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4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明确考纲·把握考情】
Ⅰ:对所列知识点要知道其含义,能够在试题所给予的相对简单的情境中识别和使用它们。
Ⅱ:理解所列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较复杂的情境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
考纲要求
两年高考
1.生态系统的结构Ⅰ
2014·海南高考·T16、2014·海南高考·T18、2014·广东高考·T2、2013全国大纲、广东、安徽 2012浙江
2.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
2014·海南高考·T17、2014·江苏高考·T10、2014·天津高考·T3、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T31、2014·江苏高考·T26、2013全国Ⅱ、安徽 2012北京、天津、山东、江苏、安徽、海南
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
2013四川 2012山东、安徽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
2014·安徽高考·T29、2014·全国卷·T33、2014·山东高考·T27、2014·重庆高考·T7、2013全国Ⅰ、江苏、四川 2012山东、海南
5.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Ⅱ
——
6.全球性的环境问题Ⅰ
2013江苏、2012天津、2011江苏
7.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Ⅰ
2014·江苏高考·T17、2013广东、2012江苏、
【名师综述·把握规律】
本专题涉及许多社会热点问题,如生态农业、低碳生活、低碳工业等。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从命题内容上看,试题的难度不大。生态系统方面,常考点主要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环境保护方面主要侧重于全球性环境问题和生物多样性。从近三年高考试题来看,对生态系统的结构的考查侧重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的特点及其关系,从考查形式上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出现。生态系统功能主要考查能量流动的内涵、运算方法、以及能量流动图解的分析,侧重生态系统的功能,对能力的考查侧重于知识综合能力以及应用生态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常结合食物网和食物链,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进行考查,其中能量流动图解分析与计算是重点。从考查形式看选择题和简答题均有出现。生态系统的稳态与环境保护考点侧重于考查全球型生态环境问题、生态多样性的保护等知识,体现了考纲的要求;对能力的考查则侧重于知识综合能力及应用生态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常考查生物多样性锐减、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的破坏等的原因与防治措施。从考查形式看选择题和简答题均有出现。采用列表比较法从形式、特点、范围、联系等方面比较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列表比较法理解几种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与防治。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生态农业实例分析生态原理与生活生产实际的结合点。运用实例分析法深刻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措施。对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来说,注意捕食食物链,一定从生产者到终极消费者才构成一条完整的食物链,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不一定是一种,两种的通常为竞争和捕食;能量流动功能注重分析同化量的去路,分解者的能量来源,能量流动只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流动,不包括被分解者利用的,流向分解者能量为0,注意能量流动两个意义的区分;物质循环,注重分析出四大成分,找出食物链即可;信息传递的方向是关键,功能注重和实例相联系;稳定性与营养结构联系。注意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及使用价值的区分,只要是对环境影响为间接使用价值,没有开发出来的为潜在使用价值,其他为直接使用价值。【来源:21cnj*y.co*m】
1.从考查内容上看,主要集中在生态系统的成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及全球性生态问题及生物多样性等知识点上。
2.从考查角度上看,结合食物链、食物网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进行综合命题考查;结合当前全球性环境问题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进行命题考查。
3.从命题趋势上看,预计2015年高考仍然趋向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生态农业、全球性环境问题上的应用方面进行命题。
【基础知识考查点】
1.生态系统的结构,各成分间的有关系
2.食物链的构成特点、计数、生物之间关系,数量变化的影响、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的功能的体现。
3.能量流动的概念、某一营养级同化能量的去路、消费者摄入量的去路,研究能量流动的目的及具体应用。
4.物质循环的概念、特点、与生态系统成分间的关系,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5.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种类特点、及意义。
6.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种类、基础,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7.人工增长对环境因素的影响,环境污染的来源及后果。
8.生物多样性的含义、成因、价值、丧失的原因、保护措施
【析考题·明考向】
1.(2013?四川高考?T6)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
D.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
2.(2013?广东高考?T5)如图所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 ( )
A.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
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
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
3.(2012·浙江高考·T5)如图是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变化关系的示意图(图中不同阴影的面积表示不同比例尺下的个体数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所含的食物链为捕食食物链
B.这些生物的种群数量在各自的K值上下波动
C.旅鼠的种群数量主要是由外源性因素调节的
D.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的数量变化是一种正反馈调节
4.(多选)(2013·江苏高考·T24)将江苏某地当年收获的小麦秸秆剪成小段,于7月20日开始分别进行露天堆放、水泡和土埋3种方式的处理,3次重复,每隔15天检测一次秸秆腐解残留量,结果如图。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21cnjy.com
A.秸秆还田后翻耕土埋应是利用秸秆的合理方法
B.土壤中的空气和水分条件有利于多种微生物对秸秆的分解
C.如果将处理开始时间提早30天,则3条曲线的位置将呈现上移趋势
D.从堆放、水泡2条曲线可以推测好氧性微生物分解能力高于厌氧性微生物
5.(2014·海南高考·T17)用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数量构建的金字塔分别称为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在某一栎林中,第一营养级生物为栎树,第二营养级生物为昆虫,第三营养级生物为蛙、蜥蜴和鸟,第四营养级生物为蛇。该栎林数量金字塔的示意图是 ( )21·cn·jy·com
6.(2014·海南高考·T18)在某水生生态系统中,分布有水鸟、藻类、芦苇等动植物,某些水鸟具有秋季迁徙的习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该水生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随季节而发生变化
B.减少芦苇和藻类后,输入该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维持不变
C.藻类和芦苇等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该水生生态系统动植物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产生含氮化合物
7.(2014·天津高考·T3)图a、b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两个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
B.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3个营养级组成
C.城市生态系统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低
D.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8. (2014·江苏高考·T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
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
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 ~ 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
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9.(2014·江苏高考·T17)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
B.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C.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保护无经济价值的物种是为人类生存发展保留空间
D.农田是具有高度目的性的人工生态系统,清除杂草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不矛盾
10. (2012·江苏高考·T24)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对此所作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重要原因
B.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C.这种变化是由于新物种产生量少于现有物种灭绝量
D.过度的人为干扰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11.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T32)(6分)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曾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
演替阶段
群落类型
植物种数/种
草本植物
灌木
乔木
1
草丛
34
0
0
2
针叶林
52
12
1
3
针阔叶混交林
67
24
17
4
常绿阔叶林
106
31
16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 演替。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可能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 条件也得到了基本保留。21教育网
(2)在由上述群落构成的相应生态系统中,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 生态系统。【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 (填“简单”或“复杂”),原因是 。
12.(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T31)某陆地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调查得知,该生态系统有4个营养级,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且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一年内输入各种群的能量数值如下表所示,表中能量数值的
单位相同。
种群
甲
乙
丙
丁
戊
能量
3.56
12.8
10.30
0.48
226.50
回答下列问题:
(1)请画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
(2)甲和乙的种间关系是 ;种群丁是该生态系统生物组分中的 。
(3)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 、 ,此外还具有信息传递等功能。碳对生物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碳在 和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
13.(2014·安徽高考·T29)
Ⅱ.一片玉米农田就是一个生态系统。
(1)同种植单一品种相比,在不同田块种植甜玉米和糯玉米等不同品种,可增加 ,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若玉米和大豆间作(相间种植),可提高土壤肥力,原因是
。
(2)玉米螟幼虫能蛀入玉米茎秆和果穗内取食。若调查玉米螟幼虫的密度,应采用 的方法。甜菜夜蛾幼虫也取食玉米,玉米螟和甜菜夜蛾的种间关系是 。在我国北方部分地区,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的分布区出现重叠,两种玉米螟依靠不同的性信息素维持 。
(3)取两份等质量同品种的玉米粉,一份经发酵做玉米馒头,另一份煮玉米粥,这两份食物中所含能量较少的是 。
(4)纤维素分解菌可用于玉米秸秆还田。用 染色法鉴别纤维素分解菌时,培养基上的菌落周围会形成透明圈,其大小能反映 。
14.(10分)(2014·全国卷·T33)现有A、B两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其生物组成和光照条件见下表。一段时间后,发现A瓶的生态系统较B瓶的稳定。
生态瓶编号
光照
含微生物的泥沙
浮游藻类
水草
浮游动物
A
+
+
+
+
+
B
-
+
+
+
+
注:“+”表示有,“-”表示无。
请回答:
(1)A瓶中微生物、浮游藻类、水草和浮游动物共同组成了一个 ,浮游藻类和水草的种间关系为 。
(2)一段时间后,B瓶中浮游藻类种群密度 ,原因是 ;浮游动物的种群密度 ,原因是 。
(3)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
。
15.(2014·山东高考·T27)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海洋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1)根据图甲分析,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
点。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2)海洋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 结构。新建码头的桩柱表面很快被细菌附着,随后依次出现硅藻、藤壶、牡蛎等,该过程称为 。
(3)图乙表示某海域能量流动简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中
和 (填字母)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 。
(4)海洋会受到石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如果污染超过海洋生态系统的 ,海洋生态系统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16.(2014·重庆高考·T7)Ⅰ.为治理某废弃采石场的生态环境,对其进行了公园化建设。
(1)对其进行整理和覆土,并选择适生植物进行人工造林,不同恢复时期的植物物种数如下图所示。t0→t1,植物残体及凋落物中的有机物被生态系统中的 转化为无机物,使土壤条件得到改善;同时由于人工林土壤中存在 ,导致群落中植物物种数增加;t1→t3,人工林抵抗力稳定性的变化是 ;群落中植物物种数逐渐增加,物种之间
加剧。
(2)通过人工林建设和园林景观构建,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可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 原理。21*cnjy*com
17.(2014·江苏高考·T26)机场飞行跑道及场内小路旁多是大片草地,有多种动物栖息。下图是某机场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主要部分。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此食物网中,小型猛禽分别处于 营养级。
(2)机场内的小鸟初遇稻草人十分惊恐,这种反应属于 反射。
(3)工作人员根据生态系统中 信息传递的特点,释放训练过的猎鹰来驱赶小鸟。
(4)为了进一步驱鸟,某机场先铲除原有杂草,而后引种了虫和鸟都不爱吃的“驱鸟草”,机场内小鸟大为减少。以后“驱鸟草”逐渐被杂草“扼杀”,这种生物群落的变化过程属于 演替。
(5)为了解机场内蜗牛密度,三个调查人员各自随机布设样方如下图所示(图中阴影带为水泥小路,其他处为草地),其中最合理的是 (填序号)。
调查中某个样方内蜗牛分布示意图如下,该样方的蜗牛数应计为 个。
18.(2013·广东高考·T26)(16分)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富含有机质和无机成分,可用作肥料,但其多环芳烃(PAHs)等有机污染物含量通常较高,施入土壤会带来二次污染。生物质炭是由作物废弃秸秆等炭化而成。将污泥、含7%生物质炭的污泥均堆放一段时间后用于盆栽实验,研究它们对黑麦草生长及PAHs迁移的影响,结果见下表。
测定项目
红壤
红壤+
污泥
红壤+含7%生
物质炭的污泥
土壤PAHs含量(μg/kg)
527
1079
765
黑麦草叶绿素含量(mg/g)
2.0
2.1
2.3
黑麦草每盆干重(g)
1.7
2.3
2.7
黑麦草PAHs含量(μg/kg)
401
651
428
(1)生物质炭孔隙结构发达,能改善土壤的通气状况,使根系细胞 加强, 合成增加,从而促进根系对土壤养分的吸收。
(2)由表可知,施用含生物质炭的污泥 ,从而促进黑麦草生长;污泥的施用使土壤和黑麦草的PAHs含量 ,但生物质炭的输入 ,从而降低PAHs污染的风险。由此可见,生物质炭有望用作污泥改良剂,促进污泥的推广应用。污泥的应用符合生态工程的 原理。
19.(7分)(2013·江苏高考·T26)在江苏某地进行稻田养鱼的实验研究。6月5日在一定面积的实验小区插秧后放养300条小鲫鱼(杂食性),稻田水深8~10 cm。对照小区不放鱼,其他条件相同。所有处理设置3次重复,实验持续2个月,期间检测浮游植物生物量(干重)。请回答下列问题:
(1)每个处理设置3次重复,其主要目的是 。
(2)实验的第一个月期间,检测发现实验组浮游植物生物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原因分析如下:放鱼对浮游植物的不利之处是鱼的取食作用;有利之处是鱼粪便为浮游植物提供营养物质,以及鱼会大量捕食 从而减弱其对浮游植物的捕食作用。在此期间,有利因素占据优势。
(3)实验的第二个月期间,所有小区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均显著下降,主要原因是此时生长旺盛的水稻与浮游植物之间具有 关系。
(4)放养鱼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 的复杂性,从而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 的速率。
(5)除了上述因素之外,对该实验研究影响最大的不定因素是 (填序号)。
①鸟 ②土壤质地 ③光照 ④水体肥力
⑤稻田杂草
【名题集训·决胜高考】
1.(2015届浙江省杭州地区7校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联考生物试卷)土壤动物能够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并改良土壤结构,其类群组成和数量是评价农田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下表是某农田使用两种肥料后4类土壤动物物种数和密度(个/m2)调查数据。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动物类群
样地
跳虫类
蜱螨类
线蚓类
线虫类
物种数
密度
物种数
密度
物种数
密度
物种数
密度
有机肥田
10
167
38
30
40
120
19
339
化肥田
4
79
16
41
18
32
7
52
A.有机肥田的土壤动物数量大大增加,有机质减少
B.有机肥田的各类土壤动物密度总是大于化肥田
C.化肥田土壤动物个体总数减少,但是生物多样性提高
D.化肥田土壤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减少,营养结构简单
2.(2015届河南省陕州中学高三第五次月考生物试卷)若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共有五个种群,其能量调查如下表所示:2·1·c·n·j·y
种 群
甲
乙
丙
丁
戊
能量(107KJ·m—2)
2.50
13.30
9.80
0.28
250.00
下面①—④图是根据该表数据作出的一些分析,其中最可能错误的是( )
A.①③ B.② C.②④ D.①③④
3.(2015届新疆乌鲁木齐地区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测验生物试卷)下图为生态系统中部分能量流动图解,图中字母表示能量数值,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www-2-1-cnjy-com
A图中表示出了三个营养级,其中b=h+f+d+g
B.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a×100%
C.图中乙代表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D.缩短食物链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4.(2015届河南省陕州中学高三第五次月考生物试卷)下图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部分图解,N1-N6表示能量数值。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2-1-c-n-j-y
A.自然生态系统(N2/N1)×100%的值一般介于10%~20%之间
B.若N6全部来自于N4,则蜣螂未获得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
C.当某种初级消费者的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此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D.散失的热能重新用于合成有机物,从而实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5.(2015届浙江省建德中学高三理综模拟训练生物试卷)下表是几种动物的摄取量、同化量、呼吸量等数据和其他一些栏目。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21*cnjy*com
动物种类
光蝉
盐沼蝗
麻雀
田鼠
摄取量(I)(kJ˙m-2˙a-1 )
172.8
15.52
16.74
30.96
同化量(A)(kJ˙m-2˙a-1 )
115.06
5.73
15.06
28.03
呼吸量(R)(kJ˙m-2˙a-1 )
85.77
2.85
27.61
净生产量(P)(kJ˙m-2˙a-1 )
同化效率(A/I)
0.67
0.37
0.90
0.91
生长效率(P/A)
R/A
0.75
0.50
1.00
0.99
A.光蝉的净生产量(P)为29.29 kJ˙m-2˙a-1
B.生物量=净生产量(P)×该种群的分布面积×时间
C.动物的生长效率影响着它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中的作用
D.畜禽的同化效率和生长效率是影响养殖效益的重要因素
6.(2015届河南省郑州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预测理综生物试卷)如图是一个简化的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出处:21教育名师】
A、要调查该生态系统中橡树苗和兔的种群密度,可分别采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B、森林中的这些生物分别占据着不同的空间,说明群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
C、兔参与形成了8条食物链,鹰占有2个营养级
D、鹰每同化1kJ的能量至少需要草本植物固定125kJ的太阳能来支持
7.(2015届浙江省杭州地区7校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联考生物试卷)下图甲为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乙为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下列相关解释不正确的是【版权所有:21教育】
A.图甲中食肉动物所含的能量约为食草动物所含能量的10%~20%
B.甲生态系统受到DDT农药污染,污染物浓度含量最高的是食肉动物
C.图乙中,人类一定处于第三营养级
D.图乙表示的生态系统,一旦人的作用消失,该生态系统会很快退化
8.(2014-2015学年甘肃省张掖市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理综生物卷)大气中CO2过多与碳循环失衡有关。因而“低碳生活”已经获得全社会有识之士的普遍认同。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A.增加自养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利于降低大气中的CO2含量
B.大气中CO2的增加主要与异养生物②的数量增加有关
C.该生态系统中的自养生物与所有异养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
D.该图能表示物质循环过程,不能准确表示能量流动方向
9.(2015届浙江省严州中学高三3月阶段测试理综生物试卷)甲图表示某草原上仓鼠种群数量变化图(K0表示仓鼠种群在无天敌进入时的环境容纳量),乙图为甲图中仓鼠所摄入能量的去路(字母表示相应能量)。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当某种天敌进入一段时间后,仓鼠种群数量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则天敌最可能进入时间为C时
B.从甲图可知,仓鼠的种群数量增长呈“S”形,在捕食压力下,仓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降在K2-K3之间
C.K0表示仓鼠种群在无天敌存在时的环境容纳量,即仓鼠种群在理想条件下的环境容纳量
D.乙图中的A属于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表示仓鼠的次级生产量
10.(2015届江西省六校高三3月联考理综生物试卷)图甲、乙分别表示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模型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发生过敏反应时,甲图中的C增多导致组织水肿
B.甲图中O2浓度最低的是D
C.乙图中的D是生态系统中的基石
D.因捕食关系而建立的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乙图中的B所处的营养级
11.(2015届北京市东城区示范校高三上学期综合能力测试生物试卷)在一稳定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的松针为食,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
B.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丰富度
C.可利用样方法调查幼虫的密度
D.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有滞后性
12.(2015届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缺少类群乙则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进行
B.图中b、c、d过程均可表示不同生物的呼吸作用
C.图中甲、乙、丙、丁的全部生物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D.由于细胞呼吸的消耗,乙对食物的同化量远小于摄入量
13.(2015届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高三考前适应性训练理科综合生物卷)如图表示“粮桑渔畜”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模式。据图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农田生态系统中除草、治虫可以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
B.利用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毒蛋白基因培育抗虫作物,利用了其间接价值
C.饲养家禽可以适当延长光照时间来提高产蛋率,这是利用了物理信息的作用
D.该生态农业有效地促进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
14.(2015届江苏省沭阳银河学校高三上学期开学初学情调研生物试卷)如图a、b、c、d为不同的生物学含义,M代表相关指标的相对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M表示基因多样性,a~d表示不同种类植物,则在剧烈变化环境中最不易被淘汰的是b
B.若M表示物种的丰富度,a~d表示不同生态系统,则a生态系统抵抗力的稳定性最强
C.若M表示种群密度,a~d表示同种生物的四个种群, 则b种群的种内斗争最激烈
D.若M表示生物所含能量,a~d表示同一条食物链中的四个物种,则a是最高营养级
15.(2015届浙江富阳二中高三上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试卷)如图所示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蚕的同化效率和生长效率是影响养蚕效益的重要因素
B.一棵桑树上有成千上万条蚕,但它们的能量关系不会构成倒金字塔
C.桑树到蚕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1+C1+D1)/C
D.图中C=A-B,C可表示桑树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
16.(2015年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第一次联考生物试卷)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使用粪便作肥料,其能量可以流向植物,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B.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约有10%—20%的能量流入狼的体内
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D.食物链中初级消费者数量越多,次级消费者能够获得的能量一定就越少
17.(2015届浙江省重点中学协作体高考摸底测试理科综合生物试卷)低碳生活已成为许多人的共同选择,下面甲图是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乙图为碳循环示意
图。以下说法不正确的( )。
A.乙图中过程③主要在细胞的线粒体中
B.甲图中沼气池中的微生物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C.甲图是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多途径利用农作物,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提高了该系统的能量利用率
D.要减少温室效应,应调整图中的过程①⑤
18.(2015年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备考模拟卷(新课标I卷)3)信息传递对生物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通过“回声定位”,蝙蝠能够捕食猎物,躲避敌害
B.菊花接受短日照的刺激使得菊花能够适时开放,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C.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的信息传递可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
D.生态系统中用于传递的信息都来自生物
19.(2015?新余模拟)黄花刺茄是具有很强的耐贫瘠和耐干旱特性的草本植物,原产北美洲,我国于1981年首次发现该物种入侵,目前已在多省区有分布,对本地物种造成危害.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黄花刺茄可以增加入侵地的物种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
B.荒地、路边、弃耕地、过度放牧的草地,黄花刺茄可取得优势地位
C.控制黄花刺茄的方法主要有化学防治和人为铲除,化学防治最好
D.导致黄花刺茄在入侵地呈J型疯长的主要原因是其基因发生了突变
20.(2015?湖南模拟)天鹅洲自然保护区是为了实现麋鹿回归自然而建立起来的,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但没有大型食肉动物.1993年以来,分三批从北京引进的94头麋鹿,自由生活在保护区内,完全靠野生植物为食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2003年约为450头,目前已经超过800头,并形成了3个亚种群.但近年来,随着人类在保护区内的某些活动增加,麋鹿开始出现种群密度制约的迹象.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保护麋鹿的意义在于保护基因的多样性和物种的多样性
B.建立自然保护区后,麋鹿的环境容纳量就可以一直稳定不变
C.麋鹿在保护区内生活,没有捕食者,食物充足,因此没有环境阻力
D.由于出现生殖隔离,原来的一个麋鹿种群分化为三个亚种群
21.(2015届山东省烟台市高三诊断性测试理综生物试卷)请根据下列图表,回答有关种群和生态方面的问题。
(1)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按表甲所列条件进行了A、B、C、D 4组实验,用1000mL锥形瓶作为培养器皿,棉塞封口,在25℃下静置培养,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定时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根据实验结果绘出的酵母菌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如图乙。图乙中曲线①、②、③分别是甲中 组的结果。B组和A组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B组 。该同学在某一时刻提取部分样液,并将样液稀释5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计数,观察到的计数室中酵母菌细胞分布如图丙,则此时该样液的细胞密度为 个/mL。
(2)图丁是某农田生态系统模式图,数字代表能量数值,单位是J/(cm2·y)。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中不属于生物群落的是_________(填字母),图示的过程直接揭示了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
(3)若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1000J/(cm2·y),则B固定的能量中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是 J/(cm2·y)。此农田生态系统弃耕以后发生的演替是 ,在此过程中其恢复力稳定性将降低。
22.(2015届江西广丰三校联考生物卷)在某鱼塘中有A.B.C.D四种鱼,其营养结构如图甲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l)若该鱼塘只有C种鱼,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如图乙所示,池塘的承载量(k值)是 : 若该鱼塘中只有A和D两种鱼,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如图 所示;若该鱼塘中只有 A和B两种鱼(假设二者都只取食同一种藻类),两种鱼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如 图所示。
(2)科研人员对该鱼塘由浮游藻类、A和D三个环节组成的食物链进行了能量流动分析得到下表相关数据。NP(净同化量)=GP(总同化量)—R(呼吸量)。
①Ⅲ所代表的生物是 ,其呼吸产生的能量主要用于 。
②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的净同化量与总同化量的比值不同,主要原因是 。
③该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该数据不在10%—20%这一范围,据表分析原因是 。21·世纪*教育网
23.(2015届四川省凉山州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检测理综生物试卷)生态学家在德昌县弃耕地紫茎泽兰入侵区,开展轻度、中度、重度入侵区的群落植物多样性调查(结果如图1)。 同时对轻度入侵区的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 2)。
(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________,其随紫茎泽兰入侵程度的增加而_________。重度入侵区植物物种数变化较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弃耕地群落的形成是______演替的结果,调查说明外来物种的入侵能改变群落演替的______________。
(2)紫茎泽兰与本地植物之间构成___________关系。紫茎泽兰能分泌化学物抑制其它植物,同时能引起昆虫和动物拒食。可见,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__________。
(3)研究发现,经济植物黑麦草能抑制紫茎泽兰的生长。为了解其抑制机制,进行如下实验:
①用完全营养液培养黑麦草幼苗;
②取一定量培养过黑麦草的营养液加入用于培养紫茎泽兰幼苗的完全营养液中作为实验组,对照组加入等量的培养紫茎泽兰幼苗的完全营养液。
③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并比较两组紫茎泽兰幼苗的长势。
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研究能量流动时,可通过______________调查初级消费者田鼠种群密度。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_________(填“偏高”“偏低”“不变”)。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__。
24.(2015届广东省江门市高三3月模拟考试生物试卷)江门市大广海湾经济区把新会、台山、恩平的沿海区域整合,下图是大广海湾某泥质海岸生态护坡的模式图,请回答:
(1)在上图的坡地生态系统中,人们在中低潮带引种耐盐植物,在高潮带和超高潮带则种植耐干旱植物,这体现了生态工程基本原理中的 。这些不同植物的分布差异主要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
(2)图中方框内表示该水域的能量流动简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第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 。图中_________(填字母)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3)大广海湾发展规划中提到要建设红树林湿地公园等对生物多样性进行 保护;并依据 理论,充分依靠生态系统的 ,辅以相应物质和能量的投入,使一些受损的海岛生态系统恢复到正常状态。www.21-cn-jy.com
(4)市文联组织文艺家走进大广海湾采风创作,充分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25.(2015届山东省高考模拟冲刺卷(二)理综生物试卷)下图甲是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示意图;图乙是该生态系统中鼠摄食后能量的流向示意图。(图中a~e代表过程,A~C代表能量)。请据图回答:
(1)草原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填图中字母),能量进入群落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填图中字母)。
(2)为控制草原鼠害,对鼠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宜采用_________________法;若多次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基本不变,说明该鼠种群的年龄组成为______________型。某时期调查发现,该草原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如图丙,该鼠种群数量变动趋势是_______________,该变动将直接导致_____________,使草原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3)狼能够依据鼠留下的气味去捕食,鼠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这说明信息能够_______________,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图乙中的A表示鼠同化的总能量,B的含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的能量除图中所示去路外.还有一部分是_________________。
专题14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明确考纲·把握考情】
Ⅰ:对所列知识点要知道其含义,能够在试题所给予的相对简单的情境中识别和使用它们。
Ⅱ:理解所列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较复杂的情境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
考纲要求
两年高考
1.生态系统的结构Ⅰ
2014·海南高考·T16、2014·海南高考·T18、2014·广东高考·T2、2013全国大纲、广东、安徽 2012浙江
2.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
2014·海南高考·T17、2014·江苏高考·T10、2014·天津高考·T3、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T31、2014·江苏高考·T26、2013全国Ⅱ、安徽 2012北京、天津、山东、江苏、安徽、海南
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
2013四川 2012山东、安徽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
2014·安徽高考·T29、2014·全国卷·T33、2014·山东高考·T27、2014·重庆高考·T7、2013全国Ⅰ、江苏、四川 2012山东、海南
5.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Ⅱ
——
6.全球性的环境问题Ⅰ
2013江苏、2012天津、2011江苏
7.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Ⅰ
2014·江苏高考·T17、2013广东、2012江苏、
【名师综述·把握规律】
本专题涉及许多社会热点问题,如生态农业、低碳生活、低碳工业等。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从命题内容上看,试题的难度不大。生态系统方面,常考点主要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环境保护方面主要侧重于全球性环境问题和生物多样性。从近三年高考试题来看,对生态系统的结构的考查侧重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的特点及其关系,从考查形式上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出现。生态系统功能主要考查能量流动的内涵、运算方法、以及能量流动图解的分析,侧重生态系统的功能,对能力的考查侧重于知识综合能力以及应用生态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常结合食物网和食物链,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进行考查,其中能量流动图解分析与计算是重点。从考查形式看选择题和简答题均有出现。生态系统的稳态与环境保护考点侧重于考查全球型生态环境问题、生态多样性的保护等知识,体现了考纲的要求;对能力的考查则侧重于知识综合能力及应用生态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常考查生物多样性锐减、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的破坏等的原因与防治措施。从考查形式看选择题和简答题均有出现。采用列表比较法从形式、特点、范围、联系等方面比较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列表比较法理解几种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与防治。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生态农业实例分析生态原理与生活生产实际的结合点。运用实例分析法深刻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措施。对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来说,注意捕食食物链,一定从生产者到终极消费者才构成一条完整的食物链,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不一定是一种,两种的通常为竞争和捕食;能量流动功能注重分析同化量的去路,分解者的能量来源,能量流动只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流动,不包括被分解者利用的,流向分解者能量为0,注意能量流动两个意义的区分;物质循环,注重分析出四大成分,找出食物链即可;信息传递的方向是关键,功能注重和实例相联系;稳定性与营养结构联系。注意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及使用价值的区分,只要是对环境影响为间接使用价值,没有开发出来的为潜在使用价值,其他为直接使用价值。【出处:21教育名师】
1.从考查内容上看,主要集中在生态系统的成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及全球性生态问题及生物多样性等知识点上。
2.从考查角度上看,结合食物链、食物网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进行综合命题考查;结合当前全球性环境问题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进行命题考查。
3.从命题趋势上看,预计2015年高考仍然趋向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生态农业、全球性环境问题上的应用方面进行命题。
【基础知识考查点】
1.生态系统的结构,各成分间的有关系
2.食物链的构成特点、计数、生物之间关系,数量变化的影响、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的功能的体现。
3.能量流动的概念、某一营养级同化能量的去路、消费者摄入量的去路,研究能量流动的目的及具体应用。
4.物质循环的概念、特点、与生态系统成分间的关系,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5.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种类特点、及意义。
6.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种类、基础,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7.人工增长对环境因素的影响,环境污染的来源及后果。
8.生物多样性的含义、成因、价值、丧失的原因、保护措施
【析考题·明考向】
1.(2013?四川高考?T6)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
D.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
【答案】B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要关注以下三点:
(1)信息传递的范围:个体、种群内部、种群之间等。信息传递的范围不同,作用不同。
(2)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不能人为改变。
(3)明确精耕稻田有人的作用,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2.(2013?广东高考?T5)如图所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 ( )www.21-cn-jy.com
A.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
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
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
【答案】A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需关注以下两点:
(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食物链越长,消耗的能量越多。
(2)捕食者数量增多,被捕食者数量先减少后增多,最后趋于稳定。
3.(2012·浙江高考·T5)如图是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变化关系的示意图(图中不同阴影的面积表示不同比例尺下的个体数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所含的食物链为捕食食物链
B.这些生物的种群数量在各自的K值上下波动
C.旅鼠的种群数量主要是由外源性因素调节的
D.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的数量变化是一种正反馈调节
【答案】D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应明确两点:
(1)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2)根据图示信息判断三种生物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
4.(多选)(2013·江苏高考·T24)将江苏某地当年收获的小麦秸秆剪成小段,于7月20日开始分别进行露天堆放、水泡和土埋3种方式的处理,3次重复,每隔15天检测一次秸秆腐解残留量,结果如图。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21教育网
A.秸秆还田后翻耕土埋应是利用秸秆的合理方法
B.土壤中的空气和水分条件有利于多种微生物对秸秆的分解
C.如果将处理开始时间提早30天,则3条曲线的位置将呈现上移趋势
D.从堆放、水泡2条曲线可以推测好氧性微生物分解能力高于厌氧性微生物
【答案】AB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明确江苏地区一年内6、7月份气温较高,分解者活跃。
(2)明确水中氧气相对较少。
5.(2014·海南高考·T17)用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数量构建的金字塔分别称为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在某一栎林中,第一营养级生物为栎树,第二营养级生物为昆虫,第三营养级生物为蛙、蜥蜴和鸟,第四营养级生物为蛇。该栎林数量金字塔的示意图是 ( )
【答案】B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关系。A图中,根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且逐级递减可知A项为能量金字塔。B图中,在数量金字塔中昆虫的数量远远大于栎树的数量,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小于昆虫的数量,第四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小于第三营养级的数量,故B项为栎林数量金字塔。C、D图中各个营养级之间的关系既不符合能量金字塔也不符合数量金字塔。
【解题指南】(1)题干关键词:“营养级”“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
(2)关键知识:能量流动的特点;数量金字塔不同于能量金字塔。
6.(2014·海南高考·T18)在某水生生态系统中,分布有水鸟、藻类、芦苇等动植物,某些水鸟具有秋季迁徙的习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2-1-c-n-j-y
A.该水生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随季节而发生变化
B.减少芦苇和藻类后,输入该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维持不变
C.藻类和芦苇等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该水生生态系统动植物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产生含氮化合物
【答案】B
【解题指南】(1)题干关键词:“水生生态系统”“秋季迁徙”。
(2)关键知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食物链和食物网。
7.(2014·天津高考·T3)图a、b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版权所有:21教育】
A.两个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
B.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3个营养级组成
C.城市生态系统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低
D.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答案】A
【解析】选A。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信息传递普遍存在于生态系统中,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故A项正确;营养级是指不同的生物种群,而图a和图b中的动物和植物的种类不确定,无法判断两图中有几个营养级,故B项错误;城市生态系统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故C项错误;图b中人的生物量明显多于植物的生物量,应有外界能量流入,故D项错误。
【解题指南】(1)图示信息:图a表示农村生态系统,生物量的大小依次为: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图b表示城市生态系统,生物量的大小关系与图a不同,需人为投入物质和能量。
(2)关键知识:同一消费者在不同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不一定相同、流经自然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8. (2014·江苏高考·T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
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
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 ~ 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
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答案】D
【解题指南】关键知识:水体富营养化是水体中N、P含量过高,导致藻类等大量繁殖而出现的现象;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特点。
9.(2014·江苏高考·T17)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
B.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C.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保护无经济价值的物种是为人类生存发展保留空间
D.农田是具有高度目的性的人工生态系统,清除杂草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不矛盾
【答案】B
【解析】选B。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措施。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使其他物种的生存阻力减小,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A项正确;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是降低生物多样性,因为人造林的物种比较单一,故B错误;无经济价值的物种还有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故C项正确;农田生态系统运行的目的不是为了维持自身的平衡,而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清除杂草是为了使能量尽可能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农作物,故D正确。
【解题指南】关键知识:(1)生物多样性的直接、间接和潜在价值。
(2)沼泽地属于湿地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丰富。
10. (2012·江苏高考·T24)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对此所作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重要原因
B.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C.这种变化是由于新物种产生量少于现有物种灭绝量
D.过度的人为干扰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答案】ACD
【解析】选A、C、D。人为因素是生物多样性锐减的主要外在原因,包括乱捕滥猎、栖息地的破坏和丧失、外来物种的入侵、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因此A、D正确。栖息地破碎化容易导致小种群的灭绝,不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所以B错误。新物种产生量少于现有物种灭绝量也是导致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降低的原因之一,因此C正确。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的原因。
11.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T32)(6分)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曾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
演替阶段
群落类型
植物种数/种
草本植物
灌木
乔木
1
草丛
34
0
0
2
针叶林
52
12
1
3
针阔叶混交林
67
24
17
4
常绿阔叶林
106
31
16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 演替。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可能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 条件也得到了基本保留。21cnjy.com
(2)在由上述群落构成的相应生态系统中,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 生态系统。
(3)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 (填“简单”或“复杂”),原因是 。
【答案】
(1)次生 土壤 (2)草丛 常绿阔叶林
(3)复杂 针叶林中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复杂
【解析】本题以某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重新恢复为命题线索,综合考查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知识。
(1)根据题干可知,该常绿阔叶林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后逐渐得以恢复,在此过程中植物的种子或繁殖体可能得到保留,而原有的土壤条件也得到了基本保留,因而在恢复的过程中群落的演替类型应为次生演替。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而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3)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植物种类更多,能为动物提供更为丰富的食物和栖息场所,因而动物分层现象就较为复杂。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应注意以下两点:
(1)群落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前者是物种由无到有的过程,后者一般是物种由少到多的过程。
(2)一个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和抵抗力稳定性往往呈负相关关系。
12.(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T31)某陆地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调查得知,该生态系统有4个营养级,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且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一年内输入各种群的能量数值如下表所示,表中能量数值的
单位相同。
种群
甲
乙
丙
丁
戊
能量
3.56
12.8
10.30
0.48
226.50
回答下列问题:
(1)请画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
(2)甲和乙的种间关系是 ;种群丁是该生态系统生物组分中的 。
(3)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 、 ,此外还具有信息传递等功能。碳对生物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碳在 和
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
【答案】
(1) (2)捕食 消费者 (3)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生物群落 无机环境
【解析】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的判定、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功能、碳循环等知识。
(1)表中戊占有能量最多,应属于第一营养级;乙和丙能量值处于同一数量级并且二者之和(23.1)介于戊能量值的10%~20%(10.20%)间,故乙和丙应同属于第二营养级;甲能量值介于第二营养级的10%~20%(15.41%)间,应属于第三营养级;丁能量值介于第三营养级的10%~20%(13.48%)间,应属于第四营养级。
(2)根据(1)的食物网可推知:甲、乙种间关系是捕食。题干已声明所列数据不包括分解者,而戊属于第一营养级,为生产者,因此其余生物包括丁在内均为消费者。
(3)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主要功能;碳以CO2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解题指南】(1)题干关键词:“除分解者外”“4个营养级”“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10%~20%”。
(2)思维流程: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与表中数值→初步判断,乙、丙属于同一营养级,甲与乙、丙都是捕食关系;由题中5个种群、4个营养级与表中数值→食物链、食物网。
(3)关键知识: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功能。
13.(2014·安徽高考·T29)
Ⅱ.一片玉米农田就是一个生态系统。
(1)同种植单一品种相比,在不同田块种植甜玉米和糯玉米等不同品种,可增加 ,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若玉米和大豆间作(相间种植),可提高土壤肥力,原因是
。
(2)玉米螟幼虫能蛀入玉米茎秆和果穗内取食。若调查玉米螟幼虫的密度,应采用 的方法。甜菜夜蛾幼虫也取食玉米,玉米螟和甜菜夜蛾的种间关系是 。在我国北方部分地区,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的分布区出现重叠,两种玉米螟依靠不同的性信息素维持 。
(3)取两份等质量同品种的玉米粉,一份经发酵做玉米馒头,另一份煮玉米粥,这两份食物中所含能量较少的是 。
(4)纤维素分解菌可用于玉米秸秆还田。用 染色法鉴别纤维素分解菌时,培养基上的菌落周围会形成透明圈,其大小能反映 。
【答案】
Ⅱ.(1)遗传(基因)多样性 根瘤菌与大豆共生形成根瘤,具有固氮作用
(2)样方法 竞争 生殖隔离
(3)玉米馒头
(4)刚果红 菌株产酶能力或酶活性强弱
【解题指南】
Ⅱ.(1)隐含信息:大豆根部有根瘤菌,具有固氮作用;发酵为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消耗能量。
(2)关键知识:理解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物种丰富度增加,物种多样性增强,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增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14.(10分)(2014·全国卷·T33)现有A、B两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其生物组成和光照条件见下表。一段时间后,发现A瓶的生态系统较B瓶的稳定。
生态瓶编号
光照
含微生物的泥沙
浮游藻类
水草
浮游动物
A
+
+
+
+
+
B
-
+
+
+
+
注:“+”表示有,“-”表示无。
请回答:
(1)A瓶中微生物、浮游藻类、水草和浮游动物共同组成了一个 ,浮游藻类和水草的种间关系为 。www-2-1-cnjy-com
(2)一段时间后,B瓶中浮游藻类种群密度 ,原因是 ;浮游动物的种群密度 ,原因是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3)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
。
【答案】
(1)生物群落 竞争
(2)降低 没有光照,藻类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降低 氧气与食物不足(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3)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最终分解成无机物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
(1)一定区域中全部生物的总和构成生物群落,A瓶中的微生物、浮游藻类、水草和浮游动物共同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浮游藻类和水草都为生产者,会争夺光照、生态瓶中的无机盐等,因此两者为竞争关系。
(2)B瓶缺乏光照,浮游藻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一段时间后浮游藻类的种群密度将降低;浮游藻类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但使其数量减少,也会导致瓶内O2含量减少,而浮游动物以植物为食,因此浮游动物会因食物和氧气不足而种群密度降低。
(3)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最终分解成无机物,重新供生产者利用。
【解题指南】(1)关键知识:解答本题需要明确生物群落的组成成分和生物之间的关系,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因素,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
(2)题表信息:从表中看出A瓶和B瓶相比,B瓶缺少光照。
15.(2014·山东高考·T27)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海洋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1)根据图甲分析,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
点。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2)海洋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 结构。新建码头的桩柱表面很快被细菌附着,随后依次出现硅藻、藤壶、牡蛎等,该过程称为 。
(3)图乙表示某海域能量流动简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中
和 (填字母)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 。
(4)海洋会受到石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如果污染超过海洋生态系统的 ,海洋生态系统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答案】
(1)b 偏高
(2)垂直 (群落的)演替(或初生演替)
(3)A B(注:两空可颠倒) 20%
(4)自我调节能力(或自净能力)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群落结构和演替、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
(1)据图甲分析,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的增长速率应保持最大,即应处于图中b点。根据标志重捕法的原理可得:种群个体数=初捕数×重捕数/重捕标记数,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重捕时所得标记个体数将减少,据公式可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偏高。21*cnjy*com
(2)生物在群落中垂直方向上不同层次上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随时间延续,新建码头的桩柱表面出现生物,且生物种类不断变化,这一过程称为群落的(初生)演替。
(3)图乙中A为生产者,B为分解者,C为次级消费者,D为初级消费者。其中生产者(A)和分解者(B)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能量在第一营养级(A)和第二营养级(D)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5×106/7.5×106×100%=20%。
(4)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外界的干扰(如污染)超过了这一限度,生态系统的稳态将被破坏,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解题指南】(1)图示信息:图甲所示大黄鱼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图乙中A是生产者、B是分解者、C和D是消费者。
(2)关键知识:①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中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最快;
②能量流动传递效率是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能量的比值。
16.(2014·重庆高考·T7)Ⅰ.为治理某废弃采石场的生态环境,对其进行了公园化建设。
(1)对其进行整理和覆土,并选择适生植物进行人工造林,不同恢复时期的植物物种数如下图所示。t0→t1,植物残体及凋落物中的有机物被生态系统中的 转化为无机物,使土壤条件得到改善;同时由于人工林土壤中存在 ,导致群落中植物物种数增加;t1→t3,人工林抵抗力稳定性的变化是 ;群落中植物物种数逐渐增加,物种之间21·cn·jy·com
加剧。
(2)通过人工林建设和园林景观构建,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可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 原理。
【答案】
Ⅰ.(1)分解者 植物种子或繁殖体 增强 竞争
(2)整体性
【解题指南】(1)图表信息:Ⅰ.随时间的延长,采石场在次生演替中物种数逐渐增加,最后保持不变。 (2)关键知识:Ⅰ.次生演替的条件和变化、物种增多导致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17.(2014·江苏高考·T26)机场飞行跑道及场内小路旁多是大片草地,有多种动物栖息。下图是某机场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主要部分。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此食物网中,小型猛禽分别处于 营养级。
(2)机场内的小鸟初遇稻草人十分惊恐,这种反应属于 反射。
(3)工作人员根据生态系统中 信息传递的特点,释放训练过的猎鹰来驱赶小鸟。
(4)为了进一步驱鸟,某机场先铲除原有杂草,而后引种了虫和鸟都不爱吃的“驱鸟草”,机场内小鸟大为减少。以后“驱鸟草”逐渐被杂草“扼杀”,这种生物群落的变化过程属于 演替。
(5)为了解机场内蜗牛密度,三个调查人员各自随机布设样方如下图所示(图中阴影带为水泥小路,其他处为草地),其中最合理的是 (填序号)。
调查中某个样方内蜗牛分布示意图如下,该样方的蜗牛数应计为 个。
【答案】
(1)第三、第四、第五
(2)条件 (3)行为
(4)次生 (5)① 7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在该机场生态系统食物网中,小型猛禽在不同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不同,如在食物链“草→昆虫→小型猛禽”中位于第三营养级;而在食物链“草→昆虫→杂食性小鸟→小型猛禽”中位于第四营养级;而在食物链“草→昆虫→杂食性小鸟→蛇→小型猛禽”中位于第五营养级。(2)机场内的小鸟初遇稻草人十分惊恐,是通过后天学习或积累生活经验形成的反射活动,故为条件反射。(3)利用训练过的猎鹰的特殊行为来驱赶机场小鸟,属于生态系统的行为信息。(4)在本题中虽然人为铲除杂草,种上“驱鸟草”后其又被杂草取代,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属于次生演替。(5)根据种群密度调查的取样原则,即随机取样,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故①取样最合理;根据样方的计数原则:其数目为“统计样方内所有个体数和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数”,故本题答案为7。
【解题指南】(1)图示信息:生态系统食物网,该食物网中同种生物可处于不同营养级。
(2)关键知识:用五点取样法调查蜗牛种群密度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18.(2013·广东高考·T26)(16分)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富含有机质和无机成分,可用作肥料,但其多环芳烃(PAHs)等有机污染物含量通常较高,施入土壤会带来二次污染。生物质炭是由作物废弃秸秆等炭化而成。将污泥、含7%生物质炭的污泥均堆放一段时间后用于盆栽实验,研究它们对黑麦草生长及PAHs迁移的影响,结果见下表。
测定项目
红壤
红壤+
污泥
红壤+含7%生
物质炭的污泥
土壤PAHs含量(μg/kg)
527
1079
765
黑麦草叶绿素含量(mg/g)
2.0
2.1
2.3
黑麦草每盆干重(g)
1.7
2.3
2.7
黑麦草PAHs含量(μg/kg)
401
651
428
(1)生物质炭孔隙结构发达,能改善土壤的通气状况,使根系细胞 加强, 合成增加,从而促进根系对土壤养分的吸收。
(2)由表可知,施用含生物质炭的污泥 ,从而促进黑麦草生长;污泥的施用使土壤和黑麦草的PAHs含量 ,但生物质炭的输入 ,从而降低PAHs污染的风险。由此可见,生物质炭有望用作污泥改良剂,促进污泥的推广应用。污泥的应用符合生态工程的 原理。
【答案】
(1)有氧呼吸 ATP
(2)使黑麦草叶绿素含量提高,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 增加 降低了土壤PAHs含量和黑麦草对PAHs的吸收与积累 物质循环再生
【解析】本题考查细胞呼吸作用、ATP及生态工程的原理等相关的知识点及其内在联系。
(1)生物质炭能改善土壤的通气状况,促进根细胞的有氧呼吸,合成ATP增多,为根主动运输吸收无机盐提供能量。
(2)由表可知,施用含有生物质炭的污泥组叶绿素的含量较多,从而促进黑麦草的生长,污泥施用后土壤和黑麦草的PAHs含量增加,生物质炭的输入则能降低土壤PAHs含量和黑麦草对PAHs的吸收与积累。污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和无机成分,施用污泥的目的是使其中的养分被充分吸收利用,因此利用了物质循环再生的生态工程原理。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需关注以下两点:
(1)植物吸收无机盐的方式为主动运输,消耗的能量由有氧呼吸提供。
(2)植物的生长过程积累的有机物由光合作用提供。
19.(7分)(2013·江苏高考·T26)在江苏某地进行稻田养鱼的实验研究。6月5日在一定面积的实验小区插秧后放养300条小鲫鱼(杂食性),稻田水深8~10 cm。对照小区不放鱼,其他条件相同。所有处理设置3次重复,实验持续2个月,期间检测浮游植物生物量(干重)。请回答下列问题:
(1)每个处理设置3次重复,其主要目的是 。
(2)实验的第一个月期间,检测发现实验组浮游植物生物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原因分析如下:放鱼对浮游植物的不利之处是鱼的取食作用;有利之处是鱼粪便为浮游植物提供营养物质,以及鱼会大量捕食 从而减弱其对浮游植物的捕食作用。在此期间,有利因素占据优势。
(3)实验的第二个月期间,所有小区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均显著下降,主要原因是此时生长旺盛的水稻与浮游植物之间具有 关系。
(4)放养鱼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 的复杂性,从而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 的速率。
(5)除了上述因素之外,对该实验研究影响最大的不定因素是 (填序号)。
①鸟 ②土壤质地 ③光照 ④水体肥力
⑤稻田杂草
【答案】
(1)减少实验误差(增加实验的精确性)
(2)浮游动物 (3)竞争
(4)营养结构(食物链或食物网) 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
(5)①
【解析】本题考查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
(1)多次实验,可以减少实验的偶然性,从而减少实验误差。
(2)浮游动物捕食浮游植物,鱼捕食浮游动物,浮游植物的天敌(浮游动物)减少,促进浮游植物增多。
(3)水稻和浮游植物竞争阳光和无机盐等,水稻生长旺盛,浮游植物受到的光照减少、获得无机盐相对减少,因而数量下降。 21*cnjy*com
(4)鱼的放入,使食物链、食物网更加复杂,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上升,使生态系统的功能即能量流动、物质循环速率上升。
(5)稻田中,鸟的数量是随机的,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是影响该实验研究的最大的不定因素。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明确稻田生态系统存在的一条食物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人。
(2)明确生物种类增加而造成营养结构复杂化,从而造成生态系统功能复杂化。
【名题集训·决胜高考】
1.(2015届浙江省杭州地区7校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联考生物试卷)土壤动物能够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并改良土壤结构,其类群组成和数量是评价农田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下表是某农田使用两种肥料后4类土壤动物物种数和密度(个/m2)调查数据。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动物类群
样地
跳虫类
蜱螨类
线蚓类
线虫类
物种数
密度
物种数
密度
物种数
密度
物种数
密度
有机肥田
10
167
38
30
40
120
19
339
化肥田
4
79
16
41
18
32
7
52
A.有机肥田的土壤动物数量大大增加,有机质减少
B.有机肥田的各类土壤动物密度总是大于化肥田
C.化肥田土壤动物个体总数减少,但是生物多样性提高
D.化肥田土壤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减少,营养结构简单
【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土壤动物丰富度和生态系统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对比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2015届河南省陕州中学高三第五次月考生物试卷)若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共有五个种群,其能量调查如下表所示:
种 群
甲
乙
丙
丁
戊
能量(107KJ·m—2)
2.50
13.30
9.80
0.28
250.00
下面①—④图是根据该表数据作出的一些分析,其中最可能错误的是( )
A.①③ B.② C.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表中能量的含量,可以推知食物链是:戊→丙(乙)→甲→丁,故①错误;根据食物链戊→丙(乙)→甲→丁可知,②正确;由示意图可以看出,表示两曲线的生物之间存在捕食关系,而丙,乙二者体内能量相当,属于同一营养级,故③错误;根据食物链戊→丙(乙)→甲→丁可知,甲是乙和丙的天敌,甲丁数量减少,丙乙就会因为缺少天敌而数量增加,由于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一段时间后,一种生物数量增多,一种数量减少,故④正确。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2015届新疆乌鲁木齐地区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测验生物试卷)下图为生态系统中部分能量流动图解,图中字母表示能量数值,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A图中表示出了三个营养级,其中b=h+f+d+g
B.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a×100%
C.图中乙代表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D.缩短食物链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图中表示出了生产者、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共三个营养级;其中b是初级消费者的摄入量,h是初级消费者的粪便量,c是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f是初级消费者的呼吸量,d是初级消费者的净同化量,g是初级消费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b=c+h,c=d+f,d=i+e,A错误;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a×100%,B正确;图中乙代表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C正确;缩短食物链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但可改变能量利用效率,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从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4.(2015届河南省陕州中学高三第五次月考生物试卷)下图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部分图解,N1-N6表示能量数值。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自然生态系统(N2/N1)×100%的值一般介于10%~20%之间
B.若N6全部来自于N4,则蜣螂未获得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
C.当某种初级消费者的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此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D.散失的热能重新用于合成有机物,从而实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答案】B
【解析】能量传递效率介于10%~20%之间为营养级结构之间的传递效率,而太阳能不属于营养级结构,故A错误;初级消费者通过粪便流向蜣螂的能量为N6,不属于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而是生产者的同化量,故B正确;当某种初级消费者的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达到此种群最大的环境容纳量,增长速率为0,故C错误;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后不能再循环利用,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5.(2015届浙江省建德中学高三理综模拟训练生物试卷)下表是几种动物的摄取量、同化量、呼吸量等数据和其他一些栏目。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来源:21cnj*y.co*m】
动物种类
光蝉
盐沼蝗
麻雀
田鼠
摄取量(I)(kJ˙m-2˙a-1 )
172.8
15.52
16.74
30.96
同化量(A)(kJ˙m-2˙a-1 )
115.06
5.73
15.06
28.03
呼吸量(R)(kJ˙m-2˙a-1 )
85.77
2.85
27.61
净生产量(P)(kJ˙m-2˙a-1 )
同化效率(A/I)
0.67
0.37
0.90
0.91
生长效率(P/A)
R/A
0.75
0.50
1.00
0.99
A.光蝉的净生产量(P)为29.29 kJ˙m-2˙a-1
B.生物量=净生产量(P)×该种群的分布面积×时间
C.动物的生长效率影响着它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中的作用
D.畜禽的同化效率和生长效率是影响养殖效益的重要因素
【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2·1·c·n·j·y
6.(2015届河南省郑州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预测理综生物试卷)如图是一个简化的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要调查该生态系统中橡树苗和兔的种群密度,可分别采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B、森林中的这些生物分别占据着不同的空间,说明群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
C、兔参与形成了8条食物链,鹰占有2个营养级
D、鹰每同化1kJ的能量至少需要草本植物固定125kJ的太阳能来支持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调查橡树苗等植物种群的密度,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兔等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标志重捕法,A项正确;在森林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着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B项正确;分析图示可知,兔参与形成了8条食物链,鹰占分别占有第三、第四2个营养级,C项正确;在草本植物→兔→鹰这条食物链中,鹰处的营养级别最低,消耗的草本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最少,鹰每同化1kJ的能量至少需要草本植物固定1÷20%÷20%=25kJ的太阳能来支持,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群落、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7.(2015届浙江省杭州地区7校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联考生物试卷)下图甲为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乙为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下列相关解释不正确的是
A.图甲中食肉动物所含的能量约为食草动物所含能量的10%~20%
B.甲生态系统受到DDT农药污染,污染物浓度含量最高的是食肉动物
C.图乙中,人类一定处于第三营养级
D.图乙表示的生态系统,一旦人的作用消失,该生态系统会很快退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食肉动物是食草动物的下一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在10%--20%之间,A正确。营养级越高,生物富集效应越明显,B正确。图乙中涉及的食物链有:植物--》动物—》人类和植物—》人类,所以人有第二第三两个营养级,C错误。图乙表示的生态系统,人起主导作用,一旦人的作用消失,该生态系统会很快退化,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与运用能力。
8.(2014-2015学年甘肃省张掖市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理综生物卷)大气中CO2过多与碳循环失衡有关。因而“低碳生活”已经获得全社会有识之士的普遍认同。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增加自养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利于降低大气中的CO2含量
B.大气中CO2的增加主要与异养生物②的数量增加有关
C.该生态系统中的自养生物与所有异养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
D.该图能表示物质循环过程,不能准确表示能量流动方向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自养生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将环境中的CO2和水合成有机物,所以增加自养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利于降低大气中的CO2含量,A项正确;大气中CO2量增加主要是化石燃料的燃烧,故B项错误;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物,包括自养生物(生产者)和所有异养生物(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了生物群落,C项正确;该图能表示物质循环过程,不能准确表示能量流动方向,因为能量流动是单向不循环的,在自养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不能用双向箭头表示能量流动,故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9.(2015届浙江省严州中学高三3月阶段测试理综生物试卷)甲图表示某草原上仓鼠种群数量变化图(K0表示仓鼠种群在无天敌进入时的环境容纳量),乙图为甲图中仓鼠所摄入能量的去路(字母表示相应能量)。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当某种天敌进入一段时间后,仓鼠种群数量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则天敌最可能进入时间为C时
B.从甲图可知,仓鼠的种群数量增长呈“S”形,在捕食压力下,仓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降在K2-K3之间
C.K0表示仓鼠种群在无天敌存在时的环境容纳量,即仓鼠种群在理想条件下的环境容纳量
D.乙图中的A属于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表示仓鼠的次级生产量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图甲种群数量变化的柱形图可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仓鼠种群数量在开始时连续增长,从K2点后开始环境阻力加大,所以,最可能是在K2点对应的c时天敌侵入,并且一段时间后在K3附近波动,A、B正确;由题意可知K0表示仓鼠种群在无天敌存在时的环境容纳量,但不是仓鼠种群在理想条件下的环境容纳量,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C错误;乙图中的A来自仓鼠产生的粪便,即来自第一营养级绿色植物的同化量,B属于仓鼠的同化量,C表示仓鼠的次级生产量,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及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21·世纪*教育网
10.(2015届江西省六校高三3月联考理综生物试卷)图甲、乙分别表示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模型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发生过敏反应时,甲图中的C增多导致组织水肿
B.甲图中O2浓度最低的是D
C.乙图中的D是生态系统中的基石
D.因捕食关系而建立的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乙图中的B所处的营养级
【答案】B
乙图中的B属于分解者,不参与捕食链的构成,不属于任何营养级,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人体的内环境、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和识图能力。
11.(2015届北京市东城区示范校高三上学期综合能力测试生物试卷)在一稳定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的松针为食,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
B.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丰富度
C.可利用样方法调查幼虫的密度
D.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有滞后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图可知幼虫的密度随时间呈现周期性波动,A项正确;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而捕食关系,不能使被捕食者的数量降低为0,因此没有改变落叶松的丰富度,故B项错误;由于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因此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C项正确;根据题意可知,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同时,根据图像也可以看出,幼虫先增先减,而松针长度后减后增,因此幼虫的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有滞后性,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2.(2015届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缺少类群乙则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进行
B.图中b、c、d过程均可表示不同生物的呼吸作用
C.图中甲、乙、丙、丁的全部生物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D.由于细胞呼吸的消耗,乙对食物的同化量远小于摄入量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和碳循环示意图可知,甲为生产者,乙为初级消费者,丙为次级消费者,丁为分解者。缺少类群乙则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进行,A项错误;图中c、d分别表示乙、丙同化的能量,b表示生产者的呼吸量,B项错误;图中甲、乙、丙、丁的全部生物,包含了了该生态系统的所有种群,因此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C项正确;乙的摄入量,大部分经消化吸收转为同化的能量,少部分以粪便的形式排到环境中,乙同化的能量中有大部分通过呼吸作用散失,只有少部分用于乙的生长、发育、繁殖,D项错误。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能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内容的能力。
13.(2015届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高三考前适应性训练理科综合生物卷)如图表示“粮桑渔畜”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模式。据图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农田生态系统中除草、治虫可以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
B.利用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毒蛋白基因培育抗虫作物,利用了其间接价值
C.饲养家禽可以适当延长光照时间来提高产蛋率,这是利用了物理信息的作用
D.该生态农业有效地促进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从课外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结合这些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14.(2015届江苏省沭阳银河学校高三上学期开学初学情调研生物试卷)如图a、b、c、d为不同的生物学含义,M代表相关指标的相对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M表示基因多样性,a~d表示不同种类植物,则在剧烈变化环境中最不易被淘汰的是b
B.若M表示物种的丰富度,a~d表示不同生态系统,则a生态系统抵抗力的稳定性最强
C.若M表示种群密度,a~d表示同种生物的四个种群, 则b种群的种内斗争最激烈
D.若M表示生物所含能量,a~d表示同一条食物链中的四个物种,则a是最高营养级
【答案】ACD
【解析】
试题分析:若M表示基因多样性,a~d表示不同种类植物,b 的基因多样性最丰富,则在剧烈变化环境中最不易被淘汰,A正确;若 M 表示物种的丰富度,a-d 表示不同生态系统,b的丰富度最大,则b生态系统抵抗力的稳定性最强,B错误;若M表示种群密度,a~d表示同种生物的四个种群,b的种群密度最大,种内斗争最激烈,C正确;若M表示生物所含能量,a~d表示同一条食物链中的四个物种,能量最多的是生产者,是最低营养级。能量最少的是最高营养级,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稳定性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15.(2015届浙江富阳二中高三上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试卷)如图所示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蚕的同化效率和生长效率是影响养蚕效益的重要因素
B.一棵桑树上有成千上万条蚕,但它们的能量关系不会构成倒金字塔
C.桑树到蚕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1+C1+D1)/C
D.图中C=A-B,C可表示桑树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蚕的同化量和生长效率越高,蚕丝的产量越多,故A正确;营养级越高,占有的能量越少,各营养级的能量关系永远是正金字塔形,故B正确;桑树的同化量为A,蚕的同化量为A1+ B1+C1+D1,因此从桑树到蚕的能量传递效率为(A1+ B1+C1+D1)/A,故C错误;图中B为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由于净光合产量=实际光合产量—呼吸消耗量,即C=A—B,除了呼吸作用消耗外,剩余的能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所需要的能量,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6.(2015年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第一次联考生物试卷)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使用粪便作肥料,其能量可以流向植物,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B.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约有10%—20%的能量流入狼的体内
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D.食物链中初级消费者数量越多,次级消费者能够获得的能量一定就越少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使用粪便作肥料,其物质可以流向植物,实现了对物质的多级利用,能量被分解者利用和以热能释放,A错。这只兔子能量没有全部流向下一个营养级,大部分用于生长发育繁殖,小部分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流入狼的体内,B错。生产者固定环境CO2合成有机物,各级生物分解有机物为CO2释放到大气,C正确。食物链中初级消费者数量越多,次级消费者能够获得的能量不一定就越少,与能量传递效率相关,D错。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17.(2015届浙江省重点中学协作体高考摸底测试理科综合生物试卷)低碳生活已成为许多人的共同选择,下面甲图是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乙图为碳循环示意
图。以下说法不正确的( )。
A.乙图中过程③主要在细胞的线粒体中
B.甲图中沼气池中的微生物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C.甲图是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多途径利用农作物,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提高了该系统的能量利用率
D.要减少温室效应,应调整图中的过程①⑤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乙图中过程③是细胞呼吸作用,主要在细胞的线粒体中,故A正确。甲图中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故B正确。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不能循环利用,故C错误。要减少温室效应,主要增加光合作用①,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⑤,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知识点间内在联系综合运用能力。
18.(2015年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备考模拟卷(新课标I卷)3)信息传递对生物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通过“回声定位”,蝙蝠能够捕食猎物,躲避敌害
B.菊花接受短日照的刺激使得菊花能够适时开放,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C.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的信息传递可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
D.生态系统中用于传递的信息都来自生物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信息传递对生物的作用,意在考查考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能力。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也可来自无机环境,如物理信息光等。
19.(2015?新余模拟)黄花刺茄是具有很强的耐贫瘠和耐干旱特性的草本植物,原产北美洲,我国于1981年首次发现该物种入侵,目前已在多省区有分布,对本地物种造成危害.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黄花刺茄可以增加入侵地的物种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
B.荒地、路边、弃耕地、过度放牧的草地,黄花刺茄可取得优势地位
C.控制黄花刺茄的方法主要有化学防治和人为铲除,化学防治最好
D.导致黄花刺茄在入侵地呈J型疯长的主要原因是其基因发生了突变
【答案】B
点评:本题考查外来物种的入侵,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题的基础上作适当总结,外来物种入侵引发生态危机的原因:①占据空的生态位.②侵入物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短时期内呈现种群的“J”型增长,如松树线虫等.③迁入地环境条件适宜.④侵入物种对环境适应性强.⑤缺少天敌的控制.
20.(2015?湖南模拟)天鹅洲自然保护区是为了实现麋鹿回归自然而建立起来的,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但没有大型食肉动物.1993年以来,分三批从北京引进的94头麋鹿,自由生活在保护区内,完全靠野生植物为食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2003年约为450头,目前已经超过800头,并形成了3个亚种群.但近年来,随着人类在保护区内的某些活动增加,麋鹿开始出现种群密度制约的迹象.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保护麋鹿的意义在于保护基因的多样性和物种的多样性
B.建立自然保护区后,麋鹿的环境容纳量就可以一直稳定不变
C.麋鹿在保护区内生活,没有捕食者,食物充足,因此没有环境阻力
D.由于出现生殖隔离,原来的一个麋鹿种群分化为三个亚种群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建立自然保护区后,没有大型食肉动物,不能说没有环境阻力,由题干中“出现种群密度制约”可推知,由于食物、空间资源等环境阻力,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下降;自然环境条件是可变的,改变的环境条件也会导致环境容纳量的改变.生物亚种群还属于同一物种,之间没有生殖隔离;A、保护麋鹿的意义在于保护基因的多样性和物种的多样性,A正确;B、由题干中“出现种群密度制约”可推知,由于食物、空间资源等环境阻力,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下降.自然环境条件是可变的,改变的环境条件也会导致环境容纳量的改变,B错误;C、建立自然保护区后,没有大型食肉动物,不能说没有环境阻力,C错误;D、生物亚种群还属于同一物种,之间没有生殖隔离,D错误。
点评: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为有效的措施,又叫就地保护.
21.(2015届山东省烟台市高三诊断性测试理综生物试卷)请根据下列图表,回答有关种群和生态方面的问题。
(1)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按表甲所列条件进行了A、B、C、D 4组实验,用1000mL锥形瓶作为培养器皿,棉塞封口,在25℃下静置培养,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定时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根据实验结果绘出的酵母菌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如图乙。图乙中曲线①、②、③分别是甲中 组的结果。B组和A组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B组 。该同学在某一时刻提取部分样液,并将样液稀释5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计数,观察到的计数室中酵母菌细胞分布如图丙,则此时该样液的细胞密度为 个/mL。
(2)图丁是某农田生态系统模式图,数字代表能量数值,单位是J/(cm2·y)。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中不属于生物群落的是_________(填字母),图示的过程直接揭示了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
(3)若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1000J/(cm2·y),则B固定的能量中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是 J/(cm2·y)。此农田生态系统弃耕以后发生的演替是 ,在此过程中其恢复力稳定性将降低。
【答案】(1)B、A、D(2分,错一处不得分) 培养液较多,与空气接触面积较小,故供氧较少 7.5×106
(2)E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3)88 次生演替
【解析】
试题分析:
(1)分析题图和题意,培养器皿为1000mL锥形瓶,当锥形瓶中加入培养液体积越大,与空气接触面积越小,氧气供应不足,细胞繁殖速度越慢,因此A、B、C、D四个实验组中,AC繁殖速度快;葡萄糖浓度越高,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细胞浓度越高,因此A、B实验组的细胞浓度高,综上所述,曲线①②③④分别为实验组B、A、D、C。根据五点取样法,丙图的四个角的方格和中间的方格中的酵母菌数目为5、6、7、6、6,因此平均值为6个,则这25个方格中的酵母菌总数为6×25=150,由于计数之前培养液稀释5倍,每个中方格的体积为1×1×0.1=0.1mm3=1×10-4mL,则每毫升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为150×5÷(1×10-4)=7.5×106。
(2)分析图丁,图中A、B、C、D中都有箭头指向E,并且E与A之间的箭头为双向箭头,说明E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为生产者;图中的数值表示能量流动数值,由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的,因此根据A与E之间的双向箭头可知,图中还表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分析图丁,B的同化量为200 J/(cm2·y),除了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外,其余的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图中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112 J/(cm2·y),因此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88 J/(cm2·y)。
考点:本题考查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和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22.(2015届江西广丰三校联考生物卷)在某鱼塘中有A.B.C.D四种鱼,其营养结构如图甲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l)若该鱼塘只有C种鱼,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如图乙所示,池塘的承载量(k值)是 : 若该鱼塘中只有A和D两种鱼,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如图 所示;若该鱼塘中只有 A和B两种鱼(假设二者都只取食同一种藻类),两种鱼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如 图所示。
(2)科研人员对该鱼塘由浮游藻类、A和D三个环节组成的食物链进行了能量流动分析得到下表相关数据。NP(净同化量)=GP(总同化量)—R(呼吸量)。
①Ⅲ所代表的生物是 ,其呼吸产生的能量主要用于 。
②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的净同化量与总同化量的比值不同,主要原因是 。
③该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该数据不在10%—20%这一范围,据表分析原因是 。
【答案】(1)b 丁 丙 (2) ①藻类 维持正常生命活动 ②呼吸量不同 ③0.35% Ⅲ未被Ⅱ利用的能量太多
②第一营养级R为0.85,第二营养级R为0.03,这时因为动物活动能力强,要进行旺盛细胞呼吸消耗大量能量,净同化量较低。
③该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76×103)/(50.5×106)=0.35%。可能的原因是Ⅲ未被Ⅱ利用的能量太多。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23.(2015届四川省凉山州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检测理综生物试卷)生态学家在德昌县弃耕地紫茎泽兰入侵区,开展轻度、中度、重度入侵区的群落植物多样性调查(结果如图1)。 同时对轻度入侵区的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 2)。
(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________,其随紫茎泽兰入侵程度的增加而_________。重度入侵区植物物种数变化较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弃耕地群落的形成是______演替的结果,调查说明外来物种的入侵能改变群落演替的______________。
(2)紫茎泽兰与本地植物之间构成___________关系。紫茎泽兰能分泌化学物抑制其它植物,同时能引起昆虫和动物拒食。可见,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__________。
(3)研究发现,经济植物黑麦草能抑制紫茎泽兰的生长。为了解其抑制机制,进行如下实验:
①用完全营养液培养黑麦草幼苗;
②取一定量培养过黑麦草的营养液加入用于培养紫茎泽兰幼苗的完全营养液中作为实验组,对照组加入等量的培养紫茎泽兰幼苗的完全营养液。
③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并比较两组紫茎泽兰幼苗的长势。
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研究能量流动时,可通过______________调查初级消费者田鼠种群密度。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_________(填“偏高”“偏低”“不变”)。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__。
【答案】(13分,除标注外均为 1 分)
(1)丰富度 减小 已形成以紫茎泽兰为优势的稳定群落 (该群落中紫茎泽兰占绝对优势) 次生 速度和方向
(2) 竞争 种间关系
(3)黑麦草根部是否分泌抑制紫茎泽兰生长的物质 (2 分)
(4) 标志重捕法 偏高 3%(2 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由图可知随紫茎泽兰入侵程度的增加物种数而减少,故丰富度是减小的。重度入侵区植物物种数变化较小的原因是因为该区域早已形成了以紫茎泽兰为优势的稳定群落。弃耕地群落的形成因为具备土壤条件,其上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调查说明外来物种的入侵能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2)紫茎泽兰与本地植物都是生产者,所以它们之间是竞争关系。紫茎泽兰能分泌化学物抑制其它植物,同时能引起昆虫和动物拒食。可见,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因为该实验探究的是经济植物黑麦草能抑制紫茎泽兰的生长,又因为实验组加入的是培养过黑麦草的营养液,故探究的应是黑麦草根部是否分泌抑制紫茎泽兰生长的物质。
(4)田鼠因为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调查种群密度应用标志重捕法。如果标记后的个体容易被捕食,因为计算种群密度=初次捕获标记数*再次捕获数/再次捕获标记数,此时分子不变,分母减少,所以计算结果偏高。传递效率是营养级同化量之比,次级消费者同化量是(2.44*107-1.9*106),初级消费者同化量是(1.05*109-3*108)它们之比为3%。
考点:本题考查群落与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和分析能力。
24.(2015届广东省江门市高三3月模拟考试生物试卷)江门市大广海湾经济区把新会、台山、恩平的沿海区域整合,下图是大广海湾某泥质海岸生态护坡的模式图,请回答:
(1)在上图的坡地生态系统中,人们在中低潮带引种耐盐植物,在高潮带和超高潮带则种植耐干旱植物,这体现了生态工程基本原理中的 。这些不同植物的分布差异主要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
(2)图中方框内表示该水域的能量流动简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第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 。图中_________(填字母)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3)大广海湾发展规划中提到要建设红树林湿地公园等对生物多样性进行 保护;并依据 理论,充分依靠生态系统的 ,辅以相应物质和能量的投入,使一些受损的海岛生态系统恢复到正常状态。
(4)市文联组织文艺家走进大广海湾采风创作,充分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答案】(16分,每空2分)
(1)协调与平衡 水平
(2)18% A、B(只答其中一个得1分,只要有其他选项都得0分)
(3)就地 (生物)群落演替 自我调节能力 (4)直接
【解析】
试题分析:(1)依题意,人们在引种耐盐植物、耐干旱植物时,充分考虑了环境承载力,这体现了生态工程中的协调与平衡原理。低潮带引种耐盐植物,高潮带和超高潮带种植耐干旱植物,这是在水平方向上呈现的差异,主要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2)分析图中方框内该水域的能量流动简图可知,A为生产者(第一营养级),B为分解者,C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D为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能量在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2.7×105)÷(1.5×106)×100%=18%。生产者和分解者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即图中的A、B。
(3)建设红树林湿地公园等属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中的就地保护;一些受损的海岛保留了原有的土壤条件以及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若使其生态系统恢复到正常状态,则需依据(生物)群落演替的理论,充分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再辅以相应的物质和能量的投入。
(4)文学艺术创作,充分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工程基本原理、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25.(2015届山东省高考模拟冲刺卷(二)理综生物试卷)下图甲是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示意图;图乙是该生态系统中鼠摄食后能量的流向示意图。(图中a~e代表过程,A~C代表能量)。请据图回答:
(1)草原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填图中字母),能量进入群落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填图中字母)。
(2)为控制草原鼠害,对鼠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宜采用_________________法;若多次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基本不变,说明该鼠种群的年龄组成为______________型。某时期调查发现,该草原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如图丙,该鼠种群数量变动趋势是_______________,该变动将直接导致_____________,使草原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3)狼能够依据鼠留下的气味去捕食,鼠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这说明信息能够_______________,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图乙中的A表示鼠同化的总能量,B的含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的能量除图中所示去路外.还有一部分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d a (2)标志重捕 稳定 增加 牧草大量减少
(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4)鼠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暂时未被利用
【解析】
试题分析:(1)分析甲图可知,a是光合作用,b、c是食物的消化和吸收,d是细胞呼吸,e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草原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细胞呼吸,能量进入群落的途径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
(2)鼠是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对鼠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宜采用标志重捕法;若多次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基本不变,说明该鼠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图丙中幼年个体数量多,老年个体数量少,属于增长型的年龄组成,则该鼠种群数量变动趋势是增加;根据食物链中的捕食关系,可判断该变动将直接导致牧草大量减少,使草原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3)根据题意可知,鼠和狼通过气味和行为等信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图乙是该生态系统中鼠摄食后能量的流向示意图,A表示鼠同化的总能量,B的含义为鼠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B的能量除图中所示去路外.还有一部分是暂时未被利用。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种群数量变化及种群密度调查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