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单元检测题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为了改变旧中国积贫积弱的状况,许多仁人志士不懈探索。下列搭配错误的选项是( )
A. 张之洞--汉阳铁厂 B. 张謇-一大生纱厂
C. 詹天佑--京张铁路 D. 侯德榜--《海国图志》
2.为了改变旧中国积贫积弱的状况,许多仁人志士进行了顽强的探索.下列搭配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謇--大生纱厂 B. 魏源--《海国图志》
C. 詹天佑--京张铁路 D. 侯德榜--《天演论》
3.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 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 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 清政府鼓励留学生的政策发生变化
D. 日本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是湖南、四川、江苏、广东
4.某公众号推出了一期纪念专题,包括“状元实业家张謇小传”“大生纱厂的兴衰”“福新面粉公司的崛起”等文章,据此判断,这期公众号的专题是( )
A. 洋务运动的进程及影响 B.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D. 近代教育的发展变化
5.以下两幅图片呈现的史实反映出
A.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 近代交通工具的传入
C. 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 D. 完整工业体系的建立
6.如图为华成烟草公司在《申报》上做“美丽牌”卷烟的宣传广告。据此判断当时( )
A. 列强因一战而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 B.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已陷入历史绝境
C. 实业救国思潮开始成为国人的共识 D. 民族资本家借助时局进行商品宣传
7.1894年,张謇以一甲一名考中状元。甲午惨败后,张謇以状元身份转而与“四民之末”的商人为伍,创办了大生纱厂,走上了兴办实业之路。张謇这一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
A. 受到甲午战争后外国人在华办厂矿的刺激 B. 受到临时政府奖励创业的影响
C. “实业救国”思潮兴起的推动 D. 抓住帝国主义无暇东顾的机会
8.“他一生孤独,最大的精神支撑是内心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一个状元告别仕途后仍念念不忘的兴国之梦。”这是后人对清末状元张謇的评价,其“兴国之梦”体现在 ( )
A. 提出“自强求富”,创办汉阳铁厂 B. 提出“实业救国”,创办一系列企业
C. 提出“救亡图存”,进行维新变法 D. 提出“师夷长技”,掀起洋务运动
9.1938年秋天,卢作孚与他的民生公司凭借22艘轮船和征用的860只木船,冒着飞机轰炸,仅用40天时间,将堆积在宜昌的9万吨工业物资和3万人员抢运入川。此次“宜昌大撤退”,被后人誉为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此次撤退( )
A. 减少了自然灾害损失 B. 保存了中国工业的命脉
C. 逃避了官僚资本掠夺 D. 拓展了公司的业务范围
10.19世纪后期,西方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近代交通工具的传入,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包括()①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加快 ②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③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④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近代交通的发展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1.《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人在中国开办工厂。张謇认为中国也要有自己的工商业,与日厂竞争。他发现进口货物中棉织物最多,于是决定在南通开办纱厂。这反映出张謇创办企业的直接目的是()
A. 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 B. 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
C. 推动自由平等的风尚 D. 打破官僚资本的压迫
12.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一个缩影,它发展的黄金时期出现在
A. 洋务运动期间 B. 甲午中日战争前后
C.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D. 抗日战争时期
13.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为对民众进行启蒙,曾提倡白话文和“小说界革命”。此后新式文化事业勃兴,国内出现办学热、创办新式报刊热、出版新书热。这说明戊戌变法( )
A. 实现了废除科举制的目标 B. 建立了完善的新式教育制度
C. 在全国范围全面推行白话文 D. 有利于新文化传播和思想启蒙
14.1919年春,胡老太爷从广州到上海探亲,此时他不可能看到()
A. 西式洋楼里,身穿旗袍的摩登女郎正在吃西餐
B. 轮船往来于黄浦江上,汽车行驶在南京路上
C. 大孙子正在为进京参加科举考试做准备
D. 报童在大街上叫喊:“卖报!卖报!《申报》头条新闻——巴黎和会召开了!”
15.下列各项内容,属于中国近代化起步在教育方面的体现的有①创办京师大学堂②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③创办商务印书馆④废除科举制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16.歌曲是时代的反映。《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毕业歌》等歌曲谱写了下列哪一时期的最强音( )
A. 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 B. 北伐战争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17.1872年到1875年间,120名赴美留学幼童中,人数居前三位的广东、江苏、浙江分别为84人、20人和9人;甲午战争后,留学生的分布逐步向长江流域延伸。留学生地域分布的变化( )
A. 加速了科举制度的瓦解 B. 与近代化进程基本一致
C. 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始 D. 加剧了中国的半封建化
18.北京大学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为振兴中华起到过重大作用。下列说法与北京大学的历史相符的有( )
①前身是京师大学堂
②是戊戌变法期间创办的新式学堂
③是洋务运动的成果之一
④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
A. ①②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19.20世纪初,清政府统一全国学制,“仍以忠君和尊孔为先,……大幅度增加西方教育中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内容”。当时中国教育()
A. 开始出现新式学校 B. 呈现出新旧并存特点
C. 掀起尊孔复古思潮 D. 举起民主、科学旗帜
20.有人认为近代报纸“籍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这说明()
A. 报纸出现推动近代新式教育发展 B. 报纸能传递信息,影响人们思想
C. 报纸是人们获取信息的唯一来源 D. 电影传入中国导致报纸发行减少
21.在每周的升旗仪式上,我们齐唱《义勇军进行曲》。该歌曲的词作者是( )
A. 田汉 B. 齐白石 C. 贺绿汀 D. 欧阳予倩
22.某校历史社团开展研究性学习,查找到两张学生文凭:一张是京师大学堂的毕业文凭,落款是“宣统元年”,另一张是京师第一蒙养院附设女子小学堂文凭,落款是“中华民国元年”。上述纪年方式的变化反映了( )
A. 新式学校的出现 B. 女性地位的提高 C. 历史发展的潮流 D. 封建制度的结束
23.某导演筹拍电视剧《1908年北京故事》,剧本中有以下场景,你认为其中有明显历史错误的是( )
①几个来京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正在找客栈住宿
②何先生到东交民巷看望父母
③王先生在街上遇到两个京师大学堂的学生
④朋友相见多行握手、鞠躬礼
⑤清军到处搜捕革命党人,见到剪了辫子的就重点盘查
A. ①②④⑤ B. ①②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⑤
24.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 )
A. 新华书店 B. 开明书店 C. 中华书局 D. 商务印书馆
25.湖湘文化源远流长,三湘大地人才辈出。撰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作家是( )
A. 丁玲 B. 田汉 C. 周立波 D. 沈从文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家财政收入不增加,军事工业便不可能发展。而国家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首先使国家富起来。在这种形势下洋务派提出“欲自强先求富”,强调以“富”为基础和“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的主张……但因为企业受到清王朝及官僚的控制,其生产规模、利润分割要听命于清王朝。
——赵德馨著《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49》
(1)依据材料一,归纳洋务派“兴办民用工业”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洋务派为了“求富”而创办的民用工业。
材料二 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通(通州)产之棉,力耕丝长,冠绝亚洲,为日厂之所必需,花往纱来,日盛一日,捐我之产以资人,人即用资于我之货以售我,无异于沥血肥虎,而袒肉以继之,利之不保,我民日贫,国于何赖?下走(我)寸心不死,……今厂工已毕,纱机已开,凡我共事之人,既各任一事以专责成。 ——摘自《大生纱厂厂约》
(2)材料二中“大生纱厂”创办者是谁?依据材料二,说明该实业家创办“大生纱厂”的主要动机。
材料三 见图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A段被称为中国民族工业的什么时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B段反映民族工业呈现萎缩状态,分析其原因。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社会里,家庭手工业与小农生产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一直在中国社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扩大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输华货物总值显著增加。由于输入的洋货多为机器制成品,物美价廉,竞争力强,不少中国土货滞销,如东南沿海一带盛产的土布、土纱的销售因此而陷入困境。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据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2
材料二
夫欲自强,必先裕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兴商务。商船能往外洋,俾外洋损一分之利,即中国益一分之利,微臣创设招商局之初意,本是如此。 ——李鸿章《议复梅启照条陈折》 创办大生纱厂,对张謇而言……标志着他对一项新制度——公司制度的践行。……当然,推动公司制度发生与发展的更大动力,源于晚清时期的经济民族主义思潮。面对外国经济侵略的加剧,国内藉“公司”以卫利权的思想越来越强烈。 ——据李玉《中国近代公司制度建设的几个面相——以张謇创业为中心的考察》
材料三
随着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民族工业除了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遭到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内忧外患的危机,严重阻碍着民族工业的正常发展。处于夹缝中的民族工业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顽强地挣扎着,出现了荣氏兄弟、卢作孚、侯德榜等著名企业家。
——据部颁统编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写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动。
(2)根据材料二,写出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目的。并指出创办大生纱厂的更大动力。
(3)根据材料三,概括制约中国近代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写出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认识。
28.城市发展·历史印记·社会进步
材料一 1860年天津成为通商口岸,以外贸为先导发展起来。洋务派创办天津机器制造局等工厂,天津成为近代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天津位于铁路沿线和江、海之滨,成为港城一体化城市。1880年洋务派在天津设电报总局,并在上海、苏州等地设分局。至20世纪初,京汉、京张、津浦、京奉等铁路相继建成,以天津为中心的华北铁路网正式形成。同时期,天津形成了中国第一个城市有轨电车系统。公共交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流动,方便了市民生活。乘坐者必须遵守公共交通规则和章程,这也进一步增强了市民的公共意识和文明意识。
——摘编自杜希英《交通变革与天津城市近代化》等
(1)依据材料一,说出近代天津兴起的主要因素。概括近代天津社会生活的变化。
材料二
(2)据材料二,指出以上企业的相同特征,并分析其出现的意义。
材料三 下表展示了1914—1918年华商火柴厂的发展情况。
年代 进口火柴(万罗) 新厂数 厂均资本额(万元)
1914 2383.58 10 4.92
1915 2097.34 9 3.30
1916 2062.07 4 1.42
1917 1559.43 8 5.47
1918 1334.08 3 0.66
(3)据材料三,指出1914—1918年华商进口火柴变化的总体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
材料四 “火柴大王”刘鸿生回忆当时情形说:“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厂,火柴原料厂及在兰州办的西北毛纺织厂,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
(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排挤和打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因素。
29.近代中国教育的变革,是近代化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中写道:“先生(康有为)以为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急迫)于教育。”
(1)康有为对发展教育持什么态度?简述“百日维新”在教育方面的措施。
材料二严复在《论教育与国家之关系》( 1906年)中说:“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
(2)“此事”是1905年清政府谕令停止了什么?与此同时,哪一出版机构以编印新式中小学教科书为主,为近代教育发展做出了贡献?
材料三《北京政府教育部法令( 1920年)》规定:“从当年秋季起,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文,改用白话国语。”
(3)在新文化运动中,谁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对此,陈独秀提出什么主张?结合“法令”内容,指出这些主张对近代教育的作用。
(4)综合上述中国近代教育的变革历程,你能得出哪些认识?
30.教育传承着文明,每一个优秀民族都会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
材料一 依据司马迁的说法,孔子一生弟子众多,身通六艺者有七十余人。授徒讲学当然促进了知识和思想的传播,师徒的关系也自然地造就出一个关系紧密的团体,从而推动了作为一个学派的儒家的形成。
——摘自袁行霈主编的《中华文明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出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材料二 从隋唐至明清,科举既成了教育的手段,也成为教育的目的。作为整个教育的重心,科举的影响无所不在,为求“中举及第”的科举本身就是一种应试教育。……这种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病是士人都自动地挤到一条狭窄的成才之路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个性的发展,束缚了人们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科举不考体能,许多人考过了秀才,中了举人,已是疾病缠身,英年早逝,何谓报国卫家?科举重八股制艺、楷法试贴,士人便追求八股精通、楷法圆美。至于其他学问,统统弃之不顾。这种知识偏狭、学非所用的弊病越到后来越是暴露无遗,尤其是在列强环伺,民族危机的情况下,这种科举教育更是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因而不得不加以改革,在改革还来不及跟上社会急速变迁之需时,则未能摆脱被废止的命运。
——摘编自纪秀琴《试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指出科举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分析科举制被废除的原因?
材料三 1900年日本拥有大学、高等学校9所。1878-1900 年共培养35200名大学毕业生,基本上满足了日本近代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对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此外,日本认真学习西方的实业技术教育制度,注重中等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到1900年中等实业技术学校已有290所,为正在进行工业革命的日本工厂、企业输送了数以万计的熟练、敬业的技术员和技工。明治时期的教育成果不断转化为生产力,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各项事业迅速发展。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的《世界文明史》
1968年是德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德国政府开始进行高等教育改革,积极引导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在“双轨”上共同生长,在保持具有高学术水平大学的同时,也重点扶持以实践为主要特色的高等专科学校和职业学院。
德国教育并行中依然重视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在德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当今,德国经济依靠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两条腿”稳步前行。
——摘编自姜炎《德国二战后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制度》
(3)依据材料三,指出日本与德国在近现代教育上的共同点。从中可以获得什么启示?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教育的变化
【建国初期】学龄儿童入学率20%左右,全国80%以上人口是文盲。
【2018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4.2%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2831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48.1%,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达到10340所。
(4)依据材料四,指出从建国初期到2018年我国教育水平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D2.D3.A4.B5.A6.D7.A8.B9.B10.A11.A12.C13.D14.C15.B16.C17.B18.B
19.B20.B21.A22.C23.A24.D25.A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分)
26.(1)积极作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或:求富);利于军事工业发展。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2)实业家:张謇;主要动机:实业救国;或发展民族经济;或抵御外国经济侵略。
(3)时期:“短暂的春天”。原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中华民国的成立,奖励实业,推动民族工业发展;封建帝制被推翻;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等。原因:战争影响(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官僚资本的压迫、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美国商品大量涌人等。
27.(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外国经济势力的侵略下开始解体。
(2)求富;实业救国的推动(经济民族主义思潮)。
(3)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4)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阻碍了中国近代经济发展;民族独立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在近代中国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中国近代经济的呈现出发展缓慢、分布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等等。
28.(1)主要因素:开埠通商;洋务派在天津创办工业企业;位于水陆交通要道。变化:近代通讯事业发展,人们联系更便捷;公共交通系统出现,人们出行更方便;公共意识和文明素养提升。
(2)特征:使用机器生产;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意义:促进了自然经济的瓦解,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3)趋势:进口火柴数量不断缩减。原因:欧洲各国忙于一战,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减少了对外国商品的依赖;提倡国货运动(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实业救国)抵制了外国商品的输入。
(4)官僚资本主义、日本帝国主义。
29.(1)优先发展,废除八股文;创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
(2)废科举;商务印书馆。
(3)胡适;文学革命;促进国民教育。
(4)认识:先进人物引领教育;社会变革(思想解放)推动教育;教育要适应时代发展等。
30.(1)贡献:创立私学;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主张。核心:“仁”。 (2)目的:选拔人才,维护封建统治。原因:八股取士禁锢了士人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清末新政的开展;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新式人才,不符时代发展的要求。
(3)共同点:都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都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专业化人才;教育发展都推动了经济发展。启示:教育发展是科技进步的基础;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的发展等。
(4)变化:普及了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原因:党和政府的领导与重视;改革开放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等。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