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北安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北安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3 16:15: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安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
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并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
(节选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
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
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最重要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开”,就是开拓、开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
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材料三:
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
(摘编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B.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历史悠久。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让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伦理自觉。
C.“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
D.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
B.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孔子“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开”字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C.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都是有局限的。
D.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共同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B.大河无水小河干
C.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D.治大国若烹小鲜
4.试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天下情怀”展开论证的。(6分)
5.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仁慧
汪曾祺
小时候,我的母亲盼我能长命百岁,让我在观音庵里寄了名。庵里的住持我已经记不得她的法名,我的祖母叫她二师父。
二师父是个面色微黄的胖胖的中年尼姑,是个很忠厚的人,一天只是潜心念佛,对庵里的事不大过问。在她当家的这几年,弄得庵里佛事稀少,香火冷落,房屋漏雨,院子里长满了荒草,一片败落景象。庵里的尼姑背后管她叫“二无用”。
二无用也知道自己无用,就退居下来,由仁慧来当家。
仁慧是个能干人。
二师父大门不出,仁慧对施主家走动很勤。谁家老太太生日,她要去拜寿。谁家小少爷满月,她去送长命锁。每到年下,她就会带一个小尼姑,提了食盒,用小瓷坛装了四色咸莱给我的祖母送去。别的施主家想来也是如此。观音庵的咸莱非常好吃,是风过了再腌的,吃起来不是苦咸苦咸,带点甜味。祖母收了咸菜,道一声:“叫你费心。”随即取十块钱放在食盒里。仁慧再三推辞,祖母说:“就算是这一年的灯油钱。”
仁慧到年底,用咸菜总能换了百十块钱。
她请瓦匠来检了漏,请木匠修理了窗槅。窗槅上尘土堆积的福扇纸全都撕下来,换了新的。院子里的杂草全锄了,养了四大缸荷花。正殿前种了两棵玉兰。她说:“施主到庵堂寺庙,图个幽静。荒荒凉凉的,连个坐坐的地方都没有,谁还愿意来烧香拜佛?”
我的祖母隔一阵就要到观音庵看看,她的散生日都是在观音庵过的。那天总要在观音庵吃一顿素斋。素斋最好吃的是香蕈(冬菇)饺子。荠莱、香干末作馅,包成薄皮小饺子,油炸透酥,倾入滚开的香蕈汤,嗤啦有声,以勺舀食,香美无比。
仁慧募化到一笔重款,把正殿修缮油漆了一下。正殿完工,菩萨“开光”之日,请赞助施主都来参与盛典。这一天观音庵气象庄严,香烟缭绕,花木灼灼,佛曰增辉。施主们礼赞拜佛之后,在过厅里设了四桌素筵。素鸡、素鸭、素鱼、素火腿……使这些吃长斋的施主们最不能忘的是香蕈饺子。
二师父对仁慧这样的做法很不以为然,说:“这叫做什么?观音庵是清静佛地,现在成了一个素莱馆!”但是合庵尼僧都支持她。
尤其使二师父不能容忍的,是仁慧学会了放焰口。放焰口本是和尚的事,从来没有尼姑放焰口的。仁慧想:一天老是敲木鱼念那几本经有什么意思?为什么尼姑就不能放焰口?哪本戒律里有过这样的规定?她要学。善因寺常做水陆道场,她去看了几次,大体能够记住。她去请教了善因寺的方丈铁桥。铁桥听说一个尼姑想学放焰口,很惊奇,就一字一句地教了地。她学会了,就找了本庵几个聪明尼姑和别的庵里的也不大守本分的年轻尼姑,学起放焰口来。起初只是在本庵演习。咳,还真像那么回事。尼姑放焰口,这是新鲜事。于是招来一些善男信女参观。你别说,这十几个尼姑的声音真是又甜又脆,比起和尚的癞猫嗓子要好听得多。仁慧正座,穿金蓝大红袈裟,戴八辫莲花毗卢帽,两边两条杏黄飘带,美极了!于是渐渐有人家请仁慧等一班尼姑去放焰口,不再有人议论。
观音庵气象兴旺,生机蓬勃。
解放。
土改。
土改工作队没收了观音庵的田产,征用了观音庵的房屋。
观音庵的尼姑大部分还了俗,有的嫁了人。
有的尼姑劝仁慧还俗。
“还俗?嫁人?”
仁慧摇头。
她离开了本地,云游四方,行踪不定。西湖住几天,邓尉住几天,峨眉住几天,九华山住几天。
有许多关于仁慧的谣言。有些谣言仁慧也听到了,一笑置之。
仁慧后来在镇江北固山开了一家菜根香素菜馆,卖素菜、素西、包子,生意很好。菜根香的名菜是香蕈饺子。
菜根香站稳了脚,仁慧把它交给别人经管,她又去云游四方。西湖住几天,邓尉住几天,峨眉住几天,九华山住几天。
仁慧六十开外了,望之如四十许人。
(摘编自《小说家》)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通过描写二师父终日端坐禅房,两耳不闻窗外事,对仁慧的素菜馆不以为然,对仁慧学放焰口不能容忍,塑造了一个笃信佛教、循规蹈矩又呆板木讷的佛门女子的形象。
B.从“仁慧到年底,用咸菜总能换了百十块钱”中不但可以看出四色咸菜味道香美,也可以感受到仁慧的善良、热心和手巧,此举是观音庵恢复生机的基础。
C.小说用“解放”“土改”等词暗示了时代的巨大变迁,为仁慧的故事提供了社会背景。
D.小说结尾最后一句话以仁慧外貌超出常人的年轻暗示了她收入优厚、心无杂念、生活无忧的状态。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通篇以第一人称“我”的孩童视角展开叙述,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按照时间顺序铺开叙述,也使得故事条理清晰。
B.小说开篇点出“二师父”,接着描写观音庵的衰败景象,是为了引出主人公仁慧,并以二师父的无用反衬仁慧的能干。
C.小说语言平实质朴,寥寥几笔就能活化场景和人物,富有生活气息,将仁慧的一生叙写得有滋有味,体现了汪曾棋“淡而有味”的语言风格。
D.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展示细微之处,如“倾入滚开的香草汤,嗤啦有声,以勺舀食,香美无比”,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也增强了真实感。
8.文中说“仁慧是个能干人”,请结合内容分析她的“能干”有哪些具体表现。(4分)
9.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香蕈饺子,请结合内容分析它在文中的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费宏,字子充,铅山人。甫冠,举成化二十三年进士第一,授修撰。弘治中,迁左赞善,直讲东宫,进左谕德。武宗立,摆太常少卿。正德二年拜礼部右侍郎,寻转左。五年进尚书。帝耽于逸乐,早朝日讲俱废。宏请勤政、务学、纳谏,报闲。宏持重识大体,明习国家故事,数劝帝革武宗弊政。“大礼”之议,诸臣力与帝争,帝不能堪。宏颇揣知帝旨,第署名公疏,未尝特谏,以是帝心善之。及廷和等去位,宏为首辅。加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委任甚至。宏为人和易,好推毂后进。其于“大礼”不能强谏,亦未尝附离。而是时席书、张璁、桂莩用事。书弟检讨春,故由他曾改用。及《武宗实录》成,宏议出为佥事,书由是憾宏。琅、喜由郎署入翰林,骤至詹事,举朝恶其人。宏每示戴抑,璃、尊亦大怨。帝尝御平台,特赐御制七言一章,命辑倡和诗集,署其衔曰“内阁掌参机务辅导首臣”。其见尊礼,前此未有也。琅、尊滋害宏宠。莩言:“诗文小技,不足劳圣心,且使宏得冯宠灵,凌压朝士。”帝噩不省。尊遂与鸨毁宏于帝,言宏纳郎中陈九川所盗天方贡玉,受尚书邓璋赇谋起用,并及其居乡事。宏上书乞休,不允。及璁居兵部宏欲用新宁伯谭纶掌奋武营鸨遂劾宏劫制府部无何又因宏子懋良坐罪下吏攻之益力复录前后劾疏上之。宏亦连疏乞休。帝辄下优诏慰留,然终不以谴璃、尊。于是奸人王邦奇承璃、寻指,上书污故大学士廷和等,并诬宏。宏竟致仕去。时六年二月也。十月,德遂以尚书、大学士入直内阁。间一岁尊亦入矣。十四年,尊既前死,德亦去位,帝始追念宏。再遣行人即家起官如故。自是眷遇益厚。偕李时召入无逸殿,与周览殿庐,从容笑语,移时始出。赐银章曰“旧辅元臣”。数有咨问,宏亦竭诚无隐。承璁、尊操切之后,易以宽和,朝士皆慕乐之。未几,卒,年六十有八。帝嗟悼,膊恤加等,赠太保,谥文究。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八十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及璁居兵部/宏欲用新宁伯谭纶掌奋武营/璁遂劾宏劫制府部/无何/又因宏子懋良坐罪下吏/攻之益力/复录前后劾疏上之
B.及璁居兵部/宏欲用新宁伯/谭纶掌奋武营/璁遂劾宏劫制府部/无何/又因宏子懋良坐罪下吏/攻之益力/复录前后劾疏上之
C.及璁居兵部/宏欲用新宁伯/谭纶掌奋武营/璁遂劾宏劫制府部/无何又因宏子懋良坐罪/下吏攻之益力/复录前后劾疏上之
D.及璁居兵部/宏欲用新宁伯谭纶掌奋武营/璁遂劾宏劫制府部/无何又因宏子懋良坐罪/下吏攻之益力/复录前后劾疏上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甫冠:刚刚加冠。冠礼,古代嘉礼的一种,是中国古代男子十八岁的成年礼。
B.首辅:即首席大学士。明代习惯上称内阁主要柄政者首席大学士为首辅。
C.御制:指古代帝王所作之诗文书画等。帝王所用或与之有关的事物常冠以“御”字。
D.乞休:自请辞去官职。亦作“乞免”。古代官员提前请求致仕被称之为“乞休”。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费宏行事持重,恪尽职守。当皇帝耽于安逸享乐时,他极力劝谏,曾多次劝嘉靖皇帝革弊政,对皇帝的询问竭诚尽力,无所隐藏。
B.费宏正义凛然,坚守底线。和蔼宽厚的费宏在“大礼”之争中,和其他大臣一样极力谏诤,并坚决不依附权势,不背离道义。
C.费宏官路增蹬,曾被弹劾。张璁和桂尊弹劾费宏,费宏接连上疏请求退休。皇帝未斥责张璁和桂尊,只下褒奖诏书安慰挽留费宏。
D.费宏举足轻重,深受礼遇。在桂尊去世、张璁离职后,皇帝派使者到费宏家里起用他仍任原职,从此费宏得到的眷顾待遇更为丰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璁、萼由郎署入翰林,骤至詹事,举朝恶其人。宏每示裁抑,璁、萼亦大怨。
(2)萼言:“诗文小技,不足劳圣心,且使宏得冯宠灵,凌压朝士。”帝置不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这是一首写江南农村初夏风光的诗。整首诗虚实相间,动静结合,绘声绘色,鲜明如画。
B.首句用一个“遍”字和一个“满”字写出了树的茂盛、水的满盈,突出初夏蓬勃盎然的生机,这是实写。此句从视听角度落笔,描绘出明丽动人的山水色彩。
C.第二句不仅以烟喻雨,写出了江南细雨特有的景致,而且以催耕的鸟叫声,平添了无限的生机。
D.第三四两句从“闲人少”和“才”“又”两字反映乡村农事繁忙,然而不言“忙”而“忙”意自见。
15.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连用多个比喻,论证君子如能广泛地学习且每天省察自己,就能做到“_________”;通过登高而招、顺风而呼等四组比喻,说明“__________”,只是善于利用外物而已。
(2)《赤壁赋》中“客”的箫声悲凉异常,“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极尽描写这一音乐声足以让天地万物为之动容。
(3)在《沁园春长沙》中,作者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15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追溯历史可见,早期新诗的发展离不开国外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的推动,他们________,接受了大量国外先进教育,学识和见解均得到极大提升。西方诗潮在中国_____________,这背后既有被迫推动的命运之歌,更是诗歌发展的必然趋向。( ),以自己的《尝试集》率先为白话新诗铺路;深受日本俳句和印度诗人泰戈尔影响的冰心也_____________,推出自己“爱”的代表诗集《繁星》《春水》,为新诗注入新鲜血液。直到今天,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依然和西方诗歌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新诗在外来诗歌的影响下,在中华文化的依托下迅速地成长和诞生,两者优势结合从而指向重生。朱光潜曾指出:“我们的新诗运动正在开始,我们必须_____________,不能让它流产。当前有两大问题须特别研究,一是固有传统究竟有几分可以沿袭,一是外来影响究竟有几分可以接收。”接受古今中外的诗歌影响是新诗百年来的重要标识,在不同的时期和环境中有着不同的表现,而如何对待这种交融却仍在摸索中。
17.依次选用文中横线里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风头正劲 炙手可热 劳苦功高 谨小慎微
B.风华正茂 炙手可热 功垂竹帛 如履薄冰
C.风华正茂 风靡一时 劳苦功高 如履薄冰
D.风头正劲 风靡一时 功垂竹帛 谨小慎微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胡适留美归来后在诗歌方面受到了英美意象派的无形影响
B.留美归来的胡适在诗歌方面无疑受到英美意象派的影响
C.英美意象派无疑在诗歌方面影响了留美归来的胡适
D.英美意象派对胡适的影响无疑体现在诗歌方面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新诗在外来诗歌的影响下,在中华文化的依托下,迅速地诞生和成长,两者优势结合从而指向重生。
B.新诗以中华文化为依托,在外来诗歌的影响下,迅速地诞生和成长,结合两者优势从而指向重生。
C.新诗在外来诗歌的影响下,以中华文化为依托,迅速地诞生和成长,两者优势结合从而指向重生。
D.新诗在中华文化的依托下,在外来诗歌的影响下,迅速地成长和诞生,结合两者优势从而指向重生。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 ,6分)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如今熬夜现象极其普遍,虽然各种关于熬夜伤身体的科普随处可见,①_______,他们认为熬夜后白天补一觉就万事大吉了。殊不知,人体免疫系统的正常,是与体内昼夜节律的自然运行密切相关的。无论熬夜还是熬夜后再补觉,都打乱了人体正常的昼夜节律,造成体内免疫系统发生紊乱,从而对身体健康造成伤害。所以说,②________,大量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比如多轮班工作群体(如护士、安保人员等)虽然在夜班后可以得到补休,但他们依然是心脑血管和代谢疾病的高发群体。
①: 。
②: 。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黑塞在《读书:目的和前提》中认为,让每个人凭自己的爱好去开始阅读,读一部文学作品或者一首诗,或者一则报道、一篇论文,以此为出发点,然后再扩而大之。
材料二:朱光潜在《谈读书》中认为,一个人如果抱有“成就一种学问”的志愿,他就不能不有预定的计划与系统。对于他,读书不仅是追求兴趣,尤其是一种训练,一种准备。有些有趣的书他须得牺牲,也有些初看很干燥的书他必须咬定牙关去硬啃,啃久了他自然还可以啃出滋味来。
材料三:毛姆在《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中认为,人的一生就像一条小溪,读过的书就像一滴水,不会对整条小溪的水质产生改变。然而当这些水滴积累得足够多的时候,人就会在某一瞬间改变了流向,但你无法说出是因为哪一滴水引起的。
我校拟举行读书分享会。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 “它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错误,由材料一第一段“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可知,“它”应是“家国天下”,而不是“国”,缩小了范围。
C.“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错误,由材料二第三段“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可知,作者只是说他们的愿望“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但这些愿望并非空想,不可践行,说法绝对。
D.“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错误,由材料三“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分析可知,文中是说“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而不是“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于文无据。
故选B。
2.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 .“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错误,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是为了证明“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的观点。
故选A。
3.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材料三的观点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D.“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治理大国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样,分析的是如何治理国家的道理,故不能证明“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的观点。
故选D。
4.①先指明“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运用引证法加以分析论证;②后阐发“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通过引证和古今对比,指出其现实意义,提出时代要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共4段。第1、2段是一层,重点阐释“是什么”,由“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可知,先指明“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
第3段是第二层,讲述“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第4段是第三层,“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古今对比,“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指出其现实意义。
5.①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②厚植家国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太平”,抓住机遇,努力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③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于担当。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以及针对某个问题进行个性化解答的能力。
本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可以根据当下存在的问题,根据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家国天下”的含义进行分析。
材料一主要阐述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由家国天下进而引申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说法。从材料一最后一段“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可看出,要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
材料二则从“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个方面论述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情怀,从材料二特别是最后一段“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中看出,要厚植家国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太平”,抓住机遇,努力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材料三讲述的是“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从材料三第一段“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中可看出,要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于担当。
6.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项“仁慧外貌超出常人的年轻暗示了她收入优厚”分析不恰当。仁慧外貌超出常人的年轻主要是因为仁慧“豁达洒脱”。
故选D。
7.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A.“小说通篇以第一人称‘我’的孩童视角展开叙述”错。这篇小说除了第一节使用第一人称外,在刻画仁慧这样一主要人物形象的情节中,都采用第三人称叙事的,并不是“通篇以第一人称”。
故选A。
8.①仁慧深谙世俗人情。她主动到施主家走动,构建人情联系,用咸菜拉近关系,为庵里搭建人脉,又能得到施主们的回报施舍。②仁慧善于经营。做大庵里香蕈饺子特色饮食,办素席增加了庵里收入,翻新了庵堂殿舍,优化了环境。③仁慧勇于变革。她打破世俗偏见,率领尼姑们学习放焰口,获得成功。让观音庵有了名声,气象兴旺,生机蓬勃。④仁慧豁达洒脱。在设法兴盛观音庵的过程中,对于有关她的谣言,“一笑了之”;把自己创办一手起来、生意又好的素菜馆无条件交给别人经营,造福他人,自己“去云游四方”。⑤仁慧顺势而变,适应能力强。解放后仁慧能依靠自己的手艺,开了一家菜根香素菜馆,卖素菜、素西、包子,生意很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此题从“深谙世俗人情”“善于经营”“勇于变革”“豁达洒脱”等角度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
根据文中的“仁慧对施主家走动很勤。谁家老太太生日,她要去拜寿。谁家小少爷满月,她去送长命锁”“每到年下,她就会带一个小尼姑,提了食盒,用小瓷坛装了四色咸菜给我的祖母送去”“仁慧到年底,用咸菜总能换了百十块钱”“尼姑放焰口,这是新鲜事。于是招来一些善男信女参观”分析,可知仁慧主动到施主家走动,构建人情联系,用咸菜拉近关系,为庵里搭建人脉,又能得到施主们的回报施舍,表明她深谙世俗的能力。
根据“一天老是敲木鱼念那几本经有什么意思?为什么尼姑就不能放焰口?哪本戒律里有过这样的规定”“仁慧正座,穿金蓝大红袈裟,戴八辫莲花毗卢帽,两边两条杏黄飘带,美极了!于是渐渐有人家请仁慧等一班尼姑去放焰口”分析。可知仁慧勇于打破世俗偏见,率领尼姑们学习放焰口,并获得成功,这让观音庵有了名声,气象兴旺,生机蓬勃,仁慧的这些做法表明她勇于变革的形象特征。
根据“仁慧到年底,用咸菜总能换了百十块钱……荒荒凉凉的,连个坐坐的地方都没有,谁还愿意来烧香拜佛”“仁慧募化到一笔重款,把正殿修缮油漆了一下……使这些吃长斋的施主们最不能忘的是香蕈饺子”“这叫做什么?观音庵是清静佛地,现在成了一个素菜馆”“观音庵气象兴旺,生机蓬勃”“仁慧后来在镇江北固山开了一家莱根香素菜馆,卖素菜、素西、包子,生意很好。菜根香的名菜是香蕈饺子”分析,可知仁慧做大庵里香蕈饺子特色饮食,办素席增加了庵里收入,翻新了庵堂殿舍,优化了环境,表明仁慧具有善于经营的能力。
根据“有许多关于仁慧的谣言。有些谣言仁慧也听到了,一笑置之”“菜根香站稳了脚,仁慧把它交给别人经管,她又去云游四方。西湖住几天,邓尉住几天,峨眉住几天,九华山住几天”分析,可知仁慧。在设法兴盛观音庵的过程中,对于有关她的谣言,“一笑了之”;把自己创办一手起来、生意又好的素菜馆无条件交给别人经营,造福他人,自己“去云游四方”,这些做法表明仁慧豁达、洒脱。
9.主要作用:①丰富了小说内容增添了内容的生活味和情趣性。作品从视觉、听觉、味觉多角度展现香蕈饺子的制作过程和食用效果,生动,形象,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②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香蕈饺子的特色和香美,引来了更多香客,为观音庵增加了人气:开设以香蕈饺子为招牌菜的素菜馆,增加了庵内收入,观音庵得以由败落转为兴盛;③表现了主人公性格。仁慧创办以香草饺子为特色的菜馆也让观音庵红火了起来,后来观音庵被没收后,仁慧在镇江又成功开起素菜馆,进一步表现了仁慧的能干。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物象的作用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结合物象的特征,一般从情节的推进、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等角度分析作用。
(1)丰富了小说内容增添了内容的生活味和情趣性方面。文中“素斋最好吃的是香蕈(冬菇)饺子。荠菜、香干末作馅,包成薄皮小饺子,油炸透酥,倾入滚开的香辈汤,嗤啦有声,以勺舀食,香美无比”等作品从视觉、听觉、味觉多角度展现香蕈饺子的制作过程和食用效果,生动,形象,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丰富小说内容,增强小说可读性。
(2)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方面。“正殿完工,菩萨“开光”之日,请赞助施主都来参与盛典。这一天观音庵气象庄严,香烟缭绕,花木灼灼,佛曰增辉。施主们礼赞拜佛之后,在过厅里设了四桌素筵。素鸡、素鸭、素鱼、素火腿……使这些吃长斋的施主们最不能忘的是香蕈饺子”“仁慧募化到一笔重款”“土改工作队没收了观音庵的田产,征用了观音庵的房屋”“仁慧后来在镇江北固山开了一家菜根香素菜馆,卖素菜、素面、素包子,生意很好。菜根香的名菜是香蕈饺子”等联系情节,前面为后面开素菜馆多铺垫。
(3)表现主人公性格方面。“最不能忘的是香辈饺子”“菜根香的名菜是香蕈饺子”“菜根香站稳了脚,仁慧把它交给别人经管僧都支持她”可知,仁慧创办以香草饺子为特色的菜馆也让观音庵红火了起来,后来观音庵被没收后,仁慧在镇江又成功开起素菜馆,进一步突出仁慧能干的形象。
10.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中,“新宁伯”和“谭纶”是身份与姓名的互指关系,指的是同一个人,故“新宁伯谭纶”之间不能断开,故排除BC;“无何”文言固定搭配,表时间,不久,往往独立成句,据此排除CD;依据“又因”和“复录前后劾疏上之”可知,这是张璁又一次弹劾费宏,故“攻之益力”的人是张璁,而不是“下吏”,故“下吏”不能与“攻之益力”断在一句,故排除CD。
句子译为:等到张璁官居兵部,费宏想启用新宁伯谭纶掌管奋武营,张璁于是弹劾费宏企图控制府部。不久,又因为费宏的儿子费懋良获罪下交司法官,(二人)攻击费宏更加尽力,又抄录前后弹劾费宏的奏疏上奏皇帝。
故选A。
11.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是中国古代男子十八岁的成年礼”错误。是中国古代男子二十岁的成年礼。
故选A。
12.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B.“和其他大臣一样极力谏诤”错误,依据第三段“其于‘大礼’不能强谏,亦未尝附离”,他在“大礼”之争中(虽然)不能极力谏诤,也没有依附权势而背离道义。可知,费宏没有极力谏诤,故B项曲解原意。
故选B。
13.(1)张璁、桂萼从郎署进入翰林,突然官至詹事,满朝大臣都厌恶他们。费宏常常表现出(对他们的)制裁抑制。张璁,桂萼也大为怨恨。
(2)桂萼说:“作诗写文章属于小才能;不足以烦劳圣心。并且由此使得费宏得以凭借恩宠光耀,欺凌打压朝廷其他官员。”皇帝置之不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骤,突然;举,满,全部;裁抑,制裁抑制。
(2)劳,烦劳;冯,通“凭”,凭借;置不省,省略句,置(之)不省,置之不理。
参考译文:
费宏,字子充,铅山县人。刚成年,就考中成化二十三年进士第一,授官修撰。弘治年间,擢升为左赞善,在东宫中担任直讲,晋升为左谕德。武宗即位,擢升为太常少卿,正德二年被授予礼部右侍郎,不久转任左侍郎。正德五年进升尚书。正德皇帝沉湎于安逸享乐,早朝、日讲一并废除。费宏请求(皇帝)勤政、务学、纳谏,皇帝批复已知晓。费宏行事慎重,顾全大局,通晓熟知国家旧事,多次劝嘉靖皇帝革除武宗时的弊政。“大礼”之争中,各位大臣与嘉靖帝据理力争,嘉靖帝不能忍受。费宏很能揣摩皇帝心意,只在公疏上署名,不曾另外劝谏,因此皇帝很欣赏他。等到杨廷和等离开内阁,费宏担任内阁首辅。加封少师兼任太子太师、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信任到了极致。费宏为人和蔼平易,喜欢荐举后进。他在“大礼”之争中(虽然)不能极力谏诤,也没有依附权势背离道义。而这时候席书、张璁、桂萼掌权。席书的弟弟检讨官席春,原来是从其他部门改用过来的。等到《武宗实录》修成,费宏提议让他来担任佥事,席书因此怨恨费宏。张璁、桂萼从郎署进入翰林,突然官至詹事,满朝大臣都厌恶他们。费宏常常表现出(对他们的)制裁抑制。张璁、桂萼也大为怨恨。嘉靖皇帝曾经驾临平台,特意赐下七言诗一首,命令辑录倡和诗集,署其官衔为“内阁掌参机务辅导首臣”。他受到的尊崇礼遇,在这之前没有人有过。张璁、桂萼更加嫉妒费宏的受宠。桂萼说:“作诗写文章属于小才能,不足以烦劳圣心,并且由此使得费宏凭借恩宠光耀,欺凌打压朝廷其他官员。”皇帝置之不理。桂萼于是与张璁在皇帝面前诽谤费宏,说费宏收纳郎中陈九川所盗窃的天方贡玉,接受尚书邓璋的财物谋划重新起用他,并提到他居住在家乡时发生的事。费宏上书请求退休,(皇帝)不允。等到张璁官居兵部,费宏想启用新宁伯谭纶掌管奋武营,张璁于是弹劾费宏企图控制府部。不久,又因为费宏的儿子费懋良获罪下交司法官,(二人)攻击费宏更加尽力,又抄录前后弹劾费宏的奏疏上奏皇帝。费宏也接连上疏请求退休。皇帝便下褒美嘉奖的诏书安慰挽留,却始终不因此斥责张璁、桂萼。于是奸人王邦奇受张璁、桂萼的指使,上书诬告原大学士杨廷和等,并诬告费宏。费宏最终辞职离去。当时是嘉靖六年二月。嘉靖六年十月,张璁凭借着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的身份入值内阁。隔一年,桂萼也进入内阁。嘉靖十四年,桂萼已经死在前面,张璁也离职了,皇帝开始追念费宏。又派使者到费宏家里起用他仍任原职。从此费宏得到的眷顾待遇更为丰厚。费宏与李时一起被皇帝召见进入无逸殿,(皇帝)和(他们)遍览殿堂,谈笑自然,过了好一会儿才出去。赐给他银质勋章“旧辅元臣”。(皇帝)多次咨询(他),费宏也竭诚回复,无所隐藏。在张璁、桂萼严苛执政之后,改用宽厚平和的执政措施,朝廷官员都仰慕相悦。不久,去世,年龄六十八岁。皇帝哀叹悼念,抚恤助丧都增加等级,追赐太子太保称号,谥号文宪。
14.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这是实写。此句从视听角度落笔”错误。此句是虚写,且没有从听觉的角度。故选B。
15.(1)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初夏时节,江南农村,树木葱郁,水光映天,细雨如烟,风光旖旎,诗人寄情于景,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2)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乡村四月闲人少”一句,写出农家四月人繁忙的景象,采桑养蚕,插稻秧,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对勤劳农民的赞美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这首七言绝句,前面两句“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是在写景,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写出了:初夏时节,江南农村,树木葱郁,绿色遍布山野,水光映天;杜鹃啼鸣,细雨如烟的一派迷人的风光,表现出的很显然是作者对田园风光、乡村风情的喜爱之情。
后两句“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写人,写村民劳作的场景。句子中“闲人少”就表现了农人的勤劳,从农事来看“才做完采桑养蚕”,又忙活着插秧育苗。诗人用粗线条的勾勒,素朴的语言表现的是他对农人勤劳的赞美之情。总之,从写景和写人的角度,分别概括出对乡村景色和农人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6.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生非异也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易错的字词有:知、生、幽壑、潜、嫠、携、昔、峥嵘、稠。
17.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风头正劲”,某件事或影响等正在强盛的时候。“风华正茂”,意思是正是青春焕发、风采动人和才华横溢的时候。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句中陈述的对象是“知识分子”,应用“风华正茂”。
第二处,“炙手可热”,意思是手一靠近就感觉很烫。比喻权势很大,气焰很盛,含贬义。“风靡一时”,形容一个事物在一个时期非常盛行,像风吹倒草木一样。文段中形容“西方诗潮在中国”的情形,应用“风靡一时”。
第三处,“劳苦功高”,形容做事勤苦而功劳很大,多用以慰问和赞颂别人。“功垂竹帛”,建立伟大功勋名载青史。文段中是对冰心新诗贡献的赞扬,应用“劳苦功高”。
第四处,“谨小慎微”,原指说话、做事非常谨慎,现多指对一些事情过于小心谨慎。“如履薄冰”,意思是像走在薄冰上一样,形容谨慎戒惧。此处写“我们的新诗运动正在开始”所应持有的态度,应用“如履薄冰”。
故选C。
18.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从括号所处的位置看,括号内所填的句子应是承接上下文的。此处可以根据后面语境及句式来判断,后面句子“深受日本俳句和印度诗人泰戈尔影响的冰心也……”,后面语境强调的是受西方诗潮影响的冰心在推动新诗发展中的功劳,主语是“冰心”,那么前一句也应是突出胡适受西方诗潮的影响,并在推动新诗发展中的功劳,且主语应是“胡适”。结合后一句“……的冰心”,语句形式应是“……的胡适”。
故选B。
19.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一是搭配不当,“在中华文化的依托下”应为“以中华文化为依托”。二是语序不当,“以中华文化为依托”的内容在前,“在外来诗歌的影响下”在后;应先“诞生”然后“成长”。A.一是搭配不当,“在中华文化的依托下”应为“以中华文化为依托”。二是语序不当,“以中华文化为依托”的内容在前,“在外来诗歌的影响下”在后。C.语序不当,“以中华文化为依托”的内容在前,“在外来诗歌的影响下”在后。D.一是搭配不当,“在中华文化的依托下”应为“以中华文化为依托”。二是语序不当,应先“诞生”然后“成长”。故选B。
20.但许多人对熬夜的危害不以为意 补觉绝非熬夜后的救命稻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
第一空,根据横线前“虽然各种关于熬夜伤身体的科普随处可见”,以及横线后“他们认为熬夜后白天补一觉就万事大吉了”,可知此处应填写“不熬夜不在意”“没有认识到熬夜的危害”之类的句子。
第二空,根据横线前“所以说”可知这是总结性的句子,根据横线后“虽然在夜班后可以得到补休,但他们依然是心脑血管和代谢疾病的高发群体”,可知此处应填写“补觉不能减轻熬夜的危害”之类的句子。
21.
【审题】
这是一道多则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的任务驱动型作文。所给的材料是三则,审题时既需要概括三则材料的共同点,也需要分析每则材料的侧重点,然后综合立意。
三则材料都是关于“读书”这个话题的,那么“读书”必然是写作时围绕的中心词,不可脱离这个关键词而换做它词。但是写作时也不可脱离材料去漫谈读书,因为每则材料恰恰是在指出“读书”的某一个方面,也是对写作方向的限制。
概括一下不难发现,第一则材料强调“爱好与兴趣”,第二则材料强调“计划与系统”,第三则材料强调“积累与改变”。三则材料侧重点各有不同,前两则材料的观点甚至看似对立,但又是互为补充的,是在解决“为什么读”的问题,第三则材料则是重点指出“读的过程与结果”。
综合以上分析,写作时既可以抓住一条重点写,也可以展示辩证思维,抓住矛盾的两者来写,当然最好是能将三则材料综合起来,分条阐述。
写作任务:“读书分享会”创设了真实情境,写作时要注意情境的展现。“发言稿”是对文体的要求,应用文的格式要体现出来。
【立意】
(1)读书源自热爱和兴趣,充满热爱的阅读才能永不停歇,与杰作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改变自我。
(2)读书不仅追求兴趣,还需要深入其中,充满兴趣的阅读有时浅尝辄止,充满艰辛的阅读反而收获更多。
(3)点滴的阅读积累,一定能够汇聚成河让读者发生意想不到的转变。
【素材】
读书不仅仅能够让孩子获取广泛的知识,陶冶情操,还能使孩子得到放松休闲,缓解焦虑,调节情绪,与孩子一齐读书,既能留出一些时光与孩子共处,又能要求自我也养成读书的习惯,一举两得。经常读书的人会思考,明白怎样才能想出办法。他们智商比较高,能够把无序而纷乱的世界理出头绪,抓住根本和要害,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经常读书的人不会乱说话,言必有据,每一个结论会透过合理的推导得出,而不会人云亦云、信口雌黄。读书的最终目的当然就是为了提高对人性的认识,锻炼心胸,逐步训练感受幸福的潜力,培养自信心,构成实践潜力。有道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因此,养成阅读习惯将受用终生。阅读习惯就是在心灵深处装了一部发动机,一个人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一辈子不寂寞。养不成读书的习惯,一辈子不知所措。
我信仰叔本华的实际:喜好欣赏一目明了的书的人是勤奋的人,只要欣赏那些需要本身反复思索本领明白的书的人,才是真正念书的人。我以为一个民族也是云云。一个没有相比深邃著作的民族是不创造八的民族。真正的深邃,不是由于它阔别我们的一样平常生活,而是由于它直面天下本身的繁芜。我的欣赏也是云云。我喜好欣赏深邃的著作。在欣赏中我夸大想象和遐想。再笼统的实际表述,在举行思辨明白的同时,我把它复原成一样平常生活的图景。有些只需要现成的遐想,有些需要想象的布局。我不停以为,无法进入笼统观点的人是短少想象的人;短少想象的人要是自以为明白笼统观点,这个观点在他那边也曾经是一个去世的工具了,既没有团结才气,也没有天生才气。
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是啊,“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地不管多么生气蓬勃,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么?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
【例文】
一书在手,笑傲江湖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很荣幸能够参加我校的读书分享会。我想借这个机会谈谈自己对读书的认识和思考。我发言的题目是“一书在手,笑傲江湖”。
人生多风雨,阅读伴我行。如果说古代的侠客们行走天涯、除暴安良靠的是手中的一柄青锋,那么,现如今我们不畏险阻,笑看风雨,凭借的则可以是手中的一卷诗书。
阅读起始于兴趣,只有将读书内化为一种喜悦之情,它才会成为终生所爱,才会成为一种生活必需。每当看到“网红书店”成为某些人“打卡圣地”的新闻时,我的内心就会隐隐作痛。读书从来就不是用来炫耀的资本,更不是用来摆拍的姿态。它应该像呼吸一样自然,像饮食一般必需。武圣关公除了常见的虎目圆睁,手握大刀的豪气雄姿之态外,还有手捧《春秋》,挑灯夜读的儒雅之态,戎马倥偬也不忘读书之乐,此等人生境界岂不令我辈歆羡?
阅读也应为人生服务,悠然超脱般的闲庭信步固然可乐,但目标明确之后的疾步前趋也会乐趣盎然。单凭兴趣爱好而读书可以陶冶情操,但有时难免会造成视野狭隘。如果能够有计划成系统地读书,那么就会更好地提升自己,进而完善自我,成就一番事业。马克思从年轻起就致力于研究政治经济学,广泛地阅读了这方面的书籍,此后用了40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资本论》,这期间他做的阅读笔记多达几十本,光记录俄国统计数字的纸张堆在一起就有两立方米。也许我们做不到革命导师那样伟大,但是我们可以把他作为榜样,通过有计划成系统地读书来规划自己的人生,走出一条不同凡响的道路。
阅读就是“厚积薄发”的过程,如涓滴之水汇集成河,最终成就汪洋大海。古人云: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长而日有所增。读书不也是这个道理吗?我们不否认为了解决某一实际问题而使读书成了功利性的阅读,但是一时之利终不能解决一生之惑。我们谁也说不清江河中一滴水的样子,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恣肆奔腾的雄壮。一本书也许不能改变什么,但是点滴汇聚终将塑造人的性格,进而改变人生走向。“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我们要摈弃“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迂腐认识,更要摈弃“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急功近利式的短视行为。书是人生养料,读书就是获取养料滋养自我的过程。
同学们,放下手机,捧起书籍,让我们来一场“说走就走”的读书之旅吧。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