜艺术;甲骨文;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最早文字是甲骨文,书写在龟甲兽骨上,商周时期有了青铜器,人类在上面书写文字,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在竹简和布帛上书写,纸发明后成为书写的主要材料。所以我国古代书写材料演变过程是①④②③,正确的排序是甲骨→青铜器→简帛→纸,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我国古代书写材料演变过程的相关史实。
18.【答案】B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A:图示表述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秦朝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B项符合题意;
C:图示表述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
D:图示表述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的疆域,要求具备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9.【答案】D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诏断北语,一从正音……三十以下,见在朝之人,语音不许仍旧,违者免所居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改讲汉语的措施,D符合题意;
改用汉姓,题干未涉及,排除A;
改用汉律,题干未涉及,排除B;
改穿汉服,题干未涉及,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识。难度适中, 理解材料,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即可作答。该类试题重在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需要着重培养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20.【答案】C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曹操,曹操无力南下,刘备攻占四川,并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地区,有了立足之地,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稳固,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C项正确;
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排除A项;
官渡之战曹操统一了北方,排除B项;
淝水之战是公元383年前秦和东晋的战争,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1.【答案】D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西晋时期的贵族、富豪常用斗富的方式炫耀自己的财富”,可知材料反映了西晋统治阶级的腐朽,D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出西晋社会经济繁荣,排除A项;
材料未体现出西晋综合国力强盛,排除B项;
材料未体现出西晋社会矛盾突出,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掌握西晋的相关史实。
22.【答案】D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A:南方人口明显增多不是南方开发的主要原因,A项不符合题意;
B:南方耕地面积逐渐扩大不是南方开发的主要原因,B项不符合题意;
C:南方商品经济发展不是南方开发的主要原因,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和结合所学可知,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发展。主要原因是这一时期北方战乱动荡,北民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方式,促进了南方的开发,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结合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解答侧重考音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的能力。
23.【答案】C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如图中①处相关的史实是淝水之战。淝水之战是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发生在十六国时期,其交战的一方是东晋,另一方是前秦,383年在淝水之战中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陷混战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C项正确;
赤壁之战发展在三国时期,排除A项;
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时期,排除B想;
孝文帝改革发生在南北朝时期,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淝水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与结果等史实。
24.【答案】B
【知识点】东晋的兴亡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王导主张健全法制,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教化万民的根本在于正人伦,正人伦的关键措施在于兴办学校。学校兴办起来了,人们才得以明晓五教之礼,……成教化,定风俗,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了。”可知,东晋王朝重视发展教育,B项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东晋朝廷重文轻武,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司马睿善于向平民纳谏,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东晋王朝重视发展教育,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
25.【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云冈佛像的造型,一般是唇厚、鼻高、目长、额丰、肩宽,显得庄严雄健。龙门石窟则更多地表现出中原的艺术形式,大佛的形象也由庄严肃穆变为和蔼可亲”和所可知,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之后,因此佛像形象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C项正确;
佛家的传播和进一步盛行不是其不同和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与佛教形象发生变化无关,排除B项;
雕刻工匠的审美观念差异 不是佛教形象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26.【答案】(1)特点:华夏族是由多民族融合而成的。
(2)炎帝:教人们交换物品;黄帝:发明指南车。炎帝教人们交换物品,加强了不同部落 之间的交流,促进了华夏族的形成;黄帝发明的指南车,能有效地改善当时的交
通,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国早期部落联盟演变过程”可知,中华民族是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
(2)根据所学可知,炎帝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黄帝已能建造宫实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发明弓箭和指南车。阐述其对历史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炎帝教人们交换物品,加强了不同部落 之间的交流,促进了华夏族的形成;黄帝发明的指南车,能有效地改善当时的交通,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
故答案为:
(1)特点:华夏族是由多民族融合而成的。
(2)贡献:炎帝:教人们交换物品;黄帝:发明指南车。影响:炎帝教人们交换物品,加强了不同部落 之间的交流,促进了华夏族的形成;黄帝发明的指南车,能有效地改善当时的交通,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
【点评】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难度中等。
27.【答案】(1)制度:分封制 。 内容:周王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诸侯必须服从周王命令,定期朝觐、拱卫王室。
(2)稳定政局,巩固和扩大统治。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1)制度:根据材料一“周王与诸侯关系图示”,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反映了西周实行的分封制。
内容:根据材料一图示信息可知,周王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诸侯必须服从周王命令,定期朝觐、拱卫王室,反映了通过分封,巩固了周室统治。
(2)目的:根据材料二“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捍御外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结合所学可知,周王朝“封邦建国”的目的在于稳定政局,巩固和扩大统治。
故答案为:
(1)制度:分封制 。 内容:周王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诸侯必须服从周王命令,定期朝觐、拱卫王室。
(2)稳定政局,巩固和扩大统治。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周分封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分析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分封制的相关历史知识。
28.【答案】(1)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巩固大一统的汉朝,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3)中央集权;圆形方孔半两钱;小篆;蒙恬;推恩;五铢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霍去病。
(4)都加强了中央集权、都统一货市、都北击匈奴、都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等。
(5)秦始皇统一中国,为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做出重要贡献。或被誉为“千古一帝”;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或汉武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和巩固了西汉“大一统”,使西汉进入鼎盛局面。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正确评价秦始皇;汉武帝的大一统;评价汉武帝;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根据“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可知,材料一称赞了秦始皇的历史功绩是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根据“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这就是大一统的汉朝。”可知,材料二评价汉武帝的伟大功绩是巩固大一统的汉朝,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大力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战国时,七国的文字书写各异。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交流与发展。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这就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为改变以前各诸侯国使用的长度、容量和重量标准不一的状况,秦始皇规定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度量衡的统一,便利了经济的发展。为加强各地的交通往来,秦始皇下令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又派人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汉武帝随后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这样,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为了加强思想统治,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基础。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与汉武帝相同点是都加强了中央集权、都统一货市、都北击匈奴、都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等。
(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中国,为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做出重要贡献。或被誉为“千古一帝”(言之成理);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或汉武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和巩固了西汉“大一统”,使西汉进入鼎盛局面。故答案为:
(1)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巩固大一统的汉朝,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3)秦始皇:中央集权;圆形方孔半两钱;小篆;蒙恬。汉武帝:推恩;五铢钱;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太学;霍去病。(答对四点即可)
(4)都加强了中央集权、都统一货市、都北击匈奴、都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等。(答对两点即可)
(5)秦始皇统一中国,为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做出重要贡献。或被誉为“千古一帝”(言之成理即可);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或汉武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和巩固了西汉“大一统”,使西汉进入鼎盛局面。(言之成理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的建立、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秦始皇与汉武帝相同点、评价秦始皇和汉武帝等知识。
29.【答案】(1)事件:八王之乱 。 影响:西晋从此衰落,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2)例如:前秦—东晋;北魏—齐。
(3)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区域的开发尤其是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有了显著的进步。
【知识点】八王之乱;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西晋皇族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火并给他们(内迁的少数民族)提供了最好的机会”和结合所学可知,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西晋从此衰落,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2)根据材料二“南北的分裂尤其明显,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直分属不同政权。”和结合所学可知,例如:前秦—东晋;北魏—齐。
(3)根据材料三“中国古代史上,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即使在封建国家的分裂时期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这些因素的积聚必然为统一创造条件。”和结合所学可知,统一因素是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区域的开发尤其是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有了显著的进步。
故答案为:
(1)事件:八王之乱。影响:西晋从此衰落,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2)例如:前秦—东晋;北魏—齐。
(3)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区域的开发尤其是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有了显著的进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八王之乱、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政权、魏晋南北朝时期统一的因素,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作答。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2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