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人文主题 家国情怀
阅读训练要素 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习作训练要素 学习写书信
主备教师 审核教师
课时教学设计
课 题 古诗三首 课 型 精读引领
课 时 第一课时 备课时间 12月2日
教学内容解析 《古诗三首》是“家国情怀”这个主题单元的首篇课文。课文由三首古诗组成,其中两首为唐代的边塞诗,分别是王昌龄的《出塞》和王翰的《凉州词》,还有一首是宋代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出塞》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洋溢着爱国激情; 《凉州词》通过渲染出征前盛大华贵的酒筵以及战士们痛快豪饮的场面,表现了战士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旷达、奔放的豪情;《夏日绝句》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直抒胸臆,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震撼人心。 三首古诗从边疆景物、将士豪情、个人情怀等不同角度,将古代诗人心中浓浓的家国情怀展露出来,诗中处处流露出视死如归、精忠报国的爱国之情。 本课分两个课时,这一课时学习王昌龄的《出塞》和王翰的《凉州词》两首唐代的边塞诗。学习古诗里的会认字,会写字,结合注释插图等,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确定 1.认识“塞、秦”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将,教”。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出塞》和《凉州词》,默写《出塞》。 3.能借助注释,结合插图,边读边想象,理解诗意思,体会情感。
重点与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出塞》和《凉州词》,默写《出塞》。(重点) 能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等理解诗句的意思,在品读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难点)
课前自主学习指导 搜集资料,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 自由朗读三首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关键问题解决 引导学生关注插图和注释,帮助其理解诗文内容。 引导学生关注诗人及写作背景,在品读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习评价设计 师生共评,语言评价,手势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结合激发学生积极性,树立其自信心。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三级备课
环节一:单元导入,揭示课题
1、阅读单元篇章页,初步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思。 2、简要介绍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初步感知本单元的主题、语文要素和课文内容。 (1)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家国情怀。这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说的。 (2) 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写书信。 (3) 在这个单元中,向我们呈现了四篇课文。《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还要关注写作和语文园地。 2.揭示课题,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出塞》《凉州词》 (1)认识诗人,理解诗题 (2)认识边塞诗 阅读单元篇章页,初步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思。 齐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交流理解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下大事的兴盛与衰败,每个人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齐读语文要素“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写书信。 学生交流自己对诗人的了解。 理解诗题:《出塞》《凉州词》
活动意图说明:根据新课标要求,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应从精读走向略读,从单篇教学走向单元整组教学,在知识点建构的过程中进行主题教学。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单元篇章页,初步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思。简要介绍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初步感知本单元的主题、语文要素和课文内容。使学生明确本组课文的学习目标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环节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自读古诗。要求:边读边圈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名朗读古诗,纠正字音。 2、指导识记会认字,借助字义,读准多音字“塞、将、教”指导书写“秦”和“项”两个字。 3、二读古诗,读出节奏。 练读古诗,指导读好节奏。 三读古诗,感知诗意。 过渡:都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读懂古诗有什么好方法呢? (1)引导回顾理解诗意方法。(借助注释、插图、资料等) (2)说说你借助了什么方法,理解了那句诗意?生交流反馈。 (3)小结:巧妙运用方法就可以让我们快速理解诗意。 1、指名朗读古诗,教师随机正音。 2、借助字义,读准多音字“塞、将、教”,学生书空。 3、个别读,男女生赛读。 4、.学生交流理解诗意方法。 回顾所学,了解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借助注释、查工具书、结合古诗的相关资料、借助插图、联系上下文等。 学生交流诗意。
活动意图说明: 字词学习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这里的教学方法根据字形特点选择,注重实用性。依据文本内容选择重点字词教学,能达到读通古诗的目的。从学情出发,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借助图片、依据注释、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中难懂的字词,继而帮助学生读懂古诗的内容。
环节三:理解诗意,品悟诗情《出塞》
一、学习《出塞》 (一)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1、.抓关键词,解诗意 (1)解读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秦时、汉时”, 这并不是说“月”只属于“秦”,“关”只属于“汉”,也并非实指秦汉两个朝代。 (2)解读“人未还”,了解战争的残酷,将士们不是战死沙场,就是战事未定,回不了家乡。 想象画面,悟诗情。 (1)品读“明月”感受到夜晚边关的苍凉。 (2)小结学法:在这里,我们抓住了明月、边关等自然景物描写,感受到了大漠的清冷与荒凉。 小结:我们抓住“明月”这个边塞自然景象,想象关边战士们的生活,感受将士与亲人的思念之情。 3朗读前两句诗。 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查阅资料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 品悟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抓关键词, 品诗境。 再次品读“秦、 汉”两字,感受战争的残酷和无休止。 2.想象画面,悟诗情。 夜深了,一轮明月照耀着清冷荒凉系的边关,也照耀着边关的将士,提起这明月,我们就会想起中国古诗中描写明月的诗句。 (1)想象月下边关将士的生活。 (2)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那一轮明月也是家人对征战沙场的亲人的思念! 小结:我们抓住“明月”这个边塞自然景象,想象关边战士们的生活,感受将士与亲人的思念之情。 (3)借助资料,感受残酷。 课件出示了解时代背景,感受战争的残酷。 b.资料袋:王昌龄所处的盛唐时期,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无数青春生命葬身黄沙大漠,无数家庭破碎凄清。 (4)解读心愿,感悟诗情。 过渡:这是多么英勇的将士啊,他们把对国家的爱,对亲人的爱都凝聚在这荒凉、冷清的边关了,看到这样的情景,期待国家启用良将,保家卫国的心愿。 a.资料袋。 b.学习新的修辞手法。像这种引用古代我们熟悉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愿望,称为引用典故。 小结:我们学习了《出塞》这首边塞诗,知道了诗人从明月照关写起,哀怨长征未还,以及借助对前朝名将的思念,表达了诗人希望边关巩固,国家安全与统一的美好愿 望。 (四)指导有感情朗读 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话的意思:指与北方少数民族进行的战争从秦至汉从未间断,绵延时间之长。 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从秦汉时期延绵至今的明月和征战万里守边御敌的将士,至今还没有回来。 预设:学生可能回答 我是这样理解的,一批又一批的将士当初被迫告别亲人,远离家乡来到千里之外的边关守卫边疆。 有的战死沙场,有的葬身沙漠戈壁上,没死的还要继续镇守边关。 学生理解后一起朗读 1、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倘若还有像飞 将军那样英勇善战的将领在,绝不会让敌人南下度过阴山。 2、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飞将军李广英勇善战、令敌人闻风丧胆的特点,进而理解“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句话的意思。 预设: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白发苍苍的父母殷殷期盼他们的儿子归来,却依然是_______________。 勤劳善良的妻子望眼欲穿,盼着他的丈夫归来,却依然是_______________。 天真无邪的孩子夜夜啼哭,思念他的父亲归来,却依然是_______________。 诗人是多么的渴望朝廷能够起用像李广一样能征善战的良将,带领大家保家卫国,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渴望。 学生齐读 学生有感情朗读 学生齐读,个别读,小组赛读。
活动意图说明: 以“读”为依托,通过抓住关键词、想象画面的方法引导学生品读感悟,品读关键词“秦、 汉”两字,感受战争的残酷和无休止。抓住“明月”这个边塞自然景象,想象关边战士们的生活,进入古诗的情境,感受将士与亲人的思念之情。借助资料,了解时代背景,感受战争的残酷,感悟诗人的情感。
环节四:方法迁移,合作学习。《凉州词》
学习《凉州词》 一、通过抓住关键词、想象画面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凉州词》,说说这首诗表达的情感。 (1)抓关键词,感受边塞军营生活的不同。 品读“ 葡萄美酒”和“夜光杯”,感受战士们生活的不同。 (2)想象画面,感受战士们不同的心理。 “醉卧沙场”想到将士们哪怕是喝醉也要打败敌人这是多么豪放的气概,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内交流 结合注释,插图,理解《凉州词》诗意。 2.代表交流发言。
活动意图说明: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并相互进行交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知识,变被动为主动。
“双减”作业设计 1、集一些边塞诗歌。 2、背诵两首古诗,发挥想象给这两首诗歌配上图片。
教学思维导图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指导教师建议 该教师教学设计规范详实,重难点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有节奏感、美感。 抓基础知识,注重课堂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