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课标要求:
1.了解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等史实,理解其性质及意义。
2.认识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为救亡图存所做出的努力及阶级局限性。
第17讲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戊戌政变
东南互保
1895
1898.9
1900
1898
1901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公车上书
义和团运动
戊戌变法
八国联军侵华
灭洋救国梦
立宪救国梦
逼入渊陷
一、戊戌变法:救亡图存
1.背景:
1)政治: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2)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
维新变法思潮兴起
西方近代思想不断传入
天赋定理人人得之,
人人皆可平等自立。
—康有为《孟子微》
唤醒中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梁启超
①代表:康有为、梁启超
②主张:立宪法、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制。
③特点:托古改制,中西结合(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宪法,开国会,行三足鼎立之制。 ——康有为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而变者…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骤之。
——《梁启超全集》
一、戊戌变法:救亡图存
2.经过:
1895年春,“公车上书”,拉开维新运动的序幕。
1895——1897年,建学会、创报刊,进一步宣传维新思想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变法开始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四项解决办法:
一、下诏鼓天下之气;二、迁都定天下之本;
三、练兵强天下之势;四、变法成天下之治。
一、戊戌变法:救亡图存
3.内容:
领域 布新 除旧 作用
政治 广开言路;举荐人才; 精简机构;改订律法。 裁撤冗员 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参政可能,初步动摇封建统治,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
经济 提倡实业;开矿筑路; 财政改革;创办银行。 废除旗人 寄生特权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文教 广设学堂;派遣留学; 准许办报;设译书局。 废除八股 改试策论 培养维新人才、推动新思想的传播
军事 精练陆军;改习洋操; 行征兵制;兴办工厂。 淘汰八旗 绿营旧兵 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抵抗外来侵略
4.结果:失败
太后临朝,取消新政;囚禁光绪帝;
斩决“戊戌六君子”;“废除新政举措
1)表现:戊戌政变
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谭嗣同
百日维新的新政诏书连篇频发,很多内容只是流于表面粉饰而无实效。各部堂官、各省督抚都持观望、延宕、抵制态度,拒不奉诏……光绪皇帝严责守旧大臣的诏令也达十多次,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力求有所推动。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
一、戊戌变法:救亡图存
4.结果:
2)原因
①客观:守旧势力十分强大,慈禧太后发动政变。
②主观:缺乏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组织,
操之过急且具体策略失当
③根本: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3)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半封的中国行不通。
大学士刚毅曾于慈禧面前“伏地痛哭”,表示“痛心疾首于新政,必尽罢之而后快。”大学士徐桐称“宁可亡国,不可变法。”
—朱贤枚《慈禧扼杀戊戌变法的前后》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 —《梦蕉亭杂记》
103天里面居然下了超过110道的诏令。
——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
5.评价
1)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2)作用:维新思潮传播,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启蒙性)
是一次救亡图存、变法图强的伟大尝试(爱国性)
鼓励工商,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废止缠足、断发易服,推动了社会风气的变革(进步性)
3)局限:未能实现定宪法、开国会的政治主张;未能挽救日渐加深的民族危机
伯兄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
——康广仁《戊戌六君子遗集》
二、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
1.原因:
1)历史:中外文化冲突,反洋教斗争。
2)现实:列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严重
3)社会:自然灾害
2.经过:
1)1898年,义和团兴起于山东地区
清廷对义和团剿抚并用
2)1900年,义和团进入直隶,对抗列强
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3.口号:反清灭洋—扶清灭洋
义和团原名义和拳,主要成员是贫苦农民,也有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义和团战士多头裹红巾、腰扎红带,手执大刀长矛。
扶清灭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国家而安于社稷,佑民于农夫而护村坊。
——《马兰村坎字团告示》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劝奉教,乃霸天,不敬神佛忘祖先。
不下雨,地发干,全是教堂止住天。烧铁道,拔电杆,海中去翻火轮船。
——冯林《重新认识百年中国》
“扶清”:对清政府抱有幻想,
放松警惕。
“灭洋”: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
存在盲目排外行为。
二、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
4.性质:
农民阶级救亡图存的反帝爱国运动
5.评价:
1)进步性:
展现了反抗侵略的爱国精神、牺牲精神。
迫使列强改变侵略计划。
2)局限性:
带有盲目排外倾向(农民阶级局限性)。
未能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在庚子事变的枪炮沉寂以后,自胶州湾事件以来的瓜分狂潮也失去了其滔滔势…但民族战争的失败又急速地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实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拳乱笔记》
此后,仍须以华人治华,凡有意开通中国之人,应须小心谨慎,团匪之事即可取以为鉴。我英国亦不能以待印度之法待中国也。
——英国外交官员布鲁克德立克在议会的演说
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
——义和团揭帖
三、八国联军侵华:堕入深渊
1.原因:
1)根本: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欲进一步瓜分中国。
2)直接: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在华利益。
2.经过:
天津保卫战
慈禧向各国“宣战”
天津陷落
1900.08中旬
1900.07.14
1900.06.10
1900.06中旬
1900.06.21
廊坊阻击战
北京失陷,慈禧携光绪出逃西安
联军统帅瓦德西曾下令,特许联军公开抢劫三日。皇城之内,杀戮更惨,逢人即发枪毙之…以致横尸满地,弃物塞途,人皆踏尸而行;城里居民百家之中,所全不过十室,街巷尸首堆积如山。 ——《庚子大事记》(1900)
学习拓展
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担心波及其势力范围长江流域,遂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后由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上海道余联沅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保护东南章程九款”。清政府向各国宣战后,南方更多督抚加入进来,和各参战国商订协议,表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协议虽未签字,但在清政府危亡之际,地方大员寻求“自保”,表明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
观点一:
“东南互保”置国家利益于不顾,这是一种卖国行径。削弱了清政府权威。
东南互保
湖广总督张之洞
两广总督李鸿章
山东巡抚袁世凯
观点二:
“东南互保”使南方免遭战火,起到了保境安民,为国家保存实力的作用。
表明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
体现地方大臣政治事务上的独立性,严重动摇清政府统治的根基,为清朝灭亡埋下伏笔
三、八国联军侵华:堕入深渊
3.结果:《辛丑条约》
1900年12月,列强向清政府提出《议和大纲》,后 又订立详细条款。由于各国利益不同,谈判旷日持久。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组成联军的8国及西班牙、 荷兰、比利时3国共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项目 主 要 内 容 主 要 影响
惩办
赔款
划界
驻军
双禁
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2亿两
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 各国可派兵驻守
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驻扎军队
禁止华北科举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帝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加剧中国的贫困和经济衰败
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
破坏了中国主权完整
通过外交加强对清政府控制
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赫德:“中国将被逼入深渊”。
—— 费正清 《北京总税务司:中国海关赫德信件》
近代中国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三、八国联军侵华:堕入深渊
4.影响:
1)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加重人民的负担,经济命脉受列强控制
4)刺激清政府开展“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5)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开始
加深
大大加深
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列强的侵华方式和趋势有什么变化?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通过签订《天津条约》《北约条约》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900年至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列强同中国签订了《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列强侵华方式的不断深化
①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
②文化侵略:在中国传教、游历等。。
③军事控制:驻扎军队,控制京津。
④政治侵略:控制中国的内政和外交
列强侵华趋势
①赔款数量越来越多。
②割地面积越来越大。
③通商口岸由沿海延伸到内地。
④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
⑤侵华方式由直接侵华到“以华治华”。
完全沦为
挑战与危局 变局 救亡图存的探索 学习
历程
农民阶级 地主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鸦片战争 枪炮声中觉醒 师夷长技
第二次鸦片战争 内忧外患下求变 追寻人间天国 洋务运动 器物
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生死存亡关头分化 扶清灭洋 清末新政 维新变法 辛亥革命 制度
激烈革命后反思 新文化运动 思想
近代中国面对的挑战和救亡图存的探索
1.(2022全国乙卷)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 )
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
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
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
2.(2022浙江高考)赫胥黎晚年出版的文集,其中第九卷是《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论文》。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节选自第九卷,在译文后面他添加了大量案语,表达自己的维新立场。1898年,《天演论》出版,产生巨大影响。该书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意义在于( )
A.睁眼看世界
B.宣传民主共和
C.思想启蒙
D.托古改制
3.(2021·全国乙卷)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 )
A.儒学地位颠覆
B.列强侵略加剧
C.政局变化迅速
D.西学深入民心
4.(2021江苏) 清末某报发表的《论体育》一文提出:“体育者,智育、德育之基础也。今之国势者,定一国之盛衰,不定于版图之大小与人口之多寡,而定于国民身体之强弱。”这表明,当时国人( )
A.已认识到落后根源
B.重体轻文蔚然成风
C.救亡自强愿望迫切
D.呼吁实施分科教育
5.(2021·山东高考)近代一位外国人这样评价戊戌变法:“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他认为变法的缺陷在于( )
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
B.变法措施贪大求全
C.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
D.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