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京师大学堂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渊源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事业的发展
部编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学习目标
1、通过史料解读,了解新式学校的出现、科举制的废除、新闻报纸和出版机构的出现;知道鲁迅、齐白石、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文学家、艺术家的主要成就。
2、通过史料探究,知道新式学堂的出现和科举制的废除,认识到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并服务于社会。
3、通过史料探究,理解民国时期文艺作品,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增强社会责任感。
一、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1、新式教育的创办
①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创办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新式学校。
②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先后在天津创办北洋西学堂,在天津创办南洋公学。
③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创办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大学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
一、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2、科举制度的废除
材料 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根据材料,概括废除科举制,发展近代教育的原因。
①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需要; ②新学堂的增加需要具有新知识的教师;
③培养政治人才的需要。
废科举兴学堂
一、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2、科举制度的废除
表现:①1901年,清政府决定从1902年开始,废除八股文;
②1903年,清政府以科举阻碍学校发展,决定逐步废除科举制;
③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存在约1300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新措施:清政府通令兴办学堂,颁布各级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
影响:
特点:
材料一 翰苑清才……若问以亚洲之舆地,欧美之政学,张口瞪目,不知何语矣。
——康有为《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
材料二 《奏定学堂章程》里的课程与课时
以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培养新式人才。
废除科举制度,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
结合材料,分析废除科举制的影响和新式教育的特点。
一、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3、新闻业的发展
表现:①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②天津《大公报》、上海《新闻报》和延安《解放日报》,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报纸;
③上海的《东方杂志》、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和邹韬奋主办的《生活》周刊,是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刊物。
影响:
这些新式报刊,报道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分析国内外时局。它们报道及时,覆盖面广,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一、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4、出版业的发展
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它编辑出版多种中小学教科书、字典和大批文化学术著作,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中华书局、开明书店、生活书店,也是当时有影响的出版机构。
中国共产党在在根据地创办的新华书店,成为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
人物扫描:鲁迅
鲁迅,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 、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是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最为广泛的笔名。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二、文学艺术的成就
1、文学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无情批判吃人的封建礼教,封建礼教让人性扭曲,简化之为“吃人”,“仁义道德”是封建礼教虚伪的面具。《狂人日记》借“狂人”之口,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二、文学艺术的成就
1、文学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深入工农群众,创造出了一批优秀文艺作品。
二、文学艺术的成就
2、绘画
齐白石擅绘花鸟草虫,画法上工笔、写意兼长,造诣精深。
徐悲鸿熟悉中西画法,并以西洋写实主义的技法来改革中国画法,代表作品《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六骏图》
二、文学艺术的成就
3、音乐
聂耳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名曲,谱写了时代的最强音。其中由田汉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后来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冼星海在延安作曲的《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独立、坚强,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顽强和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
二、文学艺术的成就
4、音乐
1905年,中国自己拍摄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 1931年,中国自己拍摄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赵丹、周璇等电影明星为人们留下了《十字街头》《马路天使》《渔光曲》等经典影片。
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获奖的影片《渔光曲》(1935年)
课堂小结
近代报章、杂志、出版社等
文化事业的发展
新式教育
新式学堂、废除科举制
文学、绘画、音乐、电影
文化艺术
新闻出版
课堂自测
1.“《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由材料可见报纸的功能之一是( )
A.娱乐大众生活 B.宣传政治主张
C.发布商业情况 D.传播天下新闻
2.在中国近代史上,英国人的铁舰巨炮打醒了沉睡千年的东方雄狮,在战败割地赔款的耻辱之中,中华民族的史书翻向了近代的篇章。此后,中国人民的使命就是( )
A.维护清朝统治 B.固守中国传统文化
C.走资本主义道路 D.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
B
D
课堂自测
3.某校历史社团开展研究性学习,查找到两张学生文凭:一张是京师大学堂的毕业文凭,落款是“宣统元年”,另一张是京师第一蒙养院附设女子小学堂文凭,落款是“中华民国元年”。上述变化反映了( )
A.新式学校的出现 B.女性地位的提高
C.历史发展的潮流 D.封建制度的结束
4.如表所示为某中学校园宣传栏的内容。这体现的共同思想是( )
A.民族团结
B.政治变革
C.实业救国
D.爱国主义
C
D
广东名人名言录梁启超: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结我团体,振我精神,二十世纪新世界,雄飞宇内畴与伦。詹天佑: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孙中山:以吾人数十年必死之生命,立国家亿万年不死之根基,其价值之重可知。
课堂自测
5.某历史教师复习教学时对“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先后做了如下设计:
A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1840﹣1842年)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八国联军侵华( 1900﹣1901年)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戊戌变法(1898年) 调整为 鸦片战争(1840﹣1842年)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戊戌变法(1898年)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年)
此教学内容设计的调整旨在( )
A.更凸显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B.更突出历史事件的时序
C.更揭示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 D.更关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课堂自测
6.日军占领北平后,70多岁的齐白石闭门谢客、停止卖画,并在《群鼠图》上题句:“群鼠群鼠,何多如许!何闹如许!既啮我果,又剥我黍”,材料主要反映齐白石( )
A.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 B.艺术灵感来源于生活
C.动荡时代仍笔耕不辍 D.创作上推崇现实主义
7.如图所示为某中学校园宣传栏的内容。这体现的共同思想是( )
A.民族团结 B.政治变革 C.实业救国 D.爱国主义
A
D
福建名人名言录(节选)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严复:天下理之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己陈嘉庚:应该广泛地团结和组织归侨、侨眷和华侨,加强社会主义教育,进一步鼓励他们参加祖国建设事业
课堂自测
8.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起步开始于洋务运动。下列关于中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的史实,正确的是( )
A.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宣布废除八股文
B.甲午战后清政府在天津创办南洋公学
C.百日维新期间洋务派兴办京师同文馆
D.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
9.以下这组图片反映的主题是( )
A.维新思想的传播 B.民族工业的起步
C.近代教育的发展 D.社会生活的变迁
D
C
课堂自测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传统教育体制是一种培养官僚士绅的制度。洋务运动兴起后,清政府创办了新式学堂,以培养近代实用人才,这是近代中国教育改革之始。新式学堂除开设外语、中文外,还把近代西学中的自然科学、军事技术方面的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洋务教育逐渐迈向近代化。
——摘编自方建春《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特点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变化。
由培养官僚士绅发展为培养近代实用人才。
课堂自测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近代中国翻译日本书籍表
(2)根据材料二指出1895年后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出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时代背景。
特点:翻译日本书籍的数量大大增加;翻译日本书籍以社会科学类居多。背景:甲午战争的失败;洋务运动的破产;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
年代 哲学、宗教 自然、应用科学 社会科学 历史、地理 文学艺术 合计 年平均数
1895年前 1 4 1 2 3 11
1896﹣1911 38 172 366 238 136 950 63.33
课堂自测
材料三:1915年,文化教育领域兴起了一场反封建的文化革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对封建主义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们倡导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教育,对传统教育和教育观念进行深入的反思和重建,进一步推动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的实施。
——摘编自《新文化运动背景下的职业教育思潮》
(3)材料三中“反封建的文化革命”指的是哪一场运动?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场运动对近代社会产生的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近代教育的因素。
(3)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使知识分子得到了民主和科学的洗礼;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弘扬了民主与科学的发展;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思想宣传作用。
(4)因素:社会变革:文化交流;统治者的政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