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济南版七年级上册期末专题复习14无脊椎动物
一、单选题
1.下列动物中有口有肛门的是( )
A. 血吸虫 B. 海葵
C. 绦虫 D. 花蛤
2.以下说法不能体现生物学“结构与功能观”的是( )
A.水螅体表有刺细胞,触手处尤其多,是攻击和防御的利器
B.哺乳动物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这是它们身体保持恒温的重要原因
C.家兔盲肠发达,与其植食性生活有关
D.青蛙肺结构简单,不发达,皮肤密布毛细血管,主要靠皮肤进行气体交换
3.扁形动物既有自由生活的类群,也有寄生在其他动物体内并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有的寄主患病的类群。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华枝睾吸虫生殖器官简单
B.绦虫有口无肛门
C.血吸虫从皮肤进入人体
D.涡虫身体呈两侧对称
4.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都是有口无肛门的动物。下列对相关动物认识,错误的是( )
A.水螅消化食物在消化腔,涡虫消化食物在肠
B.日本血吸虫的成虫在钉螺体内交配产卵,卵通过皮肤进入人体
C.经过涡虫身体的纵轴只有一个切面能将身体分为对称的两部分
D.寄生在人和动物体内的扁形动物,其消化器官很简单
5.不同动物类群的体表具有不同的特征。下列各项叙述,错误的是( )
A.蛔虫体表包裹着一层外套膜,起保护作用
B.蚯蚓湿润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有利于气体交换
C.蝗虫体表有外骨骼,可保护内部柔软器官
D.海蜇蜇人的刺细胞分布在外胚层中
6.自然界的生物有其共同的特征,又有各自的不同特点。下列动物与所属类群匹配错误的一项是( )
A.水螅——腔肠动物
B.蛔虫——线形动物
C.蜗牛——软体动物
D.沙蚕——节肢动物
7.齐白石的画作《他日相呼》(如图)描绘了两只小鸡在抢食蚯蚓的场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小鸡吃蚯蚓是取食行为
B.两只小鸡在抢食蚯蚓是攻击行为
C.蚯蚓能增加土壤肥力
D.小鸡的行为与遗传因素无关
8.科学探究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方式,在探究观察蚯蚓活动中,学生用手指在蚯蚓的体表轻轻触摸,有不同的感觉,对此解释不正确的是( )
学生 触摸感觉 解释
A 腹部粗糙 具有刚毛辅助运动
B 分节 蚯蚓属于环节动物
C 滑 蚯蚓体表分泌黏液
D 硬 蚯蚓体表有角质层
A.A B.B C.C D.D
9.具有伪足、疣足、腹足、斧足、腕足的动物依次是( )
A.变形虫、沙蚕、蜗牛、河蚌、乌贼
B.变形虫、沙蚕、乌贼、蜗牛、河蚌
C.蜗牛、变形虫、沙蚕、乌贼、河蚌
D.沙蚕、乌贼、变形虫、蜗牛、河蚌
10.下列关于动物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河蚌、蛇属于软体动物
B.青蛙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可以生活在水里,所以称为两栖动物
C.软体动物一般有厚厚的贝壳,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D.鲨鱼、鳄鱼都是用鳃进行呼吸的
11.下列四种动物的自我描述,不正确的是( )
A.蜜蜂 B.河蚌
C.蛇 D.青蛙
12.生物课上,老师要求学生们从众多动物标本中寻找一种自己喜欢的昆虫来观察它们的结构特征。甲同学找来了蝴蝶,乙同学找来了蜘蛛,丙同学找来了蚂蚁,丁同学找来了蝗虫。其中有一个同学找错了.请你判断这个带错了的同学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二、综合题
13.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水螅和涡虫分别属于 、 (填动物类群),两动物类群的共同特征是 。
(2)蜘蛛、蚂蚁和蜻蜓等属于同一类群,该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是: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 都分节。
(3)图中十种生物中,生活方式属于寄生的是 ,写出一种与该动物同一类群的其他动物 ;写出一种与蚯蚓同一类群的其他动物 。
(4)鲍鱼属于 (填动物类群),该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是:身体表面有 ,大多具贝壳,鲍鱼壳可以入药,螺壳和珍珠可做装饰品。你还能说出软体动物有利于人类生活的其他用途吗? (说出一种即可)。
14.根据甲、乙图片中的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1)甲图中,蝗虫的身体分为头部、胸部、 三部分,其中头部的触角分节,是 器官(选填“消化”、“呼吸”、“感觉”)。蝗虫善于跳跃,有3对足,在①、②、③中, 号足最为发达。
(2)蝗虫体表有 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
(3)按乙图所示,A试管中的蝗虫头部置于水中;B试管中蝗虫腹部置于水中。观察发现:B试管中的蝗虫很快死亡。这是因为位于它体表的 (填结构名称)被水淹没,该结构用于 (选填“消化”、“呼吸”、“感觉”)。
15.如图是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及运动的实验,请结合实验步骤和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取一条活蚯蚓,可发现其身体是有许多环形的 构成,这使它的躯体运动灵活。如图所示 端是蚯蚓身体的前端。理由是肥厚且光滑的 靠近身体的该端。
(2)用手指触摸蚯蚓身体颜色较淡的腹面处,会感觉有小的突起,这些小突起叫 。用放大镜观察这些小突起,可发现它们朝身体的后方,具有辅助 功能。
(3)用手触摸蚯蚓,还能感觉到它的体表有 ,故实验中要不断用浸湿的棉球轻擦蚯蚓的体表,这样做是为了使其体表保持湿润,有利于蚯蚓用 来呼吸。
(4)实验完毕后,应将蚯蚓如何处理? 。
16.下图是水螅、涡虫、蛔虫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以下问题。
(1)水螅特有的捕食和防御利器是刺细胞,在图1中的【d】 胚层处分布最多。
(2)水螅吃进的食物在消化腔内消化,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由【b】 排出。
(3)与水螅相比,涡虫的身体呈 对称,有明显的背腹之分。
(4)从结构上来看,蛔虫的消化器官比水螅和涡虫复杂,表现在有口 (填“有”或“无”)肛门。
17.如图所示是缢蛏的内部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缢蛏的身体柔软,外面有两片大小相近的石灰质贝壳,属于 动物中的 类。
(2)贝壳是由图中的[ ] ([]内填序号,横线上填名称)分泌的物质形成的。
(3)缢蛏通过身体后端的[③] 吸入水,水流经身体一些器官后,再通过[②] 排出体外。在此过程中,缢蛏会摄取水中的食物颗粒并排出未消化的残渣,同时 (填序号)与水流进行气体交换。
参考答案:
1.D
【分析】(1)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2)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3)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详解】AC.血吸虫和绦虫都属于扁形动物,两者都有口无肛门,AC不符合题意。
B.海葵属于腔肠动物,有口无肛门,B不符合题意。
D.花蛤属于软体动物,有口有肛门,D符合题意。
故选D。
2.D
【分析】结构与功能观是基本的生命观念之一,它体现为结构与功能的辩证统一。
【详解】A.水螅属于腔肠动物,水螅体表有刺细胞,刺细胞是腔肠动物特有的攻击和防御的利器,在触手处尤其多,A正确。
B.哺乳动物的心肺功能强,获取氧气的效率和运输营养物质、氧气的能力强,能为身体更多的能量以保持恒温,B正确。
C.家兔的牙齿分化为门齿和臼齿,盲肠发达,可以提高植物纤维素的消化能力,与植食性生活相适应,C正确。
D.青蛙是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陆地上,也可以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但是肺不发达,皮肤可以辅助呼吸,D错误。
故选D。
3.A
【分析】扁形动物的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代表动物有:华枝睾吸虫、血吸虫、绦虫、涡虫等。
【详解】A.华枝睾血虫运动器官和感觉器官都退化,生殖器官特别发达,能产下数量极多的受精卵,目的就是为了增加感染寄主的机会,A错误。
B.绦虫是扁形动物,有口无肛门,B正确。
C.血吸虫属于寄生在宿主静脉中的扁形动物,幼虫在中间宿主螺类体内发育,成熟幼虫通过皮肤进入终宿主人体内,C正确。
D.涡虫是扁形动物,身体呈两侧对称,D正确。
故选A。
4.B
【分析】腔肠动物的身体结构比较简单,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代表动物有水螅、海葵等。
扁形动物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代表生物有绦虫、涡虫等。
【详解】A.水螅是腔肠动物,身体结构比较简单,身体有内胚层和外胚层围城一个腔,消化食物在消化腔内;涡虫是扁形动物,背腹扁平,腹面有口、管状的咽和肠,消化食物在肠,A正确。
B.日本血吸虫的幼虫寄生在钉螺体内,成虫寄生在人或动物的血管内。成虫在人或动物体内交配,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水中孵化出幼虫钻入钉螺体内,B错误。
C.涡虫属于扁形动物,扁形动物身体呈两侧对称,即身体的纵轴只有一个切面能将身体分为对称的两部分,C正确。
D.寄生在人和动物体内的扁形动物的消化器官很简单,有的甚至没有专门的消化器官,靠获取寄主体内的养料生存。它们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普遍退化,但它们的生殖器官却特别发达,D正确。
故选B。
5.A
【分析】动物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有什么样的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功能。
【详解】A.蛔虫寄生在人的小肠内,体表包裹着一层角质层可以防止消化液的侵蚀,起保护作用,A错误。
B.蚯蚓没有专门呼吸器官,靠湿润的体壁进行气体交换,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有利于气体交换,B正确。
C.蝗虫体表有外骨骼,可保护内部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有利于陆地生活,C正确。
D.海蜇的外胚层上有刺细胞,可以用来捕食和防御,D正确。
故选A。
6.D
【分析】(1)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2)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3)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4)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5)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详解】A.水螅的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则结合分析可知,水螅属于腔肠动物,A正确。
B.蛔虫的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则结合分析可知,蛔虫属于线形动物,B正确。
C.蜗牛的身体柔软,表面有外套膜,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则结合分析可知,蜗牛属于软体动物,C正确。
D.沙蚕的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体表无外骨骼,靠刚毛和疣足辅助运动,则结合分析可知,沙蚕属于环节动物,D错误。
故选D。
7.D
【分析】小鸡属于脊椎动物中的鸟类;蚯蚓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环节动物。
【详解】A.取食行为是动物获得营养的活动,包括寻找、获取、加工、摄入和贮藏食物等过程。因此小鸡吃蚯蚓是取食行为,故A正确。
B.动物的攻击行为是指同种动物个体间因争夺食物、配偶、领域而发生的相互攻击,属种内斗争。因此两只小鸡在抢食蚯蚓是攻击行为,故B正确。
C.蚯蚓以枯枝落叶为食,将其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盐,能增加土壤肥力,故C正确。
D.小鸡的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与遗传因素有关,故D错误。
故选D。
8.D
【分析】蚯蚓属于环节动物,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土壤中生活,身体呈圆筒形,有许多环形体节构成,靠前端有环带,靠体壁发达的肌肉与刚毛配合完成蠕动,依靠湿润的体壁完成呼吸。
【详解】A.用手指触摸蚯蚓身体颜色较淡的腹面处,会有粗糙不平的感觉,用放大镜观察会发现一圈或几圈小突起,这些小突起叫刚毛,可发现它们朝身体的后方,具有支撑身体,协助运动的功能,A正确。
B.蚯蚓的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属于环节动物,B正确。
C.用手触摸蚯蚓的体壁,感觉体表很滑,这是蚯蚓体表分泌的黏液。蚯蚓湿润的体壁具有辅助呼吸的作用,C正确。
D.角质层是植物地上器官(如茎、叶等)的表面的一层脂肪性物质;蛔虫寄生生活,身体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起保护作用。但是,蚯蚓没有角质层,D错误。
故选D。
9.A
【分析】软体动物的足常因生活方式不同,而形态各异、各具特色,通常位于身体的腹侧,为运动器官,有的足部发达呈叶状、斧状或柱状,可爬行或掘泥沙;有的足部退化,失去了运动功能,如扇贝等;固着生活的种类,则无足,如牡蛎;有的足已特化成腕,生于头部,为捕食器官,如乌贼和章鱼等,称为腕足;河蚌的足是斧足。
【详解】据分析知:变形虫的足是伪足,沙蚕的足是疣足,蜗牛的足是腹足,河蚌的足是斧足,河蚌的足是斧足,乌贼的足是腕足,可见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0.C
【分析】(1)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是: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也能在水中游泳的动物,用肺呼吸,皮肤可以辅助呼吸。
(2)软体动物的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章鱼、鱿鱼、乌贼等是没有贝壳的软体动物。
(3)爬行动物的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详解】A.河蚌身体柔软,体表有外套膜,有贝壳,属于软体动物;蛇属于爬行动物,其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A错误。
B.两栖动物的判断依据是: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因此,青蛙属于两栖动物,而不是指它既能在陆地生活又能在水里生活,如海龟也既能在陆地生活又能在水里生活,但海龟是爬行动物,B错误。
C.软体动物身体表面大多具有贝壳,贝壳是由外套膜的分泌物形成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但也有少部分的软体动物的贝壳已经退化了,如章鱼,C正确。
D.鲨鱼属于鱼类,用鳃呼吸;鳄鱼属于爬行动物,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用肺呼吸,D错误。
故选C。
11.A
【分析】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代表动物有:各种昆虫、甲壳动物、蜘蛛、蜈蚣等。
【详解】A.蜜蜂属于节肢动物,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A错误。
B.河蚌属于软体动物,软体动物的外套膜能够分泌珍珠质,天然的珍珠是由于软体动物的外套膜所分泌的珍珠层将偶然落入的沙粒包裹而形成的,产量很少,B正确。
C.蛇的体表覆盖着角质鳞片,属于爬行动物,蛇毒能治病,C正确。
D.青蛙属于两栖动物,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用肺呼吸,但肺不够发达,需要皮肤辅助呼吸,青蛙以农业害虫为食物,擅长消灭农田害虫,是庄稼的好朋友,D正确。
故选A。
12.B
【分析】昆虫的主要特征有: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体表有外骨骼,可以起到保护和支持的作用,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头部长有触角、复眼、单眼或眼点以及根据饮食而改变的口器;胸部生有3对足、2对翅,后足发达适于跳跃。通过气管进行呼吸。
【详解】结合分析可知题中的蝗虫、蚂蚁、蝴蝶都符合昆虫的特征,都属于昆虫。而蜘蛛身体分头胸部(前体)和腹部(后体)两部分,有四对足,不符合昆虫的特征,蜘蛛属于节肢动物门的蛛形纲。可见B符合题意。
故选B。
13.(1) 肠腔动物 扁形动物 有口无肛门
(2)附肢
(3) 蛔虫 蛲虫、钩虫、线虫、丝虫等 沙蚕、水蛭等
(4) 软体动物 外套膜 食用
【分析】根据体内脊柱的有无,动物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体内有脊柱的动物叫做脊椎动物,体内没有脊柱的动物叫做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体内都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而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体内都没有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
【详解】(1)水螅身体辐射对称、体壁具有两个胚层、有口无肛门,属于腔肠动物;涡虫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两侧对称)、体壁具有三胚层、有口无肛门,属于扁形动物。因此,它们共同的特征是有口无肛门。
(2)蜘蛛、蚂蚁和蜻蜓等属于节肢动物,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3)寄生是指一种生物生活在其它生物体内、体外或体表,靠吸收寄主的营养来生活的现象。例如图中的蛔虫寄生在动物的肠道内,蛔虫属于线形动物,此类动物还包括蛲虫、钩虫、线虫、丝虫等;蚯蚓属于环节动物,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常见的环节动物有水蛭、沙蚕等。
(4)鲍鱼身体柔软,体表有外套膜,属于软体动物;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除药用、做装饰品外,还可以食用。
14.(1) 腹部 感觉 ③
(2)外骨骼
(3) 气门 呼吸
【分析】蝗虫的身体分为头部、胸部、腹部三部分。其中头部有触角,分节,是感觉器官,具有灵敏的嗅觉和触觉作用;胸部有足和翅,足包括前足、中足和后足,均分节,后足发达,适于跳跃。昆虫都有2对翅,翅分为前翅和后翅各一对,前翅革质、狭长,覆盖在后翅上起保护作用;后翅薄膜状,柔软而宽大,适于飞翔。蝗虫的体表具有外骨骼,既保护和支持内部结构,又能有效的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有蜕皮现象。腹部有气门,用于呼吸。甲图中①前足、②中足、③后足。
【详解】(1)由甲图可见,蝗虫的身体分为头部、胸部、腹部三部分,其中头部的触角分节,具有嗅觉和触觉作用,是感觉器官。蝗虫善于跳跃,有3对足,③后足粗大,最为发达,适于跳跃。
(2)蝗虫的体表具有坚韧的外骨骼,既保护和支持了内部结构,又能有效的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
(3)按乙图把蝗虫不同部位置于有水的A、B两试管中,在蝗虫的腹部有气门,气门连接着气管,气管是蝗虫的呼吸器官。B试管中蝗虫腹部置于水中,因此,B试管中的蝗虫会死亡。这是因为位于它体表的气门被水淹没,该结构是气体进入的门户,用于呼吸。
15.(1) 体节 B 环带
(2) 刚毛 运动
(3) 黏液 湿润的体壁
(4)放回适合它生存的自然环境
【分析】蚯蚓属于环节动物,身体有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靠近身体前端有几个体节愈合形成一个宽大且光滑的环带;蚯蚓用湿润的体壁呼吸空气中的氧气。
【详解】(1)蚯蚓身体细长约由100多个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组成。靠近身体前端B有一个宽大且光滑的环带,靠近环带的一端为身体的前端,没有环带的一端是后端。
(2)蚯蚓的腹面大多数体节中间有刚毛,刚毛有协助运动的作用。因此用手在蚯蚓体表来回轻轻抚摸时,会有粗糙不平的感觉,这是因为摸到了蚯蚓体表的刚毛。
(3)用手指轻轻触摸蚯蚓体壁,你会发觉它的体表有黏液。蚯蚓靠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空气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壁的黏液里,然后渗透到体壁内的毛细血管中的血液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通过体壁排出体外。所以,观察蚯蚓时,要经常用浸水的棉球轻轻擦蚯蚓的体表,其目的是使体表保持湿润,维持蚯蚓的正常呼吸。
(4)要养成爱护动物的好习惯,保护动物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样对于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非常有利,所以实验完毕后应注意:把蚯蚓放回适合它生存的自然环境。
16.(1)外
(2)口
(3)两侧/左右
(4)有
【分析】图1是水螅结构图,图中a是触手,b是口,c是消化腔,d是外胚层,e是内胚层,f是芽体;
图2是涡虫结构图,图中①为眼点,②为背面,③是口,④是咽,⑤是腹面;
图3是蛔虫示意图。
【详解】(1)刺细胞是水螅防御和攻击的利器,多数位于a触手和b口的周围等部位,在a触手处分布最多。
(2)水螅的身体由d外胚层和e内胚层两层细胞构成,体内有c消化腔,有口无肛门。不能吸收的食物残渣由b口排出。
(3)与水螅相比,涡虫的身体呈左右对称,也叫两侧对称,相比于水螅的辐射对称,两侧对称体型使得动物的运动更准确、迅速,利于捕食和防御。
(4)水螅与涡虫在消化方面的共同特点是:都有口无肛门。而蛔虫有口有肛门,消化器官更复杂。
17.(1) 软体 双壳
(2)①外套膜
(3) 入水管 出水管 ④
【分析】软体动物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题图中:①外套膜,②出水管,③入水管,④鳃,⑤足。
【详解】(1)结合题图可知,缢蛏的身体柔软,外面有两片大小相近的石灰质贝壳,因此属于软体动物中的双壳类。
(2)缢蛏的外套膜由内、外两层表皮和中间的结缔组织及少数肌纤维组成,靠近内脏的一侧为内表皮,贴壳的一侧为外表皮,外套膜分泌的物质可以形成贝壳。结合题图可知,贝壳是由图中的①外套膜分泌的物质形成的。
(3)结合题图可知,缢蛏通过身体后端的③入水管吸入水,水流经身体一些器官后,再通过②出水管排出体外。在此过程中,缢蛏会摄取水中的食物颗粒并排出未消化的残渣,同时,利用④鳃与水流进行气体交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