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变则通,通则达(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变则通,通则达(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3 16:09: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作文主题训练--------变则通,通则达
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一个暴风雨的日子,有一个穷人到富人家讨饭。
“滚开!”仆人呵斥。穷人说:“只要让我进去,在你们的火炉上烤干衣服就行。”
仆人以为这不需要花费什么,就让他进去了。这时他又请求厨娘给他一个小锅,以便他煮“石头汤”喝。“石头汤?”厨娘说,“我倒想看看你怎样用石头做成汤。”他答应了。
穷人于是在路上捡了块石头洗净后放在锅里煮。“可是,你总得放点盐吧。”厨娘说,于是给了他一些盐,后来又给了他碎菜叶,最后又把能收拾到的肉末都放在锅里。
这个可怜的穷人后来把石头捞出来仍回路上,美美的喝了一锅肉汤。
如果这个穷人一开始就对仆人说,“行行好,请给我一锅肉汤吧!”该会有什么结果呢?
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与思考,请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要套做,不得抄袭;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的范围作文。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子贡问时》中,路人询问子贡一年有几季,子贡回答有四季,但路人坚持说只有三季。两人从早上一直争论到中午也没停,孔子闻知原委后,回答称一年只有三季。路人走后,子贡不解,孔子回答道,刚才的路人是田间的蚱蜢,一生只经历过春夏秋三季,在他的思维里就没有冬天的概念,你和他争论三天都不会有结果。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文化学者于丹曾在一次演讲中讲过一则故事:古代市集中每匹布八吊钱,某人要买三匹布,却只拿得出二十三吊钱,于是他声称“三八二十三”而不是“二十四”。卖布人和他理论,他还以颈上人头作担保,说自己是对的,只肯付二十三吊钱。
一个青年打抱不平,说如果“三八二十三”是对的,他愿意输掉头上的帽子。众人相持不下,于是青年找来自己的老师——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请他主持公道。 学者沉思了一会,然后说“三八就是二十三。”
有人认为学者虽然表面上犯了错,损害了自己的名誉,但是却因此保住了买布人的性命,这是一种宽容、隐忍的大智慧。于丹教授讲述这则故事,是为了说明中华文化的智慧和通达,在某些时候能够灵活变通,不认死理。
一位时评作家对此却并不认同,他认为这种无原则的妥协和退让与现代科学、法治精神相违背,这种所谓的“灵活变通”是中华文化中的糟粕,是我们从人情社会走向法治社会的障碍。
请联系实际,结合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自拟标题,自定立意,自定文体,诗歌除外。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河豚肉柔和细腻、鲜美无比,自古就有“食得一口河豚肉,从此不闻天下鱼”的说法。但河豚体内含有毒性极强的神经毒素,一块小小的河豚鱼肝就足以毒死几十个成年人。科学家研究发现,刚孵化出来的河豚鱼苗原本是无毒的,生长过程中,河豚只喜欢滤食有毒的海藻,经年累月摄入的毒素沉积在河豚体内,致使其体内毒性越来越大,以致根本无解。
为了享受到美味的河豚肉,又避开中毒丧命的风险,人们在河豚幼苗时通过网箱养殖,把它们和海藻深度隔离,并投喂小鱼小虾。失去天然食物之后,小河豚一开始横冲直撞,试图冲破网箱束缚,以致头破血流,浮尸海面。但最终,为了生存,河豚接受了人们为它选择的食物。经过几代的培育驯化,人工养殖的河豚终于彻底改变了亘古不变的食性,体内的毒素也逐渐随之消失。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例文:
人生的曲线
曲线,是直线的变形,它比直线更迂回,更烦琐,但却比直线更美丽,更灿烂。我们的人生亦是如此,若一生仅是一条毫无瑕疵的直线,只会使生命变得肤浅。那样似乎是顺利完美地过完了一生,但却失去了一样世间留给人们最美好,最刺激也是最苦楚的挑战——挫折。不妨看看那曲线人生,充满挫折,充满磕磕绊绊。但这样却可享受苦中的乐,享受对于顺者而言微不足道的成就。这又是何等欢心,何等欣慰,何等快乐。
回望历史长河,里面有着许多令现代人口口称赞的大人物。看成就,也许他们各有千秋;看性格,也许他们无一相符。可若看人生,他们则会大径相同。从低落到崛起到废寝忘食再到成名,这是一个成功的人生的规程,也是一个完美的人生的曲线。
居里夫人,这位年轻时曾是大家闺秀的发现镭的科学家,在取得了伟大成功后的脸上,再也无法望见年青的俊美,取而代之的是皱纹,一条条深刻而苍白的曲线。我们看见了她成功时的喜悦,没有看到的是她在无钱做实验时的愁眉苦脸。一天将近18个小事在一个肮脏得难以想象的几块烂铁搭成的实验室中工作,令她的精神几经崩溃。可是她知道,当生命的曲线走到了尽头,总有一段会不同凡响。她凭借着坚强的坚强,在她犹如环山公路的生命之线上不断地前进,最终来到了山的顶端,来到了诺贝尔的舞台,来到了人们敬畏的眼光中。
达·芬奇,举世闻名的画家,他所画的《蒙娜丽莎》的神秘与传神吸引着所有人。但他的生命也并非笔直。他一生被迫去过米兰、佛罗伦萨、威尼斯;当过暴君的仆人、亡国的士官、宫廷的画者。如此多番转折,说他的生命坎坷多难,倒不如说丰富多彩。他在暴君手下创作了《最后的晚餐》,流亡途中画出了《蒙娜丽莎》,这是何等创举!但他不满足,他还制造了世界上第一个降落伞,虽然当时受尽嘲讽,可百年之后当人们再次想起它时,举世震惊!!
类似于居里夫人与达·芬奇一类受尽人生曲线折磨终登辉煌顶峰的伟人还有很多很多……
我说了这么多,无非就是要激励大家多创新,多思考。我们也许家境良好,便可以跳过低落,直接为人生开创新的、不同凡响的光辉的路
【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题。材料通过“穷人”运用个人智慧循序渐进、步步为营达到目的的故事,说明只要肯动脑筋,就会变不可能为可能。因此可参考以下立意:
1.学会变通
2.要重视第一步
3.思维定势往往害人不浅。
4.要循序渐进
5.方法的重要性。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2.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子贡和路人争论关于一年有几季的问题,孔子明知有四季,但对路人的回答是三季,为什么?因为路人是田间的蚱蜢,一生只经历过三季,根本不知道有冬天,再怎么争论也不会有结果。庄子说:“井蛙不可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同理,路人由于经历和思维所限,不明事理,不辨是非,胡搅蛮缠,遇到这样的人只得尽量避开,不和他争吵,避免矛盾和冲突,减少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写作时可以从子贡、孔子和路人两个角度写作。
从子贡和孔子的角度写,子贡的做法错误,孔子的处理方式正确。我们把没有全局观的人称为:三季人。不和“三季人”讲道理,这就是古人的智慧啊!讲道理也要看对象,讲对了人是有的放矢,讲错了人就是对牛弹琴。所以,宁跟明白人吵场架,绝不跟糊涂人说句话,人生,永远离不开这个理儿。因此子贡需要跟孔子学习的就是,要学会变通。这也是我们要学习的处事方式。此外,孔子还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面对认知有缺陷的“三季人”,孔子没有像子贡那样与之争辩,而是“看破不说破”,直接按照他的认知说事,轻松化解掉不必要的争辩,既没有浪费时间,也没有让对方尴尬,这是很高明的智慧。
从“三季人”的角度写,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认知不到的领域,不要用自己的理解去揣摩别人的思维。当出现与自己认知不同的情形时,不要忙着争辩,而是要反思自己是否有认知缺陷,试着去理解对方的观点,从而判断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要勇敢面对自己的不足,而不是为自己辩护。
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材料中关于孔子对一年有几季的不同回答必须在行文中有具体的阐释或分析,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感悟与思考来写作。
写作时如从变通的角度写,应概述材料,提出观点。然后对故事稍微作一下分析,指出子贡和孔子处理问题时有哪些不同,从而得出孔子懂得变通的看法。接着由故事生发开去,思考生活中有哪些类似的情形,我们一般会怎么处理,反思不足。接着分析变通的利和不变通的弊,可以由人际关系到国际关系,把道理说透。最后思考青年改如何把握好变通的“度”,掌握变通的方法。
立意:
1.看破不说破,人生大智慧。
2.变则通,通则达。
3.变通是难得的智慧。
4.辨己不足,弥补缺陷。
3.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事件,第二部分对该事件的看法。事件的核心人物是学者,为了保住买布人的性命,他在主持公道的时候“不公道”,“犯了错”“损害了自己的名誉”。对于学者的做法,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肯定,认为学者表现出的是宽容、隐忍的大智慧,体现了中华文化中的智慧和通达,是灵活变通、不认死理,这是圆融的智慧;一种是否定,认为学者的做法是无原则的妥协和退让,背离了现代科学、法治精神,这一观点认为学者应该站在事情真相的角度,说话、行事应该坚持正确的原则,这是方正的智慧。前者是变通,是通达,是宽容,是有谋,是讲究方式和方法;后者是内心正义坚定,是坚持原则和底线。考生可以从前者的角度入手,肯定学者重大义而轻小是非的良苦用心,阐述通达圆融在为人处事上的意义,可以让我们做事讲究技巧,“识时务者为俊杰”,能认清时务,使自己进退自如,游刃有余;也可以从后者的角度入手,分析规矩、原则的价值,如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做事要遵循法则,分析罔顾规矩的危害;还可以辩证分析,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要根据客观情况审时度势,灵活处理意外情况。
行文构思上,可以概述材料,引出观点,如“莫让生活磨平了棱角”;接着以“诚然”引出通达圆融的意义,如是生存的必需,再以“然而”转换话题,阐述“通达圆融”和“方正坚守”能集于一身,列举事例分析其意义;然后以“反观当下”引出反面事例进行正反对比;最后联系自身,发出呼吁。
立意:
1.为人须方正,行事可通达。
2.坚守方正为人,行事通达圆融。
3.坚持原则,前路方能行久。
4.方枘圆凿,成就稳固。
4.例文:
有一种力量叫坚持
失去天然食物的小河豚一开始横冲直撞,试图冲破网葙束缚,以致头破血流,浮尸海面。但最终,为了生存,河豚接受了人们为它选择的食物。经过几代的培育驯化,人工养殖的河豚终于彻底改变了亘古不变的食性,体内的毒素也逐渐随之消失。
这个世间,原本就是不平等的。之前的差距,由命运安排。而以后的路,差距就安排在自己的手中了。
一些人,因为不公平的命运女神,使其失去双臂或双脚。或者是一些微不足道的。这些人其实只缺少了一些零件罢了。
你可以用坚持去改变。去改变历史,去改变命运,去改变未来。
人就如同玩具,缺少了零件,就去制造自己所需要的零件,将其重新组装起来,继续变为一个完美的事物。
“坚持住!”这句话在每个人的脑海里面都有印象吧。是父母,是同学,是老师,或许是一些陌生老朋友。他们告诉我们坚持是可以改变人生的,是改变我们未来的。
正如同画之中的老爷爷,用自己独特的画风,创作出一幅美丽的图画,这就是改变,他从幼时到成年,从成年到现在的一把年纪,肯定经历过许许多多的磨难与挫折,创造出了自己的一番天地。熬下一切的一切,坚持下去。我们就如同他一样得到了自己的快乐人生,去享受自己完美的人生。
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随口说说我要坚持,自己就会有这种意志的,这需要自己从小的培养,需要自己坦然面对挫折,去克服挫折才会具备。
而且坚持的心态也是会中途缺失。这时你就需要给予自己无比强大的自信心,给自己一种“能量”,能真正地学会“坚持的永恒”。你就会使坚持成为一种力量,去帮助自己,鼓舞自己,创造出一个完美的人生。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一篇寓意很深刻的材料作文,考生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材料,抓住材料的中心进行精准的审题立意。本题中材料的主要事件是人们改变河豚的生活习性,主要的内容是要抓住原材料:小河豚一开始横冲直撞,试图冲破网葙束缚,以致头破血流,浮尸海面。但最终,为了生存,河豚接受了人们为它选择的食物。经过几代的培育驯化,人工养殖的河豚终于彻底改变了亘古不变的食性,体内的毒素也逐渐随之消失。从小河豚前后的表现的改变上来看,为了生存小河豚改变了自己的习性,所以考生可以从“痛则思变”“灵活变通”“改变自己赢得未来”等角度进行立意,总之只要围绕“改变”来立意写作,即为最佳的立意角度。考生不要避重就轻谈人们的做法,因为材料的主体在“河豚”。考生在写作的时候要注意扣住对材料的理解同时要注意充分结合现实,只有结合现实挖掘写作的内容,才能使得作文有深度。
【点睛】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根据材料看,作文供料的关键在于河豚最后的改变,所以考生要扣住“变”来进行写作,这样才能抓住材料的中心,作文写作才不至于跑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