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人教版初中地理七上 4.3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提升训练
一、选择题
1.(2022七上·晋安期末)读图“某地区乡村聚落分布示意图”,该地聚落总体形态及其影响因素是( )
A.团块状,气候因素 B.团块状,地形因素
C.条带状,气候因素 D.条带状,河流因素
2.(2022七上·晋安期末)位于福州仓山区的烟台山历史风貌区经过开发焕发新貌,成为福州网红打卡点,如图,在开发过程中,有利于保护历史风貌区的做法是( )
A.拆旧建新 B.超负荷接待游客
C.修葺、保护与传承相结合 D.过渡商业化
3.(2019七上·永顺期末)某地区民居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并建有较完备的排水系统。这种民居的建筑风格反映了该地区什么样的气候特点( )
A.炎热湿润 B.炎热干燥 C.寒冷干燥 D.湿冷多雪
(2022七上·珠海期末)文学家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这样描写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文中描述的“桃花源”所属聚落类型及判断理由是( )
A.乡村,住房紧张 B.乡村,以农业生产为主
C.城市,交通便利 D.城市,以工业生产为主
5.有利于“桃花源”形成和发展的自然条件有( )
A.土地平旷 B.屋舍俨然 C.阡陌交通 D.鸡犬相闻
(2022七上·镇平县期末)读聚落景观图片,回答下面小题。
6.图中聚落类型及判断理由正确的是( )
A.城市,这里人口密集 B.乡村,这里有河流
C.乡村,这里以农业生产为主 D.城市,这里建筑物高大密集
7.该聚落地处( )
A.雪峰连绵的高原 B.地表崎岖的山区
C.干旱缺水的荒漠 D.一望无际的平原
8.(2022七上·耒阳期末)下列哪些条件不利于聚落的形成( )
A.水源充足 B.交通便利
C.自然资源丰富 D.地形崎岖
9.(2023七上·双辽期末)乡村与城市聚落的景观有较大的差异,最主要原因是( )
A.人口规模的差异 B.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
C.聚落形态的差异 D.交通便捷程度的差异
10.(2023七上·双辽期末)“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该聚落地处( )
A.地表崎岖的山区 B.冰天雪地的高原
C.干旱缺水的荒漠 D.灌溉便利的平原
11.(2023七上·铁锋期末)不同聚落的景观有很大的差异,其原因是( )
A.生活方式的不同 B.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C.社会制度不同 D.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
(2023七上·斗门期末) 2021年2月14日,被称为了“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的翁丁佤寨发生火灾。翁丁佤寨保留了原始佤族民居建筑风格和原始佤族风土人情,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好的原始群居村落。翁丁,意为水边的寨子,也有云雾缭绕之地的意思。下图为翁丁佤寨照片(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下列说法中,符合翁丁佤察的是( )
A.交通发达 B.高楼林立 C.农耕生活 D.工业发达
13. 翁丁佤寨建寨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A.水源充足 B.矿产丰富 C.交通方便 D.地形崎岖
14.(2023七上·朝阳期末)图中的甲乙两图是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照片,下列叙述能够正确反映它们差异的是( )
①乡村有农田、果树、池塘
②乡村的路网更密集,城市的建筑更稀疏、低矮
③乡村车辆多,城市车辆少
④城市高楼林立,有许多商店、学校、医院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023七上·盐田期末)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分布于皖南和赣北,其造型丰富,以马头墙、青瓦白壁最有特色。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5.图中的聚落景观反映的是( )
A.乡村聚落,因为周边空气很清新
B.城市聚落,因为景色美丽
C.乡村聚落,因为周边有大面积农田
D.城市聚落,因为房屋高大
16.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微派建筑的代表处是( )
A.土楼围屋 B.平遥古城 C.丽江古城 D.皖南古村落
17.(2023七上·容县期末)下列关于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聚落
B.工业最发达的地方才有聚落
C.城市聚落是由乡村聚落演变而成的
D.一般来说,先有城市聚落后有乡村聚落
18.(2023七上·玉州期末)不属于乡村聚落的类型有( )
A.农村 B.牧村 C.渔村 D.小城镇
19.(2023七上·海珠期末)下图是我国古代甲骨文对“聚”和“落”的象形文字解释示意图。据此判断聚落的正确叙述是( )
A.聚落是各种形式的人类聚居场所
B.古代聚落内只有生产活动,没有生活
C.聚落形成受矿产资源的影响较大
D.古代聚落的形成与工业生产密切相关
二、综合题
20.(2021七上·陇县期末)张东是旅游爱好者,他去过世界很多地方,不仅发现各地民居差异很大,还发现国家间的乡村和城市差别也很大,请根据张东提供的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人们的聚居地被统称为聚落。图片中甲为 聚落,乙为 聚落。
(2)丙图中A、B、C三个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条件有哪些?(两条即可)
(3)城市在乡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丙图中A、B、C最有可能发展为城市的是 ,理由是 。
21.(2021七上·福田期末)读我国某区域等高线示意图及其景观图,完成问题。
(1)A处的海拔高度是 米,B所处的山体部位是 。
(2)图中①、②两处各有一条小河,其中水流更湍急的是 。
(3)从甲地往 方向行走可到达乙地。如行走的实际距离为10千米,则两地之间的图上距离为 厘米。
(4)聚落可以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图中甲、乙两处聚落属于 聚落,影响两处聚落选址的共同因素是 。
(5)甲、乙两地中,最有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 ,理由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读图可以看出,图中的聚落位于河边,呈条带状分布在河流沿岸;
故答案为:D。
【点评】聚落形成的条件包括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等,聚落通常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
2.【答案】C
【知识点】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对于传统民居,有利于保护的做法是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修缮,可以开发旅游业,将保护与传承结合;
故答案为:C。
【点评】传统聚落与当地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从不同的角度记录了当时的历史、政治文化等信息,因此在城市和乡村的建设中,要保护好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处理好聚落的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
3.【答案】A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炎热多雨地区为了更好的通风散热和排水,多建墙体单薄、屋顶坡度大、门窗开得比较大并建有完备的排水系统,A正确;热带沙漠地区,终年炎热干燥,为了减少热量的传递和风沙的入侵多建窗小平顶的碉堡房,B错误;寒冷地区为了抵御严寒,墙体厚实,窗户较小屋内建有壁炉或火炕,CD错误;故答案为:A。
【点评】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答案】4.B
5.A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点评】乡村聚落是以从事农业生产为活动的聚落;城市聚落是以从事非农业生产为主的聚落。
4.桃花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知该地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为乡村聚落,B正确。
故答案为:B
5.桃花源土地平旷,地形平坦,利于房屋建设和农业生产,A正确。
故答案为:A
【答案】6.C
7.B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点评】聚落可分为城市和乡村聚落。乡村聚落人口少,建筑密度低,高度低,路网密度低,生产活动以农业为主;城市聚落人口多,建筑密度大,高度高,路网密度大,生产活动以第二和第三产业为主。
6.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所示的聚落房屋矮小且分散,交通不便利,说明这是乡村聚落,以农业生产为主。故C正确,ABD错误。
依据题意,故答案为:C。
7.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聚落所示的地区地形不平坦,应该是在山区,房屋依山而建。A、看不到雪峰连绵,A错误;
BD、该地区地势高低起伏,是地表崎岖的山区,B正确,D错误;
C、该地区植被茂盛,看不到荒漠,C错误。
依据题意,故答案为:B。
8.【答案】D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地形崎岖不利于聚落的形成。
【点评】地形平坦才适宜聚落的形成。
9.【答案】B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
【解析】【分析】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根据规模大小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乡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城市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即乡村和城市的本质区别是生产方式不同。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乡村农业人口较多,人口密度小,以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第一产业为主,以自然景观、自然生态环境为主,社会生活单一;而城市非农业人口较多,人口密度大,以工业、服务业等第二、三产业为主是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人造景观、人工生态环境较多,社会生活丰富。
10.【答案】D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该聚落地势平坦,有小河,种植小麦、高粱,有荷塘,应该地处灌溉便利的平原地区。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11.【答案】D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
【解析】【分析】聚落根据其规模大小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乡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城市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 因此景观有很大的差异 。即不同聚落的景观有很大的差异的原因是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乡村农业人口较多,人口密度小,以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第一产业为主,以自然景观、自然生态环境为主,社会生活单一;而城市非农业人口较多,人口密度大,以工业、服务业等第二、三产业为主是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人造景观、人工生态环境较多,社会生活丰富。
【答案】12.C
13.A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点评】(1)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根据规模大小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乡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城市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即乡村和城市的本质区别是生产方式不同。乡村农业人口较多,人口密度小,以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第一产业为主,以自然景观、自然生态环境为主,社会生活单一;而城市非农业人口较多,人口密度大,以工业、服务业等第二、三产业为主是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人造景观、人工生态环境较多,社会生活丰富
(2)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12.据图可知,翁丁佤寨有河流、梯田、竹林,从事农业生产,属于乡村聚落,居民过着农耕生活,这里交通不便,没有高楼,工业也不发达,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13.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一般来讲,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比较容易形成聚落。具体来讲,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包括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地形平坦等。翁丁佤寨主要河流有小黑河、南滚河、永安河等,离水源较近,水源充足,A正确;材料中不能得到翁丁佤寨矿产资源丰富的信息,B错误;翁丁佤寨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交通不便,C错误;根据“翁丁佤族原始部落民居分布图”可知,翁丁佤寨地势较平坦,D错误。故答案为:A。
14.【答案】C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根据生产方式的不同,聚落可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特征是高楼林立、路网密集、人口和车辆较多,主要从事商业活动,乡村聚落的特征是居民居住地相对分散,房屋不高且分布稀疏,有大片农田,主要从事农业产业活动。由图可知,甲图为乡村聚落,有农田、果蔬和池塘,乙图为城市聚落,车辆较多,高楼林立,有许多商店、学校和医院,故②③错误,①④正确,故A、B、D错误,故C正确,故答案为:C。
【点评】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根据规模大小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乡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城市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即乡村和城市的本质区别是生产方式不同。乡村农业人口较多,人口密度小,以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第一产业为主,以自然景观、自然生态环境为主,社会生活单一;而城市非农业人口较多,人口密度大,以工业、服务业等第二、三产业为主是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人造景观、人工生态环境较多,社会生活丰富。
【答案】15.C
16.D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解析】【点评】(1)聚落形成的条件包括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等,聚落通常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
(2)传统聚落与当地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从不同的角度记录了当时的历史、政治文化等信息,因此在城市和乡村的建设中,要保护好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处理好聚落的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
15.城市多高楼大厦林立,道路密集;乡村的房屋一般都不很高,外围通常分布有大片的农田、牛羊成群,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山麓或公路分布。读图可知,图中的聚落景观反映的是乡村景观,水田农业,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16.安徽省的简称是皖,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徽派建筑的代表作是皖南古村落(西递和宏村)。故答案为:D。
17.【答案】C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聚落有大有小,大到人口上千万的巨型都市,小到只有几十个人的村庄,AB错误。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其中城市聚落是由乡村聚落演变而成的,所以,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C正确,D错误。故答案为:C。
【点评】聚落形成的条件包括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等,聚落通常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乡村聚落一般规模比较小,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和捕鱼等生产活动,而城市聚落一般规模很大,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例如工业和服务业等。
18.【答案】D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
【解析】【分析】聚落是人们长期居住并进行生产生活的场所,根据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聚落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以上四种聚落中,农村、牧村和渔村都属于乡村聚落,小城镇是城市聚落,故ABC错误、D正确,故答案为:D。
【点评】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主要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渔村、牧村,分别从事农业、渔业、牧业。聚落形成有共同的特征,如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等;聚落形成有团块状、条带状,还有点状分布。
19.【答案】A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从“聚”、“落”甲骨文的解释可知,聚落的形成会受到水源、交通、人口、资源等因素的影响。人类集中地居住在一起, 形成的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称为聚落;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与交通密切相关,很多聚落沿交通线分布;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聚落是人们生活生产的地方。古代聚落主要受农业生产的影响,与矿产资源和工业生产的影响小,综上所述,故A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点评】聚落形成的条件包括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等,聚落通常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
20.【答案】(1)城市;乡村
(2)靠近河流、水源丰富、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土地肥沃
(3)B;位于河流交汇处,交通便利,利于人员和物资的聚散。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1)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人们的聚居地被统称为聚落,图片中甲为城市聚落,楼房密集,道路宽阔,以非农业生产为主;乙为乡村聚落,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2)丙图中A、B、C三个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条件是:靠近河流、水源丰富;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适宜居住。
(3)城市在乡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丙图中A、B、C最有可能发展为城市的是B,理由B处是位于河流交汇处,水源丰富,交通便利,利于人员和物资的聚散,且地形平坦广阔,利于大规模建设。
【点评】(1)乡村聚落一般规模比较小,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和捕鱼等生产活动,而城市聚落一般规模很大,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例如工业和服务业等。
(2)聚落形成的条件包括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等,聚落通常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
21.【答案】(1)800;山顶
(2)①
(3)东南;1
(4)乡村;交通
(5)乙;该地地域开阔,处在河流干流和公路沿岸,交通便利,有利于人员和物资的集散。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方向判断;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1)由等高线特点可知,A点位于800米等高线上,海拔是800米。B点处等高线封闭,数值内大外小,是山顶。
(2)河流发育于河谷处,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大,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小,坡度越大,落差越大,流速越快,据图可知,①处河流等高线密集,坡度大,流速快。
(3)该图没有指向标,默认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由图可知,从甲地往东南方向行走可到达乙地。由图中比例尺可知,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10千米,如行走的实际距离为10千米,则两地之间的图上距离为1厘米。
(4)聚落可以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图中甲、乙两处聚落属于乡村聚落,甲、乙两处聚落都位于河流沿岸,影响两处聚落选址的共同因素是河流(交通)。
(5)乙聚落,地域开阔,处在河流干流和公路沿岸,交通便利,有利于人员和物资的集散,最有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
【点评】(1)在等高线图中,等高线越密集代表坡度越陡,越稀疏代表坡度越缓。根据等高线不同的弯曲形态,可以判读出地表形态的一般状况。等高线呈封闭状时,高度是外低内高,则表示为凸地形,等高线高度是外高内低,则表示的是凹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弯曲的部分表示为山谷;等高线向低处凸出处为山脊。等高线重合为陡崖。
(2)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也叫缩尺。其公式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比例尺有三种表示方式,线段式、数字式、文字式。实际范围相同的两幅地图,比例尺越大,则地图的图幅越大,反之越小。
(3)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主要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渔村、牧村,分别从事农业、渔业、牧业。聚落形成有共同的特征,如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等;聚落形成有团块状、条带状,还有点状分布。
1 / 12023~2024学年度人教版初中地理七上 4.3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提升训练
一、选择题
1.(2022七上·晋安期末)读图“某地区乡村聚落分布示意图”,该地聚落总体形态及其影响因素是( )
A.团块状,气候因素 B.团块状,地形因素
C.条带状,气候因素 D.条带状,河流因素
【答案】D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读图可以看出,图中的聚落位于河边,呈条带状分布在河流沿岸;
故答案为:D。
【点评】聚落形成的条件包括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等,聚落通常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
2.(2022七上·晋安期末)位于福州仓山区的烟台山历史风貌区经过开发焕发新貌,成为福州网红打卡点,如图,在开发过程中,有利于保护历史风貌区的做法是( )
A.拆旧建新 B.超负荷接待游客
C.修葺、保护与传承相结合 D.过渡商业化
【答案】C
【知识点】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对于传统民居,有利于保护的做法是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修缮,可以开发旅游业,将保护与传承结合;
故答案为:C。
【点评】传统聚落与当地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从不同的角度记录了当时的历史、政治文化等信息,因此在城市和乡村的建设中,要保护好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处理好聚落的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
3.(2019七上·永顺期末)某地区民居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并建有较完备的排水系统。这种民居的建筑风格反映了该地区什么样的气候特点( )
A.炎热湿润 B.炎热干燥 C.寒冷干燥 D.湿冷多雪
【答案】A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炎热多雨地区为了更好的通风散热和排水,多建墙体单薄、屋顶坡度大、门窗开得比较大并建有完备的排水系统,A正确;热带沙漠地区,终年炎热干燥,为了减少热量的传递和风沙的入侵多建窗小平顶的碉堡房,B错误;寒冷地区为了抵御严寒,墙体厚实,窗户较小屋内建有壁炉或火炕,CD错误;故答案为:A。
【点评】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2022七上·珠海期末)文学家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这样描写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文中描述的“桃花源”所属聚落类型及判断理由是( )
A.乡村,住房紧张 B.乡村,以农业生产为主
C.城市,交通便利 D.城市,以工业生产为主
5.有利于“桃花源”形成和发展的自然条件有( )
A.土地平旷 B.屋舍俨然 C.阡陌交通 D.鸡犬相闻
【答案】4.B
5.A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点评】乡村聚落是以从事农业生产为活动的聚落;城市聚落是以从事非农业生产为主的聚落。
4.桃花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知该地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为乡村聚落,B正确。
故答案为:B
5.桃花源土地平旷,地形平坦,利于房屋建设和农业生产,A正确。
故答案为:A
(2022七上·镇平县期末)读聚落景观图片,回答下面小题。
6.图中聚落类型及判断理由正确的是( )
A.城市,这里人口密集 B.乡村,这里有河流
C.乡村,这里以农业生产为主 D.城市,这里建筑物高大密集
7.该聚落地处( )
A.雪峰连绵的高原 B.地表崎岖的山区
C.干旱缺水的荒漠 D.一望无际的平原
【答案】6.C
7.B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点评】聚落可分为城市和乡村聚落。乡村聚落人口少,建筑密度低,高度低,路网密度低,生产活动以农业为主;城市聚落人口多,建筑密度大,高度高,路网密度大,生产活动以第二和第三产业为主。
6.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所示的聚落房屋矮小且分散,交通不便利,说明这是乡村聚落,以农业生产为主。故C正确,ABD错误。
依据题意,故答案为:C。
7.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聚落所示的地区地形不平坦,应该是在山区,房屋依山而建。A、看不到雪峰连绵,A错误;
BD、该地区地势高低起伏,是地表崎岖的山区,B正确,D错误;
C、该地区植被茂盛,看不到荒漠,C错误。
依据题意,故答案为:B。
8.(2022七上·耒阳期末)下列哪些条件不利于聚落的形成( )
A.水源充足 B.交通便利
C.自然资源丰富 D.地形崎岖
【答案】D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地形崎岖不利于聚落的形成。
【点评】地形平坦才适宜聚落的形成。
9.(2023七上·双辽期末)乡村与城市聚落的景观有较大的差异,最主要原因是( )
A.人口规模的差异 B.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
C.聚落形态的差异 D.交通便捷程度的差异
【答案】B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
【解析】【分析】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根据规模大小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乡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城市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即乡村和城市的本质区别是生产方式不同。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乡村农业人口较多,人口密度小,以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第一产业为主,以自然景观、自然生态环境为主,社会生活单一;而城市非农业人口较多,人口密度大,以工业、服务业等第二、三产业为主是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人造景观、人工生态环境较多,社会生活丰富。
10.(2023七上·双辽期末)“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该聚落地处( )
A.地表崎岖的山区 B.冰天雪地的高原
C.干旱缺水的荒漠 D.灌溉便利的平原
【答案】D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该聚落地势平坦,有小河,种植小麦、高粱,有荷塘,应该地处灌溉便利的平原地区。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11.(2023七上·铁锋期末)不同聚落的景观有很大的差异,其原因是( )
A.生活方式的不同 B.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C.社会制度不同 D.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
【答案】D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
【解析】【分析】聚落根据其规模大小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乡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城市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 因此景观有很大的差异 。即不同聚落的景观有很大的差异的原因是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乡村农业人口较多,人口密度小,以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第一产业为主,以自然景观、自然生态环境为主,社会生活单一;而城市非农业人口较多,人口密度大,以工业、服务业等第二、三产业为主是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人造景观、人工生态环境较多,社会生活丰富。
(2023七上·斗门期末) 2021年2月14日,被称为了“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的翁丁佤寨发生火灾。翁丁佤寨保留了原始佤族民居建筑风格和原始佤族风土人情,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好的原始群居村落。翁丁,意为水边的寨子,也有云雾缭绕之地的意思。下图为翁丁佤寨照片(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下列说法中,符合翁丁佤察的是( )
A.交通发达 B.高楼林立 C.农耕生活 D.工业发达
13. 翁丁佤寨建寨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A.水源充足 B.矿产丰富 C.交通方便 D.地形崎岖
【答案】12.C
13.A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点评】(1)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根据规模大小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乡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城市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即乡村和城市的本质区别是生产方式不同。乡村农业人口较多,人口密度小,以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第一产业为主,以自然景观、自然生态环境为主,社会生活单一;而城市非农业人口较多,人口密度大,以工业、服务业等第二、三产业为主是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人造景观、人工生态环境较多,社会生活丰富
(2)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12.据图可知,翁丁佤寨有河流、梯田、竹林,从事农业生产,属于乡村聚落,居民过着农耕生活,这里交通不便,没有高楼,工业也不发达,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13.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一般来讲,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比较容易形成聚落。具体来讲,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包括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地形平坦等。翁丁佤寨主要河流有小黑河、南滚河、永安河等,离水源较近,水源充足,A正确;材料中不能得到翁丁佤寨矿产资源丰富的信息,B错误;翁丁佤寨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交通不便,C错误;根据“翁丁佤族原始部落民居分布图”可知,翁丁佤寨地势较平坦,D错误。故答案为:A。
14.(2023七上·朝阳期末)图中的甲乙两图是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照片,下列叙述能够正确反映它们差异的是( )
①乡村有农田、果树、池塘
②乡村的路网更密集,城市的建筑更稀疏、低矮
③乡村车辆多,城市车辆少
④城市高楼林立,有许多商店、学校、医院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C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根据生产方式的不同,聚落可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特征是高楼林立、路网密集、人口和车辆较多,主要从事商业活动,乡村聚落的特征是居民居住地相对分散,房屋不高且分布稀疏,有大片农田,主要从事农业产业活动。由图可知,甲图为乡村聚落,有农田、果蔬和池塘,乙图为城市聚落,车辆较多,高楼林立,有许多商店、学校和医院,故②③错误,①④正确,故A、B、D错误,故C正确,故答案为:C。
【点评】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根据规模大小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乡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城市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即乡村和城市的本质区别是生产方式不同。乡村农业人口较多,人口密度小,以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第一产业为主,以自然景观、自然生态环境为主,社会生活单一;而城市非农业人口较多,人口密度大,以工业、服务业等第二、三产业为主是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人造景观、人工生态环境较多,社会生活丰富。
(2023七上·盐田期末)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分布于皖南和赣北,其造型丰富,以马头墙、青瓦白壁最有特色。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5.图中的聚落景观反映的是( )
A.乡村聚落,因为周边空气很清新
B.城市聚落,因为景色美丽
C.乡村聚落,因为周边有大面积农田
D.城市聚落,因为房屋高大
16.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微派建筑的代表处是( )
A.土楼围屋 B.平遥古城 C.丽江古城 D.皖南古村落
【答案】15.C
16.D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解析】【点评】(1)聚落形成的条件包括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等,聚落通常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
(2)传统聚落与当地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从不同的角度记录了当时的历史、政治文化等信息,因此在城市和乡村的建设中,要保护好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处理好聚落的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
15.城市多高楼大厦林立,道路密集;乡村的房屋一般都不很高,外围通常分布有大片的农田、牛羊成群,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山麓或公路分布。读图可知,图中的聚落景观反映的是乡村景观,水田农业,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16.安徽省的简称是皖,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徽派建筑的代表作是皖南古村落(西递和宏村)。故答案为:D。
17.(2023七上·容县期末)下列关于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聚落
B.工业最发达的地方才有聚落
C.城市聚落是由乡村聚落演变而成的
D.一般来说,先有城市聚落后有乡村聚落
【答案】C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聚落有大有小,大到人口上千万的巨型都市,小到只有几十个人的村庄,AB错误。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其中城市聚落是由乡村聚落演变而成的,所以,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C正确,D错误。故答案为:C。
【点评】聚落形成的条件包括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等,聚落通常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乡村聚落一般规模比较小,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和捕鱼等生产活动,而城市聚落一般规模很大,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例如工业和服务业等。
18.(2023七上·玉州期末)不属于乡村聚落的类型有( )
A.农村 B.牧村 C.渔村 D.小城镇
【答案】D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
【解析】【分析】聚落是人们长期居住并进行生产生活的场所,根据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聚落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以上四种聚落中,农村、牧村和渔村都属于乡村聚落,小城镇是城市聚落,故ABC错误、D正确,故答案为:D。
【点评】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主要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渔村、牧村,分别从事农业、渔业、牧业。聚落形成有共同的特征,如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等;聚落形成有团块状、条带状,还有点状分布。
19.(2023七上·海珠期末)下图是我国古代甲骨文对“聚”和“落”的象形文字解释示意图。据此判断聚落的正确叙述是( )
A.聚落是各种形式的人类聚居场所
B.古代聚落内只有生产活动,没有生活
C.聚落形成受矿产资源的影响较大
D.古代聚落的形成与工业生产密切相关
【答案】A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从“聚”、“落”甲骨文的解释可知,聚落的形成会受到水源、交通、人口、资源等因素的影响。人类集中地居住在一起, 形成的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称为聚落;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与交通密切相关,很多聚落沿交通线分布;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聚落是人们生活生产的地方。古代聚落主要受农业生产的影响,与矿产资源和工业生产的影响小,综上所述,故A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点评】聚落形成的条件包括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等,聚落通常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
二、综合题
20.(2021七上·陇县期末)张东是旅游爱好者,他去过世界很多地方,不仅发现各地民居差异很大,还发现国家间的乡村和城市差别也很大,请根据张东提供的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人们的聚居地被统称为聚落。图片中甲为 聚落,乙为 聚落。
(2)丙图中A、B、C三个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条件有哪些?(两条即可)
(3)城市在乡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丙图中A、B、C最有可能发展为城市的是 ,理由是 。
【答案】(1)城市;乡村
(2)靠近河流、水源丰富、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土地肥沃
(3)B;位于河流交汇处,交通便利,利于人员和物资的聚散。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1)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人们的聚居地被统称为聚落,图片中甲为城市聚落,楼房密集,道路宽阔,以非农业生产为主;乙为乡村聚落,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2)丙图中A、B、C三个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条件是:靠近河流、水源丰富;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适宜居住。
(3)城市在乡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丙图中A、B、C最有可能发展为城市的是B,理由B处是位于河流交汇处,水源丰富,交通便利,利于人员和物资的聚散,且地形平坦广阔,利于大规模建设。
【点评】(1)乡村聚落一般规模比较小,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和捕鱼等生产活动,而城市聚落一般规模很大,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例如工业和服务业等。
(2)聚落形成的条件包括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等,聚落通常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
21.(2021七上·福田期末)读我国某区域等高线示意图及其景观图,完成问题。
(1)A处的海拔高度是 米,B所处的山体部位是 。
(2)图中①、②两处各有一条小河,其中水流更湍急的是 。
(3)从甲地往 方向行走可到达乙地。如行走的实际距离为10千米,则两地之间的图上距离为 厘米。
(4)聚落可以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图中甲、乙两处聚落属于 聚落,影响两处聚落选址的共同因素是 。
(5)甲、乙两地中,最有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 ,理由是 。
【答案】(1)800;山顶
(2)①
(3)东南;1
(4)乡村;交通
(5)乙;该地地域开阔,处在河流干流和公路沿岸,交通便利,有利于人员和物资的集散。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方向判断;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1)由等高线特点可知,A点位于800米等高线上,海拔是800米。B点处等高线封闭,数值内大外小,是山顶。
(2)河流发育于河谷处,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大,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小,坡度越大,落差越大,流速越快,据图可知,①处河流等高线密集,坡度大,流速快。
(3)该图没有指向标,默认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由图可知,从甲地往东南方向行走可到达乙地。由图中比例尺可知,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10千米,如行走的实际距离为10千米,则两地之间的图上距离为1厘米。
(4)聚落可以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图中甲、乙两处聚落属于乡村聚落,甲、乙两处聚落都位于河流沿岸,影响两处聚落选址的共同因素是河流(交通)。
(5)乙聚落,地域开阔,处在河流干流和公路沿岸,交通便利,有利于人员和物资的集散,最有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
【点评】(1)在等高线图中,等高线越密集代表坡度越陡,越稀疏代表坡度越缓。根据等高线不同的弯曲形态,可以判读出地表形态的一般状况。等高线呈封闭状时,高度是外低内高,则表示为凸地形,等高线高度是外高内低,则表示的是凹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弯曲的部分表示为山谷;等高线向低处凸出处为山脊。等高线重合为陡崖。
(2)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也叫缩尺。其公式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比例尺有三种表示方式,线段式、数字式、文字式。实际范围相同的两幅地图,比例尺越大,则地图的图幅越大,反之越小。
(3)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主要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渔村、牧村,分别从事农业、渔业、牧业。聚落形成有共同的特征,如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等;聚落形成有团块状、条带状,还有点状分布。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