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二历史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参题前,先将自已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
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
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
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选择性必修2第1一3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孟子强调统治者要重视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墨子认为粮食的生产和储备关系到国家的存
在,孙子主张粮食是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他们思想的共同点是
A.强调农业生产的重要地位
B.都主张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C,普遍对民生问题进行关注
D.认为农业生产应为战争服务
2.“土豆变成了欧洲大部分地区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食物,就和它们在安第斯山区的角色一样。
…在土豆种植国,常常发生的饥荒几乎消失了,一条长达2000英里的种植带从西边的爱尔
兰一直延伸到了东边俄罗斯的乌拉尔山脉。”由此可知,土豆的种植推广
:期
A.推动了欧亚作物在美洲传播
B.维持了欧洲庄园经济的地位
C,解决了世界的粮食安全问题
D.改变了欧洲国家的粮食结构
3.杰里·本特利在《简明新全球史》一书中指出:1500年,亚欧大陆从黑死病的折磨中复苏,人
口约为4,25亿。到1600年,人口达到5.45亿,1800年人口突破9亿,人口的增加大部分要
归功于由全球交流带来的饮食营养的改善。材料反映了
A.工业革命推动人口增加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全球贸易体系有序发展
D.物种交流推动社会进步
4,“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据考证,古人将寒冰和荔枝一起放人带有隔温夹层的木
箱中,快马加鞭又全程“低温”地进行运输,算得上是较早的“冷链”系统。由此可知
A,生活催生冷链物流
B.物种交流受到重视
C.长途贩运发展迅速
D.茶马古道开始兴盛
【高二历史第1页(共6页)】
24331B
5.1979年至2013年,我国化把用量由1千多万吨增加到近6千万吨。目前,我国农作物的亩
均化肥用量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针对以上问题,我国提出了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的目标。这
说明我国
A.农用化肥使用步发达国家后尘
B.农业科技现代化水平后来居上
C.注重兼顾农业科技和食物安全
D.大力提倡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亚
6.战国时期,铁制兵器较为罕见,大多数只限于楚地。到西汉时期,铁制的长剑,长矛、环首大刀
不仅能够被生产出来,而且如灯、釜、炉、剪等铁制生活器皿和杂用工具,都已被广泛使用。这
一变化反映出西汉时期
A.铁器生产趋向生活化
B.冶铁技术水平的进步
℃.政府重视铁器的普及
D.社会对铁器要求提高
7.治炼金属是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古人用锻打的方式制作小型金属器具时,使用的工具
包括用来熔化金属原料的土炉、对金属原料进行打击的锤、磨平金属的锉等。这一现象主要
反映了
A.金属治炼的工具复杂多样
B.古代手工业生产力水平高
C.形成了完整的手工业分工
D.中国古代手工业领先世界
8.在18世纪的英国手工工场里,每一件成品的生产过程都被分解成许多细小、单一操作的工
序。如每织1尺布,平均需要14道工序;生产1枚小小的胸针,则需要18道工序。这表明
A.工业生产操作日趋复杂化
B.手工工场专业化程度提高
C,提高生产效率变得非常紧迫
D.实现机器大生产已为时不远
9.1816年,英国棉纺织厂女工和童工的每日劳动时间长达14一18小时、其间用餐时间只有40
分钟,劳动时间向夜晚不断延伸,还出现了轮班工作和“三班制“劳动方式。在引擎的轰鸣声
中,工人忙碌而不停息。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工厂制度的出现阻碍了女性解放
B.机器生产使工业结构发生根本变革
C.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社会分化
D.蒸汽时代手工工人的生活境遇恶劣
10.二战后航天技术有了飞速发展: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
苏联第一艘载人飞船飞人太空,1969年美国航天员第一次登上月球,1970年中国“东方红一
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71年苏联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空间站。这表明
A.航天技术是现代科技的中心
B,中国航天科技水平遥遥领先
C,航天技术领域国际竞争激烈
D.发达国家才能发展航天技术
11.新冠肺炎疫情中,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虽然尚处于初期探索应用阶段,但它们在疫情分析、
图像识别,体温监测、病毒检测、辅助诊疗等诸多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这说明
A.信息技术改变了社会发展的趋势
B.人工智能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
C.现代科技是控制疫病传播的关键
D.科技推动医疗机构职能的转变
【高二历史第2页(共6页)】
24331B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二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A三位思想家的理论中都涉及到了粮食,都强调农业生产的重要地位,A项正确:重衣抑商政策在材料中
并不是共同点,而且没有体现出抑商,排除B项:重视粮食不等于普遍关注民生,排除C项:D项仅仅与孙子
主张相符,排除D项。
2.D根据材料可知,土豆成为欧洲大部分地区不可或缺的食物,种植土豆的国家几乎不会发生饥荒,说明土
豆的种植缓解了世纪的粮食问题,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粮食结构,D项正确:推动欧亚作物在美
洲传播的是新航路的开辟,排除A项:维持了欧洲庄园经济的地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解决了世
界的粮食安全问题,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3.D根据材料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促进全球间的物种交换和人口的迁移,世界各大洲之间的物种的交流,提
高了人们的饮食和营养,推动人口的增加,D项正确;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后期,排除A项:资本主义世
界市场形成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B项:全球贸易体系是在20世纪40年代形成,排除C项
4,A根据“古人将塞冰和荔枝一起放入带有隔温夹层的木箱中”可得出人类对生活的需要催生了冷链物流的
产生,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物种交流,排除B项:材料强调物品的保鲜,而不是强调长途贩运发展迅速,排
除C项,“开始”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
5.C根据材料,我国提出在保证农作物产量的同时,降低化肥施用量,所以体现了注重兼顾农业科技和食物安
全,C项正确:根据材料“农作物的亩均化肥用量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可知世界上部分国家化肥施用量低,
但不知发达国家的化肥使用情况,不能得出中国农用化肥使用步发达国家后尘,排除A项:材料只是提出了
目标,不能体现农业科技现代化水平后来居上,排除B项:根据材料提出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目标,没有涉及大
力提侣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业,排除D项。
6.B材料信息显示,西汉时期铁器不仅在军事上而且在生活上也被使用,这说明西汉时期治铁技术水平的进
步和提高,B项正确:铁器工具被用于社会生活不意味着其生产有生活化趋势,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显示政
府对铁器普及重视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显示社会对铁器要求提高的信息,排除D项。
7.B从材料中可知,中国古代在锻造小型金屈器具时,工具复杂多样,本质反映古代手工业生产力水平较高,
B项正确:A项是材料展示的现象,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排除:从材料中无法得出形成完整的手工业分工,
排除C项:从材料中无法直接得出中国古代手工业领先世界,排除D项。
8.D由材料“每一件成品的生产过程都被分解成许多细小、单一操作的工序。如每织1尺布,平均需要14道
工序:生产1枚小小的胸针,则需要18道工序”可知,生产的工序多,生产劳动的技术性相对被降低,操作变
得简单化,降低了操作难度的简单劳动使得机器可以胜任更多的生产岗位,机器生产应运而生,D项正确:材
料涉及的是分工的复杂,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专业化程度是否提高,排除B项:分工的复杂不代表生产效
率不高,排除C项
9.C18世纪后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生产方式的转变催生了工厂制的出现,在
工厂生产中,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想方设法的剥削工人,延长工作时间,根据所学可推知这将会导致
社会贫富分化,出现阶级对立,C项正确:工业苹命推动女性的解放,排除A项:工业结构的变动是指轻,重工
业所占的比重变化,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项:蒸汽时代普遍采取机器大生产,而不是手工劳动,排除D项。
10.C根据材料可知,二战后,苏联、美国和中国等国在航天技术领域竞争激烈,推动了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
C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航天技术是现代科技的中心,排除A项;当时航天科技水平遥遥领先的是美苏两
国,排除B项,中国不是发达国家,也发展了航天技术,排除D项。
11.B依据材料“但它们在疫情分析、图像识别、体温监测、病毒检测、辅助诊疗等诸多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
用。”可以看出人工智能的发展,为新冠疫情所产生的问题作出了贡献,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B项正确;信
息技术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影响,排除A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医疗机构的转变,排
除D项。
12.D明代正德年间烧制出刻有阿拉伯文,波斯文的盘子,反映出当时中国与阿拉伯和波斯之间存在经济文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2433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