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溶液复习题(含解析) 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五四学制)全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溶液复习题(含解析) 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五四学制)全一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12-13 19:49: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溶液复习题
一、单选题
1.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a、c两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均为35%
B.将a、b、c三种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析出晶体的质量a>b>c
C.要使接近饱和的c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采用蒸发溶剂或升温的方法
D.t2时,将90g物质a放入100g水中,得到溶液的质量为190g
2.如图是甲、乙、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C时,甲、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B.将甲溶液从T2°C降温至T1°C,一定有晶体析出
C.将甲、乙、丙的饱和溶液从T2°C降温至T1°C,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乙>甲=丙
D.T2°C时,在50g水中加入30g的甲,充分搅拌后得到80g溶液
3.下图左表是甲和乙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数据,根据数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温度/℃ 10 30 50 70
溶解度/g 甲 33.3 41.4 50.4 55.2
乙 20.9 45.8 85.5 110
A.由上表可知,50℃时,甲的溶解度为50.4g
B.甲乙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的是乙
C.烧杯A中是60℃时含有100g水的甲不饱和溶液,经过如图所示的变化过程,C烧杯中溶液的质量为133.3g
D.甲乙的溶解度可能相等的温度范围为10~50℃之间
4.物质a、b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60℃时,a、b的溶解度相等,此时由a、b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等
B.80℃时a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60℃时a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C.在37℃时,将30g的a物质投入50g水中,得到的溶液是饱和溶液
D.将80℃的等质量的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冷却到60℃得到的晶体质量相等
5.医疗上用的生理盐水是0.9%的氯化钠溶液。要配制0.9%的氯化钠溶液100g,其中选用仪器或操作正确的是
A.用天平称量0.9g氯化钠 B.用量筒量取100g水
C.只需要托盘天平和量筒两种仪器 D.把食盐倒入量筒中搅拌溶解
6.农业上常用质量分数为16%的NaCl溶液选种。实验室配制l00g该浓度溶液的过程如图所示。实验操作顺序为
A.②①③④⑤ B.④②①⑤③ C.④①②③⑤ D.②①④③⑤
7.分析下图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甲的饱和溶液中含有50g甲
B.将t2℃甲溶液、乙溶液分别降温到t1℃时,甲、乙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C.t2℃时,用甲、乙配制等质量的饱和溶液,甲所需要的水的质量比乙少
D.甲中含有少量乙时,可以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乙
8.下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A的溶解度比B大
B.50℃时把50g A放入100g水中能得到A的饱和溶液,制得溶液的质量分数是50%
C.将A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
D.将50℃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时,这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A>C
9.如图为固体物质X、Y的溶解度曲线。在温度为t2℃时分别把质量为a g的X、Y放入100 g水中,下表为对溶液状态的判断以及使不饱和溶液达到饱和采取的措施。其中正确的是
状态 措施
A X为饱和溶液,Y为不饱和溶液 给Y溶液加热蒸发适量的水
B X为不饱和溶液,Y为饱和溶液 向X溶液加入固体X至有晶体残留
C X、Y都是饱和溶液
D X、Y都是不饱和溶液 把X溶液温度降低至t1℃,给Y溶液加热蒸发适量的水
A.A B.B C.C D.D
10.厨房是家庭中的小小实验室,厨房中有①面粉②豆油③纯碱④料酒⑤味精⑥胡椒面⑦面酱⑧食醋⑨食盐⑩白砂糖等,把它们分别放入适量水中,充分搅拌能够得到溶液的是( )
A.①③⑤⑥⑧⑨⑩ B.③④⑤⑧⑨⑩ C.②③⑦⑧⑨⑩ D.③④⑥⑧⑨⑩
11.右图表示M、N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对图示信息的描述正确的是

A.30℃时M的溶解度小于N的溶解度
B.P点表示t℃时M、N的溶解度相等
C.M、N都是难溶物质
D.阴影处各点对应的溶液(不包含曲线上的点)是M的不饱和溶液,N的饱和溶液
12.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快慢的影响 B.探究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 C.鉴别氢氧化钠和硝酸铵固体 D.检验某固体为碳酸盐
A.A B.B C.C D.D
13.请依据实验和数据回答。已知:KNO3在20℃和60℃时,溶解度分别为31.6 g和110 g。
序号 ① ② ③ ④ ⑤
水温/℃ 20 20 60 60 60
KNO3的质量/g 20 60 60 110 150
水的质量/g 100 100 100 100 100
①~⑤所得溶液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
A.①③ B.②③ C.②④⑤ D.③④⑤
二、填空题
14.下图为氯化钠、碳酸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碳酸钠和氯化钠混合溶液的pH 7(填“>”或“<”或“=”)。
(2)4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为 g。
(3)大于3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 氯化钠的溶解度(填“>”或“<”或“=”) 。
(4)40℃时,碳酸钠和氯化钠均饱和溶液,当温度降低到20℃时,析出的主要物质是 (填化学式)。
(5)为检验(4)中析出的物质,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 (填化学式)溶液,完全溶液,并有气体产生,再加入几滴稀 (填化学式)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15.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a与c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P点。据图回答:
(1)P点的意义是 。
(2)t2℃时30g 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形成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
(3)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 。
(4)在t2℃时,将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至t1℃时,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5)a物质中混有少量b物质时,提纯a物质的方法 。
16.溶解度是一种定量表示物质溶解性方法,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40℃将30g的甲固体加入到50g水中,这时形成的溶液中的溶质、溶剂、溶液三者质量最简比为 。
(2)20℃时将甲、乙两种饱和溶液升温至40℃,这时形成甲、乙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甲 乙(填“<”“=”“>”)。
17.如图是A、B、C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图,请根据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20℃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的是 。
(2)50℃时,将20gA加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得到的溶液的质量是 g。
(3)50℃时,将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20℃,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18.下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1)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
(2)当A中混有少量B时,可用 结晶方法提纯A;
(3)t2℃时,在50g水中放入40克A物质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是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所得溶液质量是 g.
三、科学探究题
19.化学兴趣小组在化学活动开放日,进行了以下两个实验活动:
【实验活动一】
用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密度约为1.04g/cm3),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60克。
(1)计算需要6%的氯化钠溶液的体积是 。(结果保留整数)
(2)量取水时,需要选用的量筒的规格是 。(从10mL、50mL量筒中选择)
(3)实验步骤是:计算、量取、 、装瓶贴标签。
(4)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时,若仰视读数,则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实验活动二】
化学兴趣小组发现,实验室有一瓶装满生石灰的塑料瓶已经膨胀且破裂。
为探究破裂处生石灰变质的情况,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燥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 取少量瓶中破裂处的白色固体于烧杯中,加入足量的水,用手触摸烧杯外壁,然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 烧杯壁无发热现象
(2) 取(1)中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Na2CO3溶液 有Ca(OH)2
(3) 取(1)中少许滤渣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
实验结论:由上述实验可确定所取白色固体的成分。
(4)将(2)(3)两支试管中所有物质倒入一洁净干燥的烧杯中静置,则上层清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
20.疫情期间,某兴趣小组同学对某品牌维生素C泡腾片与水作用,不断产生小气泡的现象产生了好奇,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
1.维生素C泡腾片加水产生气泡是由于所含的柠檬酸(C6H8O7)和小苏打(NaHCO3)发生了化学反应。
2.服用维生素C泡腾片时应用冷水或温开水溶解。
探究一:产生的气体是什么?
(1)小红依据化学反应前后 不变的规律,猜想气体可能是:
猜想一:二氧化碳;猜想二:氧气;猜想三:氢气。
(2)小明结合生活经验,排除了猜想三,理由是 。
并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检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收集一瓶气体,向瓶内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木条不复燃 猜想一正确
收集一瓶气体,向瓶内倒入液体X,振荡 液体变浑浊
(3)倒入的液体X是 (填试剂名称),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探究二:加水温度不同,对收集的气体量有何影响?
小明在进行上述实验时发现,当药品用量相同时,用不同温度的水溶解药品,收集到的气体体积不同,于是设计了下面的实验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实验探究】小明用15℃水和45℃水分别溶解药品,收集所产生的气体,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在A中加入一片维生素C泡腾片,再加入水,迅速塞紧胶塞。量筒C用于收集A中产生的气体所排出的液体。B中植物油的作用是 。
实验记录如下,请填写表中空白。
实验序号 加入水的体积 加入水的温度 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
1 200mL 15℃ a mL
2 45℃ bmL
记录数据,小明收集到的气体体积:a【实验结论】加水温度越高,收集到的气体量越多。
【交流反思】同学们经过讨论,认为在反应物用量相同,产生的气体量也相同的前提下,实验中收集到的气体体积不同的原因可能是 ,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验证了这种可能性。
【拓展延伸】维生素C泡腾片溶于水产生的气体有助于改善口感,提高治疗的效果,但水温不宜过高,否则会破坏药物成分,降低疗效。
21.教师按照如图所示的装置演示了饱和氢氧化钙溶液导电性实验。

资料:①溶液中因含有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导电,单位体积内自由移动离子数目越多导电性越强。
②在电解过程中,电压较高、清液中含氧量较高时,石墨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成二氧化碳。
请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现象:
灯泡发光,两电极分别有气泡产生。烧杯内液面下降,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石墨电极周围出现较多白色浑浊物,溶液温度升高。
分析:液面下降是因为水被电解。电源正极产生的气体为 (用化学式表示)。
【提出问题】溶液出现白色浑浊物的原因是什么
【作出猜想】
猜想Ⅰ: ,溶质析出。
猜想Ⅱ: ,溶质析出。
猜想Ⅲ:石墨电极与生成气体发生反应,导致产生白色浑浊物。
【实验探究】溶液出现白色浑浊物的原因
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 取相同条件下的100mL饱和Ca(OH)2溶液于大烧杯中,加热至演示实验溶液上升的温度(温度升高约4℃) 溶液中几乎无白色浑浊物。 猜想Ⅰ不成立
② 溶液中出现少量白色浑浊物。 猜想Ⅱ成立但不是溶液变浑浊主要原因。
③ 向90mL相同浓度饱和Ca(OH)2溶液中加入10mL蒸馏水,搅拌,其余条件不变,重复进行演示实验操作。 猜想Ⅲ成立且是溶液变浑浊的主要原因
④ 使用铂电极代替石墨电极,重复进行实验③ 两电极分别有气泡冒出,溶液中无白色浑浊物。
【总结反思】
(1)实验证明石墨电极与生成的气体反应是产生白色浑浊物的主要原因,白色浑浊物的主要成分为 (用化学式表示)。
(2)结合上述探究过程,写出用石墨电极进行饱和氢氧化钙溶液导电性实验时,实验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A、t1℃时,a、c两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均为:×100%≠35%;故选项错误;
B、将a、b、c三种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因为没有说明溶液的质量,无法比较;故选项错误;
C、因为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要使接近饱和的c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采用蒸发溶剂或升温的方法,故选项正确;
D、t2℃时,a的溶解度是80g,将90g物质a放入100g水中,得到溶液的质量100+80g=180g,故选项错误。
故选C。
2.A
【分析】由甲、乙、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可知,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详解】A、T1°C时,甲、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则甲、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A正确;
B、不知道甲溶液的状态,则将甲溶液从T2°C降温至T1°C,不一定有晶体析出,故B不正确;
C、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将甲、乙、丙的饱和溶液从T2°C降温至T1°C,甲有晶体析出,乙的溶液组成基本不变,丙的溶液组成不变,但是T1°C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T2°C丙的溶解度,则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乙>甲>丙,故C不正确;
D、T2°C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40g,50g水中最多溶解的甲物质的质量为,在50g水中加入30g的甲,最多溶解20g,则充分搅拌后得到g溶液,故D不正确。故选A。
3.D
【详解】 A、由表可知,50°C时, 甲的溶解度为50.4g,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甲、乙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的是乙,故选项说法正确。
C、烧杯A中是60°C时含有100g水的甲不饱和溶液,经过如图所示的变化过程,10°C时,有晶体析出,说明所得溶液是钙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则C烧杯中溶液的质量为33.3g+100g = 133.3g,故选项说法正确。
D、在10~30°C之间,甲从33.3g增加到41.4g,在10~ 30°C之间,乙从20.9g增加到45.8g,在此温度范围内两者的溶解度可能相等,两物质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10~30°C之间,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 D。
4.C
【详解】A、60℃时,a、b的溶解度相等,此时由a、b所配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等,若不是饱和溶液不能确定,故不符合题意;
B、由溶解度曲线可知,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80℃时饱和a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60℃时饱和a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是饱和溶液无法判断,故不符合题意;
C、由溶解度曲线可知,在37℃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30g,将30g的a物质投入50g水中,只能溶解15g,得到的溶液是饱和溶液,故符合题意;
D、由于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不同,将80℃的等质量的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冷却到60℃得到的晶体质量不相等,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查出某温度时的溶解度,可以进行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可以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根据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判断降温是否有结晶析出以及溶液结晶析出的方法等;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可以比较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的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可以判断某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
5.A
【详解】A、配制100g0.9%的氯化钠溶液时所需氯化钠质量=100g×0.9%=0.9g,称量时注意是左物右码,故应该在左盘放0.9g氯化钠,故A正确;
B、配制100g0.9%的氯化钠溶液所需要水的质量=100g-0.9g=99.1g,而水的密度为1g/mL,所以可以知道需要水的体积为99.1mL,所以应该用100mL的量筒来量取99.1mL水,故B错误;
C、配制溶液的步骤为计算、称量和溶解,称量时需要天平和量筒、胶头滴管,溶解时需要烧杯和玻璃棒,故需要的仪器为:托盘天平、玻璃棒、烧杯、量筒、胶头滴管,故C错误;
D、配制溶液时要在烧杯进行,物质溶解时常伴随能量的变化,用量筒时,易导致量筒刻度不准确,故D错误。
故选A。
6.B
【详解】配制l00g16%的NaCl溶液,首先计算需要的氯化钠的质量和需要水的体积,然后用托盘天平称量氯化钠的质量,量筒量取需要的水,溶解氯化钠,装瓶贴标签保存已配制的溶液,则实验操作顺序为④②①⑤③,故选B。
7.C
【详解】A、图中可知,t2℃甲的溶解度为50g,错误;
B、没有说明甲、乙的状态,降温后不一定都在交点处,错误;
C、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饱和溶液甲的溶质质量分数更大,用甲、乙配制等质量的饱和溶液,包含溶质甲更多,甲所需要的水的质量比乙少,正确;
D、甲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宜用降温结晶提纯甲,错误。
故选:C。
8.D
【详解】A、在比较物质的溶解度时,需要指明温度,温度不能确定,所以溶解度大小也不能确定,故A错误;
B、50℃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50g,所以把50gA放入100g水中能得到A的饱和溶液,制得溶液的质量分数是×100%=33.3%,故B错误;
C、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将A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升温的方法,故C错误;
D、20℃时,B物质的溶解度最大,A、C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将50℃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时,A、B物质的溶解度减小,会析出晶体,C物质的溶解度增大,应该按照50℃时的溶解度计算,所以这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A>C,故D正确。
故选D。
9.B
【分析】固体溶解度曲线上及上方的点表示的都是该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而溶解度下方的点则表示的是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可以判断出通过降温还是升温的方法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详解】A、由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在t2℃时,X的溶解度大于ag,而Y的溶解度小于ag,因此质量为a g的X、Y放入100g水中,X溶液是不饱和溶液,而Y溶液是饱和溶液,且溶液中还有未溶解的溶质;故A错误;
B、由于X溶液在t2℃时是不饱和溶液,因此可以向溶液中添加溶质直至溶液达到饱和,故B正确;
C、由于X溶液是不饱和溶液,故C错误;
D、由于Y溶液是饱和溶液,故D错误;
故选B。
10.B
【详解】①面粉、⑥胡椒面、⑦面酱不溶于水,放入水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悬浊液。
②豆油不溶于水,放入水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属于乳浊液。
③纯碱④料酒⑤味精⑧食醋⑨食盐⑩白砂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均属于溶液。
故选:B。
11.B
【详解】A、从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30℃时,M的溶解度大于N的溶解度,选项A错误;
B、在t℃时,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交于一点,说明两物质的溶解度在t℃时相等,选项B正确;
C、从图中可以看出20℃时,M、N的溶解度都大于10g,都是易溶物质,选项C错误;
D、由于阴影部分在M的溶解度曲线的上方,在N的溶解度曲线的下方,因此对于M来说为饱和溶液,对于N来说为不饱和溶液,选项D错误。故选B。
12.D
【详解】A、该实验,除了温度不同,其它因素都相同,可以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快慢的影响,不符合题意;
B、除了溶剂的种类不同,其它因素都相同,故该实验可以探究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使溶液温度降低,可以用水鉴别,不符合题意;
D、在该固体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气泡,不能说明该固体是碳酸盐,如活泼金属也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气体,符合题意。
故选D。
13.C
【详解】A、①溶液是不饱和溶液,③溶液是不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B、③溶液是不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C、②溶液是饱和溶液,④溶液是饱和溶液,⑤溶液是饱和溶液;故选项正确;
D、③溶液是不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故选C。
14.(1)>
(2)50
(3)>
(4)Na2CO3
(5) HNO3 AgNO3
【详解】(1)碳酸钠溶液呈碱性,溶液pH>7。
(2)从溶解度曲线图中可知,4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为50g。
(3)从溶解度曲线图中可知,碳酸钠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
(4)碳酸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比氯化钠的大,降温时,析出的主要物质是碳酸钠。
(5)根据氯化钠和碳酸钠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因此固体找那个可能还含有少量的氯化钠;由碳酸钠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则可加入足量稀硝酸,化学式为HNO3;
硝酸银能与氯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则可加入硝酸银,化学式为AgNO3。
15.(1)t1℃时,a、c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均为20g
(2)33.3%
(3)c<b<a
(4)b>a>c
(5)降温结晶
【分析】(1)
由图可知,P点处ac的溶解度曲线相交,含义是t1℃时,a、c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均为20g;
(2)
t2 ℃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50g,30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最多溶解25ga物质形成饱和溶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3)
t2 ℃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c<b<a;
(4)
在t2℃时,将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至t1℃时,ab析出晶体,溶质质量分数减小,但t1℃时b的溶解度大于a,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b>a,而c溶液的溶解度增大,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则三者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a>c;
(5)
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比b明显,a物质中混有少量b物质时,提纯a物质的方法用降温结晶。
16. 1:2:3 =
【详解】(1)由溶解度曲线知:40℃时甲的溶解度为50g,即4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50g甲,50g水中最多溶解25g甲,40℃时30g的甲的固体加入水中50g水中,最多溶解25g甲,所以溶质的质量为25g,溶剂的质量为50g,溶液的质量为75g,故这时想成的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三者质量比=25g:50g:75g=1:2:3;
(2)20℃时,甲、乙两溶液溶解度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将甲、乙两种饱和溶液升温至40℃,此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增大,没有溶质析出,溶剂也不减少,故这时形成甲、乙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甲=乙。
答案:(1)1:2:3;(2)=。
17.(1)B
(2)70
(3)B>A>C
【详解】(1)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故如图,20℃时,A,B,C三种物质中B的溶解度最大,因此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的是B;
(2)50℃时,A的溶解度是50g即表示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溶解50gA,50g水中最多溶解25gA,因此将20gA加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得到的溶液的质量是50g+20g=70g;
(3)如图,A和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50℃,将A、B、C三种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20℃,A和B溶液都会析出溶质,形成20℃时的饱和溶液,如图此时A的溶解度小于B,故溶质质量分数AA>C。
18. C>B>A 降温结晶 饱和 80
【详解】(1)在t1℃时,在图中画一条平行于Y轴的虚线,可以发现溶解度C>B>A
(2)A受温度影响较B受温度影响大,可类比KNO3中混入少量NaCl用降温结晶提纯
(3)t2℃时,A的溶解度为60g,也就是说100g水可以溶解60gA。现在题目只有50g水,因此只能溶解30gA,40多于30,因此形成的是饱和溶液,溶液质量为50g+30g=80g
故答案为C>B>A;降温结晶;饱和;80
19. 48mL 10mL 溶解 偏大 无CaO 有白色沉淀生成 有CaCO3 Cl-、Na+/Na+、Cl-
【详解】实验活动一:
(1)需要6%的氯化钠溶液的质量为,对应体积是。
(2)量取水的质量为60g-50g=10g,则水的体积为10mL,量取水需要选用的量筒的规格是10mL。
(3)实验步骤是:计算、量取水和溶液、溶解(用玻璃棒搅拌混匀)、装瓶贴标签。
(4)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时,若仰视读数,读数偏小,会导致6%的氯化钠溶液质量偏大,所以溶质质量偏大,则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偏大
实验活动二:
(1)取少量瓶中破裂处的白色固体于烧杯中,加入足量的水,用手触摸烧杯外壁,烧杯壁无发热现象,说明没有生石灰氧化钙,因为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热。
(2)取(1)中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Na2CO3溶液,由实验结论有Ca(OH)2可以反推出能看到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因为氢氧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
(3)取(1)中少许滤渣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滤渣中有碳酸钙,因为碳酸钙会与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4)将(2)(3)两支试管中所有物质倒入一洁净干燥的烧杯中静置,(2)中氢氧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3)中碳酸钙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钙离子可能会与碳酸根离子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导致钙离子不在上层清液;氢氧根离子可能会与氢离子反应生成水,所以氢氧根离子和氢离子也不一定在上层清液,所以则上层清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钠离子和氯离子,对应符号为:Na+、Cl-。
20. 元素种类 H2易燃易爆 澄清石灰水 防止二氧化碳溶解在(B 装置的)水中 200 mL 二氧化碳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合理即可)
【详解】[查阅资料](1)柠檬酸(C6H8O7)和小苏打(NaHCO3)中含有碳、钠、氢、氧元素组成,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气体可能为氢气或二氧化碳或氧气。
(2)氢气易燃易爆,则产生的气体应该不是氢气。
(3)若猜想一正确,即为二氧化碳气体,而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液体X为澄清石灰水;
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探究]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植物油能防止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
根据单一变量原子,则实验2加入的水的体积应与实验1相同,即为200mL。
[交流反思]由于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则温度不同,收集的气体体积不同。
21. O2 溶液温度升高,氢氧化钙溶解度变小 水减少 将相同条件下的 100mL饱和Ca(OH)2溶液加热蒸发掉部分水(蒸发掉水的体积与演示实验减少水的体积相同) 两电极分别有气泡冒出,溶液中有白色浑浊物 CaCO3 、、Ca(OH)2+CO2═CaCO3↓+H2O
【详解】分析:液面下降是因为水被电解,电源正极产生的气体为氧气,化学式为O2;
[作出猜想]
由现象:烧杯内液面下降,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石墨电极周围出现较多白色浑浊物,溶液温度升高,导致氢氧化钙溶解度变小,溶质析出,猜想Ⅰ:溶液温度升高,氢氧化钙溶解度变小,溶质析出;
由分析:液面下降是因为水被电解可知,水减少,溶解在水中的氢氧化钙析出,故猜想Ⅱ:水减少,溶质析出;
[实验探究]
②验证水减少,溶质是否析出,蒸发掉水的体积与演示实验减少水的体积相同,则所取溶液与演示实验相同,故将相同条件下的100mL饱和Ca(OH)2溶液加热蒸发掉部分水;
③根据实验结论猜想Ⅲ成立,则石墨电极与生成气体发生反应,导致产生白色浑浊物。故向90mL相同浓度饱和Ca(OH)2溶液中加入10mL蒸馏水,搅拌,其余条件不变,重复进行演示实验操作;
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石墨是碳单质,水分解生成氧气,碳与氧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故观察到两电极分别有气泡冒出,溶液中有白色浑浊物;
[总结反思]
(1)由上述分析可知,白色浑浊物的成分为碳酸钙,化学式为CaCO3;
(2)生成浑浊物的原因是石墨电极与生成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有关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