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福建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福建卷)(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14 14:38:03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福建卷)
历 史
(本试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75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
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管子·立政九败解》中说道:“人君唯毋听观乐玩好,则败。凡观乐者,宫室、台池,珠玉、声乐也。此皆费财尽力伤国之道也。”这一言论可用来说明(  )
A.社会动荡影响艺术发展 B.民本思想得到一定凸显
C.传统礼乐制度受到挑战 D.仁政理念得到基本践行
2.秦代臣民的奏章文书可以逐级上达皇帝,有紧急的非常事件发生时,可越级向皇帝报告,称为“变事书”,任何机构和个人均不得阻拦和延误传递,否则会受到严厉的惩处。这一制度设计旨在(  )
A.方便皇帝了解民情 B.维系大一统的统治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完善国家管理体系
3.河西走廊地区发现了数千座魏晋十六国时期的壁画墓,图1和图2是这些壁画墓中出土的两幅壁画。两幅图可用于说明当时(  )
A.庄园式劳作的出现 B.铁犁牛耕全国普及
C.农业生产水平较高 D.稻麦复种得以推广
4.南宋时期兴起永嘉学派,其代表人物陈亮认为,“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间无非事”,叶适也提出“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的主张。据此可知,永嘉学派(  )
A.受格物致知思想的影响 B.与心学一脉相承
C.维护了理学的正统地位 D.主张经世致用
5.康熙晚期,清廷在西北部和北部逐步推行绿营兵屯田、八旗屯田、流人屯田、民户屯田和维吾尔人屯田,先后在传统牧区兴建了太仆寺牧场、上驷院牧场、八旗牧场、绿营牧场等一系列官牧场。屯牧政策推行(  )
A.大大缓解内地严重的人口压力 B.一定程度抵御了西方列强扩张
C.支持了清廷的政治和军事活动 D.推动了游牧文明向内地的扩展
6.1901—1906年间,在督抚安排下,地方新式官报的宣传方式、技术不断创新。1907年中央官报开办后,地方官报的体例、性质逐渐与其保持一致,内容上以文牍为主,减少了地方新闻等内容,由原来的“新闻纸”转变为“官文书”。上述变化表明(  )
A.新式舆论方式占主导 B.传统政治理念根深蒂固
C.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 D.新政改革违背政府初衷
7.下表为近代不同时期对华贷款总额最多的国家的相关数据统计。其中②是(  )
年份 1840—1911年 1911—1927年 1927—1949年
国家 ① ② ③
金额(万元) 41981 69627 321983
占列强对华贷款的比重 55.3% 44.2% 60.3%
A.日本 B.英国 C.德国 D.美国
8.下图为漫画家张乐平40年代后期创作的系列漫画《三毛流浪记》中的《不如洋娃娃》。该漫画(  )
A.讽刺抗战背景下恶性通货膨胀 B.折射出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C.揭露内战时期的人口贩卖问题 D.批判洋货涌入冲击了民族工业
9.1953年8月底,中共中央发出指示,提出削减事业拨款、精简行政机构,并动员党政军民节约粮食,使之成为一种良好风气。《人民日报》也发表社论、强调必须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厉行节约、紧缩开支。节约运动旨在(  )
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B.强调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
C.巩固农村土地改革的成果 D.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10.1961年,法国官员访华时表示,中法建交必须在阿尔及利亚问题解决之后。陈毅外长回答说:“我们对中法建交可以等待,但我们对阿尔及利亚人民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支持,将一直持续到他们的独立斗争取得胜利为止。”这说明中国致力于(  )
A.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支持世界非殖民化运动
C.促进非洲国家经济发展 D.推动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11.我国坚持精准扶贫、尽锐出战,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脱贫群众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的解决。这体现了(  )
A.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成就 D.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
12.公元前4世纪晚期,亚历山大在征服波斯帝国的过程中,将贵金属战利品铸造成带有希腊神像的阿提卡(希腊地名)标准货币,在他去世后希腊城市和继承王国也发行同类型货币,在希腊到印度的广阔区域内流通。据此可推知,这些货币(  )
A.便利了世界的贸易往来 B.体现了“希腊化”认同
C.促进了帝国的长治久安 D.宣传了君权神授的理念
13.百合花图案原是基督教中的一种神学象征符号,此后逐渐成为法国国王的专属纹章。13世纪中后期,法兰西王国内的王室领地或领有国王“特许状”的城市在其印章上加上了百合花图案。这有助于佐证(  )
A.百合花成为法国的象征符号 B.法兰西王权有一定程度加强
C.等级君主制在法国已经形成 D.教会教权与世俗王权的结合
14.下面是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德国国内各行业人口所占比例及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单位:%)情况。这可用于研究(  )
A.工业革命助推了德国城市化的发展 B.工业革命促进了劳资关系的改善
C.农业经济对工业文明抵制的无效性 D.生产力发展加速了德国统一历程
15.1952年,苏联某集体农庄的统计数据显示:生产1公担马铃薯的成本是40卢布,而它的收购价格仅为3卢布。1952—1953年,生产谷物、牛肉、猪肉和牛奶都是赔本的,而这种现象在苏联各地的集体农庄是“普遍存在的”。这反映出当时的苏联(  )
A.农业领域改革势在必行 B.实行余粮收集制导致粮食紧缺
C.受制于西方的经济封锁 D.发展重工业滞后了农业机械化
16.下图为2005年至2021年东盟各国和中、日、韩、英、美五国在数字服务领域的出口规模增长倍数,以及数字服务出口额在本国服务出口总额中的占比情况。该图说明(  )
A.区域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B.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严重
C.世界对中国的依存度上升 D.国际政治旧秩序依然存在
第Ⅱ卷
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 52 分。
17.(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史学工作者对王安石及其变法作了再评价。他们把王安石变法置于宋代特定的封建时代的历史环境中,指出王安石的新法代表着地主阶级的利益,在维护宋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同时,还推动了宋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历史的前进。至20世纪80年代,私有制取得了一定的合法性。研究者批评青苗法、免役法、市役法等抑制兼并的措施“实质上是国家运用政权力量来排斥一般兼并而自为兼并”,“表现为政府对经济事务的强权干预”,变法“对民间工商业发展极为不利”。进入21世纪以来,对王安石变法评价的最大变化,即已走出非此即彼的评价模式,如理解王安石要做什么,“一是使国家财政运转合理化:二是取代兼并之家的垄断地位”,使财政合理化的关键在于把“钱放在国家与经济之间关系的中心位置”,多角度地对王安石变法进行分析。
——摘编自李华瑞《近二十年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重新认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20世纪80年代以来史学工作者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一
据《闽书》记载,明初以来,除提供征派差役依据之外,里甲“祭祀、乡饮、迎春等事,皆其措办”,清朝则增加了宣读圣谕、倡导互助等新职能。里长和甲首多以宗族为中心,控制族内的人丁和田产,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相应职务,形成了相当严密的赋役共同体。明清统治者制定了不少乡村治理的律令条规,还允许各地的家训族规成为国家律令的补充。福建地方官府大多要求基层“粮户归宗”,即承认里长和甲首的世袭特权,承认致仕归乡官僚的社会影响力,承认乡村社会的宗族自治,从而维护“服赋役而隶版籍”的统治秩序。
——据郑振满《明清福建的里甲户籍与家族组织》等
材料二
中世纪晚期的英国,村镇、庄园、教区共同构成了乡村基层组织,它们之间各自独立履行职权,又相互牵制和争夺。在这种形势下,村民们得以开展自我管理,乡村管理者由村民集体选举产生。那些具有法律知识的乡绅逐渐跻身治安法官之列,而约曼(富裕农民)则逐渐成为陪审团的主体。大量乡绅和约曼家庭的子弟,逐渐占据财政部、枢密院、议会等中央机关的要职,挑战贵族对官职的垄断地位。村庄共同体逐渐摒弃了血缘关系纽带,形成基于地域的具有共同担当、共同抵御的集体意识。
——据侯建新《中英封建晚期乡村组织比较》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福建地方乡村治理的特点及其成因。(11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清福建和中世纪晚期英国乡村治理方式的异同。(10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英乡村治理方式的认识。(3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魏晋南北朝绘画地理分布图(局部)
——据赵振宇《魏晋南北朝绘画地理格局研究》绘制
从地图中A、B、C三个区域,任意选择一个,概括所选区域绘画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20.(12分)以下是《全球通史》第六编目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六编 (公元1500—1763年)
第22章 西欧的扩张:伊比利亚阶段,1500—1600年
第23章 西欧的扩张:荷兰、法国、英国阶段,1600—1763年
第24章 俄国在亚洲的扩张
第25章 全球统一性的开始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请给第六编拟定一个标题,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述。(12分)(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024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福建卷)
历史·全解全析
(本试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75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
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管子·立政九败解》中说道:“人君唯毋听观乐玩好,则败。凡观乐者,宫室、台池,珠玉、声乐也。此皆费财尽力伤国之道也。”这一言论可用来说明(  )
A.社会动荡影响艺术发展 B.民本思想得到一定凸显
C.传统礼乐制度受到挑战 D.仁政理念得到基本践行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人君唯毋听观乐玩好,则败”“皆费财尽力伤国之道”等可知,管子认为如果统治者沉迷声色犬马,国家必然衰败,人君贪图享乐是浪费钱财、消耗民力、伤害国家的行为,这些观点蕴含着一定的民本思想,故选B项;材料强调反对统治者沉溺玩乐,属于治国理念,材料并没有涉及社会动荡对艺术发展的影响,排除A项;礼乐制度强调各安其位,核心是规范社会等级秩序,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材料体现民本色彩,仁政是孟子提出的治国方略,是儒家的政治主张,主要宣扬“民贵君轻”“人性本善”等,材料并不涉及仁政思想,排除D项。
2.秦代臣民的奏章文书可以逐级上达皇帝,有紧急的非常事件发生时,可越级向皇帝报告,称为“变事书”,任何机构和个人均不得阻拦和延误传递,否则会受到严厉的惩处。这一制度设计旨在(  )
A.方便皇帝了解民情 B.维系大一统的统治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完善国家管理体系
【答案】B
【解析】据材料“臣民的奏章文书可以逐级上达皇帝”“任何机构和个人均不得阻拦和延误传递”可知,秦代通过这一奏章制度加强了对全国的控制,有利于巩固大一统的统治,故选B项;通过了解民情,最终目的是为了加强统治,排除A项;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表述片面,不仅加强地方,也加强对中央的控制,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通过奏章制度进行国家管理,不能得出是体系的完善,排除D项。
3.河西走廊地区发现了数千座魏晋十六国时期的壁画墓,图1和图2是这些壁画墓中出土的两幅壁画。两幅图可用于说明当时(  )
A.庄园式劳作的出现 B.铁犁牛耕全国普及
C.农业生产水平较高 D.稻麦复种得以推广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魏晋十六国时期,两幅壁画显示河西走廊地区已经使用铁犁牛耕这一先进的生产方式,且丰收丰产,故选C项;“庄园式劳作”不合题意,与图1提及的是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相悖,排除A项;“全国普及”不合题意,与材料仅提及河西走廊相悖,排除B项;“稻麦复种得以推广”不合时空,“稻麦复种得以推广”在宋朝,排除D项。
4.南宋时期兴起永嘉学派,其代表人物陈亮认为,“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间无非事”,叶适也提出“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的主张。据此可知,永嘉学派(  )
A.受格物致知思想的影响 B.与心学一脉相承
C.维护了理学的正统地位 D.主张经世致用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永嘉学派以实际行动、日常行为为主题,强调功利、注重事功,侧重功成事济,学习要服务于“物”“事”等社会实际,故选D项;“格物致知思想”不合史实,朱熹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明道德之善”,与永嘉学派主张“经世致用,义利并举”相悖,排除A项;“一脉相承”不合史实,永嘉学派强调义理不能脱离功利,而心学侧重重义轻利,排除B项;“维护了”不合逻辑,应为“冲击了”,排除C项。
5.康熙晚期,清廷在西北部和北部逐步推行绿营兵屯田、八旗屯田、流人屯田、民户屯田和维吾尔人屯田,先后在传统牧区兴建了太仆寺牧场、上驷院牧场、八旗牧场、绿营牧场等一系列官牧场。屯牧政策推行(  )
A.大大缓解内地严重的人口压力 B.一定程度抵御了西方列强扩张
C.支持了清廷的政治和军事活动 D.推动了游牧文明向内地的扩展
【答案】C
【解析】清政府在西北和北方实行屯田和建立牧场,有利于军队的长期驻扎,保证了军粮和军马的稳定供应,为清政府开展治边和巩固边疆的军事行动提供了支持,故选C项;由“绿营兵屯田、八旗屯田、流人屯田、民户屯田和维吾尔人屯田”可知,主要是由当地人参与的,所以屯牧政策与缓解内地人口压力关联度不大,排除A项;西方列强的扩张发生于近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屯田政策说明北方和西北部农耕文明得以扩展,所以游牧文明向内地的拓展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6.1901—1906年间,在督抚安排下,地方新式官报的宣传方式、技术不断创新。1907年中央官报开办后,地方官报的体例、性质逐渐与其保持一致,内容上以文牍为主,减少了地方新闻等内容,由原来的“新闻纸”转变为“官文书”。上述变化表明(  )
A.新式舆论方式占主导 B.传统政治理念根深蒂固
C.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 D.新政改革违背政府初衷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不断创新......‘官文书’”可知,新政时期地方新式官报由之前呈现不断创新的方式和技术的特点,转变为受到中央官报的影响而趋同,这表明传统政治理念根深蒂固,故选B项;据材料“‘新闻纸’......‘官文书’”可知,官报的方式又回归传统,新式舆论方式占主导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20世纪初的革命指的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材料没有此信息,排除C项;晚清政府的新政中存在强化中央政府权力的目的,排除D项。
7.下表为近代不同时期对华贷款总额最多的国家的相关数据统计。其中②是(  )
年份 1840—1911年 1911—1927年 1927—1949年
国家 ① ② ③
金额(万元) 41981 69627 321983
占列强对华贷款的比重 55.3% 44.2% 60.3%
A.日本 B.英国 C.德国 D.美国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一战时期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日本诱惑袁世凯签订了“中日民四条约”,形成了独霸中国的局面,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日本同时扶植了奉系和皖系军阀,在当时列强侵华问题上占据优势地位,即1911—1927年日本对华贷款总额最多,所以②是日本,故选A项;19世纪中期前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通过两次鸦片战争和瓜分狂潮成为侵华的主导力量,所以①是英国,排除B项;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时期都是战败国,不可能在对华资本输出问题上占据主导地位,排除C项;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国民政府对外主要依靠英美列强,尤其是解放战争时期,美国通过《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形成独霸中国的局面,所以③是美国,排除D项。
8.下图为漫画家张乐平40年代后期创作的系列漫画《三毛流浪记》中的《不如洋娃娃》。该漫画(  )
A.讽刺抗战背景下恶性通货膨胀 B.折射出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C.揭露内战时期的人口贩卖问题 D.批判洋货涌入冲击了民族工业
【答案】B
【解析】据漫画信息,漫画中三毛模仿洋娃娃出卖自己,标价一万元,但是他发现人们宁愿花更高的价钱购买洋娃娃,客观上反映了当时通货膨胀导致的物价飞涨,同时也揭露了百姓生活困苦的社会现实,进一步加剧了国民党的统治危机,故选B项;“40年代后期”说明时间应该是解放战争时期,排除A项;漫画中贩卖的是洋娃娃,并非现实中的人,而且三毛也并未成功出售自己,排除C项;漫画中主要批判的是国民党的腐败统治导致社会民生艰难,排除D项。
9.1953年8月底,中共中央发出指示,提出削减事业拨款、精简行政机构,并动员党政军民节约粮食,使之成为一种良好风气。《人民日报》也发表社论、强调必须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厉行节约、紧缩开支。节约运动旨在(  )
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B.强调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
C.巩固农村土地改革的成果 D.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提出削减事业拨款……节约粮食”“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厉行节约、紧缩开支”可知,中共中央指示削减拨款,节约粮食。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一五”计划已经开始实施,削减拨款和节约粮食等行为有助于为之提供资金和工业原料,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故选D项;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已经完成,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1953年“一五”计划已经开始实施,其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均衡发展”说法不符合史实,且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且材料不仅涉及农民和农业,还涉及党政军民等,排除C项。
10.1961年,法国官员访华时表示,中法建交必须在阿尔及利亚问题解决之后。陈毅外长回答说:“我们对中法建交可以等待,但我们对阿尔及利亚人民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支持,将一直持续到他们的独立斗争取得胜利为止。”这说明中国致力于(  )
A.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支持世界非殖民化运动
C.促进非洲国家经济发展 D.推动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我们……持续到他们的独立斗争取得胜利为止”并结合所学阿尔及利亚是法属殖民地及其民族解放运动的史实可知,中国致力于支持世界非殖民化运动,故选B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践行的基本外交准则,但这与中法建交及其对阿尔及利亚的态度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由“持续到他们的独立斗争取得胜利为止”可得,中国致力于支持非洲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运动,而不是促进非洲国家经济发展,排除C项;1961年世界多极化趋势尚不明朗,且D项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D项。
11.我国坚持精准扶贫、尽锐出战,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脱贫群众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的解决。这体现了(  )
A.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成就 D.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
【答案】C
【解析】2020年11月,我国最后九个贫困县实现贫困退出,这标志着我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这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成就,故选C项。1956年中国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排除A项;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排除B项;材料无法反映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扩大,排除D项。
12.公元前4世纪晚期,亚历山大在征服波斯帝国的过程中,将贵金属战利品铸造成带有希腊神像的阿提卡(希腊地名)标准货币,在他去世后希腊城市和继承王国也发行同类型货币,在希腊到印度的广阔区域内流通。据此可推知,这些货币(  )
A.便利了世界的贸易往来 B.体现了“希腊化”认同
C.促进了帝国的长治久安 D.宣传了君权神授的理念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希腊城市和继承王国也发行同类型货币……广阔区域内流通”可知,亚历山大铸造的阿提卡货币在希腊化世界中形成了相对统一的货币体系,不仅便利了希腊化世界的贸易往来,就如同希腊语的使用一样,成为定义希腊化世界的标志,故它的广泛流通体现了“希腊化”认同,故选B项;据材料“在希腊到印度的广阔区域内流通”可知,这一类型货币是在希腊到印度这一区域流通,而非整个“世界”,排除A项;据材料“在他去世后希腊城市和继承王国也发行同类型货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并不是这些货币对当时帝国带来的影响,而是强调其对整个希腊化世界产生的影响,排除C项;据材料“将贵金属战利品铸造成带有希腊神像的阿提卡标准货币”可知,其目的是为了宣扬战功以及宣传统治的合法性,与宣传君权神授的理念无关,排除D项。
13.百合花图案原是基督教中的一种神学象征符号,此后逐渐成为法国国王的专属纹章。13世纪中后期,法兰西王国内的王室领地或领有国王“特许状”的城市在其印章上加上了百合花图案。这有助于佐证(  )
A.百合花成为法国的象征符号 B.法兰西王权有一定程度加强
C.等级君主制在法国已经形成 D.教会教权与世俗王权的结合
【答案】B
【解析】据材料“13世纪中后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整个西欧社会已经进入了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兴起以及王权不断加强的历史发展时期,据材料“百合花图案逐渐成为法国国王的专属纹章”及“王室领地或……加上了百合花图案”可知,作为国王个人象征符号的百合花图案,其政治意象的内涵愈发凸显,显示了王权的加强,故选B项;据材料“百合花图案逐渐成为法国国王的专属纹章”可知,百合花图案为国王和王室专属,并非整个法国的象征符号,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等级君主制在法国的形成是以1302年三级会议的召开为标志,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教权与世俗王权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从最初几个世纪的合作,到中世纪盛期教权大于王权,再到13世纪之后,王权逐渐大于教权的过程。据材料“百合花图案原逐渐成为法国国王的专属纹章”可知,百合花成为国王专属纹章,表明教权已逐渐处于世俗王权控制之下,但无法由此得出教权与王权结合,排除D项。
14.下面是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德国国内各行业人口所占比例及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单位:%)情况。这可用于研究(  )
A.工业革命助推了德国城市化的发展 B.工业革命促进了劳资关系的改善
C.农业经济对工业文明抵制的无效性 D.生产力发展加速了德国统一历程
【答案】A
【解析】据第一幅柱状图可知,19世纪后期及20世纪初,工业和服务业比例提升,农业占比下降,这有利于推动德国城市化发展,第二幅图中城市人口比例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得以迅速提高,体现出两次工业革命助推了德国的城市化发展,故选A项;材料图片数据只有城市人口占比和各行业人口占比,不能说明劳资关系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数据是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德国国内各行业人口所占比例及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只能说明工业经济的发展,无法体现农业经济对工业文明的抵制,排除C项;材料仅是德国经济发展的数据,图中不能体现德国统一,更不能说明生产力发展对于德国统一的推动,排除D项。
15.1952年,苏联某集体农庄的统计数据显示:生产1公担马铃薯的成本是40卢布,而它的收购价格仅为3卢布。1952—1953年,生产谷物、牛肉、猪肉和牛奶都是赔本的,而这种现象在苏联各地的集体农庄是“普遍存在的”。这反映出当时的苏联(  )
A.农业领域改革势在必行 B.实行余粮收集制导致粮食紧缺
C.受制于西方的经济封锁 D.发展重工业滞后了农业机械化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收购价格仅为3卢布”“都是赔本的”“普遍存在的”等并结合所学可知,苏联农业集体化实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生产,导致农业落后,因此农业领域的改革势在必行,故选A项;1921年新经济政策取代余粮收集制,而材料是斯大林模式伤害农民利益,排除B项;材料中的情况是由于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带来的,与西方的经济封锁无关,排除C项;发展重工业会推动农业机械化,苏联农业机械化水平很高,排除D项。
16.下图为2005年至2021年东盟各国和中、日、韩、英、美五国在数字服务领域的出口规模增长倍数,以及数字服务出口额在本国服务出口总额中的占比情况。该图说明(  )
A.区域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B.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严重
C.世界对中国的依存度上升 D.国际政治旧秩序依然存在
【答案】A
【解析】东盟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增长倍数相对较大,仅低于中国和新加坡,其数字服务出口额在本国服务出口总额中的占比情况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说明其数字服务贸易总体上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国家之间差距大的问题,从增速上看,印尼、缅甸、柬埔寨、马来西亚等国两项都低于其他国家或者世界平均水平,新加坡、越南和菲律宾则数据相对都较高,所以这意味着东盟地区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故选A项;题干信息仅能体现不同国家增速与本国占比的差距,并不能体现其绝对数值,所以不能说明存在贫富分化问题,排除B项;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并非该统计分析图聚焦的主要对象,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信息与国际政治旧秩序无关,与国际经济旧秩序有一定的关系,排除D项。
第Ⅱ卷
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 52 分。
17.(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史学工作者对王安石及其变法作了再评价。他们把王安石变法置于宋代特定的封建时代的历史环境中,指出王安石的新法代表着地主阶级的利益,在维护宋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同时,还推动了宋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历史的前进。至20世纪80年代,私有制取得了一定的合法性。研究者批评青苗法、免役法、市役法等抑制兼并的措施“实质上是国家运用政权力量来排斥一般兼并而自为兼并”,“表现为政府对经济事务的强权干预”,变法“对民间工商业发展极为不利”。进入21世纪以来,对王安石变法评价的最大变化,即已走出非此即彼的评价模式,如理解王安石要做什么,“一是使国家财政运转合理化:二是取代兼并之家的垄断地位”,使财政合理化的关键在于把“钱放在国家与经济之间关系的中心位置”,多角度地对王安石变法进行分析。
——摘编自李华瑞《近二十年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重新认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20世纪80年代以来史学工作者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8分)
【答案】(8分)
简评:指出王安石变法不利于民间工商业发展(或加重了人民负担);认为变法的核心在理财;对变法的评价走出非此即彼的模式,从更多角度进行。(4分)学者的评价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时代要求;反映了新时期史学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拓宽研究王安石变法的视角(4分)
【解析】
据材料“对民间工商业发展极为不利”可得,指出王安石变法不利于民间工商业发展;据材料“钱放在国家与经济之间关系的中心位置”可知,认为变法的核心在理财;据材料“即已走出非此即彼的评价模式”和“多角度地对王安石变法进行分析”可知,对变法的评价走出非此即彼的模式,从更多角度进行;据时间“20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以来”结合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可得,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者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受当时的国内环境影响,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时代要求;反映了新时期史学的进一步发展;据材料“研究者批评青苗法、免役法、市役法等抑制兼并的措施”和“多角度地对王安石变法进行分析”可知,这些批评有利于拓宽王安石变法研究的视角。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一
据《闽书》记载,明初以来,除提供征派差役依据之外,里甲“祭祀、乡饮、迎春等事,皆其措办”,清朝则增加了宣读圣谕、倡导互助等新职能。里长和甲首多以宗族为中心,控制族内的人丁和田产,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相应职务,形成了相当严密的赋役共同体。明清统治者制定了不少乡村治理的律令条规,还允许各地的家训族规成为国家律令的补充。福建地方官府大多要求基层“粮户归宗”,即承认里长和甲首的世袭特权,承认致仕归乡官僚的社会影响力,承认乡村社会的宗族自治,从而维护“服赋役而隶版籍”的统治秩序。
——据郑振满《明清福建的里甲户籍与家族组织》等
材料二
中世纪晚期的英国,村镇、庄园、教区共同构成了乡村基层组织,它们之间各自独立履行职权,又相互牵制和争夺。在这种形势下,村民们得以开展自我管理,乡村管理者由村民集体选举产生。那些具有法律知识的乡绅逐渐跻身治安法官之列,而约曼(富裕农民)则逐渐成为陪审团的主体。大量乡绅和约曼家庭的子弟,逐渐占据财政部、枢密院、议会等中央机关的要职,挑战贵族对官职的垄断地位。村庄共同体逐渐摒弃了血缘关系纽带,形成基于地域的具有共同担当、共同抵御的集体意识。
——据侯建新《中英封建晚期乡村组织比较》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福建地方乡村治理的特点及其成因。(11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清福建和中世纪晚期英国乡村治理方式的异同。(10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英乡村治理方式的认识。(3分)
【答案】(24分)
(1)特点:以宗族为中心;职能丰富多元,灵活变通;充分发挥里长和甲首的作用;道德教化与法律规范相结合;国家指令和地方自治相结合。(答出四点得8分)
成因: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君主集权统治的需要;儒家思想的影响;科举制度的发展。(答出三点得3分)
(2)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基层民众自治;地方实力派成为行使治理权的主体;法律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较为突出。(答出两点4分)
异:前者呈现自上而下的中央权力渗透,后者呈现自下而上的地方权力宣示;前者乡村治理人员主要由世袭产生,后者乡村治理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前者主要以血缘宗族为纽带,而后者则以地域共同体为纽带。(6分)
(3)政治、经济、文化传统对不同文明的自治程度和模式有着深刻的影响;乡村治理需要建立德治、自治、法治相得益彰的结构框架:正确理解个体、家庭、社会、国家和人类的辩证关系;要处理好自治、他治及其与社会环境的关系。(3分,任答2点即可)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里长和甲首多以宗族为中心”可知以宗族为中心;据材料一“祭祀、乡饮、迎春等事,皆其措办”“清朝则增加了宣读圣谕、倡导互助等新职能”可知职能丰富多元,灵活变通;据材料一“即承认里长和甲首的世袭特权,承认致仕归乡官僚的社会影响力”可知充分发挥里长和甲首的作用;据材料一“还允许各地的家训族规成为国家律令的补充”可知道德教化与法律规范相结合;据材料一“承认乡村社会的宗族自治”可知国家指令和地方自治相结合。第二小问成因,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角度进行分析,经济上,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政治上,君主集权统治的需要;思想上,儒家思想的影响;据材料一“承认致仕归乡官僚的社会影响力”可知科举制度的发展。
(2)第一小问同,据材料一“承认乡村社会的宗族自治”和材料二“村民们得以开展自我管理”可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基层民众自治;据材料一“即承认里长和甲首的世袭特权,承认致仕归乡官僚的社会影响力”和材料二“大量乡绅和约曼家庭的子弟,逐渐占据财政部、枢密院、议会等中央机关的要职”可知地方实力派成为行使治理权的主体;据材料一“还允许各地的家训族规成为国家律令的补充”和材料二“那些具有法律知识的乡绅逐渐跻身治安法官之列”可知法律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较为突出。第二小问异,据材料一“承认乡村社会的宗族自治”和材料二“村民们得以开展自我管理”可知前者呈现自上而下的中央权力渗透,后者呈现自下而上的地方权力宣示;据材料一“即承认里长和甲首的世袭特权”和材料二“乡村管理者由村民集体选举产生”可知前者乡村治理人员主要由世袭产生,后者乡村治理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据材料一“里长和甲首多以宗族为中心”和材料二“形成基于地域的具有共同担当、共同抵御的集体意识”可知前者主要以血缘宗族为纽带,而后者则以地域共同体为纽带。
(3)结合所学中英国情的史实可知政治、经济、文化传统对不同文明的自治程度和模式有着深刻的影响;据材料一“还允许各地的家训族规成为国家律令的补充”可知乡村治理需要建立德治、自治、法治相得益彰的结构框架;据材料一“里长和甲首多以宗族为中心,控制族内的人丁和田产”可知正确理解个体、家庭、社会、国家和人类的辩证关系;结合所学基层治理的史实可知要处理好自治、他治及其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魏晋南北朝绘画地理分布图(局部)
——据赵振宇《魏晋南北朝绘画地理格局研究》绘制
从地图中A、B、C三个区域,任意选择一个,概括所选区域绘画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答案】(8分)
A区域,特点:绘画发展以墓葬壁画和石窟壁画为主;沿河西走廊分布;分布相对稀疏。(每点1分,任答2点,2分)
原因:政治环境较为安定;关内战乱导致移民涌入,带来先进技术和中原文化;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贸易通道,商品贸易较为兴盛;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后,影响不断扩大。(每点2分,任答3点,6分)
B区域,特点:分布大量寺院壁画和墓葬壁画;分布范围较广(沿黄河中下游分布);画家人数较多。(每点1分,任答2点,2分)
原因:中原地区经济文化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绘画历史悠久;黄河流域民族交流交往交融较为频繁;佛教在中原富有影响力;统治者的重视与倡导。(每点2分,任答3点,6分)
C区域,特点:以寺院壁画为主(以宗教题材为主);分布范围相对集中(集中分布长江下游和江浙地区);画家人数较多。(每点1分,任答2点,2分)
原因: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与中原文化;江南尤其是江浙地区的开发促进了文化的兴盛;佛教兴盛,修建大量寺院。(每点2分,任答3点,6分)
【解析】第一小问A区域特点,据材料“壁画基数”可知绘画发展以墓葬壁画和石窟壁画为主;结合图示地理区域可知沿河西走廊分布与分布相对稀疏。第二小问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角度分析,政治上,政治环境较为安定;经济上,关内战乱导致移民涌入,带来先进技术和中原文化与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贸易通道,商品贸易较为兴盛;文化上,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后,影响不断扩大。
第一小问B区域特点,据材料“壁画基数”“壁画寺院数”可知分布大量寺院壁画和墓葬壁画;结合图示地理区域可知分布范围较广(沿黄河中下游分布);据材料“画家人数”可知画家人数较多。第二小问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文化角度进行分析,政治上,统治者的重视与倡导;经济上,中原地区经济文化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绘画历史悠久;文化上,黄河流域民族交流交往交融较为频繁与佛教在中原富有影响力。
第一小问C区域特点,据材料“壁画寺院数”可知以寺院壁画为主(以宗教题材为主);结合图示地理区域分布可知分布范围相对集中(集中分布长江下游和江浙地区);据材料“画家人数”可知画家人数较多。第二小问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角度进行分析,政治上,南方相对安定;经济上,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与中原文化与江南尤其是江浙地区的开发促进了文化的兴盛;文化上,佛教兴盛,修建大量寺院。
20.(12分)以下是《全球通史》第六编目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六编 (公元1500—1763年)
第22章 西欧的扩张:伊比利亚阶段,1500—1600年
第23章 西欧的扩张:荷兰、法国、英国阶段,1600—1763年
第24章 俄国在亚洲的扩张
第25章 全球统一性的开始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请给第六编拟定一个标题,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述。(12分)(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答案】(12分)
示例:
标题:西方崛起的世界
新航路的开辟后,葡萄牙和西班牙首先走上了大规模殖民掠夺的道路,在非洲、亚洲与美洲建立了殖民据点或殖民地。17世纪,荷兰、英国、法国也在亚洲、非洲、北美洲建立殖民据点。欧洲人从殖民掠夺、商业贸易和奴隶贸易中获得的财富最终转化为资本,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大变革的时代。与此同时俄国人不断向东扩张,挺进到太平洋。
殖民扩张中断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格局。亚洲领先的优势逐渐丧失,美洲与非洲文明遭到严重的冲击。
【解析】
据材料“西欧的扩张”“俄国在亚洲的扩张”“全球统一性的开始”等可拟定论题为:西方崛起的世界。结合所学进行论述,1500—1600年,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率先开始开辟新航路,发现美洲新大陆,并踏上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占据了欧洲至亚洲和美洲最有利的通商路线,在亚洲、非洲、美洲都广占殖民地、建立殖民据点,一度成为西欧最富庶的国家。17世纪,紧随其后的荷兰、英国、法国也纷纷加紧海外扩张,在亚、非、美参与殖民地争夺,建立殖民据点。通过殖民掠夺、奴隶贸易以及商品贸易,大量财富源源不断流入西欧,加速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推动西欧国家的社会转型,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开始形成。此时有利路线被西欧人控制,俄罗斯人只能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海上和陆上探险,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殖民扩张中断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给当地人民带了巨大灾难。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的殖民掠夺,改变了世界格局和历史发展进程,欧洲资本主义获得发展,美洲和非洲文明遭到毁灭性打击,亚洲的古老帝国也受到冲击,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大变革的时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