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济南版七年级上册期末专题复习12动物的行为
一、单选题
1.灰喜鹊是中国安徽省的省鸟,喜欢在高大的乔木上用树枝来筑巢,雌性孵卵,雌雄共同哺育后代。这属于( )
A.取食行为 B.繁殖行为
C.攻击行为 D.防御行为
2.狗熊偷吃蜂蜜,引起蜜蜂的群起攻之,这个事件中没有涉及到下列哪一行为( )
A.觅食行为 B.防御行为 C.社会行为 D.生殖行为
3.动物的行为常常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的运动,下列关于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主要是由骨、关节和肌肉构成
B.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是由遗传决定,学习行为仅由环境决定
C.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都有组织,都有明确的分工和严格的等级
D.动物之间在通讯时,仅通过气味进行交流
4.一只饥饿的蟾蜍捉住了一只苍蝇,吃掉了;过了一会,被大野蜂螫刺了下舌头;又一只大野蜂飞过;又飞来一只苍蝇,蟾蜍捉住了苍蝇,正确的是( )
A.蟾蜍没有吃第二只大野蜂是因为已经吃饱了
B.资料中描述的蟾蜍的行为均属于学习行为
C.在资料中大野蜂的行为是先天性行为
D.苍蝇、大野蜂、蟾蜍属于同一动物类群
5.下列关于动物的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蚂蚁搬家、作茧自缚、蜻蜓点水、惊弓之鸟都属于先天性行为
B.学习行为可以不受遗传因素的限制,使动物适应更复杂的环境
C.母鸡咯咯地召唤小鸡、蜜蜂的各种舞蹈,蚊子飞行发出嗡嗡声都属于信息交流
D.小袋鼠出生后爬到母袋鼠育儿袋内吃奶这种行为是先天性行为
6.五龙口风景区有猕猴12大群3000余只,是国家级猕猴自然保护区。下列行为属于猕猴的先天性行为的是( )
A.向人“行礼” B.向旅客索取食物
C.拧开矿泉水瓶的瓶盖 D.小猴生下来就会吃奶
7.在非洲草原上,当野牛遭到狮子攻击时,健壮的公牛将牛角朝外围成一圈,将小牛和雌牛保护在圈内。野牛的这种行为属于( )
A.攻击行为 B.防御行为 C.取食行为 D.领域行为
8.《昆虫记》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的昆虫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哲理的文学宝藏。这一长篇科普文学作品的作者是( )
A.法布尔 B.弗里施 C.劳伦兹 D.廷伯根
9.以下有关动物的行为,叙述错误的是( )
A.鹦鹉学舌是建立在遗传因素基础上的学习行为
B.动物的行为使动物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C.动物的行为常常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运动
D.产卵行为是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
10.下列关于动物运动和行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动物的学习行为一旦形成,就不会改变
B.动物群体间的信息交流只发生在有社会行为的动物个体之间
C.社会行为有利于群体的生存和繁衍
D.“蜻蜓点水”既属于动物的繁殖行为,又属于学习行为
11.下列不属于社会行为的是( )
A.蜜蜂群体中的工蜂负责觅食、清扫巢房等工作
B.狒狒群体中的“首领”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
C.稻谷成熟时,麻雀成群结队飞往农田啄食
D.白蚁群体中的兵蚁专司蚁巢的保卫
12.在探究“蚂蚁的通讯”时,实验小组的同学将三块小石头放在盛有少许清水的容器内,形成三个小岛A、B、C,AB、BC小岛间用两根小木条连接起来,来探究蚂蚁是怎样进行通讯的,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从两个不同的蚁穴各捕获10只蚂蚁进行实验
B.实验时最好使蚂蚁处于饥饿状态
C.在A、C两个岛上各放入等量的食物
D.实验过程中,可以直接用手移动“桥”
二、综合题
13.小光同学在家饲养了小白鼠,他发现小白鼠活动的区域一般只限于隐蔽处,一旦进入空旷的地方就会设法寻找隐身处,小白鼠经过多次“走错路”,终于找到出口。他还发现有的小白鼠可以很快找到出口
(1)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说,小白鼠的“寻墙行为”属于 行为。
(2)通常小白鼠找到食物后会发出一种叫声,会引来其他小白鼠,这种叫声起到了 的作用。
(3)小白鼠的学习能力存在个体差异,是由动物的 决定的。一般来说,动物越 ,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越复杂。
14.观察下图中几种动物的行为,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从行为的功能来看①属于 行为,这种行为对于维持动物个体的生存和种群的繁衍是十分重要的。
(2)动物 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 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以上动物的行为中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填序号)。先天性行为是学习行为的 。
(3)从行为的获得途径看,海洋馆里海豚表演顶球的行为属于动物的 。
(4)蚂蚁和蜜蜂营群体生活,有明确的分工。这样的行为称为 。
15.随着生态保护力度的加大,蓬莱的自然环境越来越优美,在蓬莱栖息的鸟类也越来越多,人鸟和谐、温馨共存的场景已成为常态。如图是人们在蓬莱拍摄的白天鹅和白鹭照片,依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天鹅每年9-10月份就会由北向南寻找栖息地越冬,天鹅往往成群行动,群内有首领有警卫,它们是具有 行为的一类动物。
(2)天鹅是世界上飞得最高的鸟类之一,它们的飞行要消耗巨大的 ,依赖于体内发达的 、 、 等系统协同提供。
(3)天鹅和白鹭等鸟类身体内有发达的 ,实现了它们特有的呼吸方式: 。
(4)鸟类的直肠都很短,这有利于 ,适于 。
16.同学们一定都读过《昆虫记》,大家一定会想起“迁徙的蜘蛛”、“会唱歌的蟋蟀”还有“勤劳的蜜蜂”等十分有趣的故事。
(1)上述三种动物体内都无脊椎骨组成的 ,属于无脊椎动物;其中只有两种动物属于昆虫,具有2对翅、3对足等特征,它们是蟋蟀和 。
(2)“会唱歌的蟋蟀”在繁殖期间,凭着本能“唱歌”以吸引异性。从行为功能或意义来看,该行为属于 行为。
(3)“勤劳的蜜蜂”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 ,成员间分工明确。
17.学习了动物的行为这一节后,某校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在迷宫的出口处放一些小白鼠喜爱的食物,将饥饿的小白鼠放进迷宫入口,记录小白鼠找到食物的时间。分别用三只小白鼠做实验,每只小白鼠做三次实验,每次都保证小白鼠处于饥饿状态。迷宫示意图和实验数据如表(在相同环境条件下测得):
(1)该兴趣小组同学提出的问题是“小白鼠经过训练能学会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吗?”,
他们做出的假设是 。从表中的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实验数据 (填“支持”或“不支持”)他们所做的假设。
(2)从行为获得途径上看,小白鼠通过训练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属于 行为(填“先天性”或“学习”),这种行为是建立在 (填“先天性行为”或“学习行为”)的基础上。
(3)三只小白鼠找到食物的时间 (填“相同”或“不同”),说明此类行为的获得能力是建立在 (填“遗传”或“环境”)因素的基础上的。若将小白鼠换成蚯蚓,蚯蚓难以经过短时间训练获取食物,说明“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 ”。
(4)根据上表的数据,将下面未完成的C鼠的曲线图完成
根据上面的曲线,发现三只小白鼠获取食物的三次时间有共同规律,即 ,可见此类行为可以通过训练得到 (选填“强化”或“弱化”)。
参考答案:
1.B
【分析】动物的行为是指动物进行的从外部可以观察到的有适应意义的活动,从动物行为的功能、意义、目的来看,动物的行为分为:取食行为、领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节律行为和社会(群)行为。
【详解】A.取食行为是动物通过各种方式获取生存所需的食物的行为,A错误。
B.繁殖行为是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如占巢、求偶、交配、孵卵、哺育等一系列行为,雌性孵卵,雌雄共同哺育后代属于繁殖行为,B正确。
C.攻击行为是指同种动物个体之间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域、巢区而发生相互攻击或战斗,C错误。
D.防御行为是为了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各种行为都是防御行为,D错误。
故选B。
2.D
【分析】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有觅食、攻击、防御、繁殖、迁徙等,动物生殖行为是指与动物繁殖后代有关的行为。
【详解】A.狗熊偷吃蜂蜜涉及到了狗熊的觅食行为,A不符合题意。
B.防御行为是指动物为对付外来侵略、保卫自身的生存、或者对本族群中其他个体发出警戒而发生的任何一种能减少来自其他动物伤害的行为。蜜蜂群起而攻之是防御行为,B不符合题意。
C.蜜蜂群中具有一定的组织和明确的分工,是社会行为,C不符合题意。
D.动物生殖行为是指与动物繁殖后代有关的行为,这个事件中没有涉及到,D符合题意。
故选D。
3.A
【详解】(1)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关节和肌肉组成。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骨骼肌、骨、关节相互配合活动,在神经系统的支配和其他系统的辅助下共同完成的。
(2)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而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之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学习行为是建立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也称为后天性行为。
(3)社会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
【分析】A.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主要由骨、关节和肌肉组成,骨在运动中起杠杆作用,关节在运动中起支点作用,肌肉在运动中起动力作用,故A正确。
B.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之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故B错误。
C.社会行为(社群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故C错误。
D.动物之间在通讯时,可通过动作、声音、气味进行交流,故D错误。
故选A。
4.C
【分析】(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如蜘蛛结网等。
(2)学习行为是在体内的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详解】A.蟾蜍没有吃第二只大野蜂,说明了蟾蜍通过生活经验,对大野蜂有了识别,害怕被大野蜂鳌刺舌头,因而不再吞吃,并不是已经吃饱了,故A错误。
B.蟾蜍捕食苍蝇、大野蜂说明了蟾蜍有捕食昆虫的本能,这些行为都是生来就有的,不学就会的,由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先天性行为,故资料中描述的蟾蜍的行为不都属于学习行为,故B错误。
C.大野蜂被蟾蜍捕食后,螫刺蟾蜍舌头的行为是防御行为,属于生来就有的先天性行为,故C正确。
D.苍蝇、大野蜂体表有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都属于节肢动物;蟾蜍属于两栖动物,故苍蝇、大野蜂、蟾蜍不属于同一动物类群,故D错误。
故选C。
5.D
【分析】按照行为的获得途径分,动物的行为大致可以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不会丧失。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学习行为使动物能更好地适应复杂的生活环境。
【详解】A.蚂蚁搬家、作茧自缚、蜻蜓点水,都是由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属于先天性行为;惊弓之鸟是动物出生后形成的,属于学习行为,A错误。
B.学习行为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受遗传因素的限制,如不同种类的小鼠走迷宫所用的时间不同,这是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学习行为有利于动物适应更复杂的环境,B错误。
C.群体中的分工合作需要及时交流信息,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母鸡咯咯地召唤小鸡,蜜蜂的各种舞蹈,属于信息交流;蚊子发出“嗡嗡”声,是飞行时翅的颤抖形成的,不是群体内的信息交流,C错误。
D.小袋鼠出生后爬到母袋鼠育儿袋内吃奶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D正确。
故选D。
6.D
【分析】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不会丧失;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详解】ABC.向人“行礼”、 向旅客索取食物、 拧开矿泉水瓶的瓶盖,这些都是动物出生后,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学习行为,ABC不符合题意。
D.小猴生下来就会吃奶,是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先天性行为,D符合题意。
故选D。
7.B
【分析】动物的行为是指动物进行的从外部可以观察到的有适应意义的活动。从行为所具有的适应性意义来看,动物的行为分为:取食行为、繁殖行为、防御行为、攻击行为、迁徙行为、社会行为等。
【详解】A.攻击行为指间种个体之间由于争夺食物、配偶、巢区或领域而发生的相互攻击行为,双方身体很少受到伤害,A错误。
B.防御行为是不同种动物为了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各种行为都是防御行为,如逃跑、装死、释放臭气、保护色、警戒色、集体防御等,题干中野牛的这种行为属于防御行为,B正确。
C.取食行为指动物获取营养的各种活动,包括寻找、获取、加工、摄入和储食等,C错误。
D.领域行为是动物为了自己的生活环境等而占领地域的行为,D错误。
故选B。
8.A
【分析】《昆虫记》的作者是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文学家。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
【详解】A.《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创作的长篇生物学著作,故A符合题意。
B.弗里施是奥地利动物学家,他的著作有《蜜蜂的生活》《蜜蜂的舞蹈语言和方位确定》,故B不符合题意。
C.劳伦兹是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科普作家,著有《所罗门王的指环》《攻击的秘密》《雁语者》《狗的家世》等,故C不符合题意。
D.廷伯根是荷兰裔英国动物学家 ,现代行为生物学奠基人之一,著作有《本能的研究》《动物的社会行为》及《银鸥世界》等,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D
【分析】动物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也称为后天性行为。
【详解】A.鹦鹉学舌是建立在遗传因素基础上,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属于学习性行为,A正确。
B.动物的先天性行为使动物能适应环境,得以生存和繁殖后代,动物的学习行为可以让它们更好地适应复杂环境的变化,B正确。
C.动物的行为常常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运动,如蜜蜂通过舞蹈交流,C正确。
D.产卵行为从动物行为的功能看属于繁殖行为,从动物行为的来源看,是生来就有的,不学就会的,由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先天性行为,不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D错误。
故选D。
10.C
【分析】(1)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
(2)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
【详解】A.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当刺激学习行为产生的环境因素去除后,学习行为会逐渐消失,故A错误。
B.动物通过动作、声音、气味等进行信息交流,因此把动作、声音、气味叫做动物“语言”,所以动物群体中的信息交流发生于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并不只是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个体之间,故B错误。
C.营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有明确的分工,使动物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有利于群体的生存和繁衍,故C正确。
D.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得来的行为,而“蜻蜓点水”是蜻蜓产卵的行为,既属于动物的繁殖行为,又属于先天性行为,故D错误。
故选C。
11.C
【分析】社会行为是一些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如蜂群中的蜂王、工蜂、雄蜂各有分工。有的群体中还会形成等级,如草原上的雄性头羊总是优先占领配偶、食物等。
【详解】A.蜂群中的工蜂、雄蜂和蜂王各有分工,都体现了具有明确的分工,因此属于社会行为,A不符合题意。
B.首领狒狒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栖息场所,负责指挥整个社群的行为,属于社会行为,B不符合题意。
C.稻谷成熟时,麻雀成群结队飞往农田啄食,没有组织,成员之间也没有明确分工,不属于社会行为,C符合题意。
D.白蚁群体中的兵蚁专司蚁巢的保卫,需要彼此配合、密切合作才能维持群体的正常生存,体现了群体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因此属于社会行为,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B
【分析】在探究蚂蚁的通讯时,蚂蚁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是依靠分泌物的气味,据此答题。
【详解】A.为不影响实验效果,捕获的蚂蚁必需来自同一蚁穴,A错误。
B.实验所用的蚂蚁最好饲养一段时间后,使它处于饥饿状态,这样更利于实验观察,B正确。
C.在探究过程中,A岛放入甜食,C岛放入等量的清水,C错误。
D.实验用的木条大小、长短大致要一致,以免影响实验结果,不可以直接用手移动“桥”,实验过程中用手对调两根小木条,手的气味会影响实验结果,D错误。
故选B。
13.(1)先天性
(2)传递信息
(3) 遗传物质 高等
【分析】(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如蜘蛛结网等。
(2)学习行为是在体内的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详解】(1)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说,小白鼠的“寻墙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
(2)通讯是指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会产生某种行为反应的现象。群体中的分工合作需随时交流信息,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通常小白鼠找到食物后会发出一种叫声,会引来其他小白鼠,这种叫声起到了传递信息的作用。
(3)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小白鼠的学习能力存在个体差异,是由动物的遗传物质决定的。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越复杂。
14.(1)防御
(2) 生来 遗传物质 ①②③④ 基础
(3)学习行为
(4)社会行为/社群行为
【分析】(1)按照行为的功能看,动物的行为有取食行为、防御行为、迁徙行为、领域行为、繁殖行为、社会行为、攻击行为等。
(2)按照行为的获得途径看,动物的行为大致可以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学习行为是动物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通过学习和生活经验获得的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学习行为的基础。
【详解】(1)①黄鼬放出臭气,是为了恐吓敌害,掩护自己逃跑,避免伤害,属于防御行为,这种行为对于维持动物个体的生存和种群的繁衍是十分重要的。
(2)①黄鼬放出臭气、②羚羊吃草、③黄鹂筑巢、④秋天雁南飞,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得来的行为。
(3)海洋馆里海豚表演顶球的行为,是海豚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学习训练得来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
(4)蚂蚁和蜜蜂群体内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因此蚂蚁和蜜蜂营群体生活,这样的行为称为社会行为。
15.(1)社会
(2) 能量 呼吸系统 消化系统 循环系统(以上三空顺序可互换)
(3) 气囊 双重呼吸
(4) 减轻体重 飞行生活
【分析】社会行为指的是同种动物集群活动,相互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详解】(1)天鹅往往成群行动,群内有首领有警卫,可以看出天鹅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成员之间相互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说明天鹅是具有社会行为的一类动物。
(2)飞行是一种运动,需要一定的能量支持,鸟类飞行要消耗巨大的能量;
鸟类飞行时消耗的能量来自细胞的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呼吸作用需要氧气,氧气通过鸟类体内的呼吸系统提供;呼吸作用还需要有机物,有机物通过鸟类体内的消化系统提供;氧气和有机物要运输到肌肉细胞,还需要循环系统发挥作用。因此,鸟类飞行时消耗的能量依赖于其体内发达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协同提供。
(3)鸟类的身体内有与肺相通的发达的气囊,气囊的主要功能是储存空气,辅助呼吸,使吸入的空气两次通过肺,保证肺充分地进行气体交换,协助肺完成双重呼吸,为飞行提供充足的氧气。鸟类通过气囊实现了它们特有的呼吸方式:双重呼吸。
(4)鸟类的直肠很短,粪便可随时排出体外,有利于减轻飞行时的体重,适于飞行生活。
16.(1) 脊柱 蜜蜂
(2)先天性
(3)组织
【分析】节肢动物的共同特征是: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把动物的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详解】(1)蜘蛛、蟋蟀、蜜蜂体内都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三种动物均属于节肢动物,体表都具有坚韧的、防止水分散失的外骨骼。但其中只有蟋蟀和蜜蜂属于昆虫,具有2对翅、3对足等特征。
(2)蟋蟀在繁殖期间,凭着本能唱歌以吸引异性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
(3)蜜蜂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间分工明确,属于社会行为。蜜蜂的群体内部主要是通过动作(如跳舞)完成信息交流的。
17. 小白鼠经过训练能/不能学会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 支持/不支持 学习 先天性行为 不同 遗传 越强 找到食物的时间越来越短/找到食物的速度越来越快 强化
【详解】(1)该兴趣小组同学提出的问题是“小白鼠经过训练能学会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吗?”,
他们做出的假设是小白鼠经过训练能/不能学会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从表中的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实验数据支持/不支持他们所做的假设。
(2)从行为获得途径上看,小白鼠通过训练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这种行为是建立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生活经验获得的。
(3)三只小白鼠找到食物的时间不同,说明此类行为的获得能力是建立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的。若将小白鼠换成蚯蚓,蚯蚓难以经过短时间训练获取食物,说明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
(4)根据上表的数据,C鼠的曲线可表示为:
。
(5)根据上面的曲线,发现三只小白鼠获取食物的三次时间有共同规律,即找到食物的时间越来越短,或者是找到食物的速度越来越快,可见此类行为可以通过训练得到强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