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实验5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知识点一、速度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三种方法
(1)在运动路程相同情况下,比较所用时间,所用时间短的运动得快(裁判的比较方法)。
如图甲所示,两辆汽车通过相同的路程,红车用时45min,绿车用时30min,说明绿车运动得快。
(2)在运动时间相同情况下,比较经过的路程,经过路程长的运动得快(观众的比较方法)。
如图乙所示,百米比赛场上,运动员从同一起点出发,在相同时间内,跑到最前面的运动员(运动路程最长)运动的最快。
(3)在运动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时,为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在物理学中,常采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时间,即换算成“在单位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
2.速度
(1)定义: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物体运动的速度。
(2)公式:
(3)物理意义: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这个数值越大,表明物体运动得越快;这个数值越小,表明物体运动的越慢。
(4)单位及换算: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是m/s,或者m·s-1,速度单位是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组合而成的组合单位。
在交通运输中,速度的单位常用千米每小时(km/h)表示。这两个单位换算关系是:1m/s=3.6km/h。
知识点二、测量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根据公式,用刻度尺测出物体运动的路程s,用停表测出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t,就可以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实验器材】刻度尺、停表、斜面、小车、金属片、木块。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斜面的一端用木块垫起,使它保持较小的坡度,在斜面的底端或中部固定金属片。
【实验步骤】(1)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的顶端,金属片垂直固定在斜面的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
(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所用时间t1,将小车通过的路程s1和所用时间t1填入表格中。
(3)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和所用时间t2,将数据填入表格对应的位置。
(4)利用公式,分别计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和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即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
(5)整理器材
【实验数据】
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s1=1m t1=3s v1=0.33m/s
s2=0.5m t2=1.8s v2=0.28m/s
【分析与论证】
下车经过下半段的路程为s3=s1-s2=1m-0.5m=0.5m,时间为t3=t1-t2=3s-1.8s=1.2s。因此,小车通过下半段的路程的平均速度为。则平均速度的大小关系为:。
【实验结论】
小车而在斜面上做变速直线运动,在不同的路程段,小车平均速度大小不同。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斜面底端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
★特别提醒
1.斜面的长度要足够长、坡度要小(注意:坡度也不能过小,否则测出的平均速度大小会过于接近),且测量过程中不能改变斜面的坡度;
2.要测量哪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就测量其对应的路程及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
(2023 广元)某物理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他们将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A点静止释放,并同时按下电子停表开始计时,图中圆圈内显示了小车位于A、B、C三点的时刻(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
(1)由图中的实验数据可知,小车下滑过程中做 运动(选填“减速”“匀速”或“加速”)。
(2)根据图中信息,小车在下滑过程中BC段的平均速度大小是 cm/s。
(3)如果在A点时,先释放小车,后按下停表开始计时,B、C两点都准确计时,则会使所测AB段的平均速度 (选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解答】解:(1)(2)根据实验原理v计算平均速度;
由图可知AB段的路程为sAB=4.00dm=40.0cm,AB段的时间为tAB=2s,
AB段的平均速度为:vAB20.0cm/s;
BC段的路程为sBC=6.00dm﹣1.00dm=5.00dm=50.0cm,BC段的时间为tBC=1s,
则BC段的平均速度为:vBC50.0cm/s,
由图中的实验数据可知,小车下滑过程中做加速运动;
(3)如果在A点时,先释放小车,后按下停表开始计时,则计时晚了,时间变短,会使所测AB段的平均速度vAB偏大。
故答案为:(1)加速;(2)50.0;(3)偏大。
(2023 长春)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sAB=0.45m tAB=3.2s vAB=0.14m/s
sAC=0.90m tAC=4.5s vAC=
(1)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 。
(2)实验中,小组同学发现小车通过AB段路程的时间过短,不便于测量时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只将木块向 适当移动;也可以将小车倒置滑下,这是因为用 代替滚动可以增大摩擦。
(3)改进后,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在表格中,计算出小车通过AC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 m/s。小车通过AB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比BC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
(4)小车在运动过程中,支持力对小车是否做功? 。
(5)小车运动到斜面底端撞到金属片会停下来,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
【解答】解:(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v进行测量的;
(2)斜面的坡度越大,小车在斜面上滑下的速度越快,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越短,不便于测量时间,因此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应将木块向右适当移动,使它保持较小的坡度;也可以将小车倒置滑下,这是因为用滑动摩擦代替滚动可以增大摩擦;
(3)路程sAC=0.90m,所用时间tAC=4.5s,
小车通过AC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vAC0.2m/s;
已知AB段路程与BC段路程相同,sAB=sBC=0.45m,
tBC=tAC﹣tAB=4.5s﹣3.2s=1.3s,
BC段平均速度:
vBC0.35m/s,
已知,vAB=0.14m/s,则vAB<vBC,
(4)小车在运动过程中,支持力的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所以支持力对小车不做功;
(5)小车运动到斜面底端撞到金属片会停下来,小车由运动变为静止,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故答案为:(1)v;(2)右;滑动摩擦;(3)0.2;小;(4)否;(5)运动状态。
(2021 丹东)小明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使小车从带刻度尺的斜面上由静止下滑,如图所示。
(1)该实验的原理是 。
(2)AB段距离sAB= cm,小车在AC段平均速度vAC= m/s。
(3)如果不小心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会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4)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是 。
(5)小明进一步实验测得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前半程平均速度为v1,后半程平均速度为v2,则小车全程平均速度v= (用字母v1和v2表示)。
【解答】解:(1)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v;
(2)根据图示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2cm,则
AB间的长度:sAB=40.0cm;AC间的长度:sAC=90.0cm;
AC段所用的时间:tAC=3s;
AC段的平均速度:vAC30cm/s=0.3m/s;
(3)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计时晚,所计时间偏短,而路程不变,由v可得,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大;
(4)小车在斜面上运动速度越来越快,做加速直线运动,
A.图中v﹣t图象为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说明速度大小不变,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图中v﹣t图象为一过原点的直线,说明速度与时间成正比,小车做加速直线运动,故B符合题意;
C.图中s﹣t图象为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说明小车位置相对于O点没有变化,处于静止状态,故C不符合题意;
D.图中s﹣t图象为一过原点的直线,说明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的距离与时间成正比,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由v可知,前半程所用时间:t1,后前半程所用时间:t2,
则小车全程平均速度v。
故答案为:(1)v;(2)40.0;0.3;(3)偏大;(4)B;(5)。
(2020 枣庄)某实验小组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球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照片如图所示:
(1)依据照片可判断,小球在做 (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
(2)如果频闪照相机每隔0.2s拍摄一次,并测得sAB=5cm,sBC=15cm,则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 m/s,小球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为 m/s;
(3)如图所示,能说明小球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图象是 ;
(4)小球在AD段运动过程中,经过时间tAD中点时的速度为v1,经过路程sAD中点时的速度为v2,则v1 v2(选填“>”、“<”或“=”)。
【解答】解:(1)由照片可知,在相同时间,小球运动的距离间隔越来越大,所以小球在做加速运动;
(2)如果频闪照相机每隔0.2s拍摄一次,并测得sAB=5cm,sBC=15 cm,
则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
vBC0.75m/s;
AC段的距离:
sAC=sAB+sBC=5cm+15cm=20cm=0.2m,
AC段所用的时间:
tAC=tAB+tBC=0.2s+0.2s=0.4s,
则小球在AC段的平均速度:
vAC0.5m/s;
(3)由(1)知图中小球在做加速运动。
图A中随着时间增加,速度在减小,不符合题意;
图B中随着时间增加,速度不变,不符合题意;
图C中随着时间增加,速度在增大,符合题意;
图D中随着时间增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不符合题意。
故能说明小球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图象是C。
(4)由照片可知,在相同时间,小球运动的距离间隔越来越大,所以小球在做加速运动。即小球的速度越来越大,则时间tAD中点未到达路程sAD中点,则v1<v2。
故答案为:(1)加速;(2)0.75;0.5;(3)C;(4)<。
(2018 益阳)如图1,测平均速度时,测得小车从斜面的顶端A处由静止开始滑到B处所用时间为t,小车长为S1,斜面长为
S2。
(1)小车从A到B的平均速度的数学表达式为v= (用题中字母来表示);
(2)若小车还没放开之前就已开始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跟真实值相比偏 ;
(3)图2中能够准确反应小车运动情况的是 。
【解答】解:
(1)由图知,小车从A到B的路程为s=s2﹣s1,
小车从A到B的平均速度:v;
(2)若小车还没放开之前就已开始计时,计时早了,测得的时间偏大,根据v知,测得的平均速度偏小;
(3)小车下滑过程做加速运动;
A、由图知,在s﹣t图象上,s不随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则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故A不符合题意;
B、由图知,路程s与时间t成正比,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由图知,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逐渐增加,即变大,说明物体做加速运动,故C符合题意;
D、由图知,在v﹣t图象上,速度v不发生变化,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故答案为:(1);(2)小;(3)C。
(2023 振兴区校级一模)测“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小康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小车从斜面的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时间是小车到达A、B、C三点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
(1)AC段的路程:SAC= cm,对斜面坡度要求是 (选填“较陡”或“较缓”);
(2)AC段的平均速度vAC= m/s;
(3)若过了C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AC会偏 ;
(4)AC段平均速度vAC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BC段平均速度vBC。
(5)小组的成员分别画出了小车从A到C的s﹣t图象的大致情况。其中与事实相符的是 (选填字母)。
【解答】解:(1)图中AC段的路程:sAC=10.00cm﹣4.00cm=6.00cm;
实验中,斜面应选择较缓的坡度,这样设计是为了便于测量时间
(2)由图知,所用的时间tAC=09:33:23﹣09:33:20=3s,
所以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为vAC0.02m/s;
(3)若过了C点才停止计时,测量的时间偏大,根据速度公式v可知,在通过路程不变时,所用时间越长,速度越小,因此测得的平均速度vAC会偏小;
(4)已知小车通过BC的路程sBC=7.40cm﹣4.00cm=3.40cm=0.0340m,所用时间tBC=09:33:23﹣09:33:22=1s,则BC段的平均速度vBC0.034m/s,0.034m/s>0.02m/s,AC段的平均速度vAC小于BC段的平均速度vBC;
(5)根据小车做加速直线运动分析小车从A到C的s﹣t图象的大致情况应是速度越来越大,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6.00;较缓;(2)0.02;(3)偏小;(4)小于;(5)C。
(2023 天山区校级一模)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某小组使用了一带有刻度尺的长木板作为斜面,搭建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该实验的原理是 。
(2)如图所示,小车从A到B用时0.9s,则小车AB段的平均速度为 m/s。
(3)将金属片放到C点,测量出小车从A到C用时1.6s,则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
(4)小组的成员分别画出了小车从A到C的s﹣t图象的大致情况。其中与事实相符的是 (选填字母)。
【解答】解:(1)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基本原理是v;
(2)由表图知,刻度尺分度值为厘米,AB点对应的刻度分别为0.0cm、45.0cm,AB段的路程:
sAB=45.0cm﹣0.0cm=45.0cm,测得AB前半段用时0.9s,
则AB段的平均速度:
vAB0.5m/s;
(3)将金属片放到C点,测量出小车从A到C用时1.6s,
sAC=100.0cm,则AC段的平均速度:
vAC0.625m/s;
小车在AC段的速度大于小车在AB段的速度;
(4)根据小车做加速直线运动分析小车从A到C的s﹣t图象的大致情况应是速度越来越大,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v;(2)0.5;(3)大于;(4)C。
(2023 湖北二模)测“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小康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小车从斜面的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时间是小车到达A、B、C三点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
(1)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对斜面坡度的要求是 (选填“陡”或“缓”)。
(2)AC段的平均速度vAC= m/s。
(3)若过了C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AC会偏 。
(4)AC段的平均速度vAC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BC段的平均速度vBC。
【解答】解:(1)由图可知该实验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为了方便准确测量时间,应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小一些,因此对斜面坡度的要求是缓;
(2)已知小车通过AC的路程sAC=10.00cm﹣4.00cm=6.00cm=0.0600m,所用时间tAC=09:33:23﹣09:33:20=3s,则AC段的平均速度vAC0.02m/s;
(3)若过了C点才停止计时,测量的时间偏大,根据速度公式v可知,在通过路程不变时,所用时间越长,速度越小,因此测得的平均速度vAC会偏小;
(4)已知小车通过BC的路程sBC=7.00cm﹣4.00cm=3.00cm=0.030m,所用时间tBC=09:33:23﹣09:33:22=1s,则BC段的平均速度vBC0.03m/s,0.03m/s>0.02m/s,AC段的平均速度vAC小于BC段的平均速度vBC。
故答案为:(1)1mm;缓;(2)0.02;(3)小;(4)小于。
(2023 湖北三模)小俊看到小朋友们在滑梯上开心地玩耍如图1,他想“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他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实验,小车从斜面A处由静止下滑并计时,到达 B、C两处时手机所测的时间如图3所示,则:
(1)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便于测量时间,应 (选填“增大”或“减小”)斜面的倾斜角度;
(2)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由此说明小车在斜面上受到的是 力(填“平衡”或“非平衡”);
(3)小俊进一步实验测得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前半程平均速度为v1,后半程平均速度为v2,则小车全程平均速度v平= (用字母v1和v2表示)。
【解答】(1)实验时,为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一些,应减小斜面的坡度;
(2)由图3知道小车在AB段所用时间大于BC段所用时间(AB段路程等于BC段路程),所以小车运动速度越来越快,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小车在斜面上运动快慢在变大,所以小车受到的是非平衡力;
(3)设AB、BC段路程为S,S总=2S,AB段所用时间t1,BC段所用时间t2,t总=t1+t2,代入计算平均速度公式。
故答案为:(1)减小;(2)大于,非平衡;(3)。
(2023 虞城县三模)小明利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上A点由静止滑下并同时开始计时,测出小车到达B点时停表的读数如图2所示,小车从A点到C点共用时4.25s。
(1)该实验的实验原理是(写出公式) 。
(2)由实验数据可知,小车通过AB段所用的时间为 s,平均速度为 m/s;小车通过BC段的平均速度为 m/s。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做 (选填“匀速”“加速”或“减速”)运动。
(3)该实验中斜面坡度很小是为了便于测量小车的 。
【解答】解:(1)该实验的实验原理是v;
(2)图2知,小车通过AB段所用的时间为3s;
小车通过AB段的路程:sAB=80.0cm﹣40.0cm=40.0cm=0.4m,
小车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vAB0.13m/s;
小车通过BC段的路程:sBC=40.00cm=0.4m,小车通过BC段的时间:tBC=4.25s﹣3s=1.25s,
小车通过BC段的平均速度:vBC0.32m/s;
则vAB<vBC,即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所以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做加速运动;
(3)坡度越小,则小车运动的时间越长,便于测量运动时间。
故答案为:(1)v;(2)3;0.13;0.32;加速;(3)运动时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实验5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知识点一、速度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三种方法
(1)在运动路程相同情况下,比较所用时间,所用时间短的运动得快(裁判的比较方法)。
如图甲所示,两辆汽车通过相同的路程,红车用时45min,绿车用时30min,说明绿车运动得快。
(2)在运动时间相同情况下,比较经过的路程,经过路程长的运动得快(观众的比较方法)。
如图乙所示,百米比赛场上,运动员从同一起点出发,在相同时间内,跑到最前面的运动员(运动路程最长)运动的最快。
(3)在运动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时,为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在物理学中,常采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时间,即换算成“在单位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
2.速度
(1)定义: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物体运动的速度。
(2)公式:
(3)物理意义: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这个数值越大,表明物体运动得越快;这个数值越小,表明物体运动的越慢。
(4)单位及换算: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是m/s,或者m·s-1,速度单位是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组合而成的组合单位。
在交通运输中,速度的单位常用千米每小时(km/h)表示。这两个单位换算关系是:1m/s=3.6km/h。
知识点二、测量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根据公式,用刻度尺测出物体运动的路程s,用停表测出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t,就可以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实验器材】刻度尺、停表、斜面、小车、金属片、木块。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斜面的一端用木块垫起,使它保持较小的坡度,在斜面的底端或中部固定金属片。
【实验步骤】(1)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的顶端,金属片垂直固定在斜面的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
(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所用时间t1,将小车通过的路程s1和所用时间t1填入表格中。
(3)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和所用时间t2,将数据填入表格对应的位置。
(4)利用公式,分别计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和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即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
(5)整理器材
【实验数据】
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s1=1m t1=3s v1=0.33m/s
s2=0.5m t2=1.8s v2=0.28m/s
【分析与论证】
下车经过下半段的路程为s3=s1-s2=1m-0.5m=0.5m,时间为t3=t1-t2=3s-1.8s=1.2s。因此,小车通过下半段的路程的平均速度为。则平均速度的大小关系为:。
【实验结论】
小车而在斜面上做变速直线运动,在不同的路程段,小车平均速度大小不同。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斜面底端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
★特别提醒
1.斜面的长度要足够长、坡度要小(注意:坡度也不能过小,否则测出的平均速度大小会过于接近),且测量过程中不能改变斜面的坡度;
2.要测量哪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就测量其对应的路程及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
(2023 广元)某物理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他们将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A点静止释放,并同时按下电子停表开始计时,图中圆圈内显示了小车位于A、B、C三点的时刻(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
(1)由图中的实验数据可知,小车下滑过程中做 运动(选填“减速”“匀速”或“加速”)。
(2)根据图中信息,小车在下滑过程中BC段的平均速度大小是 cm/s。
(3)如果在A点时,先释放小车,后按下停表开始计时,B、C两点都准确计时,则会使所测AB段的平均速度 (选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2023 长春)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sAB=0.45m tAB=3.2s vAB=0.14m/s
sAC=0.90m tAC=4.5s vAC=
(1)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 。
(2)实验中,小组同学发现小车通过AB段路程的时间过短,不便于测量时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只将木块向 适当移动;也可以将小车倒置滑下,这是因为用 代替滚动可以增大摩擦。
(3)改进后,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在表格中,计算出小车通过AC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 m/s。小车通过AB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比BC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
(4)小车在运动过程中,支持力对小车是否做功? 。
(5)小车运动到斜面底端撞到金属片会停下来,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
(2021 丹东)小明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使小车从带刻度尺的斜面上由静止下滑,如图所示。
(1)该实验的原理是 。
(2)AB段距离sAB= cm,小车在AC段平均速度vAC= m/s。
(3)如果不小心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会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4)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是 。
(5)小明进一步实验测得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前半程平均速度为v1,后半程平均速度为v2,则小车全程平均速度v= (用字母v1和v2表示)。
(2020 枣庄)某实验小组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球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照片如图所示:
(1)依据照片可判断,小球在做 (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
(2)如果频闪照相机每隔0.2s拍摄一次,并测得sAB=5cm,sBC=15cm,则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 m/s,小球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为 m/s;
(3)如图所示,能说明小球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图象是 ;
(4)小球在AD段运动过程中,经过时间tAD中点时的速度为v1,经过路程sAD中点时的速度为v2,则v1 v2(选填“>”、“<”或“=”)。
(2018 益阳)如图1,测平均速度时,测得小车从斜面的顶端A处由静止开始滑到B处所用时间为t,小车长为S1,斜面长为
S2。
(1)小车从A到B的平均速度的数学表达式为v= (用题中字母来表示);
(2)若小车还没放开之前就已开始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跟真实值相比偏 ;
(3)图2中能够准确反应小车运动情况的是 。
(2023 振兴区校级一模)测“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小康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小车从斜面的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时间是小车到达A、B、C三点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
(1)AC段的路程:SAC= cm,对斜面坡度要求是 (选填“较陡”或“较缓”);
(2)AC段的平均速度vAC= m/s;
(3)若过了C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AC会偏 ;
(4)AC段平均速度vAC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BC段平均速度vBC。
(5)小组的成员分别画出了小车从A到C的s﹣t图象的大致情况。其中与事实相符的是 (选填字母)。
(2023 天山区校级一模)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某小组使用了一带有刻度尺的长木板作为斜面,搭建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该实验的原理是 。
(2)如图所示,小车从A到B用时0.9s,则小车AB段的平均速度为 m/s。
(3)将金属片放到C点,测量出小车从A到C用时1.6s,则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
(4)小组的成员分别画出了小车从A到C的s﹣t图象的大致情况。其中与事实相符的是 (选填字母)。
(2023 湖北二模)测“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小康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小车从斜面的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时间是小车到达A、B、C三点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
(1)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对斜面坡度的要求是 (选填“陡”或“缓”)。
(2)AC段的平均速度vAC= m/s。
(3)若过了C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AC会偏 。
(4)AC段的平均速度vAC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BC段的平均速度vBC。
(2023 湖北三模)小俊看到小朋友们在滑梯上开心地玩耍如图1,他想“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他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实验,小车从斜面A处由静止下滑并计时,到达 B、C两处时手机所测的时间如图3所示,则:
(1)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便于测量时间,应 (选填“增大”或“减小”)斜面的倾斜角度;
(2)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由此说明小车在斜面上受到的是 力(填“平衡”或“非平衡”);
(3)小俊进一步实验测得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前半程平均速度为v1,后半程平均速度为v2,则小车全程平均速度v平= (用字母v1和v2表示)。
(2023 虞城县三模)小明利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上A点由静止滑下并同时开始计时,测出小车到达B点时停表的读数如图2所示,小车从A点到C点共用时4.25s。
(1)该实验的实验原理是(写出公式) 。
(2)由实验数据可知,小车通过AB段所用的时间为 s,平均速度为 m/s;小车通过BC段的平均速度为 m/s。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做 (选填“匀速”“加速”或“减速”)运动。
(3)该实验中斜面坡度很小是为了便于测量小车的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