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23~2024学年度人教版初中地理七上 4.3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基础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2023~2024学年度人教版初中地理七上 4.3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基础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0-31 08:23:39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人教版初中地理七上 4.3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2022七上·耒阳期末)各地区传统民居建筑风格不同,主要与哪个因素相关(  )
A.地理环境 B.宗教信仰 C.交通条件 D.个人爱好
【答案】A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各地区传统民居建筑风格均为了适应当地不同的地理环境而不同,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各地区传统民居建筑风格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2.(2023七上·前郭尔罗斯期末)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自然条件是(  )
①水源充足 ②土壤肥沃 ③地形平坦 ④自然资源匮乏 ⑤交通便利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答案】A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聚落的分布大多沿河流,水源充足、沿公路、交通便利,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水源充足、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①②③⑤正确,A正确;④错误,排除BCD;故答案为:A。
【点评】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主要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渔村、牧村,分别从事农业、渔业、牧业。聚落形成有共同的特征,如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等;聚落形成有团块状、条带状,还有点状分布。
3.(2022七上·罗湖期中)城市聚落的产业类型主要是(  )
A.畜牧业 B.渔业 C.伐木业 D.非农业
【答案】D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
【解析】【分析】城市聚落的产业类型主要是非农业; 乡村聚落的产业类型主要是畜牧业、渔业、伐木业等农业生产。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乡村农业人口较多,人口密度小,以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第一产业为主,以自然景观、自然生态环境为主,社会生活单一;而城市非农业人口较多,人口密度大,以工业、服务业等第二、三产业为主是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人造景观、人工生态环境较多,社会生活丰富。
4.(2021七上·通榆期末)下列世界文化遗产中,不属于中国的是(  )
A.丽江古城 B.平遥古城 C.皖南古村落 D.水城威尼斯
【答案】D
【知识点】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丽江古城位于云南,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皖南古村落位于安徽,都属于中国。水城威尼斯位于意大利。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世界文化遗产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精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民风民情、宗教习俗、经济和科技文化水平,因此要加以保护。
5.(2021七上·柳州期末)下图中四地,发展成为城市聚落的自然因素难度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A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的山地,交通不便、气候干燥等的地区都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读图可知,图中①地地处丘陵山区,地形崎岖,距河较远,不易形成城市聚落,A符合题意;图中②、③、④三地邻近河流,地形平坦,自然条件优越,利于发展成为城市聚落,B、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点评】(1)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早期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水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2)平原地区是聚落的最佳选址区位,中纬度沿海地区气候温和,聚落往往比较集中。交通便利的地区像交通路线交汇处、河流交汇处、沿海沿河等地区有利于聚落的形成。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6.(2021七上·东莞期末)读"我国某地传统民居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是(  )
A.屋顶坡度大,门窗较多 B.屋顶坡度小,门窗较小
C.屋顶坡度大,墙体较厚 D.屋顶坡度小,墙体较高
(2)这种建筑反映了该地区的气候特点是(  )
A.长冬无夏 B.四季如春 C.炎热多雨 D.干燥少雨
【答案】(1)A
(2)C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1)由图可以看出,图中所示的传统建筑是高脚屋,屋顶坡度大、墙体高且薄,门窗多,故答案为:A。(2)由上题可知,访传统建筑是高脚屋,房屋墙体高、屋顶坡度大,说明这样的地区全年炎热多雨,墙体高、坡度大有利于排水散热,故答案为:C。
【点评】(1)聚落的民居建筑,是当地居民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便于从当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创造出来的。例如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构筑的小冰屋墙体很厚,有利于保持室内温度;气温高的地区,聚落墙壁较薄,房间较大,窗户较小,从而达到防暑的效果;热带多雨地区人们一般都建双层木楼或竹楼,通风较好,人居住在楼上比较凉爽干燥。
(2)传统民居深受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对民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选址、建筑材料,朝向等方面,我国的传统房屋建筑常用“南尖北平”来描述,我国南方地区降水丰富,房顶坡度大,利于雨季排水,而北方降水少,房顶坡度较小(平顶屋)。
7.(2021七上·随县期末)人们会根据当地气候环境建造各种特色的民居建筑,聚落的形态也各有不同,下列有 关民居与聚落说法错误的是(  )
A.热带沙漠气候的西亚,房屋墙厚,窗小,屋顶大多高耸
B.寒冷地区民居一般墙体厚实
C.湿热地区民居墙体薄,门窗大,通风效果好
D.聚落在平原地区呈团块状;沿着河流,谷地等多呈条带状
【答案】A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热带沙漠气候的西亚,气候炎热干燥多风沙,房屋墙厚,窗小,屋顶多为平顶,故A错误。寒冷地区民居一般墙体厚实,有助于保暖,故B正确。湿热地区民居墙体薄,门窗大,通风散热效果好,故C正确。聚落在平原地区呈团块状;沿着河流,谷地等较平坦的地方,多呈条带状,故D正确。故答案为:A。
【点评】聚落的民居建筑,是当地居民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便于从当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创造出来的。例如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构筑的小冰屋墙体很厚,有利于保持室内温度;气温高的地区,聚落墙壁较薄,房间较大,窗户较小,从而达到防暑的效果;热带多雨地区人们一般都建双层木楼或竹楼,通风较好,人居住在楼上比较凉爽干燥。而有的民居则是适应于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而创造的,如中国福建客家人因聚族而居,创造出大土楼的特色建筑。
8.(2021七上·瑶海期末)聚落的形态、规模、密度深受自然环境影响,沙漠地区的聚落主要呈(  )
A.团块状和条状 B.环状和条带状
C.带状和点状 D.无法判断
【答案】C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平原地区聚落多为团块状,规模较大,密度也大;山地、丘陵地区,主要位于山谷地带,呈条带状;河湖附近沿着河流两岸和湖泊四周分布,呈条带状或环状;沙漠地区的聚落主要分布于绿洲地区,呈带状和点状。C正确,故答案为:C。
【点评】(1)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形、气候、河流等,社会经济文化因素如农业生产方式,经济发展,传统风俗习惯,文化背景、政治、军事、宗教、交通等。
(2)①地形对乡村聚落的影响十分明显,平原地区聚落较为集中,规模较大,聚落住宅排列有序,形态多为团状;山区的聚落比较分散。
②气温高的地区,聚落地区墙壁较薄,房间较大,窗户较小,从而达到防暑的效果;气温低的地区,聚落地区墙壁较厚,房间较小。
③聚落一般靠近水源特别是有方便清洁的生活用水的地方分布,多沿河流两岸、湖泊四周分布。
④城市靠近公路、铁路干线或濒临海洋、临近海港分布,交通是近代城市的优选区位;
⑤宗教中心、军事要塞、边境口岸和政治中心,一般是为举行宗教活动、完成军事任务或分散大城市职能、带动内陆地区建设和发展起来的城市。
(2021七上·罗庄期末)读“某地区乡村聚落分布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9.该地聚落总体形态及其影响因素是(  )
A.团块状 气候因素 B.团块状 地形因素
C.条带状 气候因素 D.条带状 河流因素
10.一般情况下,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城镇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9.D
10.A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点评】(1)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社会经济文化因素如农业生产方式,经济发展,传统风俗习惯,文化背景、政治、军事、宗教、交通等。
(2)聚落一般尽量靠近水源,特别是有方便清洁的生活用水,故多沿河流两岸、湖泊四周分布,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观。地形对乡村聚落的影响十分明显,平原地区聚落较为集中,规模较大,形态多为团状;山区的居民多依山建筑居民点,高矮参差,成为山村或山区集镇。各个地区降水量大小会直接影响房屋建筑的形态。降水丰富的地区住宅房屋多为斜顶,有利于雨水下流,降水越丰富,屋顶坡度越大。
9.由图可以看出,这里的聚落是呈条带状,这是因为聚落是沿河分布,受河流的影响,故答案为:D。
10.一般情况下,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城镇的是甲地,因为这里位于河流交汇处,条件优越,故答案为:A。
11.(2021七上·临沭期末)影响该地城市呈带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河流 B.人口 C.气候 D.植被
【答案】A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读图可知,图中的聚落主要是沿河分布的,所以影响该地城市呈带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河流。故A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点评】影响城市选址的区位因素由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如纬度、地形地势、河流、气候等,土壤等要素对城市区位影响次之。社会经济因素如资源开发、交通、政治、科技等,宗教和军事因素对于现代城市的形成影响已经很小,而科技和旅游等因素是新兴起的因素。
12.(2021七上·锦州期末)人们提倡保护传统聚落的主要原因是(  )
A.他们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
B.他们美观漂亮,是极好的旅游资源
C.他们是革命传统教育的极好场所
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规定
【答案】A
【知识点】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传统聚落是一个时代的见证,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也可以反映当地的自然环境,是人类留下的宝贵遗产,值得人们去保护,故答案为:A。
【点评】(1)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从存在形态上分为物质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且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
(2)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要促进遗产保护立法,严格遵守遗产保护法相关规定;不乱丢垃圾、破坏文物,积极保护文化遗产,制止他人破坏遗产的行为;加强宣传,提高身边人保护遗产的意识。
(2021七上·汉寿期末)福建土楼依山就势,以当地特有的泥土、细沙、木材和楠竹等为建筑材料,采用特殊工艺建造而成,是中国特色鲜明的大型土居建筑。读福建土楼景观图,回答下面小题。
13.对土楼保护措施中,最符合文化遗产保护要求的是(  )
A.拆旧新建 B.整旧如新 C.修旧如旧 D.建新如旧
14.关于图中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城市聚落 B.居民多从事非农产业
C.乡村聚落 D.汇聚了大量社会经济活动
15.亮亮游览土楼时的做法,正确的是(  )
A.在土楼墙上刻了“亮亮到此一游”
B.把香蕉皮扔在土楼内的角落里
C.用手深情的抚摸土楼的大门
D.劝导游客,爱护土楼内的设施
【答案】13.C
14.C
15.D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解析】【点评】(1)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了各族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历史根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要切实保护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明确管理主体,加快遗产保护立法,合理开发,适度利用,提高保护技术,加强研究,扩大宣传教育,做好后备项目的申遗准备工作。
(2) 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按照聚落的规模大小,可以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规模较大,占地广,以二三产业为主;乡村聚落规模较小,占地少,以第一产业为主。
(3)旅游资源是旅游开发的必备条件之一,是构成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旅游资源,也就没有旅游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旅游资源是脆弱的,常常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些是可以在一定时间后自行修复,有些则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保护旅游资源就是保护旅游业的发展。
13.2008年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对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应遵循原真性和真实性,应当是修旧如旧,C正确。故答案为:C。
14.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通过题目材料和图片可知,当地人们从事农业劳动,无高楼大厦,建筑相对较为分散,福建土楼为乡村聚落,C正确。故答案为:C。
15.作为一名游客,我们要做到文明旅游,因此劝导游客,爱护土楼内设施是正确做法,D正确。故答案为:D。
16.(2021七上·渑池期末)当地时间2019年4月15日傍晚,法国巴黎圣母院突发大火,造成近800年历史的箭形塔尖倒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次日发表声明:“巴黎圣母院是历史、建筑和宗教遗产的杰出代表,也是文学遗产的丰碑,是我们集体记忆中独一无二的存在。”
(1)巴黎圣母院建筑属于(  )
A.佛教建筑 B.伊斯兰教建筑
C.基督教建筑 D.犹太教建筑
(2)巴黎圣母院的遗产类型是(  )
A.自然遗产 B.非物质遗产
C.文化遗产 D.自然、文化双遗产
【答案】(1)C
(2)C
【知识点】世界的主要语言及其分布;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1)佛教建筑主要是佛塔和佛寺,A错误。伊斯兰教建筑主要是清真寺,B错误。法国巴黎圣母院建筑属于基督教建筑,C正确。犹太教建筑是犹太教堂,D错误。故答案为:C。(2)“自然遗产”代表地球演化历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独特、稀有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地域,A错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且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B错误。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C正确。巴黎圣母院建筑不属于自然遗产,D错误。故答案为:C。
【点评】(1)基督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三大宗教。基督教是世界第一大宗教。至今主要发达国家,除了日本,都是基督教文化主导的国家,尤其在欧洲、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的广泛地区。伊斯兰教发源于阿拉伯半岛,主要传播于亚洲、非洲,以西亚、北非、西非、中亚、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最为盛行。佛教发源于古印度。
(2)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包含文化景观)、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类。广义概念,根据形态和性质,世界遗产分为物质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17.(2021七上·乌苏期末)十一长假,小李一家去某地区旅游,旅游期间,小李看到下图所示的民居景观,它的上层住人,下层则空着或放杂物、养牲畜。该民居景观反映的自然环境特点是(  )
A.炎热干旱的沙漠 B.终年严寒的地区
C.炎热多雨的气候 D.地势高峻的高原
【答案】C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民居是竹楼。竹楼主要指两层或以上的竹结构楼房,是南方干栏式建筑的一种。它的房顶呈“人”字型,易于排水,竹楼底层一般不住人,是饲养家禽,堆放柴草的地方,上层则是人们居住的地方。竹楼通风条件极好,非常适宜于高温潮湿的气候条件。故答案为:C。
【点评】聚落的民居建筑,是当地居民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便于从当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创造出来的。例如北极圈附近居住的因纽特人构筑的小冰屋墙体很厚,有利于保持室内温度;气温高的地区,聚落地区墙壁较薄,房间较大,窗户较小,从而达到防暑的效果;热带多雨地区人们一般都建双层木楼或竹楼,通风较好,人居住在楼上比较凉爽干燥。
18.(2021七上·天津期末)反映当地气候终年寒冷的民居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A图片是黄土高原的窑洞,黄土高原的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A错误;B图片是热带地区的竹楼,适应的是炎热、潮湿、多雨的环境,B错误;C图片是北极地区的雪屋,与北极地区的终年寒冷相适应,C正确;D图片是蒙古包,适应的是冬冷夏热,降水较少的温带草原气候,D错误。故答案为:C。
【点评】聚落的民居建筑,是当地居民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便于从当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创造出来的。例如北极圈附近居住的因纽特人构筑的小冰屋墙体很厚,有利于保持室内温度;气温高的地区,聚落地区墙壁较薄,房间较大,窗户较小,从而达到防暑的效果;热带多雨地区人们一般都建双层木楼或竹楼,通风较好,人居住在楼上比较凉爽干燥。
19.(2021七上·路南期末)在下列地区,一般来说,聚落比较密集的是(  )
A.高山地区 B.丘陵地区
C.平原地区 D.河流上游地区
【答案】C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的地区,聚落规模大,分布密集;自然条件恶劣、经济落后的地区,聚落规模小,分布稀疏;所以平原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达,经济发展速度快,聚落比较密集。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点评】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如平原地区是聚落的最佳选址区位,中纬度沿海地区气候温和,聚落往往比较集中。交通便利的地区像交通路线交汇处、沿海沿河等地区有利于聚落的形成。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1 / 12023~2024学年度人教版初中地理七上 4.3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2022七上·耒阳期末)各地区传统民居建筑风格不同,主要与哪个因素相关(  )
A.地理环境 B.宗教信仰 C.交通条件 D.个人爱好
2.(2023七上·前郭尔罗斯期末)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自然条件是(  )
①水源充足 ②土壤肥沃 ③地形平坦 ④自然资源匮乏 ⑤交通便利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3.(2022七上·罗湖期中)城市聚落的产业类型主要是(  )
A.畜牧业 B.渔业 C.伐木业 D.非农业
4.(2021七上·通榆期末)下列世界文化遗产中,不属于中国的是(  )
A.丽江古城 B.平遥古城 C.皖南古村落 D.水城威尼斯
5.(2021七上·柳州期末)下图中四地,发展成为城市聚落的自然因素难度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2021七上·东莞期末)读"我国某地传统民居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是(  )
A.屋顶坡度大,门窗较多 B.屋顶坡度小,门窗较小
C.屋顶坡度大,墙体较厚 D.屋顶坡度小,墙体较高
(2)这种建筑反映了该地区的气候特点是(  )
A.长冬无夏 B.四季如春 C.炎热多雨 D.干燥少雨
7.(2021七上·随县期末)人们会根据当地气候环境建造各种特色的民居建筑,聚落的形态也各有不同,下列有 关民居与聚落说法错误的是(  )
A.热带沙漠气候的西亚,房屋墙厚,窗小,屋顶大多高耸
B.寒冷地区民居一般墙体厚实
C.湿热地区民居墙体薄,门窗大,通风效果好
D.聚落在平原地区呈团块状;沿着河流,谷地等多呈条带状
8.(2021七上·瑶海期末)聚落的形态、规模、密度深受自然环境影响,沙漠地区的聚落主要呈(  )
A.团块状和条状 B.环状和条带状
C.带状和点状 D.无法判断
(2021七上·罗庄期末)读“某地区乡村聚落分布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9.该地聚落总体形态及其影响因素是(  )
A.团块状 气候因素 B.团块状 地形因素
C.条带状 气候因素 D.条带状 河流因素
10.一般情况下,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城镇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1.(2021七上·临沭期末)影响该地城市呈带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河流 B.人口 C.气候 D.植被
12.(2021七上·锦州期末)人们提倡保护传统聚落的主要原因是(  )
A.他们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
B.他们美观漂亮,是极好的旅游资源
C.他们是革命传统教育的极好场所
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规定
(2021七上·汉寿期末)福建土楼依山就势,以当地特有的泥土、细沙、木材和楠竹等为建筑材料,采用特殊工艺建造而成,是中国特色鲜明的大型土居建筑。读福建土楼景观图,回答下面小题。
13.对土楼保护措施中,最符合文化遗产保护要求的是(  )
A.拆旧新建 B.整旧如新 C.修旧如旧 D.建新如旧
14.关于图中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城市聚落 B.居民多从事非农产业
C.乡村聚落 D.汇聚了大量社会经济活动
15.亮亮游览土楼时的做法,正确的是(  )
A.在土楼墙上刻了“亮亮到此一游”
B.把香蕉皮扔在土楼内的角落里
C.用手深情的抚摸土楼的大门
D.劝导游客,爱护土楼内的设施
16.(2021七上·渑池期末)当地时间2019年4月15日傍晚,法国巴黎圣母院突发大火,造成近800年历史的箭形塔尖倒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次日发表声明:“巴黎圣母院是历史、建筑和宗教遗产的杰出代表,也是文学遗产的丰碑,是我们集体记忆中独一无二的存在。”
(1)巴黎圣母院建筑属于(  )
A.佛教建筑 B.伊斯兰教建筑
C.基督教建筑 D.犹太教建筑
(2)巴黎圣母院的遗产类型是(  )
A.自然遗产 B.非物质遗产
C.文化遗产 D.自然、文化双遗产
17.(2021七上·乌苏期末)十一长假,小李一家去某地区旅游,旅游期间,小李看到下图所示的民居景观,它的上层住人,下层则空着或放杂物、养牲畜。该民居景观反映的自然环境特点是(  )
A.炎热干旱的沙漠 B.终年严寒的地区
C.炎热多雨的气候 D.地势高峻的高原
18.(2021七上·天津期末)反映当地气候终年寒冷的民居是(  )
A.
B.
C.
D.
19.(2021七上·路南期末)在下列地区,一般来说,聚落比较密集的是(  )
A.高山地区 B.丘陵地区
C.平原地区 D.河流上游地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各地区传统民居建筑风格均为了适应当地不同的地理环境而不同,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各地区传统民居建筑风格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2.【答案】A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聚落的分布大多沿河流,水源充足、沿公路、交通便利,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水源充足、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①②③⑤正确,A正确;④错误,排除BCD;故答案为:A。
【点评】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主要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渔村、牧村,分别从事农业、渔业、牧业。聚落形成有共同的特征,如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等;聚落形成有团块状、条带状,还有点状分布。
3.【答案】D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
【解析】【分析】城市聚落的产业类型主要是非农业; 乡村聚落的产业类型主要是畜牧业、渔业、伐木业等农业生产。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乡村农业人口较多,人口密度小,以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第一产业为主,以自然景观、自然生态环境为主,社会生活单一;而城市非农业人口较多,人口密度大,以工业、服务业等第二、三产业为主是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人造景观、人工生态环境较多,社会生活丰富。
4.【答案】D
【知识点】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丽江古城位于云南,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皖南古村落位于安徽,都属于中国。水城威尼斯位于意大利。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世界文化遗产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精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民风民情、宗教习俗、经济和科技文化水平,因此要加以保护。
5.【答案】A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的山地,交通不便、气候干燥等的地区都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读图可知,图中①地地处丘陵山区,地形崎岖,距河较远,不易形成城市聚落,A符合题意;图中②、③、④三地邻近河流,地形平坦,自然条件优越,利于发展成为城市聚落,B、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点评】(1)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早期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水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2)平原地区是聚落的最佳选址区位,中纬度沿海地区气候温和,聚落往往比较集中。交通便利的地区像交通路线交汇处、河流交汇处、沿海沿河等地区有利于聚落的形成。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6.【答案】(1)A
(2)C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1)由图可以看出,图中所示的传统建筑是高脚屋,屋顶坡度大、墙体高且薄,门窗多,故答案为:A。(2)由上题可知,访传统建筑是高脚屋,房屋墙体高、屋顶坡度大,说明这样的地区全年炎热多雨,墙体高、坡度大有利于排水散热,故答案为:C。
【点评】(1)聚落的民居建筑,是当地居民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便于从当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创造出来的。例如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构筑的小冰屋墙体很厚,有利于保持室内温度;气温高的地区,聚落墙壁较薄,房间较大,窗户较小,从而达到防暑的效果;热带多雨地区人们一般都建双层木楼或竹楼,通风较好,人居住在楼上比较凉爽干燥。
(2)传统民居深受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对民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选址、建筑材料,朝向等方面,我国的传统房屋建筑常用“南尖北平”来描述,我国南方地区降水丰富,房顶坡度大,利于雨季排水,而北方降水少,房顶坡度较小(平顶屋)。
7.【答案】A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热带沙漠气候的西亚,气候炎热干燥多风沙,房屋墙厚,窗小,屋顶多为平顶,故A错误。寒冷地区民居一般墙体厚实,有助于保暖,故B正确。湿热地区民居墙体薄,门窗大,通风散热效果好,故C正确。聚落在平原地区呈团块状;沿着河流,谷地等较平坦的地方,多呈条带状,故D正确。故答案为:A。
【点评】聚落的民居建筑,是当地居民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便于从当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创造出来的。例如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构筑的小冰屋墙体很厚,有利于保持室内温度;气温高的地区,聚落墙壁较薄,房间较大,窗户较小,从而达到防暑的效果;热带多雨地区人们一般都建双层木楼或竹楼,通风较好,人居住在楼上比较凉爽干燥。而有的民居则是适应于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而创造的,如中国福建客家人因聚族而居,创造出大土楼的特色建筑。
8.【答案】C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平原地区聚落多为团块状,规模较大,密度也大;山地、丘陵地区,主要位于山谷地带,呈条带状;河湖附近沿着河流两岸和湖泊四周分布,呈条带状或环状;沙漠地区的聚落主要分布于绿洲地区,呈带状和点状。C正确,故答案为:C。
【点评】(1)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形、气候、河流等,社会经济文化因素如农业生产方式,经济发展,传统风俗习惯,文化背景、政治、军事、宗教、交通等。
(2)①地形对乡村聚落的影响十分明显,平原地区聚落较为集中,规模较大,聚落住宅排列有序,形态多为团状;山区的聚落比较分散。
②气温高的地区,聚落地区墙壁较薄,房间较大,窗户较小,从而达到防暑的效果;气温低的地区,聚落地区墙壁较厚,房间较小。
③聚落一般靠近水源特别是有方便清洁的生活用水的地方分布,多沿河流两岸、湖泊四周分布。
④城市靠近公路、铁路干线或濒临海洋、临近海港分布,交通是近代城市的优选区位;
⑤宗教中心、军事要塞、边境口岸和政治中心,一般是为举行宗教活动、完成军事任务或分散大城市职能、带动内陆地区建设和发展起来的城市。
【答案】9.D
10.A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点评】(1)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社会经济文化因素如农业生产方式,经济发展,传统风俗习惯,文化背景、政治、军事、宗教、交通等。
(2)聚落一般尽量靠近水源,特别是有方便清洁的生活用水,故多沿河流两岸、湖泊四周分布,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观。地形对乡村聚落的影响十分明显,平原地区聚落较为集中,规模较大,形态多为团状;山区的居民多依山建筑居民点,高矮参差,成为山村或山区集镇。各个地区降水量大小会直接影响房屋建筑的形态。降水丰富的地区住宅房屋多为斜顶,有利于雨水下流,降水越丰富,屋顶坡度越大。
9.由图可以看出,这里的聚落是呈条带状,这是因为聚落是沿河分布,受河流的影响,故答案为:D。
10.一般情况下,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城镇的是甲地,因为这里位于河流交汇处,条件优越,故答案为:A。
11.【答案】A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读图可知,图中的聚落主要是沿河分布的,所以影响该地城市呈带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河流。故A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点评】影响城市选址的区位因素由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如纬度、地形地势、河流、气候等,土壤等要素对城市区位影响次之。社会经济因素如资源开发、交通、政治、科技等,宗教和军事因素对于现代城市的形成影响已经很小,而科技和旅游等因素是新兴起的因素。
12.【答案】A
【知识点】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传统聚落是一个时代的见证,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也可以反映当地的自然环境,是人类留下的宝贵遗产,值得人们去保护,故答案为:A。
【点评】(1)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从存在形态上分为物质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且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
(2)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要促进遗产保护立法,严格遵守遗产保护法相关规定;不乱丢垃圾、破坏文物,积极保护文化遗产,制止他人破坏遗产的行为;加强宣传,提高身边人保护遗产的意识。
【答案】13.C
14.C
15.D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解析】【点评】(1)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了各族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历史根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要切实保护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明确管理主体,加快遗产保护立法,合理开发,适度利用,提高保护技术,加强研究,扩大宣传教育,做好后备项目的申遗准备工作。
(2) 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按照聚落的规模大小,可以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规模较大,占地广,以二三产业为主;乡村聚落规模较小,占地少,以第一产业为主。
(3)旅游资源是旅游开发的必备条件之一,是构成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旅游资源,也就没有旅游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旅游资源是脆弱的,常常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些是可以在一定时间后自行修复,有些则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保护旅游资源就是保护旅游业的发展。
13.2008年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对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应遵循原真性和真实性,应当是修旧如旧,C正确。故答案为:C。
14.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通过题目材料和图片可知,当地人们从事农业劳动,无高楼大厦,建筑相对较为分散,福建土楼为乡村聚落,C正确。故答案为:C。
15.作为一名游客,我们要做到文明旅游,因此劝导游客,爱护土楼内设施是正确做法,D正确。故答案为:D。
16.【答案】(1)C
(2)C
【知识点】世界的主要语言及其分布;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1)佛教建筑主要是佛塔和佛寺,A错误。伊斯兰教建筑主要是清真寺,B错误。法国巴黎圣母院建筑属于基督教建筑,C正确。犹太教建筑是犹太教堂,D错误。故答案为:C。(2)“自然遗产”代表地球演化历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独特、稀有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地域,A错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且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B错误。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C正确。巴黎圣母院建筑不属于自然遗产,D错误。故答案为:C。
【点评】(1)基督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三大宗教。基督教是世界第一大宗教。至今主要发达国家,除了日本,都是基督教文化主导的国家,尤其在欧洲、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的广泛地区。伊斯兰教发源于阿拉伯半岛,主要传播于亚洲、非洲,以西亚、北非、西非、中亚、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最为盛行。佛教发源于古印度。
(2)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包含文化景观)、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类。广义概念,根据形态和性质,世界遗产分为物质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17.【答案】C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民居是竹楼。竹楼主要指两层或以上的竹结构楼房,是南方干栏式建筑的一种。它的房顶呈“人”字型,易于排水,竹楼底层一般不住人,是饲养家禽,堆放柴草的地方,上层则是人们居住的地方。竹楼通风条件极好,非常适宜于高温潮湿的气候条件。故答案为:C。
【点评】聚落的民居建筑,是当地居民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便于从当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创造出来的。例如北极圈附近居住的因纽特人构筑的小冰屋墙体很厚,有利于保持室内温度;气温高的地区,聚落地区墙壁较薄,房间较大,窗户较小,从而达到防暑的效果;热带多雨地区人们一般都建双层木楼或竹楼,通风较好,人居住在楼上比较凉爽干燥。
18.【答案】C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A图片是黄土高原的窑洞,黄土高原的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A错误;B图片是热带地区的竹楼,适应的是炎热、潮湿、多雨的环境,B错误;C图片是北极地区的雪屋,与北极地区的终年寒冷相适应,C正确;D图片是蒙古包,适应的是冬冷夏热,降水较少的温带草原气候,D错误。故答案为:C。
【点评】聚落的民居建筑,是当地居民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便于从当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创造出来的。例如北极圈附近居住的因纽特人构筑的小冰屋墙体很厚,有利于保持室内温度;气温高的地区,聚落地区墙壁较薄,房间较大,窗户较小,从而达到防暑的效果;热带多雨地区人们一般都建双层木楼或竹楼,通风较好,人居住在楼上比较凉爽干燥。
19.【答案】C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的地区,聚落规模大,分布密集;自然条件恶劣、经济落后的地区,聚落规模小,分布稀疏;所以平原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达,经济发展速度快,聚落比较密集。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点评】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如平原地区是聚落的最佳选址区位,中纬度沿海地区气候温和,聚落往往比较集中。交通便利的地区像交通路线交汇处、沿海沿河等地区有利于聚落的形成。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