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3 09:16: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牡丹江二中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学年12月月考考试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试卷命题范围:必修上册第六、七单元,第三单元7、8课。
一、现代文阅读(21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文化支撑和精神标识,它承载了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时代诉求和革命行动,传承和升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
革命实践孕育革命文化。一部革命文化的产生、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斗争史。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革命文化源于伟大的革命实践,有了革命斗争实践才有革命文化。研究革命文化,必须研究革命斗争,包括军事斗争、经济斗争等。这些革命斗争实践为革命文化的产生提供了土壤,其蕴含的不畏牺牲、乐于奉献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都成为革命文化的重要特质。同时,革命文化也为革命实践的发展提供动力。例如,延安精神来源于党在延安时期坚持敌后抗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开展大生产运动的革命实践,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价值,正在于其中蕴含的精神要素对延安时期乃至今天的奋斗实践产生的指导、鼓舞和借鉴意义。
没有理论自觉就没有文化自信。毛泽东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马克思主义是揭示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写在自己的旗帜上。革命实践与革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始终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其蕴含的核心要素都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比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中蕴含的鲜明的群众观念,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革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始终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的,包含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内容。
人民群众是革命实践的主体,革命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组织人民群众创造的。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才有了中国革命,才孕育和形成了革命文化。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曲折艰辛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结合革命不同历史阶段的目标与任务,充分坚持和尊重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主体地位,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坚持用革命理论武装干部、群众的头脑,系统地领导人民群众在以不同方式参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革命事业的过程中,共同创造了革命文化。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120周年诞辰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由于革命文化是我们党领导亿万人民群众不断创造和丰富发展的,因此它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最广泛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创造性,成为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
(摘编自朱喜坤《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革命文化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源于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等革命实践。
B.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当代的文化自信,必须着眼于和立足于革命文化。
C.革命文化和革命实践是共生互促关系,因而革命文化指引着革命实践取得成功。
D.研究革命文化,必须研究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斗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门见山,先给革命文化下定义,然后指出革命文化具有的重要价值和地位。
B.文章用延安精神论证了“革命实践孕育革命文化”,并阐述了革命文化的作用。
C.文章从理论自觉的层面,列举事例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而形成革命文化。
D.文章摆事实,讲道理,采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证有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革命文化内涵丰富,主要内容是革命精神,其次还包括奋斗精神和创业精神等。
B.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就难以产生革命文化。
C.人民群众是革命实践的主体,但并不是其参加了活动,就可以创造革命文化。
D.根据文章,“党指挥枪”的原则、人民军队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也属于革命文化。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山前该有一棵树
张者
父母被调入矿山后,我们这些孩子就跟随着父母上了山,这样,一个简陋的学校就在山前用石头搭建了起来,屋顶用的是红柳枝和油毡。每天的上课铃声让正在开矿的父母们十分安心,只是他们开山的炮声却让我们十分惊恐。在炮声隆隆中上课,飞石砸在房顶上,如天神的战鼓。教语文的胡老师正领读课文《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同学们就哄堂大笑,疲惫的午后课堂突然就活泼了一下。
相比来说,我们更喜欢作文课,因为胡老师有满肚子的故事。他是一个大学教授,右派,发配到新疆就成了我们的小学老师。让一个大学教授当小学老师,这对于他来说也许是一种惩罚,对我们来说却是最大的福分。我们这些在绿洲出生的新疆兵团人的二代,通过胡老师了解到外面的大千世界。他坚持让我们每周写一篇作文,他说什么叫语文?一是语,二是文。“语”就是通过课文学习语法、语言,古诗文都要背下来;“文”就是文学,就是要学会写文章。他在命题作文前常常给我们讲故事,启发我们,然后望着窗外随意给我们出作文题目。比方:《苦泉水》《戈壁滩》《矿山人物之一》《矿山人物之二》等等。当他望着远方的戈壁和漫山遍野的石头让我们写《树》时,我们不干了,因为我们的眼前根本没有绿色,更别说树了。
有同学就喊,胡老师,我们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怎么写?胡老师就说,眼前没树,心中难道没有树吗?回家问问父母吧。
于是,在第二周的作文讲评中,同学们就写了很多不一样的树。有村口的大榕树,有门前的大槐树,有坝子上的黄桷树。我爹给我讲了老家的大桑树。他边讲边咽着口水,说起了小时候吃桑葚的故事,那些黑紫的甜蜜安慰了他童年的饥饿和贫困。父母们都是有故乡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来到了新疆。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每一种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比方:写黄桷树的父亲是四川人,写大槐树的父母是北京人,写大榕树的老家是福建的……
可是,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兵二代”,眼前连一棵树都没有。在一次作文讲评课后,我们望着窗外所有的石头,喊:
“山前该有一棵树!”
胡老师望着我们,然后又望望窗外说,同学们,真不该让你们在没有树的地方成长。可是,没有办法,你们是兵团人的孩子,父母走到哪里,就要跟到哪里。然后,胡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些关于新疆树的故事。老师讲到一个叫左宗棠的清朝人,抬着棺材收复新疆,沿途栽下了柳树,叫左公柳。老师还讲到了胡杨树……
我们是从山下绿洲来的,那里就有树。有婀娜多姿的沙枣树,还有高高的白杨树。果园里的树就更不用说了,不但有花香还有甜蜜。老师所说的胡杨树也有,有一棵最茁壮的胡杨树就生长在胜利渠边上。水罐车从胜利渠给我们拉淡水,会从那棵孤独的胡杨树边路过。我们夏季上游泳课,就把胜利渠当游泳池,那棵胡杨树下巨大的荫凉就成了我们的集合地。
那棵枝繁叶茂的胡杨树孤独地生长着,在夏季它给我们带来一片巨大的绿荫,成了我们的课堂;到了秋天,它会很隆重地展示自己,金黄的叶子展开来照亮了荒原。它是那么茁壮,又是那么孤独,美得却让人震撼。
那次关于树的作文课,让我们想起了那棵胡杨树,大家就齐声喊,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们山前吧,让我们回家能找到路。
胡老师说:“山上没有水,树不能活。”
同学们喊:“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
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们可以喝山上的苦泉水,用山下拉来的甜水浇灌。胡老师眼眶有些红,下课时他没有和我们告别就独自走了。同学们面面相觑,都有些内疚,也许我们的要求有些过分,在这寸草不生的地方非要一棵树,这不是给老师出难题吗?
没想到,我们的无理要求在第二周的星期三就有了结果。那应该是春天,虽然大家见不到春暖花开,棉袄却已经穿不住了,凭借着身体的感受,知道春天来了。矿长派出了东方红拖拉机,拉着爬犁子,还派了一辆水罐车,要去为我们移那棵胡杨树了。
星期三是体育课,也由胡老师代课。胡老师让同学们坐上了水罐车,下山去看移树的过程,让同学们好好观察,要写作文。这样说来,我们的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或者说体育是语文老师教的。胡老师把语文课和体育课混搭了。无论是语文课还是体育课,只要是胡老师上,我们都喜欢。虽然春季不能游泳,但是我们觉得移一棵树比游泳重要。那棵美丽的胡杨树将移到我们的山前,成为我们的消息树,成为我们的故乡树。从此,我们的心里也有一棵大树了,无论将来走到哪里,那棵树都会存在。无论我们走多远,那棵树都会在山前指引着我们回家。
(节选自《山前该有一棵树》,2021年第3期《收获》)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家会心一笑”,是因为现实中的炮声与古文中的鼓声情景相合;而“哄堂大笑”则缘于胡老师的幽默解读。
B.同学们作文里写了不同的树,从侧面展示了时代生活给个人心灵留下的印记,寄寓着人们回归故乡的强烈愿望。
C.左宗棠抬着棺材收复新疆,父辈们抛家舍业屯垦戍边,在客观上都蕴含着一种义无反顾、不屈不挠的献身精神。
D.胡老师“眼眶有些红,没有和我们告别就独自走了”,既是为学生言行而感动,也是为学习环境的简陋而感伤。
5.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山上艰苦恶劣的学习环境与我们充实快乐的学习状态形成对比,小说通过这种鲜明的反差凸显出胡老师独特的人格魅力。
B.“眼前根本没有绿色”却让“我们”以“树”为题进行写作,这一情节有效制造了矛盾冲突,使得故事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C.小说以胡老师为线索展开情节,叙事张弛有致,塑造了一个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学生成长、富有教学艺术性的教师形象。
D.小说站在孩子的视角叙述故事,充满了童真童趣,也更易于抒发对主人公胡老师的爱戴之情,真实可信,又极富感染力。
6.“树”在文中有哪些象征意蕴?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说明。(6分)
二、课内知识考查(20分)
完成7~16题。
7.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 )
A.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
B.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
C.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D.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
8.下列各组中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
A.渌水荡漾清猿啼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B.我从去年辞帝京 一尊还酹江月
C.相与枕藉乎舟中 金就砺则利
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契阔谈讌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
①吾尝跂而望矣(踮起脚后跟) ②而绝江河(断绝) ③惟觉时之枕席(睡) ④吾师道也(学习) ⑤君子不齿(不与同列,意思是看不起) ⑥却坐促弦弦转急(退回) ⑦知不可乎骤得(一下子,很轻易地) ⑧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疑惑) ⑨朝来暮去颜色故(旧、老) ⑩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
A.①②④⑦ B.①⑥⑧⑩ C.①④⑥⑩ D.③⑤⑥⑨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有相同意义和用法的一项是(2分)( )
A.①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②古之学者必有师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B.①不拘于时,学于余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③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④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①予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② 以为轮,其曲中规
③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④作《师说》以贻之
D.①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④相与枕藉乎舟中
11.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最接近的一项是(2分)( )
A.潦倒新停浊酒杯 B.古之学者必有师
C.小学而大遗 D.至于泰安
1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活用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D.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13.下列文言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 )
①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②余始循以入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④何为其然也 ⑤月出于东山之上 ⑥谪居卧病浔阳城 ⑦而今安在哉 ⑧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⑨渔樵于江渚之上 ⑩崖限当道者
A.①⑧⑩/②⑤/③⑥/④⑦/⑨ B.①⑩/②⑤⑥/③⑦⑨/④⑧
C.①⑧/②⑥/③④⑦/⑤⑨/⑩ D.①⑧/②⑤⑥/③⑨/④/⑦⑩
1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荀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提出了“性恶”的思想。
B.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批判“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论述从师的必要性,倡导师道回归。
C.“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有韵文体,它介于诗和散文之间,其特点是“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侧重写景抒情。
D.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晚唐时期的李商隐与杜牧有“小李杜”之称。
1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杜康:相传是最早酿酒的人,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造酒业奉杜康为祖师爷,后世常以“杜康”指代酒。
B.青衿:周代读书人青色交领的服装,指代有学识的人。青衫:黑色官服,意指唐代做官人,唐代的官员都穿青衫。
C.《短歌行》《归园田居》均为古体诗,古体诗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体,不讲究格律、对仗。
D.教坊:古时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门管理雅乐以外的音乐、舞蹈、百戏的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
1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拿来主义》选自《且介亭杂文》,“且介”是半租界的意思,“且介亭”即“租界里的亭子间”。鲁迅的杂文集还包括《华盖集》《朝花夕拾》等。
B.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是北京人,小说家、散文家、革命烈士。代表作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C.《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四一二”政变之后的清华园。朱自清在病重时,拒领美国“救济粮”,1948年病逝于北平。
D.史铁生自己戏称“专业生病,业余写作”,他的作品《我与地坛》,写了自己和地坛的缘分,地坛是他的精神家园和母亲的心灵港湾。
三、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
姚鼐,字姬传,桐城人,刑部尚书文然玄孙。乾隆二十八年进士,选庶吉士,改礼部主事。历充山东、湖南乡试考官,会试同考官,所得多知名士。四库馆开,充纂修官。书成,以御史记名,乞养归,不仕。鼐言:“古之君子,仕非苟焉而已,将度其志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
鼐工为古文。康熙间,侍郎方苞名重一时,同邑刘大櫆继之。鼐世父范与大櫆善,鼐本所闻于家庭师友间者,益以自得,所为文高简深古,尤近欧阳修、曾巩。其论文根极于道德,而探原于经训,至其浅深之际,有古人所未尝言,鼐独挟其微,发其蕴。论者以为辞迈于方,理深于刘。三人皆籍桐城世传以为桐城派桐城家法至此及立流风作韵南极湘桂北被燕赵鼐清约寡欲,接人极和蔼,无贵贱皆乐与尽欢。而义所不可,则确乎不易其所守。世言学品兼备,推鼐无异词。尝仿王士祯《五七言古体诗选》为《今体诗选》,论者以为精当云。自告归后,主讲江南紫阳、钟山书院四十余年,以诲迪后进为务。嘉庆十五年,重赴鹿鸣,加四品衔。二十年,卒,年八十有五。所著有《九经说》十七卷,《老子章义》《庄子章义》,《惜抱轩文集》二十卷,《诗集》二十卷,《三传补注》三卷,《法帖题跋》二卷,《笔记》四卷。
子景衡,举人,知县。有隽才,鼐故工书,景衡学其笔法,能乱真。
(选自《清史稿·姚鼐传》,有删改)
17.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三人皆籍桐城世传/以为桐城派/桐城家法/至此及立/流风作韵/南极湘桂/北被燕赵/
B.三人皆籍桐城/世传以为桐城派/桐城家法/至此及立/流风作韵/南极湘桂/北被燕赵/
C.三人皆籍桐城/世传以为桐城派/桐城家法至此/及立流风/作韵南极湘桂/北被燕赵/
D.三人皆籍桐城世传/以为桐城派/桐城家法至此/及立流风/作韵南极湘桂/北被燕赵/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刑部,古官署名。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审核刑名及考核官员的品级与选补、升调等。
B.乡试,科举时代,每三年由朝廷选派考官,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选拔人才的考试。
C.古文,文中指与骈文相对的一种文体,与《师说》中“好古文”的“古文”意思相同。
D.鹿鸣,即鹿鸣宴,常指科举考试后的一种宴会,因在宴会上歌《诗经·鹿鸣》而得名。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四库全书》完成后,姚鼐在记名御史的官任上,请求辞职奉养父母,他回到故里,不肯再出来做官。
B.姚鼐认为古代的君子,做官不是随随便便的,会考虑志向能否在当时得以实现,方法能否对大众有益。
C.姚鼐所写的文章高雅简练、深刻古朴,他在家庭和师友之间有点名气,名声和欧阳修、曾巩的名声接近。
D.姚鼐著作很多,有《九经说》《老子章义》《庄子章义》《惜抱轩文集》《三传补注》《法帖题跋》《笔记》等。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鼐清约寡欲,接人极和蔼,无贵贱皆乐与尽欢。(4分)
(2)自告归后,主讲江南紫阳、钟山书院四十余年,以海迪后进为务。(4分)
21.姚鼐的论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6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22~23题。
截树①
白居易
种树当前轩,树高柯叶繁。惜哉远山色,隐此蒙笼间。
一朝持斧斤,手自截其端。万叶落头上,千峰来面前。
忽似决云雾,豁达睹青天。又如所念人,久别一款颜。
始有清风至,稍见飞鸟还。开怀东南望,目远心辽然。
人各有偏好,物莫能两全。岂不爱柔条,不如见青山。
【注】①此诗作于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时。
2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屋前的树木枝繁叶茂,远处的青山秀色被遮盖,若隐若现。
B.砍断了大树,树叶纷纷落下,原先看不到的景色映入眼帘。
C.作者见到了老友,久别重逢之后他们相互问候,亲切交谈。
D.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不可能两全其美,即有得就必然有失。
23.下列对诗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被贬官后,心中苦闷不堪,“持斧斤”将自家屋前障目大树拦腰砍断。
B.“忽似决云雾”写出了云雾忽开,天气渐好,蓝天下景色变得更加秀丽。
C.作者认为“人各有偏好”,自己还是更向往归隐,享受田园生活的乐趣。
D.“岂不爱柔条”两句,写出作者虽爱窗前的绿树,更爱遥望远处的青山。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2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乐曲演奏过程中的停顿也有情感表达作用。白居易《琵琶行》中对此进行说明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一个迷离恍惚的梦游奇景,而后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诗人惊惧梦醒、一声长叹的无奈。
(3)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用远景镜头表现炊烟袅袅、山村安静祥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比喻新颖,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深沉感慨。
(5)姚鼐在《登泰山记》中仅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雪中登泰山的艰辛甚至危险,用语精准洗练。
四、语言文字运用(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5~27题。
那时,大地依然一派毫无松动的严冬景象,土地邦硬,树枝全抽搐着,害病似的打着冷颤;雀儿们晒太阳时,羽毛乍开好像绒球,紧挤一起,彼此借着体温。你呢,面颊和耳朵边儿像要冻裂那样的疼痛……然而,你那冻得通红的鼻尖,迎着冷冽的风,却忽然闻到了春天的气味!
春天最先是闻到的。
这是一种什么气味?它令你一阵惊喜,一阵激动,一下子找到了明天也找到了昨天——那充满诱惑的明天和同样季节、同样感觉却流逝难返的昨天。可是,当你用力再去吸吮这空气时,这气味竟又没了!你放眼这死气沉沉冻结的世界,准会怀疑它不过是瞬间的错觉罢了。春天还被远远隔绝在地平线之外吧。
但最先来到人间的春意,总是被雄踞大地的严冬拒绝,稀释,泯灭。正因为这样,每逢这春之将至的日子,人们会格外的兴奋、敏感和好奇。
如果你有在这小湖边亲眼看到冬天怎样退去、春天怎样到来、大自然怎样完成一年一度奇妙的起死回生的机会该多好啊!
25.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两个逗号也可以改为顿号,但不如逗号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26.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长句改写为4个短句,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7.上面的文段运用第二人称的写法,有何妙处?(4分)
五、写作(60分)
2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搭载三名中国航天员,按照预定程序与天宫空间站组合体顺利交会对接。从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到中国航天员“太空出差”成为常态,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已从构想成为现实。一个又一个航天记录被刷新,一个又一个关键任务被突破,见证中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坚实步伐。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逐梦圆梦,是一程接着一程的砥砺奋斗,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努力。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的背后,印刻着中华儿女自立自强的民族气节,凝聚了科学家协同攻关的智慧力量,蕴藏了航天人超越自我的精神密码。
校团委举行“中国梦·我的梦”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牡丹江二中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学年12月月考考试·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共生”表述错误;原文提到革命文化为革命实践的发展提供动力,并没有明确指出“革命文化指引着革命实践取得成功”。)
2.B(A项,文章没有给革命文化下定义。C项,“列举事例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而形成革命文化”表述错误,此段属道理论证;另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是包含在革命文化中的,所以“进而形成革命文化”错误。D项,文章中没有使用“对比论证”。)
3.A(原文中革命文化包含的革命精神、奋斗精神和创业精神是并列关系,选项A中的“主要……,其次还……”给其分了主次,改变了原文的逻辑。)
4.B(“寄寓着人们回归故乡的强烈愿望”错误,同学们作文里写了不同的树,是为了表现在远离故乡的父辈眼中,树是故乡的代表,是终身难舍的乡愁的寄托。)
5.C(“小说以胡老师为线索展开情节”错误,小说是以树为线索展开情节,胡老师只是文中塑造的一个形象。)
6.①“树”是乡愁的寄托,它可以引发人们对故乡的美好回忆与热爱之情;②“树”是生命的象征,可以激发人们的生命活力与奋斗精神;③“树”是理想的化身,它可以润泽我们的心灵,指引着我们追求美好未来的方向。(每点3分,任答两点即可)
7.C(A项,运用拟人的手法,“高歌”“喊得苍凉”将雨燕拟人化。B项,运用拟人的手法,“镇静地站在那儿”将“古柏”拟人化。C项,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以“牛乳”为喻,既显出其乳白色又有鲜艳欲滴之感;“笼着轻纱的梦”,极贴切地显出月夜的朦胧。D项,运用拟人的手法,写蚂蚁“摇头晃脑”“猛然间想透了什么”,有了人的动作与思考。故选C。)
8.D(A项,“渌水荡漾清猿啼”无通假字;“有”,同“又”。B项,“我从去年辞帝京”无通假字;“尊”,同“樽”,酒杯。C项,“相与枕藉乎舟中”无通假字;“金就砺则利”无通假字。D项,“冯”,同“凭”,乘;“讌”,同“宴”,宴饮。故选D。)
9.C(②“绝:断绝”错误,应译为“横渡”。③“觉:睡”错误,应译为“醒”。⑧“惑:疑惑”错误,应译为“糊涂”。故选C。)
10.B(A项,①主谓之间,取独;②助词,的;③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④代词,这些。B项,①介词,被;②介词,比;③介词,在;④介词,被。C项,①介词,在;②介词,把;③用来……的办法;④目的连词,来。D项,①句尾语气词,吗;②介词,相当于“于”,引出对象;③助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④介词,在。故选B。)
11.A(A项,潦倒:颓丧,失意。古今同义。B项,学者:古义,指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C项,小学:古义,指小的方面学习了;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D项,至于:古义,指到达;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故选A。)
12.D(A项,都是名词作动词,处于……之下/向东行进。B项,都是名词作状语,向南/每天。C项,都是名词作动词,歌颂/照亮。D项,形容词作名词,圣人/名词作动词,砍柴。故选D。)
13.C(①判断句,用“……也”表判断;②省略句,省略代词“之”,应为“余始循(之)以入”;③宾语前置句,“之”作提宾的标志,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④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为何其然也”;⑤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月于东山之上出”;⑥省略句,省略介词“于”,正常语序为“谪居卧病(于)浔阳城”;⑦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而今在安哉”;⑧判断句,用“……者,……也”表判断;⑨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江渚之上渔樵”;⑩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限当道崖”。①⑧均为判断句,②⑥均为省略句,③④⑦均为宾语前置句,⑤⑨均为状语后置句,⑩为定语后置句。故选C。)
14.A(“法家”错,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15.B(“唐代的官员都穿青衫”表述有误。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官服颜色为青黑色、黑色。)
16.C(A项,《朝花夕拾》属于散文集。B项,郁达夫是浙江富阳人。D项,“母亲的心灵港湾”说法错误,《我与地坛》中写道“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作者长时间待在地坛,母亲是心神不定坐卧难宁的,并且经常焦急地暗暗去寻找,所以不能说地坛是母亲的心灵港湾。故选C.)
17.B(“三人皆籍桐城”主谓宾齐全,“世传”是世人传颂之意,是主谓短语,与下句联系紧密,其前断开,排除A、D两项;“流风作韵”是并列短语,作下句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故选B。)
18.A(“考核官员的品级与选补、升调”说法错误,这不是刑部的职责。)
19.C(“名声和欧阳修、曾巩的名声接近”说法错误,应该是姚鼎的文风和欧阳修、曾巩的文风非常接近。)
20.(1)姚鼎清廉节俭,少有私欲,待人十分和蔼,无论身份贵贱(姚鼎)都乐于与他们尽情欢乐。(“寡欲”“接人”“无”各1分,句意1分)
(2)自从告老回乡以后,姚鼐在江南紫阳、钟山书院担任讲授四十多年,把教诲开导后辈当作要务。(“告归”“以……为”、状语后置句“主讲……书院”各1分,句意1分)
21.姚鼐的论文以道德为根本,在经籍义理的解说上探本溯源,选择经籍义理的微妙之处加以发掘,文辞豪放,道理深刻。(4分,酌情给分)
22.C(“作者见到了老友,久别重逢之后他们相互问候,亲切交谈”错误,“又如所念人,久别一款颜”是说截树之后看到远方的山峰就像见到久别的朋友一样,不是“见到了老友”“相互问候,亲切交谈”。)
23.D(A项,“拦腰砍断”错误,根据“截其端”“万叶落头上”可知,应是只砍断大树的树梢,不是“拦腰砍断”。B项,“云雾忽开,天气渐好,蓝天下景色变得更加秀丽”错误,“忽似决云雾”是对砍树之后视野开阔的形象化说法,就像云雾忽开看到青天一样。C项,“自己还是更向往归隐,享受田园生活的乐趣”错误,作者只是说任何事物要照顾到两方面是很难的,并没有体现自己更向往归隐,享受田园生活的乐趣。故选D。)
24.(1)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2)忽魂悸以魄动 恍惊起而长嗟
(3)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4)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
(5)道中迷雾冰滑 蹬几不可登
25.①两个逗号将“拒绝”“稀释”“泯灭”三个动词分隔开来,使停顿延长,更能突出严冬的冷酷无情;②顿号停顿时间较短,无此表达效果。(每点2分,酌情给分)
26.①如果你有这样的机会该多好啊!②你能在这小湖边亲眼看到冬天怎样退去,③春天怎样到来,④大自然怎样完成一年一度奇妙的起死回生。(4分,酌情给分)
27.①使行文上更加自然亲切,便于抒发情感。②增强代入感,让读者更能设身处地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每点2分,酌情给分)
28.【写作指导】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两部分构成。第一段讲述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已从构想成为现实,中国正以坚实的步伐向航天强国迈进。第二段主要讲述了中国迈向航天强国背后的原因:是自立自强的民族气节,是协同攻关的智慧力量,是超越自我的精神密码。同时指出逐梦圆梦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努力、砥砺奋斗。题干中“中国梦·我的梦”这一提示语指明了写作方向,意在引导考生正确认识“中国梦”与“我的梦”之间的关系,同时思考如何实现“中国梦”与“我的梦”。由此启示我们,要将个人的人生理想与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相结合,投入时代发展潮流,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成就个人价值,实现人生梦想。
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北斗人”踔厉奋发,“探火人”笃行不怠,一代代中国航天追梦人勇攀高峰、自立自强,把梦想化作现实的事例,论证新时代青年应传承先辈精神,脚踏实地,干在实处。也可以引用习近平总书记“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的言论,论证当代青年应挺膺担当,肩负发展使命。
【参考立意】以小我之力,铸大国之梦;踏着梦想远航,实现民族梦想;奋斗青春,逐梦未来;以青年之梦助力民族复兴
文言文参考译文:
姚鼐,字姬传,桐城人,刑部尚书姚文然的玄孙。乾隆二十八年考中进士,被授为庶吉士,后来改任礼部主事。曾经担任山东、湖南乡试考官,会试同考官,所交往的人大多是知名人士。四库全书馆开设,姚鼐担任纂修官。《四库全书》完成后,在记名御史的官任上,请求辞职奉养父母,回到故里,不肯再出来做官。姚鼐说:“古代的君子,做官不是随随便便的,他将会考虑他的志向能否在当时得以实现,他的方法能否对大众有所补益。”
姚鼐擅长写作古文。康熙年间,侍郎方苞在当时名声很大,同乡刘大櫆承续他。姚鼐的伯父姚范与刘大櫆交情深厚,姚鼐原本在家庭和师友之间有点名气,因此更加得以长进,所写的文章高雅简练深刻古朴,尤其和欧阳修、曾巩的文风非常接近。他的论文以道德为根本,而且在经籍义理的解说上探本溯源,到了那(经籍义理)深刻之处,有古人不曾提到的地方,唯独姚鼐能选择其中的微妙之处,发掘其中的意蕴。评论者认为他的文辞比方苞豪放,道理比刘大櫆深刻。三个人都是桐城籍,世人传颂他们为桐城派。桐城派的风格传统,到这时就形成了,这种风尚情趣,向南波及湘桂一带,向北覆盖了燕赵地区。姚鼐清廉节俭,少有私欲,待人十分和蔼,无论身份贵贱(姚鼐)都乐于与他们尽情欢乐。然而如果是道义上所不允许做的事,他坚定地不肯改变自己的操守(去迎合)。世人称赞他品学兼备,推崇姚鼐没有异议。曾经模仿王士祯《五七言古体诗选》写作《今体诗选》,评论的人认为十分精确恰当。自从告老回乡以后,姚鼐在江南紫阳、钟山书院担任讲授四十多年,把教诲开导后辈当作要务。嘉庆十五年,他重赴鹿鸣宴,被授予四品官衔。嘉庆二十年,姚鼐去世,时年八十五岁。著作有《九经说》十七卷,《老子章义》《庄子章义》,《惜抱轩文集》二十卷,《诗集》二十卷,《三传补注》三卷,《法帖题跋》二卷,《笔记》四卷。
他的儿子姚景衡,举人,知县。有出众的才智,姚鼐原先擅长书法,姚景衡学习他的笔法,能够以假乱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