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社作业本】中国历史七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文档属性

名称 【历社作业本】中国历史七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2.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1970-01-01 08:00:00

文档简介

【历社作业本】中国历史七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课前预学
1.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将下图中的空缺处补充完整。
【答案】
【知识点】三国鼎立;西晋的兴衰;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220年,曹丕称帝,定城洛阳,魏国建立;221年,刘备称帝,定城成都,蜀国建立;222年,孙权称王,定城建业(南京),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280年,西晋灭吴,实现了统一。东晋灭亡后,南方地区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都定都建康,合称“南朝”。十六国后期,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逐渐统一北方。北魏又分裂为东魏、西魏。后来,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最后北周又灭掉北齐。对这些王朝,历史上称之为“北朝”。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朝统一全国,结束了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知识。难度适中,准确识读图片,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替的过程即可作答。
2.涨水之战是中国古代一次   的著名战役,   战败后,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   和   的状态。
【答案】以少胜多;前秦;分裂;混战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淝水之战是公元383年前秦与东晋的战争。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故答案为:以少胜多;前秦;分裂;混战
【点评】本题考查淝水之战的知识。难度较低,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即可作答。
3.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   ,进一步推行   措施,促进了   ,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答案】洛阳;汉化;民族交融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4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了北魏政权;439年统一北方。之后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目的是要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主要有迁都洛阳(494年),改说汉语,改穿汉服,改用汉姓等;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故答案为:洛阳;汉化;民族交融
【点评】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识。难度较低,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即可作答。
4.阅读教科书,填写下面的表格。
领域 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
生产生活  
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  
民族心理  
【答案】
领域 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
生产生活 内迁各族从事农业生产,汉族向北方各族学习畜牧经验,接受北方各族的食物、服装等。
政治制度 北朝政权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思想文化 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受到汉族人民喜爱。
民族心理 “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各民族不仅在经济上密切交往,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尤其是在民族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为:生产生活上,内迁各族从事农业生产,汉族向北方各族学习畜牧经验,接受北方各族的食物、服装等。政治制度上,北朝政权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思想文化上,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受到汉族人民喜爱。民族心理上,"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故答案为:
领域 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
生产生活 内迁各族从事农业生产,汉族向北方各族学习畜牧经验,接受北方各族的食物、服装等。
政治制度 北朝政权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思想文化 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受到汉族人民喜爱。
民族心理 “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点评】本题考查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难度适中,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总结即可作答。
5.通过对本课的预学,你有哪些疑问?请写下来。
【答案】略
【知识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如西晋灭亡后,为什么没有强有力的政权统一全国?为什么西晋是一个短命的朝代?
故答案为:西晋灭亡后,为什么没有强有力的政权统一全国?为什么西晋是一个短命的朝代?
【点评】本题考查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人民族的内迁。难度适中,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二、课中导学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东汉以来,内迁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生活习惯影响了汉族。例如,汉族原来是席地而坐的,即双膝跪地,将臀部压在脚后跟上,而游牧民族多垂足而坐。十六国到南北朝时期,由于少数民族起居习俗的传入,汉族地区人们席地而坐的习惯逐渐改变,开始垂足而坐。
在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中,哪些事物或习惯是民族交融的结果?请你列举说明。
【答案】示例:今天我们普遍能看到的蒸馍、烙饼、面条和油炸饼等,原都是北方少数民族的食物, 后来居于中原地区的汉族普遍食用,逐渐传到南方。少数民族的胡床、方凳、圆凳等家具 传入中原,受到许多汉族民众的喜爱,逐渐改变了汉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其他答案,符合 题意亦可)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今天我们普遍能看到的蒸馍、烙饼、面条和油炸饼等,原都是北方少数民族的食物, 后来居于中原地区的汉族普遍食用,逐渐传到南方。少数民族的胡床、方凳、圆凳等家具传入中原,受到许多汉族民众的喜爱,逐渐改变了汉族人民的生活习惯。
故答案为:
今天我们普遍能看到的蒸馍、烙饼、面条和油炸饼等,原都是北方少数民族的食物, 后来居于中原地区的汉族普遍食用,逐渐传到南方。少数民族的胡床、方凳、圆凳等家具传入中原,受到许多汉族民众的喜爱,逐渐改变了汉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其他答案,符合 题意亦可)
【点评】本题考查民族融合的知识。难度适中, 结合所学知识和生活常识进行作答即可。
三、课后助学
7.魏晋以来,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不断内迁,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内迁少数民族带来的积极影响是(  )
A.江南地区的开发 B.经济重心南移
C.北方战乱频仍 D.民族交融增强
【答案】D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 依据所学可知,魏晋以来,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到黄河流域,与汉族进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D符合题意;
魏晋以来,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到黄河流域,与江南地区的开发无关,排除A;
魏晋以来,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不断内迁,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B;
北方战乱频仍是消极影响,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促进了民族交融即可作答。
8.前秦在淝水之战中战败的主要原因是(  )
A.军事力量弱小 B.战略战术错误
C.士兵不习水战 D.政权土崩瓦解
【答案】B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但由于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斗士不愿为前秦卖命,而东晋上下团结对敌,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打败,故"淝水之战"中前秦失败的原因是前秦内部不团结,前秦统治者骄傲自满,指挥失误,东晋团结对敌,B符合题意;
军事力量弱小,说法错误,排除A项;
士兵不习水战,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
政权土崩瓦解是战争的结果,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淝水之战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9.“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族姓氏,学汉语、穿汉服,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这些措施促进了(  )
A.江南地区的开发 B.北方的民族交融
C.北魏政权的建立 D.多个政权的并立
【答案】B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10.“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或不可革。三十以下,见在朝之人,语音不许仍旧,违者免所居官。"这段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措施是(  )
A.改用汉姓 B.改用汉律 C.改穿汉服 D.改讲汉语
【答案】D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说:“我们国家兴起于北方,现在定都平城。虽然统一了北方,但胡汉民族之间文化冲突剧烈;平城偏居塞上,民风强悍,崇尚武力,难以文治。要在此地开展变法,进行改革,一定很难。”
——据《魏书》整理
材料二:北魏皇族元举(原名拓跋举)精通儒经、佛典、书法、绘画、历数、琴诗,与汉族士大夫无异。
——据《元举墓志》等整理
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生活中的畜牧业生产经验,物质生活中的胡服、胡食、胡床等,精神生活中的胡乐﹑胡歌、胡舞等,都极大地丰富了汉族人民的生活。
(1)根据材料一,说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3)综合材料二,材料三,简要概括这一时期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状况及其历史意义。
【答案】(1)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族学习和接受中原先进文化。
(2)推行汉化措施,改鲜卑姓为汉姓。
(3)发展状况:北方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 历史意义: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 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识。根据材料一“我们国家兴起于北方,现在定都平城。虽然统一了北方,但胡汉民族之间文化冲突剧烈;平城偏居塞上,民风强悍,崇尚武力,难以文治。要在此地开展变法,进行改革,一定很难”可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是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族学习和接受中原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2)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识。根据材料二“北魏皇族元举(原名拓跋举)”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改鲜卑姓为汉姓的内容。根据材料二“精通儒经、佛典、书法、绘画、历数、琴诗,与汉族士大夫无异”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措施。
(3)本题考查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根据材料二“北魏皇族元举(原名拓跋举)精通儒经、佛典、书法、绘画、历数、琴诗,与汉族士大夫无异”可以看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后,鲜卑族等少数民族积极学习吸收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交融。体现了汉族对少数民族产生了重要影响。根据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生活中的畜牧业生产经验,物质生活中的胡服、胡食、胡床等,精神生活中的胡乐、胡歌、胡舞等,都极大地丰富了汉族人民的生活。”体现了少数民族对汉族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
(1)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族学习和接受中原先进文化。
(2)推行汉化措施,改鲜卑姓为汉姓。
(3)发展状况:北方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 历史意义: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 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点评】本体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理解材料信息,熟练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四、拓展作业(选做)
12.学完了本课,请你以自己擅长的形式,为本课所学知识画一幅示意图,揭示知识间的联系。可以是思维导图,也可以是结构图、漫画等。请写出你的设计意图,让老师看得懂。
【答案】略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1 / 1【历社作业本】中国历史七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课前预学
1.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将下图中的空缺处补充完整。
2.涨水之战是中国古代一次   的著名战役,   战败后,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   和   的状态。
3.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   ,进一步推行   措施,促进了   ,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阅读教科书,填写下面的表格。
领域 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
生产生活  
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  
民族心理  
5.通过对本课的预学,你有哪些疑问?请写下来。
二、课中导学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东汉以来,内迁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生活习惯影响了汉族。例如,汉族原来是席地而坐的,即双膝跪地,将臀部压在脚后跟上,而游牧民族多垂足而坐。十六国到南北朝时期,由于少数民族起居习俗的传入,汉族地区人们席地而坐的习惯逐渐改变,开始垂足而坐。
在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中,哪些事物或习惯是民族交融的结果?请你列举说明。
三、课后助学
7.魏晋以来,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不断内迁,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内迁少数民族带来的积极影响是(  )
A.江南地区的开发 B.经济重心南移
C.北方战乱频仍 D.民族交融增强
8.前秦在淝水之战中战败的主要原因是(  )
A.军事力量弱小 B.战略战术错误
C.士兵不习水战 D.政权土崩瓦解
9.“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族姓氏,学汉语、穿汉服,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这些措施促进了(  )
A.江南地区的开发 B.北方的民族交融
C.北魏政权的建立 D.多个政权的并立
10.“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或不可革。三十以下,见在朝之人,语音不许仍旧,违者免所居官。"这段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措施是(  )
A.改用汉姓 B.改用汉律 C.改穿汉服 D.改讲汉语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说:“我们国家兴起于北方,现在定都平城。虽然统一了北方,但胡汉民族之间文化冲突剧烈;平城偏居塞上,民风强悍,崇尚武力,难以文治。要在此地开展变法,进行改革,一定很难。”
——据《魏书》整理
材料二:北魏皇族元举(原名拓跋举)精通儒经、佛典、书法、绘画、历数、琴诗,与汉族士大夫无异。
——据《元举墓志》等整理
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生活中的畜牧业生产经验,物质生活中的胡服、胡食、胡床等,精神生活中的胡乐﹑胡歌、胡舞等,都极大地丰富了汉族人民的生活。
(1)根据材料一,说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3)综合材料二,材料三,简要概括这一时期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状况及其历史意义。
四、拓展作业(选做)
12.学完了本课,请你以自己擅长的形式,为本课所学知识画一幅示意图,揭示知识间的联系。可以是思维导图,也可以是结构图、漫画等。请写出你的设计意图,让老师看得懂。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
【知识点】三国鼎立;西晋的兴衰;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220年,曹丕称帝,定城洛阳,魏国建立;221年,刘备称帝,定城成都,蜀国建立;222年,孙权称王,定城建业(南京),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280年,西晋灭吴,实现了统一。东晋灭亡后,南方地区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都定都建康,合称“南朝”。十六国后期,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逐渐统一北方。北魏又分裂为东魏、西魏。后来,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最后北周又灭掉北齐。对这些王朝,历史上称之为“北朝”。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朝统一全国,结束了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知识。难度适中,准确识读图片,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替的过程即可作答。
2.【答案】以少胜多;前秦;分裂;混战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淝水之战是公元383年前秦与东晋的战争。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故答案为:以少胜多;前秦;分裂;混战
【点评】本题考查淝水之战的知识。难度较低,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即可作答。
3.【答案】洛阳;汉化;民族交融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4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了北魏政权;439年统一北方。之后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目的是要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主要有迁都洛阳(494年),改说汉语,改穿汉服,改用汉姓等;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故答案为:洛阳;汉化;民族交融
【点评】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识。难度较低,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即可作答。
4.【答案】
领域 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
生产生活 内迁各族从事农业生产,汉族向北方各族学习畜牧经验,接受北方各族的食物、服装等。
政治制度 北朝政权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思想文化 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受到汉族人民喜爱。
民族心理 “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各民族不仅在经济上密切交往,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尤其是在民族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为:生产生活上,内迁各族从事农业生产,汉族向北方各族学习畜牧经验,接受北方各族的食物、服装等。政治制度上,北朝政权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思想文化上,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受到汉族人民喜爱。民族心理上,"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故答案为:
领域 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
生产生活 内迁各族从事农业生产,汉族向北方各族学习畜牧经验,接受北方各族的食物、服装等。
政治制度 北朝政权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思想文化 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受到汉族人民喜爱。
民族心理 “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点评】本题考查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难度适中,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总结即可作答。
5.【答案】略
【知识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如西晋灭亡后,为什么没有强有力的政权统一全国?为什么西晋是一个短命的朝代?
故答案为:西晋灭亡后,为什么没有强有力的政权统一全国?为什么西晋是一个短命的朝代?
【点评】本题考查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人民族的内迁。难度适中,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6.【答案】示例:今天我们普遍能看到的蒸馍、烙饼、面条和油炸饼等,原都是北方少数民族的食物, 后来居于中原地区的汉族普遍食用,逐渐传到南方。少数民族的胡床、方凳、圆凳等家具 传入中原,受到许多汉族民众的喜爱,逐渐改变了汉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其他答案,符合 题意亦可)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今天我们普遍能看到的蒸馍、烙饼、面条和油炸饼等,原都是北方少数民族的食物, 后来居于中原地区的汉族普遍食用,逐渐传到南方。少数民族的胡床、方凳、圆凳等家具传入中原,受到许多汉族民众的喜爱,逐渐改变了汉族人民的生活习惯。
故答案为:
今天我们普遍能看到的蒸馍、烙饼、面条和油炸饼等,原都是北方少数民族的食物, 后来居于中原地区的汉族普遍食用,逐渐传到南方。少数民族的胡床、方凳、圆凳等家具传入中原,受到许多汉族民众的喜爱,逐渐改变了汉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其他答案,符合 题意亦可)
【点评】本题考查民族融合的知识。难度适中, 结合所学知识和生活常识进行作答即可。
7.【答案】D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 依据所学可知,魏晋以来,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到黄河流域,与汉族进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D符合题意;
魏晋以来,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到黄河流域,与江南地区的开发无关,排除A;
魏晋以来,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不断内迁,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B;
北方战乱频仍是消极影响,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促进了民族交融即可作答。
8.【答案】B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但由于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斗士不愿为前秦卖命,而东晋上下团结对敌,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打败,故"淝水之战"中前秦失败的原因是前秦内部不团结,前秦统治者骄傲自满,指挥失误,东晋团结对敌,B符合题意;
军事力量弱小,说法错误,排除A项;
士兵不习水战,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
政权土崩瓦解是战争的结果,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淝水之战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9.【答案】B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10.【答案】D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11.【答案】(1)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族学习和接受中原先进文化。
(2)推行汉化措施,改鲜卑姓为汉姓。
(3)发展状况:北方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 历史意义: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 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识。根据材料一“我们国家兴起于北方,现在定都平城。虽然统一了北方,但胡汉民族之间文化冲突剧烈;平城偏居塞上,民风强悍,崇尚武力,难以文治。要在此地开展变法,进行改革,一定很难”可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是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族学习和接受中原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2)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识。根据材料二“北魏皇族元举(原名拓跋举)”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改鲜卑姓为汉姓的内容。根据材料二“精通儒经、佛典、书法、绘画、历数、琴诗,与汉族士大夫无异”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措施。
(3)本题考查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根据材料二“北魏皇族元举(原名拓跋举)精通儒经、佛典、书法、绘画、历数、琴诗,与汉族士大夫无异”可以看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后,鲜卑族等少数民族积极学习吸收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交融。体现了汉族对少数民族产生了重要影响。根据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生活中的畜牧业生产经验,物质生活中的胡服、胡食、胡床等,精神生活中的胡乐、胡歌、胡舞等,都极大地丰富了汉族人民的生活。”体现了少数民族对汉族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
(1)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族学习和接受中原先进文化。
(2)推行汉化措施,改鲜卑姓为汉姓。
(3)发展状况:北方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 历史意义: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 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点评】本体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理解材料信息,熟练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12.【答案】略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