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选自九年级上册第3单元的12课。本单元所选诗文大都是写景的文章,“一切景语皆情语”正因为如此,景物中又寄寓了作者的志趣抱负。本文记述张岱在国破后的一个冬夜独自前往最爱的西湖赏雪的事,将写景、叙事、抒情结合的异常精彩。
学情分析:
初三的学生对文言文已经有了足够的积累,理解文章大意已经没有问题。本文景物描写带来的宽阔深远的意境以及淡淡的忧愁与孤寂可以重点让学生体会。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积累文言知识;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 体味文章白描的手法,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积累文言实词
教学难点:学习手法,体会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于300多年前那位“都市诗人”来说,西湖不仅是他的精神家园,更是他多情的恋人。他曾经撰文回忆说:“余之梦西湖也,如家园眷属。”他对西湖有深刻的领会。一生写下了大量有关西湖的美文,这位被周作人誉为“都市诗人”的作家,就是明末杰出散文家,张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张岱,走进《湖心亭看雪》。
二、背景介绍
张岱,出身于书香之家,博学多才,不但善文工诗,而且精通戏曲,音乐,园林,绘画,书法。纂刻,以及美食茶道,古董珍玩,花鸟虫鱼等等,各种技艺几乎样样在行。《湖心亭看雪》就是他以诗为文的典范。本文写于明朝灭亡以后,但是开篇却仍然以“崇祯”纪年,这就隐含着作者深沉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伤。明朝灭亡后,张岱拒绝臣服清王朝,举家逃往西白山中,时年50岁,他在杭州的别墅,绍兴的家园,以及众多的书画古玩,悉数毁于战火。从此,张岱由富家公子骤然沦为山野村夫,生活非常艰难。“布衣蔬食,常至断餐”。
三、诵读感知
1. 全班齐读
2. 师正音
拏(ná) 毳(cuì)衣 雾凇沆砀(wù sōng hàng dàng) 芥(jiè)
铺毡对坐(zhān)
3. 生再读
四、释义悟情
1. 第一句“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第一句,交代了亡国之思,也点明了时间,地点。不露痕迹的引出下文的大雪,和看雪。“余”:我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日”:天 “俱”:都 “绝”:消失
“人鸟声俱绝”,从听觉,并未加描摹,却让我们仿佛看到“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绮丽景象。传达出万籁俱寂的森然寒意。“更定”冬天的夜晚,独往看雪,不禁让人想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孤独之感。
3. 下面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雪景的,“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请同学们看看这句话,在你的本子上画出来。上下一白的天地,惟有一痕长堤、一点湖心亭、一芥小舟和舟中两三粒的人。这个时候你站在那里会有怎样的感受?(宇宙之大,我们不过天地间一蜉蝣而已。感受画面感与诗人的万千孤独。)
4. 第二段,作者看到了除他以外一样来游湖的人,“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1)湖中人见到作者为何会大喜?(志趣相投的人)
(2)为何作者要强调湖中人的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呢?(作者与他们一样,都不过是客人罢了。国破家亡,无家可归,他也不过是这破碎山河里的一名过客。)
5. 感受作者之“痴”,“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的“痴”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1)痴景:景之美,让人痴迷。
(2)痴情:不顾大雪,不畏黑夜与寒冷,只为去看那苍茫寂静的雪后大地;国之痴
(3)痴人:作者与湖中人
《红楼梦》开篇写道: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痴"这个字,一个生病的"病"里面一个知识的"知",这个字有两个意义完全不同的解释,第一讲"白痴"、"痴呆",是不好的意思,智力受障碍的叫做"白痴";可是我们说这个人"痴情",就是另外一个意义了。这个"痴"字在美学上是说:理智逻辑无法解释的现象,就是痴。人生没有这个"痴",也就无情。生命里执迷的东西,没有办法解释的"爱",就是痴。
张岱就是这样的“痴人”,执着着自己的人生。
6. 生齐读文章,感受作者深情。
五、白描诉景,景美情深
白描:是国画中的一个绘画术语,指在绘画中只用线条勾勒、不着颜色的画法在写作上,白 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用简练的文字,朴实地进行描述的方法。文中关于西湖美景就是用的白描手法,不浓墨重彩,不渲染烘托,寥寥几笔勾勒出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将凄清孤冷的痴人痴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六、拓展延伸
世界上很多事情,要想做到最好,没有“痴”是不够的。请大家结合自己的认识,谈谈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