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 第5单元 面积 什么是面积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 第5单元 面积 什么是面积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12-13 11:40: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什么是面积 教学设计

应用创新点: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从一维的长度到二维的面积,是空间认识上的一次飞跃。让学生认识到图形的面积与图形的周长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图形的面积是指平面区域的大小,图形的周长是指平面区域封闭边界的长短。因此在本节课中,我重点让学生借助PPT的动画演示——“面”的动画效果,演示了数学书语文书的封面、一元硬币和一角的正面、枫叶和普通树叶的表面,这一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演示,让学生直观感知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从而理解面的含义,建立面积的表象,抽象出面积的概念,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且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也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好基础。为此,教材提出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第二个问题是结合比较正方形与长方形面积的活动,探索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第三个问题是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等于相同方格数的不同图形,体会不同形状的图形可能具有相同的面积。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建立了长度及长度单位的概念,但是由“长度”概念到“面积”概念,知识跨度大,难度高,抽象性也比较强,学生对于面积含义的理解还很陌生。此时,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他们要以形象的事物或亲自参与活动为认识的基础。所以本节课我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感观及可操作的数学活动,借助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熟悉的生活场景,获得感性认识,抽象出面积的概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事例,认识面积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比较图形大小的过程,探索比较图形大小的方法(摆硬币、剪拼法、摆正方形、数格子等),积累比较图形面积的直接经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
教学环境与准备:
教学环境:电子白板
学具:4人一组学具袋,包括硬币、小正方形、剪刀、格尺、方格纸、长方形、正方形 学习卡、方格纸、
教具:两张不同格子的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1.课前谈话:
同学们,你们认识我吗 今天我们要在一起上一节数学课,大家开心吗?老师希望每位同学都展示出你最精彩的一面。
游戏引入:我们要做一个游戏,请两名同学到前面来,涂一涂,分别将小正方形和黑板面涂满,比一比,看谁最先涂满?你发现了什么?(面是有大小的,涂的快表示小正方形的面小,黑板的面大)
3.揭示课题,看题引问:
刚才同学们都提到了面,这几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面积。对于“面积”你都知道什么?你想知道什么?(什么是面积 怎样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可以吗?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面积:
①再次感知面的大小:请同学们拿出数学书,这是数学书的封面,摸一摸,有什么感觉?语文书也有这样漂亮的封面,也是平平的,滑滑的,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数学书的封面和语文书的封面比,谁大谁小 (一样大)请接着看,这是一元的硬币,这是硬币的正面,这是1角的硬币的正面,他们的面谁大谁小?(一元硬币的面大,一角硬币的面小)生活中常见的树叶,这两片树叶的面谁大谁小?
②举例说明面的大小: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多这样的物体,在他们的身上也有像这样平平的、滑滑的面,你们能不能找一找,并比一比这些物体的面谁大谁小?(黑板的面比课桌的面大)谁还有发现?
③揭示面积意义:刚才我们比较了生活中这么多面的大小,发现了物体的面有大有小,在数学上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的面积(板书粘贴)
④理解面积意义:比如:黑板面的大小叫做黑板面的面积,课桌面的大小叫做课桌面的面积。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呢?(同桌说一说)一元硬币和一角硬币谁的正面面积大(课件出示)两片叶子呢,谁能找一找我们身边的面,并说一说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比如:黑板的面积比课桌面的面积大。
⑤小结:刚才我们认识了物体表面的面积,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封闭图形,你们认识吗?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 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小?这些封闭图形也都是有大小的,我们把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他们的面积(板书)。比如:长方形的大小叫做长方形的面积,正方形的面积呢怎样描述?圆形呢?谁来说,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又知道了封闭图形的面积。
⑥强化概念。回顾,总结什么是面积。
(2)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①同学们,比一比,说一说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谁的面积最小?你怎么知道的 (观察法)板书
②出示书图:比一比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呢?(有的说正方形的面积大,有的说长方形的面积大,还有的学生说一样大)
③师:到底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呢?我们用刚才的观察法还能不能比较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谁大 拿怎么办?该如何进行比较呢。请大家想想办法,如果老师给你们这些工具,你们是不是有想法了
④小组合作,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学生打开学具袋)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⑤交流汇报
方法一:用硬币摆,带上硬币和图形,同学们认真观察,他们小组是怎样合作的?你们摆完之后发现长方形的面积相当于几个硬币的面积,正方形呢?
方法二:摆小正方形
方法三:剪一剪,拼一拼。剪完后与长方形的面积重叠在一起,发现谁的面积大? 方法四:用方格纸,先重叠,然后数格子。
⑥总结比较图形大小的方法。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比较活动,同学们找到这么多种比较图形面积的方法,真了不起!
游戏活动:感知要用统一的工具去或摆小正形。接下来我们要做这样一个游戏,你们要遵守规则,男同学坐直,女同学趴下把眼睛闭上,师拿出带格子的长方形纸(24个格子),请男同学快速的数一数有几个格子,要保密!换(男同学趴下,女同学坐直快速数一数有几个格子)6个格子,全体坐好,男同学看到了几个格子,女同学看到几个格子?你们谁看到的那张纸的面积可能大呢?(男生)有不同意见,为什么?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用重叠法,看出一样大。你们说单独用数格子的多少就能判断他们的大小吗?通过这个比较,你发现了什么?数格子有什么要求?(格子一样大)
画一画。同学们,你们都能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图形的面积,你能在方格纸上设计不同的图形吗?现在请同学们在准备好的方格中画出3个不同的图形,使他们的面积都等于7个方格的面积。
①学生画图形
②汇报展示,现在请同学们展示出自己的作品,说说有什么发现?(这些图形面积的大小都是一样的,但是形状不一样)
小结梳理,质疑问难: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研究了什么是面积及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方法。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5.达标训练,形成能力 1.练一练1题。 2.练一练3题
6.全课总结,回顾梳理: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音乐苹果树)
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正慢慢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给教育领域带来了一次新的变革。从黑板到计算机,再到可替代传统黑板、粉笔的数字化教学演示设备,每一次改变,都是对陈旧教学模式的一场革命性突破。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有幸接触到了这个新技术,在一次次学习、探索和发现中,感受它的强大功能。电子白板不仅具有普通屏幕的显示功能,还有各种触摸式操作功能,特别是其强大的交互性,让课堂更灵活多变,真正地实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下面我结合这节课与电子白板的整合点谈一谈自己的反思:
1. 小工具,大惊喜
《面积的认识》一课侧重数学概念,教学重点是认识面,理解面积的含义。传统教学中枯燥的数学概念并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利用电子白板则能够将枯燥的数学课变得生动,教师的“小动作”像魔术一样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放大镜功能”“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等。
2.巧设计,重操作。
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给了学生充分动手和交流的空间。在课前,我给学生准备了学具袋,里面有剪刀、方格纸、小正方形、硬币、格尺,还有需要验证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在验证两个图形的大小时,让孩子们在小组内交流并动手实践。剪一剪拼一拼、用硬币摆一摆、用小正方形去摆,数格子,这几种方法都呈现了出来。学生通过实践、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在全班展示时,更是体现了交互式白板的优越性,学生将作品展示出来,通过白板的放大和缩小,再次感知数字化学习的奇妙。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并使学生更真实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3.不足之处
学生们的已有经验各不相同,在渗透数学思想方面,我没有考虑到这种情况。在课堂机动环节的处理上,还有待提高,应让课堂的生成更加自然和饱满。
总之,电子白板技术提高了课堂效率。本节课就是一节朴实无华的常态课。所以在这节课上,我并没有过多的华丽的设计,只是丰富了细节,力求凸显数学学科的本质,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我想这就是电子白板真正的内涵——回归学生的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