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赫鲁晓夫改革;(2)知道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3)以匈牙利为例,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
过程与方法:通过苏联和匈牙利的改革以及苏联解体等史实,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要了解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实事求是,坚韧不拔地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认识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过程。
【教学重点和难点】东欧剧变的实质、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结束
【教学过程】:
导入
1.新课: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音像资料:有关苏联的解体的片断。(为什么会解体?给我们留下哪些思考?)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人物介绍:赫鲁晓夫;小组活动:赫鲁晓夫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线索梳理:赫鲁晓夫为什么要进行改革?为了推行改革,赫鲁晓夫采取了什么做法?
畅所欲言:你如何看待赫鲁晓夫的改革?
2、东欧改革——匈牙利的改革
联系旧知:东欧各国是怎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
线索梳理:匈牙利事件的大致经过。匈牙利改革的原因、措施、结果。
3、中国改革(学生自学)
二、东欧剧变
1、东欧剧变的历史背景:首先肯定东欧国家40年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接着指出它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种种问题。
2、东欧剧变概况和实质:从1989年到1992年东欧8个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发生急剧变化:短短
的两三年间,执政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丧失政权,各国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其中德国统一、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分裂。
3、思考与讨论:东欧剧变的实质和原因?实质: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挫折。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三、苏联的解体
1、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把什么作为改革的重点?结果怎样?为什么?(强调首先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结果效果不佳,80年代后期苏联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这是由于改革没有对苏联长期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予以重点调整,改革仓促,阻力较大。)
课堂讨论:影响。80年代后期,改革转向于政治体制方面。在党的建设方面放弃民主集中制原则,要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党。在政治体制上推行多元化,实现多党制和西方式三权分力。
2、苏联的解体:
思维拓展:1991年8月戈尔巴乔夫提出把苏联的国名改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意味着什么?
议一议: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
说一说:苏联解体的标志是什么?
3、小组活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苏联先后进行了改革。然而,中、苏的改革却导致了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请谈谈你的想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改革,在改革中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苏联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开始改革,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和苏共的垮台。分析如下:
①改革中是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②是否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③是否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④对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等是否采取了正确的对策。)
【教学反思】:
课件59张PPT。第3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
■课堂小结设计制作:陈代富导入莫斯科红场上的阅兵式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斯大林逝世参加斯大林追悼会的人们 赫鲁晓夫(Khrushchev) 赫鲁晓夫(1894—1971),1918年加入布尔什维克党,1934年当选联共(布)中央委员,次年起任莫斯科州委、市委第一书记。1939年起为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1952年当选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和中央委员会书记。1953年起任苏共第一书记。1956年在苏共“二十大”作了反斯大林的《关于克服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并提出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等观点。1964年被迫辞职。1913—1955年俄国和苏联全部工业总产值中生产资料(甲类)和消费资料(乙类)所占比例(根据《苏联国民经济》第52页) (苏联)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较,差距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农业轻工业的缓慢发展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度发展重工业使人民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949年,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之时,而皮鞋产量仅163.6(百万)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苏联国民经济》第87页 电冰箱、洗衣机和电视机产量也极少,1950年产电视机约1.19万台,电冰箱0.12万台,洗衣机0.03万台。农业的情况则更为严重。若按人口平均计算,谷物产量1913年全俄为540.2公斤,1940年才达429.7公斤,1950年为447.1公斤,1955年也才为524公斤;肉类统计1913年为31.4公斤,1940年为24.2公斤,1950年为27公斤,1955年为31.8公斤。
——周荣坤《苏联基本数字手册》第100、116页 1956年11月,一位乡村女教师写信给赫鲁晓夫,信中描述了当时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的迫切期望。信中写道:“……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尽管十月革命后已经有39年,战争结束也有11年了。在整个国家的范围内我们已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我们大家目前还只是为未来而活着,而却不是为了自己。所有的人都应该明白,人不能只靠热情生活。改善我们人民的物质生活是完全必要的,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决不能拖延了。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实际上能正常供应的只有莫斯科。在许多城市的商店里主要是蟹肉罐头和青豌豆,在农村几乎吃不到糖。而主要一点是,饮食情况年复一年地得不到改善。我们,俄罗斯,从新西兰搞肉!瞧瞧集体农庄的庄园,各个集体农庄庄员的庭院吧——一无所有。个别的成就不能改变这种景象。历史上就出现过人们跑离土地的事!而我们的农村已经没有人了。我们的人民为报刊上公布的有关收获庄稼进程的数字感到高兴。但我们以什么样的努力代价才取得这些成绩的!这些成就并不来自组织生产的集体农庄。”
——《苏共中央通报》,1989年第6期,第148—149页 为了在东部地区开垦荒地,“更充分地利用西伯利亚的农业潜力”,仅1954年上半年的时间里就有40000人去了西伯利亚的垦荒区。国家在1955—1956年间调往东部地区的拖拉机(以15匹马力计算)达20多万台。此数约为全国提供给农业的机器总数的三分之一。在哈萨克斯坦、乌拉尔、阿尔泰和克拉斯诺雅尔斯克边区、鄂木斯克、新西伯利亚、萨拉托夫和斯大林格勒州,以及北高加索的部分地区,总计开垦出约3600万公顷的荒地。开垦荒地的最初成效是明显的,并且在1954年就表现了出来。1954年的春播面积一下子就增加了945万多公顷,其中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增加了近640万公顷(其中,小麦播种面积增加了358万多公顷)。
——赫鲁晓夫:《在苏联建设共产主义和发展农业》第1卷第337页、第306页 1954年的粮食总产量达到8560万吨,其中来自开垦地的产量为 3720万吨,约为总产量的 43%。新垦区的谷物生产增加得尤为显著。这一年,西伯利亚西部各区的谷物产量比1953年增加了一倍。哈萨克斯坦地区的谷物产量比1953年增加了35%。而阿尔泰地区则几乎增加了三倍。
——《苏联的农业(统计资料集)》第90—91页 从1958年春天开始将机器拖拉机站的农机具及其他装备出售给集体农庄,到1959年初,就全国范围而言,农业机器拖拉机站的改组工作就大体完成了。到1959年1月1日,98.5%的集体农庄(76791个)买进了机器拖拉机站的技术装备,其中拖拉机482000台,联合收割机214500台(为农业机器拖拉机站在1958年初所拥有的拖拉机总数的4/5,联合收割机总数的2/3)。
——《苏联农业(统计资料汇编)》第76页赫鲁晓夫大力提倡种植玉米 缩短工人工作时间,某些部门的工人每天工作时间改为7小时,井下、地下施工工人及从事某些特别危险的工作的工人改为每天6个小时;提高工资,全国产业工人年平均收入由1953年的925卢布到1959年上升到1160卢布;
——《1958年苏联国民经济》第127页 “许多畜牧业发达的国家都广泛地利用玉蜀黍作饲料,这并不是偶然的。而在苏联,即使是在最适于种植玉蜀黍的地方,玉蜀黍也只占极少的面积。”“必须采取坚决的措施来扩大粮食玉米的生产,并大大扩大种植青饲料玉米的地区”。
——赫鲁晓夫:《在苏联建设共产主义和发展农业》,第1卷,第27页,第28页 赫鲁晓夫在农场视察苏联农业获得丰收 1961年10月,在苏共召开的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新的《苏共纲领》。“二十二大”决议和苏共新纲领提出了以扩大企业权限、加强经济刺激、充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各种经济杠杆以及加强经济核算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改革思想和方向。《纲领》强调指出:“为了动员内部潜力,更有效地利用基本建设投资、生产基金和财政资金,必须在国家计划任务的基础上,扩大企业的业务独立性和主动性。提高企业在采用先进技术和更充分地利用生产能力方面的作用和兴趣”;“根据商品货币关系在社会主义时期所特有的新内容,对商品货币关系充分加以利用”;“经济领导将依靠对高生产指标的物质刺激和精神刺激,对劳动的物质刺激和精神刺激是争取共产主义斗争中的伟大的创造力量。 ” 由于开垦前对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未进行科学的分析,大规模的开垦破坏了广阔草原上的植被,从1955年到1960年,已有几十万公顷土地被风沙侵蚀。1962年夏季东部干旱,风化侵蚀波及了几百万公顷。仅在巴夫洛达州一地就有150万公顷土地被风“刮走了”。
——1964年莫斯科版《处女地地区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厨房辩论:赫鲁晓夫和尼克松 1959年7月,美国副总统尼克松到莫斯科主持美国国家展览馆会揭幕仪式。赫鲁晓夫在参观一套美式厨房时,与尼克松就洗衣机和火箭的优缺点展开了辩论。尼克松说,谈谈我们的洗衣机有什么优点,岂不比谈论我们的火箭有什么威力更好?赫鲁晓夫反驳道,我们也能拿出点东西给你们看看,让你们知道俄国人的精神。我们是强大的,我们能打败你们。“厨房辩论”是美苏争霸的一个缩影。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东欧各国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农业生产减产,市场供应紧张,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1956年10月,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群众的示威游行发展为严重的流血冲突,骚乱蔓延到全国各地。苏联出兵匈牙利,重新控制了局势。图为匈牙利民众在冲突中占领一辆苏军坦克。示威游行发展成为严重的流血冲突 1968年匈牙利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改革进展比较顺利,经济发展平稳,市场比较繁荣,被称为“匈牙利模式”。
从1979年开始,改革扩大了范围,但几经反复,并未达到预期的目的,致使改革陷入困境,人民不满情绪增长,党内外人心思变,匈牙利政局发生了急剧变化。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讲话 中国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轨道上来,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对国有企业进行了积极的改革探索,并且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 为了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1980年,四川首先在广汉县进行了人
民公社政社分开、恢复乡政府的改革试点。图为取消人民公社后全国最早
建立的四川广汉县向阳乡人民政府。深圳经济特区珠海经济特区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打开封闭的国门走向世界。经济特区迅速崛起,对外开放格局全方位形成。中国上海浦东新区位于美国纽约的我国著名家电企业海尔办公楼 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1994年正式开工,2009年建成后年发电847亿千瓦时,它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2001年11月11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签字仪式2003年10月,中国首位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被誉为“世界经济的奇迹”。返 回返 回东欧剧变柏林墙被拆除推倒柏林墙1989年布拉格街头爆发的大规模群众游行1989年12月22日,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发生了暴动,起义士兵和群众与总统卫队展开了激烈的枪战。齐奥塞斯库夫妇在被枪决前不久的情景。一位持枪者观看着齐奥塞斯库被处决的场景。波兰团结工会主席瓦文萨东欧国家更名简表东欧剧变后的地图返 回返 回苏联解体勃列日涅夫(1906—1982) 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苏联经济不断发展。1960年的社会总产值为3040亿卢布,1975年增为8626亿卢布。工业产量增长迅速。1965—1975年间,年发电量从5070亿度增至10386亿度,石油产量从2.4亿吨增为4.9亿吨,钢产量从9100万吨增为1.4134亿吨,汽车的年产量从62万辆增为196万辆。农畜产品的产量也逐步提高。1961—1965年间,谷物的年平均产量为1.3亿吨,肉类为930万吨。第九个五年计划期间(1971—1975)的年平均产量,谷物为1.8亿吨,肉类为1400万吨。工农业的发展使苏联同美国的经济差距缩小了。据苏联官方统计,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只及美国的31%,1975年上升到67%。工业生产从30%升为80%以上,农业生产从55%升为85%。而据美国国务院的计算,苏联195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美国的33%,1975年升为53%。两者的百分比不一样,但都反映了苏美差距日趋缩小的变化趋势。
——徐天新等著:《当代世界史(1945—1992)》,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苏美军事竞赛情况表 苏联为了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地位,加大了军费开支。7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过美国20% 。
——《世界现代史》1983年时的苏联导弹戈尔巴乔夫(1931年—)戈尔巴乔夫提出“新思维”里根和戈尔巴乔夫于1987年签订《华盛顿条约》,结束了双方在中程导弹上的军备竞赛 戈尔巴乔夫在庆祝十月革命7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国内开始的根本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在最近2至3年内保证从过分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过渡到民主的、主要是以经济方法、以集中和自我管理的理想结合为基础的管理体制。”
1988年苏共第19次代表会议后,开始实行了私有制,1990年10月18日戈尔巴乔夫颁布了《稳定国民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基本方针》,提出了“各种所有制一律平等”和“非垄断化” 、“非国有化”及“私有化”的方针。 1986~1988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增长率年均为28%,1989年下降到26.4%,而1990年则出现负增长,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社会劳动生产率下降3%。
1991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为负8%,劳动生产率增长负9%,国民收入增长负10%。 1991年苏联市场供应的1200多种基本消费品中,95%缺货;在200多种食品中,180多种缺货。许多大城市不得不实行凭票供应、凭身份证供应和限量供应。在物价暴涨、商品短缺的情况下,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显著下降, 1989年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下降7%,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居民达4100万人,占总人口的1/7,1990年达1/3,失业人口达2000万人。 1991年8月19日,副总统亚纳耶夫(中)宣布正在休假的戈尔巴乔夫因健康原因不能履行职责,由他本人代行总统权力。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叶利钦在“八一九”事件期间向市民发表演说 1991年8月21日,戈尔巴乔夫从克里米亚的别墅回到莫斯科,但是在几天内,前加盟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苏联瓦解。“独立联合国家联合体”徽标戈尔巴乔夫在辞职书上签字 1991年12月25日19时40分,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国家电视台发表声明说,由于当前国内的形势和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建立,他决定停止在苏联总统职位上的活动。他承认,这些年来进行的种种改革“都失败了”,“国家失去了前途”。他强调,“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了,必须从根本上改变”。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降落返 回返 回返 回课堂小结社会主义国家
的改革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苏联赫鲁晓夫的改革
匈牙利改革
中国的改革开放东欧剧变时间
东欧剧变的表现
东欧剧变的原因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政治
经济形势出现恶化
2.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苏联政治、
经济和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3.1991年苏联解体
4.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影响学习测评学习测评史海拾贝“八一九”事件叶利钦在“八一九”事件中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