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州区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第二次月考生物
一、单选题
1.下列结合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所做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的种群的①大于② B.建立自然保护区能提高野生动物的②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会影响③D.春运期间,河南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受④的影响
2.一个被杂菌污染的培养基上的所有生物,所属生命系统层次是( )
A.个体 B.种群 C.群落 D.生态系统
3.下列古文描述的生物种间关系对应不妥当的是( )
A.桑间可种田禾,农家有云:桑发黍,黍发桑——原始合作B.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一一寄生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捕食D.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种间竞争
4.长白山北坡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岳桦林和高山冻原。针阔叶混交林中的乔木层有红松、红皮云杉、白桦等多种植物,在林冠层生活着小杜鹃、大杜鹃、黑枕黄鹂等鸟类。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B.针阔叶混交林中的红松和红皮云杉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C.针阔叶混交林物种丰富度大,植物分层更复杂,提高了光能利用率
D.森林中鸟类的垂直分层取决于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5.下列关于群落相关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
B.退耕还林、退塘还湖、退牧还草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C.原始合作是指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D.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6.桂林恭城油茶远近闻名,为大力发展茶园套种产业,在茶树下套种大豆,让更多茶农通过茶园套种受益,助力乡村振兴。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荒山变成茶山属于群落演替类型中的次生演替B.在茶树下套种大豆可充分利用光照等环境资源
C.与大豆互利共生的根瘤菌可通过生物固氮增强土壤肥力
D.茶园中高矮不同的茶树丰富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7.甲地由光裸的岩地长成一片森林;乙地由弃耕的农田最终发展到稀疏的灌木林。下列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两地发生的演替类型不相同B.与甲地相比,乙地可能属于干旱地区
C.甲地演替过程土壤中有机物越来越丰富,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
D.与乙地相比,甲地演替速度较快,趋向于恢复原来的群落
8.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
①一块棉田中的所有棉蚜 ②某池塘的全部生物 ③一片丛林中的全部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 ④长白山上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
A.③④①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9.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生态系统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10.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叫作种群。下列生物群体中属于种群的是( )
A.一片树林中的全部猕猴 B.一片草地上的所有青草
C.一个湖泊中的全部浮游动物 D.一个池塘中的全部浮游植物
11.下列关于“一定”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第一营养级一定是自养型生物 B.植食性动物一定是第二营养级
C.动物一定是消费者 D.分解者一定是营腐生生活的生物
12.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该食物网中共有6条食物
B.老鼠全部死亡对狼的影响比对猫头鹰的显著
C.该食物网中的所有生物构成生物群落
D.浣熊和蟾蜍的关系为捕食和竞争
13.图1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有关成分及其关系,图2是a、b、c三种生物的数量变化关系图,其中有一种为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1中有两条捕食链,狐与鸟之间存在捕食关系
B.图1中腐生细菌为分解者,不占有捕食食物链的营养级
C.图2中a、b、c三者之间构成的捕食食物链是a→b→c
D.图2中a、b、c三者一定不能构成生物群落
14.下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
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D.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15.下表是某昆虫摄食植物后的能量流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项目 摄食量 粪便量 呼吸消耗量
能量/kJ 410 210 130
A.昆虫的同化量是410 kJ B.昆虫的粪便量属于植物同化的能量
C.呼吸消耗量可用于昆虫的生长和繁殖D.储存在昆虫体内有机物中的能量为280 kJ
16.如图为某湖泊中的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m-2·a-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六营养级B.输入该湖泊的总能量为3 066 000 J·m-2·a-1
C.太阳鱼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1 357 J·m-2·a-1
D.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
17.图甲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I、Ⅱ、Ⅲ、IV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图乙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第三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b表示该营养级的同化量,c表示粪便中的能量,a~g表示能量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甲图所示的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I→Ⅱ→Ⅲ→Ⅳ
B.若该生态系统处于生态平衡,则图甲的m1与m2大致相等
C.图乙的D表示第三营养级的有氧呼吸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D.图乙的E表示分解者,f中能量属于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
18.生态金字塔包括能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关于生态金字塔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金字塔中的每一个层级均代表一个营养级,其中不包括分解者
B.海洋中某时刻可能会出现如图甲所示的上宽下窄倒置的生物量金字塔
C.消费者个体大,生产者个体小的生态系统常出现如图甲所示的数量金字塔
D.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生态系统通常出现如图乙所示的上窄下宽的能量金字塔
19.某草原的食物网如图,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最长的食物链有5个营养级
B.食物网中的生物之间可能同时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
C.图中未呈现的生态系统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
D.在食物网中占据营养级越多的生物获得的能量越多
20.下列有关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不同种类植物的种群密度时,选取的样方大小可以不同
B.调查某些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也可以采用样方法
C.可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来估算各种昆虫的种群密度
D.全国人口普查时使用的调查方法是逐个计数法
21.某城市河流由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入,水质严重恶化。经过治理后,河水又恢复了清澈。如图表示该河流的能量金字塔(甲、乙、丙为3种鱼,丁为1种水鸟,箭头表示能量流动方向)。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中丁和丙之间的关系是捕食关系
B.工业废水中的重金属浓度在水草体内最高
C.图中的所有生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D.图中遗漏了水草→甲→丁的能量流动途径
22.下列有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错综复杂的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
B.食物链上植食、肉食动物分别处于第二、第三营养级
C.能量在食物链上的相邻营养级之间只能单方向流动
D.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主要渠道
2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原理。根据这一原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物质循环也可以让能量循环利用
B.物质循环中的“循环”指的是在不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
C.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指的是组成细胞的各种化合物
D.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2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圈中的物质可以循环利用,但能量不能循环利用
B.蜣螂以牛粪为食,即获得了牛的同化量中的一部分能量
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D.生态系统的能量逐级递减与生物的呼吸作用散失热量有关
25.某生物兴趣小组以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深5cm左右)为实验材料,研究土壤微生物在适宜温度下的分解作用,对土壤处理情况如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1组 2组 3组 4组
土壤处理 灭菌 不灭菌 灭菌 不灭菌
土壤湿度 湿润 湿润 较干燥 较干燥
A.该实验能探究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
B.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土壤是否灭菌,因变量是土壤的湿度
C.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
D.预期结论是1、3组的落叶不被分解,2、4组中的落叶被不同程度分解
2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三大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条食物链中初级消费者数量越多,次级消费者能够获得的能量就越多
B.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C.生态系统中的植物都是通过释放化学物质来传递信息的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而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
2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黑斑蛙的繁殖季节,雄蛙通过叫声求偶,这是一种行为信息
B.某种鸟通过点头或鞠躬追求配偶,这一现象说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C.利用光照、声音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远离农田,属于机械防治
D.莴苣种子必须接受某种波长的光信息才能萌发,说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
28.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种群密度时,若标记物脱落,会导致结果偏小
B.设计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时,生态缸保持开放且置于室内通风的地方
C.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应对实验组土壤进行处理
D.探究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时,诱虫器利用了土壤小动物趋光的特性
29.已知某种兔迁入新的环境后种群增长曲线为“S”形。在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的年份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兔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50只全部标记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共捕获未标记的60只、标记的20只,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 )
A.150只 B.200只 C.300只 D.400只
3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B.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就越弱
C.恶劣环境条件下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弱
D.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就是要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
31.某种鸟类20年间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λ表示当年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据图分析,第4~10年间该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是( )
A.逐渐减少 B.逐渐增加
C.先增加后减少 D.先减少后增加
32.如图为某种鱼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曲线,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鱼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c点时开始出现环境阻力
B.b→c过程中种内竞争加剧,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升高
C.a点时种群年龄结构是增长型,c点时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D.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该鱼种群数量应处于c点
33.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曲线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若该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B.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在生存斗争中死亡的个体数量
C.若该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应在c点之前
D.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34.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观察到血细胞计数板一个小方格中酵母菌的分布,如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每块血细胞计数板有一个计数室
B.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样并多次计数求平均值
C.加样时先盖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使其自行渗入
D.图示小方格的酵母菌数目应计为9个
35.下列有关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震和火灾属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
B.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有关
C.年龄结构仅通过影响种群的死亡率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
D.传染病对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与该种群的密度大小无关
二、综合题
36.图1、图2分别为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示意简图。请据图回答:
(1)图1森林中,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 现象,森林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 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2) 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叫做 。
(3)由于人类的过度砍伐以及气候干旱,使得我国北方某地草原逐渐沙漠化,这属于群落的 过程。从该过程中能看到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 。
(4)采取标记重捕法调查草原上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在2 hm 的范围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只,将捕获的鼠标记后原地释放。一段时间后,再在原范围内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6只,其中有标记的个体数为12只。则该草原鼠的种群密度是 。鼠具有一定的记忆能力,第一次捕获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低于普通个体,则调查所得的结果会 (填“偏大”、“不受影响”或“偏小”)。
(5)分析图2,在1~5年间该种群数量 (填“增大”、“减小”、“基本不变”)。第 10~20 年间种群的出生率 (填 “<”、“=”、“>”)死亡率。第 20~30年,种群的年龄组成是 型。
37.下图一表示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图二表示图一中某条食物链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图三表示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和能量流动,请据图回答。
(1)在生物学上,把空气、光照、水分、鼠、兔等影响草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 。
(2)若图一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组成成分是 ,该生态系统中,当鼠和兔的数量增多时,植被会遭到破坏,而食肉动物数量的增加又使鼠和兔的数量减少,森林植被得以恢复,由此可以看出生态系统具有 能力。
(3)图二中的甲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 ,此生物与鹰的关系 。
(4)图三中的A在生态系统中表示的组成成分是 ,它通过生理过程 (填序号),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又将氧气排放到大气中,有效的维持了生物圈中的 。
(5)图三中有较多的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其中的 (填字母)是图一中所不包含的生物成分。通过对三幅图的分析可知,生态系统中有机物和能量是通过 在生物之间进行运输和传递的。
38.下图甲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图乙为能量流经仓鼠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该草原食物网有 条食物链;草原土壤中还有蚯蚓,蚯蚓的在生态系统的成分是 。
(2)图乙中能量B表示 ;在分解者利用的能量中,A中能量来自图甲中的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具有 、 的特点。
(3)调查图甲中麻雀的种群密度宜采用 法;图中麻雀和蝗虫的种间关系是 。
(4)在该生态系统中具有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狼和野兔,狼能够依据野兔留下的气味去猎捕野兔,野兔也能依据狼的气味躲避猎捕,这说明了信息传递具有 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