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自然环境描写作用 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自然环境描写作用 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3 17:33: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小说环境描写之自然环境
1、环境设题方式
2、自然环境
3、社会环境
4、鉴赏环境描写手法
1、分析概括自然环境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2、分析概括社会环境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3、鉴赏环境描写的手法
高考环境设题方式
接下来,就让我们从自然环境学起!
对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时序节令、风雨雪霜等自然景物的描写。(我们通常对自然景观好理解,但是鸟兽虫鱼也是自然景物的描写,需要注意)
自然环境概念:
例如:《最后一课》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像,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解析:画眉鸟属于自然环境描写
高考中自然环境描写是如何出现的
(2013·山东卷)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2018·江苏卷)分析小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2019新课标III卷《到梨花屯去》)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
1.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的开头,往往具有: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季节特征。 (2)渲染气氛 (3)暗示社会环境的作用
2.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的中间,往往具有:
(1)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烘托人物性格 (3)侧面塑造人物形象
3.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的结尾,往往具有:
(1)深化主旨 (2)照应开头的作用
自然环境出现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
《十里长街送总理》
解析:这句话出现在开头多半交代时间地点和场景,以及在开头可以渲染气氛烘托感情。这句渲染气氛,烘托人们沉重悲痛的心情。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对风雪的描写,虽着墨不多,但确实给人以“风大雪紧”的印象,为什么呢
解析:它出现在文中的中间多半和情节人物有关。所以它的作用推动情节的发展。因为有了风雪所以出现场景的变换能够推动情节发展以及人物在性格上完成质的飞跃,这是情节和人物作用。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 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 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 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解析:圈画关键词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得很,干净得很,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在场里院里编着席,有无数的船只。
这块的景物描写既有烘托气氛又有表达性格同时还能展现主旨。交代了本文要刻画的群体形象一水生嫂们所生活的环境:美丽而富饶。美丽富饶的水乡,一群纯洁朴实的妇女。人与自然相互映衬,相得益彰,更加增添了文章的诗情画意。
通过几道例题总结自然环境的作用:
环境、情节、人物、主旨、艺术
通过以上几道例题总结自然环境的作用:
环境: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如白洋淀这样的一个淳朴美丽的乡村,暗示当地人们纯洁、质朴的形象,所以它能暗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背景。
3、渲染气氛,奠定基础
情节:
1、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2、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前面出现了下雨,那后面关于下雨的情节那就是在做伏笔铺垫) 3、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如果文章处处都出现了自然景物,那可能作为线索出现,贯穿全文,串联起所有情节) 4、与标题相呼应,诠释标题的内涵;(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通过几道例题总结自然环境的作用:
人物:
1、烘托心情;
2、体现身份、地位、性格;
3、暗示命运;(《祝福》祥林嫂在最后冰天雪地的风雨天,那她的命运肯定和风雪天一样,一切化为无尽,白茫茫的一片)
主旨:
揭示主题;深化主旨;主旨有时候是作者抒发的感情,那我们说也可以表达作者的情感需求。
艺术手法:
审美意蕴,增加小说画面感和意境美 象征意义,如果给景物特写的时候,这个景物一般都具有象征意义
到梨花屯去
何士光
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只是后来,马车快要进梨花屯,而两个乘客也沉默时,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
一辆马车从白杨坝出来,车夫是个老人家。在一座石桥旁,他把一个中年人让到车上来。看得出,这是位下乡干部。(中年人的到来给故事开场做铺垫)
天色好晴朗。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包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已。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不时有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自然环境描写初夏的晴朗天色和美景是一种烘托和暗示:故事结尾美好,曲折起伏的马路也预示着故事的一波三折。)
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住。打盹的干部猛地抬头,看见有人正上到车上来。(又一人上车,故事正式上演。)
“啊,谢主任?”来人犹豫地打招呼,似乎有些意外。(两人有矛盾)
“是……老赵同志?”谢主任嗫嚅了一下,也有些突然。(冤家路窄)
车抖了一下,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驶过。
谢主任把香烟掏出来,递一支给老赵:“去梨花屯?”语气中有和解的意味。
老赵谨慎地回答:“是。”
“去包队吗?”
“是。胜利大队。”
“我也是!”谢主任和蔼地笑起来,“我们都是十回下乡九回在,老走梨花这一方!”
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自然环境描写清新优美的田园风光衬托心情,两个人放松起来。)
“老赵,”谢主任开诚布公地谈起来,“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谈谈呢!为七六年秋天在梨花挖那条沟,你怕还对我有些意见呐!”
“谢主任,你说到哪里去了!”
“实事求是嘛!当时我是工作队的负责人,瞎指挥是我搞的,该由我负责!有人把责任归到你头上,当然不应当!”
“我……”
“我也明知那条沟不该挖,一气就占了四十亩良田。但当时压力大啊;上边决定要挖,社员不同意挖,是我硬表了态:我叫挖的,我负责!”
“这种表态,”老赵想了一想,“我也表过……”(语言描写,揭开上文两人刚见面时的“犹豫”和“意外”的谜底。矛盾冲突交代清楚。)
“那是因为我先表嘛!”谢主任接过话头,“老赵,去年报上有篇报道,你读过没有?”
“哪一篇?”
“谈得真好!”谢主任不胜感慨地说,“是基层干部座谈。总结说:上面是‘嘴巴硬’,基层干部是‘肩膀硬’!基层干部负责任。像是报道的安徽……”
路转了一个大弯——在一座杉树土岗前好像到了尽头,接着又一下子在马车前重新展现出来,一直延伸到老远的山垭口……
(暗示谢赵两人的关系已经完全由坏转好,两人的心境豁然起来。)
“正是这样嘛!”谢主任点头,“那条沟,责任由我负!”
“我也有责任!那是分派给我的任务。如果不是我催得紧,态度那样硬,说不定就挖不成!责任归我负!”
双方都有诚恳的态度,气氛十分亲切了,甚至到了甜蜜的地步。(对话描写,展现农村基层干部勇于自责、反省和担当)
路旁出现了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自然环境描写,渲染烘托俩人欢快的心情,同时表明矛盾得已化解)
他们无拘无束地谈下去了。谈形势,谈这次去梨花屯纠正“定产到组”中出现的种种偏差,等等。后来,拉起家常来了……
越近梨花屯,地势就越平坦,心里也越舒畅。突然,谢主任拍了拍赶车老汉的肩膀:“停一停!”
老人家把缰收住了。
“两年多没到梨花,看看那条沟怎样了!”
坝子上水田一块接着一块,已经犁过了。带着铧印的泥土静静地横陈着,吸收着阳光,像刚切开的梨子一样新鲜,透着沁人心脾的气息……(自然环境描写暗示沟已不再,清新的田园气息,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看不见那条沟。
谢主任问车夫:“老同志,那条沟是不是在这一带?”
“咹?”老人家听不清。
老赵大声说:“沟——挖过一条沟啊!”
“嗯,”老人家听懂了,点点头,“是挖过一条沟。唔,大前年的事喽,立冬后开挖的。分给我们六个生产队,每个劳力摊一截。我都有一截呢!顶上头一段,是红星队……”
看来老人家说起话来是絮絮不休的。老赵终于打断了他:“现在沟在哪里?”(对话描写,出人意料的结果,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
“哪里?”老人家摇着头,“后来填了嘛,去年,开春过后……”
谢主任问:“哪个喊填的?”
“哪个?”老人家认真地想了一回,“没有哪个。是我们六个队的人商量的。总不成就让它摆在那里,沟不沟坎不坎的!唔,先是抬那些石头。论挑抬活路,这一带的人都是好手,肩膀最硬……”(语言描写,展现农民的朴实与务实)
像我们在乡下会碰到的许多老人家一样,这位老人也有着对往事的惊人记忆。也许平时不大有机会说话,一旦有人听,他们就会把点点滴滴说得详详细细,有几分像自言自语,牵连不断地说下去。说下去,平平静静的,像是在叙述别人的而不是自身的事情,多少波澜都化为了涓涓细流,想当初虽未必如此简单,而今却尽掩在老人家略带沙哑的嗓音里了。
后来,老赵提醒他:“老人家,我们走吧!”
老赵的声音,柔和得有些异样。而且不知为什么,这以后不论是老赵还是谢主任,都没再说一句话。
啊,前面,杂树的碧绿和砖瓦的青灰看得见了。是的,梨花屯就要到了!(自然环境描写,一切都发生在到梨花屯去的路上,屯子到了,一切自然结束。)
1979年5月(有删改)
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6分)
1.天色好晴朗。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包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已。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不时有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
2.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
3.路转了一个大弯在一座杉树土岗前好像到了尽头,接着又一下子在马车前重新展现出来,一直延伸到老远的山垭口……
4.路旁出现了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
5.啊,前面,杂树的碧绿和砖瓦的青灰看得见了。是的,梨花屯就要到了!
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6分)
①到梨花屯去的沿途风景,为故事展开提供自然的背景;
②以景物描写的插入来配合氛围的变化及谢、赵二人的心理变化;
③使小说具有清新的田园风格,流露出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每点2分)
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6分)
从环境角度:交代故事的自然环境
从人物角度:展现人物心心理变化
从主旨角度:展现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
谢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