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五类文言实词讲练落实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并分类总结。
在激活旧有知识的基础上,运用联想记忆法,通过一个义项积累所有常见的义项。
把握好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准确理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
A. 约车意思是约定派车,“约”与《鸿门宴》“与诸将约”的“约”字含义相同。
B. 宣言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与后来用作文告的“宣言”含义不同。
C. 孤国指孤立的国家,“孤”与《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含义相同。
D. 阴合意思是暗中联合,“阴”与《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含义不同。
13.(1)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战国策·秦策二》
(2)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战国策·秦策二》
实词类型
实词类型
(一)一词多义
(二)古今异义
(三)词类活用
(四)通假字
(五)偏义复词
实词的五大类型是?
古今异义
通假字
一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
二
三
四
词类活用
1.本义
2.引申义
3.比喻义
4.假借义
五
偏义复词
兵
本义:最原始、最具体的意义。
取道(引申)
道理 规律 传统 志趣
述说
道路
(本义)
道
引导(假借)
途径、方法
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
假借义:被借为别的字而出现的与原义无关的意义。
连一连,并说明理由。
(1)有碑仆道
(2)何可胜道也哉
(3)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5)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名词,道路
动词,说
名词,道理
名词,传统
名词,方法
注意语境
连一连,并说明理由。
(1)有碑仆道
(2)何可胜道也哉
(3)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5)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名词,道路
动词,说
名词,道理
名词,传统
名词,方法
注意语境
词的比喻义是在比喻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它使用比喻的手法,使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
感彩相反的两用词
本义:跟随、随从(二人相从)
引申义
④“纵”,南北向;特指合纵盟约
⑤由,自(表起点);向(表对象)
①顺从、听从
②从属的,次要的
③次要的亲人
假借义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了下来,另一只狼仍然跟随。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听从了他的计策,幸好大王也赦免了我。
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22·甲卷)
接见使臣说:“自这里到那里,横纵六里土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由小山包向西走一百二十步。
古今异义
通假字
一
一词多义
二
三
四
词类活用
1.词义扩大
2.词义缩小
3.词义转移
4.感彩变化
五
偏义复词
“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书写相同(同形)的词语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彩变化几种。
词义转移
词义扩大
词义缩小
感情变化
词义扩大
我是河
我是江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江……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河……
词义转移
词义扩大
词义缩小
感情变化
词义扩大
我是河
我是江
词义转移
词义扩大
感情变化
词义缩小
臭:香臭味
亲戚:内亲外戚
古
今
词义扩大
词义缩小
感情变化
词义转移
去:①距,距离。②离开,离去
古
今
去:到、到达
词义转移
词义扩大
词义缩小
感情变化
恨:
古
今
恨:
心有遗憾,容易怨恨
①遗憾。②怨恨
仇恨
围
“三方法”巧解古今异义
方法 示例
今1词语 = 古2单音词 “璧有瑕,请指示王”
古今都是一个词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感彩是否一致 “先帝不以臣卑鄙”
宣言 = 扬言
卑鄙 = 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指示 = 指出来,给…看
一字一译
古今异义
通假字
一
一词多义
二
三
四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2.形容词的活用
3.动词的活用
4.数词的活用
五
偏义复词
名词
动词
名词活用
状语
使动
意动
形容词
名词
形容词活用
动语
使动
意动
动词
名词
动词活用
使动
意动
“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古今异义
通假字
一
一词多义
二
三
四
词类活用
1.通用字
2.假借字
3.古今字
五
偏义复词
通假字,指古代汉语中音同音近的字可以通用。因为古代汉字的数量少,语言里有这个词,但是没有记录这个词的字,就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
类别 释义 示例
通用字 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 意义也相通的字, 在古代可以写这个, 也可以写那个。 ①失其所与,不知
②天生我材必有用
(通“智”,明智)
(通“才”,才干)
类别 释义 示例
假借字 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在古代有时也可借代。 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通“早”,早一些)
(通“背”,背叛)
类别 释义 示例
古今字 一个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分,另造一个新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 ⑤至莫夜月明
⑥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通“暮”,傍晚)
(通“授”,传授)
古今异义
通假字
一
一词多义
二
三
四
词类活用
1.偏义复词
2.同义复词
五
偏义复词
在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意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文中的偏义复词现象。
类型 举例
偏义复词 语素意义相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
语素意义相反 “去来江口守空船。”《琵琶行》
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
他离开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
类型 举例
偏义复词 语素意义相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
语素意义相反 “去来江口守空船。”《琵琶行》
同义复词 双音节词的两个语素意义相同。 “根本”,“根=本”,“植物长在土里的部分”。“谤讥”,“谤=讥”,“批评”。
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
他离开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
“三方法”辨别偏义复词
方法 示例
看语境 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五人墓碑记》
看语法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
看照应 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芙蕖》
(明,表明,形作动。大,重大意义,形作名)
日夜勤劳工作,孤身一人缠绕着苦辛。
没有一时一刻不适于人们眼睛的观赏。
总结课堂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
(《战国策·魏策三》)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在夜里,连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将要)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希望)子之行也!”重(郑重、重视)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去、到)赵。
(《战国策·魏策三》)
秦国将要讨伐魏国。魏王听说后,在夜里去见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您替寡人谋划一下,怎么办?”孟尝君说:“有诸侯援救的国家就可以保存下来。”魏王说:“寡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说。”郑重地为孟尝君准备了百辆马车。孟尝君去到赵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