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苏科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阶段性检测系列试题
期中模拟卷
一、单选题
1.如右图所示,张继的《枫桥夜泊》描绘了枫桥附近的夜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霜”是由水蒸气遇冷吸热形成的
B.“月”和“渔火”都属于光源
C.船上的游客关紧船窗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敲钟的力越大,“钟声”的响度越大
2.下列自然现象对应的物态变化需要吸热的是( )
A.春季冰雪消融 B.夏季雾起山峦 C.秋季气凝成霜 D.冬季滴水成冰
3.一只小蜜蜂从平面镜前飞过,飞行路线如下右图虚线所示,此过程中蜜蜂在镜中的像( )
①先正立后倒立 ②大小保持不变
③逐渐远离镜面 ④与镜面距离保持不变
A.只有①③正确 B.只有②④正确
C.只有②③正确 D.只有①④正确
4.物理小制作活动中,小明和小亮共同制作了一个可以在地面上投射美丽图案的筒灯,如右图所示。不透明外壳内有一白炽灯,白炽灯发出白光后在地面上投射出红花绿叶的美丽图案。若将灯筒内白炽灯更换为绿色光源,筒灯将在地面上投射出( )
A.红花黑叶 B.黑花绿叶 C.红花绿叶 D.黑花黑叶
5.如下图所示的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凝华的是( )
A.霜的形成 B.露的形成 C.冰雪消融 D.雾的形成
6.关于声现象的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用相同大小的力敲击瓶子,发出声音的音调从左向右逐渐降低
B.乙图:将扬声器对准烛焰,播放音乐,烛焰会跳动,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
C.丙图: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的声音变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D.丁图:车间的工人佩戴耳罩,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
7.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下列对诗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鸟叫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诗句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C.“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D.“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诗句中“蝉噪”和“鸟鸣”是通过音调来分辨的
8.如下图所示,在筷子上捆一些棉花,做一个活塞,用嘴吹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音。上下推拉活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声音主要是由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B.声音通过空气传到别人耳朵的
C.向上推活塞,声音的响度变大
D.当活塞位置如图B时,吹出的音调最低
二、填空题
9.测温枪是利用人体向外辐射的 (红外线/超声波/紫外线)进行测温的。验钞机利用验钞机发出的 (红外线/超声波/紫外线)进行验钞。红外线在真空中的速度 (大于/等于/小于)紫外线在真空中的速度。
10.一标准大气压下M物质的熔化图像如下图甲所示;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浸在正在熔化的M物质中,如图乙所示(不考虑它们与空气的热传递),根据图中信息可知,M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下图乙中,试管内 (选填“水”或“冰”)的质量会逐渐增加。
(9题图) (10题图)
11.2022年12月26日最后一次日偏食,小瑾将一块饼干放到阳光下拍摄到了如图景象,这一现象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饼干下的光斑与此时太阳的形状 (选填“相同”或“不同”)。
12.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象征了温度的变化,要准确地判断温度的高低,就要用温度计进行测量。如图甲是一个自制温度计,把它从热水中取出,再放入冷水中,可观察到细管中液面的位置缓慢变 (选填“高”或“低”),它的制作原理是利用液体的 性质制成的;在读数时,乙图中的方法是正确的 (选填“A”“B”或“C”);请读出丙图中温度计的示数为 ℃(温度计的单位是摄氏度)。
(11题图) (12题图)
三、作图题
13.图是用两块平面镜制作的昆虫观察箱,能同时观察到昆虫的腹部和背部,用A点表示昆虫的腹部,请在图中作出观察者通过平面镜看到昆虫腹部的光路图。(忽略玻璃板的厚度)
14.在标准大气压下,将一杯的水加热至沸腾,并持续沸腾了一段时间。请在图中大致画出这个过程中水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13题图) (14题图)
四、实验题
15.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准备的器材有:薄、厚玻璃板各一块,大小相同及不同的蜡烛若干:
(1)实验时,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好处 。为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在玻璃板朝A蜡烛一侧镀了一层膜,镀膜的好处是 ;
(2)实验时,在明亮的教室中点燃蜡烛A后,在玻璃板后看到了蜡烛A的像,但像不是特别清楚,为更好的完成实验,同学应该对实验环境做什么处理? (至少一条,合理即可);
(3)实验中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在蜡烛A侧观察到了蜡烛A的像,为确定像的位置,小明同学将一张白纸板放在像的位置,但始终无法在白纸板上找到蜡烛A的像,于是猜想平面镜成的像是像 ;
(4)为了继续确定像的位置,小华建议选择一支与蜡烛A外形完全相同的蜡烛,替代 (选填“A蜡烛”或“A蜡烛的像”),实验中蜡烛B是否需要点燃?
16.小明同学学习了物态变化知识后,做了以下两个实验。
实验一: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来探究“冰的熔化特点”:
(1)他采用热水加热固体物质,好处是 ;
(2)经过实验后他根据数据画出了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如图乙中的①,第25分钟,冰处在 态。此时它 (选填“吸热”或“放热”);
(3)小明接着利用丙装置进行实验,环境温度是0℃,根据温度计示数达到了0℃(即试管内碎冰的温度为0℃),可以推断出烧杯中的碎冰 (“会”或“不会”)熔化。
实验二:小明猜想,水中加盐的多少是否会对水的凝固点产生影响:
(4)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他用淡盐水、浓盐水分别制得淡盐冰、浓盐冰,然后将这些冰弄碎后放入试管中用甲装置加热,使其熔化,并记录数据,分别得到了图乙中的淡盐冰的曲线②和浓盐冰的曲线③,根据图线可知:利用盐水制成的冰 (选填“是”或“不是”)晶体,实验中,浓盐水的凝固点是 ℃。由图像可知,含盐浓度越高,凝固点 (选填“越高”、“越低”或“不变”);
(5)因此他联想到,冬天,在积雪上撒冰,白天可以使雪熔化 (选填“难”或“易”);晚上降温后,已熔化的雪水凝固 (选填“难”或“易”);
(6)如果将丙图中 (选填“试管”或“烧杯”)中的冰换成含盐的冰,那么当烧杯中的物质大部分熔化时,试管中的也已经开始熔化。
五、计算题
17.我国的高铁技术已经达到世界领先的水平,高铁能够以如此快的速度运行,轨道的无缝焊接技术起到了关键作用,图为芜湖北焊轨基地生产的钢轨,长达500米。如果甲同学在钢管的一端用铁锤敲击,乙同学在另一端听,求乙同学听到两次敲击声的时间间隔是多少(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0m/s,在钢轨中的传播速度为5200m/s)
18.如图所示,树上P处停着一只乌鸦,地上C处有一只小虫,乌鸦从树上的P点飞下来捉地上C点处的小虫,再飞到对面的篱笆墙上的Q点,已知P点的高度,Q点的高度,C点到A、B的路程分别是,,乌鸦完成这次捉虫任务的平均飞行速度为5m/s,不考虑乌鸦捉虫消耗的时间。
(1)求乌鸦完成这次捉虫任务所需的时间;
(2)若将AB看成一个平面镜,则小虫爬到什么位置时,乌鸦飞行的路程最短 请你根据学过的光学知识为乌鸦设计一条最短的飞行路线并在图中标出,同时证明该路线最短。
答案:
1.D 2.A 3.C 4.B 5.A 6.C 7.A 8.C
9.红外线 紫外线 等于
10.晶体 冰
11.直线传播 相同
12.低 热胀冷缩 B 20
13. 14.
15.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成像比较清晰,便于测量物距和像距 虚 A蜡烛的像
16.受热均匀 固液共存 吸热 会 是 -7 越低 易 难 试管
17.1.37s
18.(1)5m/s;(2)
试卷第6页,共7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