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4】一轮新人教版生物学学案
第八单元 稳态与调节
第5讲 免疫调节
考点1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
2.免疫细胞
(1)种类
(2)抗原呈递细胞
3.免疫活性物质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
1.保卫人体的三道防线
2.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1.抗原都是蛋白质吗?抗原都是外来异物吗?(选择性必修1 P68“相关信息”)
提示:抗原不一定是蛋白质,有的抗原是其他物质,如纤维素、多糖等。抗原一般是外来异物,如病原体、移植的组织或细胞等;抗原也可能是自身的组织或细胞,如癌变的细胞。
2.经研究发现,利用新冠病毒感染康复者的血浆来治疗危重症患者,疗效较好,分析其原因是什么?(选择性必修1 P69“相关信息”)
提示:新冠病毒感染康复者的血清中含有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抗体,提取这样的血清输给临床病人,其中的抗体可以与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结合,使病毒失活,有助于病人康复。
3.某人右足底被刺伤后,局部感染,为什么右侧腹股沟淋巴结出现肿大、疼痛?(选择性必修1 P70“拓展应用”)
提示:该人右足底被刺伤后,病原体进入体内,不断增殖,并通过循环系统到达机体的其他部位,如腹股沟等处,产生免疫反应,诱发淋巴结发炎等;右侧腹股沟与右足底相对较近,因此,该人右足底被刺伤后,局部感染也能引发右侧腹股沟淋巴结出现肿大、疼痛。
1.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 (√)
2.鼻腔黏膜分泌杀菌物质抑制白喉杆菌繁殖属于特异性免疫。 (×)
提示:鼻腔黏膜分泌杀菌物质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3.树突状细胞来自骨髓的造血干细胞。 (√)
4.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体现了免疫监视功能。 (×)
提示: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属于免疫自稳功能。
5.免疫活性物质不一定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
6.免疫细胞的识别基础是其表面的受体。 (√)
1.在特异性免疫中,辅助性T细胞除了分泌细胞因子外,还能发挥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其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
2.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统称为抗原呈递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这些细胞都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
1.归纳概括免疫细胞的来源与功能
名称 来源 功能
巨噬细胞 造血干细胞 吞噬消化、抗原处理和呈递
树突状细胞 吞噬、呈递抗原
辅助性T细胞 造血干细胞(胸腺中发育) 识别抗原,激活B细胞,分泌细胞因子
细胞毒性T细胞 识别被病原体入侵的靶细胞,并使之裂解
B细胞 造血干细胞(骨髓中发育) 识别抗原,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浆细胞 B细胞或记忆B细胞 分泌抗体
记忆B细胞 B细胞、记忆B细胞 识别抗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记忆T细胞 T细胞或记忆T细胞 识别抗原,增殖分化成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
2.巧用“三个依据”判断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3.利用关键词判断免疫系统的功能
1.树突状细胞在免疫反应中能高效识别多种抗原的功能,根据已学知识推测树突状细胞与此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提示:树突状细胞的细胞膜上具有很多突起;细胞膜上有多种抗原受体。
2.有人认为溶菌酶杀菌一定为第二道防线,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说明理由。
提示:不同意。溶菌酶杀菌一定是非特异性免疫,若在唾液中杀菌,则为第一道防线,若在体液中杀菌,则为第二道防线。
考查免疫系统的组成
1.(2022·辽宁大连高三模拟)“细胞因子风暴”是指由于机体感染病原微生物后,体液中多种细胞因子迅速大量产生的现象。此时,细胞因子数量与种类不受机体控制超量产生,并不再局限于某个原本的感染部位,会在全身造成炎症反应。重症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细胞因子风暴”的产生机制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注:CD4+细胞、CD14+CD16+细胞、单核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
A.图中肺组织中的T细胞为细胞毒性T细胞
B.图中肺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可以消灭病原体
C.图中血液中的CD4+细胞属于辅助性T细胞
D.阻断GM CSF的作用,能消除该“细胞因子风暴”
D [该细胞攻击肺组织细胞,是细胞毒性T细胞,A正确;巨噬细胞具有吞噬消化、抗原处理和呈递功能,B正确;图中CD4+细胞分泌IL 6刺激了巨噬细胞,符合辅助性T细胞的性质,C正确;阻断GM CSF与其受体结合,可减轻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不能消除“细胞因子风暴”,D错误。]
2.巨噬细胞内相应核酸受体能识别病毒的核酸组分,引起巨噬细胞产生干扰素。干扰素几乎能抵抗所有病毒引起的感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巨噬细胞产生干扰素的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
B.巨噬细胞的溶酶体分解病毒与细胞毒性 T 细胞抵抗病毒的机制相同
C.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巨噬细胞参与免疫反应的速度明显加快
D.上述过程中巨噬细胞产生的干扰素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D [根据题干信息“干扰素几乎能抵抗所有病毒引起的感染”,说明巨噬细胞产生干扰素不具有特异性,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溶酶体分解病毒,是将大分子分解为小分子,而细胞毒性 T 细胞抵抗病毒的机制是细胞毒性T细胞将靶细胞裂解,使病毒失去“藏身之所”,B错误;巨噬细胞对病毒的识别作用不具有特异性,所以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巨噬细胞参与免疫反应的速度不会加快,C错误;干扰素是免疫细胞产生的具有免疫作用的物质,属于免疫活性物质,D正确。]
考查免疫系统的功能
3.(2021·湖南选择性考试)鸡尾部的法氏囊是B淋巴细胞的发生场所。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感染雏鸡后,可导致法氏囊严重萎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法氏囊是鸡的免疫器官
B.传染性法氏囊病可能导致雏鸡出现免疫功能衰退
C.将孵出当日的雏鸡摘除法氏囊后,会影响该雏鸡B淋巴细胞的产生
D.雏鸡感染IBDV发病后,注射IBDV灭活疫苗能阻止其法氏囊萎缩
D [根据题干信息 “法氏囊是B淋巴细胞的发生场所”,可推知法氏囊相当于人体的骨髓造血组织,是B淋巴细胞产生和分化的部位,所以是鸡的免疫器官,A正确;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感染雏鸡后,可导致法氏囊严重萎缩,进而影响B淋巴细胞的产生,B淋巴细胞主要参与体液免疫,所以会导致体液免疫功能衰退,即免疫功能衰退,B正确;法氏囊是B淋巴细胞的发生场所,孵出当日摘除,会导致雏鸡B淋巴细胞的产生减少,C正确;IBDV灭活疫苗相当于抗原,应在感染前注射,用于免疫预防,发病后再使用不会阻止其法氏囊萎缩,D错误。]
4.(2022·河北选择性考试)气管黏膜由黏膜上皮和固有层组成。在抗原刺激下,分泌型抗体IgA(sIgA)穿过黏膜上皮细胞到达黏膜表面,可与相应病原体结合形成复合物,随气管黏膜分泌物排出体外(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甲为浆细胞,内质网发达,不具备识别抗原的能力
B.sIgA通过阻断相应病原体对黏膜上皮细胞的黏附发挥抗感染作用
C.黏膜及其分泌物参与组成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D.sIgA分泌及参与清除病原体的过程实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御、自稳和监视功能
D [由图可知,图中甲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抗体,说明其为浆细胞,其内质网发达,不具备识别抗原的能力,A正确;分泌型抗体IgA(sIgA)穿过黏膜上皮细胞到达黏膜表面,可与相应病原体结合形成复合物,随气管黏膜分泌物排出体外,说明sIgA通过阻断相应病原体对黏膜上皮细胞的黏附发挥抗感染作用,B正确;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及皮肤、黏膜的分泌物(泪液、唾液)的杀灭作用,C正确;sIgA分泌及参与清除病原体的过程实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D错误。]
考点2 特异性免疫
一、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
1.分子标签:一般为蛋白质。
2.识别:依靠细胞表面的受体。
二、体液免疫
1.参与细胞:树突状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B细胞、辅助性T细胞、记忆B细胞、浆细胞。
2.免疫过程
3.B细胞活化的条件
三、细胞免疫
1.图解
2.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的条件:靶细胞表面分子(信号)的刺激、细胞因子(主要由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毒性T细胞也可分泌)的刺激。
3.细胞免疫过程中细胞因子的作用:加速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4.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并使其裂解、死亡属于细胞凋亡。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抗原后,很多时候仍然需要体液免疫过程中的抗体进一步作用来清除抗原。
四、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相互调节
1.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通过信息分子相互作用示例
精神焦虑、紧张会导致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抑制人体免疫功能;免疫系统产生的细胞因子,也能作用于下丘脑,导致体温升高,代谢加快,有利于免疫过程中的能量供应。
2.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的信号分子类型及不同与共性
1.辅助性T细胞在免疫调节过程中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请答出三点理由。(选择性必修1 P74“思考·讨论”)
提示:在体液免疫中,辅助性T细胞能够传递信息,激活B细胞,并保证浆细胞的特异性;释放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通过辅助性T细胞,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协调配合,共同维持机体稳态。
2.一个B细胞是否会通过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增殖分化为多种浆细胞,进而产生多种抗体?(选择性必修1 P73“相关信息”)
提示:不会。通常情况下,一个B细胞只针对一种特异的病原体,活化、增殖后只产生一种特异性的抗体。
3.在体液免疫中,抗体与病原体发生特异性结合,抗体能彻底清除病原体吗?(选择性必修1 P73“文字信息”)
提示:不能。抗体与病原体的特异性结合只是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病原体与抗体结合后形成沉淀等,最终需要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
1.免疫细胞靠细胞表面的受体辨认侵入人体的病原体。 (√)
2.在特异性免疫中,只有细胞毒性T细胞能产生记忆T细胞。 (×)
提示:在特异性免疫中,记忆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均能产生记忆细胞。
3.当同一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产生的浆细胞均来自记忆B细胞。 (×)
提示:二次免疫时,浆细胞可来自B细胞和初次免疫形成的记忆B细胞的增殖分化。
4.B细胞的活化仅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 (×)
提示:B细胞的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
5.辅助性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起着关键的作用。 (√)
6.淋巴细胞的形成都需要抗原的刺激。 (×)
提示:B淋巴细胞、辅助性T细胞等的形成不需要抗原刺激。
1.我国通过大规模接种新冠疫苗来建立群体免疫,以防控新冠病毒感染。接种灭活新冠疫苗后,该疫苗激发人体免疫反应产生抗体的基本过程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疫苗相当于抗原,少数可直接刺激B细胞,多数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
2.某人感染了埃博拉病毒后,还有可能再次感染埃博拉病毒而患病,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围绕一个原因回答)。
提示:首次感染后产生的埃博拉病毒抗体、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的数量有限及存活时间有限;埃博拉病毒是单链RNA病毒,易变异,原有的抗体没有作用
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
项目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核心细胞 B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 抗体、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
作用对象 侵入内环境中的抗原 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
免疫时间 过程较迅速,所需时间短 过程缓慢,所需时间长
作用方式 浆细胞产生抗体,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 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
(2)联系
2.二次免疫反应及特点
(1)二次免疫反应: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B细胞很快做出反应,即很快分裂、分化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此为二次免疫反应。
(2)二次免疫特点:比初次反应快、强烈,能在抗原侵入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它们消灭,可表示如图:
1.B细胞表面有许多膜表面分子,可以识别痢疾杆菌。成熟的B细胞可分为B 1和B 2两个亚系。当同样的抗原第二次入侵时,记忆B细胞会作出更迅速更强烈的反应,产生大量的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这就是二次免疫反应。研究表明B 1细胞不能参与二次免疫反应。据图推测其原因。
提示:单信号活化的B 1细胞只产生浆细胞分泌抗体,不产生记忆B细胞。
2.根据研究,新型冠状病毒的刺突蛋白(S)可以诱导机体发生体液免疫产生相应抗体,为新冠疫苗研发奠定了基础。若以小鼠为实验材料,来验证利用刺突蛋白(S)溶液(可用生理盐水配制)进行体液免疫预防的有效性,请写出实验设计思路。
提示:将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小鼠接种适量的生理盐水配制的刺突蛋白(S)溶液,乙组小鼠接种等量的生理盐水,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然后向两组小鼠接种等量的新型冠状病毒。
考查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分析
1.(2022·福建福州第一中学模拟)免疫检查点分子是机体调节免疫应答的重要“刹车”分子,CTLA 4就是其中之一。在肿瘤患者体内,肿瘤细胞可通过某些胞间信号分子,上调图中细胞③表面的CTLA 4的水平,导致细胞③活化受阻,从而使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系统的监视和清除。如图中,图A表示细胞免疫的起始阶段,图B表示细胞免疫启动后CTLA 4的“刹车”作用,图C表示利用CTLA 4调控细胞免疫的机制。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B C
A.图中①是抗原,②是巨噬细胞,③是T细胞
B.据图可知,细胞③的活化需要2条信号途径的共同作用
C.细胞②表面受体分子B7与CTLA 4的亲和力小于与CD28的亲和力
D.若④为针对CTLA 4的单克隆抗体,有望用于开展肿瘤的免疫治疗
C [图A中,在细胞免疫的起始阶段,细胞②将物质①传递给细胞③,使其活化,则细胞③是T细胞,①是抗原,②是巨噬细胞,A正确;结合图B和图C可知,细胞③的活化需要两个信号途径的共同作用,B正确;图B显示,细胞免疫启动后,CTLA 4开始在细胞③表面表达,由于细胞②表面受体分子B7与CTLA 4的亲和力大于与CD28的亲和力,导致细胞②表面受体分子B7与CD28不能结合,使细胞③活化被抑制,C错误;针对CTLA 4的单克隆抗体与细胞③表面的CTLA 4特异性结合,使CD28与细胞②表面的B7恢复结合,细胞③活化的抑制作用解除,增殖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有效清除肿瘤细胞,D正确。]
2.(2022·河北衡水中学模拟)人乳头瘤病毒(HPV)为DNA病毒,已知的亚型有100多种,分低危型和高危型。子宫颈癌主要由高危型持续感染所致,严重危害妇女的身心健康。如图是HPV入侵机体后,机体作出的部分免疫应答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HPV最初侵染人体时,由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当HPV进入宿主细胞之后,人体需通过__________________(答免疫类型)清除病毒。
(2)图1中的①是____________细胞,其功能是_______。图2所示过程是________免疫,该过程中能够产生免疫活性物质的细胞有_________(答字母和名称)。
(3)目前,针对多种血液肿瘤细胞的CART细胞免疫疗法已获成功,应用前景广阔。CART细胞免疫疗法是指将嵌合抗原受体(CAR)导入T细胞中,从而产生特异性识别肿瘤的T细胞,以激发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来消灭肿瘤。
①CART细胞免疫疗法能对肿瘤细胞进行靶向治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探究机体清除肿瘤细胞是否与体液免疫有关,某同学设计实验方案如下:将肿瘤体积大小相同的若干小鼠(体内已有的免疫细胞和造血干细胞已被射线杀死)均分为A、B两组,A组做手术但不破坏骨髓,B组做手术且破坏骨髓,一段时间后比较两组小鼠肿瘤体积大小。该实验方案不能达到探究目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人体的免疫系统由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病毒是胞内寄生物,当HPV进入宿主细胞之后,人体需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相结合才能清除病毒。(2)图1中的①细胞能合成并分泌穿孔素作用于靶细胞,从而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即细胞①是细胞毒性T细胞,其功能的具体表现是识别并与靶细胞接触,使其裂解死亡。图2所示过程是体液免疫,该过程中起免疫作用的物质是抗体F,其是由浆细胞分泌的,即图中的D,同时在体液免疫过程中还需要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促进B淋巴细胞的增殖过程,因此该过程中,能够产生免疫活性物质的细胞有浆细胞(D)和辅助性T细胞(B)。(3)①CART细胞免疫疗法的机理是将嵌合抗原受体(CAR)导入T细胞中,从而使T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CAR)与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特异性结合,进而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该机理保证了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治疗。②实验目的是探究机体清除肿瘤细胞是否与体液免疫有关,据此可推测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存在体液免疫,因变量是肿瘤体积的大小,为此实验设计如下:将肿瘤体积大小相同的若干小鼠(体内已有的免疫细胞和造血干细胞已被射线杀死)均分为A、B两组,A组做手术但不破坏骨髓(保留体液免疫),B组做手术且破坏骨髓(无体液免疫),一段时间后比较两组小鼠肿瘤体积大小。但该实验方案不能达到探究目的,虽然控制了自变量,但B组破坏骨髓后缺乏造血干细胞,B细胞和T细胞均无法形成,导致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丧失,不能确认是否与体液免疫有关。
[答案] (1)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2)细胞毒性T细胞 识别并接触靶细胞,使其裂解死亡 体液 [B]辅助性T细胞和[D]浆细胞 (3)抗原受体(CAR)导入T细胞中后,T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CAR)能与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B组破坏骨髓后缺乏造血干细胞,B细胞和T细胞均无法形成,导致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丧失,不能确认是否与体液免疫有关
“三看法”辨析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
考查二次免疫应答的过程及特点
3.(2022·广东广州二模)接种疫苗是预防新冠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手段。灭活疫苗是用高温或化学试剂将病毒灭活而制成,而腺病毒载体重组疫苗的制备过程如图1所示。2022年2月19日,我国发布新冠疫苗序贯加强免疫接种新方案:已接种两剂灭活新冠疫苗满6个月的18岁以上人群,第三加强针可选用腺病毒载体(Ad5)重组疫苗或重组蛋白疫苗。图2为我国某科研团队得到的序贯加强免疫实验结果。
图1
图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灭活疫苗及细胞表达的S蛋白,均可以在人体内作为________刺激机体免疫系统,最终诱发____________细胞分泌抗体。
(2)①由图2可知,该科研团队进行序贯加强免疫实验的设计思路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图2表明,接种第3针灭活疫苗(同源加强)后14天,体内抗体水平也能提高约15倍,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接种第3针腺病毒载体重组疫苗(序贯加强)产生的抗体数量约是同源免疫加强的5倍,请结合图1分析其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黄芩—金银花中药制剂已被用于新冠病毒感染的治疗。2021年12月8日,我国首个自主知识产权治疗新冠药物—安巴韦单抗注射液(BRII 196)+罗米司韦单抗注射液(BRII 198)联合治疗药物注册申请获批。现有科研团队拟以感染新冠病毒的恒河猴为实验对象(分模型组和治疗组),以体内抗体水平(U/mL)和发热比例(%)为检测指标,探究黄芩—金银花中药制剂与BRII 196+BRII 198对新冠病毒感染的联合治疗效果。请你帮助该团队设计一个用于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解析] (1)灭活疫苗及细胞表达的S蛋白,均可以在人体内作为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2)①据图2可知,柱状图的横坐标包括加强免疫前和加强后14天两个阶段,处理是2剂灭活疫苗初免+1剂Ad5载体疫苗加强、2剂灭活疫苗初免+1剂灭活疫苗加强,因变量是体内抗体水平,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与单一变量原则,且遵循无关变量一致,故据此推测该科研团队进行序贯加强免疫实验的设计思路是:将若干名已完成2剂灭活新冠疫苗免疫者随机分为2组并检测抗体水平,6 个月后分别用1剂腺病毒载体疫苗或灭活疫苗进行加强免疫,并于14 天后再次检测抗体水平。②接种第3针灭活疫苗(同源加强)后14天,体内抗体水平也能提高约15倍,是由于灭活疫苗连续接种相当于二次免疫反应,相同抗原刺激下,灭活疫苗刺激记忆B细胞快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③由于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含有S蛋白的基因,可在人体内持续表达S蛋白,诱发机体持续产生抗体,故接种第3针腺病毒载体重组疫苗(序贯加强)产生的抗体数量约是同源免疫加强的5倍。(3)本实验目的是探究黄芩—金银花中药制剂与BRII 196+BRII 198对新冠病毒感染的联合治疗效果,则实验的自变量是黄芩—金银花中药制剂与BRII 196+BRII 198及两者的联合作用,因变量是对新冠病毒感染的联合治疗效果,可通过机体内抗体的水平测定,实验还应设置对照组,设计的表格见答案。
[答案] (1)抗原 浆 (2)①将若干名已完成2剂灭活新冠疫苗免疫者随机分为2组并检测抗体水平,6个月后分别用1剂腺病毒载体疫苗或灭活疫苗进行加强免疫,并于14天后再次检测抗体水平 ②灭活疫苗刺激记忆B细胞快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 ③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含有S蛋白的基因,可在人体内持续表达S蛋白,诱发机体持续产生抗体
(3)
组别 体内抗体水平/(U·mL-1) 发热比例/%
前测 后测 前测 后测
模型组
治疗组 黄芩—金银花中药制剂
BRII 196+BRII 198
黄芩—金银花中药制剂+BRII 196+BRII 198
免疫功能的实验探究
4.(2022·广东韶关一模)研究发现,肿瘤患者血液中的EPCs细胞(正常机体内,最终分化成红细胞)会演变成CD45+EPCs细胞,后者可通过产生活性氧(ROS)来抑制CD8+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导致肿瘤患者抗病毒、抗细菌以及抗肿瘤的免疫应答功能下降。研究人员用健康小鼠和荷瘤小鼠(被移植肿瘤的小鼠)进行了相关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与健康小鼠相比,荷瘤小鼠因EPCs细胞失去正常分化能力而出现贫血
B.与健康小鼠相比,荷瘤小鼠内CD45+EPCs 细胞分泌的ROS含量较高
C.若抑制ROS分泌,能增强CD45+EPCs细胞抑制机体CD8+T细胞免疫应答的能力
D.若诱导CD45+EPCs细胞分化成成熟的红细胞,荷瘤小鼠可能恢复正常的免疫功能
C [题意显示,肿瘤患者血液中的EPCs细胞会演变成CD45+EPCs细胞,而没有像健康细胞一样最终分化成红细胞,据此可推测,与健康小鼠相比,荷瘤小鼠因EPCs细胞失去正常分化能力而导致红细胞数量减少,而出现贫血,A正确;肿瘤内的CD45+EPCs细胞,可通过产生ROS抑制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可推测荷瘤小鼠的CD45+EPCs细胞分泌ROS的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小鼠,B正确;CD45+EPCs细胞是通过产生ROS发挥作用的,如果抑制ROS的分泌,CD45+EPCs细胞就无法抑制CD8+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进而起到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C错误;若设法诱导CD45+EPCs细胞分化成成熟的红细胞,则成熟红细胞的数量会增加,细胞中活性氧的含量下降,对CD8+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的抑制能力减弱,因而荷瘤小鼠可能恢复正常的免疫功能,D正确。]
5.(2022·湖南师大附中高三一模)EV71是引发手足口病的一种人肠道病毒,病毒外壳由四个外壳蛋白(VP1、VP2、VP3和VP4)组成,图1为肠道病毒EV71的模式图。目前临床上还没有有效治疗手足口病的药物,疫苗的研发与接种是控制手足口病流行的重要手段。科研人员用小鼠进行相关实验,实验结果见图2。
图1
图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多次免疫后,分别取上述3组小鼠的血清和未免疫小鼠血清,测定血清中抗体与相关抗原的结合强度,结果如图2所示。实验表明EV71免疫的小鼠血清抗体________(填“是”或“不是”)单一抗体,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测定各组小鼠血清与非EV71蛋白结合强度,目的是排除________________的影响。
(2)根据图1分析,EV71病毒的四种外壳蛋白中,最不适宜作为疫苗的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科学家发现在疫苗中加入某些物质,可以特异性地增强机体的免疫反应。这些物质被称为疫苗佐剂。为评价SA04疫苗佐剂能否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科研人员将VP1、VP1+SA04分别加入缓冲液中,以一定剂量分别注射到小鼠体内,然后定期采血测定相应抗体的含量。请你指出本实验方案中存在的缺陷,并写出改进后的实验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由图2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抗原种类,因变量是抗原—抗体结合强度相对值。如图2所示EV71免疫的小鼠血清可以结合 EV71、VP1和VP2多种抗原,且抗原—抗体结合强度相对值都较大,可知EV71免疫的小鼠血清抗体不是单一抗体。测定各组小鼠血清与非EV71蛋白结合强度,目的检测抗体与其他蛋白的非特异性结合相对值的实验结果,从而判断抗体的种类和含量。
(2)疫苗要能被免疫细胞识别,从而激发免疫反应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B细胞,由图1可知,EV71病毒的蛋白质外壳主要由VP1~VP4四种蛋白质组成,而VP4包埋在衣壳内,很难与免疫细胞接触,即不易被免疫细胞识别,不适宜作为疫苗。
(3)科研人员将VP1、VP1+SA04分别加入缓冲液中,以一定剂量分别注射到小鼠体内,然后定期采血测定相应抗体的含量。本实验的不足之处有:没有设置对照组,即没有排除缓冲剂本身的影响,也没有对细胞免疫效果进行检测,因此需要做出改进。改进的方法是增加只注射缓冲液和SA04+缓冲液的两组进行对照,同时增加对细胞毒性T细胞活性或数量的检测。
[答案] (1)抗原的种类 不是 EV71免疫的小鼠血清可以结合EV71、VP1和VP2多种抗原 抗体与其他蛋白的非特异性结合相对值实验结果 (2)VP4 VP4包埋在病毒内部,不易被免疫细胞识别 (3)缺陷:没有设置对照组、没有对细胞免疫效果进行检测。改进:增加只注射缓冲液和SA04+缓冲液的两组进行对照,同时增加对细胞毒性T细胞活性或数量的检测
考点3 免疫失调和免疫学的应用
一、免疫失调
1.过敏反应
(1)概念: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有时会发生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
(2)反应机理
(3)特点:反应有快慢之分;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4)预防措施:找出过敏原,并且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
2.自身免疫病
3.免疫缺陷病
(1)概念:由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
(2)分类
二、免疫学的应用
1.
2.器官移植
3.免疫学应用
1.根据过敏反应发生的机理推测抗过敏药物可以减轻过敏症状的作用的机理可能是什么?(选择性必修1 P78“图4-9”)
提示:与抗体结合,阻断抗原抗体反应;稳定肥大细胞,阻止其释放组胺;与组胺竞争受体结合位点。
2.人类一旦感染HIV后很难彻底清除,其原因是什么?(选择性必修1 P79“思考·讨论”)
提示: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主要侵染辅助性T细胞。随病毒的复制,辅助性T细胞的数量持续下降,而辅助性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发挥重要的作用,辅助性T细胞减少导致免疫功能减弱乃至丧失,故一旦感染HIV后很难清除。
3.在进行器官移植时,运用免疫抑制剂可提高成活率。但这些药物会使淋巴细胞减少,因此患者易患感染性疾病。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选择性必修1 P84“思考·讨论”)
提示:需要在用免疫抑制剂药物与预防感染之间寻求平衡,并尽量避免使用免疫抑制剂的病人接触病原体。
1.过敏反应具有发作迅速、明显的遗传倾向及个体差异的特点。 (×)
提示:过敏反应有快慢之分,过敏者可能在接触过敏原后数分钟内出现反应,也可能24 h后才有症状。
2.HIV主要侵染人体内的辅助性T细胞。 (√)
3.系统性红斑狼疮与遗传、免疫失调、内分泌异常及环境等多因素有关。 (√)
4.疫苗必须包含一个完整的病原体。 (×)
提示:疫苗只要含有能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的抗原物质即可。
5.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常使用免疫增强疗法。 (×)
提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常使用免疫抑制疗法。
某些新冠病毒感染患者体内会出现细胞因子风暴,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免疫系统对新的、高致病性病原体的过激反应
1.过敏反应和体液免疫的区别与联系
2.免疫预防与免疫治疗的区别
项目 时间 注射的物质 目的
免疫预防 病原体感染前的预防 疫苗(经处理的抗原) 激发机体自身免疫反应,产生抗体和记忆B细胞
免疫治疗 病原体感染后的治疗 抗体、细胞因子、血清等 直接清除病原体或病原体产生的毒素,使患者恢复健康
1.某品系小鼠注射物质A后,很快发生了呼吸困难等症状,请设计实验验证物质A为该品系小鼠的过敏原,写出简要思路即可。
提示:取未接触过物质A的该品系小鼠若干只分成相等数量的对照组和实验组,将一定量的物质A注射到实验组小鼠体内,注射后若干天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一段时间后再向该组实验小鼠体内注射物质A,小鼠很快发生了呼吸困难等症状。
2.依据艾滋病的发病机理写出艾滋病防治的研究思路(至少写两点)。
提示:(1)研制出一种能够有效消灭HIV病毒的新型药物;(2)将病毒控制在宿主细胞内,这些细胞会通过细胞凋亡的方式自主死亡;(3)通过药物有效抑制HIV的复制;(4)研制特异性抑制逆转录的药物等。
考查免疫失调病因分析
1.(2022·湖南选择性考试)病原体入侵引起机体免疫应答,释放免疫活性物质。过度免疫应答造成机体炎症损伤,机体可通过一系列反应来降低损伤,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免疫活性物质可与相应受体结合,从而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
B.适度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缓解某些病原体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
C.过度炎症反应引起的免疫抑制会增加机体肿瘤发生风险
D.图中神经递质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分泌CRH有协同促进作用
D [分析题图可知,免疫活性物质可与相应受体结合,从而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A正确;由图可知,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反馈性的抑制下丘脑、垂体的活动,同时抑制机体免疫细胞、免疫反应来降低损伤,可知适度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缓解某些病原体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B正确;免疫系统可以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而过度炎症反应引起的免疫抑制可能会增加机体肿瘤发生风险,C正确;图中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丘脑,促进下丘脑分泌CRH,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分泌CRH具有抑制作用,故两者对下丘脑分泌CRH作用效果相反,D错误。]
2.(2022·山东潍坊模拟)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于育龄女性,患者免疫细胞异常活化,产生大量抗体,与自身抗原结合,最终导致多种组织器官受损。临床上常用糖皮质激素(GC)抑制患者免疫应答进行治疗,其作用途径之一是GC进入细胞与糖皮质激素受体(GR)结合形成GC GR复合物,后者活化后与DNA上的糖皮质激素反应元件(GRE)结合,启动IL 10基因的表达并抑制IL 2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辅助性T细胞功能。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IL 2、IL 10对免疫应答分别具有促进和抑制作用
B.GC主要通过抑制细胞免疫来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C.临床上过量使用GC时,会产生免疫力低下等副作用
D.GC可能与细胞质内受体结合后进入细胞核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
B [据题意可知,糖皮质激素(GC)能抑制患者免疫应答,GC进入细胞与糖皮质激素受体(GR)结合后,能启动IL 10基因的表达并抑制IL 2基因的表达,因此IL 2、IL 10对免疫应答分别具有促进和抑制作用,A正确。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于育龄女性,患者免疫细胞异常活化,产生大量抗体,与自身抗原结合,最终导致多种组织器官受损。要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就要阻止抗体与自身抗原结合,即通过抑制体液免疫来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B错误。糖皮质激素(GC)通过抑制患者免疫应答进行治疗,故临床上过量使用GC时,会产生免疫力低下等副作用,C正确。GC进入细胞与糖皮质激素受体(GR)结合形成GC GR复合物,后者活化后与DNA上的糖皮质激素反应元件(GRE)结合,启动IL 10基因的表达并抑制IL 2基因的表达,因此GC可能与细胞质内受体结合后进入细胞核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D正确。]
考查免疫学的应用分析
3.(2022·山东德州高三二模)免疫训练是指原发感染或疫苗接种可诱导宿主的固有免疫细胞(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细胞)产生对二次感染的增强抗性,且可为异源感染提供交叉保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免疫训练对特异性免疫没有影响
B.免疫训练依赖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的参与
C.注射卡介苗可能会提高机体对流感病毒的免疫能力
D.免疫训练表明非特异性免疫可以转变为特异性免疫
C [免疫训练对特异性免疫有一定的影响,A错误;通过题干信息可知,免疫训练不是依赖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的参与,B错误;注射卡介苗可引发机体特异性免疫,产生相应的记忆B细胞和抗体,故注射卡介苗可能会提高机体对流感病毒的免疫能力,C正确;题干未体现免疫训练表明非特异性免疫可以转变为特异性免疫,D错误。]
4.(2022·浙江杭州高三模拟)人感染乳头瘤病毒(HPV)可诱发宫颈癌等恶性肿瘤。研究机构为评估某种HPV疫苗的效果,在志愿者中进行接种。一段时间后,统计宫颈出现癌前病变(癌变前病理变化,可发展为恶性肿瘤)的人数,结果见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组别 接种物 总人数 癌前病变人数
A(接种前未检出HPV DNA) A1 对照剂 7 863 83
A2 疫苗 7 848 4
B(接种前检出HPV DNA) B1 对照剂 1 125 126
B2 疫苗 1 121 125
A.A2组出现癌前病变的比例明显低于A1组,原因是接种该疫苗后,一旦HPV侵入机体,记忆B细胞会迅速产生大量抗体,阻止HPV吸附宿主细胞
B.B1组人群中出现癌前病变的比例显著高于A1组,据此推测感染HPV一定会诱发癌前病变
C.B2组与B1组人群中出现癌前病变的比例没有明显差异,原因可能是该疫苗未能明显诱导细胞免疫清除被HPV侵染的细胞
D.实验结果分析,该疫苗可有效用于宫颈癌的治疗
C [产生HPV抗体的是浆细胞,A错误;由表中数据可知,B1组和A1组的自变量为是否感染HPV,结果B1组出现癌前病变的比例显著高于A1组,据此推测感染HPV是诱发癌前病变的因素之一,但不是一定会诱发癌变,B错误;B2组与B1组人群出现癌前病变的比例没有明显差异,可能是该疫苗的作用主要是诱导体液免疫产生抗体和记忆B细胞,不能明显诱导细胞免疫清除体内HPV,C正确;疫苗只能用来预防疾病,不能用来治疗疾病,D错误。]
1.核心概念
(1)(选择性必修1 P69)人人生来就有,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的,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叫作非特异性免疫。
(2)(选择性必修1 P69)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因而具有特异性,叫作特异性免疫。
(3)(选择性必修1 P77)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有时会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
(4)(选择性必修1 P78)自身免疫病指自身免疫反应对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
(5)(选择性必修1 P84)每个人的细胞表面都带有一组与别人不同的蛋白质——组织相容性抗原,也叫人类白细胞抗原,简称HLA。
2.结论语句
(1)(选择性必修1 P68)机体产生的专门应对抗原的蛋白质,称为抗体。抗体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即一种抗体只能与一种抗原结合。
(2)(选择性必修1 P69)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三大基本功能。
(3)(选择性必修1 P73)B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此外,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 (4)(选择性必修1 P73)当再接触同种抗原时,记忆B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分化后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5)(选择性必修1 P74)在细胞免疫过程中,靶细胞、辅助性T细胞等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过程。
(6)(选择性必修1 P84)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与受者的HLA是否一致或相近。只要供者与受者的主要HLA有一半以上相同,就可以进行器官移植。
1.(2021·福建选择性考试)IFN I是机体被病毒感染后产生的一类干扰素,具有广抗病毒活性,已被用于乙型肝炎的治疗。研究人员对新冠患者的病情与IFN I的相关性进行了3项独立的研究,结果如下。
研究①:危重症患者的血清中检测不到或仅有微量IFN I,轻症患者血清中能检测到IFN I。
研究②:10.2%的危重症患者体内检测到抗IFN I的抗体,血清中检测不到IFN I。轻症患者血清中未检测到该种抗体,血清中检测到IFN I。
研究③:3.5%危重症患者存在IFN I合成的相关基因缺陷,血清中检测不到IFN I。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研究②中10.2%的危重症患者不能用IFN I治疗
B.研究③中3.5%的危重症患者同时还患有自身免疫病
C.部分危重症患者的生理指标之一是血清中缺乏IFN I
D.结果提示测定血清中的IFN I含量有助于对症治疗新冠患者
B [由题意可知,10.2%的危重症患者体内存在抗IFN I的抗体,血清中检测不到IFN I,不能用IFN I治疗,A正确;3.5%危重症患者存在IFN I合成的相关基因缺陷,不能合成IFN I,而不是自身免疫病造成的,B错误;由研究①可知,危重症患者的血清中检测不到或仅有微量IFN I,所以部分危重症患者的生理指标之一是血清中缺乏IFN I,C正确;血清中的IFN I的含量可以用来判定患病程度,所以提示测定血清中的IFN I含量有助于对症治疗新冠患者,D正确。]
2.(2021·河北选择性考试)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儿童,临床特征为全身出现丘疹、水疱。接种VZV减毒活疫苗(VarV)是预防水痘流行的有效方法。2019年,研究者对某地2007~2015年出生儿童的VarV接种率及水痘发病率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
(1)感染初期患者皮肤表面形成透明的水疱,其中的液体主要来自内环境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呼吸道黏膜受损者更易被VZV感染,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VZV感染引发机体的________(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被感染的细胞统称为________。
(3)水痘临床诊断时,须注意与荨麻疹相区分。与水痘的发病机理不同,某些花粉引起的荨麻疹属于机体的________反应,是免疫系统的________功能过强的表现。
(4)图中统计结果显示,随VarV接种率的提高,水痘发病率呈下降趋势。接种VarV后,B淋巴细胞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14年、2015年出生儿童的接种率与发病率数据提示,应及时接种第二剂VarV,原因是第一剂疫苗接种一段时间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也称为内环境。水疱中的液体应该为渗透压失衡使组织液聚集在皮肤下,主要还是来自组织液。(2)呼吸道黏膜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具有清扫、阻挡异物等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当VZV从呼吸道侵入人体时,呼吸道黏膜受损者,会失去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清扫、阻挡和黏液的吸附作用,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被破坏,防御功能减弱,故更易被VZV感染。VZV 侵入人体后会引起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在免疫学上被称为抗原,被其感染的细胞被称为靶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并使其裂解死亡。(3)过敏反应是指已经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某些花粉引起的荨麻疹属于机体的过敏反应。免疫系统具有防御、监视和自稳功能,过敏反应是因为机体免疫防御功能过强造成的。(4)易感人群接种VarV疫苗后,该疫苗作为抗原可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从而起到预防VZV的作用。(5)初次接种疫苗后,体内能产生相应记忆B细胞和抗体。抗体的含量先增加后减少,由于记忆B细胞的存在,追加第二剂时,抗原直接刺激记忆B细胞,使记忆B细胞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因此与初次免疫相比,二次免疫过程产生抗体的数量多、速度快。
[答案] (1)组织液 (2)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被破坏,防御功能减弱 特异性 靶细胞 (3)过敏 防御 (4)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5)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B细胞,再次接种VarV后,记忆B细胞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
3.(2022·全国甲卷)人体免疫系统对维持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机体初次和再次感染同一种病毒后,体内特异性抗体浓度变化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人体T细胞成熟的场所是________;体液免疫过程中,能产生大量特异性抗体的细胞是________。
(2)体液免疫过程中,抗体和病毒结合后病毒最终被清除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病毒再次感染使机体内抗体浓度激增且保持较长时间(如图所示),此时抗体浓度激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图中所示的抗体浓度变化规律,为了获得更好地免疫效果,宜采取的疫苗接种措施是________。
[解析] (1)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其中T细胞成熟的场所是胸腺。体液免疫过程中,只有浆细胞能产生特异性的抗体。(2)体液免疫过程中,抗体和病毒特异性结合后形成沉淀,再被巨噬细胞吞噬消化。(3)记忆B细胞可以在病毒消失后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当同一种病毒再次感染机体,记忆B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使抗体浓度激增。(4)分析图示可知,二次免疫比初次免疫产生的抗体更多,故为了获得更好地免疫效果,接种疫苗时可多次接种,使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答案] (1)胸腺 浆细胞 (2)抗体与病毒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被巨噬细胞吞噬消化 (3)病毒再次感染时,机体内相应的记忆B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4)多次接种
4.(2022·广东选择性考试改编)图a是免疫力正常的人感染新冠病毒后,体内病毒及免疫指标的变化趋势。
a
b
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感染新冠病毒初期,________免疫尚未被激活,病毒在其体内快速增殖(曲线①、②上升部分)。曲线③、④上升趋势一致,表明抗体的产生与辅助性T细胞数量的增加有一定的相关性,其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外,辅助性T细胞在抗病毒感染过程中还参与________过程。
(2)准确、快速判断个体是否被病毒感染目前除了核酸检测还可以使用抗原检测法,因其方便快捷可作为补充检测手段,但抗原检测的敏感性相对较低,据图a分析,抗原检测在________时间段内进行才可能得到阳性结果,判断的依据是此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能大幅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图b显示一些志愿受试者完成接种后,体内产生的抗体对各种新冠病毒毒株中和作用的情况。据图分析,当前能为个体提供更有效保护作用的疫苗接种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分析图a曲线可知,人体感染新冠病毒初期,曲线①②上升,说明病毒在其体内快速增殖,但抗体还未产生,说明此时特异性免疫尚未被激活。体液免疫中,大多数病原体经过树突状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刺激辅助性T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分化成记忆B细胞。故抗体的产生与辅助性T细胞的数量的增加有一定相关性,即曲线③④上升趋势一致。辅助性T细胞在抗病毒感染的过程中还参与了细胞免疫过程。(2)分析图a可知,在甲乙丙时间段内,体内都有病毒核酸,故核酸检测准确、快速判断个体是否被病毒感染。乙时间段内含有病毒抗原,且病毒抗原含量先增加后减少,故抗原检测在乙时间段内进行才可能得到阳性结果。(3)分析图b可知,完成全程接种+加强针的志愿受试者体内的抗体中和各种新冠病毒毒株的能力均明显高于全程接种的志愿受试者,故能为个体提供更有效保护作用的疫苗接种措施是全程接种+加强针。
[答案] (1)特异性 辅助性T细胞接受刺激后会分泌细胞因子,该物质可促进大部分的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可以分泌抗体 细胞免疫 (2)乙 含有病毒抗原,且病毒抗原含量先增加后减少 (3)全程接种+加强针
课时分层作业(二十七) 免疫调节
1.(2022·辽宁沈阳模拟)呼吸道、消化道等黏膜下分布有约50%的淋巴组织,组成了人体黏膜免疫系统(MIS)。鼻喷式疫苗模拟呼吸道病毒侵染,鼻喷式流感减毒活疫苗是只需要在鼻孔里喷一喷就能预防流感的新型疫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呼吸道、消化道黏膜属于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
B.鼻喷式疫苗也可以是重组蛋白疫苗或灭活病毒疫苗
C.鼻喷式疫苗可诱导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D.疫苗的研制和应用已扩展到许多非传染病领域,且已出现了治疗性制剂
B [呼吸道、消化道黏膜属于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A正确;鼻喷式疫苗模拟呼吸道病毒侵染,重组蛋白疫苗和灭活的病毒疫苗都不能感染细胞,所以鼻喷式疫苗不可以是重组蛋白疫苗或灭活病毒疫苗,B错误;鼻喷式疫苗作为抗原,可以诱导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C正确;随着免疫学、生物化学的发展以及生物技术的不断改进,疫苗的研制和应用已扩展到许多非传染病领域,而且已经出现了治疗性制剂,D正确。]
2.(2022·广东汕头高三一模)T细胞(包括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在成熟过程先进行阳性选择,再进行阴性选择。不能与巨噬细胞表面受体分子结合的T细胞会发生凋亡,称为阳性选择,存活下来的T细胞若能与自身抗原结合,会发生凋亡,称为阴性选择,最终存活下来的T细胞即为成熟T细胞。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成熟T细胞主要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发挥作用
B.HIV主要侵染辅助性T细胞,导致人体的免疫力下降
C.T细胞的阴性选择发生在骨髓中,阳性选择发生在胸腺中
D.若T细胞的阴性选择发生错误,可能会引起自身免疫疾病
C [成熟T细胞主要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发挥作用,参与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A正确;HIV主要侵染辅助性T细胞,导致细胞免疫和大部分体液免疫丧失,造成人体的免疫力下降,B正确;T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在胸腺,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都发生在胸腺中,C错误;若T细胞的阴性选择发生错误,则T细胞能与自身的抗原结合,可能引起自身免疫病,D正确。]
3.(2022·山东青岛二模)树突状细胞是一类重要的免疫细胞,但树突状细胞过度活化,会破坏机体免疫平衡而引发持续有害的炎症性免疫病理损伤,甚至导致炎症相关疾病包括自身免疫病的发生。研究发现Rhbdd3 基因敲除的小鼠出现血清中自身抗体水平及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显著升高的现象,更易发生炎症损伤和自身免疫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Rhbdd3 分子对自身免疫病具有抑制作用
B.树突状细胞过度活化会增加血清中的自身抗体
C.持续有害的炎症反应会导致机体的免疫自稳功能异常
D.自身免疫病会导致患者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显著升高
D [Rhbdd3 基因敲除的小鼠更易发生自身免疫病,说明Rhbdd3 分子对自身免疫病具有抑制作用,A正确;树突状细胞会刺激辅助性T细胞,进而使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分泌抗体,过度活化会增加血清中的自身抗体,B正确;免疫自稳功能是指免疫系统维持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生理机能,持续有害的炎症反应会导致机体的免疫自稳功能异常,C正确;患者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显著升高导致更易发生自身免疫病,D错误。]
4.(2022·山东潍坊高三一模)抗体是机体抵抗外来感染的关键,其产生受到辅助性T细胞(Tfh)的调控。研究发现,二甲双胍可促进细胞质中的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氧化磷酸化,使转录因子bcl6基因的表达增强,促进分化形成Tfh。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B细胞在Tfh辅助下增殖分化,分化后产生抗体
B.Tfh过度活化可能会导致自身免疫病
C.AMPK氧化磷酸化后空间结构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活性降低
D.二甲双胍间接作用于细胞中的bcl6基因,调控其表达
C [体液免疫中,辅助性T细胞可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其分化后产生的浆细胞能分泌抗体,A正确;辅助性T细胞(Tfh)过度活化可能导致机体的免疫功能过强,进而导致自身免疫病的发生,B正确;结合题意“AMPK氧化磷酸化,使转录因子bcl6基因的表达增强”可知,该过程中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后,活性升高,C错误;结合题意可知,二甲双胍通过促进细胞质中的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氧化磷酸化,进而作用于转录因子bcl6基因,调控其表达,D正确。]
5.(2022·湖北武汉模拟)如图表示抗原引起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B淋巴细胞以及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需要两种信号同时存在。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图中抗原呈递依赖于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通过直接接触传递信息
B.引起浆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的双信号是抗原和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分子
C.将获得肿瘤抗原信息的树突状细胞回输到该癌症患者体内可使机体产生记忆细胞
D.如果通过一定的药物抑制辅助性T细胞的增殖则可以延长移植器官的存活时间
B [图中抗原呈递依赖于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抗原与受体结合后可通过胞吞进入树突状细胞,通过直接接触传递信息,A正确;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的双信号是抗原和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分子,但浆细胞是B淋巴细胞活化后的细胞,B错误;将获得肿瘤抗原信息的树突状细胞回输到癌症患者体内,可作为抗原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从而使机体产生相应记忆细胞,C正确;如果通过一定的药物抑制辅助性T细胞的增殖则可以影响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避免对移植器官的排斥,从而延长移植器官的存活时间,D正确。]
6.(2022·江苏泰州模拟)据新冠病毒致病机制及人体免疫反应特征研制新冠疫苗,广泛接种疫苗可以快速建立免疫屏障,阻击病毒扩散。如图为人体2次接种抗原后血浆中特异性抗体浓度的变化,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新冠病毒疫苗通常激活多种不同的B细胞
B.IgM与IgG都是由浆细胞合成、分泌的
C.激发再次应答主要目的是提高IgM的浓度
D.总抗体量的浓度在二次免疫的初期快速上升
C [新冠病毒疫苗具有不同的抗原,通常激活多种不同的B细胞,A正确;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分泌的,B正确;分析题图可知,激发二次应答主要目的是提高IgG的浓度,C错误;总抗体量的浓度在二次免疫的初期快速上升,D正确。]
7.(2023·广东佛山检测)新冠病毒变异毒株奥密克戎的刺突蛋白(S蛋白)与人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后导致病毒入侵细胞,从而导致人患病。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S蛋白作为抗原会引发人体的体液免疫
B.感染病毒后患病说明非特异性免疫没有发挥作用
C.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裂解被病毒入侵的细胞
D.可以根据S蛋白的结构设计针对新冠病毒的疫苗
B [奥密克戎的刺突蛋白(S蛋白)作为抗原会引发人体的体液免疫,A正确;感染病毒后患病说明非特异性免疫没有将病毒全部杀灭,而不是没有发挥作用,B错误;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裂解被病毒入侵的细胞,使病毒释放出来而被消灭,C正确;可以根据S蛋白的结构设计针对新冠病毒的疫苗,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D正确。]
8.(2022·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模拟)如图所示,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是可以将抗原片段呈递至细胞表面供免疫细胞识别的蛋白质分子,按功能MHC可以分为MHCⅠ和MHCⅡ两类,MHCⅠ广泛分布于组织细胞表面,MHCⅡ则分布于部分免疫细胞表面。
图1 图2
(1)在MHC呈递抗原片段的过程中,参与MHC加工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1中细胞②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图2中细胞②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
(3)免疫逃逸是指病原体通过各种手段来逃避免疫系统攻击的现象。研究发现,新冠病毒和肿瘤细胞都可以引起MHCⅠ基因的表达________(填“增强”或“减弱”),从而引起免疫逃逸。
(4)为了研究肿瘤细胞免疫逃逸的机制,科学家发现了一种NLRC5基因对于提高肿瘤患者存活率具有明显作用(如图3)。据图分析,若肿瘤患者体内NLRC5基因________(填“高表达”或“低表达”)则可能引起免疫逃逸。
图3
(5)进一步研究发现,免疫逃逸是由于NLRC5基因影响MHCⅠ基因的表达造成的。这可通过对肿瘤细胞采用基因敲除技术(具体操作不作要求)来予以验证。请写出简要的实验思路和预期实验结果。
实验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实验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MHC本质为蛋白质,可以将抗原片段呈递至细胞表面供免疫细胞识别,其合成的场所为核糖体,需要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才能形成成熟的蛋白质。(2)图1中细胞②能识别被抗原感染的细胞,为细胞毒性T细胞;图2中细胞①能吞噬病原体,并能将抗原处理为抗原片段,与MHCⅡ结合移动到细胞膜表面, 被细胞②识别,则细胞①为抗原呈递细胞,细胞②为辅助性T细胞。(3)由图1可知,MHCⅠ基因表达形成的MHCⅠ可与细胞内的抗原片段结合,从而移动到细胞膜上被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若MHCⅠ基因表达减弱,则细胞毒性T细胞不易识别被抗原侵染的细胞,造成免疫逃逸。因此新冠病毒和肿瘤细胞都可以引起MHCⅠ基因的表达减弱,从而引起免疫逃逸。(4)据图3可知,术后10月,NLRC5基因低表达组最先表现总生存率降低,且随着术后随访时间延长,NLRC5基因高表达组的总生存率一直大于NLRC5基因低表达组。因此可推测肿瘤患者体内NLRC5基因低表达,则可能引起免疫逃逸。(5)实验目的是验证免疫逃逸是由于NLRC5基因影响MHCⅠ基因的表达造成的。因此自变量为是否含有NLRC5基因,因变量为肿瘤细胞表面MHCⅠ的含量,因此实验设计思路为:将肿瘤细胞(平均)分成2组,一组敲除NLRC5基因,另一组不敲除,两组细胞(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检验两组肿瘤细胞表面MHCⅠ的含量。若免疫逃逸是由于NLRC5基因影响MHCⅠ基因的表达造成的,则敲除NLRC5基因的组MHCⅠ的含量降低,因此预期结果为:敲除NLRC5基因组MHCⅠ的含量较不敲除组明显下降。
[答案] (1)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线粒体) (2)细胞毒性T细胞 辅助性T细胞 (3)减弱 (4)低表达 (5)将肿瘤细胞(平均)分成2组,一组敲除NLRC5基因,另一组不敲除,两组细胞(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检验两组肿瘤细胞表面MHCⅠ的含量 敲除NLRC5基因组MHCⅠ的含量较不敲除组明显下降
9.(2022·湖北武汉模拟)放射性免疫分析法可用于检测微量的激素,原理如下:利用激素作为抗原制备抗体(Ab),再利用同位素标记的激素(Ag+)检测未被标记的待测激素(Ag)。当Ag+与Ab结合时,会使Ab处的放射性强度增加;当加入Ag时,Ag+与Ag竞争抗体的结合位点,使放射性强度发生变化,利用该变化的数值可计算Ag的含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用荧光物质代替放射性同位素来标记抗原,同样可测定激素含量
B.在含有Ab与Ag+的溶液中加入Ag后,Ab处的放射性强度会增加
C.化学本质为蛋白质的激素,才可用放射性免疫分析法来检测含量
D.Ag+和Ag都能与抗体(Ab)结合,说明该抗体的特异性并不强
A [Ag+被同位素标记,当Ag+与Ab结合时,会使Ab处的放射性强度增加,可见,若对Ag进行荧光标记,同样在结合位置也会出现荧光强度的变化,A正确;当加入Ag时,Ag+与Ag竞争抗体的结合位点,与Ab结合的Ag+数量减少,使放射性强度下降,B错误;其他化学本质不为蛋白质的激素也可作为抗原,能产生相应现象,C错误;Ag+和Ag属于同一物质,只是Ag+含同位素标记,都能与抗体(Ab)结合,不能说明该抗体的特异性不强,D错误。]
10.(2022·山东菏泽高三期末)某科研小组以小鼠为模型动物探究免疫排斥反应的相关原理,其实验步骤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注射淋巴细胞使子代 A 系鼠的基因型发生改变
B.B系鼠和 C系鼠的皮肤对于子代A系鼠均是抗原
C.子代 A系鼠体内的辅助性T细胞裂解了移植的 B系鼠的皮肤细胞
D.子代A系鼠不排斥C系鼠皮肤的原因是子代A系鼠的部分细胞毒性T细胞来自C系鼠
D [注射淋巴细胞使子代A系鼠体内出现C系鼠的淋巴细胞,但是并没有使子代 A 系鼠的基因型发生改变,A错误;由图可知,子代A系鼠对移植的C系鼠的皮肤细胞不发生排斥反应,对移植的B系鼠的皮肤细胞发生排斥反应,说明B系鼠的皮肤对于子代A系鼠是抗原,而C系鼠的皮肤对于子代A系鼠不是抗原,B错误;细胞毒性T细胞具有裂解靶细胞的功能,因此子代A系鼠体内的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了移植的B系鼠的皮肤细胞,C错误;由图可知,从C系鼠中抽取淋巴细胞注射给A系鼠,则A系鼠中具有来自C系鼠的细胞毒性T细胞,结果是子代A系鼠对移植的C系鼠的皮肤细胞不发生排斥反应,故可推测子代A系鼠不排斥C系鼠皮肤的原因是子代A系鼠的部分细胞毒性T细胞来自C系鼠,D正确。]
11.(2023·广东珠海联考)类风湿关节炎(RA)是以关节滑膜炎症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炎症因子TNF α具有加强炎症反应的作用。研究发现,辅助性T细胞17(Th17)分泌的白细胞介素 17(IL 17)在RA疾病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人员比较了RA患者和健康人体内血清中IL 17的水平,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与健康人相比,RA患者的免疫自稳功能发生异常
B.RA患者体内的IL 17mRNA的相对表达量高于健康人体内的
C.RA患者体内的IL 17高水平表达导致相关抗体含量过高
D.IL 17与TNF α在RA患者的炎症反应方面相抗衡
D [由题可知RA是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机体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导致的,A正确;白细胞介素 17的本质是蛋白质,由图看出,RA患者体内血清中IL 17比健康人体内血清中高,故RA患者体内的IL 17mRNA的相对表达量高于健康人体内的,B正确;RA患者体内血清中IL 17比健康人体内血清中IL 17的浓度高,可知辅助性T细胞活跃,则免疫过程中浆细胞分泌抗体增多,C正确;IL 7在RA患者中含量高,参与免疫反应,会加强炎症反应,题中已知,炎症因子TNF α也具有加强炎症反应的作用,故IL 17与TNF α在RA患者的炎症反应方面表现相同,D错误。]
12.(2022·福建厦门高三质检)麻杏石甘汤(MXSGD)为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中的名方,常用于防治流感,也是新冠病毒感染防治中使用频次最高的中药方剂之一。为研究MXSGD防治流感的机制,科研人员以正常小鼠和感染了A型流感病毒的模型小鼠为材料,分别给予不同的处理,结果如图所示。
各小组结肠组织匀浆CCL5的含量
注:奥司他韦是一种治疗流感的西药。
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趋化因子CCL5是引起流感的重要炎症因子,能促使炎症细胞向病灶部位聚集,与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炎症损伤程度呈正相关。CCL5属于免疫系统组成中的____________。图中的实验结果显示,麻杏石甘汤________(填“能”或“不能”)有效缓解流感病毒引起的炎症损伤,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结构与机体的内环境稳态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失调会破坏肠道黏膜屏障功能,诱导肠上皮细胞过度表达炎症因子,引起炎症反应和肠组织损伤。研究人员继续进行了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处理3天后小鼠肠道菌群属水平相对丰富度
组别 粪球菌属 埃希菌属 乳杆菌属 普雷沃菌属
正常组+生理盐水 1.11 0.03 1.90 10.97
模型组+生理盐水 0.29 12.59 0.33 2.95
模型组+奥司他韦 0.96 0.01 3.00 3.82
模型组+MXSGD 1.11 0.02 1.10 10.51
表中的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属的细菌与肠道炎症损伤呈正相关。通过表中结果可以推测,MXSGD缓解流感病毒感染所致的免疫炎症损伤的机制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为研究MXSGD防治流感的机制,使用了正常小鼠和感染了A型流感病毒的模型小鼠,且注射的药物也不同,不同处理时间后,测定CCL5的含量,故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小鼠是否感染A型流感病毒、处理时间、药物的种类。(2)趋化因子CCL5是引起流感的重要炎症因子,能促使炎症细胞向病灶部位聚集,该物质起到免疫作用,故CCL5属于免疫系统组成中的免疫活性物质。CCL5的含量与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炎症损伤程度呈正相关,图中的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 ,MXSGD治疗后,小鼠体内的趋化因子CCL5的水平显著降低,与奥司他韦组相近,且接近于正常组水平,因此麻杏石甘汤能有效缓解流感病毒引起的炎症损伤。(3)与正常组+生理盐水组相比,模型组+生理盐水组的粪球菌属、乳杆菌属和普雷沃菌属的细菌相对丰富度更低,与肠道炎症损伤不呈正相关,而埃希菌属的细菌相对丰富度更高,与肠道炎症损伤呈正相关,因此表中的实验结果说明埃希菌属的细菌与肠道炎症损伤呈正相关。上表结果表明,模型组+MXSGD中的肠道菌群结构与正常组+生理盐水基本相同,MXSGD缓解流感病毒感染所致的免疫炎症损伤的机制是MXSGD 通过调节小鼠体内的肠道菌群结构,维持肠道黏膜屏障功能,避免肠上皮细胞过度表达炎症因子,从而缓解炎症损伤。
[答案] (1)小鼠是否感染A型流感病毒、处理时间、药物的种类 (2)免疫活性物质 能 与模型组相比 MXSGD治疗后,小鼠体内的趋化因子CCL5的水平显著降低,与奥司他韦组相近,且接近于正常组水平 (3)埃希菌 MXSGD通过调节小鼠体内的肠道菌群结构,维持肠道黏膜屏障功能,避免肠上皮细胞过度表达炎症因子,从而缓解炎症损伤
(教师用书独具)
1.(2022·山东菏泽高三期末)适应性免疫应答是指体内抗原特异性 T/B 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理效应的全过程。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最重要特征是免疫反应的效力随着反复接触抗原而显著增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新冠疫苗加强针的接种可使机体获得和维持保护机体所需的高抗体浓度
B.细胞毒性T细胞诱导被新冠病毒侵染的靶细胞裂解的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视功能
C.与第一次免疫应答反应相比,机体第二次受到同种抗原刺激后所产生相同抗体的量所需要的时间更短
D.当同种抗原进入已免疫的机体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或细胞毒性T细胞
B [免疫应答可通过增加疫苗接种次数来获得较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从而维持保护机体所需的高抗体浓度,A正确;细胞毒性T细胞诱导被新冠病毒侵染的靶细胞裂解的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B错误;二次免疫时,由于记忆细胞识别抗原后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后者分泌大量抗体,故机体第二次受到同种抗原刺激后所产生相同抗体的量所需要的时间更短,C正确;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或细胞毒性T细胞,D正确。]
2.(2021·湖北选择性考试)T细胞的受体蛋白PD 1(程序死亡蛋白 1)信号途径有调控T细胞的增殖、活化和细胞免疫等功能。肿瘤细胞膜上的PD L1蛋白与T细胞的受体PD 1结合引起的一种作用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PD L1抗体和PD 1抗体具有肿瘤免疫治疗作用
B.PD L1蛋白可使肿瘤细胞逃脱T细胞的细胞免疫
C.PD L1与PD 1的结合增强T细胞的肿瘤杀伤功能
D.若敲除肿瘤细胞PD L1基因,可降低该细胞的免疫逃逸
C [PD L1抗体和PD 1抗体能分别与肿瘤细胞膜上的PD L1蛋白和T细胞的受体PD 1结合,但它们结合在一起时,肿瘤细胞膜上的PD L1蛋白与T细胞的受体PD 1就不能结合,T细胞可以对肿瘤细胞起免疫作用,因此PD L1抗体和PD 1抗体具有肿瘤免疫治疗作用,A正确;肿瘤细胞膜上的PD L1蛋白可以与T细胞的受体PD 1结合,导致T细胞不能产生干扰素,使肿瘤细胞逃脱T细胞的细胞免疫,B正确;PD L1与PD 1的结合,导致T细胞不能产生干扰素,因此PD L1与PD 1的结合会降低T细胞的肿瘤杀伤功能,C错误;若敲除肿瘤细胞PD L1基因,肿瘤细胞膜上的PD L1蛋白减少,导致肿瘤细胞不能与T细胞的受体PD 1结合,T细胞能产生干扰素,T细胞产生的干扰素对肿瘤细胞起免疫作用,杀伤肿瘤细胞,从而降低该细胞的免疫逃逸,D正确。]
3.(2022·江苏南通高三期末)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方式,但免疫排斥仍是术后亟待解决的问题。
(1)图1供体肝细胞被患者体内的巨噬细胞摄取处理后,形成的__________________与T细胞表面的________结合,在细胞因子的共同作用下,T细胞________出不同类型的细胞毒性T细胞,引发免疫排斥。
图1
图2
(2)肝移植排斥反应大鼠的巨噬细胞表面高表达S蛋白。为探讨S蛋白与免疫排斥的关系,研究者将阻断S蛋白功能的抗体注射给大鼠,对照组注射无关抗体,检测两组大鼠肝移植后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的含量(与肝损伤程度呈正相关),结果如图2。结果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者将特异性载体包裹siRNA 注射给大鼠,siRNA进入巨噬细胞干扰S基因的表达。实验如下:
组别 1 2 3 4
实验处理 ①____手术 — ②____手术 —
静脉注射包裹siRNA的载体 静脉注射③____的载体
实验结果 有抗原呈递能力的巨噬细胞占比(%) 8.92 0.13 72.34 0.01
排斥反应程度相对值 1.4 0 8.6 0
注:排斥反应程度相对值大于3.0可判定为发生排斥反应。
①②③的处理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用于反映巨噬细胞具有抗原呈递能力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结果说明干扰S蛋白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研究者提取了上述四组小鼠的巨噬细胞与T细胞共培养,检测细胞毒性T细胞的数量。若实验结果为与4组相比,______________;与3组相比,__________________,则进一步支持(3)的实验结论。
(5)基于上述研究,S蛋白有望成为克服肝移植免疫排斥的新靶点,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哪些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对于机体的免疫系统来说移植的肝细胞属于异物,会发生细胞免疫,巨噬细胞将肝细胞吞噬处理后形成抗原肽—MHC复合物呈递给T细胞,与T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在细胞因子的共同作用下,T细胞增殖分化出不同类型的细胞毒性T细胞,引发免疫排斥。(2)由于肝移植排斥反应大鼠的巨噬细胞表面高表达S蛋白,将阻断S蛋白功能的抗体注射给大鼠,对照组注射无关抗体,检测两组大鼠肝移植后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的含量(与肝损伤程度呈正相关)。根据图2中的数据可知随着时间的延长,在血清中实验组比对照组的AST的含量要少,即S蛋白含量减少,则AST的含量减少,肝损伤程度降低,说明S蛋白促进大鼠的肝移植免疫排斥。(3)实验应该遵循单一变量和对照性原则,所以①和②都是进行肝移植,③应该与实验组1和2的操作起对照作用,即③进行静脉注射包裹无关siRNA 的载体的操作,排除空载体的作用;细胞表面的抗原肽—MHC复合物、IL 6等细胞因子可以反映巨噬细胞具有抗原呈递能力。实验结果表明,通过siRNA进入巨噬细胞干扰S基因的表达,可以降低巨噬细胞的抗原呈递能力,进而减弱大鼠对移植肝脏的免疫排斥。(4)将以上四组小鼠的巨噬细胞与T细胞共培养,检测细胞毒性T细胞的数量。如果3组与4组相比,3组细胞毒性T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多;1组与3组相比,1组细胞毒性T细胞的数量明显减少,但略多于2组,则可以说明,通过siRNA进入巨噬细胞干扰S基因的表达,可以降低巨噬细胞的抗原呈递能力,进而减弱大鼠对移植肝脏的免疫排斥。(5)基于上述研究,通过进一步研究S蛋白参与巨噬细胞抗原呈递的分子机制等,可将S蛋白作为克服肝移植免疫排斥的新靶点进行研究。
[答案] (1)抗原肽—MHC复合物 受体 增殖分化 (2)S蛋白促进大鼠的肝移植免疫排斥 (3)肝移植 肝移植 无关siRNA 细胞表面的抗原肽—MHC复合物、IL 6等细胞因子 降低巨噬细胞的抗原呈递能力,进而减弱大鼠对移植肝脏的免疫排斥 (4)3组细胞毒性T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多 1组细胞毒性T细胞的数量明显减少(但略多于2组) (5)S蛋白参与巨噬细胞抗原呈递的分子机制等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