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3 19:10: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哈尔滨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测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①当今社会,传统家书日渐式微,家书文化面临衰败消亡的严峻考验。一些社会学家认为,互联网日益广泛的使用,降低了家人亲友交往的质量和品位,应警觉和预防网络对优秀传统文化因素的稀释和削减。
②诚然,互联网实用又快捷,打破了家人亲友间的空间阻隔,缩短了时间长度,但毕竟不是所有的亲情友情都可通过键盘敲打出来;昔日尺牍信札中真挚的感情、熟悉的字迹、质朴的语言,都被程式化的简单符号所代替。而这些网络符号转瞬即逝、难以恢复,即便其中有时也能迸发出智慧火花和闪光言语,但难以完整保留、长久珍存。世界上许多优秀文化消失的教训告诫人们,我们应警惕和防范包括家书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遗产断层。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纸质书信早已淡出很多人的视野,而对很多“90后”“00后”来说,家书无疑是一个陌生的概念。
③家书作为一种文本,西方人称之为“最温柔的艺术”。铺一张白纸、修一方尺牍,是我国古代文人表露心绪的常用形式;展一方徽宣、写一帧信札,是我国传统士子寄寓乡愁的有效渠道。鱼传尺素、鸿雁传书、目断鳞鸿,这样的文化传统代代相因,融入百姓生活,升华为中国乡土文化的重要维度——家书文化,沉积为融亲情、乡情、友情于一体的独特民族文化现象。在我国传统社会,家书是传递情愫和信息的基本途径。无论人在何处,修一封家书、报一句平安,就可化解千里之外亲人的担忧挂牵,令其安心。特别是在战乱频仍的年代,家书的价值尤显珍贵。
④以“真善美”为思想内核的家书,不仅让收信人重新观照自己,也鼓舞其他鉴赏者以美的理想和美的规律去创造新的生活,这就是家书表现出的审美功用。
⑤家书价值的多元性首先表现在家书的认知功能,鉴赏者能够通过某些家书作品认识社会、了解历史。家书来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一封家书总是会带有时代的印记,家书写作过程中,常常涉及身边的真实事件。由于家书是家人间的温情话语,它的认知价值,又表现为一种启迪,而非枯燥的说教。更重要的是,它温馨智慧的家常话语,可以启发鉴赏者在家庭情感辐射的小天地内,去探索人类世界大生活的奥秘,思考生命的意义甚至体悟宇宙人生。
⑥除了具有启迪特色的认知价值,家书还有审美教育价值。家书作品所涵盖的对象本身,因其“著我”要求而倾注了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表现出作者的审美取向。创作主体的主观情感包围着家书传递的信息。当鉴赏者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受到感化和熏陶时、家书的教育价值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因而家书的“教育”可以说成“教化”,“化”便是荀子“化性起伪”中的化,我国的传统教育的精髓向来是“化”胜于“教”的。在这个过程中,鉴赏主体与创作主体通过家书这一审美中介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果这种共鸣不是“臭味相投”的低俗认同的话,壮美或优美的思想情感便成为审美情感的旋律,家书因之实现了使鉴赏主体情感“净化”或灵魂“升华”的功能。
⑦家书鉴赏之中的“赏玩”,则是侧重于家书的娱乐价值。中国传统家书是文化和艺术的综合载体,那些写在各式信笺上的蝇头小楷和遵从着长幼礼仪的书信格式,都能给人以视觉上的审美感受。即使是信封的设计与信纸的折叠,也是丰富多彩的,如伊犁人民出版社的《书信折纸基础》一书中,介绍了91种信封和信纸的折法,让人享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熏染下的一场视觉盛宴。不论是对家书书法、工艺的赏玩还是对家书故事的聆听,都可以触摸不同历史时空的鲜活容颜。
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肯定了“诗”价值的多元性,家书亦是如此。家书对于人们的意义不是单一的信息授受,也不是单纯的伦理说教,它以审美价值影响人的整个精神世界。家书作为书信文学、作为艺术文化,对人的审美功用是立体的、综合的,它的终极审美目标在于通过对家庭范围内人性美的讴歌,造就审美主体完整的个性。
⑨家书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成为尘封的话题和遥远的回忆。家书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功能是网络所无法替代的。应慎终追远、固本强基,在全社会积极倡导手写家书,让笔墨文字所蕴含的温情暖意抚慰疲惫而躁动的都市心灵,让家书文化成为人们寄托情感的精神家园。特别是要引导和鼓励青年学生坚持书写家书与运用信息技术并重,使家书文化在信息时代延续下去并融入百姓生活。
(摘编自《让家书文化融人百姓生活》《家书的审美价值》)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互联网实用又快捷,且因日益广泛的使用,使得家书文化的质量和品位不断降低,并有着断层的严峻考验。
B.家书是一种文本形式、一种传递情愫和信息的重要方式,更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这些功能是网络所无法替代的。
C.家书具有多元性价值功能,其认知功能不但可以使人了解社会和历史,更能使人在温馨智慧的家常话语中得到启迪,重新观照人生。
D.与传统书信相比,网络交流符号简单且程式化,文化底蕴不足,所以我们应倡导年轻人少用网络与人交流,多用手写书信来传达温情暖意。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当今社会,传统家书日渐式微,而对大多数青年学生来说又倍感陌生,文中流露着对于传承包括家书文化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担忧。
B.西方人称家书为“最温柔的艺术”,也可能是因为认为家书文本鲜活,在情感交流方面自然亲切,真挚真实,感染力强。
C.“化性起伪”强调了“化”对人的重要作用,和鉴赏者通过家书这一媒介,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化和熏陶有异曲同工之妙。
D.孔子肯定了“家书”和“诗”一样具有价值的多元性,但家书对人的审美功用是全方位的,有着诗歌所不具备的历史和伦理上的价值。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家书“多元性价值”的一项是(3分)( )
A.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朴素而又真实地表达了游子的心态,让人感同身受。
B.《傅雷家书》贯穿着傅聪出国学习、演奏成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也映照着傅雷的翻译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运起伏。
C.《诫子书》是诸葛亮给儿子诸葛瞻写的家书,其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已然成为千古名句,给人启迪,令人警醒。
D.毛泽东二十八封家书传家风,其写给毛岸英的家书,行草书风,堪称书法艺术精品,透过它我们还可以领略世纪伟人的书法成就。
4.请梳理本文的行文脉络。(4分)
5.下面一段材料是曾国藩写给弟弟曾国荃的家书,很好地体现了家书的认知价值,请根据材料对此进行简要分析。(6分)
“十八①之败,杏南表弟阵亡,营官亡者亦多,计亲族邻里中或及于难。弟日内心绪之忧恼,万难自解。然事已如此,补救一分,即算一分。安知此两番之大败,非天之磨炼英雄,使弟大有长进乎?谚云吃一堑,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茶然②自馁也。”
[注]①十八:十八日。②茶然:精神颓丧的样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烟雨浮梁
余江
作为茶和瓷器同时盛名天下的地方,恐怕非江西省浮梁县莫属了,其实茶和瓷器从出生起就是形影不离的,而浮梁一直是绝美地匹配了它们。
如果说对宋人彭汝沥送友人的咏瓷诗句“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不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白居易的名篇名句“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一定让我们会想起这个千年古镇。“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罂无谢玉为缸”“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这是诗仙他们描写精美的瓷碗里浸泡着茶香的美文,更有婉约词人秦少游“月团新碾瀹花瓷,饮罢呼儿课楚词”,把茶、瓷和诗文写在一起,美得遍地。这些都是浮梁留在历史里隽美的文字,所以汤显祖盛赞它:“浮梁之茗,闻于天下;浮梁之瓷,莹如水玉。”
浸泡在这样的字里行间、浸泡在天青雨疏的江南,我竟也有写几句的冲动,感觉再也没有像在这样春夏之交的雨季,落脚于浮梁,更合我意、更令人心醉的了。
一个人,漫步在江南第一县衙的府前,行走在千年以来的雨巷,穿梭于浮梁的青山绿水之间。雨,一半落在了浮梁,一半落在我身上;烟雾弥漫起,模糊了这山这水,也模糊了我的思绪。浮梁的雨如晶莹剔透的瓷,瑶里的风似山间清新的茶,一阵风雨,山河静默,就成了一段往事,如烟,悠悠。
走进浮梁县瑶里古镇,首先看到的就是被当地人称为母亲河的瑶河。千百年以来,瑶河穿城而过,清澈透亮,人们至今依然临河洗衣洗菜。两岸的民居大多是白墙灰瓦,也有不少是红砖黑瓦。这些红砖因年代久了,历经风吹雨打,已经被岁月冲淡成斑驳的浅黄,而且很不均匀,甚至墙角上还苔痕累累,散发出老旧的气息。
如果说浮梁以及瑶里古镇是瓷窑的历史存档,那么走出古镇,那青山碧水里就是浮梁山茶的天地了。其实都无需进山,即使在省道的两侧,就可以看到整片的茶园,那种整齐有序就像是植被,茂密地覆盖着山体;那些从半山腰一层又一层落下来的水稻梯田,是山区特有的风景。浮梁的山区,到处都是勃勃生机,一年四季大多是山峦滴翠,云雾缭绕,在这春风夏雨之中,那更是令人流连忘返的。
细雨绵绵之中,满山遍野都罩着薄雾,整个山湿漉漉的,草木茶林也湿漉漉的,青翠欲滴。置身其中,你会觉得光阴都带着雨滴。古人说“高山云雾出好茶”,所以浮梁拥有江南最大的古茶树群落,原始森林里的古茶树,年年岁岁,青翠不改。难怪远在宋代,就有近百家茶行,户户门庭若市,车马不绝。
现在许多人知道瓷都是景德镇,茶也盛名在西湖龙井、太湖的碧螺春等等。其实民国景德镇建市之前叫昌南镇,是浮梁县下辖的一个镇。民国十五年景德镇立市以后才反过来把浮梁县下辖于市。因此瓷器更早的发源地就是浮梁。浮梁东邻浙闽,西靠湖南,北连安徽,南下广东,我总感觉是江南的尽头,最内陆最南线的江南了。因为古代这里再南再西就是蛮夷之地了。王勃那句“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放在浮梁实在是再确切不过了。
人们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认为,历史的才是永恒的。浮梁文化经历了历史的沉淀,千百年来日久弥新,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的商业氛围,让深山茶、瓷、布艺、木雕等走出大山深处。新建的牌楼,祠堂仍保持过去统一的风格。在浮梁在瑶里,我们看到的是茶与瓷绝美的匹配,人与自然,历史与当下的和谐发展,秀美的自然风光,朝代各异的人文景观,浓郁的民俗风情,这些组成了一条文化之河,同样也浩浩荡荡,千年以来一直流淌在浮梁人的心田。如今也流进了大江大河,带着瓷和茶闪亮的文化符号流向了世界文明之海。
不记得谁说过:“美,是不能造作的。”烟雨浮梁告诉我们,美,也需要自然生长,人工斧凿的痕迹过重就不美了,也经不住历史沧桑的考验。
当下太多的地方在打造文旅产业,那些投入巨资凭空人造的景点,那些挖空心思臆造的历史故事,如何留得住千年?如何经得起历史的验证?甚至,我们一方面在造“古”,另一方面又在毁迹,几十年上百年的老街、民居、校园被随意拆迁,难道北京元城墙拆除教训还不深刻吗?
在人类传统文化面前,我们需要学养和情怀,少一点急功近利;在厚重的历史面前,我们首先需要停下来思考,然后再来发展。这些似乎正飘散在烟雨朦胧的古镇天空。
(节选自《江河文学》2021年第5期,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浮梁的茶和瓷器同时盛名天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地位逐渐被景德镇所取代。
B.瑶里古镇瑶河两岸民居斑驳的红砖和苔痕累累的墙角,突出了现今浮梁一带经济的落后。
C.浮梁的青山碧水、独特的气候条件、拥有古茶树群落等因素共同成就了浮梁茶的好品质。
D.浮梁的美自然不造作,没有人工斧凿的痕迹,因而能经得住历史沧桑的考验,存留至今。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先由茶和瓷器引入对浮梁的介绍,然后引用诸多古诗文来印证浮梁茶的芬芳和瓷器的精美,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B.文中画线句运用比喻、拟人和借代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浮梁瓷器和茶文化历史悠久、环境静谧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浮梁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C.文章描写了浮梁茶和瓷器的文化及浮梁的自然风光等内容,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浮梁的瓷和茶文化的深厚感情,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D.文章语言优美,自然流畅,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感染力;文中多处采用长短结合句式,形成参差错落的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味。
8.文章以“烟雨浮梁”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6分)
9.本文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宋文帝元嘉二十六年,帝欲经略中原,群臣争献策以迎合取宠。彭城太守王玄谟尤好进言,帝谓侍臣曰:“观玄谟所陈,令人有封狼居胥意。”左军将军刘康祖以为:“岁月已晚,请待明年。”上曰:“北方苦虏虐政,义徒并起。顿兵一周,阻向义之心,不可。”王玄谟士众甚盛,器械精严;而玄谟贪愎好杀。初围滑台,城中多茅屋,众请以火箭烧之。玄谟曰:“彼吾财也,何遽烧之!”城中即撤屋穴处。时河、洛之民竞出租谷,操兵来赴者日以千数,玄谟不即其长帅而以配私昵;家付匹布,责大梨八百;由是众心失望。攻城数月不下,闻魏救将至,众请发车为营,玄谟不从。冬,十月,乙丑,魏主渡河,众号百万,鞞鼓之声,震动天地;玄谟惧,退走。魏人追击之,死者万馀人,麾下散亡略尽,委弃军资器械山积。庚午,魏主至瓜步坏民庐舍及伐苇为筏声言欲渡江,建康震惧,民皆荷担而立。壬午,建康内外戒严,丹阳统内尽户发丁,王公以下子弟皆从役。命领军将军刘遵考等将兵分守津要,陈舰列营,周亘江滨。自采石至于暨阳,六七百里。太子劭出镇石头,总统水军,丹杨尹徐湛之守石头仓城,吏部尚书江湛兼领军,军事处置悉以委焉。上登石头城,有忧色,谓江湛曰:“北伐之计,同议者少。今日士民劳怒,不得无惭。贻大夫之忧,予之过也。”又曰:“檀道济若在,岂使胡马至此?”上又登莫府山,观望形势,购魏主及王公首,许以封爵、金帛。又募人赍野葛酒置空村中,欲以毒魏人,竟不能伤。春,正月,丙戌朔,魏主大会群臣于瓜步山上,班爵行赏有差。魏人缘江举火;太子右卫率尹弘言于上曰:“六夷如此,必走。”丁亥,魏掠居民、焚庐舍而去。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宋文图恢复》)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魏主A至瓜步B坏C民庐舍D及E伐苇F为筏G声言H欲渡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元嘉,“元嘉”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的“元嘉”都是指宋文帝的年号。
B.乙丑,干支纪日法。干支还可以用来纪年、月、日、时,《赤壁赋》中的“壬戌之秋”就是干支纪年法。
C.处置,有“安排、处理”和“处罚、惩治”之意,文中意是前者,指江湛一人全权安排处理军事要务。
D.“魏人缘江举火”的“缘”是“趋向,走向”的意思,与《桃花源记》中“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的“缘”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对于北伐一事,左军将军刘康祖建议来年再筹划,但是宋文帝没有同意,积极主张北伐。事后,宋文帝对此深表后悔。
B.河、洛一带的百姓竞相来投军的每天有上千人,王玄谟不但不任用他们的首领,反而向百姓索要物资,众人内心失望。
C.魏主逼近建康时,京城内外戒严,朝廷征召王公以下子弟加入军队,并命令众将把守重要渡口,陈军江岸。
D.魏军渡河后乘胜追击王玄谟,伤亡惨重。第二年春天,魏军又渡过长江,掠夺当地居民,焚烧房屋,随后撤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帝谓侍臣曰:“观玄谟所陈,令人有封狼居胥意。”
(2)今日士民劳怒,不得无惭。贻大夫之忧,予之过也。
14.宋文帝为何急欲北伐?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唐·元筷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注]①公元810年(元和五年),元镇因弹劾和惩治不法官吏,同宦官刘士元冲突,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后来又改授通州司马。公元815年(元和十年)。白居易上书,请求逮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结果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这首诗就是元镇在通州听到白居易被贬的消息时写的。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形象地描绘了周围景物的和谐美好:看到“灯”,觉得是失去光焰的“残灯”;连灯的阴影,也变成了昏暗的摇曳不定的样子。
B.中间两句是叙事言情,表现了作者在乍一听到这个不幸消息时的陡然一惊,语言朴实而感情强烈。
C.末句,“风”,本来是无所谓明暗的,而今却成了“暗风”。“窗”,本来无所谓寒热的,而今也成了“寒窗”。
D.此诗以景衬情,以景写情,叙事抒情,表现作者对白居易的一片殷殷之情。
16.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5分)
(1)温庭筠《更漏子》中写到:“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化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19题。
在山东济宁三孔景区,戴上MR眼镜,借助“智慧·三孔”混合现实,便来到了一个“平行世界”。
“在这个虚拟的‘平行世界’里,我不仅参观了庄严肃穆的孔庙、______的孔府、清幽静谧的孔林,还聆听了杏坛讲学,观看了祭孔大典……一边逛‘三孔’,一边与孔子弟子互动,这样的沉浸式体验,感觉太奇妙了!”北京游客易波兴奋地对记者说。
“在方兴未艾的数字化大潮中,我们尝试运用新技术手段,带给游客穿越时空、______的全新体验,让游客与先贤‘面对面’,让文化游更加有深度!”在济宁曲阜孔子博物馆,讲解员徐梓琳向记者介绍。
18.在文中划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4分)
19.文中横线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将修改后的语句写在下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0~22题。
(1)汉服全称为“汉民族传统服饰”,它是从黄帝即位到明末清初,在汉族主要居住区域,以中原礼仪文化为中心,经历史演变而形成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个性的服装,且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集中体现了我礼仪之邦“锦绣中华”的煌煌文明,也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
(2)汉服的纹饰虽然样式多种多样,①,如“六合同春”“五谷丰登”“锦上添花”等图案。同时,②,会选择不同的纹饰,如恋人互赠信物的时候和婚礼的婚服上会采用鸳鸯的图样,叫“鸳鸯同心”“鸳鸯戏水”等,彰显爱情的甜美和睦;在寿诞布置上则采用龟、鹤的图样,叫“龟鹤齐龄”“松鹤长寿”“鹤献蟠桃”等,③。
(3)汉服历史悠久、底蕴丰厚,如一坛封藏的美酒,古色古香回味悠长隽永;又如一本宏制的帛书,在一丝一线中延续中华民族不朽的文明。
20.请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正确贴切,语意完整连贯,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1.请指出第(3)段画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2分)
22.与第(1)段中画波浪线处的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消息传开,聂将军收到了大批来自日本各地的电报和书信,日本人民称他是“活菩萨”。
B.我们乡下人是会借助一切有利条件的,在屋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作“天窗”。
C.黑格尔曾指出过,错误本身乃是“达到其理的一个必然的环节”,这是很有见解的。
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坦言,有人说诺贝尔文学奖是“死亡之吻”,很多作家获奖后就很难再写出好作品,因为作家一旦获奖就很容易陷入到繁琐的事务中去,希望自己能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
老舍说:“心是一棵树。无论是岁月的风雨扑面而来,还是滚滚尘埃遮蔽了翠叶青枝,它总是静静地矗立在那里等待,并接受一切来临,既不倨傲,也不卑微。”
莫言在铺天盖地、如影随形的名利面前,没有浮躁,依旧能秉持一种淡定的态度,令人敬佩。
请根据上述材料,围绕“浮躁与淡定”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C 2.D 3.A
4.①第一段基于社会现状,提出“警觉和预防家书文化消减”的观点。
②第二三段通过与网络沟通的比较,突出了家书不可替代的价值。
③四到八段按先总说、再分析、最后总结的思路具体介绍了家书的审美功用。
④第九段总结,呼吁全社会重视传承家书文化。
(每个要点1分,意思类似即可)
5.【示例】
①鉴赏者能够通过家书作品认识社会、了解历史:(1分)读“十八之败,杏南表弟阵亡,营官亡者亦多”,可以了解与此有关的部分史实。(1分)
②家书是一种启迪,而非枯燥的说教:(1分)曾国藩在家书中既引用谚语,又联系自身经历,循循善诱,表现为一种启迪而非说教。(1分)
③家书可以启发鉴赏者体悟宇宙人生:(1分)“补救一分,即算一分”“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可以启发鉴赏者积极面对磨难。(1分)
6.C 7.B
8.在内容上,交代了写作的对象和当时的天气情况;
②在结构上,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
③在表达效果上,营造出一种朦胧悠远的意境。(每点2分)
9.①文章通过对浮梁的瓷器文化和茶文化的叙述和描写,表达了对浮梁历史悠久的瓷器文化和茶文化的礼赞。
②文章通过对浮梁风景的描写,表达了对浮梁秀美的自然风光的热爱。
③文章写浮梁悠久的文化和现代商业氛围的融合,写浮梁的瓷和茶文化走向世界,表达了对当下如何打造经得起考验的文旅产业的思考。
(每点2分,点明情感Ⅰ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
10.BDG 11.D 12.D
13.(1)皇帝对侍臣说:“听玄谟所说,让人有封狼居胥的壮志。”(“谓”、“观”、“陈”、“意”各1分)
(2)如今士民辛劳怨怒,我不能不感到惭愧,给大臣带来忧愁,是我的错。(“惭”、“贻”、“予”、“予之过也”用作判断句各1分)
14.①渴望建立封狼居胥的功绩;
②担心北方已经苦于满族的暴虐太久了,再按兵不动,会阻碍百姓归附正义之心。
(答出一点2分,两点3分)
15.A
16.①凄凉痛苦之情,首句描写了自己所处之阴暗的背景,衬托出被贬谪又处于病中的作者心境的凄凉和痛苦。
②惊讶震惊之感,第三句表达了作者知道好友被贬后的极度震惊,震惊之巨,无异针刺;休戚相关,感同身受。
③担忧忧虑之意,第四句凄凉的景色与凄凉的心境融恰为一,情调悲怆,表达了作者对好友的担忧之情。
(每点2分)
17.(1)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2)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18.古色古香 身临其境(每空2分)
19.在山东济宁三孔景区,戴上MR眼镜,借助“智慧·三孔”混合现实技术,游客便来到了一个“平行世界”。(两处错误,一处2分)
20.①但都喜欢用带有吉祥寓意的图纹
②依据不同的场合
③取长寿的寓意
(每空2分)
21.①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汉服的“历史”和“底蕴”比喻成一坛封藏美酒。
②生动形象地用酒的“色香味”写出了汉服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22.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