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优等生高考生物30天冲刺大闯关:专题03 物质的输入和输出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年优等生高考生物30天冲刺大闯关:专题03 物质的输入和输出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5-05-07 16:31:15

文档简介

专题03 物质的输入和输出
【明确考纲·把握考情】
Ⅰ:对所列知识点要知道其含义,能够在试题所给予的相对简单的情境中识别和使用它们。
Ⅱ:理解所列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较复杂的情境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
考纲要求
两年高考
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 Ⅱ
2014海南3、4、2014江苏15、2014山东1、2014北京3、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4、2014安徽2、2014浙江1、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4、2013浙江,2、新课标全国Ⅰ,3、江苏,27、天津,3;2012广东,1、海南,11、北京,31(1)(3)、安徽,3、浙江,1
【名师综述·把握规律】
物质的输入和输出在必修模块中直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微观上可联系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宏观上可联系生物的内环境,甚至牵扯到生物的遗传变异的相关内容。本专题内容考查结合点多,对题目中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对不同专题之间的综合要求高。主要考查几种常见的方式(渗透作用、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胞吞胞吐)的判定、特点及影响因素;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主要涉及对渗透作用的理解、渗透过程的分析、拓展及应用、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以及由此引进的质壁分离及复原,应注意构建知识框架,实现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容易对渗透作用中的水分运输方向理解不透,渗透平衡后半透膜两侧浓度差是否存在理解不透,误认为浓度差是质量分数浓度差,对质壁分离的概念及发生条件理解不到位,常见物质出入细胞膜的具体方式混淆不清,对基本概念内涵没有深入理解。通过对渗透作用、物质出入细胞方式、质壁分离的概念内涵的理解,列表比较物质出入细胞的信息特征,回忆相应物质出入细胞的典型特征,或用概念图对细胞出入细胞方式进行比较,分析列举影响节点的内因和外因,从文字或图解背景中找出关键信息,如是否消耗能量,是否需要载体,是否逆浓度运输,是大分子还是小分子,再掌握特殊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即可,如神经递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等。应根据现象提出问题、分析大批量、归纳概念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类比,培养解读图表的能力,探索使用图表描述生理活动的方法。应结合渗透装置分析成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细化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的实验;结合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运用表格的方式,加深对不同物质运输方式的理解。【出处:21教育名师】
1.从考查内容上看,考查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渗透作用原理及应用、判断细胞的死活、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的拓展和应用、影响物质运输的因素及其实验探究。
2.从考查角度上看,以选择题、简答题或实验题的形式考查物质出入细胞方式,采用实验题的形式考查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采用选择题和实验题的形式考查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3.从命题趋势上看,本专题高频考点主要集中在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和渗透作用原理及应用等方面。预计2015年的高考依托物质运输模型及相关实例分析,考查渗透作用原理、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以及影响物质的运输因素。
【基础知识考查点】
1.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的实验设计、具体体现,选择透过性的概念、原因、根本原因。
2.渗透作用的实验设计、分析及具体应用。原浓度高的一侧液面高度高,浓度仍高。
3.植物细胞渗透失水和吸水的实验材料选择、外界溶液的要求,质壁分离过程中分离的起始位置、细胞液颜色、浓度(渗透压)大小、吸水力强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之间充满的液体;如何复原或自动复原。
4.物质进出细胞方式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不同,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从浓度、载体、能量(氧气浓度)、酶的数量等各个方面如何加以分析及相应图像的识别。
5.胞吐、胞吞进入细胞方式的特点、具体实例。
【析考题·明考向】
1.(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T4)下列关于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与白色花瓣相比,采用红色花瓣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B.用黑藻叶片进行实验时,叶绿体的存在会干扰实验现象的观察
C.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
D.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液泡中有色素,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2.(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T4)将某植物的花冠切成大小和形状相同的细条,分为a、b、c、d、e和f组(每组的细条数相等),取上述6组细条分别置于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浸泡相同时间后测量各组花冠细条的长度,结果如图所示。假如蔗糖溶液与花冠细胞之间只有水分交换,则 (  )
A.实验后,a组液泡中的溶质浓度比b组的高
B.浸泡导致f组细胞中液泡的失水量小于b组的
C.a组细胞在蔗糖溶液中失水或吸水所耗ATP大于b组
D.使细条在浸泡前后长度不变的蔗糖浓度介于0.4~0.5 mol·L-1之间
3.(2014·海南高考·T3)下列过程中,不依赖膜蛋白的是 (  )
A.CO2进出肺泡上皮细胞
B.静息电位形成中K+从细胞内到细胞外
C.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Na+从细胞外到细胞内
D.水盐调节过程中,肾小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重吸收
4.(2014·安徽高考·T2)如图为氨基酸和Na+进出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示意图。下表选项中正确的是 (  )
选项
管腔中氨基酸
→上皮细胞
管腔中Na+→
上皮细胞
上皮细胞中氨
基酸→组织液
A
主动运输
被动运输
主动运输
B
被动运输
被动运输
被动运输
C[
被动运输
主动运输
被动运输
D
主动运输
被动运输
被动运输
5.(2014·海南高考·T4)关于植物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植物根系吸收各种矿质元素离子的速率相同
B.土壤温度不影响植物根系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
C.植物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主要依靠渗透作用
D.植物根细胞能逆浓度梯度吸收土壤中的矿质元素离子
6.(2014·江苏高考·T15)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对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临时装片进行了三次观察(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2-1-c-n-j-y
A.第一次观察时容易看到紫色大液泡和较大的无色细胞质基质区域
B.第二次观察时可以发现细胞质壁分离首先发生在细胞的角隅处
C.吸水纸的主要作用是吸除滴管滴加的多余液体,以免污染镜头
D.为了节约实验时间,通常可以省略第一次显微观察步骤
7. (2014·山东高考·T1)有关细胞内囊泡运输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细胞核内的RNA通过囊泡运输到细胞质 B.蛋白质类激素经囊泡运输分泌到细胞外
C.细胞器之间都能通过囊泡进行物质运输 D.囊泡运输依赖膜的流动性且不消耗能量
8.(2014·北京高考·T3)比较生物膜和人工膜(双层磷脂)对多种物质的通透性,结果如下图。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21*cnjy*com
A.生物膜上存在协助H2O通过的物质
B.生物膜对K+、Na+、Cl-的通透具有选择性
C.离子以易化(协助)扩散方式通过人工膜
D.分子的大小影响其通过人工膜的扩散速率
9. (2014·浙江高考·T1)下列关于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被细胞胞吞的一定是固体物质
B.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属于易化扩散
C.通过载体蛋白的物质转运属于主动转运
D.胞吐过程一定会发生分泌泡与质膜(细胞膜)的融合
10. (2013?福建高考?T2)为探究茉莉酸(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离体培养的成熟胡杨细胞质壁分离的影响,将细胞分别移至不同的培养液中继续培养3天,结果如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组别
培养液中另添加的成分
结果
NaCl
茉莉酸

+
-
部分细胞质壁分离

+
+
细胞正常,无质壁分离

-
-
细胞正常,无质壁分离
注:“+”表示有添加,添加后NaCl浓度为100 mmol?L-1,茉莉酸浓度为10-3mg?L-1;“-”表示无添加
A.胡杨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和失水
B.质壁分离的胡杨细胞液泡体积变小
C.NaCl为自变量,茉莉酸为因变量
D.茉莉酸对NaCl引起的胡杨细胞质壁分离有抑制作用
11.(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T3)关于植物细胞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吸收所需矿质元素离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2·1·c·n·j·y
A.吸收不同矿质元素离子的速率都相同
B.低温不影响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速率
C.主动运输矿质元素离子的过程只发生在活细胞中
D.叶肉细胞不能以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矿质元素离子
12. (2012·安徽高考·T2)蛙的神经元内、外Na+浓度分别是15 mmol/L 和120 mmol/L。在膜电位由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过程中有Na+流入细胞,膜电位恢复过程中有Na+排出细胞。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Na+流入是被动运输,排出是主动运输
B.Na+流入是主动运输,排出是被动运输
C.Na+流入和排出都是被动运输
D.Na+流入和排出都是主动运输
13.(8分)(2013·江苏高考·T27)下图为研究渗透作用的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漏斗内溶液(S1)和漏斗外溶液(S2)为两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漏斗内外起始液面一致。渗透平衡时的液面差为Δh,此时S1和S2浓度大小关系为 。【来源:21cnj*y.co*m】
(2)图中半透膜模拟的是成熟植物细胞中的    ,两者在物质透过功能上的差异是  。
(3)为进一步探究两种膜的特性,某兴趣小组做了以下实验。
实验材料:紫色洋葱。
实验器具:如图所示的渗透装置(不含溶液),光学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刀片,吸水纸,擦镜纸,滴管,记号笔等。
实验试剂:蒸馏水,0.3 g/mL的蔗糖溶液和与其等渗的KNO3溶液。
部分实验步骤和结果如下:
①选两套渗透装置,标上代号X和Y。在两个烧杯里均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分别在装置X和Y的漏斗内加入适量的蔗糖溶液和KNO3溶液,均调节漏斗内外液面高度一致。渗透平衡时出现液面差的装置有      (填代号)。
②选两片洁净的载玻片,      ,在载玻片中央分别滴加      ,制作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临时装片并分别观察装片中细胞的初始状态。
③观察临时装片中浸润在所提供的蔗糖溶液和KNO3溶液中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发生的变化,两者都能出现的现象是  。www.21-cn-jy.com
(4)上述实验中最能体现两种膜功能差异的实验现象是       。
【名题集训·决胜高考】
1.(2015届广西桂林十八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将三种洋葱鳞片叶表皮放在相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制成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右图不同状态的细胞图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乙、丙细胞的变化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B.图中甲细胞细胞液浓度不一定和外界溶液浓度相等
C.这3个细胞原来细胞液浓度的高低关系是丙<乙<甲
D.若将这三种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放在不同浓度的硝酸钾溶液中,均能观察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2.(2015届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将小鼠红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KNO3 溶液中,红细胞体积随时间变化如下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KNO3 溶液的起始渗透压小于红细胞内液的起始渗透压
B.与B点相比,A点对应时刻红细胞内液的渗透压较大
C.AB段失水使红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大于KNO3 溶液,从而出现BC段的变化
D.B点对应的时刻,KNO3 溶液与红细胞内液的渗透压相等
3.(2015届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高三第一次月考)成熟植物细胞的主要吸水方式是渗透吸水。某兴趣小组为研究渗透吸水做了一个实验,该实验的简易渗透吸水装置如图甲所示,图甲中液面上升的高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一成熟植物细胞被放在某外界溶液中发生的一种状态(此时细胞有活性)如图丙所示。请判断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由图甲中漏斗液面上升可知,实验伊始b侧液体的浓度大于a侧的
B.由图乙可知图甲中漏斗里溶液的吸水速率在下降
C.图丙中相当于图甲中c结构的是③④⑤
D.把图丙所示状态的细胞放在清水中,会发生质壁分离
4.(2015届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第一次联考试卷)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对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临时装片进行了三次连续观察(如下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第一次观察时容易看到紫色大液泡和较大的无色细胞质基质区域
B.第二次观察前滴管中滴加的液体是清水
C.第三次观察前用滴管滴加液体时,不能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进行,以防污染镜头
D.在低倍镜下就可看到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
5.(2015重庆七中模拟)将完全相同的两个植物细胞分别放置在A、B溶液中,对细胞失水量进行统计后绘制出如下曲线。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21*cnjy*com
A.选取植物根尖分生区的细胞作为实验材料较为适宜
B.若B溶液的浓度稍增大,则曲线的变化可能为a点上升,b点左移
C.在0—4 min内,两条曲线的差异不可能是细胞内外物质浓度差导致的
D.图中放入A、B溶液的细胞质壁分离后放入清水中有可能都复原
6.(2014-2015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检测生物试卷)以紫色洋葱鳞叶为材料进行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原生质层长度和细胞长度分别用X和Y表示(如图),在处理时间相同的前提下
A.同一细胞用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小,则紫色越浅
B.同一细胞用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大,则所用蔗糖溶液浓度越高
C.不同细胞用相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小,则越易复原
D.不同细胞用相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大,则细胞的正常细胞液浓度越高
7.(2015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下图A为两个渗透装置,溶液a、b为不等浓度的同种溶液,且a溶液浓度A.图A中装置2的液面一段时间后会高于装置1的液面
B.图B中的5、4、6相当于图A中的2
C.若图B所示为某农作物根毛细胞,此时应及时灌溉
D.图B中的7与图A中的2通透性不同
8.(2015届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很多人认为把水果或蔬菜放在清水中浸泡可以有效除去水果或蔬菜表面的残留农药。为探究此种处理方法的正确性,某生物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取相同的青菜各1 kg作为样本,并对其用不同方法进行处理,结果如下:
实验二:取相同的青菜500 g,并将其浸入一定量纯水中,每隔一段时间,取出一小片菜叶,测定其细胞的细胞液浓度,所得数据可绘出如下曲线。研究表明,植物细胞既可以吸收水也可以吸收可溶性农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版权所有:21教育】
A.在实验一中,甲、乙两组对照可以说明青菜的残留农药经纯水冲洗可以去掉一部分
B.实验一丁组农药残留量比丙组农药残留量多,最可能的原因是农药分子溶于水后又被植物细胞吸收
C.在实验二中,在AB段,细胞对水分子的吸收速率大于对农药分子的吸收速率,在BC段,细胞对农药分子的吸收速率大于对水分子的吸收速率
D.综合上述分析,植物细胞吸收水分和吸收可溶性农药应为同一过程
9.(2015届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高三第一次月考)用相同的培养液培养水稻和番茄幼苗,一段时间后,测定培养液中各种离子的浓度,结果如图1所示。图2表示植物根细胞对离子的吸收速率与氧气浓度之间的关系。据图不能体现的信息是
A.由图2可知,植物根细胞吸收离子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B.由图1可知,水稻对SiO32-需求量最大,番茄对SiO32-需求量最小
C.图1水稻培养液里的Mg2+浓度高于初始浓度,说明水稻不吸收Mg2+
D.图2中a点,离子吸收速率很低主要是受能量供应的限制
10.(2015届江西省师大附中高三10月月考)将相同的洋葱表皮细胞分别放置在不同浓度的物质M溶液中,并测定洋葱表皮细胞吸收M的速率,结果如右图。对结果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
A.细胞吸收M的方式为自由扩散
B.细胞吸收M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C.细胞吸收M需载体蛋白的参与
D.细胞吸收M所需能量供应不足
11.(2015届山东省师大附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体内红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不同
B.叶肉细胞中的CO2进入叶绿体和排出细胞外的方式完全相同
C.将人体红细胞置于等渗溶液中,几乎无水分子进出细胞
D.海带细胞通过主动运输积累I—等溶质,通常不会在海水中发生质壁分离
12.(2015届浙江省台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统练)下图中曲线a、b表示物质跨膜运输的两种方式,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www-2-1-cnjy-com
A.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不能通过方式a运输
B.与方式a有关的载体蛋白覆盖于细胞膜表面
C.方式b的最大转运速率与载体蛋白数量有关
D.抑制细胞呼吸对方式a和b的转运速率均有影响
13.(2015届河南省十所名校高三11月第二次联考生物试卷)下图所示为细胞对物质吸收的两种方式,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A.图甲方式—定伴随着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
B.图乙所示方式保证了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需要
C.抑制线粒体的功能对图乙方式有所影响
D.同一物质进入不同细胞的方式一定相同
14.(2015届浙江省高三第一次五校联考生物试卷)钠钾泵是一种转运蛋白,面向细胞质一侧有一个ATP结合位点和三个钠离子结合位点,面向细胞外侧有两个钾离子结合位点。利用ATP供能,实现钠钾离子的逆浓度转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通过该转运蛋白转运钠钾离子的方式为主动转运
B.该转运蛋白在转运过程中会发生可逆的形变
C.该过程为动作电位的产生积累了离子浓度差
D.转运过程不可能造成质膜内外产生电位差
15.([学易大联考]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浙江卷)生物)如图甲、乙分别表示甲、乙两种物质跨膜转运的方式。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图甲可表示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
B.图乙表示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吸收物质乙
C.去除细胞膜中的蛋白质对物质甲、乙的运输均有影响
D.甲、乙两种物质均为细胞代谢所需的营养物质
16.(2015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高三12月统考生物试卷)把蚕豆植株放在湿润的空气中照光一段时间后,取蚕豆叶下表皮制作临时装片,先在清水中观察,然后用0.3g/mL蔗糖溶液取代清水,继续观察,结果如下图所示。对此现象的推断最合理的是( )21教育网
A.清水中的保卫细胞因失水导致气孔开放
B.蔗糖进入保卫细胞后,细胞吸水导致气孔关闭
C.清水中的保卫细胞很快出现质壁分离自动复原
D.蔗糖溶液中的保卫细胞因失水导致气孔关闭
17.(2015届浙江省衢州市五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卷)下面三幅图展示的是细胞内物质运输的几种方式,据图分析,相关叙述正确是( )21·cn·jy·com

①图一中物质的运输经过了两层膜,而图二、图三中的④⑤没有通过膜
②图一中的a、e,图二,图三中的④⑤几种物质运输方式都需要消耗ATP
③三幅图中展示的物质运输方式都需要依赖于膜的流动性,都涉及膜成分的更新
④图二中的f可以是乙酰胆碱、抗体或是消化酶。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
⑤图三中的④是RNA, ⑤是蛋白质
A.②③④ B.②④⑤ C.①②③④ D.②④
18.(2015成都模拟)“Na+—K+泵”是细胞膜上的一种重要载体,也是能催化ATP水解的酶。该泵每消耗1分子的ATP就逆浓度梯度将3分子的Na+泵出细胞外,同时将2分子的K+泵入细胞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Na+—K+泵”水解ATP时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
B.“Na+—K+泵”转运K+的方式与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相同
C.“Na+—K+泵”被破坏后的细胞膜允许K+自由通过磷脂分子层
D.“Na+—K+泵”正常工作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体积和静息电位
19.(2015岳阳一模)下图是分别以紫色洋葱的鳞片叶、根尖细胞和正常叶为材料进行实验得到的现象或结果,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细胞正处于图1所示状态,则B处溶液浓度一定小于A处
B.图2中,与C相比,D细胞中染色体数和染色体组数都加倍
C.若秋天做色素提取与分离实验,可能只分离到色素带1和2
D.能发生图1生理现象的洋葱细胞一般不能发生图2所示现象
20.(2015届江西省赣州市高三上学期十二县(市)期中联考)下列有关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判断正确的是 ( )
A. 依据跨膜的层数,跨膜层数为0的就是胞吞或胞吐
B. 依据物质浓度梯度,只要顺浓度梯度的运输就是自由扩散
C. 依据是否需要载体,需要载体的运输就是被动运输
D. 依据是否消耗能量,只要运输过程中耗能的就是主动运输
21.(2015届江苏省盐城中学高三10月月考)如图表示渗透作用的装置,其中半透膜为膀胱膜,请思考下列问题:
注:图1、3溶液A、B、a、b浓度分别用MA、MB、Ma、Mb表示,图2、4分别表示一段时间后,液面上升的高度为h1、h2。葡萄糖能透过半透膜,蔗糖不能通过半透膜。
(1)如果A为清水,a为30%的葡萄糖溶液。则图1漏斗中的液面 。如果B为清水,b为30%的蔗糖溶液,则图3 中的液面 。
(2)如果A、B、a、b均为蔗糖溶液,且MA>MB、Ma=Mb>MA,达到平衡后,h1 h2,两个漏斗内溶液浓度大小为Ma Mb。
(3)如果A、B、a、b均为某种物质,且MA=MB、Ma=Mb,则达平衡后h1=h2,如果在a、b中分别加入两种不同的物质(微量,直接影响溶液的浓度),发现h1上升,而h2下降。那么在a、b中加入的物质最可能是 、 。 (选水解酶或聚合酶)
22.(2015届广东省深圳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五校联考)图甲、乙是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①~⑩表示细胞的各结构,D表示某种物质;丙图表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a、b、c、d表示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A、B、C表示细胞膜的成分或结构。请据图分析:

(1)甲、乙两种细胞表示植物细胞的是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细胞器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但未在甲、乙两图中标出,该细胞器为________。
(3)若甲图中D表示某种蛋白质,则与其合成加工分泌有关的膜性细胞器为_______(填序号)。该物质分泌出细胞的方式是____________,这主要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__的功能。
(4)若丙图表示正常人的细胞膜,癌细胞的细胞膜与其相比含量减少的是图中的_____(填序号)。图中a~d可以代表钙离子进入细胞方式的是_______,若用某种化学药品处理此细胞,发现细胞吸收钙离子数量明显减少,但对其它物质吸收没有影响,说明受化学药品影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2015届黑龙江省哈三中高三第一次模拟测试()下图1是人甲状腺细胞摄取原料合成甲状腺球蛋白的基本过程,图2表示两种跨膜运输方式,请据图回答问题:


(1)细胞内的碘浓度远远高于血浆中碘浓度,这表明图1中a过程跨膜运输的方式是_________,该过程中需要细胞提供能量吗? 。
(2)图2中,跨膜运输方式甲是 ,乙是 ,苯进出细胞的方式一般是图2中的_______。若对离体的心肌细胞使用某种毒素,结果Mg2+的吸收显著减少,而Ca2+、K+、C6H12O6等物质的吸收没有受到影响,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甘油、胆固醇等能很容易的通过细胞膜,主要与细胞膜中含有______有关。
(4)木糖为五碳糖,但是细胞膜能转运葡萄糖,却不能转运木糖,这表明细胞膜具有的特性是_______________。
(5)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说明细胞膜具有的特点是___________。
24.(2015届重庆市第七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Ⅰ.请据题回答以下问题:
(1)科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将番茄培养在含Mg2+、Ca2+和SiO44-的培养液中,一段时间后,测定培养液中这三种离子的浓度如图1。营养液中的无机盐离子通过 方式进入番茄细胞内,吸收结果表明番茄对SiO44-的吸收较少,而对另外离子的吸收较多,这一差异与根细胞膜上 有关。
(2)如图2表示番茄叶肉细胞内部分代谢过程,甲~丁表示物质,①~⑤表示过程。 ①~⑤表示的过程中能够为番茄细胞吸收K+、NO3-等矿质离子提供ATP的过程包括 (填数字标号)。
(3)番茄有氧呼吸(以葡萄糖为呼吸底物)产生的[H]来自化合物 。
(4)如图所示为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光照强度对水绵光合作用强度影响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图3,溶液A可维持C02浓度恒定)和实验结果(图4)。整个实验在25℃恒温环境中进行,实验过程水绵呼吸作用强度不变。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21cnjy.com
①本实验中25℃恒温属于 变量。
②当测定图4中A点数据时,图3装置的处理方式为 。
③若将培养皿中水绵的量增加一倍再进行实验,则B点位置将会 ;若向培养皿中加入好氧细菌再进行实验,则B点位置将会 。(本小题选填“左移”、“右移”或“不变”)
Ⅱ.酵母菌的线粒体在饥饿和光照等条件下会损伤,线粒体产生的一种外膜蛋白可以引起其发生特异性的“自噬”现象。线粒体外会出现双层膜(图中①)而成为“自噬体”,与溶酶体结合形成“自噬溶酶体”(如下图)。请回答:
(1)为观察正常细胞中的线粒体,可用 进行染色。
(2)线粒体内膜结构的基本支架是 。
(3)如果人的精子中线粒体基因发生了突变,这种变异一般 (答“能”或“不能”)遗传给后代。
(4)为了研究小鼠在接受大肠杆菌碱性磷酸酶(AKP)刺激后其体内抗体水平的变化,提取大肠杆菌AKP,注射到小白鼠腹腔内,进行第一次免疫。一段时间后,检测到抗体水平达到峰值。在这个过程中, 细胞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的 细胞并产生大量抗体。
25.(山东省滕州市二中新校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以下是一个测定某植物细胞液浓度的实验:
说明:若a管溶液浓度上升,蓝色液滴将在b管的无色溶液中下沉;反之蓝色液滴将上浮;若a管溶液浓度不变,蓝色液滴将均匀扩散。
实验结果如下表:
组别
a1、b1
a2、b2
a3、b3
a4、b4
a5、b5
a6、b6
蔗糖溶液浓度
0.125M
0.025M
0.05M
0.1M
0.2M
0.4M
液滴沉浮情况
下沉
微下沉
均匀扩散
微上浮
上浮
明显上浮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的原理是: ,这种变化可通过蓝色液滴的浮沉反映出来。
(2)本实验的结论是:
(3)本实验不同组别间的自变量是 ,因变量是 。
(4)若在某组a试管中的植物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现象,则在第③步操作中,将发现蓝色液滴 。
(5)在操作正确情况下,若发现在所有的组别中蓝色液滴都上浮,则实验应该如何改进? 。
专题03 物质的输入和输出
【明确考纲·把握考情】
Ⅰ:对所列知识点要知道其含义,能够在试题所给予的相对简单的情境中识别和使用它们。
Ⅱ:理解所列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较复杂的情境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
考纲要求
两年高考
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 Ⅱ
2014海南3、4、2014江苏15、2014山东1、2014北京3、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4、2014安徽2、2014浙江1、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4、2013浙江,2、新课标全国Ⅰ,3、江苏,27、天津,3;2012广东,1、海南,11、北京,31(1)(3)、安徽,3、浙江,1
【名师综述·把握规律】
物质的输入和输出在必修模块中直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微观上可联系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宏观上可联系生物的内环境,甚至牵扯到生物的遗传变异的相关内容。本专题内容考查结合点多,对题目中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对不同专题之间的综合要求高。主要考查几种常见的方式(渗透作用、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胞吞胞吐)的判定、特点及影响因素;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主要涉及对渗透作用的理解、渗透过程的分析、拓展及应用、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以及由此引进的质壁分离及复原,应注意构建知识框架,实现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容易对渗透作用中的水分运输方向理解不透,渗透平衡后半透膜两侧浓度差是否存在理解不透,误认为浓度差是质量分数浓度差,对质壁分离的概念及发生条件理解不到位,常见物质出入细胞膜的具体方式混淆不清,对基本概念内涵没有深入理解。通过对渗透作用、物质出入细胞方式、质壁分离的概念内涵的理解,列表比较物质出入细胞的信息特征,回忆相应物质出入细胞的典型特征,或用概念图对细胞出入细胞方式进行比较,分析列举影响节点的内因和外因,从文字或图解背景中找出关键信息,如是否消耗能量,是否需要载体,是否逆浓度运输,是大分子还是小分子,再掌握特殊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即可,如神经递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等。应根据现象提出问题、分析大批量、归纳概念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类比,培养解读图表的能力,探索使用图表描述生理活动的方法。应结合渗透装置分析成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细化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的实验;结合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运用表格的方式,加深对不同物质运输方式的理解。
1.从考查内容上看,考查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渗透作用原理及应用、判断细胞的死活、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的拓展和应用、影响物质运输的因素及其实验探究。
2.从考查角度上看,以选择题、简答题或实验题的形式考查物质出入细胞方式,采用实验题的形式考查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采用选择题和实验题的形式考查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3.从命题趋势上看,本专题高频考点主要集中在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和渗透作用原理及应用等方面。预计2015年的高考依托物质运输模型及相关实例分析,考查渗透作用原理、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以及影响物质的运输因素。
【基础知识考查点】
1.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的实验设计、具体体现,选择透过性的概念、原因、根本原因。
2.渗透作用的实验设计、分析及具体应用。原浓度高的一侧液面高度高,浓度仍高。
3.植物细胞渗透失水和吸水的实验材料选择、外界溶液的要求,质壁分离过程中分离的起始位置、细胞液颜色、浓度(渗透压)大小、吸水力强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之间充满的液体;如何复原或自动复原。
4.物质进出细胞方式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不同,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从浓度、载体、能量(氧气浓度)、酶的数量等各个方面如何加以分析及相应图像的识别。
5.胞吐、胞吞进入细胞方式的特点、具体实例。
【析考题·明考向】
1.(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T4)下列关于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与白色花瓣相比,采用红色花瓣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B.用黑藻叶片进行实验时,叶绿体的存在会干扰实验现象的观察
C.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
D.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液泡中有色素,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答案】B
【解题指南】(1)关键知识: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原理、实验材料的颜色与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关系。
(2)隐含信息:液泡内细胞液的颜色和细胞质中叶绿体的颜色有利于观察质壁分离现象。
2.(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T4)将某植物的花冠切成大小和形状相同的细条,分为a、b、c、d、e和f组(每组的细条数相等),取上述6组细条分别置于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浸泡相同时间后测量各组花冠细条的长度,结果如图所示。假如蔗糖溶液与花冠细胞之间只有水分交换,则 (  )
A.实验后,a组液泡中的溶质浓度比b组的高
B.浸泡导致f组细胞中液泡的失水量小于b组的
C.a组细胞在蔗糖溶液中失水或吸水所耗ATP大于b组
D.使细条在浸泡前后长度不变的蔗糖浓度介于0.4~0.5 mol·L-1之间
【答案】D
【解题指南】(1)题干关键词:“花冠切成大小和形状相同的细条”“置于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浸泡相同时间” “只有水分交换”。
(2)图示信息:蔗糖溶液浓度不同,浸泡在其中的植物的花冠细条长度不同,是细胞发生渗透作用吸水膨胀或失水皱缩的缘故。
3.(2014·海南高考·T3)下列过程中,不依赖膜蛋白的是 (  )
A.CO2进出肺泡上皮细胞
B.静息电位形成中K+从细胞内到细胞外
C.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Na+从细胞外到细胞内
D.水盐调节过程中,肾小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重吸收
【答案】A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A项中,CO2进出肺泡上皮细胞为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故A项正确。B项中,神经细胞膜内比膜外K+浓度高,静息电位形成时K+外流,需要载体蛋白,不需要消耗能量,为协助扩散,故B项错。C项中,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会产生兴奋,由静息电位变成动作电位,此时Na+内流需要载体蛋白,不需要消耗能量,为协助扩散,故C项错。D项中,肾小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重吸收需要水分子通道蛋白参与,故D项错。
【解题指南】(1)题干关键词:“不依赖膜蛋白”。
(2)隐含信息:跨膜运输的机理、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
(3)关键知识: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4.(2014·安徽高考·T2)如图为氨基酸和Na+进出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示意图。下表选项中正确的是 (  )
选项
管腔中氨基酸
→上皮细胞
管腔中Na+→
上皮细胞
上皮细胞中氨
基酸→组织液
A
主动运输
被动运输
主动运输
B
被动运输[来源:]
被动运输
被动运输
C[
被动运输
主动运输
被动运输
D
主动运输
被动运输
被动运输
【答案】D
(2)图示信息:管腔中氨基酸进入上皮细胞为逆浓度梯度运输;管腔中Na+进入上皮细胞为顺浓度梯度运输,需要载体蛋白,不消耗能量;上皮细胞中氨基酸进入组织液为顺浓度梯度运输,需要载体蛋白,不消耗能量;上皮细胞中Na+进入组织液为逆浓度梯度运输,是主动运输,但是题目没有设问。
5.(2014·海南高考·T4)关于植物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植物根系吸收各种矿质元素离子的速率相同
B.土壤温度不影响植物根系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
C.植物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主要依靠渗透作用
D.植物根细胞能逆浓度梯度吸收土壤中的矿质元素离子
【答案】D
【解题指南】(1)题干关键词:“植物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离子”。
(2)隐含信息:影响物质跨膜运输的因素有温度、氧气、土壤酸碱度和土壤溶液浓度等。
(3)关键知识:植物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6.(2014·江苏高考·T15)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对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临时装片进行了三次观察(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第一次观察时容易看到紫色大液泡和较大的无色细胞质基质区域
B.第二次观察时可以发现细胞质壁分离首先发生在细胞的角隅处
C.吸水纸的主要作用是吸除滴管滴加的多余液体,以免污染镜头
D.为了节约实验时间,通常可以省略第一次显微观察步骤
【答案】B
【解题指南】(1)图示信息:第一次滴加蔗糖溶液,为了观察质壁分离现象;第二次滴加清水,为了观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2)关键知识: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的大液泡占了细胞体积的90%。
7. (2014·山东高考·T1)有关细胞内囊泡运输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细胞核内的RNA通过囊泡运输到细胞质 B.蛋白质类激素经囊泡运输分泌到细胞外
C.细胞器之间都能通过囊泡进行物质运输 D.囊泡运输依赖膜的流动性且不消耗能量
【答案】B
【解题指南】(1)题干关键词:“囊泡运输”。
(2)关键知识:①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和神经递质通过囊泡的方式进行运输;
②囊泡运输的结构基础是膜的流动性;
③细胞内部各结构之间物质运输的方式。
8.(2014·北京高考·T3)比较生物膜和人工膜(双层磷脂)对多种物质的通透性,结果如下图。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
A.生物膜上存在协助H2O通过的物质
B.生物膜对K+、Na+、Cl-的通透具有选择性
C.离子以易化(协助)扩散方式通过人工膜
D.分子的大小影响其通过人工膜的扩散速率
【答案】C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膜的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生物膜上H2O的通透性大于人工膜,说明生物膜
【解题指南】(1)题干关键词:“生物膜”“人工膜(双层磷脂)”。
(2)图示信息:不同种类的物质在同种膜上的通透性不同,同一种类的物质在人工膜和生物膜上的通透性也不相同。
(3)关键知识:人工膜没有选择透过性,生物膜有选择透过性。
9. (2014·浙江高考·T1)下列关于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被细胞胞吞的一定是固体物质
B.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属于易化扩散
C.通过载体蛋白的物质转运属于主动转运
D.胞吐过程一定会发生分泌泡与质膜(细胞膜)的融合
【答案】D
【解题指南】(1)题干关键词:“物质出入细胞方式”。
(2)关键知识: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条件及相应的实例。
10. (2013?福建高考?T2)为探究茉莉酸(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离体培养的成熟胡杨细胞质壁分离的影响,将细胞分别移至不同的培养液中继续培养3天,结果如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组别
培养液中另添加的成分[来源:21世纪教育网][来源:]
结果[来源:
NaCl
茉莉酸

+
-
部分细胞质壁分离

+
+
细胞正常,无质壁分离

-
-
细胞正常,无质壁分离
注:“+”表示有添加,添加后NaCl浓度为100 mmol?L-1,茉莉酸浓度为10-3mg?L-1;“-”表示无添加
A.胡杨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和失水
B.质壁分离的胡杨细胞液泡体积变小
C.NaCl为自变量,茉莉酸为因变量
D.茉莉酸对NaCl引起的胡杨细胞质壁分离有抑制作用
【答案】C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应注意以下两点:
(1)熟悉质壁分离的实验现象及结论。
(2)正确分析对照实验得出NaCl和茉莉酸在该实验中的作用。
11.(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T3)关于植物细胞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吸收所需矿质元素离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2·1·c·n·j·y
A.吸收不同矿质元素离子的速率都相同
B.低温不影响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速率
C.主动运输矿质元素离子的过程只发生在活细胞中
D.叶肉细胞不能以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矿质元素离子
【答案】C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中关键词“主动运输方式吸收所需矿质元素离子”,注意主动运输应具备载体蛋白、能量这两个条件。21·cn·jy·com
12. (2012·安徽高考·T2)蛙的神经元内、外Na+浓度分别是15 mmol/L 和120 mmol/L。在膜电位由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过程中有Na+流入细胞,膜电位恢复过程中有Na+排出细胞。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Na+流入是被动运输,排出是主动运输
B.Na+流入是主动运输,排出是被动运输
C.Na+流入和排出都是被动运输
D.Na+流入和排出都是主动运输
【答案】A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明确以下两点:
(1)物质的转运方向。
(2)确定物质转运是否耗能。
13.(8分)(2013·江苏高考·T27)下图为研究渗透作用的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漏斗内溶液(S1)和漏斗外溶液(S2)为两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漏斗内外起始液面一致。渗透平衡时的液面差为Δh,此时S1和S2浓度大小关系为 。www-2-1-cnjy-com
(2)图中半透膜模拟的是成熟植物细胞中的    ,两者在物质透过功能上的差异是  。21*cnjy*com
(3)为进一步探究两种膜的特性,某兴趣小组做了以下实验。
实验材料:紫色洋葱。
实验器具:如图所示的渗透装置(不含溶液),光学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刀片,吸水纸,擦镜纸,滴管,记号笔等。
实验试剂:蒸馏水,0.3 g/mL的蔗糖溶液和与其等渗的KNO3溶液。
部分实验步骤和结果如下:
①选两套渗透装置,标上代号X和Y。在两个烧杯里均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分别在装置X和Y的漏斗内加入适量的蔗糖溶液和KNO3溶液,均调节漏斗内外液面高度一致。渗透平衡时出现液面差的装置有      (填代号)。  21*cnjy*com
②选两片洁净的载玻片,      ,在载玻片中央分别滴加      ,制作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临时装片并分别观察装片中细胞的初始状态。
③观察临时装片中浸润在所提供的蔗糖溶液和KNO3溶液中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发生的变化,两者都能出现的现象是  。
(4)上述实验中最能体现两种膜功能差异的实验现象是       。
【答案】 (1)S1>S2
(2)原生质层 原生质层能主动转运有关物质而半透膜不能
(3)①X ②标号 蒸馏水 ③质壁分离
(4)KNO3溶液中的细胞质壁分离后会自动复原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明确蔗糖分子较大,不能透过半透膜,K+、N能够透过半透膜。
(2)明确K+、N能被细胞主动吸收,使细胞液浓度增大。
【名题集训·决胜高考】
1.(2015届广西桂林十八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将三种洋葱鳞片叶表皮放在相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制成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右图不同状态的细胞图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乙、丙细胞的变化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B.图中甲细胞细胞液浓度不一定和外界溶液浓度相等
C.这3个细胞原来细胞液浓度的高低关系是丙<乙<甲
D.若将这三种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放在不同浓度的硝酸钾溶液中,均能观察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答案】D
2.(2015届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将小鼠红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KNO3 溶液中,红细胞体积随时间变化如下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KNO3 溶液的起始渗透压小于红细胞内液的起始渗透压
B.与B点相比,A点对应时刻红细胞内液的渗透压较大
C.AB段失水使红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大于KNO3 溶液,从而出现BC段的变化
D.B点对应的时刻,KNO3 溶液与红细胞内液的渗透压相等
【答案】D
考点:本题一方面要理解渗透压的定义,二是要结合题意红细胞对钾离子和硝酸根离子的吸收导致渗透压的变化,两方面结合分析
【典型总结】特别关注5个易混易错点
(1)胞吞和胞吐不是跨膜运输。胞吞和胞吐是借助于膜的融合完成的,与膜的流动性有关,是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进出细胞的物质运输方式,消耗能量。
(2)物质进出细胞核并非都通过核孔。核孔是RNA和蛋白质等大分子进出细胞核的通道;小分子物质进出3.(2015届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高三第一次月考)成熟植物细胞的主要吸水方式是渗透吸水。某兴趣小组为研究渗透吸水做了一个实验,该实验的简易渗透吸水装置如图甲所示,图甲中液面上升的高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一成熟植物细胞被放在某外界溶液中发生的一种状态(此时细胞有活性)如图丙所示。请判断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由图甲中漏斗液面上升可知,实验伊始b侧液体的浓度大于a侧的
B.由图乙可知图甲中漏斗里溶液的吸水速率在下降
C.图丙中相当于图甲中c结构的是③④⑤
D.把图丙所示状态的细胞放在清水中,会发生质壁分离
【答案】D
【典型总结】与质壁分离实验有关图解
析图:①甲图中L是细胞壁,M是失水后的液泡,N是细胞壁与细胞膜之间充满的外界溶液。
②甲图中液泡的颜色比实验前深,此时水分仍双向流动。
③甲图实验材料可用根尖成熟区细胞,但不可用根尖分生区细胞。
④甲图可在低倍镜下观察,但观察不到染色体(不分裂)和叶绿体(无),细胞核也不明显(视野中主要是大液泡)。21·世纪*教育网
⑤乙图中A、B分别表示细胞和原生质层的长度,B/A可表示失水的程度,其中A保持不变,细胞壁的伸缩性很小,但B的数值随外界溶液的变化程度明显。
4.(2015届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第一次联考试卷)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对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临时装片进行了三次连续观察(如下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第一次观察时容易看到紫色大液泡和较大的无色细胞质基质区域
B.第二次观察前滴管中滴加的液体是清水
C.第三次观察前用滴管滴加液体时,不能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进行,以防污染镜头
D.在低倍镜下就可看到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
【答案】D
【思路点拨】根据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过程分析三次观察的目的再作分析
5.(2015重庆七中模拟)将完全相同的两个植物细胞分别放置在A、B溶液中,对细胞失水量进行统计后绘制出如下曲线。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选取植物根尖分生区的细胞作为实验材料较为适宜
B.若B溶液的浓度稍增大,则曲线的变化可能为a点上升,b点左移
C.在0—4 min内,两条曲线的差异不可能是细胞内外物质浓度差导致的
D.图中放入A、B溶液的细胞质壁分离后放入清水中有可能都复原
【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细胞渗透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植物细胞渗透作用知识的要点的识记和理解的能力以及识图能力。
6.(2014-2015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检测生物试卷)以紫色洋葱鳞叶为材料进行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原生质层长度和细胞长度分别用X和Y表示(如图),在处理时间相同的前提下
A.同一细胞用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小,则紫色越浅
B.同一细胞用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大,则所用蔗糖溶液浓度越高
C.不同细胞用相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小,则越易复原
D.不同细胞用相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大,则细胞的正常细胞液浓度越高
【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细胞的吸水与失水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7.(2015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下图A为两个渗透装置,溶液a、b为不等浓度的同种溶液,且a溶液浓度A.图A中装置2的液面一段时间后会高于装置1的液面
B.图B中的5、4、6相当于图A中的2
C.若图B所示为某农作物根毛细胞,此时应及时灌溉
D.图B中的7与图A中的2通透性不同
【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渗透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8.(2015届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很多人认为把水果或蔬菜放在清水中浸泡可以有效除去水果或蔬菜表面的残留农药。为探究此种处理方法的正确性,某生物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取相同的青菜各1 kg作为样本,并对其用不同方法进行处理,结果如下:
实验二:取相同的青菜500 g,并将其浸入一定量纯水中,每隔一段时间,取出一小片菜叶,测定其细胞的细胞液浓度,所得数据可绘出如下曲线。研究表明,植物细胞既可以吸收水也可以吸收可溶性农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实验一中,甲、乙两组对照可以说明青菜的残留农药经纯水冲洗可以去掉一部分
B.实验一丁组农药残留量比丙组农药残留量多,最可能的原因是农药分子溶于水后又被植物细胞吸收
C.在实验二中,在AB段,细胞对水分子的吸收速率大于对农药分子的吸收速率,在BC段,细胞对农药分子的吸收速率大于对水分子的吸收速率2-1-c-n-j-y
D.综合上述分析,植物细胞吸收水分和吸收可溶性农药应为同一过程
【答案】D
9.(2015届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高三第一次月考)用相同的培养液培养水稻和番茄幼苗,一段时间后,测定培养液中各种离子的浓度,结果如图1所示。图2表示植物根细胞对离子的吸收速率与氧气浓度之间的关系。据图不能体现的信息是
A.由图2可知,植物根细胞吸收离子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B.由图1可知,水稻对SiO32-需求量最大,番茄对SiO32-需求量最小
C.图1水稻培养液里的Mg2+浓度高于初始浓度,说明水稻不吸收Mg2+
D.图2中a点,离子吸收速率很低主要是受能量供应的限制
【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对离子的吸收,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0.(2015届江西省师大附中高三10月月考)将相同的洋葱表皮细胞分别放置在不同浓度的物质M溶液中,并测定洋葱表皮
细胞吸收M的速率,结果如右图。对结果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
A.细胞吸收M的方式为自由扩散
B.细胞吸收M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C.细胞吸收M需载体蛋白的参与
D.细胞吸收M所需能量供应不足
【答案】C
11.(2015届山东省师大附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体内红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不同
B.叶肉细胞中的CO2进入叶绿体和排出细胞外的方式完全相同
C.将人体红细胞置于等渗溶液中,几乎无水分子进出细胞
D.海带细胞通过主动运输积累I—等溶质,通常不会在海水中发生质壁分离
【答案】C
12.(2015届浙江省台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统练)下图中曲线a、b表示物质跨膜运输的两种方式,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不能通过方式a运输
B.与方式a有关的载体蛋白覆盖于细胞膜表面
C.方式b的最大转运速率与载体蛋白数量有关
D.抑制细胞呼吸对方式a和b的转运速率均有影响
【答案】C
13.(2015届河南省十所名校高三11月第二次联考生物试卷)下图所示为细胞对物质吸收的两种方式,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甲方式—定伴随着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
B.图乙所示方式保证了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需要
C.抑制线粒体的功能对图乙方式有所影响
D.同一物质进入不同细胞的方式一定相同
【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14.(2015届浙江省高三第一次五校联考生物试卷)钠钾泵是一种转运蛋白,面向细胞质一侧有一个ATP结合位点和三个钠离子结合位点,面向细胞外侧有两个钾离子结合位点。利用ATP供能,实现钠钾离子的逆浓度转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通过该转运蛋白转运钠钾离子的方式为主动转运
B.该转运蛋白在转运过程中会发生可逆的形变
C.该过程为动作电位的产生积累了离子浓度差
D.转运过程不可能造成质膜内外产生电位差
【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5.([学易大联考]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浙江卷)生物)如图甲、乙分别表示甲、乙两种物质跨膜转运的方式。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图甲可表示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
B.图乙表示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吸收物质乙
C.去除细胞膜中的蛋白质对物质甲、乙的运输均有影响
D.甲、乙两种物质均为细胞代谢所需的营养物质
【答案】D
16.(2015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高三12月统考生物试卷)把蚕豆植株放在湿润的空气中照光一段时间后,取蚕豆叶下表皮制作临时装片,先在清水中观察,然后用0.3g/mL蔗糖溶液取代清水,继续观察,结果如下图所示。对此现象的推断最合理的是( )
A.清水中的保卫细胞因失水导致气孔开放
B.蔗糖进入保卫细胞后,细胞吸水导致气孔关闭
C.清水中的保卫细胞很快出现质壁分离自动复原
D.蔗糖溶液中的保卫细胞因失水导致气孔关闭
【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和原因,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相关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17.(2015届浙江省衢州市五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卷)下面三幅图展示的是细胞内物质运输的几种方式,据图分析,相关叙述正确是( )

①图一中物质的运输经过了两层膜,而图二、图三中的④⑤没有通过膜
②图一中的a、e,图二,图三中的④⑤几种物质运输方式都需要消耗ATP
③三幅图中展示的物质运输方式都需要依赖于膜的流动性,都涉及膜成分的更新
④图二中的f可以是乙酰胆碱、抗体或是消化酶。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
⑤图三中的④是RNA, ⑤是蛋白质
A.②③④ B.②④⑤ C.①②③④ D.②④
【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膜结构和物质的跨膜运输及细胞核结构与功能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18.(2015成都模拟)“Na+—K+泵”是细胞膜上的一种重要载体,也是能催化ATP水解的酶。该泵每消耗1分子的ATP就逆浓度梯度将3分子的Na+泵出细胞外,同时将2分子的K+泵入细胞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Na+—K+泵”水解ATP时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
B.“Na+—K+泵”转运K+的方式与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相同
C.“Na+—K+泵”被破坏后的细胞膜允许K+自由通过磷脂分子层
D.“Na+—K+泵”正常工作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体积和静息电位
【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Na+—K+泵”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19.(2015岳阳一模)下图是分别以紫色洋葱的鳞片叶、根尖细胞和正常叶为材料进行实验得到的现象或结果,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细胞正处于图1所示状态,则B处溶液浓度一定小于A处
B.图2中,与C相比,D细胞中染色体数和染色体组数都加倍
C.若秋天做色素提取与分离实验,可能只分离到色素带1和2
D.能发生图1生理现象的洋葱细胞一般不能发生图2所示现象
【答案】A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质壁分离和复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21教育网
20.(2015届江西省赣州市高三上学期十二县(市)期中联考)下列有关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判断正确的是 ( )
A.依据跨膜的层数,跨膜层数为0的就是胞吞或胞吐
B.依据物质浓度梯度,只要顺浓度梯度的运输就是自由扩散
C.依据是否需要载体,需要载体的运输就是被动运输
D.依据是否消耗能量,只要运输过程中耗能的就是主动运输
【答案】A
【解析】胞吞和胞吐为非跨膜运输,通过膜的层数为0,A正确;协助扩散也是顺浓度梯度的转运方式,B错;主动转运也需要载体,C错;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中主动转运、胞吞和胞吐均需消耗能量,D错。
21.(2015届江苏省盐城中学高三10月月考)如图表示渗透作用的装置,其中半透膜为膀胱膜,请思考下列问题:
注:图1、3溶液A、B、a、b浓度分别用MA、MB、Ma、Mb表示,图2、4分别表示一段时间后,液面上升的高度为h1、h2。葡萄糖能透过半透膜,蔗糖不能通过半透膜。【版权所有:21教育】
(1)如果A为清水,a为30%的葡萄糖溶液。则图1漏斗中的液面 。如果B为清水,b为30%的蔗糖溶液,则图3 中的液面 。
(2)如果A、B、a、b均为蔗糖溶液,且MA>MB、Ma=Mb>MA,达到平衡后,h1 h2,两个漏斗内溶液浓度大小为Ma Mb。
(3)如果A、B、a、b均为某种物质,且MA=MB、Ma=Mb,则达平衡后h1=h2,如果在a、b中分别加入两种不同的物质(微量,直接影响溶液的浓度),发现h1上升,而h2下降。那么在a、b中加入的物质最可能是 、 。 (选水解酶或聚合酶)
【答案】(1)先上升,后下降 上升 (2)< >
(3)水解酶(使某种物质分解成小分子的物质) 聚合酶(使某种物质变成大分子的物质)
【思路点拨】根据教材渗透作用原理进行分析
22.(2015届广东省深圳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五校联考)图甲、乙是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①~⑩表示细胞的各结构,D表示某种物质;丙图表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a、b、c、d表示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A、B、C表示细胞膜的成分或结构。请据图分析:
(1)甲、乙两种细胞表示植物细胞的是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细胞器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但未在甲、乙两图中标出,该细胞器为________。
(3)若甲图中D表示某种蛋白质,则与其合成加工分泌有关的膜性细胞器为_______(填序号)。该物质分泌出细胞的方式是____________,这主要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__的功能。
(4)若丙图表示正常人的细胞膜,癌细胞的细胞膜与其相比含量减少的是图中的_____(填序号)。图中a~d可以代表钙离子进入细胞方式的是_______,若用某种化学药品处理此细胞,发现细胞吸收钙离子数量明显减少,但对其它物质吸收没有影响,说明受化学药品影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乙(1分)  乙中含有大液泡、叶绿体、细胞壁
(2)溶酶体
(3)①⑥⑨  胞吐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4)C(1分) a  细胞膜上运转钙离子的载体(合理即给分)
23.(2015届黑龙江省哈三中高三第一次模拟测试()下图1是人甲状腺细胞摄取原料合成甲状腺球蛋白的基本过程,图2表示两种跨膜运输方式,请据图回答问题:


(1)细胞内的碘浓度远远高于血浆中碘浓度,这表明图1中a过程跨膜运输的方式是_________,该过程中需要细胞提供能量吗?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图2中,跨膜运输方式甲是 ,乙是 ,苯进出细胞的方式一般是图2中的_______。若对离体的心肌细胞使用某种毒素,结果Mg2+的吸收显著减少,而Ca2+、K+、C6H12O6等物质的吸收没有受到影响,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甘油、胆固醇等能很容易的通过细胞膜,主要与细胞膜中含有______有关。
(4)木糖为五碳糖,但是细胞膜能转运葡萄糖,却不能转运木糖,这表明细胞膜具有的特性是_______________。
(5)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说明细胞膜具有的特点是___________。
【答案】(9分) (1)主动运输 需要
(2)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 甲 该毒素抑制了Mg2+载体蛋白的活性
(3)脂质(磷脂)
(4)选择透过性
(5) 一定的流动性
【思路点拨】先分析图1图2的含义再结合相关知识分析。
24.(2015届重庆市第七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Ⅰ.请据题回答以下问题:
(1)科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将番茄培养在含Mg2+、Ca2+和SiO44-的培养液中,一段时间后,测定培养液中这三种离子的浓度如图1。营养液中的无机盐离子通过 方式进入番茄细胞内,吸收结果表明番茄对SiO44-的吸收较少,而对另外离子的吸收较多,这一差异与根细胞膜上 有关。
(2)如图2表示番茄叶肉细胞内部分代谢过程,甲~丁表示物质,①~⑤表示过程。 ①~⑤表示的过程中能够为番茄细胞吸收K+、NO3-等矿质离子提供ATP的过程包括 (填数字标号)。
(3)番茄有氧呼吸(以葡萄糖为呼吸底物)产生的[H]来自化合物 。
(4)如图所示为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光照强度对水绵光合作用强度影响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图3,溶液A可维持C02浓度恒定)和实验结果(图4)。整个实验在25℃恒温环境中进行,实验过程水绵呼吸作用强度不变。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实验中25℃恒温属于 变量。
②当测定图4中A点数据时,图3装置的处理方式为 。
③若将培养皿中水绵的量增加一倍再进行实验,则B点位置将会 ;若向培养皿中加入好氧细菌再进行实验,则B点位置将会 。(本小题选填“左移”、“右移”或“不变”)
Ⅱ.酵母菌的线粒体在饥饿和光照等条件下会损伤,线粒体产生的一种外膜蛋白可以引起其发生特异性的“自噬”现象。线粒体外会出现双层膜(图中①)而成为“自噬体”,与溶酶体结合形成“自噬溶酶体”(如下图)。请回答:
(1)为观察正常细胞中的线粒体,可用 进行染色。
(2)线粒体内膜结构的基本支架是 。
(3)如果人的精子中线粒体基因发生了突变,这种变异一般 (答“能”或“不能”)遗传给后代。
(4)为了研究小鼠在接受大肠杆菌碱性磷酸酶(AKP)刺激后其体内抗体水平的变化,提取大肠杆菌AKP,注射到小白鼠腹腔内,进行第一次免疫。一段时间后,检测到抗体水平达到峰值。在这个过程中, 细胞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的 细胞并产生大量抗体。
【答案】Ⅰ、(1)主动运输 载体(蛋白)种类和数量 (2)②④⑤ (3)葡萄糖和水
(4)①无关 ②关掉台灯( 黑暗处理、遮光处理也可,如果答了改变溶液A不得分) ③不变 右移
Ⅱ、(1)健那绿 (2)磷脂双分子层 (3)不能 (4)B淋巴细胞 浆细胞
Ⅱ、(1)健那绿是专一性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使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以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线粒体分布和形态。
(2)组成生物膜的基本支架都是磷脂双分子层。
(3)受精卵中的细胞质主要来自卵细胞,精子中的线粒体中的突变基因不能通过受精卵传递给子代。
(4)初次免疫过程中,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能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并产生大量抗体。
考点:本题结合图形及曲线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受精作用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利用所学知识对图形、曲线分析判断得出合理结论的能力。
25.(山东省滕州市二中新校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以下是一个测定某植物细胞液浓度的实验:
说明:若a管溶液浓度上升,蓝色液滴将在b管的无色溶液中下沉;反之蓝色液滴将上浮;若a管溶液浓度不变,蓝色液滴将均匀扩散。
实验结果如下表:
组别
a1、b1
a2、b2
a3、b3
a4、b4
a5、b5
a6、b6
蔗糖溶液浓度
0.125M
0.025M
0.05M
0.1M
0.2M
0.4M
液滴沉浮情况
下沉
微下沉
均匀扩散
微上浮
上浮
明显上浮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的原理是: ,这种变化可通过蓝色液滴的浮沉反映出来。21cnjy.com
(2)本实验的结论是:
(3)本实验不同组别间的自变量是 ,因变量是 。
(4)若在某组a试管中的植物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现象,则在第③步操作中,将发现蓝色液滴 。www.21-cn-jy.com
(5)在操作正确情况下,若发现在所有的组别中蓝色液滴都上浮,则实验应该如何改进? 。【来源:21cnj*y.co*m】
【答案】(1)植物细胞液与外界溶液存在浓度差时会发生渗透吸水或失水现象,引起外界溶液浓度的改变。
(2)植物叶肉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约相当于0.05M的蔗糖溶液浓度
(3)蔗糖溶液的浓度 a管中蔗糖溶液浓度的改变
(4)上浮
(5)设置低于最低溶液浓度的系列蔗糖溶液组别重新进行实验
(5)在操作正确情况下,若发现在所有的组别中蓝色液滴都上浮,说明蔗糖溶液浓度偏高,则实验应设置低于最低溶液浓度的系列这让溶液组别重新进行试验。【出处:21教育名师】
考点:本题考查渗透作用及实验设计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