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第九单元 第25课
新中国历史阶段划分(中国现代史的分期):
(1)1949年—1956年:过渡时期(1949-1952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时期 )
(2)1956年—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十年建设时期)
(3)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
(3)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1840年
1949年
1956年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过渡时期
决定——国名、国旗和代国歌
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通过——《共同纲领》等文件
内 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张奚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提出者
曾联松
国旗图案设计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田汉词 聂耳曲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开国大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肃清残敌
剿匪反霸
土地改革
解放农民
重整外交
独立自主
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稳定物价
恢复经济
巩固
新政权
1
2
4
3
5
人民政权的巩固
根据课本找出新中国成立时面对哪些国内外压力
人民政权的巩固
人民政权的巩固
(1)军事上:肃清残敌 剿匪镇反
背景: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
内容:人民解放战争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1950.6 中国大陆基本解放 1951.5 解放西藏)
(1)军事上:抗美援朝
人民政权的巩固
背景: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组成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扩大侵朝战争。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统一大业,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
过程:1950年10月—1953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国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有力地支援了战争。
1953年7月,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抗美援朝的意义:
(1)保卫了国家安全(2)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3)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鼓舞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奋斗(4)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人民政权的巩固
(2)经济上:农村 —— 土地改革
背景:新中国成立时,全国2/3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过程: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意义:政治上:农民真正当家作主,巩固工农联盟与新生政权。经济上:解放农村生产力,为逐步实现工业化奠基。
人民政权的巩固
(2)经济上:城市 —— 稳定物价
这张60亿圆的钞票,在当时只值百分之一块银元。按当时上海一石米的价格是金圆券4.4亿元计算,这张60亿圆纸币只能买到88粒米。
背景: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的不法行为(抢购物质,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造成物价上涨,市场混乱。
措施:“银元之战”(行政手段);“米棉之战”(经济手段);
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结果: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
1952年底,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为国家向社会主义转变、实现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新中国成立之后怎样面临的国际形势
社会主义阵营
资本主义阵营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峙。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遏制中国。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三大方针
“一边倒”
苏联、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建交
年份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建交 国家 10 9 1 0 0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平等
互利
和平共处
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原则
互不干涉内政
互不
侵犯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
——杨奎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
首次提出: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
正式倡议: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
意义:国际: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中国:从意识形态为标准转向以国家利益为标准,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954年周恩来总理率中国代表团出席日内瓦国际会议
日内瓦会议
概况: 1954年4月,瑞士日内瓦,中、苏、美、英、法等国家参与。
内容: 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
因为美国的阻挠未达成任何协议
由于中国作出的努力得以政治解决
意义:(1)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与国际会议。
(2)新中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提供稳定的
国内政治环境
提供稳定的
国际政治环境
肃清残敌 剿匪反霸
土地改革 解放农民
稳定物价 统一财经
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重整外交 独立自主
国内
国外
巩固
新政权
为国家向社会主义转变实现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奠定一定
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特点:建设与改造并举 内容:一化三改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一五”计划的指导方针和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有步地促进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让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956年各种经济成分
公有制经济
资本主义
1952年底各种经济成分
工商业
个体农业
个体手工业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互助组
(换工、劳动互助)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主要生产资料折价归集体所有
完全实行按劳分配)
社会主义萌芽
半社会主义性质
社会主义性质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土地入股统一经营
收益按土地和劳动力分配)
加工订货 、统购包销、经销代销
(生产资料私有,生产和销售被纳入国家计划)
全行业公私合营
(资本家领取10年的股息,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
公私合营
(生产资料部分公有,利润大部分归国家和工人)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五四宪法”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意义: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成果,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人民民主原则
社会主义原则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社会主义的
政治制度体系
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的意义
(1)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2)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3)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4)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毛泽东思想发挥了独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