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9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9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3 15:59: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重视对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的综合培养。本文是一篇语言清新、通俗易懂的文言文,在教学过程中应将“读”贯之全线,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读”中,把握文言文朗读节奏及文言内容。课堂设计上,我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对文本情节有自己的理解感悟。
教材分析:
本文是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文,学习本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本文是一篇浅显易懂、语言质朴清新的文言文,以武陵人探桃花源的行踪贯穿全文,通过对桃花源自然景物、人文风俗的描写,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舒适安逸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劳动人民对连年战乱的无奈,对安定生活的渴望。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已经了解了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要点,懂得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大意。但是,学生在理解文言文思想内容上有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大意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理清行文思路,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主题思想。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大意,掌握文段古今异义词。
2、通过反复诵读,领会文章主题思想。
3、树立对美好生活积极向往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大意,掌握文段古今异义词。
2、通过反复诵读,领会文章主题思想
教学方法:诵读法;角色扮演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我们跟随着武陵渔人进入了桃花源,大家还记得那里的风光吗?能用自己的话回忆一下桃花源的景象吗?
预设1:那里的土地非常平坦宽阔,房屋排列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的植物,环境非常舒适优美。
预设2: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和犬吠声可以互相听到。那里的男男女女穿着打扮和外面世界的人们差不多,在田间自由地劳作。老人和小孩都生活得十分舒适安详。
看来同学们上一节课的学习非常认真,对桃花源已经有了初步的印象!老师好奇,如果大家生活在桃花源,又会是怎样的心情呢?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继续跟随武陵人,到桃花源里一探究竟!
二、读文本,悉内容
1.教师范读:教师范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学生分别圈点勾画出渔人和村民的活动轨迹。
明确:
①渔人的活动轨迹:具答之——便要还家——问今是何世——一一为具言所闻——各复延至其家——停数日——辞去。
②村民的活动的轨迹:见渔人——问所从来——要还家——射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世乱——不知有汉——各复延至其家。
2.学生分角色朗读:男生朗读渔人活动部分,女生朗读村民活动部分。
教师引导:分角色朗读后,引导学生概括这部分主要内容。
预设:这部分主要写力量渔人初到桃花源时与村民互动的情景。
3.学生齐读: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进一步熟悉文本。
(设计意图:这部分设计,主要以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进入文本,将课堂交还学生,引导学生在听读、自主朗读中,概括文段主要内容,以学生读代教师讲,让学生在读中对文本有自己的理解与想象。)
三、穿时空,赏习俗。
1.情境设置:同学们,现在我们选取一名同学扮演小记者,一名同学扮演渔人,其余同学扮演村民,一起时空穿越,走进桃花源。情境为:记者到桃花源见到村民们射酒杀鸡招待渔人,渔人与村民聊得欢快,记者分别对他们进行采访。
要求:学生回答时紧扣文本内容进行拓展,不能脱离文本。
问题1:(采访一位正在准备招待渔人的村民):今天是什么节日呀,我看你们在杀鸡摆酒,村里的人们都十分欢乐地往那边去。
预设:我们桃花源很久没有“外面的人”来了,今天有一位“外面世界”来的捕鱼人到这里做客,我们开心啊,我们要拿出好酒好肉来招待他!你看这些匆匆忙忙赶过去的村民,都是听说他的到来前去打听他!
问题2:(随机采访一位正在和渔人聊天的村民):您是什么时候来到这里的?来了之后有再出去过吗?知道现在是什么朝代了吗?
预设:我们的先祖为了逃避秦朝时期的战乱,带着妻子、儿女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就没有人再出去了,和外面的人断绝了一切往来。
问题3:(采访渔人):你觉得这里的生活和外面的生活有什么不一样吗?村民们的招待还满意吗?
预设:这里的景色优美宜人,村民们都非常热情好客。唉,哪里像外面,常年打战,民不聊生啊!
教师小结:同学们对文本的理解非常到位,能借助课文注释与工具书,翻译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情节的合理拓展与补充,真棒!
2.古今异义探究:大家通过角色扮演,穿越到了东晋时期,大家在扮演过程中有没有发现哪些词语是古今异义词呢?
明确:妻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妻子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困窘、绝望的处境
(设计意图:情境式任务驱动设置,帮助学生们自主理解文章情节,感受桃花源的淳朴民风。)
四、拓资料,探主题。
提问:刚才我们的角色扮演中,渔人说到外面的世界现在战乱不断,民不聊生,那为什么作者不描写一个战争的故事,反而写了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环境优美、民风淳朴的世外桃源呢?结合写作背景,说说作者借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资料补充】: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公元376-396年)。期间,政治极度腐败,统治集团内部生活荒淫,互相倾轧,赋税徭役繁重,战争频发,短短21年就爆发大小战争60场,结果是: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
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杜甫 《羌村:其三》)
预设:作者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其实世外桃源的生活,不仅是陶渊明的追求,更是当时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但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种世外桃源的美好生活只能是一种空想罢了。
(设计意图: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课外资料,对文章的主题进行探究,让学生对文章主题有更深刻理解。)
五、结束语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跟随武陵人进一步走进桃花源,一起感受了这里的淳朴民风,我们知道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其实是寄托了作者、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究竟这样的桃花源会成为更多人的避难所吗?同学们自学课文剩余段落,我们下节课上进行讨论,下课。
六、作业布置
1.自学课文剩余段落,思考,桃花源会成为更多人的避难所吗?
2.将课文第三自然段改写成300字左右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