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社作业本】中国历史七上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文档属性

名称 【历社作业本】中国历史七上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8.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1970-01-01 08:00:00

文档简介

【历社作业本】中国历史七上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一、课前预学
1.下表反映的是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请阅读教科书,填写表格。
领域 措施 影响 共同影响
政治 ①实施_________“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制定封号。
②建立_________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_________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 通过这些措施_______,对________的控制大大加强。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局面
思想 ①汉武帝接受_________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把__________学说确立为正统思想。
②汉武帝在长安兴办_________以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__________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使儒家___________的思想成为__________政权的精神支柱。从此,儒学居于__________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经济 ①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_________
②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实行___________官营、专卖。
③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_________
④汉武帝注重发展_________生产,尤其重视兴修_________ 这些措施使国家的________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________
军事 北击__________经过“__________”,西汉强盛起来。汉武帝组建起强大的骑兵队伍,开始大举反击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率兵与匈奴进行了三次大战,匈奴受到重创,被迫迁徙漠北。公元前119年的___________,是对抗匈奴的高潮。 匈奴遭受沉重打击,再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答案】
领域 措施 影响 共同影响
政治 ①实施“推恩令”。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规定诸侯王除以嫡 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
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②建立刺史制度。
把全国划分为 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 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 严禁他们为非作歹。 通过这些措施, 中央对地方 的控制大大加强。 加强了中 央集权 , 巩固了大 一 统 局 面。
思想 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 的建议,“ 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 ”,把儒家学说确立为正统思想。
②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 的《诗》《书》 《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 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使儒家 忠君守礼 的思想成 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从此,儒学居于 主导地位, 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 远。
经济 ①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②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③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④汉武帝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尤其重视兴修水 利。 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 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 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 经 济基础。
军事 北击匈奴。
经过“文景之治 ”,西汉强盛起来 。汉武帝组建 起强大的骑兵队伍,开始大举反击匈奴。
其中,卫青 、霍去病率兵与匈奴进行了三次大 战,匈奴受到重创,被迫迁徙漠北。
公元前 119年的漠北战役,是对抗匈奴的高潮。
匈奴遭受沉重打击,再无力 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 始西迁。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政治方面:①实施“推恩令”。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②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通过这些措施,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局面。
思想方面: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确立为正统思想。②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经济方面:①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②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实行盐铁官营、专卖。③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④汉武帝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尤其重视兴修水利。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军事方面:北击匈奴。经过“文景之治”,西汉强盛起来。汉武帝组建起强大的骑兵队伍,开始大举反击匈奴。其中,卫青、霍去病率兵与匈奴进行了三次大战,匈奴受到重创,被迫迁徙漠北。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战役,是对抗匈奴的高潮。匈奴遭受沉重打击,再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2.由以上表格可知,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   .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   时期。
【答案】大一统;鼎盛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影响,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着重把握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及影响。
3.通过对本课的预学,你有哪些疑问?请写下来。
【答案】略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汉武帝在位时,西汉王朝国力强盛,版图拓展。想一想,这与汉武帝强化中央权力有什么关系?答:汉武帝即位以后,在思想文化、行政权力和经济等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消除了诸侯国对抗中央的能力,完全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形成了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正统思想,巩固加强了中央集权。在国力强盛的基础上,汉王朝的影响力远达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以中原汉文化为核心的汉王朝版图得以拓展。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
二、课中导学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
材料二:西汉初期,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很弱,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诸侯王门下聚集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
——据有关通史著作整理
(1)上述材料反映出汉武帝统治初期面临哪些问题?除此之外,当时统治者面临的问题还有哪些?
(2)阅读教科书,简述汉武帝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解决上述问题,效果如何。课后助学
【答案】(1)材料一:地方诸侯王封国实力强大,对中央政权产生威胁。材料二:思想文化不统一, 中央对地方的思想文化控制较弱 。 还面临的问题: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较弱,富 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边疆局势不稳定,受到匈奴的袭扰;等等。
(2)措施:(政治上)实施“推恩令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经济上)将铸币权 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军事上)北击匈奴 。 效果: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 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可知,地方诸侯王封国实力强大,对中央政权产生威胁。根据材料二“西汉初期,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很弱,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诸侯王门下聚集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可知,思想文化不统一,中央对地方的思想文化控制较弱。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统治者面临的问题还有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较弱,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边疆局势不稳定,受到匈奴的袭扰;等等。
(2)根据所学可知,政治上,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思想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经济上,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军事上,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故答案为:
(1)问题:材料一:地方诸侯王封国实力强大,对中央政权产生威胁。材料二:思想文化不统一,中央对地方的思想文化控制较弱。还面临的问题: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较弱,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边疆局势不稳定,受到匈奴的袭扰;等等。
(2)措施:(政治上)实施“推恩令”;(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济上)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军事上)北击匈奴。效果: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5.西汉初年,诸侯“连城数十,地方千里”,轻则骄奢淫逸,重则联手对抗中央。汉武帝为解决这一问题所采取的最主要措施是(  )
A.推行儒学教育 B.统一铸造货币
C.实施“推恩令” D.建立刺史制度
【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推行儒学教育是思想方面的措施,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统一铸造货币是经济方面的措施,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西汉初年,诸侯‘连城数十,地方千里’,轻则骄奢淫逸,重则联手对抗中央。”可知,诸侯国势力强大,对中央构成巨大的威胁,结合所学可知,针对这种形势,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允许诸侯将自己的封国分封给子弟,这样诸侯国势力减小,再也无力对抗中央,C项符合题意;
D:汉武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目的的相关史实。解答时,根据题干信息,读材料含义,看出现象,再结合所学进行分析识记回答,注意一定要读懂材料含义。
6.《史记》记载,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上从其计”的根本目的是(  )
A.推恩更多人,笼络人心 B.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
C.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 D.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
【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推恩更多人,笼络人心不属于“推恩令”的根本目的,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允许诸侯将自己的封国分封给子弟,这样诸侯国势力减小,再也无力对抗中央,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准确掌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相关知识。
7.汉武帝元封六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这一时期的刺史主要负责(  )
A.行政事务 B.军事管理 C.监察事务 D.财政管理
【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行政事务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军事管理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C项符合题意;
D:财政管理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刺史制度,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紧扣关键词“刺史”,然后联系所学,判断出准确答案。
8.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这一措施(  )
①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②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③彻底解决了封国问题
④有利于国家财政状况的改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题干体现了汉武帝在思想方面的措施,②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可知,汉武帝这一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财政状况的改善,①④正确,B项符合题意;
C:题干体现了汉武帝在思想方面的措施,②③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体现了汉武帝在思想方面的措施,③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相关史实。
9.某班同学围绕汉武帝的功过是非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以下是他们讨论的部分内容摘录,现请你一起参与。
小童:汉武帝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小芳:汉武帝实施“推恩令”,平定了“七国之乱”。小敏:汉武帝在位时出现了“文景之治”,西汉达到鼎盛。
(1)请找出上述同学的发言中与史实不符之处,并作改正。
(2)请查阅资料,对汉武帝的功过作出客观评价。
【答案】(1)“李斯 ”应改为“董仲舒 ”;“平定了‘七国之乱 ’”应改为“削弱了诸侯王的实力 ”;“出现了‘文景之治 ’”应改为“推进了大一统格局 ”。
(2)(示例)汉武帝的“功 ”:实施“推恩令 ”,削弱诸侯王的实力;设十三州部刺史,完善监 察制度;推崇儒学,统一思想,在长安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军事上,击败匈 奴,开疆拓土;民族关系上,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派官员修建 通往西南地区的道路,加强与西南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等等。汉武帝时期,西汉出现了新的大一统局面。汉武帝的“过 ”:汉武帝时期,多次开展对外战争,加重了人民的赋役负担。(结合汉武帝采取的措施进行表述,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评价汉武帝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所以“李斯”应改为“董仲舒”。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使诸侯国势力减小,再也无力对抗中央,所以“平定了‘七国之乱’”应改为“削弱了诸侯王的实力”。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所以“出现了‘文景之治’”应改为“推进了大一统格局”。
(2)根据所学可知,评价历史人物要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史论结合,结合汉武帝采取的措施进行表述,言之有理即可。如:汉武帝的“功”:实施“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实力;设十三州部刺史,完善监察制度;推崇儒学,统一思想,在长安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军事上,击败匈奴,开疆拓土;民族关系上,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派官员修建通往西南地区的道路,加强与西南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等等。汉武帝时期,西汉出现了新的大一统局面。汉武帝的“过”:汉武帝时期,多次开展对外战争,加重了人民的赋役负担。
故答案为:
(1)改正:“李斯”应改为“董仲舒”;“平定了‘七国之乱’”应改为“削弱了诸侯王的实力”;“出现了‘文景之治’”应改为“推进了大一统格局”。
(2)评价:汉武帝的“功”:实施“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实力;设十三州部刺史,完善监察制度;推崇儒学,统一思想,在长安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军事上,击败匈奴,开疆拓土;民族关系上,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派官员修建通往西南地区的道路,加强与西南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等等。汉武帝时期,西汉出现了新的大一统局面。汉武帝的“过”:汉武帝时期,多次开展对外战争,加重了人民的赋役负担。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2)本题主要考查对汉武帝的评价,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高帝七年(公元前200年),匈奴引兵攻太原,以巧计诱帝于平城,纵精兵四十万骑围帝于白登,(帝)被围七天得脱。帝以皇室女子为公主,嫁单于为妻。
——据周谷城《中国通史上册》整理
材料二:(公元前119年后)匈奴人失去河西,损失重大,唱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胭脂)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据徐永清《长城简史》整理
材料三:昭君和亲(约公元前33年)后,“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亡(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汉书》
(1)三则材料反映了汉与匈奴之间的关系有着怎样的变化趋势?
(2)材料二、材料三反映的历史现象分别是由什么事件引起的?
(3)影响西汉对匈奴政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案】(1)战和交替,从战到和。
(2)材料二: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材料三:昭君出塞。
(3)西汉的国力强盛与否。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可知,汉朝初年的“白登之围”,汉高祖被迫采取和亲政策;根据材料二可知,汉朝对匈奴用兵,使匈奴损失惨重;根据材料三可知,昭君出塞,表明汉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所以,三则材料反映了汉与匈奴之间战和交替、从战到和的变化趋势。
(2)根据材料二“(公元前119年后)匈奴人失去河西,损失重大,唱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胭脂)山,使我嫁妇无颜色!’”和结合所学可知,为了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率兵出击匈奴,他们在漠北同匈奴主力相遇。经过一天激战,匈奴单于仓皇遁逃,汉军获得大胜。经过漠北战役的打击,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根据材料三“昭君和亲(约公元前33年)后,‘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亡(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可知,昭君出塞维持了双方边境的安宁。
(3)从三则材料可以看出,西汉初年,国力衰弱,对匈奴被迫采取和亲政策,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对匈奴用兵,汉元帝时期,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密切了汉匈关系。由此可见,影响西汉对匈奴政策的主要因素为国力的强盛与否。
故答案为:
(1)变化趋势:战和交替,从战到和。
(2)事件:材料二: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材料三:昭君出塞。
(3)主要因素:西汉的国力强盛与否。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侧重于考查考生阅读和提取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解答关键是准确掌握西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三、拓展作业(选做)
11.学完了本课,请你以自己擅长的形式,为本课所学知识画一幅示意图,揭示知识间的联系。可以是思维导图,也可以是结构图、漫画等。请写出你的设计意图,让老师看得懂。
【答案】略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
梳理知识点,使学生更好掌握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1 / 1【历社作业本】中国历史七上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一、课前预学
1.下表反映的是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请阅读教科书,填写表格。
领域 措施 影响 共同影响
政治 ①实施_________“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制定封号。
②建立_________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_________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 通过这些措施_______,对________的控制大大加强。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局面
思想 ①汉武帝接受_________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把__________学说确立为正统思想。
②汉武帝在长安兴办_________以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__________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使儒家___________的思想成为__________政权的精神支柱。从此,儒学居于__________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经济 ①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_________
②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实行___________官营、专卖。
③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_________
④汉武帝注重发展_________生产,尤其重视兴修_________ 这些措施使国家的________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________
军事 北击__________经过“__________”,西汉强盛起来。汉武帝组建起强大的骑兵队伍,开始大举反击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率兵与匈奴进行了三次大战,匈奴受到重创,被迫迁徙漠北。公元前119年的___________,是对抗匈奴的高潮。 匈奴遭受沉重打击,再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2.由以上表格可知,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   .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   时期。
3.通过对本课的预学,你有哪些疑问?请写下来。
二、课中导学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
材料二:西汉初期,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很弱,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诸侯王门下聚集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
——据有关通史著作整理
(1)上述材料反映出汉武帝统治初期面临哪些问题?除此之外,当时统治者面临的问题还有哪些?
(2)阅读教科书,简述汉武帝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解决上述问题,效果如何。课后助学
5.西汉初年,诸侯“连城数十,地方千里”,轻则骄奢淫逸,重则联手对抗中央。汉武帝为解决这一问题所采取的最主要措施是(  )
A.推行儒学教育 B.统一铸造货币
C.实施“推恩令” D.建立刺史制度
6.《史记》记载,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上从其计”的根本目的是(  )
A.推恩更多人,笼络人心 B.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
C.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 D.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
7.汉武帝元封六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这一时期的刺史主要负责(  )
A.行政事务 B.军事管理 C.监察事务 D.财政管理
8.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这一措施(  )
①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②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③彻底解决了封国问题
④有利于国家财政状况的改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某班同学围绕汉武帝的功过是非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以下是他们讨论的部分内容摘录,现请你一起参与。
小童:汉武帝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小芳:汉武帝实施“推恩令”,平定了“七国之乱”。小敏:汉武帝在位时出现了“文景之治”,西汉达到鼎盛。
(1)请找出上述同学的发言中与史实不符之处,并作改正。
(2)请查阅资料,对汉武帝的功过作出客观评价。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高帝七年(公元前200年),匈奴引兵攻太原,以巧计诱帝于平城,纵精兵四十万骑围帝于白登,(帝)被围七天得脱。帝以皇室女子为公主,嫁单于为妻。
——据周谷城《中国通史上册》整理
材料二:(公元前119年后)匈奴人失去河西,损失重大,唱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胭脂)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据徐永清《长城简史》整理
材料三:昭君和亲(约公元前33年)后,“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亡(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汉书》
(1)三则材料反映了汉与匈奴之间的关系有着怎样的变化趋势?
(2)材料二、材料三反映的历史现象分别是由什么事件引起的?
(3)影响西汉对匈奴政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三、拓展作业(选做)
11.学完了本课,请你以自己擅长的形式,为本课所学知识画一幅示意图,揭示知识间的联系。可以是思维导图,也可以是结构图、漫画等。请写出你的设计意图,让老师看得懂。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
领域 措施 影响 共同影响
政治 ①实施“推恩令”。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规定诸侯王除以嫡 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
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②建立刺史制度。
把全国划分为 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 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 严禁他们为非作歹。 通过这些措施, 中央对地方 的控制大大加强。 加强了中 央集权 , 巩固了大 一 统 局 面。
思想 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 的建议,“ 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 ”,把儒家学说确立为正统思想。
②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 的《诗》《书》 《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 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使儒家 忠君守礼 的思想成 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从此,儒学居于 主导地位, 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 远。
经济 ①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②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③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④汉武帝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尤其重视兴修水 利。 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 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 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 经 济基础。
军事 北击匈奴。
经过“文景之治 ”,西汉强盛起来 。汉武帝组建 起强大的骑兵队伍,开始大举反击匈奴。
其中,卫青 、霍去病率兵与匈奴进行了三次大 战,匈奴受到重创,被迫迁徙漠北。
公元前 119年的漠北战役,是对抗匈奴的高潮。
匈奴遭受沉重打击,再无力 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 始西迁。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政治方面:①实施“推恩令”。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②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通过这些措施,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局面。
思想方面: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确立为正统思想。②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经济方面:①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②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实行盐铁官营、专卖。③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④汉武帝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尤其重视兴修水利。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军事方面:北击匈奴。经过“文景之治”,西汉强盛起来。汉武帝组建起强大的骑兵队伍,开始大举反击匈奴。其中,卫青、霍去病率兵与匈奴进行了三次大战,匈奴受到重创,被迫迁徙漠北。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战役,是对抗匈奴的高潮。匈奴遭受沉重打击,再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2.【答案】大一统;鼎盛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影响,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着重把握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及影响。
3.【答案】略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汉武帝在位时,西汉王朝国力强盛,版图拓展。想一想,这与汉武帝强化中央权力有什么关系?答:汉武帝即位以后,在思想文化、行政权力和经济等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消除了诸侯国对抗中央的能力,完全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形成了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正统思想,巩固加强了中央集权。在国力强盛的基础上,汉王朝的影响力远达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以中原汉文化为核心的汉王朝版图得以拓展。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
4.【答案】(1)材料一:地方诸侯王封国实力强大,对中央政权产生威胁。材料二:思想文化不统一, 中央对地方的思想文化控制较弱 。 还面临的问题: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较弱,富 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边疆局势不稳定,受到匈奴的袭扰;等等。
(2)措施:(政治上)实施“推恩令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经济上)将铸币权 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军事上)北击匈奴 。 效果: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 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可知,地方诸侯王封国实力强大,对中央政权产生威胁。根据材料二“西汉初期,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很弱,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诸侯王门下聚集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可知,思想文化不统一,中央对地方的思想文化控制较弱。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统治者面临的问题还有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较弱,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边疆局势不稳定,受到匈奴的袭扰;等等。
(2)根据所学可知,政治上,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思想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经济上,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军事上,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故答案为:
(1)问题:材料一:地方诸侯王封国实力强大,对中央政权产生威胁。材料二:思想文化不统一,中央对地方的思想文化控制较弱。还面临的问题: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较弱,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边疆局势不稳定,受到匈奴的袭扰;等等。
(2)措施:(政治上)实施“推恩令”;(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济上)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军事上)北击匈奴。效果: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5.【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推行儒学教育是思想方面的措施,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统一铸造货币是经济方面的措施,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西汉初年,诸侯‘连城数十,地方千里’,轻则骄奢淫逸,重则联手对抗中央。”可知,诸侯国势力强大,对中央构成巨大的威胁,结合所学可知,针对这种形势,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允许诸侯将自己的封国分封给子弟,这样诸侯国势力减小,再也无力对抗中央,C项符合题意;
D:汉武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目的的相关史实。解答时,根据题干信息,读材料含义,看出现象,再结合所学进行分析识记回答,注意一定要读懂材料含义。
6.【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推恩更多人,笼络人心不属于“推恩令”的根本目的,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允许诸侯将自己的封国分封给子弟,这样诸侯国势力减小,再也无力对抗中央,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准确掌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相关知识。
7.【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行政事务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军事管理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C项符合题意;
D:财政管理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刺史制度,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紧扣关键词“刺史”,然后联系所学,判断出准确答案。
8.【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题干体现了汉武帝在思想方面的措施,②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可知,汉武帝这一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财政状况的改善,①④正确,B项符合题意;
C:题干体现了汉武帝在思想方面的措施,②③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体现了汉武帝在思想方面的措施,③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相关史实。
9.【答案】(1)“李斯 ”应改为“董仲舒 ”;“平定了‘七国之乱 ’”应改为“削弱了诸侯王的实力 ”;“出现了‘文景之治 ’”应改为“推进了大一统格局 ”。
(2)(示例)汉武帝的“功 ”:实施“推恩令 ”,削弱诸侯王的实力;设十三州部刺史,完善监 察制度;推崇儒学,统一思想,在长安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军事上,击败匈 奴,开疆拓土;民族关系上,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派官员修建 通往西南地区的道路,加强与西南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等等。汉武帝时期,西汉出现了新的大一统局面。汉武帝的“过 ”:汉武帝时期,多次开展对外战争,加重了人民的赋役负担。(结合汉武帝采取的措施进行表述,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评价汉武帝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所以“李斯”应改为“董仲舒”。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使诸侯国势力减小,再也无力对抗中央,所以“平定了‘七国之乱’”应改为“削弱了诸侯王的实力”。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所以“出现了‘文景之治’”应改为“推进了大一统格局”。
(2)根据所学可知,评价历史人物要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史论结合,结合汉武帝采取的措施进行表述,言之有理即可。如:汉武帝的“功”:实施“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实力;设十三州部刺史,完善监察制度;推崇儒学,统一思想,在长安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军事上,击败匈奴,开疆拓土;民族关系上,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派官员修建通往西南地区的道路,加强与西南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等等。汉武帝时期,西汉出现了新的大一统局面。汉武帝的“过”:汉武帝时期,多次开展对外战争,加重了人民的赋役负担。
故答案为:
(1)改正:“李斯”应改为“董仲舒”;“平定了‘七国之乱’”应改为“削弱了诸侯王的实力”;“出现了‘文景之治’”应改为“推进了大一统格局”。
(2)评价:汉武帝的“功”:实施“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实力;设十三州部刺史,完善监察制度;推崇儒学,统一思想,在长安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军事上,击败匈奴,开疆拓土;民族关系上,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派官员修建通往西南地区的道路,加强与西南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等等。汉武帝时期,西汉出现了新的大一统局面。汉武帝的“过”:汉武帝时期,多次开展对外战争,加重了人民的赋役负担。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2)本题主要考查对汉武帝的评价,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10.【答案】(1)战和交替,从战到和。
(2)材料二: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材料三:昭君出塞。
(3)西汉的国力强盛与否。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可知,汉朝初年的“白登之围”,汉高祖被迫采取和亲政策;根据材料二可知,汉朝对匈奴用兵,使匈奴损失惨重;根据材料三可知,昭君出塞,表明汉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所以,三则材料反映了汉与匈奴之间战和交替、从战到和的变化趋势。
(2)根据材料二“(公元前119年后)匈奴人失去河西,损失重大,唱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胭脂)山,使我嫁妇无颜色!’”和结合所学可知,为了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率兵出击匈奴,他们在漠北同匈奴主力相遇。经过一天激战,匈奴单于仓皇遁逃,汉军获得大胜。经过漠北战役的打击,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根据材料三“昭君和亲(约公元前33年)后,‘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亡(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可知,昭君出塞维持了双方边境的安宁。
(3)从三则材料可以看出,西汉初年,国力衰弱,对匈奴被迫采取和亲政策,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对匈奴用兵,汉元帝时期,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密切了汉匈关系。由此可见,影响西汉对匈奴政策的主要因素为国力的强盛与否。
故答案为:
(1)变化趋势:战和交替,从战到和。
(2)事件:材料二: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材料三:昭君出塞。
(3)主要因素:西汉的国力强盛与否。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侧重于考查考生阅读和提取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解答关键是准确掌握西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11.【答案】略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
梳理知识点,使学生更好掌握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