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种群的数量特征第2课时课件(共45张PPT1份视频)-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1.1种群的数量特征第2课时课件(共45张PPT1份视频)-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12-13 11:16: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第2课时
第1章
调查草地上蒲公英的密度,农田中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都可以采用样方法。
估算法
②样方法
(估算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之一)
适用范围:
适合调查植物,及 、 的动物。
活动范围小
活动能力弱
一、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估算法
③标记重捕法
4.再次取出部分珠子(8个)
1.先取出部分珠子(10个)
2.把它们都做上标记(涂红)
3.把标记好的珠子放回桶中并摇匀!
第一次10个红珠子占所有珠子的概率
第二次2个红珠子占8个珠子的概率
=
10
N
=
2
8
N=40
如果把珠子换成活动能力强的动物,就是接下来要讲的标记重捕法!
一、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估算法
③标记重捕法
概念:
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算种群密度。
一、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捕获
标记、放回
重捕
计算
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实验流程:
适用范围:
捕获
调查范围为1hm2
一、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估算法
③标记重捕法
捕获
标记、放回
调查范围为1hm2
一、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估算法
③标记重捕法
捕获
标记、放回
重捕
调查范围为1hm2
一、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估算法
③标记重捕法
捕获
标记、放回
重捕
计算
13
3
14
=
总数
第一次取样 并标记的数 第二次取样的总数 第二次取样 带标记的数 估算
数目
13 14 3
60.6只/hm2
一、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估算法
③标记重捕法
请分析在利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过程中,下列各情况可能会带来的误差:
①标记物易脱落;
②被标记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机会降低;
③标记物过于醒目导致被标记个体易于被捕食;
④被标记个体放回后还未充分融入该种群中就再次被捕获且在被标记个体稀少处被捕获;
⑤被标记个体放回后还未充分融入该种群中就再次被捕获且在被标记个体密集处被捕获;
⑥标记物影响被标记个体的活动,使其被再次捕获的机会增大。
上述情况会导致m偏小的是     ,种群数量(N)的估算值偏_____ ;会导致m偏大的是     ,种群数量(N)的估算值偏_____。
①②③④
⑤⑥
初次捕获并标记数(M)
个体总数(N)
重捕标记个体数(m)
重捕个体数(n)
=


标记重捕法的误差分析
标记重捕法小结
误差分析
总标记数
M
重捕标记数
m
重捕数n
=
种群总数N
m
M
* n
=
N
标记物脱落
被标记个体部分死亡
标记物太醒目,导致标记个体易被天敌捕食
标记物使动物受惊吓,从而不易被捕到
重捕时间太短,初捕个体未充分融入;
标记物过于明显,使其第二次捕捉时更易被捕到。
偏大
偏小
标记重捕法小结
注意事项
a.标记物不能过分醒目;
b.标记物和标记方法不能影响标记对象正常的生理活动;
c.标记物不易脱落;
d.标记个体需与未标记个体混合均匀后再重捕,保证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
e.确保调查期间没有个体的迁入、迁出、出生、死亡;
【P6拓展应用第1题】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为25条。由此估算该池塘中共有鲫鱼___________条。
386
初次捕获并标记个体数(M)
个体总数(N)
重捕标记个体数(m)
重捕个体数(n)
=
91
25
=
N
106
此结果与逐个计数法的结果有差异吗?
调查种群数量的其他方法
1.在动物的栖息地布设若干台红外触发相机,恒温动物一靠近,就会触发相机自动拍摄照片或视频
调查种群数量的其他方法
2.不同动物的粪便具有不同的特征。

调查种群数量的其他方法
3.动物的声音也存在个体差异,成熟个体的声音特征往往可以长期保持稳定。
长臂猿


秧鸡
(点击图片听声音与暂停)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小结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逐个计数法
估算法
适用范围
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黑光灯诱捕法
样方法
标记重捕法
适用范围
有趋光性的昆虫
适用范围
植物或昆虫卵及一些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如蚜虫、跳蝻)
适用范围
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其他方法
航拍法、红外触发相机、分析粪便、标记声音等
--最准确
为什么东北豹、大熊猫等动物在实施人为保护的措施下,种群数量仍不能迅速增长
三、出生率和死亡率
为什么东北豹、大熊猫等动物在实施人为保护的措施下,种群数量仍不能迅速增长
而鼠、蝗虫等动物,尽管人们采取各种防除措施,却仍然数量繁多,屡屡为害?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而鼠、蝗虫等动物,尽管人们采取各种防除措施,却仍然数量繁多,屡屡为害?
东北豹每年最多生一胎,通常每胎产仔2~3只,偶尔有产仔1只或4只的情况,幼豹2~3岁后性成熟。
老鼠45天左右可繁殖一次。母鼠生长2个月就可生殖,其怀孕到生产的时间一般在3-4周左右,其一年可生6-8胎,每胎能产仔5-10个。
繁殖能力的差别是重要原因
繁殖能力强,出生率一般较高
三、出生率和死亡率
1.概念
出生率:
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例如,2015年,我国大陆总人口约为13.7亿,2015年出生1655万人,我国大陆人口在这一年的出生率约为多少?
12‰
死亡率:
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例如,2015年,我国大陆死亡人口为975万,死亡率约为多少?
7‰
三、出生率和死亡率
2.意义: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
直接决定
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密度增加
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密度稳定
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密度减少
自然增长率 = 出生率 - 死亡率。
三、出生率和死亡率
情境:
1.概念
迁入率:
单位时间内迁入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迁出率:
单位时间内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四、迁入率和迁出率
2.意义:
迁入率和迁出率也是
直接决定
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因素。
迁入率>迁出率
种群密度增加
迁入率=迁出率
种群密度稳定
迁入率<迁出率
种群密度减少
问题: 下面的漫画提到的内容是为了改变种群的哪个数量特征?
年龄结构: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请同学们分析年龄结构对种群数量的影响并完成下表。
四、迁入率和迁出率
类型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年龄特征 幼年个体___, 老年个体___ 各年龄期个体数_______ 幼年个体___,
老年个体___
发展趋势 出生率___死亡率,种群密度_____ 出生率___死亡率,种群密度______ 出生率___死亡率,种群密度_____
图示


比例相当



增大

相对稳定

减小
年龄结构通过影响 和 来影响种群密度。
出生率
死亡率
1.概念
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类型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问1.图中A、B、C 三种年龄结构的种群,哪种类型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大,属于增长型?哪种类型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小,属于衰退型?哪种类型的种群数量会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属于稳定型?为什么?
五、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A_________ B_________ C_________
D_________ E_________ F_________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衰退型
增长型
稳定型
现学现用】说出以下图示对应的年龄结构类型
3.意义:
可预测种群密度和数量的变化趋势。
问2.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吗 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的种群呢?
(1)不一定,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决定于年龄组成,还受到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此外,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
(2)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般会越来越小,但是也不排除由于食物充足、缺少天敌、迁入率提高等原因而使种群数量增长的情况。
五、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据统计,1990—2013 年的 24 年间,我国 0 ~ 14 岁少年儿童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由 27.69% 下 降 到 16.41%;15 ~ 64 岁 人口的比例由 66.74% 上升到 73.92%;65 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比例由 5.57% 上升到 9.67%。
问3.这说明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说明我国少年儿童的人口占比在减少,老龄人口占比在增加。我们应该关注我国人口的老龄化问题。
五、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1.概念
又称性比(sex ratio),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类型
雌雄相当型
多见于高等动物
雌多雄少型
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
雌少雄多型
多见于营社会生活的昆虫
五、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注意: 这里的雌雄个体指的是具有生殖能力的个体,如工蜂就不计算在内;
与实践联系
雌蛾
雄蛾
性外激素
雄 蛾
奇怪,明明很香,怎么没看到美女啊?
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从而达到杀虫效果。
意义: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五、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3.意义
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从而达到杀虫效果。
4.应用
*注意:正常的性别比例是指该种群正常状态下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的性别比例,并不一定是雌雄相当型。
【思考】为什么改变了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种群密度会明显降低?
降低了种群的出生率
(1)城市人口的剧增——迁入率>迁出率造成的
(2)中国人口的增长——出生率>死亡率造成的,不能单纯地说是出生率造成的
1.有关种群特征的实际应用:
(3)三孩政策——适当提高出生率
(4)利用性外激素诱捕雄蛾——改变性别比例来降低出生率
(5)将性外激素释放到大田里,干扰雌、雄蛾正常交尾——降低出生率
与实践联系
2.准确判断各数量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
衰退型
性别比例
出生率
迁出率
年龄组成
1.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2.决定种群密度的间接因素: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检测]下列对种群特征概念图所作分析, 错误的是( )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
B.增长型种群的数量增长是由于①>②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目的是通过降低②来控制人口过度增长。
出生率
死亡率
性别比例
年龄组成
B
【拓展】种群的空间特征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叫种群的空间特征。
均匀分布
随机分布
集群分布
水稻的空间分布
某种杂草的空间分布
瓢虫的空间分布
本课小结
种群密度
死亡率
性别比例
年龄结构
预测变化方向
间接影响
迁入率迁出率
直接决定
直接决定
调查方法
标记重捕法
样方法
影响
出生率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判断下列与种群密度有关的表述是否正确。
(1)一块草地上所有蒲公英的数量就是这个蒲公英种群的种群密度。( )
(2)调査青蛙等活动范围不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可以用样方法。( )
(3)种群密度与出生率成正比。( )
2.科技人员为了检验某新型除草剂对麦田杂草猪殃殃的防治效果,随机选3块麦田,在每块田中做对照实验,施药60天后调查猪殃殃的密度。取样方法为每个处理随机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为1m2。调査结果为对照组411.75株/m2,实验组35.00株/m2。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样方数量过少,面积适当
B.样方面积过小,数量适当
C.杂草株数应为整数,对照组数据有误
D.实验组数据可信,该除草剂施用效果显著
×
×

D
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某种群有200个个体,一年内出生了10个个体,则年出生率为10%
B.若种群甲的种群密度高于种群乙的,则种群甲的种群数量一定比种群乙的种群数量大
C.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的种群的种群数量不一定会立即下降
D.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的数量
C
课堂练习
2.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
B.丙为性别比例,其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C.丁为年龄结构,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D.调查古树木、跳蝻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
A
课堂练习
3.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组成(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下列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组成
B.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不可能为零
C.该种群年龄组成随季节的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B
课堂练习
4.不同的种群一般采用不同的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一般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B.调查高速公路一侧某种绿化树的种群密度适合采用等距取样法进行取样
C.动物在被捕捉过一次以后更难捕捉,则通过标志重捕法获得的数据要比实际数据偏大
D.降低样方的面积便于统计个体数量,所以能降低调查的误差
D
课堂练习
5.某研究小组预调查一片草地上田鼠的种群数量。他们先捕获m只田鼠,并在每只的后腿系上红丝带作为标志,然后放回原环境。一段时间后再次捕获n只,其中有标记的只有a只。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根据调查数据计算,田鼠种群数量为(m×n÷a)只
B.两次捕获之间隔一段时间的目的是让标记田鼠充分融入原种群
C.若存在田鼠啃掉红丝带的现象,则种群数量计算值偏小
D.该种调查方法可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
C
课堂练习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