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13 07:09: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新课导入
北朝(439年—581年 ),指中国南北朝时期存在于北方五个朝代的总称。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从北魏统一北方开始到隋文帝建立隋朝为止,这五个朝代与南方地区在东晋灭亡后相继出现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即南朝)对峙,合称南北朝。北朝结束了中国从八王之乱起将近一百五十年的中原混战的局面。后世的隋唐两朝都是继承了北朝,从军事和政治制度等各个领域都沿袭北朝并加以更好的发展和创新,奠定了隋唐盛世和民族大融合的基础。
东汉
西晋
十六国
(前秦)
东 晋
宋 齐 梁 陈



南朝

历史时期特点:政权分立、民族交融
(1)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
(2)北方战乱频繁,民族交融加强。
(3)我国古代历史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高潮。
建构·整合
内标注为 统一黄河流 域的政权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内容要求: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学业要求:
通过中国古代史上各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识读《淝水之战示意图》和研读文字史料,准确说出淝水之战的时间、作战双方、结果、特点、影响,体会"草木皆兵"等成语的含义,培养时空观念。
2.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图片和研读文字史料,准确说出北魏建立的时间和统一北方的时间,归纳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列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并概述其影响,提高论从史出、史料实证意识,涵养历史解释素养。
3.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图片和研读文字史料,概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方式和意义,从历史的角度感悟民族交融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推动了社会发展,涵养家国情怀素养。
第一篇章 兵戈声中看交融
---- 淝水之战
1.观看视频《淝水之战》和《淝水之战形势图》,并结合教材知识,讲述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
时间:
383年
地点:
淝水(今安徽寿县)
双方:
前秦87万 VS 东晋8万
特点:
以少胜多
结果:
东晋大败前秦
巨鹿之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典故:
投鞭断流
东山再起
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
任务一 准确说出淝水之战的时间、作战双方、结果、特点、影响(指向目标1)
投鞭断流:公元382年,统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后的前秦皇帝苻坚,准备进攻东晋,太子左卫率石越说:“陛下,咱们虽然兵多将广,但晋军还占据着长江天险,对他们极为有利。陛下务必三思而行!”于是他做慢地说:“长江有什么了不起的?凭我有百万大军,只要我下令让每个士兵把鞭子投入江中。就足以截断长江的水流!”
东山再起:东晋名士谢安,天资聪颖,从小就才学过人,而且写一手好字。谢安虽很有才学,但无意于做官。起先,他在司徒府里著作郎,没多久便以有病为由辞官回到会稽。谢安隐居在会稽的东山,与当时的名士王羲之、孙绰等人交甚密。多次违背朝廷旨意,不肯来做官高卧东山,悠闲得很。后来,谢安为了挽回谢家日趋衰微的地位和声,萌发仕进之意。那时,他已四十多岁了。恰好征西大将军桓温请他出任司马一职,他就接受了。谢安官至宰相,在淝水之战中,他指挥有方,以少胜多,打了大胜仗。
草木皆兵:前秦军队虽然有80多万,但向南进军时前后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达前线的只有30万人。隔着淝水,苻坚远望对岸八公山上的草本,误以为都是晋兵,开始有所畏惧。这一情景被后人描述为“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淝水阵前溃退后,败逃的前秦士兵,一路上听见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因此昼夜不敢停歇。(超链接)
成语·故事
2.淝水之战给北方地区带来了什么的影响?(指向目标1)
383年形势图
385年形势图
材料一:
材料二:
(淝水之战后)前秦这个由各个民族各个势力组成的马赛克般的政权,瞬间瓦解。
——【日】川本芳昭《中华的奔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
前秦很快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乱的状态;东晋相对稳定,社会经济发展。
影响:
任务一 准确说出淝水之战的时间、作战双方、结果、特点、影响
3.依据材料,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归纳前秦失败,东晋胜利的原因?
材料一:370年车骑十六万灭前燕;371年步骑七万灭仇池;373年五万攻取梁、益二州;
374年五万甲士平定叛乱;376年三十万大军灭代国;378年十七万人攻取襄阳;383年战争前,朝臣皆反对出兵。
①征战次数多,人民厌战
材料二:苻融哭着对苻坚说出自己最大的心事:鲜卑人、羌人、羯人布满在长安附近一带,他们都是前秦的仇敌,大军一旦东下,关中会发生极大危险。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②民族矛盾尖锐
材料三:出师前,苻坚自恃兵多势强,号称自己的百万大军,“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晋书》
③苻坚骄傲轻敌,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前秦失败的原因:
东晋胜利的原因:
①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
②内部团结,军队士气高涨。
③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
拓展·探究
第二篇章 改革潮中看交融
------北魏孝文帝改革
1.观察《南北朝并立形势图》,结合教材知识和材料,说说北魏的建立时间、民族、都城及统一北方的时间与影响,并分析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目的。(指向目标2)
时间:
4世纪
民族:
鲜卑族 拓跋部
都城:
平城
统一时间:
439年
统一影响:
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当时,北方民族交融已成为趋势。
材料一:“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北魏前期官员没有俸禄,收入主要还是依靠掳掠与赏赐战利品的办法,统一北方后,战争与掠夺的机会少了,于是,官员开始公开贪污受贿,搜刮百姓,霸占农民土地,农民流离失所。)
材料二:“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中往往驱使汉人为先锋,鲜卑骑兵在后面督阵并任意践踏汉人。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以汉族人民为主体的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
——《魏晋南北朝农民战争史料汇编》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
背景:
改革目的:
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任务二 准确说出北魏建立的时间和统一北方的时间,归纳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列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并概述其影响(指向目标2)
2.观看北魏孝文帝迁都形势动图、中国年降水图,结合材料和教材知识指出孝文帝改革的首要措施是什么?根据材料说明为什么要这么做?(指向目标2)
(1)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平城
洛阳
材料二: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注:平城,北魏都城,今山西大同。崤函,指洛阳附近的崤山和函谷关。
——《魏书·任城王传》
材料一:(平城春天)野无青草……“饿死衢[qú]路,无人收识”。 ——《魏书·高祖纪》
①平城偏北临近柔然,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②北方崇尚武力,推行改革困难
③洛阳是中原的政治文化中心,利于统治中原
首要措施:
迁都原因:
3.观看《北魏孝文帝改革》视频,根据图文资料和教材知识,归纳出并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孝文帝迁都后采取的汉化措施。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带来了哪些影响?(指向目标2)
材料一: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①语言: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说汉语
汉服饰俑
鲜卑服饰俑
《北魏孝文帝汉服出御图》
②服饰:以汉服代替鲜卑服。——穿汉服
材料二:
材料三:“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帝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元也,宜改姓元氏。谓功臣旧族代(代郡)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③姓氏:改鲜卑族为汉姓。——改汉姓
材料四:孝文帝带头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并分别为5个弟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鲜卑、汉族互为姻亲。
④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联汉姻
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改革的影响:
4.请你想一想孝文帝改革为什么会获得成功?
拓展·探究
(1)改革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2)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最主要的原因);
(3)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统治者的支持。
5.比较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异同
项目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不同点 内容
目的
相同点 都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都遭到守旧势力的阻挠,结果都取得了成功
实现富国强兵
缓和社会矛盾,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侧重于法制创新
侧重于汉化
6.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当年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使得鲜卑族的文化特色慢慢消失,所以孝文帝是千古罪人,但也有人说他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汉化过程,所以是千古明君。你同意哪个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促进了民族交融,鲜卑族汇入了更先进的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中,推动了社会进步。
第三篇章 胡风汉韵看交融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什么是民族交融?
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2.根据图文资料和教材知识,列归纳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
北魏陶俑
穿汉服的少数民族贵族
汉人胡食画像砖
汉族妇女蒸馍烙饼图
胡床、方凳、椅子
汉人胡食
、胡人汉服
①生产生活:各民族相互学习
北方少数民族《耕耙图》
北方少数民族《扬场图》
北方少数民族《采桑图》
任务三 概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方式和意义(指向目标3)
北魏经典拓碑
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②政治制度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君主专制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魏晋时期的北方,胡汉合舞已成为普遍风气,各兄弟民族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推进了乐舞发展。
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③思想文化: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汉语成为北方主要通用语言,汉族学习少数 民族乐舞。
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④民族心理上:“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
《鲜卑人乐舞图》---鲜卑人以汉族礼仪形式的歌舞表演
敕勒歌
朝代:南北朝
作者:佚名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材料一: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3.根据图文资料和教材知识,分析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影响有哪些?
材料二:这一民族大交融,固然经历了长期的痛苦历程,但是……中华文明比之以前更加兴盛起来。中国历史上空前强盛的隋唐封建国家,就是在这种民族大交融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 ——著名史学家王仲荦先生
影响:
(1)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2)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基础。
课堂小结
背景:前秦统一黄河流域,与东晋形成对峙局面
经过:南下进攻东晋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背景: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鲜卑习俗治理国家困难重重
措施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北魏孝文帝改革
淝水之战
方式
迁都洛阳
推行汉化(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联汉姻)
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生产生活:各民族相互学习
政治制度: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民族心理: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影响: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意义: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思想文化: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舞
达标检测
1.(2023年北京中考)以下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某单元的知识结构示意图,其中①处应为( )
A. 人口迁徙 B. 孝文帝改革 C. 大运河的开通 D. 经济重心的南移
A
2.
3.(2023年湖南长沙中考)中国历史上迁都的因素有很多,如战争、改革、环境等。下列事件中,为了推进改革、学习先进文化而迁都的是( )(指向目标2)
A商朝盘庚迁殷 B.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C明成祖迁都北京D.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B
(指向目标2)
(2023年山东临沂中考)“阿坚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顾指。”这是宋朝抗金名臣李纲对4世纪末期一次以少胜多著名战役的描述。这次战役是( )(指向目标1)
A. 巨鹿之战 B. 官渡之战 C. 淝水之战 D. 郾城之战
C
4.(2023年湖南株洲中考)张明同学做的历史单元笔记中有“三国鼎立”、“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关键词,由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
(指向目标1)A.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C.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C
5.(2023年山东聊城中考)“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考其渐积之基,其道德虽不及于三代,而其为功,何异王者之兴!”这段文字评述的是( )(指向目标2)
A. 汉高祖 B. 汉文帝 C. 晋武帝 D. 北魏孝文帝
D
7.(2023晋中期末)经过魏晋南北朝将近三百年的时间,他们已经完全融合在作为统一国家主体部族的汉部族之中。由于汉族接受了新的成分,因此在经济上、文化上不但没有衰落,反而比以前更加兴盛。这反映了( )(指向目标3)
A.汉族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B.民族交融推动经济文化的兴盛
C.少数民族文化较汉族更先进 D.汉族文化比少数民族更先进
B
(指向目标1、2、3)
6、(2023年甘肃陇南中考) 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自称是黄帝后裔、匈奴自认为是夏朝后裔,他们主动学习中原文化和典章制度;汉族中也流行北方民族的短衣打扮。这反映了当时( )(指向目标3)
A. 民族交融加强 B. 边疆地区文教发达C. 民族政权并立 D. 边境贸易活跃繁荣
A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493年,北魏孝文帝为迁都洛阳,防止守旧贵族的反对,设下了一个妙计。当时,洛阳正值秋雨季节,他率兵南征。随行的群臣长途跋涉,疲惫不堪,都不愿冒雨继续前进。而这时,孝文帝下令立刻向南进发,那些群臣一起下跪,请求停止南进。孝文帝说:“我们这次南征,兴师动众,影响甚大,既然你们不愿意南下,那就只能将国都从平城迁到这里来,等将来有机会再灭南朝,统一全国。”相比之下,群臣更害怕南征,便同意迁都。
——摘编自白翠琴《魏晋南北朝民族史》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建立北魏政权的民族。
(2)任选以下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历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A.北魏孝文帝改革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B.杰出人物对历史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C.重大历史决策的做出需要讲求智慧。
(2)例:B.杰出人物对历史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论述: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他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坚持改革。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通婚。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社会发展,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北魏因为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促进了社会发展。
综上所述,杰出人物对历史的发展有巨大影响,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参考答案:
(1)鲜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