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1张PPT。李白诗二首峨眉山月歌
太白情志高远,豪爽飘逸,十诗九言月。诗人反复歌咏, 赋予了明月特别的生命和感情, 使它成为美丽动人的艺术形象。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之二 峨眉山月歌
李 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如何鉴赏古诗词的思想内容
一.审视标题
二、了解作者
三.借助注释
四. 理解诗句
五、明确意象
二、请找出关键词,说说本诗的内容是什么?
思君——怀念友人
月——诗中的山月是友谊的象征峨眉山月半轮秋:“半轮”是定语后置,是“半轮月”之意。 三、 有人说“月”是此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同意。本文的诗眼是“思”。 “月” 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诱导物。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及,如同思友之情。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更加深沉。峨眉山月歌 李 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四、 次句“影”指月影 ,“入 ”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为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这一句话既有明写又有暗写,明写的是什么,暗写的又是什么? 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一般来说,无论河水怎样流动,“ 水中月”也不会随之流走,月随水流只有一种情况,就是观月者也顺水而去。因此此句明写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又暗写秋夜行船之事。
五、试从时间、空间角度切入,赏析这首诗 。 这首诗描写了“峨嵋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无处不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这种体验和情感统一了广阔的时空。
首句写青山吐月,交待特定场合——峨眉山和特定时间——秋天夜晚。次句写月映清江,明写空间变换,暗写秋夜行舟。三、四句写连夜从清溪向渝州向三峡进发。继续明写空间推移,暗写时间变化。
全诗二十八字,连用五个地名,统一了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渐次展开诗境,流畅飘逸,处处给读者以启发、联想。(体会时空广阔的意境)六、本诗的章法是怎样的写景(一、二句)——抒情(三、四句)——抒写对友人的怀念“月”意象的价值取向和美学意义
(一)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两者极为相似。
“青楼君去后,明月为谁圆?”(罗邺《秋别》)由月圆而人不圆(团圆)生出感慨;“不堪分袂后,残月正如钩。”(唐求《邛州水亭夜送顾非熊之官》)诗人为什么面对一钩残月会产生“不堪”的感觉呢?恐怕是残月唤起了他的孤独意识所致。 (二)月光清冷,与人的凄凉心情颇为相似。诗人喜欢引入月亮加以渲染、烘托离愁别绪。“天长杳无隔,月影在寒水。”(王昌龄《送李十五》)以寒水里的月影来衬托离人的孤寂情怀。
(三)月亮与人能共存于同一时空,成为旅人的伴侣,为旅人解闷消愁。“峡里闻猿叫,山头见月时。”(李白《送友生游峡中》)夜行峡中闻猿清啼,免不了要起羁旅之思,但幸有山月相照相随,总算给人一点慰藉。
(四)月亮可以作为传情的媒介,因为分隔两地之人都能见到天上明月,所以寄情于月。“吴洲如见月,千里幸相思。”(李白《送张舍人之江东》)月中有诗人寄寓的情意在,友人一旦见月,便感知到了诗人的情意,从而激发起对诗人的思念。 (五)月亮能够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减轻因分离造成的痛苦。“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不管身处何地,苍穹之下只有一个月亮,月亮是两人共同的朋友,共同的寄托。 ??? (六)月亮温和、柔顺,给人以归附感。“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寓动于静,勾画出一幅富有情趣的幽雅静谧的美丽图景,让人生发出身处其中该有多好的感慨! “月”意象的作用
一、营造意境 ??? (一)宁静、美好之境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亲切、温馨之情溢于言表。所以,“月”不仅交代了诗人梦游的时间,还营造了一种美好、温馨的意境。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苏轼《赤壁赋》)秋江夜月美景让人心旷神怡。
(二)冷寂、伤感之境 ???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月亮也仿佛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之中,静静地把月光洒在江面上,泛出点点白光,随着波纹闪闪而动,与曲调余韵相互应和着,一同营造出曲终之后的冷寂之境。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
廿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欢歌笑语,一去不返,冷落凄凉,令人伤怀!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半轮残月,仍悬挂于茅店的屋顶之上,冷冷的清辉伴随着早行旅人的脚步踏上征途,如此,与“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霜”等景勾画出一幅凄清有致的商山早行图,表现出寂静的山村所特有的气氛。
(三)阔大、磅礴之境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 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岸上星垂,原野广阔;舟前月涌,大江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 。 “星垂”、“月涌”是以细腻写阔大,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 四)永恒之境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也。(苏轼《赤壁赋》) 水虽东流长逝,但川上之水仍源源不断;月虽有圆缺盈虚,周而复始,但月亮还是千古不变的那个月亮。天地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没有尽头,是上天赐予我们的无尽宝藏,我们应该抛却功名利禄,享受大自然所给予的美丽景物,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解脱。“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亦即此意! 二、传达感情 (一)离别感伤之情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作者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该是柔肠寸断了吧?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 二)怀古伤今之情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 临照过六朝豪华之都的“旧时月 ” 见证了这里的彻夜笙歌、纸醉金迷、欢乐无尽。然而曾几何时 ,富贵风流,转眼成空 。如今只有那“ 旧时月”仍然从秦淮河东边升起,来照着这座“空城”,在夜深的时候,“还过女墙来 ”,依恋不舍地西落,真是多情!这里并不只是发思古之幽情,诗人感慨深沉,实寓有“引古惜兴亡”之意。诗人通过明月这一意象,深寓着对六朝兴亡和人事变迁的慨叹,悲凉之气笼罩全诗,读之怆然。 (三)狂放愤激之情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 得意须尽饮,尽饮须对月,这样才有氛围,才有情调。月亮是诗人的知己,所以只有在空旷高洁的月色下,诗人才能毫无顾忌地纵情豪饮,醉眼望月,如此,狂放之态飘然而出。然而,狂放之中却又流露出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极大不满和愤激之情,月是唯一的听众,也是最好的见证人。 (四)无奈苦闷之情 ???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 面对着险要壮阔的三国赤壁,联想到周瑜的少年得志“雄姿英发”,而自己却一再受挫“早生华发”,诗人苦闷之极,却苦于找不到倾诉的对象,只有向“江月”一吐胸中块垒,倾诉壮志难酬的失落,与月亮同欢同乐,随月亮同起同落,一起融于无尽的宇宙。 “月”意象的作用
一、营造意境 (一)宁静、美好之境
(二)冷寂、伤感之境
(三)阔大、磅礴之境
(四)永恒之境 二、传达感情 (一)离别感伤之情 (二)怀古伤今之情
(三)狂放愤激之情
(四)无奈苦闷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