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
课题:21 古诗词三首
内容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是以读写为主的课。这三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不同的情感。《山居秋暝》体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枫桥夜泊》体现出诗人寂寞、孤独的愁苦;《长相思》体现出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这三首诗在写法上有相同点,那就是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山居秋暝》。2.多种方式理解诗意,想象课文中所描绘的景象,体会《山居秋暝》“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品味和积累诗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初步体会诗中的动态美和静态美。3.品读诗句,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重、难点:重点: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想象课文中所描绘的景象,品味诗词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初步体会诗中的动态美和静态美。难点:结合背景资料 ,体会诗人通过不同景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导入诗题,解读诗题
谈话导入(播放歌曲《山居秋暝》)1听力歌曲你感受到歌中描写的什么情景呢?(从歌中我们感受了“空山秋雨”情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人王维的特点。今天,就让我们王维,感受诗人的情怀。2.学生感情诵读积累的古诗,教师适时从“爱学诗”“善读诗”等方面表扬、鼓励学生。板书《山居秋暝》3.解题。(1)理解“山居”,山中居所,点明了地点;“秋暝”,秋天的傍晚,点明了时间。(板书)。(2)出示,动画帮助学生理解“暝”,同时口头提炼“借助图画也是我们理解诗意的一种方式”(板书:借助图画)。4.师谈话:王维为什么在山中居住呢?在秋天的黄昏,他在山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我们一起走进《山居秋暝》。 1听歌曲,感受其中描写的场景。2质疑古诗题目,提出自己的疑问。3解答诗题,理解古诗题目大意。
活动意图:上课时,先让学生听歌曲,别样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读题目质疑,引起学生思考。
环节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一、多种方式,初读古诗。1.听朗读,结合注释,读懂全诗。2.全班诵读全诗。 3.划分节奏,师生合作读古诗,读书节奏美。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根据诗中的节奏划分,师带读,从“秋、流、舟、留”引出要延长韵脚,再读诗,读出韵律美。5.小组分组读古诗,读正确流利。二.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意。(1)学习一首古诗,除了抓住关键词语,借助画面,你一般还会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诗意呢?生:结合注释理解。(板书:借注释)(2)请同学们利用理解词语、借助图画、借注释等方式试着理解每一句的诗意。(3)学生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导。(4)全班交流。生:“空山”指空旷的山林,“晚来秋”指秋天的傍晚天气凉爽。诗句的大意是空旷的山中刚刚下过一场秋雨,天气清凉,傍晚时分让人感受到阵阵秋意。生: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下来,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潺潺流过。生“竹喧、莲动、春芳”等词都可以通过字义叠加,借注释,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而“归浣女”和“下渔舟”可理解为“浣女归”“渔舟下”。小结:是啊,多么美的诗,多么美的景,太有画面感了。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美好的山林秋景,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谁来说说最后两句诗的意思?相机点拨:“春芳”指春天的花草。“王孙”指诗人自己。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意思就是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可我还是愿意长留在这里,长久居于此地。三、品读诗句,想象画面。1.读诗句,圈出描写的景物,说景物。2.自由读诗,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我们用简单的话来描绘一下,学生动手写画面。(出示中间两句诗)(男生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女生写: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3.交流,想象画面,体会诗中的动静之美。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场秋雨过后,山林间空旷而幽静,经过秋雨的洗涤,茂密的林木非常青翠,银色的月光洒落在苍翠的松林里。我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静谧和舒适。生:“明月松间照”的画面,是对景色的静态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山林的静态美,从中能体会到诗人陶醉其中的闲淡、舒畅的心情。板书(明月松林)生:我仿佛听到了泉水在岩石上淙淙的流淌声,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愉快。板书(清泉山石)师:通过想象,我们仿佛听到了流水的声音,这是对景色的动态描写。朗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说说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生:我看到一群浣女在青翠的竹林间穿行,在风中发出喧闹的声音,不时传来的浣女的欢笑声,挨挨挤挤的莲叶轻轻摇动起来,沙沙作响,有人划着桨,搅得河水哗哗作响,应该有渔夫在捕鱼。从这些动态描写中我感受到山中的人们悠闲自在的生活、劳动场面。诗人一定非常喜欢并羡慕这样的生活。板书(竹喧浣女,莲动渔舟)小结:这两句诗展现的是山中的人们悠闲自在地生活、劳动的场面。这些或动态或静态的描写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山水间的美景,还感悟到了诗人的情感。教师板书(动静结合)4.提炼学诗方法:同学们通过圈找景物,想象画面,写画面,更深入的体会了诗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美,这也是我们学古诗的一种方法。(板书:找出景物想象画面)5.多种方式诵读诗句。(1)师生合作诵读:师:看,明亮的月儿静静的照在松林间生:明月松间照师:听,清清的泉水岩石上流过生:清泉石上流师:听,竹林里传来洗衣服的女子的嬉戏欢笑声生:竹喧归浣女师:看,莲叶轻轻摇动,原来是小船顺流而下生:莲动下渔舟(2)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配乐诵读,读出诗的中间4句的意境美。6.理解“空山”(1)明月,松林,清泉,浣女等景物都出现在哪里?出示“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用“词义叠加”的方式理解“空山”(2)为什么作者说山是空的呢? 相机点拨:这是因为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出示)(《鹿柴》)。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出示)(《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 1听朗读,结合注释,读懂全诗。2划分节奏,合作读古诗,读书节奏美。3在小组里合作读古诗,理解大意。4利用理解词语、借助图画、借注释等方式试着理解每一句的诗意。5自由读诗,想象古诗的画面。6交流想象画面,体会诗中的动静之美。7通过想象理解古诗内容。8和老师共读整首诗。9闭上眼睛,想象画面,配乐诵读,读出诗的中间4句的意境美。
活动意图: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自主感知古诗大意。
环节三:走近作者,体会诗情
一.悟诗情。1.这么美的地方,你想住在这里吗?为什么?2.补充王维生平,加深学生对王维诗歌的了解,引出最后一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1)介绍作者。王维,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祖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其作品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传世有《王右丞集》。宋代诗人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3.介绍王维的坎坷经历,体会他在官场上受排挤、打压、陷害的生平)引出他留下来的原因,体会《山居秋暝》表达的情感。(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1)背景介绍,这首诗当作于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时,此时已是“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终南别业》)的后期了。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唐玄宗时期最后一个开明的宰相张九龄被李林甫等排挤罢官,朝政日趋昏暗,王维的政治热情冷却下来,对政治抱着消极的态度。公元740年(开元二十八年)后,他在终南山构筑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4.诵读整首诗,并提炼学诗方法:(板书:反复诵读悟感情)二.课堂延学。1.小结学诗方法。 2.出示《枫桥夜泊》,学生自主学习。3.引导简单交流,适时鼓励学生善于学诗,懂得学一首诗,得一类诗:(1)你用什么方式理解了哪个词义?(2)诗中描写的景物有哪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总结:浩瀚的诗海里,伟大的诗人,给我们留下智慧的结晶:你看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只要我们善于运用学诗的方法,多读古诗,你也会成为一位小诗人。 1阅读王维生平和背景资料,加深古诗的理解。2先自学《枫桥夜泊》,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活动意图:联系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设置拓展阅读的环节,引导学生进行同主题比较阅读,有利于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学生的阅读积累。
作业:1背熟《山居秋暝》
板书:
课时评价量表
表现性任务 优秀 良好 合格
质疑诗题,理解大意。
划分古诗节奏,师生共读古诗。
利用理解词语、借助图画、借注释等方式试着理解每一句的诗意。
联系诗人生平和背景资料,加深对古诗感情的理解。
需要改进的地方:(学生填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