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单元检测题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
A. 严复 B. 孙中山 C. 左宗棠 D. 洪秀全
2.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下列历史事件与孙中山有直接关系的是()①成立兴中会 ②参与创办机关刊物《民报》 ③任武昌起义总指挥 ④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3.1910年春,陈嘉庚加入某革命组织时宣誓“福建省同安县人陈嘉庚,当天发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他加入的是()
A. 兴中会 B. 中国同盟会 C. 中国共产党 D. 光复会
4.正确区分历史史实与历史观点,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A. 1894年,兴中会在檀香山成立
B. 中国同盟会选举孙中山为总理
C.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三民主义”
D.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5.中国近代曾经兴起很多政治团体。其中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团体的成立
A. 推动了戊戌变法的开展 B. 标志着民主革命的兴起
C. 促进了义和团运动发展 D. 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发展
6.历史漫画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历史,让人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引发对历史的思考。与如图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不相符的是()
A. 宣告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B. 领导者是孙中山
C. 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7.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到:“课毕后阅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日记中的“万恶之政府”指( )
A. 清政府 B. 南京临时政府 C. 北洋政府 D. 南京国民政府
8.如图所示年代尺标注的一组时间,解读正确的是()
A.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史 B.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C.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奋斗史 D. 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历程
9.面对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捍卫革命成果的斗争有①武昌起义 ②二次革命 ③护国战争 ④广州起义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0.如果以“追寻共和足迹”为主题出一期板报,请在下列内容中选取可用素材并按顺序排列( )
①中国同盟会成立
②公车上书
③中华民国成立
④武昌起义
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A. ①④⑤③ B. ②④③⑤ C. ①④③⑤ D. ②①④③
11.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曾如此评价袁世凯:他在1898年背叛了改良主义者,辛亥革命中背叛了清廷,当了民国总统后背叛了民国。体现袁世凯背叛民国的依据是()
A. 逼迫清帝溥仪退位
B. 向荣禄告密维新派欲图控制慈禧的计划
C. 刺杀宋教仁,解散国会,修改总统选举法
D. 以德军为蓝本,制定一套近代陆军招募、培养、训练等制度
12.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抵达上海,受到各界群众的热烈欢迎,记者纷纷询问他带回了多少钱,孙中山答道:“没有一分钱,我带回的只有革命精神!”下列史实与孙中山“革命精神”有关的是( )
①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
②成立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④迫使宣统帝下诏退位,结束了清朝260多年的统治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中华民国属于真正的人民民主共和国 ②它体现了西方民主思想
③其实际意义主要在于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④标志中国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14.《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下列关于第二次“大革命”历史功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 B.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C.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15.《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下列关于第二次“大革命”历史功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 B.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C.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16.它首次在中国大地宣告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会政治、政党政治、舆论监督政府等民权政治,变人治为法治的尝试由此正式开端。替代文中“它”最恰当的是()
A. 中国同盟会 B. 武昌起义 C. 中华民国 D. 北京政府
17.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一系列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其核心是()
A. 反对独裁专制 B. 维护民主共和 C. 倡导君主立宪 D. 主张实业救国
18.辛亥革命后相继发生了一些破坏民主共和的事件,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不久即被废止、袁世凯于1915年称帝、张勋于1917年拥护溥仪复辟等。这些事件说明( )
A. 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艰难 B. 辛亥革命带有时代局限性
C. 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D. 军阀割据阻碍民主化进程
19.《民国:军阀混战的时代》展现了中国人一次一次地淘汰了守旧与落后,选择了适合自己道路的奋斗历程。在这本书中你可能见到的场景是( )
①社会大动荡
②国民大觉醒
③制度大转变
④民族大独立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20.他从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就开始从事武装反清斗争,屡败屡起,百折不挠,使民族民主革命成为波涛汹涌的时代潮流。他是()
A. 秋瑾 B. 章炳麟 C. 陈天华 D. 孙中山
21.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抱憾而逝,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但孙中山为进步奠定了基础,其追随者得以在此基础之上继其遗业。材料中的“痛苦与失序”不包括()
A. 武昌起义 B. 袁世凯独裁统治 C. 尊孔复古的逆流 D. 北洋军阀混战
22.1916年,北京街头出现了一副对联,上联是“袁世凯千古”,下联是“中国人民万岁”。围观者说,上下联对不起来,作者说:“袁世凯就是对不起中国人民。”这样说的主要理由是袁世凯()
A. 篡夺革命果实 B. 镇压二次革命 C. 公然复辟称帝 D. 出卖了维新派
2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战争的共同点的是()
A. 都由孙中山号召或领导 B. 都是武装斗争
C. 矛头都指向北洋军阀 D. 都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24.1916年,北京街头出现了一副对联,上联是“袁世凯千古”,下联是“中国人民万岁”。围观者说,上下联对不起来,作者说:“袁世凯就是对不起中国人民。”这样说的主要理由是袁世凯()
A. 篡夺革命果实 B. 公然复辟称帝 C. 镇压二次革命 D. 出卖了维新派
25.面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仍坚持革命的立场,为捍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果进行了一系列斗争,其中包括( )①发动二次革命 ②领导辛亥革命 ③发动护国战争 ④发动护法运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分)
26.探究问题。
材料
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的建议,遭到拒绝,遂赴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的主张。
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系统地提出三民主义思想。1895年至1911年策划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屡遭挫折而斗志弥坚。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得到各省响应,推翻清朝专制统治,是为著名的“辛亥革命”。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体。1912年4月卸大总统职,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宣传。袁世凯窃据大总统职位后阴谋复辟帝制,孙中山乃于1913年发动“二次革命”反袁。1914年在日本组织成立中华革命党。1919年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担任总理。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何岸《孙中山:民主革命先行者》
(1)据材料,指出1894年孙中山思想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导致其思想变化的原因。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被誉为“民主革命先行者”的原因。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革命非天雄、大黄之猛剂,而实补泻兼备之良药矣!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革命者,争存争亡过渡时代之要义也。革命者,顺乎天,而应乎人者也。革命者,去腐败而存良善者也。革命者,由野蛮而进文明者也。革命者,除奴隶而为主人者也。
——邹容《革命军》
材料二:1906年冬,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在江西湖南交界的萍乡、浏阳、醴陵发动武装起义。三万余人参加起义,奋战一个多月后失败。刘道一等在长沙遇害。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1907年夏,光复会会员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刺杀安徽巡抚恩铭。起义人员与清军激战四小时,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徐锡麟死难。革命党人秋瑾在浙江绍兴准备策应,因歹徒告密,被捕遇难。1907年,孙中山亲赴越南河内,与黄兴共同筹划领导广西起义,袭取镇南关。起义军奋战七昼夜,因弹药缺乏,最终失败。
材料三: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李友唐《〈清帝退位诏书〉和〈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
载《北京档案》,2011年第10期
材料四:“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五:辛亥革命以民国取代帝国,使民主主义成了正统,而帝王由人主、天子、君父变成了人民的公敌。正如梁启超所云:“任凭你像尧舜那样贤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样强暴,如曹操、司马懿那样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这无疑是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质的飞跃。
——摘编自左玉河《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1)根据材料一回答,章炳麟、邹容倡导通过什么方式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2)根据材料二写出革命志士发动的武装起义的名称。(写出一个即可)
(3)材料三诏书中“民军起事”指什么事件?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回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性质是什么?
(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材料三、材料四,谈谈你对辛亥革命“这无疑是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质的飞跃”的理解。
28.材料一在初次举行起义失败后,“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庚子( 1900年)失败之后,“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摘编自《孙中山自述》
材料二 20世纪初,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出现了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等著作,各种革命团体如光复会、华兴会等纷纷成立,孙中山又组建了中国同盟会,提出了“三民主义”。1906—1910年,先后爆发了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和黄花岗起义等。——摘编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
⑴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人民对革命党人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⑵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革命形势高涨的原因。(写出2点)
⑶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巨变。请选取相关史实一例并加以说明。
29.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欺凌,中国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和社会风尚开始了一场深刻的变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以军事工业为主的近代工业出现了,新式海陆军开始
筹建,新式学堂一一举办,留学生陆续外派,大清国有了些许新的气象。
——引自《复兴之路》
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以后发生的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正因如此,史学界才有人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历史争鸣·回顾戊戌》
材料三 “我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四 辛亥革命后,谁敢帝制自为成了人人讨伐的对象,谁还拖着辫子,抱着老黄历就成了封建余孽。革命派以振兴实业为己任,各级政府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振兴实业的法令和条例。据不完全统计,1912年一年内创立的各种实业团体就有40多个,所设工厂1502家。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一中,给“大清国有了些许新的气象”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这个事件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拉开戊戌变法序幕的事件是什么?根据材料二,指出“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我”是谁?请列举出该人物为“求中国的自由平等”四十年革命生涯中的主要革命活动。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辛亥革命有什么历史意义?你认为还有什么遗憾?
30.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民族屈辱史,列强通过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使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近代史还是一部抗争的历史,面对侵略和灾难,中华民族不怕牺牲,前赴后继,民族之魂在血雨腥风中重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条约一:割香港岛给英国,开放广州、厦门、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条约二: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条约二与条约一相比,清政府开放的通商口岸有何变化?
材料二:109年前那个烦闷的夏天,又一次见证旧制度的腐朽,刽子手挥刀砍下了六颗爱国者的头颅,也砍断了所有试图通过改良实现救国自强的人们的幻想。谭嗣同从容赴死,他认为国家不昌盛是因为还没有人为变法救国而流血。戊戌变法被扼杀了,但“六君子”的鲜血没有白流。——2007年《复兴之路》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戊戌变法在政治上的主张是什么?
材料三:革命成功后,上海的报纸不无戏谑地罗列了革命前后的变化:“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
——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场革命取得的重大成果?
材料四:“民国初期若干年 (注:指1926年前)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时期之一。”
——《全球通史》
(4)请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材料四中所说的最糟糕时期孙中山为维护共和所领导的斗争。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B2.A3.B4.D5.D6.C7.A8.B9.B10.C11.C12.A13.B14.D15.D16.C17.B18.A
19.C20.D21.A22.C23.C24.B25.C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分)
26.(1)变化:由主张改革到主张革命;原因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孙中山对清政府丧失信心。
(2)20世纪初期,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缔造了中国乃至亚洲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孙中山的英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今天,我们祖国各地有许多以“中山”命名的市、街道、公园、学校。这表达了中国人民对这位伟大的革命家的崇敬和怀念。
27.(1)革命。
(2)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
(3)武昌起义。
(4)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5)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
28.(1)态度变化:从污蔑为乱臣贼子到同情革命志士;对革命行动由反对到支持。
(2)原因:八国联军侵华导致民族危机加重;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或者民主革命人士对革命的宣传;革命团体的成立和推动;孙中山为首的革命领袖人物的领导。
(3)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此后袁世凯窃取政权、独裁称帝遭到全国人民的抵制,短时间内就宣告失败;辛亥革命剪发变、易服饰、改称谓使社会习俗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29.(1)洋务运动;巩固、维护清朝统治。
(2)公车上书;依据:触动传统中国政治体制,影响其后历次革命运动。
(3)孙中山;革命活动:提出三民主义;建立兴中会;成立中国同盟会;领导辛亥革命(回答具体的起义事件亦可);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就任大总统等。
(4)历史意义: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推动了思想解放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等。遗憾: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30.(1)由沿海深入内地。
(2)主张:变法救国(或变法图强或政治改良)。
(3)成果: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建立了中华民国。(4)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运动。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