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4】一轮新人教版生物学学案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5讲 人与环境
考点1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1.生态足迹
2.人口增长造成环境压力
(1)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人口的持续增长,给生态环境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
(2)我国人口现状
①近些年来,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情况得到了有效控制,人口出生率和增长率明显下降,目前已进入了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
②我国依然是人口大国,未来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还将加速。处理好人口增长和资源、环境的关系尤为重要。
二、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为什么食用牛肉会比食用蔬菜的生态足迹要大?(选择性必修2 P83“文字信息”)
提示:牛所处的营养级比蔬菜高,牛生存所需的资源占有一定的草地面积,吸收牛生命活动产生的CO2也占有一定的森林、草地或农田面积,所以食用牛肉会比食用蔬菜的生态足迹要大。
2.我国已启动亚洲象生态保护走廊的调查规划和建设项目,请你谈谈这项措施的意义。(选择性必修2 P88“拓展应用”)
提示:亚洲象生态保护走廊可以打破亚洲象种群之间的隔离,促进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有利于亚洲象的繁衍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1.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快、人口增长慢,人均生态足迹不一定小。 (√)
2.最为常见的环境污染分别是大气污染、水体污染。 (×)
提示:最为常见的环境污染是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
3.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原因是人类对化石燃料的使用。 (×)
提示: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原因是人类对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水泥的生产以及土地利用的变化等。
4.包括南极洲在内,各洲均存在土地荒漠化现象。 (×)
提示:除了南极洲,其他各洲均存在土地荒漠化现象。
5.多吃植物性食物、少吃肉类等,都可以缩小生态足迹。 (√)
6.目前,物种灭绝的速率比自然灭绝的速率要快得多。 (√)
1.稻谷收获后,有些情况会对稻草进行焚烧,大面积的焚烧稻田会导致环境污染,但适当的“地面火”能烧掉枯草残根,对稻田生态系统有利,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稻鱼共生系统”是一种可持续的生态农业。从减少环境污染的角度分析,稻田养鱼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稻田鱼捕食农业害虫,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1.生态盈余或生态赤字
常见状况 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盈余 生态承载力总量>生态足迹总量 生态系统能够维持正常的结构与功能,可持续发展
生态赤字 生态承载力总量<生态足迹总量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引发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2.可持续发展
(1)减少生态足迹总量。如节约用水用电、低碳出行、提倡素食、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等。
(2)提高生态承载力总量。如加大农、林、牧、渔等产业的科技投入,提高生产力,提高产量。
3.全球生态环境的防治措施
(1)全球气候变化:植树种草,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使用清洁能源等。
(2)水资源短缺:节约用水,治理污染,南水北调等。
(3)臭氧层破坏:减少使用和排放氟氯烃、哈龙等物质。
(4)土地荒漠化:保护草地,植树造林。
(5)生物多样性丧失: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等。
(6)环境污染:减少污染物排放,对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等。
4.水体富营养化分析
(1)富营养化发生在海洋和湖泊中的具体表现不同,发生在海洋中称为赤潮,发生在湖泊等淡水流域中称为水华。
(2)解决水污染最有效地办法就是减少排放。对不可避免产生的污水,要集中到处理厂进行净化。常用的方法有物理沉降过滤、化学反应分解等,最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利用生物分解的办法降解。
1.有的科学家说,人类总是如下图所示,依靠科技的进步,使自身更加适应环境。然而,人口也会随之明显增长,并使生态环境进一步遭到破坏,如消耗更多的资源、生物多样性锐减以及产生更多的废弃物和污染物,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你认同这种观点吗?你认为人口、科技进步和资源与环境之间应当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提示:不认同这种观点。人口增长,会消耗更多的资源,也推动了更多的科技进步,但科技进步必须遵循生态学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生态环境的恶化,从而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同的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2.绿色出行、多吃植物性食物、少吃肉类等,都可以缩小生态足迹。除此之外,请写出几条可以缩小生态足迹、减小环境污染的生活方式。
提示:不浪费食物,节约用水、用电,注意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不必要的消费等等。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1.(2023·广东六校联考)下列关于生态足迹的理解,错误的是( )
A.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和消费体系有利于减小生态足迹
B.降低肉食比例,可提高能量传递效率,减小生态足迹
C.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
D.桑基鱼塘等生产方式能通过物质循环有效减小生态足迹
B [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和消费体系相当于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有利于减小生态足迹,A正确;降低肉食比例,可提高能量利用率,减小生态足迹,B错误;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消耗的自然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越不利于生态平衡,C正确;桑基鱼塘等生产方式能通过物质循环再生,实现废物资源化,提高了能量利用率,因而可有效减小生态足迹,D正确。]
2.(2022·山东烟台二模)科研小组调查某城市常住人口、常住外来人口增长率变化情况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沿海城市常住外来人口增长率的变化受迁入率、迁出率的影响较大
B.常住人口和常住外来人口都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
C.常住人口数量大致呈“S”形增长,2008年达到K值
D.2016~2020年人口数量相对稳定,这期间的城市生态足迹相对稳定
A [影响人口数量的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而我国沿海城市常住外来人口增长率的变化受迁入率、迁出率的影响较大,A正确;据图可知,常住人口增长率在2016年前大于0,说明人口一直在增长,常住人口增长率在2016年后小于0,说明人口一直在减少,因此常住人口大体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而常住外来人口的增长率在调查期间始终大于0,故常住外来人口呈现增长趋势,B错误;“S”形增长曲线的增长率应是先增加后降低最后接近于0,而图示常住人口增长率2016年后小于0,不符合“S”形增长特点,C错误;生态足迹是指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吸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人口数量相对稳定并不意味着城市生态足迹相对稳定,D错误。]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3.(2022·湖北武汉模拟)水库蓄水后水位升高,在水库支流的入水口处形成一定距离回水区,导致回水区支流的流速减缓。研究小组模拟测定了某支流在回水前(流速为0.4 m/s)及回水后(流速为0.05 m/s)浮游藻类的叶绿素(Chla)含量,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在一定范围内水体中的氮、磷含量升高时,浮游藻类的Chla含量增加
B.不同检测点Chla的含量,可反映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C.流速为0.05 m/s、距河口5 km处,一定不会出现水华现象
D.结果表明水流速度增大,可一定程度减轻水体富营养化
C [回水后(流速为0.05 m/s)水流速度减慢,使水体内的氮、磷含量升高,促进了藻类植物的增长,导致浮游藻类的Chla含量增加,A正确;不同检测点Chla的含量,可表示藻类植物的数量多少,因此可反映水体富营养化程度,B正确;流速为0.05 m/s、距河口5 km处,浮游藻类的叶绿素(Chla)含量较高,说明藻类植物数量较多,也可能会出现水华现象,C错误;流速为0.05 m/s时,藻类植物的叶绿素含量均高于流速为0.4 m/s时,说明水流速度增大,可一定程度减轻水体富营养化,减少藻类数量的增长,D正确。]
4.(2023·广东汕头检测)北京2022年冬奥会通过低碳交通、垃圾回收等多项举措,兑现了“绿色办奥”的庄严承诺,成为历史上首个实现“碳中和”的冬奥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周末返校选择搭乘校车属于低碳交通,能使人类的生态足迹减小
B.采用CO2环保型制冷剂进行制冰,减少了传统制冷剂对臭氧层的破坏
C.减少碳释放和增加碳存储(如植树造林)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
D.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实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
D [搭乘校车属于低碳交通,能减少CO2的排放,也能减少人类的生态足迹,A正确;CO2环保型制冷剂不仅减少了传统制冷剂对臭氧层的破坏,制冷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高品质余热可回收再利用,比传统方式效能提升30%,B正确;从全球碳循环的主要途径看,减少碳释放和增加碳存储(如植树造林)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C正确;垃圾分类、回收和再利用有利于提高能量的利用率,而不能提高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考点2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一、生物多样性的内容
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
2.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等方面。
3.潜在价值:目前人们尚不太清楚的价值。
三、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1.威胁野生物种生存的人类活动,主要是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和掠夺式利用等。
(1)人类活动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使得某些物种的栖息地丧失和碎片化。
(2)掠夺式利用包括过度采伐、滥捕乱猎,这是物种生存受到威胁的重要原因。
2.环境污染也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3.农业和林业品种的单一化会导致遗传多样性的丧失,以及与之相应的经长期协同进化的物种消失。
4.外来物种的盲目引入也会导致物种的灭绝,使生物多样性丧失。
四、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措施
(1)就地保护: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公园等。
(2)易地保护: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
(3)建立精子库、种子库、基因库,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
(4)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使每个人都能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自觉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为和习惯。
2.关键
处理好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3.实质
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大自然,提倡“合理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
1.因人口压力、经济发展等原因,红树林在过去几十年遭到严重破坏,世界各地采取一系列措施对红树林进行恢复。在恢复红树林物种多样性方面,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回答两点即可)(选择性必修2 P91“思考·讨论”)
提示:引入合适的红树品种尤其是本地物种;引入红树品种不能太单一;引入物种期间注意避免引入外来入侵物种;要有相应的害虫监控机制等。
2.人类修建高速公路、铁路等活动会导致某些野生物种的栖息地碎片化,从而威胁到这些物种生存,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这是为什么?(选择性必修2 P93“文字信息”)
提示:栖息地碎片化导致这些物种的生活空间和资源大大减少,也导致不同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间的交流,从而导致遗传(基因)多样性的丧失,甚至威胁到物种的生存。
1.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
2.修建高速公路、铁路可能会造成某些野生物种栖息地的碎片化。 (√)
3.建立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属于易地保护措施。 (√)
4.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
5.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生物多样性降低的重要原因。 (√)
6.盲鱼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
提示:盲鱼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是科学研究,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1.从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角度分析,“退耕还草”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如农田主要提供一些粮食,而草地可以抗洪防旱、调节气候、为多种动植物提供生存环境等,因此提倡“退耕还草”
2.湿地中不应盲目引入外来物种,以避免降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结合生物多样性知识解释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盲目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导致外来物种入侵(导致部分生物灭绝,使生物多样性降低),从而破坏当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分析
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前提,物种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生态系统多样性为物种多样性提供了环境条件。
2.从分子水平及进化角度理解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1)分子水平
―→
(2)进化角度
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生物的不定向变异与定向的自然选择在进化过程中协同作用的结果。
1.为了进一步提升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有人提出:可大量围捕生长在长江流域的大型本土凶猛肉食性鳡鱼。你认为该方案可行吗?请你对该方案作出判断,并用“收割理论”的主要观点说明判断理由。
提示:不可行,依据“收割理论”,鳡鱼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鱼类,这样就会避免一种或少数几种鱼类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鱼类的形成腾出空间,其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2.虽然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有明显向好的趋势,但由于黄河流域的工业、城镇生活和农业面源三方面污染,加之尾矿库污染,使得2018年黄河137个水质断面中,劣Ⅴ类水占比达12.4%。如果你是一位环境工作者,请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对黄河水域治理给出一些建议。
提示:增加水生植物的种类,增强河流的自我净化能力;减少污水排放量。
考查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
1.(2022·广东选择性考试)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考察时指出,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国宝,是水库、粮库、钱库,更是碳库,要充分认识其对国家的战略意义。从生态学的角度看,海南热带雨林的直接价值体现在其( )
A.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和净化水质功能,被誉为“绿色水库”
B.是海南省主要河流发源地,可提供灌溉水源,保障农业丰产丰收
C.形成了独特、多样性的雨林景观,是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资源
D.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CO2,在植被和土壤中积累形成碳库
C [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和净化水质功能是生态系统调节方面的作用,属于间接价值,A不符合题意;是海南省主要河流发源地,能提供灌溉水,保障农业丰收主要是热带雨林生态调节的体现,属于间接价值,B不符合题意;形成了独特、多样性的雨林景观,是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资源,属于旅游观赏价值,是直接价值的体现,C符合题意;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CO2,在植被和土壤中积累形成碳库,是其在碳循环等环境调节方面的作用,属于间接价值,D不符合题意。]
2.(2021·河北选择性考试)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丰富,鸟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者对某湿地生态系统不同退化阶段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典型湿地 季节性湿地 中度退化湿地 严重退化湿地
湿地特征 常年积水 季节性积水 无积水 完全干涸,鼠害严重
生物多样性指数 2.7 2.4 2.1 1.5
鸟类丰富度 25 17 12 9
注:生物多样性指数反映生物多样性水平。
A.严重退化湿地中的鼠类吸引部分猛禽使得食物网结构最为复杂
B.因湿地退化食物不足,鸟类死亡率增加导致丰富度降低
C.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是其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D.湿地退化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影响最大
D [严重退化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指数最低,说明其生物多样性水平低,食物网结构简单,A错误;由表格信息无法推断出鸟类死亡率增加导致丰富度降低,B错误;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C错误;由题表可知,湿地退化会使湿地积水减少,直至完全干涸,因此湿地退化在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下降,即湿地退化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影响最大,D正确。]
考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3.(2022·山东潍坊模拟)2022年3月3日是第9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其主题是“恢复关键物种,恢复生态系统”,旨在吸引人们关注一些严重濒危的野生动植物物种的保护状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对于濒危雪豹及其伴生物种调查的方法是利用红外触发相机监测技术
B.对濒危的野生动植物物种最有效保护是建立繁育研究基地
C.对于珍稀、濒危的物种,应该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和买卖
D.恢复生态系统时要注重维持生态平衡和整个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
B [濒危动物极为稀少,对于濒危雪豹及其伴生物种调查的最好方法是利用红外触发相机监测技术,A正确;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护濒危物种最有效地措施是就地保护,B错误;人类应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严禁乱采滥杀野生动植物,C正确;恢复生态系统时要注重维持生态平衡和整个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D正确。]
4.(2022·湖北选择性考试)生态环境破坏、过度捕捞等导致长江中下游生态退化,渔业资源锐减,长江江豚、中华鲟等长江特有珍稀动物濒临灭绝。为了挽救长江生态环境,国家制定了“长江十年禁渔”等保护政策,对长江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和修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长江鱼类资源稳定恢复的关键在于长期禁渔
B.定期投放本土鱼类鱼苗是促进长江鱼类资源快速恢复的手段之一
C.长江保护应在优先保护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D.挽救长江江豚等珍稀濒危动物长期有效地措施是建立人工养殖场,进行易地保护和保种
B [长江鱼类资源稳定恢复的关键在于对长江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和修复,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A错误;定期投放本土鱼类鱼苗是促进长江鱼类资源快速恢复的手段之一,B正确;长江保护应在进行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地方经济发展,C错误;挽救长江江豚等珍稀濒危动物长期有效地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就地保护,D错误。]
考点3 生态工程
一、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关注生态工程建设
2.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
二、生态工程的实例分析
实例 问题 原理 对策 案例
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 实现物质的多级循环利用,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有较多的产出,以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 循环、整体 建立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 以沼气工程为中心的物质多级循环利用工程
湿地生态恢复工程 湿地缩小和破坏 自生、协调、整体 控制污染、动植物物种引进、建立缓冲带 厦门筼筜湖的生态恢复
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 矿区生态环境问题、重金属污染 协调、整体 修复土地、植被恢复 赤峰市元宝山矿区生态恢复工程
1.“西部大开发”是国家为振兴西部而提出的宏观决策,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生态工程建设。从协调原理出发,想一想,在我国西北地区进行防护林建设时,应选择哪些树种?如果在该地区发展畜牧业养殖业,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问题?(选择性必修2 P101“旁栏思考”)
提示:应选择本地树种,如沙棘、山杏、刺槐、合欢等。注意牲畜数量不能超过草地的承载量;减少过度放牧现象;在有条件的地方,人工种植牧草等。
2.尝试列举三个实例分析桑基鱼塘是如何运用协调原理的?(选择性必修2 P102~103“思考·讨论”)
提示:所选择的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达到了协调和平衡,例如,桑和甘蔗适应我国南方温暖湿润的气候;四大家鱼混养充分利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桑叶饲蚕,利用了种间关系,但养殖的蚕的数量没有多到危及桑的存活等。
1.生态工程仅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为基础。 (×)
提示: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功能为基础。
2.利用太阳能水生态修复系统改善湖水水质体现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 (√)
3.我国古代先民依靠“无废弃物农业”实现了物质、能量循环再生。 (×)
提示:能量只能单向流动,不能循环利用。
4.桑基鱼塘应用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协调原理。 (×)
提示:桑基鱼塘应用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循环、整体原理。
5.在湿地的周围,建立缓冲带,使湿地依靠次生演替等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 (×)
提示:在湿地的周围,建立缓冲带,尽量减少人类的干扰,使湿地依靠自然演替等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
6.美丽中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个重要目标。 (√)
1.加速恢复矿区生态环境,关键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植物恢复,以及植被恢复所必需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生命系统依存于环境,也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1.生态工程遵循的基本原理归纳
原理 理论基础 意义 实例
自生 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 实现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形成有序的整体 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
循环 物质的迁移和转化(物质循环) 实现不断循环,使前一环节产生的废物尽可能地被后一环节利用,减少整个生产环节“废物”的产生 “无废弃物农业”
协调 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适应 生物数量不超过环境承载力,可避免系统的失衡和破坏 西北地区不适于种植乔木类的杨树
整体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 统一协调各种关系,保障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在林业工程建设中,自然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关系问题
2.生态工程设计的常用方法——食物网的“相接”与“加环”
(1)生态工程设计的常用方法之一是食物链(网)的“相接”。例如,在稻田养鱼的农业生态工程中,鱼与稻原属于不同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网),但在人为调控下,将一些植食性鱼、肉食性鱼和杂食性鱼的鱼苗放养在稻田中,使稻田生态系统的结构有所改变,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更为合理。
(2)生态工程设计的常用方法之二是食物链(网)的“加环”。“加环”可为未被利用的能量部分找到出路。例如,用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等,其残余物用来培养食用菌,培养食用菌后的残余物再用来养殖蛆蛹,粪再作为优良有机肥还田等。
1.湿地生态系统在降低污染改善水质方面有重要作用。某课题组探究了狐尾藻和黑藻对重金属污染水体的修复功能,结果如表:
重金属离子 消减率(% 植物种类 Pb2+(15 mg/L) Dd2+(5 mg/L) Cr6+(0.2 mg/L)
狐尾藻 98.38 70.23 26.73
黑藻 94.35 96.53 69.23
由此实验结果写出科学合理的结论。
提示:狐尾藻和黑藻均能大幅消减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狐尾藻对Pb2+的消减作用大于黑藻;黑藻对Dd2+、Cr6+的消减作用大于狐尾藻。
2.由于居民大量向鱼塘中排放生活污水,使得水体富营养化,科研人员使用了浮床生态工艺法来净化污水,分析该做法的优点。
提示:浮床上栽培的植物可以吸收利用水中的N、P元素,降低水体的富营养化;浮床可以遮挡光照,使得水体中的藻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抑制其繁殖从而避免水华的发生。
考查生态工程的原理及其应用
1.(2022·山东淄博二模)“无废弃物农业”是我国古代传统农业的辉煌成就之一,也是生态工程最早和最生动的一种模式。将人畜粪便、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废弃物等,通过堆肥转变为有机肥料施用到农田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无废弃物农业”可以改善人类生活环境,减少环境污染
B.“无废弃物农业”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实现“地力常新”
C.“无废弃物农业”实现了物质的多级利用和能量的循环再生
D.现代生态农业吸收了传统农业的“协调、循环和再生”的思想
C [“无废弃物农业”将人畜粪便、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废弃物等,通过堆肥转变为有机肥料,以改善人类生活环境,减少环境污染,A正确;“无废弃物农业”采用堆肥和沤肥等多种方式,把它们转变为有机肥料,施用到农田中,可以提高土壤肥力,还改善了土壤结构,培育了土壤微生物,实现了土壤养分如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的循环利用,实现“地力常新”,B正确;“无废弃物农业”有利于实现物质的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多级利用,C错误;生态系统能充分利用废弃物中的能量,形成“无废弃物农业”,这主要是吸收了传统农业的“协调、循环和再生”的思想,D正确。]
2.(2022·山东德州高三二模)素有“中华水塔”之称的三江源是中国生态环境安全和水源涵养的关键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该地区实施了大幅度的减畜工作。下图为三江源地区实施减畜工程前后载畜压力指数(草地现实载畜量与草地理论载畜量的比值)的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现实载畜量高于理论载畜量使草场退化,违背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B.减畜工程使草地产草量提高,进而使草地载畜压力指数降低
C.修复退化的草场可种植各种灌木和乔木以提高其稳定性
D.减畜后草地仍处于超载状态,恢复和治理的重点应继续放在减畜减压上
C [现实载畜量高于理论载畜量,载畜量超过了草场的最大承载量,从而使草场退化,这违背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A正确;减畜工程有利于草地恢复生长,使草地产草量提高,同时也使草地载畜压力指数降低,B正确;种植植物应考虑当地的环境,本地区环境条件特殊,不能种植各种灌木和乔木,C错误;减畜后草地仍处于超载状态,由于草场的恢复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恢复和治理的重点应继续放在减畜减压上,D正确。]
考查生态工程的实例分析
3.(2022·江苏扬州模拟预测)某生态移民示范镇通过植树造林、秸秆还田、引黄入滩等措施使昔日的“干沙滩”变成了如今的“金沙滩”,同时引入巨菌草代替阔叶树栽培香菇,带领当地人民实现脱贫致富。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昔日的“干沙滩”变成如今的“金沙滩”经历了初生演替的过程
B.秸秆被农田中的微生物分解,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丰富的无机盐和能量
C.养殖产业等促进了当地经济快速发展,说明地方综合治理的首要目的是发展经济产业
D.综合发展“干沙滩”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生态工程的整体等原理
D [由昔日的“干沙滩”变为“金沙滩”的过程中发生了群落的演替,由于改造前具有一定的土壤条件,则这种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秸秆中有机物会被农田中的微生物分解,形成无机物,能量是以热能形式释放,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丰富的无机盐,但不能提供能量,B错误;养殖产业等促进了当地经济快速发展,说明地方综合治理的首要目的是恢复生态环境,其次带动发展经济产业,C错误;综合发展“干沙滩”的过程中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运用植树造林、引入巨菌草代替阔叶树栽培香菇等措施,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主要运用了生态工程的整体等原理,D正确。]
4.(2022·辽宁沈阳三模)河滩地是指大河流域的河边由于泥沙沉积而形成的天然滩涂土地。河滩地一般水草丰茂,适合植物的生长,也适合多种动物的栖息。
(1)河滩地由岸边向内陆依次生长着芦苇、蛇床、苜蓿等植物,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若要调查研究河滩地中某种水鸟的生态位,除栖息地以外,还需调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有效改善河流小流域的生态环境,科研人员对辽宁西部某河流域河滩地植物生态修复模式进行研究。在河滩地上营造杨树纯林和杨树—沙棘混交林、建植紫花苜蓿草地三种植物生态修复模式,观测其生态修复效果(如下表),以每年播种玉米的河滩耕地为对照。其中,杨树纯林中杨树的平均树高6.2 m,平均胸径8.7 cm;杨树—沙棘混交林中杨树的平均树高2.2 m,平均胸径3.8 cm(注:杨树—乔木、沙棘—灌木、紫花苜蓿—草本)。
表:不同植物生态修复模式修复效果监测数据
组别 风速(m·s-1) 土壤状况 风蚀量(kg·m-2)
杨树纯林林地 2.0 树木杂草根系多,土壤紧实 0.21
杨树—沙棘混交林地 3.5 乔灌木杂草根系较多,土壤较紧实 0.25
紫花苜蓿草地 3.6 牧草根系较多,土壤较紧实 0.30
玉米对照地 3.6 玉米杂草根系少,土壤疏松 1.69
①据表可知:3种植物生态修复模式在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方面都起到一定作用,其中__________________(填“杨树纯林林地”“杨树—沙棘混交林地”或“紫花苜蓿草地”)防护效果最好,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紫花苜蓿草地植株低矮与对照地相比风速没有降低,但风蚀量却显著低于对照地。风蚀量降低的原因是:一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另一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河滩地是众多迁徙鸟类的栖息地,人类活动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进行生态工程修复时,要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不同组分之间应构成有序的结构,通过改变和优化结构,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这是遵循了________原理。
[解析] (1)河滩地由岸边向内陆依次生长着芦苇、蛇床、苜蓿等植物,是不同种群在水平方向上的变化,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若要调查研究河滩地中某种水鸟的生态位,除栖息地以外,还需调查食物、种群数量、觅食生境出现的概率、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2)①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杨树纯林林地风速最小,其阻风作用大;树木与杂草根系多,土壤紧实,风蚀量最低,说明其防护效果最好,这与杨树纯林林地的平均树高更高、平均胸径更大有关。②紫花苜蓿草地植株低矮与对照地相比风速没有降低,但风蚀量却显著低于对照地,其原因是两地的植被不同,牧草的根系密集,对土壤起固定作用,不易造成风蚀;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同,玉米对照地每年耕作致使土壤疏松,在较高风速下易造成风蚀。(3)人类活动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使得某些物种的栖息地丧失和碎片化。(4)不同组分之间应构成有序的结构,通过改变和优化结构,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这是遵循了整体原理。
[答案] (1)水平 食物(或种群数量、觅食生境出现的概率、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2)①杨树纯林林地 杨树纯林林地的平均树高更高,平均胸径更大,阻风作用大,风速最低;树木与杂草根系多,土壤紧实,风蚀量最低 ②牧草的根系密集,对土壤起固定作用,不易造成风蚀 玉米对照地每年耕作致使土壤疏松,在较高风速下易造成风蚀 (3)使得某些物种的栖息地丧失和碎片化 (4)整体
1.核心概念
(1)(选择性必修2 P82)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2)(选择性必修2 P90)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3)(选择性必修2 P99)自生是指由生物组分而产生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
2.结论语句
(1)(选择性必修2 P83)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要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2)(选择性必修2 P83)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 (3)(选择性必修2 P85)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环境污染等。
(4)(选择性必修2 P91)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科学家一般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直接价值、间接价值以及人类尚不清楚的潜在价值。
1.(2021·广东选择性考试)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卓有成效,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环境也持续改善。研究人员对该地区的水鸟进行研究,记录到146种水鸟,隶属9目21科,其中有国家级保护鸟类14种,近海与海岸带湿地、城市水域都是水鸟的主要栖息地。该调查结果直接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
A.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B.种群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C.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D.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C [依据题干信息可知,该地区的水鸟有146种,体现了物种多样性;近海与海岸带湿地、城市水域都是水鸟的主要栖息地,体现了生态系统多样性。故选C。]
2.(2021·湖南选择性考试改编)有研究报道,某地区近40年内森林脊椎动物种群数量减少了80.9%。该时段内,农业和城镇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挤占和蚕食自然生态空间,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破碎化程度增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高时,可为动物提供多样的栖息地和食物
B.森林生态系统破碎化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C.保护生物多样性,必须禁止一切森林砍伐和野生动物捕获的活动
D.农业和城镇建设需遵循自然、经济、社会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C [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高时,植食动物的食物来源更广泛,可为动物提供食物条件,同时还可以为动物提供多样的栖息空间,A叙述正确;由题干信息可知,森林生态系统破碎化的原因是人类活动破坏了自然环境,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B叙述正确;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是要禁止一切形式的猎杀、买卖和开发利用,而是合理地开发和利用,C叙述错误;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指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统一发展,这种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的长远利益,D叙述正确。]
3.(2020·山东等级考)为加大对濒危物种绿孔雀的保护,我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起来,促进了绿孔雀种群数量的增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促进了绿孔雀间的基因交流
B.提高出生率是增加绿孔雀种群数量的重要途径
C.绿孔雀成年雄鸟在繁殖期为驱赶其他雄鸟发出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
D.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易地保护,是保护绿孔雀的有效措施
D [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有利于绿孔雀的繁殖和生存,促进了绿孔雀间的基因交流,A正确;提高出生率能有效增加绿孔雀的种群数量,B正确;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C正确;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D错误。]
4.(2022·海南等级考)珊瑚生态系统主要由珊瑚礁及生物群落组成,生物多样性丰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珊瑚虫为体内虫黄藻提供含氮物质,后者为前者提供有机物质,两者存在互利共生关系
B.珊瑚生态系统具有抵抗不良环境并保持原状的能力,这是恢复力稳定性的表现
C.对珊瑚礁的掠夺式开采会导致珊瑚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D.珊瑚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B [物种与物种之间的关系:种间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原始合作。由“珊瑚虫为体内虫黄藻提供含氮物质,后者为前者提供有机物质”可知,珊瑚虫和体内虫黄藻,属于互利共生关系,A正确;珊瑚生态系统具有抵抗不良环境并保持原状的能力,这是抵抗力稳定性的表现,B错误;对珊瑚礁的掠夺式开采属于人类过度使用生态系统的资源,会导致珊瑚生态系统遭到破坏,C正确;协同进化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增加,因此珊瑚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教师用书独具)
1.(2022·浙江1月选考)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拯救长江水域的江豚等濒危物种,我国自2021年1月1日零时起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下列措施与该计划的目标不符的是( )
A.管控船舶进出禁渔区域,以减少对水生生物的干扰
B.对禁渔区域定期开展抽样调查,以评估物种资源现状
C.建立江豚的基因库,以保护江豚遗传多样性
D.清理淤泥、疏浚河道,以拓展水生动物的生存空间
D [管控船舶进出禁渔区域,可以减少人类活动对禁渔区域内水生生物的干扰,A不符合题意;对禁渔区域定期开展抽样调查,了解其物种多样性,可以评估物种资源现状,B不符合题意;遗传(基因)的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因此建立江豚的基因库,可以保护江豚遗传(基因)多样性,C不符合题意;自2021年1月1日零时起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目的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拯救长江水域的江豚等濒危物种,而不是清理淤泥、疏浚河道,以拓展水生动物的生存空间,D符合题意。]
2.(2022·浙江1月选考)垃圾分类是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基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有害垃圾填埋处理可消除环境污染
B.厨余垃圾加工后可作为鱼类养殖的饵料
C.生活垃圾发酵能产生清洁可再生能源
D.禽畜粪便作为花卉肥料有利于物质的良性循环
A [有害垃圾主要包括废旧电池、过期药物等,此类垃圾若进入土壤或水体中,其中的重金属离子等物质会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逐级积累,还会污染环境,A错误;厨余垃圾含有大量的有机物,经加工后可作为鱼类养殖的饵料,B正确;微生物通过分解作用可将垃圾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或沼气,此过程产生清洁可再生能源,C正确;分解者可以将禽畜粪便分解为无机物,作为花卉肥料,而释放的CO2可向无机环境归还碳元素,有利于物质的良性循环,D正确。]
课时分层作业(三十三) 人与环境
1.(2022·辽宁大连一模)海南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由于过度放牧等导致当地天然草地退化,并引发水土流失,加剧了土地荒漠化。2005年起,政府主导实施了生态工程建设,种植抗旱抗风沙的植被,科学确定载畜量。下表记录了海南州生态工程实施前后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年份 总的生态足迹(×104 hm2) 总的生态承载力(×104 hm2)
2005年 165.5 178.7
2017年 243.7 260.1
A.生态足迹是指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耕地、草地和林地的面积
B.当地居民适当减少食物中肉类所占的比例,有助于减少生态足迹
C.治理草地荒漠化和制定合理载畜量的措施遵循了自生和协调原理
D.总生态承载力与总生态足迹的差值较之前增加,生态工程建设初见成效
A [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包括耕地、草地、林地、渔业用地、建设用地及碳足迹,A错误。]
2.(2022·山东菏泽高三期末)在对待地球家园的问题上,人类再也不能只知索取,不知保护;更不能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开车和步行相比、吃肉和吃素食相比,前者均会增大人类的生态足迹
B.威胁野生物种生存的人类活动主要是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和掠夺式利用
C.我国古代的“无废弃物农业”保持了土地的生产能力,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
D.长江江豚(极危物种)仅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保护长江江豚最为有效地措施是建立长江江豚繁育中心
D [生态足迹可以被形象地理解为一只负载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城市、耕地、铁路等的巨“足”踏在地球上时留下的足迹,开车和步行相比、吃肉和吃素食相比,前者均会增大人类的生态足迹,A正确;威胁野生物种生存的人类活动,主要是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和掠夺式利用等,人类活动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使得某些物种的栖息地丧失和碎片化,掠夺式利用包括过度采伐、滥捕乱猎,这是物种生存受到威胁的重要原因,B正确;我国古代先民依靠“无废弃物农业”保证了土壤的肥力,改善了土壤结构,培育了土壤微生物,实现了土壤养分如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的循环利用,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C正确;长江江豚(极危物种)仅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保护长江江豚最为有效地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D错误。]
3.(2022·浙江杭州模拟)如图为地球大气中CO2的温室效应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温室效应是由所有生物细胞呼吸释放二氧化碳同时散失的热能导致的
B.温室气体就是指二氧化碳、甲烷
C.防止温室效应加剧的唯一办法是减少燃烧时排放CO2
D.地球变暖会引起大气环流气团向两极推移,改变全球降雨格局而影响农业生产
D [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和植被破坏,降低了生态系统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调节能力,A错误;温室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氢氟碳化物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二氧化碳,B错误;防止温室效应加剧的办法是尽量减少燃烧时排放CO2,也可通过积极种植树木,吸收CO2,C错误;地球变暖会引起大气环流气团向两极推移,改变全球降雨格局,进而影响农业生产,D正确。]
4.(2022·山东济宁高三一模)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人类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地球的环境,已经形成了生态赤字。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垃圾的分类、回收和再利用有利于减小生态足迹
B.退耕还林有利于提高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新能源利用和绿色出行有利于维持碳循环的平衡
D.合理施肥、灌溉有利于保证农田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B [垃圾的分类、回收和再利用能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有利于减小生态足迹,A正确;退耕还林有利于提高能量的利用率,而不能提高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B错误;新能源利用和绿色出行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有利于维持碳循环的平衡,C正确;相应物质和能量投入能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因此合理施肥、灌溉有利于保证农田结构与功能的协调,D正确。]
5.(2022·天津二模)经过实践探索,某地探索出以小面积优质高产的人工草地来保护和恢复大面积天然草地的有效途径、该途径还能稳定提供草原畜牧业发展所需要的优质牧草,天然草地和四种人工草地的相关数据见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草地类型 牧草产量(干重)/(t·hm-2)
天然草地 0.75
苜蓿人工草地 5~15
燕麦人工草地 9~15
羊草人工草地 6~9
青贮玉米 16~28
A.和天然草地相比,人工草地生产力水平高,生态效益好
B.将人工草地全部培养青贮玉米是发展畜牧业的最优选择
C.人工草地具有防风固沙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在草原牧区建立人工草地发展畜牧业,体现了协调的原理
B [对于人的生存来说,生态价值就是人类生存的环境价值。和天然草地相比,人工草地生产力水平高,生态效益好,A正确;将人工草地全部培育青贮玉米,物种单一,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低,不是发展畜牧业的最佳选择,B错误;人工草地具有防风固沙的功能,这属于生态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正确;建立人工草地发展草原畜牧业,统一协调各种关系,保障系统的平衡与稳定,体现了协调原理,D正确。]
6.(2022·江苏泰州模拟)长桥溪是西湖上游四大溪流之一,整治前溪底垃圾成堆,岸边杂草丛生,附近居民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溪流后注入西湖,经生态修复后水清草美。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污水中有机物所含化学能
B.该生态工程的设计须遵循协调等原理
C.跌水曝气处理的目的是促进水体厌氧菌降解有机污染物
D.建造成的生态公园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和间接价值
C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的总量和污水中有机物所含化学能,A正确;为了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治理污水,设计该生态工程时须遵循协调等原理,B正确;跌水曝气处理的目的是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进而促进水体中需氧型菌降解有机污染物,C错误;建造成的生态公园既能美化环境,还治理了生态环境,因而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和间接价值,D正确。]
7.(2022·北京等级考)2022年4月,国家植物园依托中科院植物所和北京市植物园建立,以植物易地保护为重点开展工作。这些工作不应包括( )
A.模拟建立濒危植物的原生生境
B.从多地移植濒危植物
C.研究濒危植物的繁育
D.将濒危植物与其近缘种杂交培育观赏植物
D [模拟建立濒危植物的原生生境,可以为濒危植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可以保护濒危植物,A不符合题意;将濒危植物迁出原地,移入植物园,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可以保护濒危植物,B不符合题意;研究濒危植物的繁育,建立濒危物种基因库,可以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C不符合题意;将濒危植物与其近缘种杂交培育观赏植物,不是保护濒危植物的有利措施,D符合题意。]
8.(2022·山东济南二模)研究者主要以生态足迹模型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导向,对某省近海海洋渔业资源进行分析和评估。图中生态赤字是指该地区的人类负荷超过了其生态容量,其大小等于生态承载力减去生态足迹的差数。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某省近海海洋渔业资源生态足迹各项指标
(1)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________,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________。
(2)在整个研究期内,该地区近海海洋渔业的生态赤字的发展变化趋势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生态承载力的角度分析,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随着人类活动的进行,大量生活污水流入近海海域,使海水中的________等元素大幅度增加导致赤潮;工业废水中的铅、汞等重金属会通过________________作用在海洋动物体内积累,这不仅会威胁人体健康,还可能会造成该地生物________多样性减少。
[解析] (1)生态足迹就是用土地和水域的面积来估算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而利用自然的量,从而评估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和环境的影响;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2)结合图示可知,曲线③生态赤字2005~2009年生态赤字呈上升趋势,2009~2011年呈下降趋势,之后逐年上升;结合生态承载力(曲线①)在2005~2009年呈下降趋势,2009年后较平稳可知,可能是近海渔业过度捕捞,也可能是海水养殖和管理技术落后,以及人类活动导致的各种污染、远洋渔业捕捞力度不够导致。(3)氮、磷等元素可被植物及藻类吸收利用,大量的氮、磷等元素会导致生物大量繁殖,形成赤潮;铅、汞等重金属难以代谢排出,通过生物富集在动物体内积累,威胁人体健康,影响其他生物的生长,还可能破坏环境,最终造成该地生物多样性下降。
[答案] (1)土地及水域面积 越多 越大
(2)2005~2009年生态赤字呈上升趋势,2009~2011年呈下降趋势,之后逐年上升 近海渔业过度捕捞;海水养殖和管理技术落后;人类活动导致的各种污染;远洋渔业捕捞力度不够 (3)氮、磷 生物富集 遗传(基因)和物种
9.(2023·广东东莞联考)金斑喙凤蝶被誉为昆虫界的“大熊猫”,有“世界动物活化石”之美誉,但其野外生存数量非常稀少,极少被人发现。近日,井冈山金斑喙凤蝶繁育研究基地利用人工技术成功保育出金斑喙凤蝶雌蝶,在国内尚属首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利用生物技术对金斑喙凤蝶进行保护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B.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树立人们的保护意识
C.“放生”各种动物有利于增加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
D.易地保护可以给濒危的金斑喙凤蝶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C [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利用生物技术对金斑喙凤蝶进行保护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A正确;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树立人们的保护意识,属于法律法规层面的保护措施,B正确;“放生”各种动物可能会导致某些物种的大量繁殖,对于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威胁其他生物生存,不利于增加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C错误;易地保护是就地保护的补充,是指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可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D正确。]
10.(2022·河北唐山模拟预测)厦门岛西部的筼筜湖曾将未经处理的各种污水排放到湖里,导致水质恶化,鱼虾几乎绝迹,湖水散发着臭气,生态被严重破坏。经当地政府部门长期的治理,湖水水质大大改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治理前的筼筜湖不能自我净化,说明其自我调节能力丧失、抵抗力稳定性弱
B.在筼筜湖湿地周围建立缓冲带,可以减少人类的干扰,以保护该湿地的初生演替过程
C.在恢复后的筼筜湖里放养植食性鱼类,可使生态系统的能量更好地流向人类
D.在湿地生态恢复工程中,需要考虑湿地调节周围气候的直接价值
C [治理前的筼筜湖不能实现自我净化,说明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弱、恢复力稳定性弱,A错误;筼筜湖湿地恢复过程中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错误;植食性鱼类可以水中的浮游植物为食,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更好地流向人类,C正确;湿地调节周围气候体现的是间接价值,D错误。]
11.(2022·北京丰台区高三期末)为加速塞罕坝地区由“荒原沙地”到“绿水青山”的演替,实现其生态恢复,先后有三代人的青春奉献在了这里。以下是部分研究历程。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塞罕坝土壤干旱,有机质含量低。为改良塞罕坝的初期土壤,请从表1中选择两种合适的树种种植______________。
表1 部分树种的生物特性
树种 生物特性
黄柳 灌木;耐旱、耐瘠、固沙
白桦 乔木;喜湿、喜肥;阔叶
山杨 乔木;耐旱、喜肥;阔叶
樟子松 乔木;耐旱、耐瘠、固沙;根系发达、针叶
紫杉 乔木;喜湿、喜肥;浅根性、针叶
(2)经过初期改造,塞罕坝的土壤条件已适合种植快速成林的华北落叶松。数年后,爆发了大规模的落叶松锉叶蜂虫害,原因是针叶纯林群落的____________低,生态系统的________简单,导致塞罕坝地区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差。同时,生长迅速的落叶松消耗土壤中大量的N、P、K等无机盐,使土壤肥力下降。
(3)为解决上述两个问题,林场研究员欲引入可为鸟类提供栖息场所的树种——白桦,并进行如下研究:
①调查塞罕坝不同地区纯林、混交林内落叶松锉叶蜂的虫口密度,数据如表2,与纯林相比,混交林的有虫株率和虫口密度________。请从种间关系角度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点即可)。
表2 纯林、混交林内落叶松的有虫株率和虫口密度
调查地点 树种组成 有虫株率/% 虫口密度(条/株) 备注
月亮湖 纯林 100 3 350 纯林:乔木为华北落叶松,林下植被为草本 纯林:乔木为华北落叶松,林下植被为草本
纯林 100 4 310
小桥子 纯林 100 2 765
混交林 75.0 79 混交林:乔木为华北落叶松和白桦,林下植被为草本和灌木
川堂林子 混交林 82.4 136
混交林 68.7 68
②林场研究员对华北落叶松和白桦凋落物中的相关物质含量做了测定,数据见表3,白桦凋落物中初始________(填元素)含量明显高于华北落叶松凋落物,导致C/N值差异较大。在一定范围内,C/N值越低,凋落物越容易被分解。
表3 凋落物初始养分组成
基质 有机质/% C/% N/(mg·g-1) C/N
华北落叶松 82.13 47.64 3.78 125.84
白桦 74.70 43.33 6.14 70.51
③继续测定不同凋落物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以PLFAs值表示,结果如图。结合之前的研究结果,请推测引入白桦后土壤肥力提高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出两点)。
(4)塞罕坝是生态工程建设的成功案例之一。为了更好地维持和发展该生态系统,依据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请提出你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分析表1可知,黄柳的生物特性是耐旱、耐瘠、固沙;樟子松的生物特性是耐旱、耐瘠、固沙;根系发达、针叶,又由于塞罕坝土壤干旱,有机质含量低,所以为改良塞罕坝的初期土壤,合适的树种为黄柳和樟子松。
(2)针叶纯林群落由于物种简单,导致针叶纯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导致塞罕坝地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差。
(3)①分析表2可知,纯林中有虫株率达到100%,而混交林小于100%,且虫口密度也远远小于纯林,说明与纯林相比,混交林的有虫株率和虫口密度降低。由题意可知,白桦是为鸟类提供栖息场所的树种,引起混交林的有虫株率和虫口密度降低的原因可能是,阔叶树种为害虫的天敌鸟类等提供栖息场所,从而吸引它们捕食害虫。
②分析表3可知,白桦凋落物中初始N含量明显高于华北落叶松凋落物。
③分析图可知,白桦的PLFAs值与混交林和华北落叶松都不一样,说明引入白桦可提高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加速落叶分解;根据题意可知,在一定范围内,C/N值越低,凋落物越容易被分解,引入白桦后,C/N值降低,使落叶更容易被分解;还可能是因为阔叶树(白桦)产生的凋落物可以提高地表温度,提升微生物体内与呼吸作用相关的酶活性,从而加速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物的分解作用;或混交林吸引的鸟类的粪便排到土壤上,增加有机物含量,进而被微生物分解,提高土壤无机盐含量;以及引入白桦后,落叶松相对数量降低,减少了对土壤中N、P、K的消耗。
(4)为了更好地维持和发展该生态系统,依据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应合理规划林业资源的开发和种植;注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宣传以及引入适宜当地环境的物种,增加物种丰富度。
[答案] (1)黄柳和樟子松 (2)物种丰富度 营养结构 抵抗力 (3)①降低 阔叶树种为害虫的天敌鸟类等提供栖息场所,从而吸引它们捕食害虫(或答“引入白桦后,落叶松相对数量降低,锉叶峰食物减少”) ②N ③引入白桦可提高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加速落叶分解;阔叶树(白桦)产生的凋落物可以提高地表温度,提升微生物体内与呼吸作用相关的酶活性,从而加速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物的分解作用;混交林吸引的鸟类的粪便排到土壤上,增加有机物含量,进而被微生物分解,提高土壤无机盐含量;引入白桦可降低土壤中的C/N值,使落叶更容易被分解;引入白桦后,落叶松相对数量降低,减少了对土壤中N、P、K的消耗(任答两点即可) (4)合理规划林业资源的开发和种植;注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引入适宜当地环境的物种,增加物种丰富度
(教师用书独具)
1.(2022·山东淄博三模)生态浮岛是利用生态工程原理,以水生植物为主体,以高分子材料等为载体,运用无土栽培技术降解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含量的生态修复技术。下图是生态浮岛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浮岛是一个小型生态系统,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________。
(2)设计生态浮岛应遵循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选择__________的多种水生植物,还需要考虑这些植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合理的人工设计,使这些物种形成互利共存关系。
(3)生态浮岛能够有效抑制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个方面)。
定期收割浮岛植物可降低水体的氮、磷含量,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生态浮岛处理镉金属污染时,若回收植物处理不当,可能导致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生态浮岛是由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因此生态浮岛是一个小型生态系统。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2)由于生物组分而产生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就是系统的自生,因此设计生态浮岛应遵循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选择污染物净化能力较强的多种水生植物,还需要考虑这些植物的生态位差异和种间关系,通过合理的人工设计,使这些物种形成互利共存关系。(3)生态浮岛能降低光照强度和温度(影响酶活性),从而降低藻类光合作用,抑制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浮岛植物可吸收水体中的氮、磷,通过定期收割浮岛植物将氮、磷输出水体,从而降低水体的氮、磷含量。(4)若回收植物处理不当,可能会因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等导致重金属镉重回土壤或者水体,造成二次污染。
[答案] (1)生态浮岛是由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负反馈调节 (2)污染物净化能力较强 生态位差异和种间关系 (3)生态浮岛能降低光照强度和温度,降低藻类光合作用,抑制藻类繁殖 通过定期收割浮岛植物将氮、磷输出水体 (4)重金属镉重回土壤或者水体,造成二次污染
2.(2022·山东东营模拟)为研究河蚬对富营养水体的改善效果和机理。研究人员研究发现,河蚬通过滤食水中微小生物和有机碎屑为食。研究人员设计了不同河蚬密度的野外实验,实验期间测量不同处理组水体叶绿素a浓度与底栖藻叶绿素a浓度变化情况,结果如图1、图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图1
图2
A.河蚬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消费者和分解者
B.图1水体叶绿素a浓度反映浮游藻类密度
C.河蚬的滤食作用显著降低了浮游藻类的浓度,改善了水下光照环境,减轻了水体富营养化
D.若将上述成果用于修复水体,投放河蚬仅需考虑投放河蚬的密度
D [河蚬通过滤食水中微小生物和有机碎屑为食,故河蚬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消费者和分解者,A正确;由题意可知,图1水体叶绿素a浓度可反映浮游藻类密度,B正确;分析图1和图2可知,河蚬的滤食作用显著降低了浮游藻类的浓度,改善了水下光照环境,减轻了水体富营养化,C正确;若将上述成果用于修复水体,投放河蚬不仅要考虑投放河蚬的密度,还要考虑投放时间、生物关系等,D错误。]
20 /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