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跳台滑雪运动员由高处急速滑下,在即将到达赛道底部时,他的速度已达到100 km/h。这时,他双膝弯曲,使劲一蹬,顺势跃向空中。然后,为了减小空气阻力的影响,他上身前倾,双臂后摆,整个身体就像飞机一样,向前滑翔。最终,滑雪板稳稳地落在地面上。
滑雪运动包含很多科学知识。学好关于运动的科学,不仅能够使你深入认识体育运动,还能深入了解自然。
单元内容解读
第八章 运动和力
《课标》要求
第八章 运动和力
2.2.5
通过实验和科学推理,认识牛顿第一定律。能运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2.2.3
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
2.2.4
知道二力平衡条件。
学习目标
1. 通过实验,确认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 经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3. 能通过生活经验和大量事实认识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能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
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
1. 依据生活经验认识平衡力和平衡状态的概念,会判断物体受到的力是否为平衡力。
2. 经历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过程,归纳、总结出结论。
3. 会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目标
第2节 二力平衡
1. 能根据生活体验认识摩擦力。
2. 能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用弹簧测力计粗略的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
3. 经历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所受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4. 认识摩擦在生产或生活中的利用与防止,并能正确说出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学习目标
第3节 摩擦力
第八章 运动和力
内容分析
内容分析
一、本章的核心——运动和力
本章在第一章“机械运动”和第七章“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运动和力的初步知识。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上一章所学力学知识的延续,又是继续学习“压强”“浮力”等各章的预备知识,同时更是学生在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运动和力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早在两千多年以前人们就开始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直到伽利略和牛顿时代,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运动和力的关系问题不仅深化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而且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章概述
二、本章的基础——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指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即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教科书把牛顿第一定律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本章乃至整个初、高中物理课程的基础。
本章知识围绕牛顿第一定律展开,教科书通过演示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引出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时的理想状况,而现实世界中,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由此引出物体在受力平衡时的运动情况。
内容分析
本章概述
三、章首图
本章的章首图展示的是跳台滑雪运动员整个身体在空中飞行的姿态。运动员在空中飞行时受到重力和空气阻力的作用。在空中飞行时,运动员身体前倾,与滑雪板几乎平行,这是为了减少空气阻力,同时能更好地运用飞行中的空气升力,延长空中停留时间,以便能跳跃更远的距离。我们利用此情境意在引发学生思考运动和力的关系问题。
内容分析
本章概述
探究二力
平衡的条件
惯性
研究影响滑动摩
擦力大小的因素
二力平衡
测量滑动
摩擦力
二力平衡
条件的应用
引出
阻力对物体
运动的影响
平衡状态
描述
摩擦力
内容结构
本章概述
牛顿第一定律
摩擦的利用与防止
引入
应用
(1)本节内容:本节内容由“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三部分构成。
(2)本节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本节教学难点: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
本节重点是把物体的运动状态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初步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它将为后面学习二力平衡、压力、浮力、物体的浮沉条件、杠杆的平衡条件等打下基础并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
内容分析
教科书首先选取运动物体水平方向只受阻力的实例引入课题,然后展示两种对立的观点,实验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推理、建立规律,并引导学生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有关现象。
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
内容分析
教学中应采用实验探究与科学推理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的双察、分析,以及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合理推测、总结规律,以此培养观察实验、科学推理的能力。
(1)本节内容:本节内容由“二力平衡的条件”和“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两部分构成。
(2)本节教学重点:二力平衡的条件。
(3)本节教学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通过对保持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展开的,它为后面学习测量滑动摩擦力、浮力等打下基础。突破难点的关键是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观察与分析,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应用二力平衡条件。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侧重于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这两个要素,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分析数据、处理结果的能力。
内容分析
第2节 二力平衡
(1)本节内容:本节由“摩擦力”和“摩擦的利用与防止”两部分内容构成。
(2)本节教学重点: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探究性实验。
本节是在力、弹力、重力之后,研究第三种常见的力——摩擦力。教科书的设计思路与前面对弹力、重力的设计是相同的,即让学生再次经历感知、描述、测量、分析等认识力的过程。一方面,弹力、重力等知识的学习可以对摩擦力的学习起到正向迁移的作用;另一方面,本节的知识内容又为力的概念的形成起到巩固和深化的作用。
内容分析
第3节 摩擦力
教科书为突出教学重点,选取了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探究性实验作为巩固和深化。一方面,该选题需要学生具有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实验技能;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难得的训练学生开展科学猜想、实验检验、分析论证的好选题。因为学生虽然对摩擦现象不陌生,但对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却不清楚。
摩擦力在生活中很常见,有些摩擦是有利的,有些是有害的,摩擦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针对这些问题的研讨,有助于学生领悟客观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
内容分析
第3节 摩擦力
本单元教学重点与难点
1. 实验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 二力平衡的条件。
3. 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探究性实验。
教学重点
1. 牛顿第一定律。
2. 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3. 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探究性实验。
教学难点
第八章 运动和力
教学策略
内容 (一)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是本章教学的难点。要让学生完成对它的认识,最重要的是揭示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
1. 选取运动物体水平方向只受阻力的实例
教科书设计了第1节的节首图“滑板车”,呈现脚给滑板车力,滑板车动起来,然后滑板车水平方向只受阻力作用逐渐停下来的运动过程的情景。该情景图
具有动感的视觉冲击力,可引导学
生思考运动与力的关系。
一、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策略
第八章 运动和力
内容 (一)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2. 展示两种对立的观点
教科书介绍了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有关力与运动的观点,进而提出需要思考的问题。
学生虽然已经知道力的作用效果之一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但头脑中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还是会频频出现,如“有力才会运动”“物体不受力的作用就要停下来”……要让刚刚学习物理的初中学生判断“运动要靠力来维持”还是“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两个对立的观点是极其困难的。这时就需要我们给学生的思维以支撑,通过实验研究某个具体物体的运动过程,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概括和总结。
一、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策略
内容 (一)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3. 演示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科书在选取运动物体水平方向只受阻力作用的实例的基础上,设计了小车从高处滑下的对比演示实验,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具体方法是让小车在铺有棉布的表面滑行,并与小车在木板表面滑行的距离比较,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阻力不同时小车的运动情况会有什么不同,进而引发更深入的思考和猜想。
一、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策略
内容 (一)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4. 符合逻辑的科学推理建立规律
学生通过实验直观地看到,物体所受阻力越小,运动得越远。在此基础上学生结合自己对生活经验的认识分析问题。例如,教科书在本节最开始提出的实例,物体在没有动力的情况下能够停下来,是因为阻力的作用。若能将阻力不断减小下去,物体不就会越滑越远吗?通过推理得出结论:运动的物体如果受到的阻力为0,它就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换言之,物体不受力作用时也能做匀速直线运动,因此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种符合逻辑的科学推理思维过程的训练在学习物理中是相当重要的。
一、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策略
内容 (一)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5. 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有关现象
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物体有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物体保持哪种状态,由它的初状态决定。无论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
一、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策略
教科书设计了几个有趣的实验,目的是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人们有时可以利用惯性,有时应该注意防止惯性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内容 (二)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研究二力平衡
二、二力平衡
教学策略
在学习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后,教科书进一步研究物体在受力的情况下将怎样运动的问题。
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物体在受几个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引出了二力平衡的问题。然后,通过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最后,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来分析一些现象,使学生会应用所学知识分析简单的问题。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侧重于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这两个要素,注重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以及分析数据、处理结果的能力。
内容 (三)认识和探究摩擦力
三、摩擦力
教学策略
1. 体验摩擦力的存在
摩擦力内容是作为二力平衡知识的应用而放在本章的,处理的基本思路与上一章的弹力、重力有相似之处。教科书以这个具体的力为载体,再次让学生经历感知、测量、分析力的认识过程,达到深化、巩固和提高的目的。
对于摩擦现象,学生有较丰富的感性认识。教科书先让学生体验摩擦力的存在,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再让学生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内容 (三)认识和探究摩擦力
三、摩擦力
教学策略
2. 滑动摩擦力的测量方法
学生对于静止物体的二力平衡知识比较容易接受,而对于匀速运动物体的二力平衡问题理解会有障碍,因此教科书详细地介绍了滑动摩擦力的测量方法,即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已知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就可以确定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3. 新《课标》的变化
新《课标》加入了学生探究必做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该实验是一个难得的训练学生开展科学猜想、实验检验、分析论证的好选题。
内容 (三)认识和探究摩擦力
三、摩擦力
教学策略
4. 从生活走向物理
摩擦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意义,教科书最后介绍了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这是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好素材,通过讨论摩擦的利与弊,使学生了解生产、生活中如何利用有益摩擦和防止有害摩擦,养成在学习过程中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习惯。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降低教学难度,教科书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并把滚动摩擦放到“科学世界”中学习。
需要指出的是,在列举的增大或减小摩擦的实例中,往往会有静摩擦现象夹杂其间,要准确解释这样的现象对初中学生来说有难度,最好避免,不宜要求过高。
课时安排
节次 课时
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 1课时
第2节 二力平衡 1课时
第3节 摩擦力 1课时
单元复习 1课时
第八章 运动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