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课下巩固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课下巩固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3 17:41: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时间:45分钟 分值:40分)
一、语言运用(1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国家文化公园呈带状分布,沿线分布着大量的文化遗产,生动展现出____①____的中华文化、绚烂深厚的历史文明。长城历经千百年风雨洗礼,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大运河绵延 3 200 里,蕴含着____②____、多彩荟萃的文化底蕴。雄浑的黄河文化和灵动的长江文化“江河互济”,塑造了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红军长征沿线留下的历史文化,展现了中国革命____③____的斗争历程。
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与历史感知,有助于树立民族自信,激发文化认同,构筑起共同的精神家园。在历史长河中,有无数文学名篇、艺术佳作刻画长城边塞,歌颂长江黄河,描摹运河风情。在现代生活中,更不乏优秀文艺作品讲述长征故事、红军史诗。即使是文物古迹,还是文化作品,都是增大文化价值引导力、文化认同凝聚力和民族精神推动力的养分。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文化建设离不开孜孜不倦、久久为功的战略定力。擦亮国家文化公园名片,讲好中华文化故事,必能带给人民更多获得感,带给社会更多凝聚力,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答: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9分)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____①____。正如诗人臧克家所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毛泽东和郭沫若都是浪漫主义诗人,但两人的创作形式明显不同:毛泽东精于传统古典诗词,____②____。两人的诗作都有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但郭沫若在自由诗体创作中,还多用排比、反复和呼告来抒发情感,而毛泽东在诗词创作中,____③____。如《沁园春·长沙》中“同学少年”出自杜甫《秋兴》,“粪土当年万户侯”借用李广的故事,“中流击水”化用祖逖的“中流击楫”等。
毛泽东诗词一个主要的特征是境界博大,此等境界,非他人所及。首先表现在景象的壮美上,如《沁园春·雪》中的“北国风光”,《沁园春·长沙》中的“万类霜天”……画面阔大恢宏。而且这些看似毫不经意的描写,却又透着纵横万里的大视野,展示出“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的磅礴气势。除此之外,毛泽东诗词的博大境界还体现在藐视一切困难的气魄上。作为革命家,他敢于扭转乾坤,视千难万险的长征“只等闲”。心中志向远大,自然诗中境界博大,如果没有敢“问苍茫大地”的雄心壮志,又怎能有如此大境界的诗词!
4.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答:                                    
                                    
                                    
5.简述第二段的主要内容。要求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5个字。(3分)
答:                                    
                                    
二、阅读提升(22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6~10题。
材料一:
《伟大的转折》用镜头寻觅红军战士的闪光足迹,用艺术丈量惊心动魄的血色距离,力图通过一幕幕以少胜多的浴血搏战、一场场殊死战役的惨烈与凶险,叩问如今的人们:我们当年出发的初心可还记得清?红军在长征路上书写的壮烈史诗可还读得懂?
《伟大的转折》选择深入植根史实,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尽量对长征的真实状态做历史和艺术的还原——艰难的抉择、艰苦的跋涉、艰窘的生活和浴血的战斗。作品描写的是红军长征最关键的一段时间,即湘江战役后,转战黔、滇、川等地的5个月时间。应当说,这是我党的一次思想解放,是我党带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走向胜利与复兴的伟大转折和起点。
经过80多年的岁月淘沥、时空化合,长征精神已不仅仅属于一个军队、一个政党、一片地域,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人类战胜邪恶所表现的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伟大的转折》真实地再现历史,艺术地揭示历史经验,这是为了坚守和传承留存在历史中的高贵英雄主义精神,以期其成为今天的思想烛照和精神钙质。当然,这部剧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制作不够精致、特型演员对“形似”与“神似”拿捏得不够到位等。长征有着说不尽的深厚历史内涵、思想内涵、人文内涵,它在历史长河中渐渐远去,但艺术创作的长征任重道远。
(摘编自李树声《让长征精神成为我们的精神之钙》,
《光明日报》)
材料二:
80多年前,长征的胜利鼓舞了当时大批进步青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投身革命事业,这直接促进了我们党和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大发展。80多年后的今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新的长征。长征精神没有丢,不能丢,更不会丢,因为它具有更多新的时代意义。
长征途中,“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革命战士为何有如此英雄气概,答案是他们坚守着共产主义信仰追求。正所谓:心有所信,才能行远;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的这95年,又何尝不是一场始终“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伟大长征?80多年前的长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自信与文化自信,这种“走自己的路”的自信正逐渐沉淀升华为中华民族前进的强大动力和深厚历史底蕴。正如毛泽东同志后来所说:“我们现在遇到的困难不算很大,有什么了不起呀!比起万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总要好一点吧。”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只有高扬理想信念的风帆,保有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必胜信念,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摸索中、自省中、挫折中、成功中获得自信,才能从容应对各种考验,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进。
“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当年的红军既尊重客观规律又永葆斗志和毅力,既勇于直面困难又敢于接受挑战。长征的胜利启示我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长征不常有,长征亦常态。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精神懈怠的危险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我们应明确关键时期还会有许多新的“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许多新的“金沙江”“大渡河”需要征服。绝不能看到困难就畏首畏尾、喊苦喊累,提条件讲难度,向挫折和压力妥协,否则,任何工作都只能受困于“泥沼”,寸步难行。
在长征前,红军的三大任务之一就是要向群众宣传,做群众工作,帮助群众建立政权和地方党组织。长征途中,红军用实际行动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在红军途经少数民族地区时,很多少数民族同胞主动为红军带路、送粮草、救护伤病员。可以说,长征精神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红军是人民的军队,人民群众是红军的胜利之本。
80多年前的长征有终点,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的长征没有终点。中国梦的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它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但幸福不会从天而降,美梦不会自动成真。只有把党的战略目标变成群众的自觉实践,不忘密切联系群众,不断调动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聚合众力、融合众智,以实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摘编自《新时期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
《大庆社会科学》)
材料三:
长征是“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令人感叹的是,长征其实也是“一群年轻人的进发”。因为在这支一往无前的队伍里,大约54%的人是24岁以下的年轻人。在江西信丰,中央红军长征路上牺牲的第一位师长洪超只有25岁;在湖南道县,死守湘江阵地的陈树湘只有 29岁……就是这群胸怀理想的年轻人,在这条淬火成钢的道路上舍生忘死、抛洒热血,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
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怎么看待来时的路,往往决定了能否走好未来的路。让人欣慰的是,不断有年轻人回到长征路上,用脚步与先辈对话,切身感受这一传奇史诗。一名20多岁的网络主播,用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艰苦卓绝的英雄故事,观察长征路上变化与发展中的今日中国;一名95后大学生在重走长征路时,为过去不了解红军的艰辛而流泪。精神是可以传承的,这条地球红飘带孕育的英雄的基因,感染与召唤着一代又一代人在这条曲折而顽强的道路上努力奔跑、奋力前进,探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密码。
有人曾提出疑问,今天的年轻人还用“长征”、还能“长征”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因为长征除了是脚步的丈量,更是精神的洗礼、思想的升华。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在成长和奋斗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面临困难和压力。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摘编自盛玉雷《激扬新长征的青春力量》,
《人民日报》)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长征精神表现出了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因而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
B.长征精神启示我们,只有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克服精神懈怠的危险,在新时代阔步前行。
C. 长征的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建立政权,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D. 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要想走好未来的路,就要以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艰苦卓绝的英雄故事。
7.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伟大的转折》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聚焦红军长征最关键的一段时间,为我们展现了共产党的成长历程。
B. 用艺术再现历史,更利于大众接受,也益于传承长征精神,但艺术创作的长征不止于此。
C. 年轻人重走长征路,不仅可以用脚步与先辈对话,还可以确定未来之路的方向,探寻成功的密码。
D. 新时代的年轻人,依然需要“长征”,只不过“长征”的含义有所变化,它更多地强调精神和价值。
8.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 闽南师范大学校团委组织团员开展“重走红军路”主题活动,通过带领学生们体验“红军长征路”,致力于提升新时代青年的思想和精神境界。
B. 近日,电影《红色往事》在共青团江西省委“创在江西”青创AI基地举行公益放映活动,这标志着电影《红色往事》重走长征路公益放映万里行活动正式开始。
C. “他们这种长征精神,将成为我人生中重要的一课,我也会坚守和发扬这种精神,走好我今后的人生路。”广西大学生“重走长征路”主题活动结束后,参加的学生说。
D.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扎实推进,州委书记刘坪率州级领导干部前往红原县、松潘县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沿着红军在阿坝的足迹重走长征路,从红色基因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奋力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9.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
答:                                    
                                    
                                    
10.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7分)
答:                                    
                                    
                                    
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时间:45分钟 分值:40分)
一、语言运用(18分)
1.
答案:①博大精深 ②兼容并包 ③艰苦卓绝
2.
解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有两处错误:一是关联词搭配不当,“即使”应改为“无论”;二是动词“增大”与“文化价值引导力、文化认同凝聚力和民族精神推动力”搭配不当,应改为“增强”。
答案:无论是文物古迹,还是文化作品,都是增强文化价值引导力、文化认同凝聚力和民族精神推动力的养分。
3.
解析:“山积而高,泽积而长”,土石日积月累形成了高耸的山峰,点滴之水积聚汇集形成了长流不断的河流。引用的句子在内容上强调了在创建国家文化公园的过程中,要有“孜孜不倦、久久为功的战略定力”,要日积月累,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引用的句子为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话,既生动形象,具有文化内涵,又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答案:①引用的句子在内容上强调了在创建国家文化公园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②引用的句子具有文化内涵,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9分)
4.
解析:①空,根据前面的“不仅”和后面对毛泽东诗词的介绍,可以填“也(而且)是一位伟大的诗人”;②空,根据“两人的诗作都有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但郭沫若在自由诗体创作中……”可知,此处是说郭沫若与毛泽东诗作的区别,郭沫若创作的是自由诗体,故此处为“郭沫若擅长现代自由诗体”;③空,前文说郭沫若“多用排比、反复和呼告来抒发情感”,根据后面举例来看,要表达的是毛泽东的诗词擅长用典,所以可以填“则多用典故来寄寓情感”。
答案:①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②郭沫若擅长现代自由诗体 ③则多用典故来寄寓情感
5
解析:第二段开头首先提出本段中心句,“毛泽东诗词一个主要的特征是境界博大,此等境界,非他人所及”,据此提取关键信息:毛泽东诗词主要特征是境界博大。然后具体分析这一特征的表现,“首先表现在景象的壮美上”“而且这些看似毫不经意的描写,却又透着纵横万里的大视野,展示出……的磅礴气势”“除此之外,毛泽东诗词的博大境界还体现在藐视一切困难的气魄上”,提取关键信息为:景象壮美、气势磅礴和藐视一切困难的气魄。最后用“心中志向远大,自然诗中境界博大”总结毛泽东诗词境界博大的缘由,提取关键信息“志向远大”。据此表述成句即可。
答案:毛泽东诗词境界博大的特征,表现在景象壮美、气势磅礴和藐视一切困难的气魄三方面,这些源于他远大的志向。
二、阅读提升(22分)
6.
解析:选B。A项,强加因果,在材料一第三段中,“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与“成为……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应该是并列关系,而非因果关系;C项,说法在文中没有依据,材料二只是说当时红军的三大任务之一是“帮助群众建立政权和地方党组织”;D项,说法绝对,“以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艰苦卓绝的英雄故事”是今天的年轻人切身感受长征的一种做法。
7.
解析:选C。C项,“确定未来之路的方向”错误,材料三第二段说的是“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怎么看待来时的路,往往决定了能否走好未来的路”,而选项却把年轻人重走长征路的意义安到此处,且换成了“确定未来之路的方向”,故C项错误。
8.
解析:选B。材料二主要论证的观点是长征精神具有更多的时代意义。B项,“电影《红色往事》重走长征路公益放映万里行活动正式开始”与材料二中长征精神在新时期的时代意义无关。
9.
解析:议论文的论证特点,不仅包括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的使用,也包括论证的结构特点。通读材料二,从以上特点入手分析即可。
答案:①运用比喻论证。在论证长征精神是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时,将“雪山”“草地”“金沙江”“大渡河”比喻成新时期无数个需要面临的挑战,论述了我们绝不能看到困难就畏首畏尾、喊苦喊累。②运用引用论证。引用诗词和名句,增加文章的文学性;引用毛泽东的话,增加论述的可信度。③运用对比论证。文章无论是在提出观点时,还是在中间论述时,时时不忘用80多年前和80多年后进行对比,突出了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④采用总分总结构。开头先提出总论点——长征精神具有更多新的时代意义,然后以坚定理想信念、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依靠人民群众三个分论点进行论述,最后再次总结观点,强调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
10.
解析:由题干中的“结合材料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这一关键信息可知,在答题时,既要考虑到材料本身,又要考虑到自己的生活实际,尤其是和生活理想相结合,做到这两点,答案就比较好写了。
答案:①重走长征路,用脚步与先辈对话,在心底与先辈共鸣,了解红军英雄们的艰辛;②积极主动地组织或参加不同形式的红色教育活动,了解更多的红军故事,从中汲取精神营养,使自己的思想得到升华;③生活中,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不畏首畏尾,不向困难妥协,要勇于直面困难、接受挑战;④坚定理想信念,不断追求,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奋进。(答出任意三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